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74200000017

第17章 人口学(15)

十二亿人口日感怀

我国大陆人口达到12亿,与11亿人口日相距6年9个月。在此期间人口年增长率13‰,年平均增加1500万,虽不是个小数,却是今后向零增长的转折点。我国人口由6亿增加到7亿,又由7亿到8亿都只用了5年,年平均增长2000万人,而且在那时育龄妇女只有1.5~2亿。而这次育龄妇女人数每年都在3.2亿上下,年平均增长人数却减少了500万。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次增加1亿人口是妇女生育率持续下降到更替水平下出现的。1989、1992、1994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一个妇女生2.3、2、1.9个孩子。在此期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下降3个千分点上下。1989年分别是21‰和15‰,1993年则分别下降到18‰和11.5‰;近年的年出生和净增人数降到2100多万和1300多万。

一、12亿的挑战

12亿人口的警钟,是在我国经济连续三年快速增长中敲响的。这几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许多重要产品的产量,都大大超过人口的增长率。这种大好形势会使一部分人认为经济发展了,控制人口增长就不像过去那样重要和紧迫了。的确,经济发展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所在,但是控制人口仍是必要和重要的。

其一,我国现在12亿人口已超过所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11.7亿)。发达国家人口已基本上趋于稳定,到2050年也不过是12.07亿,我国届时则是15~16亿。但就国民生产总值、国民财富、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生产能力和各种自然资源而论,我国与所有发达国家总和相比,差距就太大了。最严重的还是人均耕地和资源的下降,这将使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处于极不利的地位。

其二,不少人常以日本为例:“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和资源相对少无碍于经济发展。”结论是:中国不必这样大力抓人口,经济发展了,人口问题就像日本那样迎刃而解。其实,这一观点忽视了日本在经济“起飞”前曾大力并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在进入60年代以前,生育率就已达到更替水平并持续保持。另一忽略是,只看到人口密度没有看到人口规模。我国现在的人口12亿已是日本人口的10倍。日本占世界人口2%可以依赖国外资源和市场生存和发展。中国已达12亿人口,不能不主要立足于自己的资源来生存和发展。

其三,12亿总人口意味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也是庞大的。如果就业人口,特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在膨胀,就会加剧城市就业压力、失业问题和农民流迁到城市等问题。这些都是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做好农村计划生育是“釜底抽薪”的治本良策。

二、实现人口零增长任重道远

我国是在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的情况下迎来12亿人口的。这一喜一忧的矛盾现象说明,从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到人口实现零增长,还任重道远。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就意味着按这样的生育水平保持下去而不回升,但出现零增长前必然有一段人口的惯性增长过程。惯性增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一个世纪或更长。连日本这样低的生育率也需要半个世纪才做到,我国也需要半个世纪左右。因为:

——我国现在12亿人口中,86%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这代人在本世纪内都有生育能力,进入下世纪后我国育龄妇女经常仍保持3.5亿以上,20~29岁妇女1亿上下。生育潜力仍很大。

——能否实现人口零增长决定于今后人口的增长量。在本世纪之交我国再增1亿人口已成定局,希望只能寄托在下世纪以后,使每增加1亿人口的时间能拉长到8~10年甚至更长。那也是极难的,因为下世纪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会继续延长,死亡率会相对稳定,在下世纪30年代以前,差别只是一两个千分点而已。不难明白,下世纪中以前实现零增长的关键是今后的出生人数。

——我国生育率已相当低了。先进地区保持住生育率的低水平而不反复并不容易,高生育地区要降下来就更难。

解决我国人口问题今后仍然是十分艰巨的,仍须始终不渝地按人口发展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欲速不达。

(本文原载《人民日报》,1995 02 15)

邬沧萍三条好建议政府报告予以采纳

邬沧萍教授作为全国政协常委、政协人口组成员参加了2月21日《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的座谈会。日前,在五洲大酒店他对记者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

这次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座谈会是“两会”召开前夕李鹏总理在中南海召集的,同时参加的还有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人士。邬沧萍教授提出了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第一条,他提议改变以往把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列入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事业发展的大题目下的做法,把计划生育和环保列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题目下,因为人口问题及保护环境更多地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关,这条建议得到了采纳。第二条,在提到计划生育与脱贫致富,建设幸福文明家庭相结合时应加上人口素质和妇幼保健两条,后来报告在论述计划生育这一条里专门提到了人口素质这一点。第三条,在论述到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相结合时,他提出发展体育运动的侧重点应当是增强人民体质,这一点李鹏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也予以采纳,专门提到了“普遍增强国民体质”这一条。

(本文原载《中国人口报》,1986 03 04)

亚洲人口与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一、“亚洲30亿人口日”的临近

全世界在今年7月11日刚度过了“50亿人口日”。现在,亚洲各国的议员在北京一道共商亚洲人口与发展的大计,是非常及时和明智的。按联合国人口司的统计,亚洲人口1985年中是28.18亿,美国人口咨询社估计,1987年中是29.3亿。预计明年年底,最迟在1989年,亚洲人口将达到30亿。“亚洲30亿人口日”马上就要来临。

亚洲人口在1968年时达到20亿。20年后,亚洲人口又增加第三个10亿;这20年间,既是亚洲人口增长率达到顶峰,又是这一增长率开始下降的转折时期。亚洲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在1965—1970年和1970—1975年,分别高达2.43%和2.26%;年平均增加人数为4813万和5037万,都是空前的记录。到1975—1980年和1980—1985年,增长率开始下降,分别是1.86%和1.74%,但是由于亚洲人口基数已扩大,因而年平均增加人数减少不多,仍分别为4600万和4686万。按联合国预测,2010年亚洲人口将要达到40亿。究竟亚洲40亿人口能否推迟或提前到来,那就取决于今后亚洲各国和各地区人口增长的规模和速度了。

对于亚洲以及世界人口进程的加速和延缓,亚洲国家,特别是人口大国绝不是无能为力的。以中国(本文所讲中国数字未统计香港、澳门、台湾,下同)为例,1965—1970年和1970—1973年,出生率曾分别高达36.98‰和20.6‰,人口增长率为2.61%和2.20%,年平均净增加人数曾高达2030万和1932万。对亚洲和世界人口的增长,增添了一个很大的“砝码”,使当时亚洲和世界人口年增长率达到最高峰。但在七十年代以来,中国持续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急剧增长,1975—1980年和1980—1985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到21.5‰和19‰,人口增长率随之下降到1.43%和1.23%,年平均增加人数分别锐减到1377万和1268万。有人估算中国十几年来控制人口增长的努力,把“世界50亿人口日”推迟了近两年,也将“亚洲30亿人口日”推迟近四年。

在1975年后,亚洲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开始下降,但各人口大国下降是很不平衡的。同高峰时期比,有的下降近一半,有的几乎没有下降甚至有所提高。各种资料表明:亚洲人口大国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潜力是很大的,对改变亚洲和世界人口的进程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严峻的亚洲人口形势

(1)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每十个人中有六个亚洲人。1650—1950年间,亚洲人口始终占世界人口55%~65%之间。1950年亚洲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只占54.7%,达到近代最低点。此后亚洲人口增长加速了,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上升,1985年占58.2%。预计到下世纪仍将保持在57%~58%。因此,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世界每十个人中就有六个亚洲人,稳定亚洲人口将成为稳定世界人口的一个关键因素。

(2)亚洲的人口大国对稳定世界和亚洲人口举足轻重。

1950年,亚洲只有中国和印度超过1亿人口,分别为5.5亿和3.6亿,日本和印尼分别为8363万和7954万。在1981年时,亚洲也还只有4个1亿以上人口的国家,5000万至1亿人口的国家也只有3个。但在1981—1985年期间,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已成为1亿人口的国家,菲律宾泰国人口也超过了5000万。1985年世界9个1亿以上人口国家中,有6个在亚洲,在5000万~1亿人口的国家中,亚洲也有3个。按美国人口咨询社1987年中的人口估计该年世界21个5000万以上人口的国家中,亚洲就占了11个。

1986年亚洲11个人口多的国家,合计人口达25.7亿,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53%),占亚洲人口9/10以上。仅中国和印度两国合计就占世界人口37.6%,占亚洲人口近2/3。

(3)人口密度高、耕地少是亚洲面临的困难。

在历史上,亚洲人口密度虽然一向很高,但低于欧洲;由于近30多年亚洲人口的迅速增长,在1984年亚洲人口密度已高于欧洲,现在已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占亚洲人口90%以上的10个人口大国都是高密度的国家,孟加拉国甚至高达19倍,一般是3~5倍,最低的也近世界平均密度的1倍。

亚洲除日本和新加坡等外,大多数国家为农业国,人多地少是个突出的矛盾。亚洲每平方公里可耕地需要负担的人口数是世界平均数的2.5倍,大多是世界平均数的3~6倍,最高的达10~20倍。人均耕地太少再加上单位面积产量很低,很难保证食物有长期足够的来源,势必影响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影响生态平衡。

(4)人口年龄结构轻,社会负担重,人口增长潜力大。

由于三四十年来持续高出生率和婴幼儿死亡率的下降,亚洲已形成一个很年轻的人口结构,1985年年龄中位数为22.3岁,尤其是南亚只有20.2岁,仅高于非洲。1985年亚洲0~14岁人口在全部人口中的比重为34.5%,南亚则高达38.7%。年龄结构轻的后果:首先是劳动年龄人口负担0~14岁的人口多,对解决人口的衣、食、住、行以及教育和将来的就业等带来困难;二是今后人口增长的潜力很大,1985年亚洲育龄妇女由1960年的3.8亿增加到7亿,预计2000年达到9.3亿,这就使得亚洲人口增长要持续一个很长时期;三是由于人口数量多对人口素质影响很大,按生命素质指标数(PQLI),即婴儿死亡率,1岁时平均预期寿命和识字率综合考察,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若人口增长率降不下来,很难指望亚洲人口素质能有明显的提高。

三、亚洲人口与发展的矛盾

亚洲人口基数大,素质低,增长快与发展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当前首先要解决的是,人口增长快这个问题。1950年亚洲人口是13.76亿,到1984年达到27.73亿,在34年间翻了一番,年平均增长率2.1%。如果人口增长率降不下来,再过30多年又要翻一番。当代亚洲人口高增长,是人类人口转变的历史产物,有其不可避免性;但也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新课题。过去欧洲国家人口转变过程中也曾出现过人口较快的增长,但无论就其增长的过程和速度及其对社会经济带来的问题,同今天亚洲都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二者所处的历史条件已根本不同。

首先,亚洲的人口转变的时间比欧洲晚了近一个世纪。欧洲是在产业革命经历了一个时期后,已开始了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社会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才出现人口较快增长。而亚洲则不同,大多数是刚摆脱了殖民统治,刚争取到民族独立,但民族经济和文化还没有得到很好发展,是在百废待兴的条件下,面对人口超高速的增长。因而,近30亿亚洲人口的吃饭、就业、积累建设基金,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以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提高民族的素质等,所遇到的困难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来未有过的。

其次,在历史上亚洲人口死亡率、出生率都比欧洲高。但当代亚洲死亡率下降的速度却大大快于人口转变时的欧洲。5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前期,亚洲死亡率由24%下降到9.8%,平均预期寿命由41.2岁提高到59.1岁,平均每年提高0.6岁,东亚甚至提高0.86岁,死亡率这种下降速度在过去历史上是罕见的。而欧洲和美国1840—1900和1900—1940每年平均只提高0.16岁和0.35岁。【34】另一方面,大多数亚洲国家原来较高的出生率和生育率,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原因,在70年代中期以前都停留在原来的高水平上,到70年代中才开始有较明显的下降。南亚到1980—1985年出生率仍为34‰,总和生育率为4.6,个别国家总和生育率甚至更高。由于出生率下降的滞后,速度又大大慢于死亡率的下降,因而形成亚洲人口增长率高于欧洲历史上的最高增长率的两三倍的现象,由此给亚洲带来了困难的程度是发达国家难于深刻理解的。

其三,欧洲国家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有相当一部分人口迁到美洲和大洋洲,使人口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现代亚洲在30多年新增加十几亿的人口,基本上只能由亚洲自己来解决,这就使得亚洲人口增长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

同类推荐
  • 文学遐思录

    文学遐思录

    《文学遐思录》是一部关于作家和作家的创作的随笔。从多个角度看待名人作家的写作背景、创作历程。例如托尔斯泰、爱默生、海明威等。本书作者翻阅了大量资料,如实解析了这些作家的经典的作品,并且节选经典作品的经典部分进行评论。
  • 天涯絮语

    天涯絮语

    本书为诗词集,阅读该诗集,我们感到它真实地记录作者的人生体悟,所思所想的心路历程。诗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思想深沉,激情迸发,颇富人生哲理、生活情趣和创新气派。作品形式多样,表现手法各异,既有格律体旧诗,又有新古体诗,还有自由体新诗,甚至还有“词”,均把注重其魂、言志抒怀、表达情意置于首位。
  • 温暖的旅途

    温暖的旅途

    对于诗歌和交友方面,我常常觉得自己很幸运:在四川初学写诗,就得到很多诗人的帮扶;回桂林上班后,偏居城市东郊广西师大育才校区,又相继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当这些朋友或因学业或因工作调动陆续离开桂林,再一批朋友从各地赶来,填补了他们留下的空白,刘发扬是其中一个。现在,发扬已经成为我在桂林联系最紧密的圈内好友,几天没和他碰头,就觉得心里少了些什么似的。
  • 浪漫是情场的官僚主义:鲍尔吉·原野幽默散文选

    浪漫是情场的官僚主义:鲍尔吉·原野幽默散文选

    鲍尔吉·原野的发诸两端:急智与悲悯。习见的生活现象经他点拨,露出可笑的一面,并因此可爱。除部分代表作品,本书集合了作者2002年的新作,秉持醇正的幽默品质,令人开怀,又带一些忧伤。
  • 总有一次相遇让你永远铭记

    总有一次相遇让你永远铭记

    陈志宏所著的《总有一次相遇让你永远铭记》,作者取材于身边的点滴细节,以感悟为经,以感情为纬,以爱与关怀为材质,精心编织一张张细密的心网,抒发对人生的期待、对生活的热爱、对成长的关爱、对爱情的守望、对亲情的呵护、对未来的乐观,以及为理想和信念的执着坚守。这是作家陈志宏的感悟文字,书中的故事取自于作家身边的点滴细节,以感悟为经,用感情作纬,以爱与关怀为材质,精心编织一张细密的心网,抒发对人生的期待、对生活的热爱、对成长的关爱、对爱情的守望、对亲情的呵护、对未来的乐观,以及为理想和信念的执着坚守。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一篇文章伸出柔软的触角感知世风的凉热。本书里的文字写尘世中的乐见,悟语为平凡生活里的甜蜜素,期待每一个善良而挑剔的目光,在此留驻。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的贴身前桌

    我的贴身前桌

    来自千年后的世界,藏在血液中的传承,他是修炼者文明兴起的见证人。恐怖的神通符,消失的炼器术,他是科技文明的游人。完全控制五感的青眼,想要碾碎一切的意志,他是上古文明的解密人。当夏梦临无意从千年之后回来,打开了前桌吴晨晨的凤凰传承,一切都变了。
  • 大势所至

    大势所至

    机缘巧合之下张耀扬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能力,在随着学生时代各种事情的打击在朋友的建议下上了军校,但是甚至没有在军校撒上泡尿就被扔到了部队去,纯洁的他以为这跟所有大学的军训一样,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让他明白原来所有的一切跟他想象的差距这么大激情、热血、搞笑尽在大势所至(QQ群235914703)有喜欢的朋友请留下你的评论和收藏,手中有票的请推荐一下
  • 装在池子里的海

    装在池子里的海

    池海市第一中学是全市数一数二的高中,考上此高中的学生都是本地的佼佼者,唐星晚和白易宸就是在这里相遇的……
  • 在假面骑士世界卖腰带

    在假面骑士世界卖腰带

    林益不是一个正常人,双腿残疾的他,没办法打工。“那就开一家杂货铺吧!”---就这样,他安稳的过了一生;卒。“扎扎斯,扎扎斯……”“……邪神啊,降临吧!”被当作邪神召唤现世的林益,一脸懵逼。---“第八号当铺,绑定。”听见这句话的瞬间,林益:“已经没什么好怕的了!”涉及:555、电王、DCD、时王、甲斗等。
  • 逝炎仙魔录

    逝炎仙魔录

    玄门与魔道之战致使玄门损伤严重,还未来得及整顿,魔道迅速进攻,兵力之多,势不可挡,玄门七星穷尽毕生精力将魔道封印,随之七星化作七道光芒散下世间各地,不料千年后魔道又重现于江湖,主人公封魔之路就此展开……
  • 最后的守灵者

    最后的守灵者

    那些丢失的记忆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而那些扑朔迷离的梦确实记忆犹新…
  • 胡适文选:演讲与时论

    胡适文选:演讲与时论

    “我就这样出门去了,向那不可知的人海里,去寻求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孤零零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这个孩子长大后叫做——胡适,生前身后都处于盛誉与非议交错中,他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叶君主编的《演讲与时论(胡适文选)》便收录了胡适一生中精彩的演讲文稿和时评文章若干篇。《演讲与时论(胡适文选)》的这些演讲文稿充分展现了胡适的基本思想观点以及对学术研究、时事政局的观点和态度,可以从中领略大师的风采及了解大师的缜密思维和独到的见解。
  • 惜仙途

    惜仙途

    当和上一纪元的玉琼仙子,拥有同样举世震惊的混元灵气,她绝不允许自己,同那仙子一样,走上因觊觎而亡命的道路。当求索中发现仙子与自己的关系,当众仙又开始想入非非,她已然成为了强者,不动声色却屹立东方。
  • 凡道真

    凡道真

    凡心道心,道人苦苦求索一世求道,原来却是本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