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84600000016

第16章 文臣部(分)

都宪中丞,都御史之号;內翰学士,翰林院之称。

御史:秦以前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汉御史因职务不同,有侍御史,符玺御史,治书御史,监军御史等。东汉有侍御史,掌纠察;治书侍御史,掌察疑狱。魏晋南北朝时有督军粮御史,禁防御史,监察御史等,均随事立名。唐代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三种。明清仅存监察御史,分道行使纠察。明代还有分任出巡者,如巡察御史,巡漕御史等。(子鱼注:明朝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前,沿袭元朝设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大夫各一人,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察院”侍御史等等。其中“察院”是宋朝的遗留。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实施大改革,取消了御史大夫,以左右御史中丞为御史台负责人,随后又废除了御史台,两年后设“都察院”行使御史台的监察职责。)

都察院:官署名。汉以后历代都有御史台,明初设“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分十三道(明末增为十五道,是监察区),每道设置监察御史,巡按州县,考察官吏,俗称“巡按”。清代改长官为“左都御史”,其“右都御史”为各省总督之兼衔,裁撤佥都御史。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六科给事中一起并入,合称科道,成为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

都御史:都察院御史,相当于监察部长。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明·张岱《夜航船·选举部·官制·都御史》载:“左都御史,以其为御史之率,故曰御史大夫。巡抚都御史,以其为宪台之长,故曰御史中丞。”

內翰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玄宗时始以文学侍从官选充,专草拟内命诏诰(如起草任免宰相,宣布征伐命令等)。德宗以后,翰林学士进一步成为皇帝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内廷,参预机务,被称为“内相”。唐后期,常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北宋翰林学士仍掌制诰。宋代时,翰林学士是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明代为翰林院长官,掌管文翰,并备皇帝顾问。清代废翰林学士,但以大臣充“翰林院掌学士”。其下设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为翰林院高级官职。清末复置翰林院学士,位在侍读学士之上。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

《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

翰林院:官署名。唐始置。唐玄宗时,用文人为翰林待诏,撰拟文词。开元末另设“学士院”,供职者称翰林学士,为亲近皇帝的顾问官。又有学士院,最为君主对文人的礼遇,学士的地位往往高于宰相。宋代设“翰林学士院”,负责在内朝起草诏旨。翰林院勾当官总领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以至御厨茶酒亦有翰林之称。辽于南面官中置翰林院。元代称翰林兼国史院。明代始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正式成为外朝官署。清沿明制,设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所属职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翰林。其在南书房行走者,称南书房翰林,一般皆由翰林出身者担任。(子鱼注:明朝翰林院的首长是翰林学士,官阶只是正五品,下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五经博士,典籍,侍书,待诏,修撰,编修,检讨等。)

明·张岱《夜航船·选举部·宰相参政·翰林》:“伏羲始立史官。唐玄宗置修撰、编修、简讨。宋文帝置学士。后魏置太子侍讲。唐玄宗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侍讲、侍读、待诏。汉武帝置博士。守置孔目。”

唐·白居易《洛中偶作》:“五年职翰林,四年涖浔阳。”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

天使,誉称行人,司成,尊称祭酒。

行人:古代传达皇帝诏令的官员,为正八品衔。《周礼》“秋官”之属有大行人,掌管接待宾客之礼仪;又有小行人,职位稍低。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至秦设“典客”,以接待远方的宾客。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改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隋唐以后,鸿胪寺卿以赞导礼仪为职,已与大行人之职不同。明设行人司,虽取《周礼》“行人”之名,而性质不同。行人司置“司正”及左右“司副”,下有“行人”若干,以进士充任,掌管捧节奉使之事,凡颁诏、册封、抚谕、征聘诸事皆归其掌握。在京官中地位虽低,而声望甚高,升转极快。初中之进士,以任此职为荣。至清废。

司成:古代教育贵族子弟之官,后世称国子监之祭酒为“大司成”。唐高宗时一度改国子监为司成馆,祭酒为大司成,旋复旧称。但仍相沿用作祭酒的别称。

祭酒:古代管理国子监学府的官员。明代为“小九卿”之一。(子鱼注:明之大九卿为六部尚书及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小九卿为太常寺卿、大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

清代皇帝的谕旨中常以六部九卿并提,可见不把六部计算在九卿之内。九卿究竟指哪些官,说法不一致。其小九卿则指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大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祭酒、顺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

自秦朝开始建立比较完备的封建帝国的中央政权组织以后,西汉王朝几本继承了这一官僚制度体系。实际上,所谓的“九卿”官职并不限于九种。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九卿”级别的官职分别有: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太仆,秦官,掌舆马。廷尉,秦官,掌刑辟;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宗政,秦官,掌亲属;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

而略微次一级的官职有: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将行,秦官;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水衡都尉,掌上林苑;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

国子监:简称“国学”,是封建王朝的中央教育机构。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建国子学,为教育五品以上官僚子弟的贵族学校。北齐改为“国子寺”,隋代改为“国子监”,兼管教育行政的机构。唐代国子监辖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等学。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官僚子弟,太学招收五品以上官僚子弟,四门学招收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招收八品以下官僚子弟及庶人子弟。宋元以后逐渐合并。元代分置国子监、回回国子监、蒙古国子监。明代设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清沿明制,在地方设府、州、县学,在京师设国学,以监为学,选入学者称国子监生。成立之初规定学员住监课读,后来渐成空文。监生不一定在国子监求学,还有出资捐纳“监生”名义的制度。隋唐以后有国子监作为政府的学校,设有祭酒等职。

称都堂曰大抚台,称巡按曰大柱史。

大抚台:明初设“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故称大抚台。

巡抚:古代偶有派官员至各地巡抚之举,但非专设之官。明初派京官巡察地方,事毕即罢。宣德时以吴中、江南等处地大而重要,始专设巡抚,以后遂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代正式以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的长官,总辖一省的军事、刑狱、吏治、盐漕等事,为从二品,加侍郎衔者为正二品,地位仅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巡抚一般均加有兵部侍郎及右副都御史之兼衔。

(子鱼注:明洪武年间并没有巡抚,最初是出现在明成祖永乐二年。当时只是中央官的一种临时工作,并非固定官职,也没有像清朝一样,称为事实上的省级最高长官。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间巡抚才渐渐地多了起来。至明末,巡抚差不多每省都有,但辖区大小不一,与布政使的辖区并不相吻合,职务上也是偏重军事,常在官衔上加“提督军务”或“赞理军务”字样。)

(子鱼注: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都是从明朝开始设置的。那时,政府派大臣处置地方军政事务,有两种头衔,全称分别是“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和“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前者就是总督,后者就是巡抚,都属于临时性质,事罢还朝。

在清朝的时候,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总督权力比巡抚大,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同的是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当时全国设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两湖、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

大柱史:称巡按为大柱史,又称侍御、总马、执法大夫、绣衣使者。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永乐后定制,以一省为一道,分道出巡,其品级虽低而可与省行政长官分庭抗礼,知府以下均奉其命,事毕还京。(子鱼注: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朱元璋设立都察院,设八个都御史,下设“监察御史”若干人,分巡全国各省,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每道大体上有监察御史三人至五人,但并不在各道驻守,而是驻在京师,有事带印出巡,事毕回京缴印。明成祖朱棣时,减撤北京一道,增设贵州、云南、交趾三道,共十四个道。明宣宗朱瞻基于宣德十年废除交趾一道。至此直至明末,监察御史分为十三道。)

方伯、藩侯,左右布政之号;宪台、廉宪,提刑按察之称。

方伯: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谓一方之长。《礼记·王制》载:“千里之外设方伯。”明、清时用作对布政使的尊称。

藩侯:布政司简称“藩司”,明、清俗称布政使为藩台,因此“藩侯”也作为布政使的尊称。

布政使: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1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但江苏设有两布政使,一在江宁,辖江、淮、扬、徐、通、海六府州;一在苏州,辖苏、松、常、镇、太五府州。(子鱼注:明朝的承宣布政使不是中央官,而是最高的地方官。每个承宣布政使的辖区称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而不称“行省”。每一个布政司在编制上有左右两个布政使【官阶皆为“从二品”】和从三品的左右两个“参知政事”以及无定额的从四品左右“参议”。但事实上人员并不填满。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户政赋役。)

提刑: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宋初设于各路,主管所属各州的司法、刑狱和监察,兼管农桑。其官署称“司”,号“宪司”。京畿地区设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掌畿内县镇刑狱、治安、场务、河渠。南宋称提点京畿刑狱。金设有“提刑使”,后改为“按察使”。明、清均在各省设“提刑按察使”。

按察:即按察使,官名。唐初仿汉刺史制设立,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置十道按察使,成为常设官员。开元二十年改称“采访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称“观察处置使”,实为各州刺史的上级,权力仅次于节度使。宋代初以转运使兼领,后乃别设提点刑狱。金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官吏的考核之事。元代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用原名,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又设按察分司,分道巡察。中叶后各地多设巡抚,按察使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亦设按察使,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为正三品官,清末改称“提法使”。

(子鱼注:明朝有十三个提刑按察使,与承宣布政使平行,但官阶略低,为正三品。提刑按察使的衙门及辖区称为“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提刑按察使在司法范围内是一省的最高负责人,而且兼有一部分的监察权力。提刑按察使的属官之中有“司狱”,布政使的属官中也有“司狱”,因此,布政使也多少有点司法权力,但主管司法的还是提刑按察使。在中国历史上,司法和民政完全划分,是中华民国政府奠都南京以后才开始推行的事。明清及以前的中国,没有将司法和民政划分的观念。)

宗师称为大文衡,副使称为大宪副。

文衡:掌管一省教育的官员。

宗师:汉置,晋相沿,属宗正卿,掌管宗室子弟的教训。此处宗师,应是指掌管教育的官员。

《汉书·平帝纪》说:“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副使:按察使的副手。

郡侯、邦伯,知府名尊;郡丞、贰侯,同知美誉。

郡侯、邦伯:秦灭诸侯,统一全国后,以郡为最高的地方行政区域,每郡置“守”掌管,共三十六郡,郡的最高长官称为郡守。郡守的辖区相当于周代方伯诸侯的辖区,后来就用郡侯或方伯来尊称知府。

知府:官名,亦称太守、知州。宋代于升府之处,命朝臣出充长官,称为“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始正式称为知府,辖数州、县,是一府最高的行政长官,级别为四品。清代相沿不革,为从四品官。

郡丞:官名。汉朝制度,郡守下设丞及长史。都丞为太守的佐官,秩六百石。都尉下亦设丞,历代设置。唐代改郡守为“州刺史”,下设“别驾”、“长史”等官,不设“丞”。宋亦不设丞,明清相沿。清代仅在顺天府尹之下设“丞”1人,为正四品,掌管学校政令,乡试时充提调官。清代文人往往以“丞”为“同知”的代称(即比附汉代郡丞的官名)。

贰:副手,居次要地位的,辅佐。

《周礼·天官冢宰》:“乃施法于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贰。”

《后汉书·仲长统传》:“秦兼天下,则置丞相,而贰之以御史大夫。”

同知:宋代枢密院不设枢密使及副使时,其主官称知枢密院事,佐官则称同知枢密院事,或简称知院、同知院。辽代设同知府事、同知州事。金、元时每府或州设同知一员,明清定为知府、知州的佐官,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江防,水利等,分驻指定地点。清代的同知,称为州同。此外,地方政权“厅”的长官,也称为同知。清代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郡宰、别驾,乃称通判;司理、廌史,赞美推官。

别驾:汉置别驾从事史,为刺史的佐吏。刺史巡视辖境时,别驾另乘车随行,故名“别驾”。魏晋以后,诸州均置别驾,总理众务,职权甚重,时人评议其职居刺史之半。隋唐改为长史,唐中期以后诸州仍以别驾,长史并置,但职权已轻。宋于诸州置通判,近似别驾之职,后世因沿称通判为别驾。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通判:北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始在荆湖(大体为今湖南省)设通判,后来推广到北宋全国。通判由中央直接派遣,既不是州县长官的副贰,也不是属官,身负监视知州的使命。凡有文书,知州必须与其共同签署才能生效,因此往往与知州、知府争权。

明·张岱《夜航船·政事部·受职·有蟹无监州》:“宋初通判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州监!’有钱昆者浙人,嗜蟹,尝求补外郡,曰:‘但得有蟹无监州则可。’东坡诗云:‘欲向君王乞符竹,但忧无蟹有监州。’”

廌:古同“獬豸(xie,四声;zhi,四声)”,传说中的异兽,能辨是非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为明代时法官的官服补子图案。

明·张岱《夜航船·选举部·御史·法冠绣衣》:“《汉书》:法冠,御史冠也,本楚王冠也。秦灭楚,以其君冠赐御史也。绣衣御史,汉武帝所置。法冠一名‘獬豸冠’。”

推官:官名。唐代在节度使、观察使下置推官,掌勘问刑狱。元明于各府亦置推官。清初犹沿置,后废。唐代始置,为节度使、观察使之属官。宋代沿用此制,实际上成为一郡之佐官。元明于各府设“推官”,以掌理刑狱。清初仍设推官,后废。

刺史、州牧,乃知州之两号;廌史、台谏,即知县之尊称。

刺史:官名,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西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元封五年(前106年)初置部刺史,根据六条规定监察各州,称“六条问事”。本为监察官性质,其官阶低于郡守。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哀帝初又改旧制。不久复称州牧。东汉除首都设司隶校尉以外,在外十二州,每州设刺史1人,秩六百石。灵帝时,各地农民起义爆发,朝廷为加强镇压力量,于中平五年(公元189年),改刺史为牧,往往派朝中大臣出领州牧,其权势至大,地位较郡守为高,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自三国至南北朝,各州亦多置刺史,一般以都督兼任。隋以后,刺史为一州的行政长官。其间惟隋炀帝及唐玄宗时两度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但不久均复旧称。唐代节度使、观察使兼领驻在地的州刺史,所辖境内之州刺史均为其属官,刺史之职位渐轻。宋制以朝臣充知州,称“权知军州事”。清代以刺史作知州的别称,和前代的刺史不相同。

州牧: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每部设一刺史,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东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设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都等于割据政权。以后历代设都督、总管、节度使等,州牧之名即废。唐宋时惟京师或陪都地方最高长官以亲王充任者,尚称为“牧”,其他州牧之名均废。清代往往借作知州的别称,实际上远非东汉州牧之比了。

知州:官名。宋代派朝臣为州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以中枢官带“权知军州事”衔,兼掌军事,简称“知州”。原意为暂行主持本军本州事务,明清以知州为州的长官名称。知州有两种:一为直隶州知州,其地位稍低于知府;另一为散州的知州,其地位与知县相同。

知县:亦称县令、县长。一县的行政长官。秦、汉以后,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称长。唐代的县分上、中、下三级,故不再分称令、长。宋代的县令之名虽存,事实上都派京朝官执行其职务,称为“知某县事”。元称县尹,明清称知县。官名。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京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县的,更兼管兵事。因本非县令而管县,故称“知某县事”,简称知县。明代始正式用为一县长官的名称。清代相沿不革。

《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子鱼注:秦国商鞅变法,合并那些小乡为县,县令就是县的长官。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县属于郡,县令成为郡守的下属。而到了秦至南北朝时,县的行政长官有了大小区分,大县称令,小县称长。秦、汉法令规定,人口超过万户以上的县为大县,不足万户的县为小县。

到了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代则经常派遣朝廷官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亦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如果当地驻有戍兵,知县则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到了明、清两代,知县就成为一县的正式长官了。)

乡宦曰乡绅,农官曰田畯。

绅: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带子,一端下垂,引申为束绅的人。

明·刘基《卖柑者言》:“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乡绅:旧时地方上有势力、有地位的人。

畯:jun,四声,指中国西周时管理奴隶耕种的官。

田畯:官名,古代掌管监督农奴的农事工作。田畯不见于《周礼》,疑即“载师”,地官之属,既管田事,又管劝农。

《周礼·地官·载师》:“载师掌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

钧座、台座,皆称仕宦;帐下、麾下,并美武官。

钧: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

东汉·班固《汉书·律历志上》:“权者,铸、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yue,四声,1,古代乐器,形状像笛。2,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容千二百粟,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子鱼注:龠,yue,四声,1,古代乐器,形状像笛;2,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

合,ge,三声,1,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一升的十分之一;2,旧时量粮食的器具,容量为一合,木或竹制,方形或圆筒形。)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不足以举一羽。”

钧:敬辞,含有大的意思,用于修饰跟尊长或上级有关的事物,以表示尊敬。

清·洪昇《长生殿》:“请问王爷传集某等,不知有何钧令。”

台:古代官署名称。

《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帐:特指军队的营帐。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失街亭》:“孔明先唤王平入帐。”

帐下:古代大将行军,将军设中军帐,用于召集将士议事或法令,故称为帐下。

麾:古代指挥作战的旗帜。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麾下:对将帅的尊称。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群英会蒋干中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

秩官既分九品,命妇亦有七阶。

秩:官吏的俸禄,引申为官员的品级第次。

西汉·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将相列侯郎吏皆以秩赐金。”

九品:古代官吏的等级。两汉以俸禄“石”(d4n)之多寡作为官吏的等级,如“万石”、“二千石”等。曹魏开始定官阶为九品,如相国为第一品,尚书令为第三品等。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九等,北魏时,开始在官品中分正、从。从第四品起,正、从品又各分上、下阶,共为三十等;唐、宋文职与北魏同,武职自三品起即分上、下。隋及元、明、清保留正、从品,而无上、下阶之称,共分十八等,文武并同。

命妇:封建时代被赐予封号的妇女,一般为官员的母亲、妻子。

阶:台阶,引申为官阶、官位的等级。

七阶:七个等级。

明·张岱《夜航船·选举部·官制·母妻封号》:“凡品级官员封及其母妻者,正从一品,母妻封一品夫人;正从二品,母妻封夫人;正从三品,母妻封淑人;正从四品,母妻封恭人;正从五品,母妻封宜人;正从六品,母妻封安人;正从七品,母妻封孺人。”

一品曰夫人,二品亦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

夫人:周代称诸侯之妻为“夫人”。《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公侯有夫人”。汉代列侯的妻子也称“夫人”。《汉书·文帝纪》说:“七年冬十月,令列侯太夫人,夫人……无得擅征捕”。颜师古引如谆注:“列侯之妻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乃得称夫人”。

又,中国封建社会,王朝对官员之母及正妻之一种封号。有封号者,称为“命妇”。如唐代文武官一品及国公之母、妻均封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之母、妻则封为“郡夫人”。宋代执政以上之妻封“夫人”。明代一、二品官员之妻封“夫人”。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一、二品之妻亦封为“夫人”

淑:美好,善良。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乐府·日出东南隅行》:“淑貌耀娇日,惠心清且贤。”

恭:恭敬,容貌端庄严肃,谦逊有礼。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

恭人:1,贵妇人的封号;2,宋元时期对官吏之妻的敬称。

安人:宋徽宗时所定命妇封号。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为安人。明清则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如以封给母及祖母,则称太安人。

孺人:古代称大夫的妻子,唐代称王的妾,宋代作为通直郎等官员的母亲或妻子封号。明清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封孺人。也通用为已婚妇女的尊称。

妇人受封曰金花诰,状元报捷曰紫泥封。

金花诰:唐玄宗诰封群夫人,用金花罗纸书写,称为金花诰。

明·张岱《夜航船·选举部·官制·诰敕》:“人臣五品以下,其父母与妻封赠之命曰敕命,其宝用敕命之宝,受封者曰敕封。五品以上,其祖父母、父母与妻封赠之命曰诰命,其宝用诰命之宝,受封者曰诰封。”

明·张岱《夜航船·选举部·官制·封赠》:“人臣父母与妻生前受封者曰敕封、诰封,人称之曰封君;死后受封者曰敕赠,人称之曰赠君。”

状元: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唐代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人,有时也泛指新进士。宋代主要指第一名,有时也用于第二、第三名。元代以后限于称殿试一甲(第一等)第一名。

(子鱼注:宋朝时有“老榜官”一说,即屡试落第、五六十岁还在为功名奔波的老士子们。

宋朝是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时期,录取的名额比前代大大增加,但毕竟还是僧多粥少。考虑到这些“易农而学,应书躬策至于历年,且老而无所成”,皇帝特许在正榜之外另发一榜,恩赐其功名,“与微官使之沾露而后归”,因老人居多,此榜即被戏称为“老榜”,榜上有名的老士子们就被称为老榜官。宋朝老榜始于太祖开宝三年【970年】,人数也不固定,少的几十名,多则几百名。

宋朝的举人于我们所熟知的明清举人不同,其不过是通过州县考试后获准参加省级考试的一种临时身份,这些举人们如果没能通过省试、殿试,下次应举仍然要重新从州县级考试开始。而想要名登老榜,宋朝规定,须是参加过四次以上省试或殿试而被黜落的士人,这些人的年龄虽然偏老,学识方面想来并不差。

明清时期,秀才们每三年参加一次在本省省会的考试,即“乡试”,被录取者成为举人。举人们每三年参加一次在京师礼部衙门的“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进士”,其实只能算是进士的候选人,还要参加一次“殿试”,录取者才是真正的进士。

进士分为三榜,第一榜称为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这三人的正式功名是“赐进士及第”;第二榜称二甲,功名是“赐进士出身”,第三榜称三甲,功名是“赐同进士出身”。一甲的状元直接进翰林院当“修撰”,榜眼探花进翰林院当“编修”,二甲三甲必须再经过一次选考,幸运的进翰林院当学生,称为“翰林院庶吉士”,未被选中的仍旧只是进士,不能称为翰林。)

明·张岱《夜航船·选举部·殿试·状元》载:“状元唐武后天授元年二月,策问贡士于洛阳殿前。状元之名,盖自此始。”

紫泥封:唐代进士及第,用泥金帖书写报告喜讯,称为紫泥封。

明·张岱《夜航船·人物部·仪制·紫泥》:“阶州武都紫水有泥,其色紫而粘,贡之,用封玺书,故诏诰曰紫泥封。”

明·张岱《夜航船·选举部·殿试·泥金报喜》载:“《天宝遗事》:新及第,以泥金帖子附家书报捷,谓之泥金报喜。”

同类推荐
  • 卧底大清朝

    卧底大清朝

    附身成了天地会青木堂的香主,没把屁股坐热就被陈近南给撸了,收拾一下去训练新军,又倒霉催的,成了清军的俘虏,为了活命,只好当了汉奸........正人君子的主人公咱不干,狗血吓人的事情咱不干,咱只干自个的事...就是什么对咱有利咱就干什么........本书慢热,性急的朋友请注意115036358书友群
  • 盛唐闲王传

    盛唐闲王传

    盛唐悠悠数百载,容得浮生半世闲?暂且看他伸伸手,提春秋笔刻一道盛世风云。后且看他耸耸肩,执三尺剑镇一世江湖浪潮。再且看他摇摇头,便铸就一场万国来朝敬唐图!本想写一条咸鱼的传记,怎奈何天下不太平不得闲,那便了却了这天下事!(本书主题曲《江湖》、《唐途》由歌手张文斌演唱,现已上架咪咕音乐,欢迎大家前去倾听,感谢各位兄弟一直以来的支持!)
  • 大宋养成记

    大宋养成记

    穿越到五代十国,此时的大宋还未建立。别人穿越就是种田争霸。轮到秦欢穿越,他只想走上养成之路。在他的观念里,没什么不能养成,如果有,那就多养一阵子好了。养成家族,养成小媳妇,养成商业合伙人……养成皇帝,哦,赵二直接就成了他的小跟班。嗯,他还要养花蕊夫人和小周后。哦,好像不符合他的审美,果断放弃。他要养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宋出来。他要让后来人知道,大宋的军队不是沙子堆出来的。契丹?吐蕃?要不也来让我养一阵。你又打不赢我,我还比你还有钱,你说气不气人。什么!他拿出一个地球仪,指给赵大看了看大洋彼岸。他还要到对面去开启养成计划。然而,对面的兄弟们瑟瑟发抖的求着他不要来。
  • 极简左传

    极简左传

    作者张守春把《左传》白话成这一本书,尽量用现代人所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当时的历史社会人物故事,除了极少的一些琐碎事件,这部《极简左传》,可以看作是白话版的《左传》全文。
  • 崛起崇祯

    崛起崇祯

    崇祯十一年,鞑虏十万联军入侵大明,肆虐京畿。大明危矣!而此时,后世的一个历史爱好者穿越成崇祯皇帝。大明不可欺,大明不可辱!朕将率大明无敌虎贲,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巍巍大明,日月昭昭,朕之所指,皆为汉土!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造梦实验室

    造梦实验室

    困扰徐晓风二十多年梦境,突然某一天出现了新的剧情。梦从哪里来?人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梦到人们从未去过的世界?他为什么会一直重复这个梦?徐晓风带着这些疑问,一点一点揭开隐藏的梦境,也一步一步踏入危险的阴谋中。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狂妄特工拽翻天

    狂妄特工拽翻天

    她,世界第一特工,杀人无数,但树大招风,最终被组织暗杀。不幸殒命。她,傲世大陆第一废物,三岁查出无法修炼灵力,被冠以废物之名,父母又惨遭横祸,战死沙场。大伯不管不问,表姐肆意践踏,被虐待致死。当她变成了她,当命运的齿轮重新转动,看她如何走出属于她的强者之路。什么?父母是被人害死的?杀!一个不留!什么?贱人找茬?弄死!一定得弄死!
  • 云坠传

    云坠传

    人间战乱四起,妖魔横行。以杀猎为生沾满鲜血的少年云坠试图重归正常人生,因其特殊身份挑战不断,一趟友情与爱情的破茧之旅
  • 纵横文坛艺界

    纵横文坛艺界

    是的,他重生了,带着整个世界的文化财富,降临到这个平行空间,开始一段传奇,走上文化艺术的巅峰。他是诗人,是作家,是音乐制作人,偶尔还是歌手。他写的诗篇篇经典,写的书,部部难以超越,写的歌曲曲打动人心,唱的每每感动你我。他是一个奇迹。
  • 山河恋之绝世皇妃

    山河恋之绝世皇妃

    睿智帝王,少年天子,心中本有所爱却误选他人,本能成就一番美好的姻缘,不成想啼笑因缘倾城少女,无忧无虑,青梅煮酒,却被卷入宫廷争斗之中青鸾王朝权臣之女,帝王之子,二人最终能谱出一首怎样的爱的乐章?
  • 推倒那个卡卡西

    推倒那个卡卡西

    1.火影世界,金手指,苏苏苏(玛丽苏的苏)2.相信我是爱着卡卡西的请不要大意的吐槽吧
  • 道仙文圣

    道仙文圣

    这个世界很精彩,有大能一吼镇山河,有剑仙拔剑分沧海。有历千劫不倒的圣地,有传承万世的家族。有妖兽占山为王,有王朝称孤道寡......且看一个小家族出身的修士如何在这个精彩的世界中留下自己的传说!
  • 都市极品医帝

    都市极品医帝

    左手通天医术,右手盖世仙术,星空仙帝,重生归来,天地因我颤抖,苍穹为我改变,尔等且伴我登临九天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