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有哪些食养食疗经验?
“良工治未病”是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对高明医生提出的一项要求。历代名医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研究了不少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方法。食养食疗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早在殷代,就有伊尹根据他的医疗知识和烹调经验,编写食疗专著《汤液经》的传说,可惜早已失传。
周朝把医生分成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四种。食医专管帝王的饮食调配,有很高的地位。
汉代医圣张仲景也十分重视食养。他认为:“人体和平,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藏气不平,易受外患”。
唐代药王孙思邈,对饮食养生有专门论述。他认为应当提倡食疗食养。因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而“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发用乘宜,损伤处众,药之投疾,殃滥亦然”,“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所以“若能用食平菏,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他提倡饮食清淡,注意节制。认为,膏粱厚味,对老人有害;肉食入口,“喜生百病”;久饮酒者“腐烂肠胃,渍髓蒸筋,伤神损寿”;五味过多,则伤五脏。老人肠胃单薄,若贪食过多,必然不消化而引起各种疾病。他引用养生家嵇康的论断“粮岁多病,饥年少疾”,告诫人们:“一岁之忌者,暮无饱食;一月之忌者,暮无大醉”。老人退居之后,要注意用药食资身,多吃素食,肉须新鲜;吃饭时要去除烦恼,饭后散步,不要一吃好就睡,饱食仰卧成气痞,不得忍饥等等。这些论述到目前仍很适用。
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是我国早期的老年病专著。由于他学术上把调理脾胃作为“养老人之大要”,所以十分重视食养,把食疗作为治疗老年病的主法。全书232方,其中食疗方有162首,占70.1%。他认为人们如果能知道食性而调理,则倍胜于药,提出:老人的饮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粘硬生冷”;“食后引行一二百步,令运动消散”;“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若顿令饱食,则多伤满。因为老人肠胃虚弱,不能消纳,故成疾患”。作为子女,都要深深体会这些道理。
“如无疾患,亦不须服药,但只调停饮食,自然无恙矣”。他还收集拟定了不少鲜美可口的药膳食品,供老人服用。后来元代邹铨又在《养老奉亲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补,撰写了《寿亲养老新书》。他很注意收集食疗方药,与《养老奉亲书》相比,对口味和调养方面更加注意,他认为:“食治诸方,不特老人用之,少壮者对证疗病,皆可通用。食味和调,百疾不生,保生永年,其功则一。”扩展了食疗的应用范围。
历史上有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其母70多岁时,因为大便经常燥结,所以将牛奶、猪油和粥给她进服。因过于黏腻,后来郁为黏痰,生了一场病。他苦苦研究饮食调养,终于摸索出一套规律,其母因此而受益,活到90多岁,无疾而终。他认为,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内虚胃热则易饥而思食,脾弱难化则食已而再饱,阴虚难降则气郁而成痰。纵口固痛快于一时,但积久必为灾害,所以要求吃得清淡。朱丹溪在《慈幼论》中,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对其饮食调养作了探讨。他认为小儿“血气俱盛,食物易消,故食无时。然肠胃尚脆而窄,若稠粘于硬,酸咸甜辣,一切鱼肉、木果、湿面、烧炙、煨炒,凡是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
饮食养生不但民间流行,宫廷中也十分重视。元代营养学家、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提出“妊娠食忌”,记述了妊娠所忌饮食16种,“饮酒避忌”记述了饮酒和醉酒后的注意事项23条,“服药禁忌”论述了53种不可食或有所犯忌的食物,“食物中毒”论述了18种食物引起的中毒和解毒方法,“禽兽变异”记述了26种形象异常,不可食用的禽兽。他认为饮食还必须与四时之气相适应,“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寂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长期偏嗜某一食品或癖好某种烹调法,往往会导致机体偏寒偏热,造成阴阳失调,重则引起疾病,影响长寿等。他的这些论述都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中医饮食养生的内容。
明代医家胡文焕在《新刻养生食忌》中,对饮食禁忌进行了汇集,辑有五谷食忌,孕妇食忌、乳母食忌、小儿食忌、逐月食忌等。清代朱本中在《饮食须知》中,提得更为具体,如黑鱼“有疮人不可食”,虾肉“多食动风”,盐“患水肿者忌食”,麻油“多食滑肠胃”,砂糖“多食助热损齿”等。他认为,饮食藉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反相忌,纵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是饮食亦未尚不害生也。“物性与药性反忌,为患更烈,盖服饵原冀却病长生,而不明禁忌,适足以助虐速死。”现在这个问题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从上世纪50年代初人们已开始研究有些食物对人体的致癌作用等等。虽然,我国古代医家所提的内容中,还有不少有待进一步研究,但这种思路,无疑体现了前辈们的远见卓识。
清代范在文在《卫生要诀》中提出,时刻要注意饮食卫生,否则就会“以养人者害人矣”。他着重抓两点:一是注意食物的产地,采收的时间,烹调的方法,饮食的方式;二是食物之间的宜忌。他认为,“其生也异时,其长也异地,其收获也异方,其烹调也异法,其取择运用又各因其俗”。各种食物的寒热补泻,又各具其性,“一饮食间,而补泻兼施;一酬酢间,而寒热并进。已非养生之道,况其中之相忌,势如冰炭,畏若寇仇,一或不慎,有不终席而亡者,是以养人者害人气。”所以他要求注意研究进食的规律以养生。
名医王士雄把多食容易发病的食物分为六类:第一,发热之物,如姜、薤、羊肉、鲦鱼、川椒、胡椒等,“多食发热”,凡阴虚内热,痰火内盛,津液耗伤者忌之。第二,发风之物,如春芥、虾、蟹、鹅等,“多食发风动疾”,凡诸外感未清,咽喉目疾,疱疡痧疹后忌之。第三,助湿之物,如枇杷、叭哒杏、羊脂等,“多食助湿生痰”,凡脾虚渭泄者忌之。第四,积寒之物,如蚌、田螺、西瓜、鲜柿等“多食寒中”,凡中焦虚寒者忌之。第五,动血之物,如慈菇、胡椒等,“多食动血”,凡失血诸病忌之。第六,动气之物,如比目鱼、羊肉、春芥等,“多食动气”,凡气滞诸病忌之。他把西瓜赞为清热的“天生白虎汤”,把梨赞为清热生津的“天生甘露饮”,甘蔗汁称为益气养阴的“天生复脉汤”。虽有夸张,但易记易懂,对食疗在临床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孔子长寿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比较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能够活到70多岁的高龄,实属古来稀,其长寿的原因,令人回味。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成,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非常清楚地指出了人们应按照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即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有所区别。青少年时由于发育不成熟,要注意不要早婚、不要性生活太频;中年时,不要过度劳累,要注意劳逸结合,因为体质将由盛转衰;老年时,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体质已经虚弱,不要再竭力追求名利,因为得到的往往是苦恼烦闷,甚至是疾病。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身体力行的。他特别欣赏那种清心寡欲的精神状态,如对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表示称赞:“贤哉回也。”孔子最反对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状态,提倡心胸坦荡,刚毅坚强,他认为有三种事最有害于健康:骄傲自大、游荡忘返、饮食荒淫,并提出三种有益于健康之事:调节行动,道人之善,交好朋友。
孔子喜欢音乐,在齐国听到“韶”的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借助音乐,陶冶精神。在陈国绝粮时,还是“弦歌不衰”,饥寒之中,也不愁楚。孔子的弟子们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天天如也。”意思是说,孔子在家闲居时,生活也有规律,精神总是舒畅的。
孔子酷爱体育,并认真锻炼,所以身体很好。孔子被称为夫子,在人们的想像中,该是文弱迂腐的老书生模样。而事实上,孔子体格魁梧高大。他喜欢钓鱼和射箭,而且还很有讲究。此外,孔子对游泳、爬山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在《论语》中也有反映。正因为孔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所以,尽管一生多次陷入困境,但都坚持过来了,特别是在陈、蔡之间,粮食断绝,“七日不火食”,跟随他的弟子们都饿倒爬不起来了,他却“讲诵弦歌不衰”,还在那里一个劲儿地讲书奏乐唱歌,像一点事也没有,可当时他已是63岁的人了。
老子有着怎样的养生观?
众所周知,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同时他也是中国,养生学的始祖。因为当今养生学的三条基本原则“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是与他的积极倡导密切相关的。1.养精保气老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男女交合的性活动产生的,而性活动的产生则是本源于人体之精。精,是人体生活的本源。精足,则生命就强健;精衰,则生命就虚弱。如何保精呢?那就是老子提出的,并为后世医家和养生家所尊崇的恬淡虚无、少思寡欲的养生思想。《老子》一书中大量地论述了这一重要思想,如:“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意即要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少私心,寡欲念。“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即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罪过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所以懂得满足这样的满足,就永远满足了,这是后世知足常乐养生思想的来源。2.顺乎自然老子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宇宙万物的整体观的系统观来考察人体生命的长生之道,从而提出了“顺乎自然”这一重要的养生观点。老子认为,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当效法地的柔和安静。地当效法天的湛泊不动,生养万物而无所取获。天当效法道的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使万物自成也。道性自然,则效法它自己。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构成了老子的天道观,这种天道观是专讲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原理的,顺乎这种变化,就能长生,这就是后世养生家顺乎自然的养生观的理论来源。3.气功养生老子非常重视气功养生,为后世丹道养生家所重视。道家所云呼吸吐纳法,其源本于老子。此功法要求:闭口端坐,万念息捐;两目微开,稍见微明;后观其明于玄关(丹田)一窍,此即所谓观其窍也。然后行腹式呼吸,每次呼吸时间要长,呼吸间有停闭。常修此功,渐修真气自动地推向经络中去,达到气贯全身的目的。静柔功论,主要体现了老子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思想,后世气功家和武术家据此创作出好多种功法,如静坐功、柔气功、《易筋经》中的内壮功等。老子所说的柔、弱、静,并非消极状态的表现,而是孕育着刚、强、动的积极力量的产生;是外柔内刚,外弱内强,外静内动;是柔中有刚、弱中有强、静中有动。这样方能保持人体生生不息的柔和之气,使生命永远处于运动的状态之中,这是使人体获得健康长寿的根本。
墨子有着怎样的养生秘笈?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墨翟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提倡“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活了92岁,据传是养生得道。古书载有墨子求道的故事。
墨子82岁时,看破红尘。认定“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于是,入周狄山精思道法,修身养性。一天,他在山中忽然听到读书声,墨子卧于石后观察动静,伺机而出。这时有一个人走过来,用衣服包裹着双脚,墨子问道:你是度世的神仙吧!请且少留,诲以要道。神人说:我知道你求教心诚,特来候你,你有什么要求?墨子说:愿得长生。于是神人给了他一些讲道灵、教戒、五行变化之类的书。告诉墨子说:你气度非凡,又很聪明,得此书便成。墨子拜谢。事后照书而行,遂得其验,于是墨子撰集其要,以为五行记。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古人用“五行”来区分脏腑的属性和相互关系。根据阴阳气血的运化,确认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并遵循五行相生、相乘、相克的原则,诊治疾病。修身养性,非常灵验。比如,健身活动的基本功就是调理呼吸。古人云:吸有两种,即鼻吸和口吸;呼有六式:即吹、呼、唏、呵、嘘、泗。呼吸要按照五行运气,区分四时寒暑,才对身体有益,今有《四时呼吸歌》为证:
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泗定知金肺润,肾吹唯要水中安。三焦唏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飧。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动尤胜保坤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