登陆注册
10126200000003

第3章 立身之本(1)

像瑞士人那样节俭

素有“欧洲屋脊”之称的瑞士尽管有阿尔卑斯山那样高的富裕程度,却满足于过着日内瓦湖般的低调生活。

许多人都知道瑞士富裕,却不了解瑞士人节俭。知道他们的钱是怎么挣的,却不知道他们的钱是怎么花的。这个国家的财富到了什么程度你可以从数字中来理解,但是这个国家人的勤俭习惯却不能通过数字来想象。

一个资源匮乏的内陆小国能够长期游离于世界危机周期之外,经济长久不衰,是这个地球上能找到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最好例证。

绵延百年的富裕时光

许多人将瑞士称为世界上的“首富之邦”,因为它的人均收入长期达到5万美元。我们很少看到世界单个首富排名有瑞士人,但是人均排名却总少不了他们有时欧洲第一,有时世界第一,那里的穷人很少,百万富翁却比比皆是。

在欧元和美元交叉贬值、许多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的今天,瑞士人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也不过有3%左右,而且多少年来都是如此。瑞士既不是发达国家的暴发户,也没有美国那样大的贫富差别。它以长期、稳定的增长成为世界经济体中的冷面贵族,注视着曾经资本雄厚的国际银行一个个倒闭或被兼并,旁观着周围比自己大得多的经济体一个个陷入危机。

由此,这里是法国服装设计师、意大利皮鞋制造商和纽约珠宝行争相来开店的地方,是查理·卓别林、奥黛丽·赫本等明星喜欢和定居的场所。周边的国家,像法国和德国的一些体育人才在功成名就之后,也喜欢将居住地迁到这里,因为在瑞士,富人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相对较低。

由于太多的有钱人涌到了这个小国,导致物价上涨,这是瑞士的劣势之一。在这里无论是吃饭还是住酒店,什么消费都贵,以至于我每次去都尽量不在瑞士过夜,吃饭也以麦??劳来打发,因为我知道这种全球连锁的快餐店即便比其他国家贵也不会太离谱。不仅是我,连瑞士人也不惜跑远路,开车到边境另一侧的法国购物和加油,而且形成习惯了,常年如此。

几百年里,瑞士人以勤劳加智慧将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富有,但仍然居安思危,仍然清楚地知道自己生活在大国的包围当中,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一如既往地过着朴实的生活。

世代相传的节俭习惯

生活在这样一个富裕国家的瑞士人,以节俭闻名这点真可以列入史册。写这篇文章时我随手翻看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新编实用世界地图册》,在民俗这一栏中描述葡萄牙人是“提倡文明斗牛”,荷兰人“喜爱鲜花、风车和木鞋”,芬兰则以“桑拿浴”闻名世界。

而在瑞士人的民俗一栏中竟然写着:“在西方人中以吃苦耐劳闻名,善于理财。”第一眼看这段时,怎么看都觉得写得不够通顺,写别人说的是风俗,写他们讲的却是特性。但这是怎样的特性啊?后来我理解了:瑞士人竟然简单到没有风情,不会浪漫,以至于很多文人墨客居然难以列举这个民族还有什么有可圈可点的风俗习惯!

瑞士国土面积小,境内高山林立,地势南高北低,号称欧洲屋脊;可耕地不多,矿产资源贫乏,冬季漫长。在屋脊上求生存自然不可掉以轻心,于是瑞士人世代养成辛勤劳作、节俭支出、居安思危、常为未来作好储备的美德。

瑞士人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没有资源,有的只是一双手。”

比起同样富裕的美国人,瑞士人有高得多的个人储蓄率和低得多的居民消费。家庭主妇喜欢买简装洗涤用品,回家后再灌进旧瓶,还保持了修砌贮水池接雨水冲洗厕所的习惯。瑞士人时时处处精打细算,不少宾馆、餐厅都有买多少、吃多少,糟蹋浪费要被罚款的规定。

尽管瑞士大公司经常举办高层次的国际交流会议,对会议经费的预算却会详细地筹划,如购买往返而非单程机票,挑选最便宜的航班,会址选择租金低廉、交通方便而且能代办午餐的酒店,而且一日三餐大家都是一样的,谁想另选佳肴,就得自掏腰包。

长治久安的低调传统

瑞士人的消费观念重实用,轻奢华。比如,在瑞士汽车普及率极高,但豪华的奔驰并不多见,多是丰田、雪铁龙、大众这类普及型车。有人说,开奔驰车的,一定是年轻的经理年纪大一些的人不太看重速度,也不愿意炫耀。

在商务交往中,瑞士人出示的一般是简单的名片,白纸黑字写清姓名、职位、地址和联系电话,空白的地方比写字的地方多。反观我们国人,在自己名片上面写满头衔:名誉的或实际的,社会的或团体的,有的一张写不下,还要写在反面。

在瑞士人看来,如果只是管理一家几十人甚至十几人的小公司,出示总经理的名片就显得夸张。我曾去一家瑞士小公司做尽职调查,接待的负责人给的一张名片上写的是董事,我费了点心思才知道他其实就是总经理。

瑞士人不喜欢夸财显富,没有多少人为了表现自己有钱摆阔。即使千万亿万富翁,在瑞士也只有银行和税务局知道。拥有亿万家财的富翁很可能就是一位身着普通衣服在路边散步的人,或是一位在超级市场里仔细挑选价廉物美的商品的人。

人们都知道瑞士生产名表,劳力士、雷达、欧米茄、梅花等世界驰名。但许多人瑞士人戴着普通表,年轻人也喜欢戴几十美元一块的塑料表。

有人说,瑞士钟表的发明和研制都基于一个发明,那就是发条技术。发条能够收紧并储存能量,又能慢慢释放出来以推动运行装置和指针。节俭美德就好比这种能量,多年来积聚于瑞士人土壤之中,无论穷日子还是富日子都一样释放,这是推动瑞士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朴素日内瓦

日内瓦我去过几次,是联合国许多分支机构和一些国际组织的所在地,有几万名各国外交官,每年要召开几千次国际会议。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全城都是十几层火柴盒形状的办公楼和公寓楼,很少有那种闪闪发亮的玻璃幕墙。瑞士最大的城市苏黎世也没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机场地下连着的火车站,站台窄小,颜色暗淡,朴素到没有欣赏价值。瑞士人建筑上不追求世界最高,生活上也不谋求世界第一。

坐上火车沿途观赏瑞士,没有多少标志性的建筑,漫山遍野都是农作物,山清水秀,跟农业国家没什么两样。当有人询问我去瑞士旅游的建议时,我常说那里青山绿水,然后就没什么了。晚上,瑞士人也不常去灯红酒绿的地方,很多当地居民早早熄灯睡了,有人因此戏称他们是欧洲的农民。但这是怎样朴实又富裕的农民啊!

世界上很少有农民能像瑞士人那样逛公园,不收门票不说,还可以让孩子痛快地玩那些电木马、大气垫,还不用考虑交费问题。若邀上亲朋好友去郊外野餐,人们也不用自带炊具,因为许多旅游点备有烧烤用具供游人免费使用。当然,所有公厕也都是免费的。高速公路的两旁,隔不远,便可见一部公用电话和写着“SOS”的紧急呼救设备。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节俭的民族背后有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政府。

瑞士人对生活的看法就像这只海鸥,尽管他们在财富方面飞得很高,但还是满足于过普通鸟儿的生活。

这个政府还很重视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因为工业能源和原材料主要依靠进口。在政府卓有成效的宣传下,瑞士人都能长期自觉地回收废品。城市居民在清理垃圾时,总是把玻璃瓶罐、塑料制品、旧报纸和无用的脏物分别装起来,然后按类倒入垃圾箱内。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做法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使政府每年都能节省大量的外汇。可以说,在瑞士,节约的传统是自下而上的。

务实的达沃斯

除了日内瓦和苏黎世这些人人都知道的城市外,最近几年声名鹊起的另一个瑞士城市叫达沃斯,经济和企业界的管理人员现在很少有不知道它的。但它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小镇,还在山里,交通不方便。无论从附近的哪个机场下飞机,都要穿山越岭坐两个多小时的汽车,才能到达会场。

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开了那么多年,与会者全是各国领袖政要和经济界的翘楚,成了世界上最高级别的经济盛会。人们趋之若鹜,以能够收到参会通知为荣。即便这种层级的会议,又年年举办,瑞士人一直没想到要在那儿建个机场,修一些世界政要专用的、不让当地人走的直通线。

去过那里的中国企业家说,达沃斯几十个小旅馆,没有一个是为会议专门建的,更没有什么奥运村一样的达沃斯论坛村。所以每年开会酒店房间都不够用,许多与会者只好住在一两个小时车程以外的地方,还有不少人每天坐着火车早来晚走。

达沃斯是高山地带,冬季度假的滑雪胜地。论坛开会时,与会的商业领袖们常常和滑雪的人挤在同一个电梯,不分彼此。当地政府并没有因为有那么多各国政要与会就把滑雪场给封了,也没有出台什么没有会议牌就不让进的规定。论坛开会期间当地没有单双号限制行车措施,当然也没有连续多天的交通管制。尽管当地因为会议经常堵车,可据说连当地疏导交通的都是业余人员。

那里没有一个宏大的会场,没有像北京一样的鸟巢、水立方,没有风格奇异的大楼,没有为一次盛会而建、以后大部分时间都闲置的标志性场馆,许多设施都是临时搭建的。

尽管那里没有代表一个时代风格、反映执政理念的传世之作,达沃斯的经济论坛仍然是世界顶级的。用老百姓的话讲:你不服不行。

瑞士人可称为这个世界上节俭和低调的典范。在瑞士,厉行节约不是个别人或某一部分人的行为,而是全民性的。瑞士人已节俭成风,而且世代相传。于是瑞士人没有次贷危机,银行不用救助,人们不至于流浪街头,高管们也不会因为乘豪华专机去向政府讨救济被骂。

就我们这一代的国人来说,可能穷尽毕生努力,也很难达到瑞士人的富裕程度,但是我们却可以养成瑞士人般的节俭习惯。获得财富要有运气,节约却唾手可得。这不仅是祖宗的传统,还是我们曾经的习俗!

像日本人那样自律

日本人严守公德和纪律,他们认为遵守规定是天经地义的。中国能够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已为时不远了,但是要养成日本人那样对社会和环境的功德心则需要我们一两代人的努力。

我们在习惯上一直把日本人列为西方国家,与欧美国家划在一起,就是因为他们和欧美国家一样发达,和欧美国家一样文明,一样有秩序,尽管他们长了和我们相近的脸、一样的肤色。中国在30多年改革开放后,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发达,许多方面可以和西方媲美,缺乏的却是文明和秩序,以及日本式的纪律。

抽烟的乘客

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跟我讲了一个故事,我听了后很有感触。那是一个常坐出租车的日本人,烟瘾很大,在上班的途中都要抽支烟。为了让车里没有太大的烟味,他常常是让车停下来,在外面抽支烟再走。但毕竟停???不方便,北京人几年前又不是没有在车里抽烟的习惯,这个日本人在事先得到司机允许的情况下,开始在行车途中抽烟。

出租车司机从他的后视镜中惊奇地发现,这个日本人竟然自带烟缸,不仅烟灰,连烟蒂都不扔到车外,下车以后带走烟缸,车里面没有灰屑,路面上也不留垃圾。事隔很久,那个司机给我讲这件事的时候,依然记忆犹新,从一字一顿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他的感激和崇敬的心情。

走在东京的大街上,我对这个看上去比北京建筑落后很多但干净很多的城市感慨不已。一方面也许是因为东京属海洋性气候,空气湿润,灰尘比较少。另一方面,则是日本人注意环境保护。那里的街上看不到北京遍地可见的纸屑和塑料袋,也确实很少看到烟头。尽管日本烟民不少,但在大街边上抽烟的人,一般都会备一个小小的便携式烟灰缸,将烟灰弹在里面,用完后合上再装进衣袋里。

我们常常说要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那个日本人完全可以和北京人一样,抽完烟随手扔到车外,却没有这样做,依然严于律己,维护城市的整洁,也让我们国人汗颜。

路上的行者

日本人严守纪律全世界有名,他们认为遵守规定是天经地义的,久而久之就习惯成自然了。我见过日本的一则报道,在去东京机场双向行驶没有隔离带的公路上,进城方向堵得一塌糊涂,而出城方向却很畅通,那中间并没有隔离带,想超过别人加快速度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是日本的驾车者就那么耐心地排着长队,不肯开到对面去借道超车。

我路过东京时住在市中心赤坂一代,那里的街道十分狭窄,根本比不上北京,有的只能容下一辆车通过,所以有许多单行线,坡度还很大,上上下下的,却没有北京那样堵车,车速也挺快。就是因为日本人行车规矩,该加速时加速,该慢行时慢行,也不会乱停车堵塞要道。

有一个笑话生动地说明了中日驾车者的区别,说的是在一个有百位的停车场中,如果美国人停车只能停80辆车,因为他们的车太大;日本人却能停110辆车,因为他们会利用空间;换了中国人只能停两辆车:一辆堵在进口,一辆堵在出口!

在法国,我只凭远远一望,就能判断是否为中国人的游客团队。因为同样是一队亚洲人,被导游领着成群结队过马路,如果像羊羔般一个挨一个整齐走的肯定是日本人,东一个西一个的散兵不用说就知道是中国人。

想测试一下也非常简单,在一个设有交通信号灯路口的,即使当时一辆车都没有,还耐心地等变成绿灯才过的就是日本人。

执法的警察

行人遵守秩序,执法者更应该起表率作用,日本人就是这样。在东京,我看到的是骑自行车巡逻的日本警察,在红灯前规规矩矩停下来。那里的汽车也是让行人先行的,这是文明社会不成文的规矩。而在北京,警察却可以开着警车,公然在国家大剧院旁的人行道上与观众争路。看着在狭小步道上挤上来的警车,在中国这个最具特色的艺术殿堂前却根本没有停下的意思,迎面的散步人群纷纷侧身列队为其留出开过去的空间,我也只好乖乖让行。

日本武士的头盔,他们和西方古代骑士一样以替天行道为己任。

日本人讲规矩还闹过笑话:有一次在日本京都,被追急了的小偷跑进附近一所民宅,尾随的3个警察追到屋门口后,为了严守入室的规矩,竟然脱下鞋再进屋,结果耽误了时间,让小偷跑掉了。中国人会觉得过于荒唐,然而日本人看来,这是值得的,因为你不能为了维护一个纪律而破坏了另一个纪律,那样做会让整个社会没了规矩。

同类推荐
  • 于君指上听梵音:那些参透凡尘的经典禅意美文

    于君指上听梵音:那些参透凡尘的经典禅意美文

    人生朝露,居世屯蹇;何以解忧,唯有慧禅。兴逐时来,芳草中撒履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收录118篇沁人心脾的禅意美文,118段引人沉思的禅思感悟,在传承中滋养心灵,在关爱中呵护成长。置身其中,感悟智者的悲悯情怀,心灵的超脱将永无止境。
  • 在春深·品人间真味

    在春深·品人间真味

    本书充满泥土气息的文字,弥漫着乡愁的韵味,这是文人们记忆中的故土、记忆中的乡村,乡村里的那些人和发生过的故事,都是远在海角天边的游子们无法割舍掉的情愫。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能日日酒足饭饱,亦是一种幸福。
  • 婆媳的美好关系

    婆媳的美好关系

    作者用细腻的文笔,将自身与婆婆相处十年间的生活细节,以及婆婆癌症复发之后相伴相守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回忆,由此延伸出对生命的思考,以唤醒众人对亲情、对婆媳关系更深一层的理解与珍惜;并将婆媳相处之道从心理学方面、生活细节方面给予适当的指引,让人逐步领悟培养好的婆媳关系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这不是一本歌功颂德的书,这是一本媳妇对婆婆单独而美好的怀念,旨在全然地展现生活,展现美好的婆媳关系。
  • 青春无悔

    青春无悔

    本书分为知青再教育的兴起、北京知青奔赴延安、全国知青扎根农村、中央加强知青工作四部分,内容包括:老三届兴起上山下乡的热潮、周恩来支持侄子赴延安插队、广州知青林超强拒绝诱惑、中央号召做好知青下乡工作等。
  • 齐裕焜讲水浒

    齐裕焜讲水浒

    本书是齐裕焜老师毕生研究《水浒传》的心得与成果,分别从《水浒传》的人物群像、流传过程、思想价值、艺术成就、后人评价等方面对《水浒传》这部奇书做了全面而独到的解读,其中主体部分是对水浒人物的点评,作者对文本的理解深刻而细致,可谓见微知著,察人所不察,如对晁、宋关系的分析,对宋江的解读,对卢俊义的评价,对潘金莲、潘巧云等人行为逻辑的看法颇发人深省。
热门推荐
  • 美女主播全归我

    美女主播全归我

    【都市火爆新书】道爷我成长在青云观,修炼在尘世间。原本只是个低调的世外高人,却没想到偶遇网络美女主播,从此改变了温吞水般的生活。清纯可人的学生妹,傲娇粘人的小萝莉,风情万种的女老板,温柔磨人的小妖精……令他目不暇接。杨冲说,白天她是你们的,晚上她只能是我的,嘿嘿嘿!
  • 回到古代当王贵

    回到古代当王贵

    都市生活,包租婆催收租,拿着微薄工资天天看老板脸色,苍天啊,这个世界太难了,把我送去无忧无虑的世界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部冲破“”性禁区“”的小说,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我”从劳改农场放出来后,在一个曾被称为“鬼门关”的农场里,遇到了八年前,还在劳改农场时有过两面之缘的女人黄香久。虽然此前,只曾见了两面,而第二面只是匆匆路过时遇到,但是这个叫黄香久的女人,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第一次见到黄香久,是在劳改农场水稻田间的排水沟里:黄香久正在洗澡!黄香久仿佛忘记了一切,全神贯注地享受着洗澡的快乐,她忘记了自己,“我”也忘记了自己。
  • 学会长大的代价

    学会长大的代价

    从幼稚园开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上高中之前感情懵懂,高中害怕中带着热烈,怕老师,怕家长,确又带着义无反顾。大学啊,大学呵!激情,奢侈,欲望,形形色色,堪称小江湖。最近高校之间有句名言,大学不谈一场恋爱,对不起曾经付出过的年少青春。从此,在校生们再恋爱这条路上越跑越远,越跑越偏。
  • 绯红纪元

    绯红纪元

    二十一世纪的小职员莫龙因为一场车祸穿越到了一个异界的“绝世天才”身上修炼无瓶颈……极速提升等级……一飞冲天称霸天下,把妹成群……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不再是梦想然而,这个“天才”真的那么简单么?这场死而复生的穿越,又当真只是偶然么?……当猩红之眼在天空延展,当神灵伴随着星辰陨落有光,从黑暗中生
  • 西方神话故事

    西方神话故事

    勒托是提坦神的女儿,是著名的黑暗女神,她是主神宙斯的第六任妻子。当初,天后赫拉发现宙斯与……
  • 天雪之下

    天雪之下

    一朵微冷失忆小花×一头凶(真.凶恶)魔龙的故事。一句话就是找齐零件再谈恋爱。有些相逢是必然的因果。最初的悸动也许是错,无量河中满是虚空,两岸只有你我。如果龙的身上真的能留下岁月的痕迹,那就是他年少冲动时,振翅越过了河流,用疯狂换了一场幻梦。结局预警,可能刀子有点多。
  • 创世之轮回之纪

    创世之轮回之纪

    数千年的轮回终将开启。没有人能够阻挡,异族的回归。人族的末日。
  • 异世虐主全攻略之逆天

    异世虐主全攻略之逆天

    掉节操,无下限,斗比大陆来实践。来自异世的灵魂,充满玄奇的逗比之旅。天道无情。我欲乘风归去,唯怕天承不起。前途坎坷,偏逆天改命,叱咤风云。PS1:没什么阅读难度,大家伙就当相声看吧!PS2:参考影片《惊声尖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