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00000000006

第6章 学习的智慧:不识本心,学法无益(1)

小心被庸师误导

南怀瑾语录:“我眼本明,因师故瞎”是一个大禅师悟道后讲的两句话,因为原来的师父指导错误,以致本来明亮的眼睛,等于被老师弄瞎了,看不清楚。所以那些乱七八糟的著作,与我一样,乱搞的,经常会把人家的眼睛搞瞎了的,这一点要注意,要特别注意!

“我眼本明,因师而瞎”,这句话说出来怪吓人的——我本来怪聪明的,结果被老师教傻了;我本来有一双慧眼,结果被老师教成了一双近视眼。

南老师认为:所谓“师”,当然主要是指授业师,除了学校教师外,还有各行各业的师父。如果老师智慧有限,或者私心太重,或者品行不端,是极有可能误导学生的。它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观念误导。将一些错误的观念灌输给学生,学生的智慧会急剧下降。比如过去的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提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学生一听,干什么都不如读书好,还是读吧!结果读来读去,读得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当然也有极少数人读出了名堂,多数人都成了“废物点心”。

古代的老师说不定还好一点,会把待人接物的礼仪教给学生。现代的老师连这点东西都能省则省,除了教学生要说“老师好,老师早”之外,其他的都不关心,一味地教学生勤读书,考名校。如果学生因为帮忙做家务,成绩有所下降,老师还会去家访,劝家长不要影响孩子学习。实际上,孩子做家务,帮家庭尽义务,本身就是学习,怎么能说“耽误学习”呢?

二是目标误导。老师有义务指导学生确立人生目标。但是目标并非越远大越好。佛家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学佛不见得这辈子就要求成佛,这辈子不行还有下辈子、下下辈子,直到几百上千万年之后还有机会。这辈子不能成佛,修到菩萨境界也可以。菩萨不行,修到阿罗汉也可以。阿罗汉不行,修到斯陀含也可以。再往下,当个普通僧人总可以吧?如果还不行,当个守戒居士也行。如果还不行,说明你对佛法根本不感兴趣,干脆卷包走人算了。

儒家立的目标就太高,动不动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还说得过去,哪有那么多国给你治?哪有那么多天下给你平?对大部分来说,这个目标肯定不现实。

现代的老师,以前也鼓励学生树立高尚目标,当科学家、政治家,这家那家。这种目标肯定对大部分学生不适合。现在不谈什么高尚了,连目标也不谈了,如果谈的话,只谈考大学、找高薪工作。

作为老师,有义务了解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确立愿意终生追求的目标。没有做到这一点,所有关于目标的话题都是误导。不谈目标的问题是更大的误导。

三是知识误导。老师对知识掌握不准确,理解不透彻,固然会造成误导,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有时候,老师会根据自己的观念妄解知识,这就是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有一位学生抱怨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老师们就用爱迪生的名言来教导我们:天才=99%的汗水+1%的智慧。然而老师却始终没有把爱迪生的话完整的告诉我们。”爱迪生的原话是:“天才=99%的汗水+1%的智慧。而那1%的智慧却比99%的汗水更珍贵。”老师把后面半句话省略掉,意思就全变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中国人以勤劳为美德,而这句话是反勤奋的。但这么一省略,学生得到的只是被曲解的东西。

四是行为误导。老师身教的影响,可能更大于言传。老师在为人处世方面不过关,在品德修养方面存在严重欠缺,对学生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上面讲了老师不少坏话,但学生的眼睛被弄瞎,却不光是专业教师的责任。从广义上来说,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对他施加过影响的人,都做过他(她)的老师。比如家长、邻居、同伴、新闻媒体,都要对他(她)的失明负责任。包括笔者在内,本意是想让你的眼睛变得更明亮,一不小心可能把你的眼睛弄得毛病更大。

实际上,当一个学生走进校门时,已经被弄得“高度近视”了,学校教师只不过是使学生更看不清了。当学生走上社会后,受误导的机会更多,这才真的变成了瞎子。难怪有人声嘶力竭地唱道: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婴儿刚出生时是最明慧的,最接近佛道,个个都像一尊小菩萨,待人绝无机心,更无害人之心,亦无过多贪欲。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一切纯出自然。以后离佛就越来越远了,苦恼也越来越多,每天阴着脸,几乎连笑都不会了。有人统计,每个婴儿平均每天笑300多次,整个一个欢喜菩萨。到了成年,平均每天只能笑十几次——是不是苦笑、假笑还不一定。这是眼睛不行了的缘故,看不到令人高兴的事情。

但是,我们的眼睛不行了,也不能完全埋怨老师们,自己也有责任。如果自己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就不那么容易受到老师误导了。释迦牟尼曾师从燃灯佛学习,他却否认从燃灯佛那里学到过佛法,说明他根本没有被老师误导。他还曾说,过去诸佛“是我弟子”,这说明他没有被所有老师误导,因而慧眼独具。

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也是如此。他17岁师从柏拉图,时间长达20年之久。他非常崇敬自己的恩师,曾作诗赞美过道:“在众人之中,他也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然而,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亚里士多德不畏权威、不畏传统,并且毫不掩饰地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与恩师存在严重分歧,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评恩师的错误,以至招来一片指责声。对此,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一日一心得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完全可以说尽信师不如无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庸师害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求知者,不能敷衍搪塞。如果我们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信念,眼镜片的度数就不会因为老师而增高,眼睛反而会变得越来越明亮。

学佛要从科学角度出发

南怀瑾语录:做人做事就是一个恭敬的敬,就是儒家所讲的敬。一个人能够敬己,然后才可以敬人;敬别人,恭敬别人,也就是可以敬自己。一念的诚敬,当下就可以证到佛的境界,所以这一段的道理,是叫我们正信。

《金刚经》是如此神奇,经在佛在,连天人、阿修罗都要对他顶礼膜拜。好比皇帝拿出一把“尚方宝剑”,交给某位钦差大臣,“如朕亲临,准便宜行事”,谁都得对它下跪磕头。把《金刚经》视同于佛,会不会导致迷信呢?会不会使自己的眼睛变得更不明亮呢?

讲到这里,又有一个疑问:史载佛祖“述而不作”,所有经文都是弟子后来结集而成。佛祖在生时,《金刚经》尚未形成文字,他又怎么会说“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呢?当然,笔者提出这个疑问,并无考证之意。只要《金刚经》讲得对,就当佛祖这样说过好了。

那么佛祖讲得对不对呢?从表面看,好像是在提倡盲目崇拜,实际上是在强调虔敬心。因为“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敬佛就是敬自心。所以,对《金刚经》虔敬,可以理解忠实于自己的心。只有如此,才不会被误导。

如果要学佛,当从敬佛开始,要绝对相信佛法是拯救心灵的良方。学科学也是如此,当从敬科学开始,要绝对相信科学是改善人类未来的正道。如果半信半疑,就不必学。学也学不好,只能是个半吊子水。一开始信,后来怀疑,就不如改行。比如,鲁迅先生起初坚信医学是改造“东亚病夫”的良方,后来怀疑了,认为首先应该改造中国人的精神,而是转而学文。由于信念坚定,就成了大器。

这并不是迷信,而是一个精神驱动力的问题。信念越强烈,精神驱动力越强大,越是勇猛精进,越是可能学有所成。

佛家其实是反对迷信的,它提出了学佛的四个原则:

第一,依法不依人。也就是说,依从正法,而不依从讲法的人。桃水禅师曾是大寺庙的方丈,后来看见僧众学佛都流于形式,离正法越来越远,便遣散僧众,改修“乞丐禅”,天天跟一群乞丐混在一起,这样过了很多年。听他说法时,假如他讲的是正法,就不能因为他是一个乞丐而觉得他讲得不对。《水浒传》里的崔道成,是来江洋大盗,霸占寺庙,当了方丈。听他说法时,假如他讲的是正法,当然也可以听,如果胡说八道,就不能因为他是方丈就觉得他讲的一定对。

在生活中,很多底层人士也能讲得出正理,很多权威人士也会胡说八道,我们就不能被他们的身份迷惑,只能“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经不依论。传世经典往往千锤百炼,其价值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经论尚未经过时间的考验,价值就令人怀疑。既然有疑,就不能盲信。如果经与论相冲突,在无条件验证谁对谁错时,要依经不依论。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南怀瑾大师认为,佛经有些是了义经,有些是不了义经。了义是彻头彻尾的通达圆满,譬如“楞严经”、“圆觉经”、“华严经”、“法华经”,这些是了义经。有些是不了义,乃是佛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对宇宙生命问题的方便说法,虽末直截点出佛法的究竟,但若能将这些道理参照对比、融会贯通,还是有个趋向了义理趣的脉络可寻。”什么是“了义”和“不了义”?大致是通达真理或未通达真理的意思。一般的说法是能够帮助你成佛的就是了义;只能帮助你证得阿罗汉、菩萨果位的,就是不了义。但也有人认为,只要能帮助自己提升境界的就是了义,不能帮助自己提升境界甚至会使境界降低的就是不了义。打个比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大概可以算是了义。“无毒不丈夫”这句话,大概只能算是不了义。

第四,依智不依识。南怀瑾大师说:“佛法是智慧之学,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呆板的功夫,真正智慧不是根据我们的意识妄想去推测。”那么真正的智慧是什么呢?要用心灵去感悟。

一般来说,学佛也好,学科学也好,还是学习别的技能,如果能依照以上四个原则,就不会被歪理邪说所迷惑了,印堂上那只慧眼也会越来越亮了。

一日一心得

佛法的可信,是因为从佛陀时代直至如今,一直有佛弟子以亲身的修行体验,证明着佛经的正确。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当我们不偏向佛教和现代科学,而是按照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真正地去闻思修行的时候,便会有很多真切的感受,最后也会确确实实地亲证到佛陀所说的许多不可思议境界。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

南怀瑾语录:中国佛法中的禅宗要你起疑情,有疑才有悟,何况一切众生本来就在怀疑中。没有成佛以前处处是问题,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佛法说有前生,你见过?死后灵魂究竟存不存在?谁能证实?这些都是问题。禅宗的方法之一就是挑起你的疑情,你说你有痛苦,那么,痛苦从哪里来?因为有我,你又是生命东西?肉体?肉体不是你。真正的我是心,心在哪里?如此一步一步追问下去,大疑就是大悟,小疑就是小悟。

南怀瑾在一次讲座中还曾提到:中国佛法中的禅宗要你起疑情,有疑才有悟,何况一切众生本来就在怀疑中。现代青年喜好学禅,问他有没有问题呢?半个问题都没有,不疑就不悟,这样还学什么禅呢?禅宗讲参话头,“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迦叶为何微笑?牙齿白呀?释伽牟尼佛又为什么要拈花?假如你不去参究这类问题,那就不要学禅了,没有怀疑,何来开悟?

南先生进一步讲到“学”与“思”的关系。学问,要学,更要问。读书光好学还不够,还需善疑好问。多向人请教,多向人学习,接受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人生经验的所得,便是学问。清人刘开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有一句名言:怀疑把我们引向真理。我们还是带着怀疑去做该做的事吧!终有一天,我们会心有灵犀,悟透人生的玄机。

佛祖所讲的“最深奥、最秘密、最透彻、最根本的佛法”是什么呢?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空”字。佛祖说:“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转一小圈,回到原点,是个零;转一大圈,回到原点,还是个零。都是空的!这是最简单的佛法,也是最深奥的佛法。如果有悟,一念即悟;如果无悟,也用不着大伤脑筋,把这个问题轻轻放下就可以。倒是“得决定信,永断疑悔”八个字,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一番。

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孤儿,无依无靠,既无田地可种,也无钱财经商,他过着流浪与乞讨的日子,没有人瞧得起他,对前途十分迷茫和彷徨。有一天,他去拜见一位高僧,求教怎样改善处境。

高僧把他带到一处杂草丛生的乱石旁,指着一块石头说:“明天早晨,你把它拿到集市去卖。但要记住,无论人家出多少钱要买这块石头,你都不要卖。”

孤儿满腹狐疑,心想,怎么会有人花钱买这块石头呢?但他还是抱着石头来到集市内,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蹲下来叫卖。第一天过去了,无人问津。第二天过去了,也是如此。直到第三天,才有人来询问。第四天,有人想用贱价买下这块石头。到了第五天,那块石头已经能卖到一个很好的价钱了。

孤儿回到寺庙,兴奋地向高僧报告这一情况。

高僧说:“你明天把它拿到黄金市场上去卖,无论人家出多少钱都不能卖。”

孤儿又把石头拿到黄金市场去,过了几天,对这块石头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价格也被哄抬得高出了黄金的价格。

孤儿又去找高僧,高僧说:“你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去卖,无论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孤儿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结果,这块石头的价格被炒得比宝石还要高,被称为“稀世珍宝”。

对此,孤儿大惑不解,又去请教高僧。高僧说:“世事皆是如此,如果你认定自己是块陋石,那么你永远只是一块陋石;如果你坚信自己是一块无价宝石,那么你就是无价宝石。”

在这个故事中,“无论多少钱都不卖”,就是“得决定信,永断疑悔”。孤儿对这块石头的价值并不深信,有所怀疑,甚至可能因没有把它卖出去而后悔,但他遵从高僧的嘱咐,坚决不卖,仍然达到了“永断疑悔”的效果。

有人会想,这块石头毕竟没有卖出去,自己没有得到价值。但是,这块石头既是“稀世珍宝”,为什么要把它卖出去呢?如果办一个展览会,人们会排着队前来观看。甚至可以为它专门建一座庙,接受信徒们的香火。现在庙里的菩萨多是泥塑木雕,质地还没有这块石头坚硬呢!

有人又会想,这块石头到底有多大价值,科学家用先进检测一下不就知道了吗?假如这块石头被传说为女娲补天石,科学家用什么先进仪器能检测出女娲从没碰过它呢?

有人又会想,这不是骗人吗?其实也未必。当这块石头上附着了某种文化,附着了人们的感情和信仰,它的价值实际上已经不一样了。好比《蒙娜丽莎》,它的构成不过是一块画布,一些颜料,如果把它当画布和颜料卖掉,就太可惜了。因为它最大的价值是附着在上面的灵感、艺术。即使是真的金子,之所以具有很大价值,是因为人们认为它具有很大价值。如果不认为它具有价值,它就跟石头没有两样。

同类推荐
  • 你在荒废时间的时候,别人都在拼命

    你在荒废时间的时候,别人都在拼命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凭借着爹妈给的好脸蛋儿畅通天下;有些人操持着祖上给的好家世一生无忧;些人天赐一身好才华走南闯北,还有些人智商超群得尽乖巧便宜。这些人是上天的宠儿,是幸运至极的,但凤毛麟角。更多的人,仿似你我仍需通过努力、奋斗、拼命、吃苦、忍耐从而获得理想生活,只为吃半辈子的苦能换来半辈子的幸福。
  • 我贫穷我奋斗我成功(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我贫穷我奋斗我成功(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爱的朋友,您是否觉得时间永远都不够用,处世技巧不够圆熟,成功离你太遥远?请不要在忧心、彷徨,本书系所提供的全方位的方法与技巧将在您的事业之旅中成为您成功的得力助手。成功是每一个人终身追求的目标,在这段追求的过程中,本书将扮演一个站在您身后的智囊团的角色,尽其之力,提供所知,着力于把最有效的成功方法和最新的成功资讯奉献给您……在伴您创造成功的历程中,使您获得精神上的指引、激励和扶持,最终让你品尝到不断成长中的成功喜悦。
  • 做人靠手段做事靠手腕

    做人靠手段做事靠手腕

    头脑聪明不是你做人的唯一资本,手里有钱亦不是你做事的全部资本。那么做人靠什么,做事又靠什么?做人靠手段,做事靠手腕!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是经久不衰的铁律!一样的脑子,一样的身材,为什么有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而你却呼吸困难?为什么有的人在生活中游刃有余,而你却举步维艰?为什么有的人一次又一次戴上了成功的花环,而你却一次又一次跌进了失败的深渊?为什么有的人最终走身辉煌,而你却只能在黄昏中收拾失落?
  • 小故事大商道

    小故事大商道

    本书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作引子,以典型案例、经典管理范式或著名管理人士的成功感言为主线,揭示了小故事中蕴涵的精深奇特的经商智能。
  • 信念力:打开职场大门的一盏明灯

    信念力:打开职场大门的一盏明灯

    本书就是想告诉身在职场的人们,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境地,都不能缺少信念,并阐述了信念力驱动着我们的肉身,它可以像催化剂一样的激发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潜能,然后让我们变得健康而有活力。书中还指出,坚信自己的是一个优秀的人,拥有这样信念力的人更容易走向成功,变得富有,以及如何拥有坚定的信念力。
热门推荐
  • 清风拂过心尖

    清风拂过心尖

    当你疲倦不堪。累了,休息休息吧,看这儿能否让你舒缓过来!
  • 新九阳帝尊

    新九阳帝尊

    千万年的守护,谁还知晓?苍茫沉浮,初开世界混沌;让圣涅槃,二龙雄踞东方;四相冥王,威压四海北荒。。。位面交替,群英荟萃,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昭血紫冥,龙阳灭世,沧海阴阳,生死八门。手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天下何人狂,唯我楚狂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侯门贵女:嗜血王爷天才妃

    侯门贵女:嗜血王爷天才妃

    生母被父亲亲手毒死,弟弟被后母活活烧死,自己更是顶着宁国府三小姐的名号却从未抬起过头来,最后更是被杖毙在自家庭下,这是梅清竹上一生的真实写照。匆匆一生,唯有"凄凉"二字。重生归来,决不再懦弱可欺,定要负我之人加倍偿还!此生此世,只愿能寻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 人生定制公司

    人生定制公司

    某个平行世界的未来,法亚帝国统治着太阳系中的一切;这里是堕落腐朽的天堂,笼罩在虚假美好之下的反乌托邦。——革命开始了,扬起旗帜,启动战舰,用新时代来为每一个平凡者定制崭新的人生!PS1:本书并不是什么正经的写革命的书,比较欢(sha)乐(diao)PS2:要素极多PS2.2:更新很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他带着地球文化来

    他带着地球文化来

    宇宙巨星为何惨死街头?数千战争机器人为何夜半惨叫?人类祖星为何屡遭黑手?连环暗杀银河皇帝案,究竟是何人所为?上古女神宫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沉鱼仙子贴身衣物为何频频失窃?这一切的背后是人性的曲扭还是道德的沦丧?请看今日说,呸,请看《他带着地球文化来》总之,这是一个无需修炼,靠着传播地球文化就能突破升级的挂逼故事。ps:本书又叫《混在宇宙的挂逼》,《我明明那么有才华,为什么都只注意我帅气的脸》
  • 都市裂变

    都市裂变

    催化心灵成熟的病毒席卷世界,孩子的眼中映衬着人心的腐朽,现实与理想争锋相对,看死亡小学生如何引导进化的革命,用罪的力量征服世界…
  • 诱拐呆萌丧尸姐

    诱拐呆萌丧尸姐

    这是一个外表呆呆又情商极低的物理高材生与一个外表软萌酷似女生实为腹黑的小正太的搞怪又温馨的故事。
  • 洪太太(程乃珊小说系列)

    洪太太(程乃珊小说系列)

    《洪太太》则是其短篇精选。程乃珊的短篇写得气韵盎然,别具风味。上海的人间风味,在她笔下显示出有血有肉的独特气质。《尴尬年华》《父母心》《黄丝带》一则则故事曾牵引过一代上海人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