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97400000031

第31章 一点考据(6)

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最后竟变成了给纨绔子弟排门槛高低,无论从哪儿说都是无效而且有害的。除了满足那些世家子的虚荣心之外,对社会对政治是有百弊而无一利。不过,当初曹丕和陈群的原意可并不是这样。西晋的名臣卫璀说:“魏因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此法,粗具一时选用。其始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以劝励,犹有乡论余风。其后遂计资定品,唯以居位为重。”(《晋书》卷三六《卫璀传》)这段话道出了一个为人所忽视的要点,就是“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实际上与从东汉一直传下来的“乡里清议”有关。在实行“九品中正”以前的相当一段的历史区间里,无论是自下而上的察举,还是自上而下的征辟,都不能不考虑乡里读书人的那种专门的评价人物的舆论,那种说三道四的“月旦评”,说好能扬你上天,说歹可按你入地。据说大名鼎鼎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年轻时赶上老爹死的时候身染重病,带着热孝让婢女伺候他吃药,不巧被人瞧见,就传他守孝的时候还给婢女怎么怎么样了。结果一连好多年,他就是没举上孝廉,自然也就做不上官了。(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八)不过,这种“乡里清议”也有好的一面,就是它比较重视你的行为,而非家世,而且还多少有那么点“舆论监督”的味道,虽然婆婆妈妈,但绝对直言不讳,管你是谁,该说就说,一点情面也不讲。

显然,曹家父子对这种“乡里清议”并不喜欢,这倒不是乔玄说了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是因为“月旦评”之类,有太强的唯道德主义倾向和分散主义的实际效应。对于面临群雄并起的曹操,获得乡里好评的“八俊”、“八及”之类的道德家毫无用处,想要在乱世中扫平群雄,只能打起“唯才是举”的旗帜,才能聚拢一群可用之才。显然,这种旗帜明显蔑视“乡里清议”的尺度,对清议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九品中正制的确立,则是将原来的乡里评议,变成了官方评议,或者中央评议。也就是说,对士人的评议只有代表官方的中正和属员访问才能作出,或者说只有他们说了才算数,而这些中正官又必须是由现任的京官兼任,这样就把选官的第一级选拔之权收回到了中央。

从形式上看,九品中正制也还是由“评”而选人,与乡里清议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只是将“私营”变成了“官营”而已。在这个制度实行之初,也确实有“乡议余风”。王嘉在做京畿冯翊郡的中正时,认为门第不低的吉茂“德优能少”,结果给定为下品。(《三国志》卷二三《魏书·常林传》注引《魏略·吉茂传》)刘毅为青州大中正,“铨正人流,清浊区别,其所弹贬,自亲贵者始”(《晋书》卷四五《刘毅传》)。然而这也仅仅是“余风”而已,在传统社会里,凡是官办的事情,时间一长就难免要变成官样文章。想左右乡里评议无论怎么讲都不好操作,但是,操纵官方评议就容易得多,只要把中正换成合自己口味的人就行了。既然好操纵,那么就挡不住这种评议向权贵们想要的方向滑动。

问题的关键是,早在东汉年间,官僚制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强的世袭化门阀化的迹象。汉代的选举制度,主要是辟除制度,一般的读书人通过辟除的渠道就可以直接进入官僚的金字塔,虽然身为属吏位置在这个塔的底层,但上升的可能性依然不小。两汉时代,曹掾出身的公卿与二千石并不在少数,所以,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具有诱惑力的上升渠道。关键的是,这种任官方式,使得受惠者与施惠者之间的关系过于明晰,属吏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上官的选拔。另一方面,在国家政治经学氛围日见其浓的情况下,没有一点儒学的基础几乎不太可能人公卿和二千石的法眼,而这些有力选拔人的大人物,同时很可能也是具有相当名望的儒者,至少也是略通一二的读书人,所以,被选拔的人与选拔者往往又有了一层师生关系。事实上,有力者往往有意选择那些有德望和才学的人做自己的属吏,而几乎所有的属吏都自认为是选主的门生。在那个时候,距先秦不远,士大夫正在形成之中,读书人的身上还存在着很浓重的昔日士的积习,他们效忠的指向,首先是选拔了自己的恩主,自己的老师,其次才是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对他们来说,自己的主公是那给了自己官做的人。施惠和受惠之间的恩义,再加上师生关系的强化,使得恩主与属吏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堪称当时最牢固的关系,这种关系远远超过了臣子与皇帝之间的联系。甚至在皇帝与恩主之间出现冲突时,门生宁愿得罪和背叛朝廷,也不肯抛弃昔日的恩主。

然而,问题远远不止于此。王朝在延续,官僚也在升迁沉浮,当门生有了出息以后,自然像他们的恩主一样,获得了辟除的权力。这个时候,为了报恩,他们往往更乐意助昔日恩主的子孙一臂之力。对他们来说,这样做既不费多少力气,也不违反原则。结果是越是官做得大的人,其门生故吏就越多,门生故吏越多,有出息的几率就越高,而他们的子孙受到特殊关照的可能性就越大,不仅可以被轻易地领进门,而且升迁也比一般的人容易得多,而这些官宦子弟升到公卿和二千石后,靠手中的辟除主权,再接着加强这种施恩报恩的关系。如此循环往复,两汉四百多年,一大批准世袭的门阀自然而然地就诞生了,像东汉袁氏家族和杨氏家族,累世公卿者并不少见。另外,由于辟除制度规定只能选当地人担任属吏,担任属吏的必须有文化,一般都出在有点头脸的家族,某些家族出本郡曹掾出得多,即使不能进一步升上去,很自然地对本族势力的壮大和家族后代出仕有帮助。这种情况在边疆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就更严重,如此一来,称雄一方的地方豪强就出现了,形成了更为普遍的土贵族和门阀,即我们历史书上讲的地方世族。正因为在魏晋时已经有了如此强大的世族与门阀,九品中正制才会迅速地变形,成为门阀制度的主要标志。

门阀与清谈

“清谈误国”几乎成为历史界的某种定论,据说“清谈大师”王衍临死前就是这样“招供”的:“呜呼,吾曹虽不及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晋书》卷四三《王衍传》)似乎也怨不了别个。不过,细究起来,好像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中国人是个喜欢刨根究源的民族,可惜头脑又偏偏过于简单化和直线化。无论哪朝哪代出了毛病,总会就近找出点原因,把屎盆子往上一扣就算完事。先是女人倒霉,大老爷们丢了江山社稷,不知怎么都怨女人的脸蛋太漂亮,把男人给迷坏了。后来又赖到士风和学风上,“五胡乱华”赖清谈误国,唐朝毁了赖朋党太多,宋朝亡了赖理学过盛,明朝完了赖士大夫都谈“心性”,清朝衰了就赖讲考据的光钻故纸堆。其实,我们这些后来学史的人不应该跟着古人瞎起哄,在有了电脑和因特网的今天,至少应该明白,历史绝不会是1+1=2的一道算式。

“清谈”作为一种士风,不仅仅包括“谈”,而且还有“吃”(药)和“喝”(酒),更要紧的是放浪形骸,不拘礼法。虽然算起来应该说是“魏晋风度”,可是源头却在东汉末年。名士仲长统有诗云:“寄愁天上,埋忧地下,放散六经,灭绝风雅。”(《后汉书》卷七九《仲长统传》)与后来“竹林七贤”的歌咏意思差不多。郑泉好酒,临死前与同伴说,一定要将我埋在烧制陶器的窑旁,等到日后化为陶土,烧成酒壶,也好天天盛酒。(《丹铅总录》卷二五)后来阮籍闻步兵衙门有厨子善酿酒,而求为步兵校尉。刘伶一边灌酒,一边走,后面跟个童子扛着铁锨说,死了就埋。谁能不说,这两者之间不是异曲同工呢?

魏晋士风的转移,是东汉士风太苦、太矫情的必然结果。苏轼说,东汉光武帝喜欢名节之士,“故东汉之士多名节,知名节而不知节之以礼,遂至于苦节,苦节之士,有视死如归者,苦节已极。故魏晋之士,变而为旷荡,尚虚浮而亡礼法”(《东坡集》卷六二)。其实,东汉之士不仅苦节,而且守礼也守得苦。父母死了,在墓道里一守就是十年。后来风流放诞的东晋名族王家之祖王祥,为了孝敬后母,“卧冰求鲤”,苦孝而获大名,一出山就被聘为州别驾,儒家礼法,已经变成了他们借以求名的工具,守得越苦,名声就越大。当然,为了名声而视死如归的也大有人在。党锢之祸,士大夫死节者比比皆是;党锢之祸,张俭望门投止,多少人甘愿破家而相容。当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群雄并起之时,统治者功利主义大行其道,可是又偏偏不肯摘下儒家伦理的大帽子,所以整个空气显得有些别扭。由魏及晋,司马氏诸开国功臣十分辉煌地把别扭变成了虚伪。按鲁迅的说法,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老实的人就愤世嫉俗起来,走了极端,干脆“旷荡”,什么也不讲究了,儒家的六经也被《老》、《庄》、《易》这“三玄”所取代。这在这些老实人原本只是个人行为,但是名士们一潇洒起来,大家都看着好看,争相效法,遂蔚成风气,变成为史家诟病的那个样子。

实际上,对于中国文化而言,魏晋士风的转变是一件好事,用今天的话来说,堪称是一次“思想解放”,虽然发动解放的人们开始并不自觉或者并不情愿。没有这次思想解放,中国历史上文化的大融合、大吸纳和大飞升是不可想象的。然而,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在现实政治中,清谈之风却绝非益事,对制度的运行带来了无穷的麻烦。

清谈一形成气候,就与门阀结下了不解之缘。原来的开风气者虽然并不都是世宦大家,但是这种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对贵胄子弟吸引力是相当大的,大概“高干子弟”的好奇心总是要重一些,只要是玩邪的,玩刺激的、时髦的,他们都感兴趣。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缘故,门阀控制了几乎全部高官显位,他们的生活习惯也就自然影响到了政治制度的运行。

喜好醇酒妇人,也许会误点事,但问题不大,因为历朝历代,官场上从来少不了女人与酒,程度不同,也不过就是五十步一百步之别,没什么大不了,只要不像刘公荣那样终日沉醉,好像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喜欢谈玄,只要在家中的客厅里也问题不大,虽然从《老》、《庄》、《易》侃到佛经佛理,从名士谈到和尚,其实也不大会耽误治国理天下,因为这些东西与历代统治思想并不抵触,只有像王戎那样,以清谈之高妙与否选拔人才,阮瞻以“将无同”三字而得官,才有些不妥。[《晋书》卷四九《阮瞻传》“(王)戎问曰,圣人重名教,老庄贵自然,其旨异同?瞻曰,将无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辞之,时谓之三语掾。”]吃药当然不是一个好习气,不过那时为了得长生而吃的“五石散”之类的含汞制剂,由于毒性太明显,真正吃得“至死不渝”之人未必会太多,像王述那样,性情暴躁,跟个鸡蛋较劲的(《晋书》卷七五《王述传》“述性急为累,尝食鸡子,以筋刺之不得,更大怒,掷地,鸡子圆睁不已,即下床,以屐齿踏之,又不得,嗔更甚,乃拨纳口中,啮而吐之。”)和普遍的身上多虱子,未必就是如鲁迅所说的,是吃药的结果(鲁迅认为,吃药导致皮肤脆嫩,所以士人爱穿旧衣服,不加洗涤,所以多虱)。五石散的成分主要是汞,从医学上讲,汞中毒主要损害的是肾脏,而非神经系统,或者皮肤。

对于当时的行政体系来说,最糟糕的事情其实是清谈之中那种不理俗务,懒散、悠闲和一味追求雍容优雅气度的积习。一方面是对于一切事务性工作都不屑一顾,近乎于不食人间烟火;一方面是火烧眉毛不着急。这毛病从东汉末年的名士就遗传下来了,孔融在做青州刺史时,人家来攻城,眼看就守不住了,他老人家还在“隐几读书,谈笑自若”,总算还知道城陷要逃命。(《后汉书》卷一○○《孔融传》)阮简当开封县令,一天正在下围棋,下属报告说来了劫匪,情况紧急,他连头也不抬,“长啸曰,局上有劫甚急”(《太平御览》卷一五八《陈留风俗传》)。魏晋名士自然不会落后于先辈,王衍口不言钱,当然不是真的对孔方兄没有感情,主要是懒得管这些“俗事”。自王衍之后,把钱叫做“阿堵物”的比比皆是,王衍不仅给清谈留下了一个手持麈尾风流倜傥的形象(手持麈尾成了清谈名士的特征),还为后世撇清高的造了一个近乎“不朽”的名词。王衍虽然据说临死时悔得一塌糊涂,但他的子孙们却风流和雍容得糊涂一塌。晋室东渡之后,“王与马共天下”,王家成了东晋第一望族,王氏子弟有名士派的就格外多。据《世说新语》载,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在车骑将军桓冲手下做骑兵参军,他屁事也不管,一次桓冲好容易碰上了他,问他:“你在我这里做什么官?”他回答:“好像是马官。”“那你管多少马?”“我连马都没见过,怎么会知道有多少。”按道理,如果桓冲没有勇气把他撤职,就该知趣地别问了,可是他偏还不甘心,又问:“最近马死了多少?”这回王名士拿出了清谈斗机锋的本事,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

那个时候,越是这种名士派就越吃香。王徽之的老爸王羲之年轻的时候,人家郗太师来王家挑女婿了,别人都去逢迎,他却躺在东床上吃饼,结果人家偏偏挑了他做女婿,不仅安享美女,而且还留下了千古佳话。这样一来,最直接的结果是,东晋往后,高官显宦都是世家子弟霸着,可是他们的大多数什么也不干,成天摇着麈尾在药、酒、女人和围棋再加上和尚之间转。

名士派头的另一种风格是火烧眉毛不着急。淝水之战,前秦近百万大军压境,可风流宰相谢安照样下棋,安然自若,连军情汇报都不听,一门心思要杀人家“大龙”。仗最后打赢了,大家一迭连声地夸他“谈笑静胡沙”,如果要是败了呢,恐怕也又是一个阮简,惹后人笑骂(其实,这仗东晋赢得很侥幸,如果不是苻坚军队里大批的汉人不愿意打仗,在战场上捣乱,那么谁输谁赢很难说)。说来说去,只能怪人家谢安命好,而孔融和阮简命不好。

东晋时期,朝廷各机构中以中书、门下和尚书省最为关键,丞相之权随着君权的消长时有变化,而三省的权力却一直长盛不衰。三省长官一直为门阀世族所把持,别人休想染指。这帮人站着茅坑不拉屎,什么也不干,但是国家机器又不能停止运转,总得有人干事才行‘。起初,这些把住权要的名流们让自己的子弟来替自己干事,哪里知道这帮大少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个个比老子懒。没有办法,各机构的实际权力就落到了那些上不了台盘的“卑官”、“琐官”手里。以掌握机要、起草诏令的中书省为例,这个机构是东晋以来为士人最看重的地方,号称“凤凰池”,长官中书令和中书监自然不干事,中书侍郎和中书郎也忙于摇麈尾逗机锋,所以最后竟然是九品的中书舍人真正干事,也真正掌握实权,而做这些卑官的都是“寒门微族”,因此,南朝“寒人掌机要”成为一个特色。有权就能生事,南朝也出现过几个因掌机要而弄权的角色,像阮佃夫、王道隆、茹法亮等,但是在门阀世族势力盘根错节,而且世族掌权当政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的情况下,几个“寒人”出身的权臣毕竟难以改变世族统治的局面,虽然史书上说他们如何如何地威风,但比起在他们之前和之后的宦官来,依然是小巫见大巫。

同类推荐
  • 帝国拾遗

    帝国拾遗

    秦帝国建立与毁灭背后的鬼谷众生相。帝者布天下之局,鬼谷以苍生为棋,起子算尽天地日月人,落子尝遍欢愁苦乐恨。天借我二十年看君登帝阙,地赊我十五载为君葬江山。二分史实,八分胡诌,借鬼话悼秦,托古人说梦。若十分可笑,还请一笑置之。(男主:始皇;女主:清河)
  • 解放邯郸(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邯郸(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基本解决之后,在美国政府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就尖锐起来,上升为主要矛盾。经过8年抗战的中国人民,渴望有一个和平环境,休养生息,重建家园,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但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完全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欲独霸中国人民的胜利果实,蓄谋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恢复其在全国的反动统治。因而,开始了争取和平与民主,反对独裁与内战的斗争,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 不一样的宋公明

    不一样的宋公明

    书名改为《不一样的宋公明》,重新开更,改头换面,请继续关注。现代笔触介绍一个成功的黑道大哥宋公明的故事,非穿越,不影射,勿对号。
  • 刺骑道之兵将

    刺骑道之兵将

    如果这个世界是混乱黑暗的,就一定会有一个大英雄出来号令天下,他会开辟出一条可以让世人依附的道,使天下归心
  •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

    宋教仁遇刺,是袁世凯下令限期破案,令凶手两天内归案,此案至今未有定论,当时唯有政敌咬定袁世凯,可我们却众口一词他是唯一的嫌疑人。效率极低的内阁让列强环伺的民国险象环生,是袁世凯一人挑起重担,顶住内外压力,在争吵声中拖着中国跨入近代,开创了中国民族产业的第一个黄金期,最后社会各界的劝进“民意”终于让心力交瘁的袁世凯犯下了人生中最大的错误:以君主立宪的国体称帝,可我们误会了他称帝是重开历史倒车。读懂了袁世凯,您也就读懂了1894年到1916年这段诡异荒诞、迷雾层层的大变局时代。
热门推荐
  • tfboys之追随你的脚步

    tfboys之追随你的脚步

    这是新的小说,之前的《tfboys之四叶草的约定》谢谢大家的支持,两部小说会一起写,只不过时间不同而已。这部小说写的主角可能顺序不像之前那样哈。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谢谢。
  • 都市之返回家园

    都市之返回家园

    一场意外,进入一个特别的世界,这里可以可以修炼体术,魔法,阵图!有妖魔,树人,精灵,人类,鬼魂等等魔物存在,可是当主角发现一个秘密以后,本来安定的心!一定要回到原来的家园,一定要告诉他们。
  • 希灵巡查官

    希灵巡查官

    撒~讲述一名希灵使徒被踢到各个世界闲逛的故事……吧
  • 君主论

    君主论

    《君主论》论述了君主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认为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认为君王在统治之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要效法狐狸与狮子,有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勇猛。前11章论述了君主国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下去;1214章阐明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后12章全面论证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理论。
  • 镜像世界大作战

    镜像世界大作战

    他因为妻子的死而背负罪恶感他试图去镜像世界的另一头改变这一切可是事情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 指破帝神

    指破帝神

    元素界域,各种元素,无名小辈季元,仇人追杀,九九八十一磨难。破开界域,危险重重,强者生,弱者亡。恐怖神灵,吞噬天地,抬手间毁天灭地。胆小之辈,苟且偷生。大气魄之人,季元,登上强者武林,然而就在这时,意外的事情要发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武极通神

    武极通神

    不小心被流星砸中之后,项阳的脑海里莫名其妙多出了一个自称是“武极”的光人!从此以后,那些被世家门阀垄断的斗技,对于项阳来说,再也不是问题。鬼手,幻月舞,银光落,崩山,千幻,冥爆……且看一个渺小的少年,怎样一步步走上巅峰。——————————————
  • 神级英雄联盟系统

    神级英雄联盟系统

    斩仇敌,争天命,成神之路,披荆斩棘。红颜相伴,兄弟相随,心潮澎拜,不败热血。元气大陆,强者为尊。少年自偏远小镇而出,携带英雄联盟系统,走向精彩绝伦的世界。英雄,天赋,技能,符文......神级系统,应有尽有!
  • 梦回2002

    梦回2002

    一位都市的普通人回到2002年开始了他年仅11岁的赚钱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