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72500000031

第31章 从三坊七巷走出的清朝三大治台幕僚

刘琳

史玄之在清朝不同时期,三坊七巷走出了一批治台领导人的重要幕僚,其中代表人物即是被乾隆皇帝称为“筹台之宗匠”的台湾镇总兵蓝廷珍的幕僚——蓝鼎元、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幕僚——梁鸣谦、船政大臣兼福建巡抚丁日昌的幕僚——张亨嘉,他们为保卫、开发和建设台湾做出重要贡献,在台湾历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一、蓝廷珍平台幕僚——蓝鼎元

蓝鼎元(1680~1733),字玉霖,别字任庵,号鹿州,汉族,福建漳浦人。清朝知名学者、官吏,曾佐理戍台名将蓝廷珍并曾任广东普宁知县兼署潮阳知县、署广州知府,对治理台湾提出系列极其宝贵的建议,被乾隆皇帝称为“筹台之宗匠”。

蓝鼎元就读于鳌峰书院期间居于郎官巷蓝氏宗祠旁的宅院,受知于福建学政沈涵、福建巡抚张伯行时也居于此,晚年曾在三坊七巷借居过。

(一)刻苦自励巡抚赏识

蓝鼎元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父亲皆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儒士。父亲蓝斌精通理学,但屡科不进。蓝鼎元10岁丧父,家境艰苦,靠母以女红度日。

蓝鼎元自幼聪颖,生性好学,勤苦自励。年少名列童子试榜首,颇得当地督学赏识。17岁时,他先观海厦门,后再游历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眼界由此大开,见识愈增,但屡次赴试不第。曾入邑庠,也曾就读于当时全闽最知名书院——福州鳌峰书院。后来,曾先后受知于福建学政沈涵、福建巡抚张伯行,巡抚张伯行称赞蓝鼎元是“经世之良材”。

康熙四十六年(1707),蓝鼎元应张伯行之聘,到福州鳌峰书院担任讲学并与同乡蔡世远共同纂订先儒诸书。两年后,蓝鼎元辞聘归家,在家乡教书和著述,因“念祖父母春秋高,母亦渐衰,辞归侍养”。自此,在家闭门苦读11年。

(二)上书护疆总兵奇之

康熙五十八年(1719)夏秋间,时任澎湖水师副将的蓝鼎元族兄蓝廷珍升任南澳镇总兵,上任途中便道返乡,与蓝鼎元等族人论及镇守南澳事宜。

蓝鼎元上书数千言,直指“南澳一镇,为天南第一重地,是闽、粤两省门户”,“镇南之法,以搜捕贼艘为先”,如果“上偷安则下怠惰,营伍废弛则士卒弱,将帅素尸则盗贼恣”,“愿兄无以开府满盈……抖擞精神,勤劳哨缉,一洗向来镇弁积玩逡巡畏缩之习”,又于书中条陈七大要务以供参酌。

(三)辅佐族兄赴台平乱

康熙六十年(1721),台湾朱一贵起事,蓝廷珍奉令平台,蓝鼎元受邀随行,于是到台参与戎幕。留台年余,蓝廷珍倚其为左右手,凡军中往来文书手札,皆出其手。军务备防诸事,蓝鼎元无不参与,史称:“出入风涛戎马间,羽檄纷驰,下笔千万言立就。”

佐幕期间,蓝鼎元为治理台湾出谋划策,曾上言南、北路文武驻扎要害,官兵营汛添设更置,台镇不可移澎湖,哨船之舵缭斗碇各兵必不可换,罗汉门、郎娇、槟榔林、阿猴林不可弃等,均受闽浙总督觉罗满保的允行。巨细靡遗,“洞若观火”,令蓝廷珍“大奇之”。

戎马之中,蓝鼎元撰《东征集》3卷,又遍历台湾西部各地,对全台地理情形了然于胸,且能协助蓝廷珍调度指挥,确保迅速平定全台。

由于在台期间,无所不用其心,常与蓝廷珍“兄弟相对,竟日念念地方,不知其苦也”,因此蓝廷珍称赞他:“昔范文正公做秀才,以天下为己任,予弟玉霖,其庶几乎!”事平后,撰《平台纪略》。

(四)建言献策治台方略

蓝鼎元之所以被称为“筹台宗匠”,就在于他提出的很多治理台湾策略,一直是后来台湾官员的治台依据。

清领台湾后,行政建置的一府三县都集中于西部和南部,而北部和东部却未建署设官。这与康熙末年闽粤移民大量迁台,北部、中部土地已拓垦的现实情况不相适应。尤其是土番居住的广大山区,汉番往来日多,而朝廷中却有人竟提出将山区列为“弃土”。

蓝鼎元建言:“台湾海外天险,较内地更不可缓,因此日之台湾,较十年二十年以前,又更不可缓。前此台湾仅府治百余里,凤山、诸罗皆毒恶瘴地,令其邑者尚不敢至。今则南尽琅桥,比穷淡水,鹦笼以上千五百里,人民趋之若鹜矣。前此大山之麓,人莫敢近,以为野番嗜杀。今则群入深山,杂耕番地,虽杀不畏。甚至傀儡、内地、哈仔难、崇爻、卑南觅等社,亦有汉人敢至其地,与之贸易。生聚日繁,渐开渐远,虽屡禁不能使止也。”

同时蓝鼎元还提出增设县制的设想:北路地方辽阔,自昔空虚,分诸罗县地为二,在半线以上另置一县,拟名“彰化”;淡水地势重要,人口日增,置淡水厅。蓝鼎元呼吁台湾山地万万不可抛弃,特别强调山地之重要。他说:“台湾山高土肥,最利垦辟,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不归之民,则归之番与贼。即使内乱不生,寇自外来,将有日本、荷兰之患,不可不早为措置。”蓝鼎元的意见,多被朝廷采纳;有关置县的设想及文武官员驻扎、营汛布防、哨船挨班等建议,一一得以实现。关于不能废弃山地的呼吁,也为朝廷大官要员所接受。

康熙四十一年(1702),清政府对移民实行禁止携眷赴台的政策,造成台湾男多女少,青壮年成家难,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蓝鼎元对此给予极大关注。在《论台湾事宜书》、《东征集》中,他列举了移民“皆丁壮力农,无妻室,无老耆幼稚”,“一庄有家室者百不得一”等大量严酷事实,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许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波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1731),清政府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就是出自蓝鼎元等官员的建议。

蓝鼎元最早提出对台湾进行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即十九事:信赏罚,惩讼师,除草窃,治客民,禁恶欲,儆吏胥,革规例,崇节俭,正婚嫁,兴学校,修武备,严守御,教树畜,宽租赋,行垦日,复官庄,恤澎民,抚士番,招生番,等等。这些,一直是后来台湾官员的治台依据。

蓝鼎元之所以“大声疾呼,不啻舌敝颖秃”,是因为他提出的全百而系统的治理、经营台湾的理论体系被当时及其后的治台者所借鉴采用。

《平台纪略》是蓝鼎元在台一年后返乡撰写的。直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乾隆还下手谕:“朕披阅蓝鼎元所著《东征集》,其言大有可采,着常青、李侍尧购取详闽,于办理善后时,将该处情形细加查核。如其书内所讨论各条,有与见在《事宜》确中利弊者,不妨参酌采择,俾经理海疆,事事悉归尽善。”因此蓝鼎元被乾隆誉为“筹台宗匠”。

(五)官至知府百姓皆颂

雍正继位后(1723),下诏选拔全国品学才干兼优者入太学,蓝鼎元以优贡生被选进京。清廷也在该年采纳他的建议增设彰化县于半线,同时设置淡水厅稽查大甲溪以北防务、兼管彰化捕务,使其主张终得实现。雍正三年(1725),蓝鼎元奉派校书内廷,分修《大清一统志》,其史才为朝廷所重。

雍正五年(1727),经大学士朱轼荐引,蓝鼎元觐见雍正皇帝。蓝鼎元面奏经理台湾、河漕、兼资、海运、凤阳民俗土田、黔蜀疆域6件时务,深得雍正赏识,授予广东普宁县知县,再兼署潮阳知县。

蓝鼎元到任后,励精图治,革除吏弊,兴学校、正风俗、秉公办案,深获百姓爱戴。特别是他平反冤狱,严惩歹徒,令行禁止,更是体现了吏治的严明。蓝鼎元还致力于复兴学校,亲自课经书,取缔邪教,在潮阳改邪教场所为棉阳书院,尽力改善民俗风尚,百姓皆赞。

蓝鼎元秉性亢直,刚正不阿。雍正六年(1728),因“豁免渔船例金”,以仵上官“违忤监司”,被革职入狱。幸得当地士民为其奔走鸣冤,潮州知府和总督郝玉麟、巡抚鄂弥达等多方协调、努力,才被保释出狱。

蓝鼎元请求归休,鄂弥达更为他上书申明受冤始末,遂于雍正十一年(1733)奉诏进京为雍正召见,命其署理广州知府并聘请他编纂《潮州府志》。

雍正十一年(1733)五月,蓝鼎元到任广州知府。可惜仅月余,便因病去世。蓝鼎元一生清廉,过世时家中贫困,鄂弥达及上官、同僚等“怜其贫”,集资以助,才得归葬家乡。《清史稿》为蓝鼎元立传。

蓝鼎元一生著述颇丰,除参与纂修《大清一统志》外,还有《蓝鹿洲集》、《修史试笔》、《东征集》6卷、《平台纪略》1卷、《鹿洲初集》20卷、《女学》6卷、《棉阳学准》5卷、《鹿洲公案》2卷、《潮州府志》等书传世。《四库全书》收录蓝鼎元专著。

蓝鼎元随蓝廷珍赴台时,一些族人也先后赴台,后多留在台湾拓荒垦殖。蓝鼎元生有六子,其中长子蓝云锦当时也留台开垦,后定居屏东阿里港(现称里港乡)一带。

二、沈葆桢治台幕僚——梁鸣谦

梁鸣谦(1826~1877),字礼堂,号庆璋,汉族,福建福州人。清朝著名学者,沈葆桢兴办船政、赴台驱日和领导台湾开发建设的重要助手,中国近代西洋机器汉语定名的先驱,对船政的创办与发展、对保卫和开发台湾做出了重要贡献。居闽山巷。

(一)进士出身佐幕巡抚

梁鸣谦老家福州仓山区梁厝乡。其祖梁孟豪,父事渊,均务农。梁鸣谦自幼学习刻苦,品学俱佳,被荐闽县附生,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科第三十六名举人。咸丰九年(1859)已末科第一百四十一名进士。钦受吏部考功司主事,以四品衔,原官充军机处稽司行走。在京城前景看好。

梁鸣谦是个孝子。任京官不久,就因为母老多病,他为孝母宁愿放弃大好前程,辞官归里,奉祀孀母。

归闽后,梁鸣谦以教授生徒自给。梁鸣谦少年时就颇有文名,中进士后,声望更隆。

同治五年(1866),周开锡署福建巡抚,四处寻找拟章奏者,有人就推荐了梁鸣谦。遂入抚署任文案(秘书)。所拟文牍,颇合周意,甚得周之器重。

(二)力助沈公兴办船政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为强国强军,选定马尾,奏请朝廷创办福建船政,获准。左宗棠着手筹办,机械设备购自外国,技术力量依靠洋人。第二年,左宗棠奉命赴西北平乱,沈葆桢从左宗棠手中接过船政重担后,就请梁鸣谦做自己的幕僚。

在永盛梁《梁氏族谱》中有这样记载:梁鸣谦在船政创办之初,就力主沈葆桢办船政不能全靠洋人,还需自力更生。“梁鸣谦见事属创兴,百事繁兴,回望洋人居太上皇地位之权威,有感后患。鸣谦力倡奋发自力,摆脱洋人。但外购机械设备机械性能虽有案明载,奈洋文不通,无法一时行之。鸣谦只得亲自组织有识之士,不辞劳苦,朝夕深入机械车间,附和洋匠,解剖机械,逐一见习,记录在案,再一一合拢安装。”也正是因此,梁鸣谦被称为“中国近代西洋机器汉语定名的先驱”。

(三)抚台有功升任二品

1874年,日寇出兵占领了台湾恒春半岛,调兵屯台,声称要攻打高山族。台湾告急,清朝廷命船政大臣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带兵巡台,调理各国事务,整顿海防,沈葆桢携梁鸣谦赴台。

梁鸣谦巡台功在何处?主要有3点:提出巡台驱日主张,被沈葆桢采纳,成功驱日;积极支持为郑成功建祠供奉,以团结台湾民心,那副肯定郑成功的著名对联即出自梁鸣谦之手;驱日之后,梁鸣谦提议对台政制疏陈十二便,为台湾近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梁氏族谱》中有这样记载——鸣谦巡台提出以“民族为重,国土为要,民心为安,处事为稳”为宗旨的处事主张,“并着手选将练兵,严防警备,扩张声势,威胁利诱,扼制日军为策略。在战术上分析:大兵未至,兵力悬殊,干戈一动,台地战场,胜败莫测,万物必失,败者损兵辱国,胜者得不偿失,动武不宜,议和为善,行者急办,事不宜迟。此议沈钦差采纳,授命鸣谦速办……避免了一场战争,为国分忧,为台民排除灾难”。

“提议对台湾政制疏陈十二便,改制台湾道,令福建巡抚驻台湾,兼理学政,建三府,立十县,调清兵,筑碉堡,增炮台于要塞,对内屯兵镇压高山族滋事叛乱之顽民,对外防御外来入侵之敌,牢守孤悬海外之国土,此议表朝廷得准允行。”

“由于沈钦差、梁鸣谦以郑成功盖棺论断,应予谥祠于台祀之,以感台民忠义之气……沈钦差授命鸣谦拟本章奏帝……幸得穆宗同治帝谕旨准于谥郑成功祠于台南。建祠中沈钦差委鸣谦拟题祠楹联句,梁鸣谦挥笔亲书予联云: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台湾事定后,光绪元年(1875),梁鸣谦以船政功升三品衔,又以抚台湾功,晋加二品衔,以候补道任用。他回家乡,修《梁氏族谱》。

(四)执教鳌峰积劳病卒

沈葆桢出任两江总督,因政务繁重,再聘梁鸣谦为助。事无巨细,皆与谘商。沈夫人去世后,沈葆桢身体也不好,就请梁鸣谦兼理家事,由此也可见沈葆桢对梁鸣谦非常信任。

光绪二年(1876)八月,梁鸣谦请假回闽嫁女,期间受福州鳌峰书院之聘,任教识,他严格执教,教导有方,亲自批改学生习作,深获学生敬重。

光绪三年(1877)五月初五日,梁鸣谦因积劳病卒于闽山巷,年仅52岁。

三、丁日昌巡台幕僚——张亨嘉

张亨嘉(1847~1911),字燮钧,一作燮君,又字铁君、铁军,汉族,福建福州人。清朝著名教育家、名臣,曾任湖南学政、广西乡试正考官、国子监司业、司经局洗马、翰林院侍讲、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浙江学政、京师大学堂总监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充玉牒馆副总裁、经筵讲官。为海峡两岸教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曾住杨桥巷。

(一)赴台兴教亲任山长

张亨嘉,同治四年(1865)中举。光绪二年(1876)秋,与吴曾祺同为福建巡抚丁日昌幕僚,并随丁日昌渡海赴台。

抵台后,张亨嘉跟随丁日昌巡视南北番社,教民耕种并开设义学。

光绪五年(1879年)八月,台北学海书院重新竣工,陈维英力荐张亨嘉。不久,张亨嘉出任学海书院山长。后台湾北部学者出其门者数百人。

(二)辗转南北入国子监

光绪六年(1880),张亨嘉任知县并升同知,分发河南东河总督府任职,参与审理清代四大奇案之一——王树汶案并为其平反。

王树汶案,为清末名臣赵舒翘平反的著名冤案之一。光绪五年(1879),河南镇平县发生了一起抢劫案,主犯胡体学用重金收买县役刘学汰后逃走,却以年仅15岁、并未实施抢劫的王树汶冒名顶替,致使王树汶被判处死刑。王树汶临刑前大呼冤屈。上奏朝廷后,朝廷下令河南巡抚李鹤年、东河总督梅启照等人复查审理。李、梅等人官官相护,维持原判。时任刑部员外郎的赵舒翘顶着压力,力主详查,终使冤案得以平反。真凶胡体学被严厉制裁,王树汶被释放,李鹤年、梅启照等参与此案审理的官吏多人以失职罪被判刑。

光绪九年(1883),张亨嘉考中进士,因擅长文学、书法,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光绪十四年(1888),张亨嘉出任湖南学政。他主试湖南,亲拟题目,分二三十门,发题百数十道,以考查学生的才、学、识为主。他为人正直,办事认真,每临考试,都是白日监场,夜间阅卷;尤慎于排列名次,反复斟酌,不使稍有颠倒;取舍人才,更兢较于毫厘。因其考试公平,应试者达一万七八千人。

张亨嘉曾刊行《湖南校士录》一书,命题宏博,学子争购,士习为之一变。其时他崇儒尊经,敦尚朴学,主张“先之以训诂,本之以义理,广之以兵谋、舆地、农政、河渫”,反对“以空疏为义理者”,后任民国总理的熊希龄即出自张亨嘉门下。

光绪十九年(1893),张亨嘉典试广西,充正考官。任上,他提出:“惟古今论国是者,曰富强,曰形势,曰人材。”“而人材非培养不成,非历试不见。”广西一行,他遍稽诸卷,拔取数十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张亨嘉由编修入直南书房,升任国子监司业。

(三)创闽学会力倡变法

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时任国子监司业的张亨嘉与林旭等集合在京闽籍人士,创建闽学会,以宣传变法维新。八月政变发生,林旭等六君子被杀害,闽学会亦遭取缔。

张亨嘉后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授司经局洗马,迁翰林院侍讲,擢太常寺少卿,一岁五迁,传为佳话。

光绪二十六年(1900),宫廷亲贵都相信义和团有“神术”,能攘外,便饰词入告。皇上命张亨嘉察视。张亨嘉即洞察其非,向上条陈,揭露所谓“神术”,均系愚昧之举,而真正保国救民,应靠清醒的头脑处理国事。

八国联军入京后,慈禧携光绪帝西窜,张亨嘉写下著名的《奏请回銮折》,指出:由于外敌入侵,“今千里之内,田庐榛莽,市里为墟,盗贼纵横,商贾断绝”。“故以维系人心言之,则回銮不得不亟者。”他深忧边疆危机,呼吁要保边疆,保民族。他分析古今形势之异,指出“今日之患,备海而陆已危,备陆而海又急”,故须采取措施,海陆并防。他认为:“外洋入寇,必借沿海岛屿,以为屯守之基,而后能反客为主,以与中国相持。”故提出要固守台湾,以防日本侵略。他强调要防备俄国侵略,指出:“终为中国大患者,夫人而知其为俄也。”因此,主张加强边防,增兵固守,以保卫满洲、新疆和内外蒙古一带。”他还谆谆告诫:“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莫甚于以因循为宽大;委靡为老成,销锋铸鐻,粉饰太平。及至祸迫眉睫,仓皇无所措。”他痛切地指出:“清谈不可以却敌,理学不可以济变。”他分析中肯,抨击时弊,持论峻切,常令闻者色变。

光绪二十七年(1901)帝后回京,张亨嘉被任命为大理寺少卿。

八国联军侵华,张亨嘉深受震动而警醒,开始注重新学,注重新技术。

庚子年末,张亨嘉出任浙江学政,任上着手改经史为西国政教,重视考生中有特识者,对有新学特长者,荐举于经济特科学习,不少人被选送于京师大学堂为师范生。

杭州旧有藏书楼,因兵燹被毁,邵章等重建之,唯规模甚小,藏书仅七百余种九千余册,张亨嘉乃扩而新建为浙江藏书楼,购书七万余卷,并制定章程,提供民众阅览。

由浙返京后,张亨嘉仍在南书房行走,被授光禄寺卿,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升兵部右侍郎,后调补礼部左侍郎,充玉牒馆副总裁、经筵讲师。

(四)北大校长办学有方

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904年2月6日),张亨嘉被任为京师大学堂(国立北京大学前身)总监督,为我国首位国立大学校长。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是“戊戌变法”的产物。在庚子事变中,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学校被迫停办。

张亨嘉上任时,京师大学堂因新遭八国联军之乱,百废待举。他上任仅一月,即积极为大学堂扩充校舍,派出留学生,改进招生制度,增建操场和医学馆。与之同时,张亨嘉吸取东西文化之精华加以认真研究,广揽俊秀,类别学科,优厚礼聘学有专长的学者及外籍教授。

张亨嘉身教重于言教,处处以身作则,一丝不苟。他对师生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深受师生的爱戴,一时学风颇盛。张亨嘉开创的优良学风,为该学堂以后成为闻名于世的“北京大学”打下牢固的根基。

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月,张亨嘉辞京师大学堂总监督职,后又任礼部左侍郎,充经筵讲官、玉牒馆副总裁。

宣统三年正月二十日(1911年2月18日)张亨嘉无疾而终,谥“文厚”。张亨嘉为官清正,立朝20余年,空无所傍,毕生多从事教育工作。好读书,学识渊博,癖嗜书画,收藏近百件清代名家作品。

他一生著述颇丰,有《张文厚公文集》4卷、《张文厚公赋抄》2卷、《盘那室诗存》1卷存世。

著述教化余泽两岸著述教化余泽两岸

——追记南后街董炳章、董执谊父子董骏旧时南后街书肆林立。如今走近新修南后街置立的刻书铜像,缕缕书香依稀可闻。两座毗连的院落,错落有致。主座门楣“贞吉居”匾,出自宣统帝师陈宝琛旧题;副座门楣的“董执谊故居”匾,则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新题。老态龙钟的石榴树,仿佛总在诉说曾经卜居于此的父子举人董炳章、董执谊的故事。

在人文荟萃、科甲鼎盛的三坊七巷,父子举人并不稀罕。只因董炳章、董执谊著述教化,余泽海峡两岸,媒体舆论一直有所关注。早在1993年8月31日、9月2日,《新民晚报》和《长江日报》就分别以“福州保护古建筑”和“三坊七巷新貌”为题,特别介绍此故居。2002年作为《福州民俗文化丛书》之一的《福州古厝》初版,特选董家亭池为封面、封底。2012年3月22日《福建日报》刊登《一部书与一个城市的记忆——纪念〈闽都别记〉正式出版100周年》。4月1日海峡都市报刊登《文章千古事,百年身后名——〈闽都别记〉背后的故事》。8月30日福州晚报刊登《闽都文化的璀璨明珠——纪念〈闽都别记〉刊行100周年》。贞吉居的文化底蕴,于此可见。地契标明房产原为寓此先祖董炳章所置,如今的格局是董执谊光绪壬辰(1892)扩建完成的。

董炳章(1828~1877)祖籍长乐,同治壬戌(1862)举人;又名道行、炳昌,字琅山,号纫兰,取意《离骚》“纫秋兰以为佩”,生前担任台湾淡水厅学教谕。

据《长乐县志·循绩》,董炳章初“授(福建)上杭学教谕,修学宫、置祭器、捐俸复月课”。任职多年,为人师表,讲授仁义经,奉行仁义事。董炳章“岁舍絮衣百袭”。《长乐县志》又载“士绅延主讲邑(长乐)琴江书院,严课程,增膏火(生员津贴),文风日盛”。

1874年正值日军侵台,钦差大臣沈葆桢奉旨统管台湾并交涉日军撤兵、防卫、开山抚番、教化等全盘政事。董炳章是幸运的,因为多年执掌教政功绩卓著,深得上司赏识,因此此时他荣调百废待兴的台湾淡水厅担任学教谕,其辖区大致涵盖如今台北大都市圈在内的整个北台湾。董炳章是改制后的淡水厅新履任的首任学教谕。此前“淡厅初辟,土虽沃衍,民多杂处;革故鼎新,责在贤吏”。淡水既为要地,亟待开化。“故今之筹台者自当以淡水为枢要,势使然也,地薄边陲为沿海七省藩卫”。又“淡水居其北,辟治甫百余年,抑更荒矣”。

当然,董炳章专司淡水厅“立教设养”,只是沈葆桢统管诸政局部之一环节。董炳章既庆幸从此大有可为,又深感履新责任重大。此地“文献无徵,冠裳初著”,为兴教化、开民智,董炳章当然只有兢兢业业,勉为其难。董炳章还致力于培训社学骨干,鼓励门人到义塾服务,以使淡水厅多层次教育,均有起色。董炳章结合教学,精研经义,著有“《经义解纷》四卷、《屈蠖斋集》”。明志书院为台湾著名书院。据《长乐县志》记载,董炳章“兼主讲(淡水厅)明志书院,兴学教士如上杭,时台民素好讼,炳章力革之,士习为之一变。”孔子在《论语·颜渊第十二》中倡导的是“必也使无讼乎”,大儒谢章铤后来为董炳章陈夫人写的七十寿序,就赞扬后居黄巷的“(陈)惕园(寿祺)既不以一字入公门,其族党亦累世无控案”。上文“炳章力革之”发扬的就是三坊七巷一以贯之的儒教传统。榜样就是力量。文化人“士习一变”,台民之风自然随之渐变。董炳章为辖区教化、进步、安定、民族团结做出应有的贡献。

自1874年赴任淡水厅教谕起,在3年的时间里董炳章不懈努力,全然不顾精力透支。本当3年任满,即可依例荣升,不料差不了几天他却“卒于任所”。清代居台英年早逝的闽籍教谕,知名的还有台湾府教谕刘家谋(40岁卒于任上)等多人。今人难以想象,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闽籍赴台教谕的官员卒于任上。且看关于1885年赴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的记述——“初到台湾,台北府城无合适的住房,刘铭传只得暂住淡水县署。其时城内尽是水田,房屋很少,大路不通。‘所居县署,半系草房,将佐幕僚,仅堪容膝’”。又1888年布政司邵友濂报告“……台湾知县一班,本年春季病没数人,三次请调闽员,仅来李承诸一人,近又病没……查台地烟瘴横生,水土恶劣,两年间病没厅县十余员”又刘铭传奏称“……加以水土恶劣,人人视为畏途”。而如今台湾繁荣,我们对当年前仆后继献身于台的闽籍清代百官、士民先驱,不禁肃然起敬。

上文提及的淡水城、淡水县署景况尚且如此,再前推约10年(1874~1877)董炳章任职淡水厅教谕期间的艰难困苦,就可想而知。董炳章安息了,“上杭、淡水同祀名师祠”——海峡两岸依然桃李芬芳,恩师英年鞠躬尽瘁,台湾学子痛心入骨,于是结伴不辞山海险阻,扶护董炳章灵柩返乡,“门人归其丧”也。董炳章安葬在福州郊外文山里山腰。或许是台湾门人赤子真情感化天公,“十年动乱”中这里因有地下油库,戒备森严。此墓居然躲过浩劫。

董炳章中举次年,夫人才有了独子董执谊,夫妇俩对独子自是关爱有加,让其自幼侍奉父母在闽台教谕署中,学习诗书礼仪。董炳章逝世,陈夫人独撑家门。夫人知书达理,是乡贤陈芷亭(兰泰,林则徐四舅)曾孙女,江苏按察使陈少希长胞妹。董执谊有此家学渊源,当然长而得从名师,学识日进。

董执谊(1863~1942年)名藻翔,号藕根居士。光绪丁酉(1897)举人,博学多才,诗文、联语、书法俱佳。曾短期就任盐官和省咨议局议员,辞归后专心治学。董执谊一生留意乡事,继前辈王应山、陈寿祺、郭柏苍之后,为传承、传播三坊七巷乃至闽台文化做出贡献,是福建省近代文化名人。

董执谊毕生最大的功绩是搜集、联缀包括《闽都佳话》在内的多种民间话本、传抄本,深度加工整理编纂成书。董执谊于宣统辛亥(1911),把自己整理编定本题名为《闽都别记》,并以“里人何求”为笔名,初刊油印25部传世。董执谊1927年又再版石印此书600部。后来闽台多次重版此书,当然无一例外均以董执谊定本为蓝本。《闽都别记》401回,150万言,既是福建乡土文学的瑰宝,又是福建有史以来影响最深远的一部民俗文化鸿篇巨制。

台湾先由台北福州十邑同乡会委托成文书局于1979年影印董执谊石印本,1500页,精装,分订3册;继有罗星塔月刊社1986年根据影印的董执谊石印本修订点校出版铅印繁体本,分装两巨册。台湾影印本出资方为台北福州十邑同乡会,“海内外乡亲均可人手一部”。

《闽都别记》至第242回始着墨台湾的传说,其后还有多回涉及台湾风情故事、地名传说。台湾“议员”张立中称《闽都别记》“如嚼橄榄,回味无穷”。台湾“中央图书馆”原馆长杨崇森撰文《介绍一本奇书——〈闽都别记〉》。杨先生等台湾人士一行三人,还应邀参加了今年8月25日福建省文史馆、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纪念《闽都别记》刊行百年暨闽都文化传播研讨会”,并将会议论文结集《〈闽都别记〉与闽都文化研究文集》,带回台湾交流。

以下分述《闽都别记》成书始末、署名寓意、文化价值。《闽都别记》雏形起于清代乾嘉年间,故事源于说书人口传笔录的话本。两百年来,虽然其中故事,盛传不衰,可是传世底本、抄本零落,“讹脱殊甚”,直至清末未能成书,令人遗憾。董执谊慧眼识珠,从福州望族世家借得抄本,对照参考家藏善本钞本及福建方志,呕心沥血整理、点校、勘误、润饰字句,同时中将大量相关诗文,补充编入《闽都记》最后请人抄正,1911年终于完成这部完整的大型民间文学总集定本。

诚然,此书最终是由董执谊集大成编纂而成,不过原抄本、话本却成于诸人。“里人何求”署名,以“里人”扣合“闽都”,以“何求”寓意纂者“何可求”、“何用求”。这只是创自于董执谊的笔名而已,并非另有何求其人。《闽都别记》初版跋文后署藕根居士识。根据《说文解字》,“董”之本义即藕根;藕根居士实为董居士雅称。于是自然联想,“里人何求”既出于董执谊创意,是否也与“董”姓关联呢?其实“董”字草头之下可拆解为“一俚(里人)”。可见“董”可解作“草(野)一里人”。果然“里人”也出之于“董”。

《闽都别记》以福州方言土语叙述闽中故事,展现了上自唐末黄巢起义军入闽、下至清初福州地区风土人情、朝代变迁画卷。其中记录了大量神话传说、风尚掌故、生活习俗、俚语等,不少传说故事发生地延及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东南地区,保存了相关地区的许多历史资料,可补正史、方志之不足,是研究闽越台湾地方史、社会学、民俗学及语言学的重要资料。《闽都别记》故事在闽台和南洋侨胞中世代流传,深入人心。翻开此书,人们不禁陶醉在温馨的乡音、美妙的乡土故事中。《闽都别记》书中的陈靖姑传说,洋洋洒洒二十万言,为两岸信众激赏。事实上《闽都别记》连同从中不断派生、二次创作出的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已成为团结隔海同胞的文化纽带,是维系、激发海峡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无尽乡思、乡情和爱国情怀的精神食粮。

董执谊是闽都著名藏书家、出版家,自幼醉心于乡邦文化,迷恋地方文献,多年“广搜博览”,潜心研究、著述。董执谊另一大贡献是不惜重金,辗转购得明代王应山纂辑的《闽都记》雕版(道光辛卯重镌,书共33卷),全面勘订补版珍藏、刊行,让这一部难得而珍贵的文献得以流传。董执谊曾将手辑《近人荣哀文件汇订》、善本《三山志》等珍贵文献捐赠省图书馆。在南后街经营“味芸庐”书坊,广交各路文友,收集善本古书,精雕精校刊行一批实用书籍行世,如“味芸庐”版《四书体注》、《陈修园公余医录四种合刻》等适合社会需要的教材、医书。董执谊还亲临实地考察出土碑碣、文物;“郡邑修志,皆礼为顾问”。董执谊厚积薄发,才使他既能胜任《闽都别记》的编纂,又能协助陈衍、何振岱编纂《福建通志》、《福州西湖志》,分修《长乐县志》。此外他还著有《榕城名胜古今考略》、《闽故别录》、《藕根斋摭拾》。劫后余存,至今还有手辑《近人荣哀文件汇订》12卷、《藕根斋存稿》4卷,《惜昔室丛抄》、《藕根斋格言丛抄》、《藕根斋联语丛抄》、《龚易图海防条陈书禀》等20余卷,为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大图书馆等多家藏馆收藏。

董执谊素研考据之学,精鉴、收藏,保护文物,不遗余力。如已为台湾“中央图书馆”收藏的(宋)“陈万卿墓志”拓片(章专1338),篆额间有董执谊题刻跋语;还有嵌于其自家斋壁的两块宋碑(见于《福建通志·福建金石志·石十》),台湾学者对此有深入研究。

清末以降,社会动乱,文物古迹多有损毁。有鉴于此,民国十九年,董执谊会同陈衍等人发起组织“闽侯古迹保存会”,历时数年修复自汉迄清诸多古迹,如冶山(泉山)、于山戚公祠等。此外,董执谊主持重修福州文庙,“三年寒暑不懈”,还协修福建冶山都城隍庙。当年董执谊撰写的呼吁保护“都城隍庙”诸文,如今于《藕根斋存稿》中还可见到。

明代名臣董应举,是董执谊引以为荣的同宗、敬仰的偶像。董应举为民兴利除患,并曾两度回里御倭、剿寇。董执谊奉母命勉力修复董应举祠一事,谢章铤记述如下:“明贤董崇相有专祠,在府学明伦堂右将圮,藻翔议复之力不能举,太宜人(执谊母)曰是尔之所当为也,费钱末也,即称贷可也”。

董应举所著《崇相集》中,有“严海禁疏”、“筹倭、防寇”各议,并多诸如“倭垂涎鸡笼(今台湾基隆)久矣”、“倭得鸡笼,则闽患不可测”警世告诫。此书至可宝重,董执谊当年费尽周折觅得一部,“为辗转劝人”才如愿重版;台湾于1997年由大通书局有限公司出版此书(《崇相集选录》,列入台湾文献史料丛刊)。传播文化遗产,海峡两岸同胞,可谓同心同德。

董执谊爱国爱乡,1932年5月9日,董藻翔(执谊)同陈衍等爱国绅士同集于山戚公祠,拜谒戚继光英灵,声讨当局对日妥协并题名录刻于厅前。董执谊垂垂老矣,还赋诗高歌“一例歼仇志待伸”,可谓苍凉悲壮。董执谊热心文化事业之余,曾主持省会育婴堂、冶山善社、民国八年长乐海啸善后等多项善事。何振岱称其“为善于乡数十年有如一日”。

董执谊一生继承父亲未竟的文化、慈善事业,逝世后与其父合葬于其父寿域。

福建台湾一衣带水,同胞自古血浓于水。董炳章、董执谊谢世后,后人故事还在继续。1945年日本投降,董执谊四孙董碧辰赴台参与接收与清理“日产”,翌年次子董琨生于台北。董琨后来成为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博导、国家语委咨询委员,曾多次应邀赴台湾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参与搭建两岸文化交流桥梁。董碧辰全家夫妻子女八人从教,被市政府评为福州首批“教育世家”。“十年动乱”后,一位承董执谊资助的台胞后人,专程回榕瞻仰董执谊故居并回馈董家一张董执谊长髯遗照,包括《三坊七巷志》、《长乐人杰》在内,所有书刊刊用的董执谊相片都本于此。“贞吉居”大厅原有6面文魁匾,是先人及董炳章、董执谊中举相继制作的,毁于“十年动乱”。其后长乐乡亲在祠堂又挂起新制的董炳章、董执谊文魁匾。如今董炳章、董执谊父子故居、合葬墓均列为福州涉台文物,得以保护。

闽台文化百代传承,人们永远铭记先贤!

参考书目

[1][8]民国《长乐县志》李驹主纂,董藻翔等三人分修。

[2][18]谢章铤:《赌棋山庄集·余集·董母陈太宜人七十寿序》,福建省文史馆藏。

[4]杨浚纂:《淡水厅志·卷4·学校志》。

[5]杨浚纂:《淡水厅志·序言》。

[10]徐万民、周兆利:《刘铭传与台湾建省》,福建人民出版社版,第242页。刘铭传:《台北建造衙署庙宇动用地价银两折》,《刘壮肃公奏议》,第290页。

[11]徐万民、周兆利著《刘铭传与台湾建省》,福建人民出版社版,第203页。刘铭传:《台湾水土恶劣知县员缺请饬部暂宽例章变通补署折》,《刘壮肃公奏议》,第401页。

[15]徐杰主编:《〈闽都别记〉与闽都文化研究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内收台湾杨崇森等人论文。

[17]董执谊:《藕根斋存稿·卷4》,福建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室藏。

[19]何振岱:《执谊同年七十寿序》,《福建文史》2007年第4期,第34页。

同类推荐
  • 唐史并不如烟第一部:大唐开国

    唐史并不如烟第一部:大唐开国

    风云三百年的大唐盛世从“窝囊”的李渊开始,在他的前面,是千古暴君的典范,隋炀帝杨广;在他的后面,是千古治世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在儿子的阴影之下,李渊只能感叹:谁动了我的唐朝。唐朝三百年太平盛世掩盖了内部的钩心斗角、人事沉浮,把沉闷的历史放在轻松幽默的文字里搅拌,解构王侯将相的荣耀光环,表面上看是平淡无奇的炒冷饭,其实却是针针见血的翻案文章。
  • 宋天子

    宋天子

    一觉起来,世界都变了,身上穿的是龙袍,卧的是龙床,嘿嘿。“陛下,镇北军攻进了宫城,快逃吧!”
  • 我在秦朝当神棍

    我在秦朝当神棍

    “捷报,捷报。齐王建不战而降。六国灭,四海一!”报信的小卒骑着快马,高喊着穿过了半个咸阳。李水坐在丹房里面,欲哭无泪。“秦始皇统一中国了啊,距离焚书坑儒不远了。”
  • 甘肃文史精粹 4(风物卷)

    甘肃文史精粹 4(风物卷)

    本书遴选了《甘肃文史》自创刊以来47期发表的甘肃文史方面的精品文章,分为学术、资料、掌故、风物四部分,涵盖了甘肃历史、经济科技、政治、文化、文献等领域。
  • 明末东亚联合帝国

    明末东亚联合帝国

    东北是一片富饶而广袤的土地。鄂伦春、科尔科、察哈尔、海西、建州,纵横其间。大明王朝压迫着这片土地上除了官员之外的所有人民,东北的建州屠龙之后成为了新的恶龙。辽人被大明和建州都视为二等人,成为了建州和大明角力的牺牲品。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就活该被这两败类敲骨吸髓吗?来自四百年后的李思齐发誓要让这些衣冠禽兽们付出血的代价。
热门推荐
  • 秃顶一刀

    秃顶一刀

    我萧一刀,一刀可开天,辟地,除妖,斩魔,劈鬼,弑神,屠龙。你点进来发现,这些都只是基操。
  • 红尘蝶恋

    红尘蝶恋

    那一夜,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就失去了一切,失去了最宠爱我的爹娘,失去了爱人的那颗心……她,秦暖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方丞相的独女,从小备受宠爱,聪慧过人,本以为可以一辈子这样幸福的生活下去,没想到那一夜,一切都消失了,噩梦从此不曾间断。
  • 米饭成精

    米饭成精

    米饭是个人。他重生前是个郁郁不得志的厨师;重生后是个可怜又卑微的米精。米精就米精吧,说不定还能成就一番事业呢?偏偏有人把他传成了唐僧肉,让他时刻担心要被吃掉、抢夺、捏碎、解剖……对了,他比唐僧还唐僧,不能跑、不能跳、更不能飞。米饭:老天,让我做个人好吗?老天:等下辈子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的组织建设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的组织建设

    《党建工作实务:党的组织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我国走过的六十年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党的建设工作始终是同我党和我们国家的命运前途息息相关的。无论是普通的群众,还是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对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系统的体制、制度等知识有所了解,对党的工作和建设知识有所熟悉,才能把握国情,理解相关国家政策,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政治素养和工作服务水平,为党政工作的开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和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 极品小仙师

    极品小仙师

    终南山秘境的小仙师,首次出世行走,本以为俗世之中应该是花红酒绿,纸醉金迷,可没想到,出世第一天就被人砍,第二天被狗咬,第三天,直接遇到了车祸,不过,也因此结识了身具“极阴之体”的宋青遥,展开一段“波涛汹涌”的俗世修行之路。。。。。。本文男主第二章才会出现,有些腹黑,有些不要脸,当然也有热血,期间更是艳福不浅,肥环燕瘦,美女如云!(不是种马文,那样没有美感)“我沐子乔,此生修行只求心安,你若真心待我,我愿为你两肋插刀,你若不择手段,那么,我便十倍奉还!!”——沐子乔
  • 帝路争雄

    帝路争雄

    一觉醒来,华夏十大杰出青年之一的李辰发现他悲催的穿了····这是强者的世界,这里,强者可捉星摘月,可吞噬星辰,这里,凶兽如云,妖魔如雨。而李辰,他要做的就是在这扯淡的世界里努力活下去·····恩·····他可是注定要当手拘星辰,脚踏万千妖魔的强者·····
  • 战至天外天

    战至天外天

    卢意发,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爷爷,父亲都是军人,从小在军区大院长大的他一直都是各种调皮捣蛋的孩子王,19岁时候因为在学校混不下去了,父亲把他送去参军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次的改变了其一生。一次任务中,为了保护自己的队友和一件国家“文物”而中枪身亡,但是阴差阳错的激活了“文物”里的特殊力量使得自己的灵魂来到了另一个位面的世界——星辰大陆。却不知一切才仅仅只是个开始......
  • 瓶邪之暖

    瓶邪之暖

    吾乃新人,兼学生党,如有不好之处望望多多指教,不喜勿喷哦~~十年之后,小哥会从青铜门后回来么,吴邪是否平安无事的如期等候小哥呢?解语花和黑瞎子又会怎么样呢?胖子是否还沉浸在云彩的死亡中?自由想象的盗笔故事,一切尽在想像中进行。一眨眼过去,十年了,不,还有十天,是呀小哥终于要出来了,我倒是要问问他他给我怎么解释,明明已经30多岁的男人还是当初天真无邪的样子,难道老天也想让我继续天真无邪么?可惜为了他,已经回不去了。在最青涩的年华遇见他,他不再纠缠于宿命,而我依旧天真无邪,我不再执着于迷局,而你还未看淡生死,这样的我们虽不再传奇,但至少我不用再害怕会错过你。
  • 追仙破尘

    追仙破尘

    仙本是道,我即是道。天赐我为仙,我便为天道。鬼王、仙帝、魔尊,都将是我仙道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