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51800000042

第42章 媒介符号地理(5)

语言是桥,也是墙。在媒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固然可以“分众化”和“本土化”,但切不可将“分众化”变成“屏蔽化”,将“本土化”等同“本地话”。因为分众化、本土化的根本目的,不是追求更狭窄的受众范围,而恰恰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更有效的传播。因此,在内容上挖掘本地新闻的深度和地区文化的精髓,在非本地信息中寻求本地化的读解,从方言及地方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增强表现力,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新闻语言的创新,在规范的前提下追求活泼生动的节目形式和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这才是广播电视新闻本土化的应有之义。新闻实践证明,用普通话播出的广播电视新闻也完全可以是分众化和本土化的、受欢迎的新闻节目。

总之,广播电视新闻播报用语一定要使用标准语言,对普通话的推广起到示范作用。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方言,不仅不符合国家的语言文字使用方面政策法规的要求,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和社会文明进步,也是对非方言族群的歧视和不尊重,对国家和民族认同的淡漠和疏离,更是对新闻传播原则的无知和背离。凡是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对此必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

第四节 媒介中的非语言符号与地理

非语言符号是指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尤其是人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的传播是用语言来进行的。你说话时,你提供的信息有65%是以语言之外的形式传递的——比如语调、动作,甚至是站立姿势衣着,其中仅仅面部表情就可以传递65%中的55%的信息。”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也认为,面部表情最具信息冲击力,并远远超过声音和言辞。他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信息冲击力的计算公式:信息冲击力1=0.07×言辞+0.38×声音+0.05×面部表情。在大众传播媒介中,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是相辅相成的,适当运用非语言符号有助于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非语言符号也是特定地理环境的产物。

一、媒介中的非语言符号

根据非语言符号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不同,媒介中的非语言符号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视觉性非语言符号与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其中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主要包括体语、空间距离和运动画面。体语是指人的身体动作所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一般包括表情与眼神、姿态动作、触摸行为等。

空间距离是指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身体的距离。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研究传播过程中人对空间的使用时指出:空间距离是依据每个人所属的文化来确定的,此外空间距离还与每个人的个性和传播的情境有关。运动画面主要是指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中使用的一种符号系统。运动画面利用其光影、色彩、构图以及画面的组接和转换等元素来传递信息。

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外貌与衣着、静止体态、传播环境、装饰摆设、雕塑绘画、象征符号和指示符号等等。人的外貌与衣着由于形状和形式的不同,所传播的信息也不同。静止体态也是非常重要的非语言符号,戈夫曼认为,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静止体态不仅能沟通双方的思想和感情,而且还能反映出双方社会地位和审美的区别。象征符号代表某个抽象的意义,它往往是特定文化的结晶,如五角星、镰刀斧头等标志和徽记。指示符号表达某个确定的意义,其特征为简洁、形象、直观、易记,如狼烟、烽火、路标、信号旗等。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是指作用于人的听觉的各类非语言符号,在大众传播媒介中主要包括类语言、音乐和音响。类语言也称副语言,是一种通过声音的传播来表达某种信息内容的初级形式的语言,是具有某些语言功能类似于语言的声音,如语气、语调、笑声、掌声、哭声等人类发出的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类语言主要包括辅助语言和功能性发声。辅助语言是指辅助人类口头语言的声音要素,主要包括音色、音量、语速和语调等。当声音系统中的诸要素在口头语言的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时,就会导致口头语言意义的变化。不同的语速或语调会使相同的一句话产生截然不同的意思。功能性发声是指人发出的哭声、笑生、叹息声、呻吟声等声音。

它们并不具有固定意义,往往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不同的意义。

音乐是传播媒介中另一种听觉性非语言符号,是指有节奏、旋律或和声的人声或乐器音响等配合所构成的一种艺术。例如在影视剧中,音乐能够恰到好处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烘托片中人物的情绪、渲染当时的环境和气氛;而在一些新闻报道中,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因素,达到深化新闻主题,渲染现场气氛,增强审美的效果。

音响是指除了人的语言、音乐之外的其他声响,包括自然环境的声响、动物的声音、机器工具的声音、人的动作发出的各种声音等,包括音乐音响和自然音响。

音响的运用是电子媒介尤其是广播的独特个性和优势,特别是在广播新闻中,自然音响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自然音响是客观事物变动的环境和过程中自然发出的声音,比一般音乐声响具有更强的时空感和现场逼真性,有时候比文字语言解说更真实、更形象、更具体。

二、媒介中的非语言符号与地理

人们常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习惯很多情况下是非语言符号的表征,同样是见面问候,西方人以握手或拥抱沟通情感,而传统的中国人却常以作揖表示敬意。这正是不同地理环境下产生的特定的非语言符号。但是,随着时空的变迁,世界地理距离的缩短,握手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最普遍的社交礼仪。可见,非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与地理息息相关。本节中我们着重谈谈媒介中的非语言符号与地理之间的关系。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一样,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互为补充,共同完成信息的传播任务。广播是典型的听觉媒介,除语言之外,各种非语言符号是广播信息最主要的载体;而电视媒介近7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播的。在媒介内容的生产、制作、播出过程中,媒介非语言符号始终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的作用是传递新闻信息,非语言符号在新闻的采访、制作过程中的运用必须考虑特定的地理因素。

在新闻业界有这样一种说法:“七分采三分写”,可见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在新闻采访中,记者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影响着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流,决定着采访活动的成败。由于非语言符号具有地域特色,因此记者在新闻采访中使用非语言符号时要考虑地理因素的影响。

首先,记者需要考虑到在不同地理环境中表现不同的形象,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选择不同的衣着打扮。虽然记者的衣着打扮的总体风格应当是仪态端庄、典雅大方、举止得体,但不同环境中记者仍然要选择与环境相适应的着装。例如轻松、休闲的装扮与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较为协调,时尚、活泼的服饰与繁华的城市相吻合,正式、隆重的礼服与大型的节庆活动相协调。记者去不富裕的农村采访时,衣着就不能太讲究、太时尚,不能与当地的农民产生太大的反差,如果穿西装、打领带或穿着光鲜亮丽的服饰,似乎都不太合时宜,让人觉得不容易接近,增加了距离感,甚至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因此这时候记者应当尽可能少化妆、穿着朴素,融入采访对象,这样才能获取他们的信任,取得较好的采访效果。

其次,记者需要注意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体语。尤其是在一些地域文化传统浓厚的地方,记者采访过程中的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向采访对象传达出特定的含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记者到这些地方采访时要充分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切勿表现出不敬或嫌弃。例如,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记者在采访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以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接受哈达并表示谢意,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

最后,记者还要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使用不同的空间距离。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空间范围内,从而构成他的领地,地理是影响人的空间距离的重要因素,记者在采访时,应当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使用。有一个故事说,一个阿拉伯人同一个英国人谈话时,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国人往后退。谈话结束时,两个人可能离原来所站的地方相当远了。确实,日本人、阿拉伯人和拉丁美洲人谈话时喜欢靠得比较近,记者在采访时不应与他们的身体距离拉得过大,否则会使采访对象产生冷淡、生疏的感觉。而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喜欢宽敞的空间,在谈话时也保持一定的身体距离。记者在与这些国家的人交谈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否则会使人产生受到侵犯的感觉。

对于报纸而言,新闻采访往往是一些幕后行为,而电视将这种幕后行为搬到了前台,因此在电视节目中,尤其是电视谈话节目中,非语言符号的表达显得更加重要。谈话节目将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流呈现到电视屏幕中,形成“类人际传播”。

谈话节目的中心是主持人,作为谈话节目中权威的角色,他可以通过一些手势、语音、语调等非语言符号控制谈话现场。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的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也要考虑到参与者所处的地理文化。例如在英语国家盯着对方看(即使是用欣赏的目光看)是不礼貌的,当节目嘉宾来自英语国家,主持人在节目现场时应当尽量少直视对方的眼光,以免引起尴尬。

同时,演播室的色彩、装饰等都体现出一定的含义,在使用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参与者和观众的情感体验。有研究表明,居住在热带的人喜欢亮色、白色或接近黑色的深暗色调,而温带地区的人除了旨在突出重点的亮色外,一般喜欢混合而朦胧的色调和中间色调。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热带地区太阳照射的角度能够使物体产生敏感对比、截然分明的阴影;而温带地区太阳照射角度小,物体都有轮廓模糊的阴影。同样,在不同国家也有对色彩的不同禁忌。例如在巴西,棕色、紫色和黄色是禁忌色,他们认为人死好比黄叶落下,棕黄色、紫色会给人们带来悲哀,黄色会使人陷入绝望,紫色加黄色就是患病的预兆;爱尔兰人喜爱绿色,忌用红白蓝色组合。因此节目现场的安排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地域文化的差异。

同类推荐
  • 魔幻学习100%

    魔幻学习100%

    《魔幻学习100%》通过模拟读者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构建了“加速学习模式”,帮助读者获取和保留各种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 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

    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

    《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读错的字、说错的话分门别类地罗列出来。读者朋友们既可以在闲暇时集中阅读,也可以在出现疑问的时候进行查阅。
  • 中国广播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广播文艺理论研究

    本书沿着中国广播文艺的发展脉络.对各种广播文艺形式的艺术特征和意境营造的细密之处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诠释.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其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有机融合是写作的主要特点。
  • 宋辽金元文学

    宋辽金元文学

    本书采取文学史、作品选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一书在手,即可掌握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和古代文学经典作家及作品。
  • 成电教师风采

    成电教师风采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种职业比教师这个职业更神圣。从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唐朝文学家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再到近代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从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到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无不折射出教师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巨大作用。
热门推荐
  • 人族混子

    人族混子

    “李白,你被捕了!我希望你能束手就擒,不要做无味的反抗!”“神经病,我叫…杜甫!”
  • 林布布林

    林布布林

    小林布只是众多人口中的一个小成员,她与别人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也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她只是一个平凡人,而在平凡的生活里活出了不平凡的个体。
  • 重生药药医

    重生药药医

    女主是现实生活中长相丑陋的女大学生,因为一场意外,来到另一个世界,和男主相遇……
  • 夕堂永日绪论

    夕堂永日绪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戮上缥缈

    戮上缥缈

    三岁孩童夭折,却又得神赐命重生,起名君天赐。按先祖遗训,拜师天残剑宗修炼,从而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天罚桎梏,引英雄付白骨;道尽途殚,趋少年傲天地。修仙路,夹杂着几份难忘的爱情和友情,君天赐该何去何从?
  • TFBOYS王俊凯说好的幸福呢

    TFBOYS王俊凯说好的幸福呢

    小时候,她和他许下诺言,她却被父母带去了美国,与他分别,谁知,一场车祸,让她忘记了他,几年后,他与她再次相见,却是那么地陌生……
  • 梦魇神秘园

    梦魇神秘园

    H大是一座美丽的校园,但是这里人际关系复杂。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怒揭校园江湖的黑幕,并向我最同情的清华投毒案受害人朱令姐姐致敬。
  • 征战神迹

    征战神迹

    这是一片广袤的世界,它是万世的起源,生命的归宿,自甘堕落的弃神,行走在人世间漠然寻找着归宿……
  • 重生西游送外卖

    重生西游送外卖

    张小天问:“猴子来份外卖”猴子:“。。。”唐僧:“紧箍咒走起。。。”猴子:“我给钱还不行吗”。张小天问:“猴子给我来一份签名”猴子:“。。。”唐僧:“紧箍咒走起。。。”猴子:“我签还不行吗”。张小天问:“猴子插播一段广告”猴子:“。。。”唐僧:““唵、嘛、呢、叭、咪、吽。。。”猴子:“天团外卖举世无双,才女佳人独一无二,你值得拥有。”
  • 颜倾天下:山水恋

    颜倾天下:山水恋

    一觉醒来,她成了古代美女,被指定完成一项任务。本以为任务完成就可以回家,却在皇室阴谋中越陷越深……爱情、天下、自由,她会作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