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21900000008

第8章 度一切苦厄

度是一种能力,度也是一种能量,圣人都有教化的能力。教化就是度化,儒家用教化,佛家用度化。但是普通人为什么教化不了别人,连老婆、孩子都不愿意听自己的,都教化不了。这是因为教化的能力并非来自外在,而是来自内在的品质,来自人格的魅力,通过观自在的修证,行深般若,获得智慧,智慧能度一切苦。人难有自知之明,人更难有自度之力。世人都想自度,都想离苦,都想得乐,每个人都是为追求快乐去的,没有人是为了痛苦、烦恼而去的。但是为什么为了快乐,却得不到快乐;不想要烦恼,却越烦越恼呢?度不了啊!今天我们修行了,都想要度人,如何度呢?有没有度一个出去?(有人答:没把握。)你说自己想开了,但是还有多少人想不开,今天你们来到心一文化,参加《心经》的学习,很多人还是想不开呀!你说:“我想开了,我放下了。”你真的放下了吗?放下了什么?在病床上躺着,疼得嗷嗷叫,这时你想不开了,你也放不下了,因为你度不了这个病痛。“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紧接着才是“度一切苦厄”,这是有顺序的。曾子在《大学》里说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有本有末,先本后末,度就是末,观就是本,通过观的修证,才有度的能力。

启观、行愿、返照、自度,通过这样一个顺序的修证,就会具备这种自度的能量。如果我们是一个真修行人,是修真,脚踏实地,不玩玄虚,在被启迪过后,见地明了,切实行愿,就会获得一种力量,我们称之为法力。所谓法力,就是法的力量,它是度化的根本。就像你想改变自己的老公,要把他度了,运用了很多的方式,最后把家庭变成了战场,你老公还是不改变,你度不了啊!因为你连自己都没有度呢。无自度之力,何来度他之能。我们没有得法,没有解脱别人的能力,我们解不开自己内在的束缚,也解不开别人内在的束缚。我们只是一个传话筒,或者是一个经典的复读机,肉做的机器人,这个叫鹦鹉学舌。在这种状态下,只是语言的浅层能量,没有内在的法力,没有内在的震慑力,启迪不了别人,不能让他人觉悟。现在不少人都在干这些事情啊!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人家怎么说,你也跟着怎么说。经典是圣人说的,那是你的吗?你也知道那不是你的。我们没有自度的能力,只有自学的能力,学谁的,学人家的,从来不会学自己的。而自性里面一切都具足,一切都在那里,我们要学谁的?要去学这个,从我们内在生发出来的,那个叫智慧,那个叫觉悟。老师和明师是有区别的,老师教知识,明师教智慧;老师教经验,明师教体验。一个老师去教你,是把他学到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传给你,让你成为他的一个复制品,这就是现在的老师;而一个明师只是去启迪你的智慧,让你从里面生发,让你成为你自己,让你独一无二,这才是真正的明师。明师让你明白,让你生发智慧,而不是跟着别人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他绝对不会让你这样做,他懂得因材施教。没有一个明师会教育你,只去学别人的东西,而不去生发自己的东西。如果这样,这个就不是明师,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有名气的老师,世人也称他为名师,不过此名非彼明。

别人的知识和经验,都不是你自己的,虽然你好像学来了,但是它不能转化为你的体验和智慧,它解脱不了生死,空不了任何东西,也度不了一切苦厄。只有让你生发出你自己的,这个叫启迪,这个叫觉醒,这个叫灵魂的复苏。只有这种启迪的作用,你才能学会自度,所以六祖慧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当你迷失的时候,当你愚昧的时候,当你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时候,必须师父来度化你。这个师父绝对不是老师,而是一个真正明道的人,他是明师,是你真正的上师。“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明师难遇。”明师是最难得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你要是千里马,就要遇见伯乐,伯乐就是明师。只有伯乐才能把千里马的特性发挥到极致。荀子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度自觉过后,弟子的觉悟层面还要超过师父的,明师的胸怀是非常大度的,所以想要找明师,每个人就要把自己当成千里马。那么每个人要不要把自己当伯乐呢?(有人答:要。)你当谁的伯乐呢?你连自己都乐不了,怎么去乐别人呢?当你看到这些东西,要明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在哪儿。如果自己能度,修行就登上门槛了,进入法门了,亲上法船了,开始自修自度了,这就是悟后起修的阶段。我们到底要悟个什么东西?就悟这个“观”,观有了,就是初悟的悟。有人做事情,做错了,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过后才知道自己错了,那也是一种觉,也被他观到了,但是发生后才觉,这就是过觉。我们全都是过觉菩萨,而先知先觉才是佛菩萨。其实过觉也是一种觉,它也是觉悟的一个层面,当我们的知觉层面在这种过觉状态时,这个叫初悟的状态。而在这种过觉境界里,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抓住这一点,带着知觉进入生活,慢慢起修,时间长了,就能达到等觉、妙觉,乃至正等正觉。离开了觉悟,没有亲证可言,因为佛者觉矣,修行就是修这个觉悟。你们今天来到心一文化,这里是十二楼,你要想上来,就要从最低层开始。从最低的觉悟起修,才能到达最高的觉悟,入觉悟之门,从而步入自度的阶段。在没有悟之前,是没有修行可言的,谁敢说这句话?

不是我说的,而是五祖弘忍所说的“悟后起修”,起修是什么意思?就是开始修,悟是修行的起点,悟后才开始修。那我们以前所做的,在修什么呢?瞎修吧!盲修瞎炼。如果我们能知道自己在瞎修,就已经悟了,看到自己的迷,就是一种悟。只有当太阳出来的时候,阳光照射下来,我们才知道黑暗,能让我们看到黑暗的,就是光明。“度一切苦厄”,我们要度谁呢?(有人说:度自己。)佛菩萨要度谁呢?(有人答:度众生。)佛说“实无众生得度者”,《金刚经》里是这样说的吧!我们每个人都是佛,只是自己不知道,佛菩萨也不度你,佛菩萨也不度我,佛菩萨只度众生,却无众生可度。那为什么佛说“众生无量誓愿度”呢?这个众生不在外面,乃是心中的无量众生,贪、嗔、痴、慢、疑等,把这些众生度了,当一切习性都没有了,一切苦厄就度化了。通过度的力量,把习性转化过来,烦恼即是菩提。因此要度自己,度自己内在所有的不合道的行为、品性,把它转化过来,圆满过来,自然解脱,才得自在。心外求法,皆是外道,观自在菩萨不是让我们去度一切世间的苦厄,而是度我们自心里面的苦厄。把我们内心里一切不干净都度脱出去,通过法的力量,转化成菩提自性,这时才是“实无众生可度者”。一切东西都用得很恰当,当下妥善,就是大智慧,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贪、嗔、痴、慢、疑,没有什么不好,关键看你怎么用,用对就是智慧,用错就造恶果;用到正道上,就成就功德;用到邪道上,就产生罪业。佛菩萨就是善用贪、嗔、痴、慢、疑,该贪的时候,就要贪;该嗔的时候,就要嗔,这样才能随缘自在。在那些圣哲、开悟的明师、佛菩萨身上,贪、嗔、痴、慢、疑都是有的。禅宗的那些祖师,多厉害,你要做得不对,一棒子下去,让你的头开花。在藏传佛教里,文殊师利菩萨拿着宝剑,脚底下踏着骷髅,金刚怒目相,看起来很恐怖。他们虽然表现出嗔怒相,却是在善用嗔怒,实际上他们很慈悲,是慈悲心的表现。虽然他展示出来的相是嗔怒,但是他的这个嗔怒,和我们的嗔怒是不一样的。凡夫是“你要不听我的,揍死你”,而圣哲不是这样想的,他们的张牙舞爪是为了度你,为了爱你,为了让你脱离苦海,让你永登极乐。而你把别人打得要命,让别人痛得要死,让别人活在地狱里。你把人家揍了一顿,是为了解恨;但圣哲把人家揍一顿,是为了爱他,不一样的。

凡圣只在这一念之间,把它转化过来,就是菩提了。有的修行人,就不要嗔怒,害怕嗔怒,认为嗔怒一定是不好的东西,而大加排斥。其实并不是不要它,而是要善用它。比如说,你有一个儿子,他是你生的,你不要他,你要谁呢?他再坏,你也得要他,你要把他调教好,让他重新做人,做一个好人,这样就有用了。如果你说:“他身上这么多的坏习气,不是我儿子,让他滚蛋。”你不愿意要这个儿子,但是他依然是你的儿子,改变不了的。我们以前就是这样,你不要他这个儿子,他也不叫你妈,如果内在的一切众生都不叫你妈了,你就不是佛了。孩子不能不要,把他改造成好的,有正确的用途,那就是了。凡是愚昧的,就把它改成智慧的;凡是自私的,就把它变成无私的。贪、嗔、痴、慢、疑,不能不要,谁不要了,谁就修不成。天天说我要修这个,我要修那个,哪个你都修不了。你去除贪,去除痴,没有一个能去除的。禅宗里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不好吗?没有疑,哪有悟?关键是用在哪儿,如何用。佛菩萨贪不贪啊?他最贪了,众生在这里过得好好的,他非要把人拉回去,还要多拉几个,多度几个,这也是贪啊!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我誓不成佛!”他多贪啊!他要把地狱度空了,地狱都是他家的了。但是他不是为了自己贪,他是为了众生的福祉在贪。这种贪就变成爱了,就是慈悲心的彰显。佛菩萨的愿力就是最大的一种贪,却把贪用到了最正确的地方,合乎于天道,合乎于自然之道,这就是最好的,成就最大的功德。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内在心性中的一切众生,心里的贪、嗔、痴、慢、疑,还有其他的品性,都合乎于道,都被道所启用,就被转变过来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该严厉的时候,就要严厉点;该慈祥的时候,就要慈祥点;该向前的时候,就向前;该退后的时候,就退后;该哭的时候,就哭;该闹的时候,就闹。这就是随缘的品质,就是圣人的随遇而安,就是佛菩萨的当下妥善。哪个佛菩萨见到人家死了人,还在那里哈哈大笑,敲锣打鼓的。那不是佛,那是神经病。他见到别人哀痛,也要哀痛;要看到人家办丧事,也要把眼泪掉一掉,随顺众生,随处皆祥云,这才是圣人的品质啊!圣人是平常心,该隐的时候,要隐起来,要和大众一样,不能特立独行。就像天晴的时候,太阳要露出来;阴天的时候,太阳要隐起来。圣人也是一样,该怎么样的时候,就怎么样,这时才可以应对当下,解决世间疑难,传道、授业、解惑,获得能力,拥有智慧,才能度化身边的人。还记得“猴子捞月”的故事吗?如果猴子看到了水里面的月亮,对着月亮的影子说:“你给我滚蛋!”你认为月亮会滚蛋吗?(有人答:不会。)你让它滚,它就滚了吗?那么听话啊!在哪一片水里都有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如果影子不要了,月亮也就没有了,是通过影子,让你觉到月亮,你不能认为影子不好。没有影子,你能知道月亮吗?没有烦恼,你能觉到菩提吗?没有苦难,你能得到成就吗?孟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没有苦难,你就不能成就,大磨难后大自在。如果没有苦难,那就没有圣人了。苦难并不可憎,关键是怎么去看,怎么去见。这句话听懂的人,《心经》就已经讲完了。如果还没听懂,我们就继续听。接下来,观自在菩萨看到舍利弗还没有完全明了,就继续娓娓道来,从这个“空”开始,一步一步讲起。对于这第一句话,我们感觉深不深?(众答:深。)大乘菩萨道的一切见地都蕴含在里面了,从这条路行出来,亲见本性,此为《心经》。有人会说《心经》是一部佛教的经典。其实无论哪一个教派的经典,都在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真理只有一个。

它们都是让我们觉悟自我,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走一条真正的内在修证之路。我们共同学习了《大学》,在讲完《大学》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说《大学》讲完了,因为这就是明德之本相。今天讲完《心经》的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说《心经》也讲完了,因为这是如来智慧德相。在这里,我把体也讲了,把用也讲了,体用不分,体用无二,自然度一切苦厄。不只是每天身体打个坐,每天嘴里念着佛,而是要在二六时中,净念相续,不离本心,不离觉悟,此为修证法门。“念”字怎么写的,今心就是念,今就是指当下,当下的心在哪里,就是念了。当下的心在觉悟上,当下的心在爱人上,就是念佛;当下的心在愚昧上,当下的心在自私上,就是念魔。念佛就是当下念念不离觉悟,念念不离觉知,念念不离自性,念念不离本心。此为念佛法门。

同类推荐
  • 低调才好

    低调才好

    本书是计划中的星云大师套书”人间万事”中的第七册,是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本书有别于过去传统佛教读物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完全应世的、软性的文章。风格情形,朴实有味;取身近物,道不远人,体现出很强的人间性和普遍性。该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没有不合时宜的政治倾向,更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圣经故事轻松读

    圣经故事轻松读

    创世的故事告诉我们神怎样用话语从混沌中创造了有序的世界,因为“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所以人们称上帝为“造物主”,人可以从身边存在的物质认识到造物主的存在。圣经用“起初,神创造天地”一语概述了创造者、被造物和伟大的创造作为,简洁地描写了神创造万物的过程,怎样从混沌空虚中将光和暗、天和地、陆地和海洋分开。在造物主的眼中,他创造的这个世界十分美好。他使万物布满天空、陆地、海洋;他安排日、月、星辰的运转;创造飞禽、走兽和水中生物,最后,他照着自己的形像创造了人。
  •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如何自在(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的精神问题,如信仰,道德观,注重物质忽略精神生活和心灵修养的种种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什么才是真的幸福等。
  •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这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我们在一个女作家笔下,第一次看到一组圣经里的女性群像圣洁的圣母、英勇的女士师、温柔幸福的妻子、沦落又皈依的女子、给人间带来灾难的少女、给民族带来福祉的王后……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热门推荐
  • 听说他养了只猫

    听说他养了只猫

    [我负责甜,你们负责站cp]主角:白柏木主配角:白小喵类别:浪漫青春-青春纯爱―A:你听说了吗?木哥养了一只猫。B:啥时候的事儿?起名儿了吗?A:就最近啊,听说是叫小喵。―A:你听说了吗?白大养了一只猫。B:听说了,白小喵啊。―A:你听说了吗?校草白养了一只猫。B:那只橘猫吧,叫白小喵的那个。―A:你听说了吗?白老师养了一只猫。B:早就知道了,白小喵嘛。―A:你听说过吗?白店长养的那只猫。B:哪只?大喵,二喵,三喵……?A:不,听说叫小喵。―A:你听说了吗?白店长养的那只猫。B:我知道啊,是白小木吧。―注:本文有妖精哦。
  • 虎峰山传奇

    虎峰山传奇

    这部小说由五个故事组成:《黑瞎子沟传奇》、《豹子沟传奇》、《野狼沟传奇》、《兴安野猪王》以及《虎峰山传奇》。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的英雄事迹,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 修炼爱情之等你爱我

    修炼爱情之等你爱我

    上帝的珠宝掉落了一地,所以我看见了满天繁星和你的眼睛。
  • 没完没了的人生

    没完没了的人生

    无学无数的人生,摧残的人生,构建不倒的人生,是人生的无常还是,人性的回归,,,,,,
  • 白马度春风

    白马度春风

    清末民初,一个生在大富之家,却养在贫苦教书先生家里的男孩。原本祖上钱多到花不完,在他出生时家族已经昌盛多年,到了他父亲这一代终于摊上事儿了!一夜之间,全族被屠杀!唯独留下他这个养在外面的儿子侥幸活下来了。多年来,他跟随先生在关中的书院读书,日子原本过的平淡而悠闲。可就在满清朝廷倒台后,先生给他一封多年前父亲留下的遗书,告诉他是时候回去了!回到原本属于他的地方,找找可能还在世的亲人们。回到京城,物是人非。他一个人无依无靠,有幸结识了几位好友。在几经辗转之下,他终于寻觅到当年家中变故的一些线索。拨开层层迷雾,才发现当年的秘密......
  • 异能纹章

    异能纹章

    一次全新的技术改革,不出意外的出了意外,因此造就出了一批特殊的人类,经过无数日夜的斗争,他们退出了普通人的世界,人和人之间本就斗争不断,跟何况是被称为非人的“他们”,200多年的平静换来的不是和平,而是更大的战争,出生在这一时代的洛青云究竟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幻想和真实的战争,一切尽在异能纹章
  • 惹上魅妖男

    惹上魅妖男

    穿越几次是什么感觉?懵懵懂懂,还是霸气回归?看女主在线撩魅妖男!等等,什么?这家伙在月圆之夜会……某女表示:天哪,我后悔还来得及吗?
  • 我们真的可以一辈子么

    我们真的可以一辈子么

    我们真的可以一辈子么?我的白马王子什么时候才可以出现啊?我们的友谊真的到此结束了么……?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各种疑问等着我们一一去解答,可是答案的背后真的是如此么?在获得了爱情的同时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拥有一份永不变的友谊。我是迷茫的,如果我选择了爱情我就要失去我拥有已久的友情了,反之我选择了友情那么我渴望已久的爱情就要烟消云散了,我该怎么办?谁可以告诉我一声┗(T﹏T)┛……
  • 不过一场梦浮生

    不过一场梦浮生

    她不知道,三年前,他爱不爱他,可她却是终究放不下他。三年前,她百般对他好,鼓起勇气向他告白,他却毫无反应;三年后,她亲手为他设计了一场腥风血雨,当心痛得麻木,不想再恨时,却发现,他们的关系还在原点。浮生若梦,若梦浮生,如有来生,她不想再梦了……
  • 重世之爱

    重世之爱

    前世:脱离了将军府少将军贴身丫鬟身份的江北最后一次推着宋泽坐着的轮椅走到江边。江北目视着江面,隐忍着情绪,“少爷,我走了。”宋泽握紧扶手,半晌仍然没有出声。江北叹口气,说出离开前的最后一句话,“你知道,我的目的是杀死你的父亲为我师父报仇,我不可能会会继续留在你身边。”而在之后月圆的夜晚,宋泽趴在地上,双腿无力,双手抱着装着她骨灰的石罐,喃喃道:“我为你报仇了......我来找你好不好?”今世:那个夜晚,宋泽一直忘不了江北看着他受伤的腿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比他还要担心。“万一你站不起来怎么办啊……”宋泽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可能是真的要栽倒在她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