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44900000007

第7章 中国人:盘旋在死亡头上(4)

道家通过与儒家在持论上的对立,阐释了他们对生命、对死亡的不同看法。有些主张几至水火不容。正是由于其不同,因而存在着极大的互补作用,而两者在处处不同之外,却又在更高层次上相互整合为价值目标的相同——即对死亡的超越。

几千年来,中国士人总是以儒、道为其灵魂的两翼。在性情与处世态度上,随处可见儒、道气质。读书人在踌躇满志、春风得意的时刻,乃儒家心态,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如若受挫失败,身居困厄,则幡然悟道,超脱出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一个向往正义,一个追求自由。中国士人终其一生,或则先儒后道、先道后儒,或则儒道互参、亦儒亦道。东方朔为汉武帝宠臣,每以滑稽向武帝荐儒道,而其人却道家风骨,声言他是“避世于朝”——为躲避俗世而隐居在朝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家“采菊东篱下”,喜欢“悠然见南山”,但他毕竟也出来做了一回小官,有过“用世”之经历。特别是在性命攸关之际,儒、道往往同时毕现。比如——

宋明帝赐王景文死,敕至之夜,景文方与客棋,看敕讫,置局下。待争劫竟,乃敛子纳奁中,已毕,徐言“奉敕见赐以死”。因出敕示客而举赐鸩,反谓客曰:“此酒不可相劝。”遂仰饮而绝……

——《初潭集?师友》

宋明帝刘,南朝恶名昭彰的暴君。因为忌惮母舅王景文权重位高,所以逼王自己了断。敕令是晚上送达王家的,其时王景文在跟朋友下围棋,棋局正逢“打劫”,一子之争而双方你来我往,欲罢不能……王景文看过敕令之后,塞在棋盘下面,继续他的“劫争”。终于见出胜负,结束棋局。王将黑白棋子分别盛入匣中,收拾停当之后,才淡淡地对朋友说:“刚才接到赐我死的敕令。”王让朋友看那敕令,同时斟满了官家附送的剧毒鸩酒,举杯抱歉地对朋友说:“这酒我不能劝你饮。”接着一仰脖子,尽饮而死。

王景文,崇儒耶?奉道耶?

石崇与潘安仁为孙秀构陷,同日受死,相遇刑场。一个富甲天下,一个盖世风流。石崇调侃曰:“天下杀英雄,卿复何为尔?”潘应声答曰:“俊士填沟壑,余波来及人!”——英雄被杀,你来干啥?这边回答说:天才倒地,波及俗人。死到临头了,两人还像刚洗过桑拿,躺着品茗闲话。没有一肚子诗书和一辈子的彻悟,何来如此神韵?

这种非儒非道、亦儒亦道的人格,频见于后世文人中。明季儒者罗伦曾大言曰:“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唯圣贤乎!”正可见一斑。

金圣叹,江苏苏州人,明末秀才,一生以读书著述为务。满人入主后,金对时政多有讥刺。清顺治帝死,大臣设幕哭临;金集合儒生百余人赴孔庙行哭,上揭帖请逐酷吏任维初,实则抒发亡国之恨。事觉被捕,同年底以倡乱罪处斩,妻子家产籍没。哭庙案中同斩诸生共十八人。圣叹狱中有言:“杀头,至痛也;籍家,至惨也。而圣叹以无意得之,不亦异乎?”以此观之,金纯粹一儒生。但其博览群书,绝意仕进,生性狂放不羁,似又宜作道家论。传言圣叹遗书中有云:“花生米与茶干同啖,有火腿风味。此法若传,我死无恨。”

滑稽突梯,更何来杀头之痛?可以说,在面对死亡时,儒家帮助人体验崇高;道家则帮助人感觉自由。

泰戈尔说,我将死了又死,以明白生是无穷无尽的。南亚次大陆,正是一块不断产生辉煌,又不断埋葬辉煌的地方。它先是以印度河流域的灿烂文明令后人魂牵梦萦;接着又出现了伟大的吠陀——婆罗门文化。当历史还来不及消化的时候,这两者都已悄无声息地隐没了。代之而起的是照亮世界的佛光——佛教文化。然而自佛踏上世界旅途之日起,它在印度即淡漠以致完全消逝……

佛之东渐,当在后汉之时。跟佛诞生的环境一样,其时华夏充满了离乱忧思。饥馑与杀戮,战祸与瘟疫,轮番发作在中原大地:黄巾起义、董卓酷政、高平陵屠城、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致使生灵涂炭,民有倒悬之苦。人自作恶,则诉之鬼神,志怪小说因而滥觞于两晋南北朝;鬼神不应,则反求诸己,禅心玄谈因而风行于士林百姓中。佛说,人世乃大苦难,人由于“无明”(不觉悟)而不能脱离苦海。弘扬佛法即是解脱……于是皈依者日众。

综观整个佛说,根本要义在“了生死”和“入涅”。生死所以为佛家“大事”,乃由于生与死是人生一切苦难的缘由。以佛法而论,人之生、老、病、死、恩怨相会、所求不得、穷、灾、祸、乱,诸般痛苦都由“生”而来。有生必有死,必有死后的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人在这片苦海中沉浮漂泊,孤苦凄惶,无所凭依,找不到一块可以永驻的安乐之境。佛祖释迦牟尼曾将人世之苦,列于四大真理之首: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以人世为一大苦海,世界是苦集之场,众生不能安乐,为无常患累逼迫。人生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欲断除诸苦,唯生死能了;生死未了,忧悲苦恼哪能得了?因而佛高悬“了生死”这一宗旨。

人生诸苦缘何而起?据佛说,有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死。《阿含经》反复论证一偈:“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其中“此”即是“因”,“彼”即是“果”。任何现象,皆由内在作用(因)与外在作用(缘)结合而生。十二因缘按排列,呈循环的因果关系,每一条既可是原因,又可是结果。如“无明”(无知,不明佛理),是“行”(个人意志行为)的因;“取”(追逐)是“爱”(贪欲)的果。若要脱离死亡,先须脱离生存;欲求了悟,先脱“无明”。这便是所谓集谛。

解脱之道是为灭谛。肉体解脱的途径是死亡,而死与生相续——

前识灭已,后识生时,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堕傍生、饿鬼、地狱。大王:后识生时无间生起,彼同类心相续流转,分明领受所感异熟。大王:曾无有法能从此世转至后世,然有死生业果可得。大王:当知前识灭时名之为死,后识餐起号之为生。大王:当前识灭时无有去处,后识餐起无所从来,所以者何?本性空故。

——《大乘流转诸有经》

这是佛对摩揭陀国王就人死后的去向讲法:人临死时,最后一念意识灭后紧跟着就会产生下一念意识。就像生时前念灭而又生后念,其间不会停顿。死后意识相续而生之际,将受其生前行为之“因”所种下的果报,生于天、人、鬼、畜、狱五道中。尽管从今生中没有转移什么东西到后世去,后世的生命也并非今生的生命,但今生与后世之间,却有因果相续的关系。前念已灭,名之为死,后念续起,名之为生。生死相续的轮回,本性是空,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在实受生死。为什么呢?只要你审视一下眼前念头的生灭——前念灭后到哪里去了?后念续起又从何而来?生死也是如此,当觉悟“空”的本性啊……

可见肉体之死与灵魂无关。灵魂在生死轮回中仍为十二缘起所困,若要灵魂脱离轮回,除非入于涅。涅,即是灭——灭生死之大患,灭生死之因果,无为空寂,灵魂达于冥然无形的超然状态、入于无境之境。东晋慧远和尚称此为“冥神绝境”。此境有常、乐、我、净四德,为极乐世界。关于涅,小乘佛教有“有余”、“无余”之说:“漏尽心解脱,任持最后身,名有余涅。诸行犹相续,诸所受皆灭,寂静永清凉,名无余涅。”(《本事经》)即是说,修行者已断除此生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但还依于宿世业报所由生的肉身,并因此而尚有小苦小不自在,此谓有余涅。已脱肉身羁绊,永享极乐,谓之无余涅。大乘佛教更于此两种外,有“无住涅”之说——

无住处涅,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轶翼,由斯不住生死涅,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

——《成唯识论?卷十》

大意是,得无余涅,而又超越其寂灭之境;以慈悲济众生,入生死不住生死,入涅不住涅,度化众生永无了期。

关于进入涅之法,早期佛说甚为烦琐,要求渐悟,修持过程中,有所谓八正道、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共三十七道品。其中如“八正道”有: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八正道要求修持者“正”自己的见解、思维、言语、行为、起居、意念和禅定……其烦可见一斑。

佛在中国历五六百年,完成了与华夏文化的整合,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理论。在诸多流派中,以唐时慧能所创禅宗影响最大。禅宗的脱颖而出,正在它提出了“顿悟”,从烦琐冗长的修持中跳脱出来,将佛说化为人人都可了悟的道理:“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成佛之途,全在一念之悟;克服“无明”是瞬间的事情,此即“顿悟”。所以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

禅宗对生死的理解甚为明了,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性就是人之本性,明了人之本性即可洞见佛性。慧能说:“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禅宗认为,人能自觉把握生命的内在本体,就可达到成佛的境界,超越生死。只要“以无念为宗”,存于世而心不被外境所迷,“不于境上生心”,则“挑水砍柴无非妙道”,此即佛境。

对于禅宗来说,人生固然也有生老病死之苦,但若不以此为苦,则苦无所生,苦海也就与“极乐世界”无差别,要有平常心。平常心即超生死之道心。

至此,佛学在中国已然完全汉化。从佛学登陆初期的形神之辩、薪火之喻等等玄思清谈,到隋唐时各宗各派对佛理佛法的深入探讨,佛学得以成为一门成熟的宗教。虽然佛教谈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最终它仍被导入了儒、道两家共有的价值体系——超越生死。

同类推荐
  • 老子·庄子

    老子·庄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被梁启超誉为“道家精要之书”。作者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被后世称为老子。他曾做过周朝管理图书的史官,后因不满于当时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而悄然隐退,不知所终。
  • 荀子的人定胜天

    荀子的人定胜天

    《荀子学院:荀子的人定胜天》主要以荀子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并在荀子对天人的思考范畴上,对做人、做事、处世、言谈、交际、识人、用人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又浅显易懂的探讨。希望在重读这些先哲智慧的同时,给我们的人生以新的启发荀子,名况,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 情商的迷思:一种动物精神的导论

    情商的迷思:一种动物精神的导论

    本书是一本关于情商的长篇论著,用“输入维度”以及“输出维度”对“情商”进行描摹,给“情商”铺垫一个哲学基础,尝试整合“作为一种被严格定义概念的情商”,“一种唯心的、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和“一种情感主义伦理学”。
  •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必经的路上。我们从远古走来,就如我们必然走向未来一样。没有人能够从摇篮就看到坟墓,却有人能够从自我看到世界、从相对接近绝对、从偶然和有限走向必然和无限,更有人能够从渺小走向伟大、从卑贱走向高尚、从繁芜和浑浊归真于清明和素朴。虽然鲜有生活中的先见之明,却不乏思想中的先知先觉。
  • 章太炎思想研究

    章太炎思想研究

    是20世纪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章太炎生平、思想与学术的学术专著。章太炎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与社会大变动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中的杰出代表。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章太炎的大批手稿和他所阅读过的各种书籍,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和革命变迁的实际,展示了章太炎走出完全脱离实际的旧书斋而投身革命的曲折历程,以及他力图通过对西学有选择的吸收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扬弃与更新的真实状况。章太炎的思想、学术及其革命生涯。是中国近代社会与革命的一面镜子。
热门推荐
  • 烈焰之誓

    烈焰之誓

    从诸神末日的神话,到魔法文明的璀璨。从人族的黑暗时代,到帝国的横扫八荒。“如今,千载帝国褪去繁华外衣露出了腐朽和虚弱。”“历史的车轮把人族的命运拉入了深渊。”“北地绝境的蛮人。”“南域荒原的兽人。”“西方大漠走出了死人军团。”“东方海族掀起了滔天巨浪。”这是末法时代的最后绝唱,这是世界史诗的伟大节点。这是一个英雄的故事。“我是索伦。”“我将恪守我的誓言。”PS:本书慢热,之后节奏会慢慢起来。读者老爷们可以先收藏肥后再宰。
  • 我的23岁美女总裁

    我的23岁美女总裁

    他是纵横西方地下世界的王者,血腥而冷酷!他是吊儿郎当的小男人,让人又爱又恨!当夏风回到华夏暗中保护“碧海集团”的女总裁时,接二连三的美女逐渐走入他的生活,发现生活别有一番滋味。
  • 遴选侦探七政

    遴选侦探七政

    我叫七政。在这个朝生暮死的年代,你们和我一样,都只是一个学生而已。我觉得自己没有多少的了不起,即便我将得知自己是星界的遴选侦探。据作者说,我会成为最伟大的。士别三日,自当刮目想看。
  • 暮沉

    暮沉

    我遇见你,在最美的年华。没有交集,也没有刻骨铭心。只是想念,你还好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艺文轶话

    艺文轶话

    《艺文轶话》系文史勾陈考订类文章选集,是偏重于艺文考订和文学批评的文章,根据作者同题图书加以增删。《艺文轶话》最早由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曾获中国作协举办的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后经修订由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年再版。
  • 一曲挽歌终婉歌

    一曲挽歌终婉歌

    一张书桌,居然是2个时空。于是莫名其妙被书桌吞了手机的苏婉不淡定了,纸条,零食,外加一只小乌龟,你是谁?whoareyou?书桌的另一边,另一半时空的江幕凡也不淡定了。他好好的看着书,突然出现一个亮着的小盒子,上面居然有着一个穿衣如此裸露的女子,哼,不堪入目!他只想好好的画幅画而已,谁能告诉他,这只从他墨水中爬出来毁了他一副画的乌龟,是哪来的?“你是谁,whoareyou?”为何会有如此丑的字,后面的又是什么意思。
  • 抱个金主回家

    抱个金主回家

    【总裁,言情】安知叶是安家收养的女儿,和妹妹安知雨不共戴天。安知雨整容成她的样子踏入娱乐圈成为一线明星,而她只是个小小替身,恶有恶报,安知雨车祸昏睡三年,安知叶努力翻身,忽然有一天接到了妹妹的电话。“没想到吧,我醒了。马上我就回娱乐圈了,爸妈让我和傅深结婚,你完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傅先生:“不好意思,我已经和你姐姐领证了。”安知叶:“孩他爸,小宝找你。”安知雨:??
  • 京城奇异录

    京城奇异录

    每章故事都不一样,虐恋和甜甜的恋爱这里都有
  • 有效用人的81个关键细节

    有效用人的81个关键细节

    当领导当到最后也只有“用人”两个字,因为只有用对人才能成大事。本书集结国内外大量成功的用人案例,提出领导者在用人、御人方面要注意的70多个关键细节,让您用人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