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46300000034

第34章 近现代李姓名人(4)

1903年赴绥德考试,顺利成为廪生。1913年,他利用临水寺开办了一所国民小学,兼任校长。后又在桃镇创办了国民高等小学,担任校长。李鼎铭先生从事教育事业十余年,并开办医馆,治病救人,受到民众的颇多赞誉。

李鼎铭从政共历七年,对主管工作都会躬亲过问,不顾年迈体弱坚持调查研究。1941年,他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先后当选米脂县参议会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边区政府副主席。

1941年和1942年是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时期,如何度过难关、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困难成为当时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1941年11月6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在延安开幕,李鼎铭当选为副议长,后经毛主席提名当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他就党内外团结问题和如何克服经济困难,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并提出了“精兵简政”提案,提案总的原则是:“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反官僚主义”。毛泽东亲自批示如下:“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进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良药。”经过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这个议案不但适时中肯,而且具有远见卓识,可称得上是一个带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18日,李鼎铭的这一提案以165票的高票数获得通过,决议“交政府速办”。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切实整顿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这是在抗日根据地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克服财政困难和休养生息的一项重要政策。毛泽东在1942年9月7日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对这一政策再次予以了论述和支持。“精兵简政”政策对坚持长期抗日,夺取最后胜利,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同时,李鼎铭为巩固边区三三制政权发挥了特殊作用。在不断认识三三制重要性的实践中,李鼎铭提出“三三制精神”这一概念,对三三制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三三制精神主要包括照顾各方、顾全大局、自我批评和善于协商,概括起来就是精诚团结、民主合作。

李鼎铭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任上,还在其它诸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特殊的积极作用,获得了边区人民的敬仰和爱戴,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李鼎铭有着深刻的学术思想和丰厚的学术成就。1916年,他着手编写蒙古历史教科书,赞扬蒙古族的伟大历史贡献,倡导民族平等思想。在担任边区政府副主席期间,他还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1943年撰写《中国哲学体系与民族传统概论》一书,凝结了他一生的研究心得和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独特见解。他以解决社会问题作为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提出了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价值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并把它提高至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

李鼎铭还是一位医术高明的中医。早年他在家乡陕西米脂县从事中小学教育时便已开始出诊治病,颇为邻里乡亲称道。1941年举家迁住延安,从此便成了中央领导同志身边的一位良医。在工作之余,他常为毛泽东、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等人看病,并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毛泽东常请李鼎铭给他看胃病和风湿性关节炎,并借治病之机,和他探讨包括中医、政权建设在内的一些问题,并通过他向党外人士表达共产党和他们合作的诚意。同时,毛泽东还把他介绍给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后来,在毛泽东的倡导下,陕甘宁边区成立了中医研究会、中西医协会、中医保健社。李鼎铭常在繁忙的公务之余积极参与活动,并兼任过中医训练班主任,推进了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

1947年12月11日,李鼎铭在陕西绥德病逝。

李鼎铭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困难时期,毅然决定与中国共产党休戚与共、携手合作,充分体现了他的深明大义和爱国情怀。

李烛尘

李烛尘李烛尘(1882年~1968年),土家族,曾任天津久大盐业公司总经理,轻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是中国海洋化工的开拓者、著名的民族实业家、工商界的楷模。

1882年9月16日,李烛尘生于湖南省永顺县毛坝寨。他7岁入私塾,勤奋好学,颇得先生赏识,被赞誉是“建国之材”。1898年参加童子试。1901年参加永顺府会试,位列榜首。然而,他憎恶腐败的现实社会,并从《盛世危言》和《易经》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得到启示,从此不愿再致力于科举仕途。于是,李烛尘决定外出求学,探索富民强国之路。

1903年李烛尘进入湘西北“成德达材”的最高学府常德西路师范学堂甲班读书,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并重点攻读科学技术,为自己制订了定量、有恒的学习方法。受该校创办人、湖南维新人物熊希龄的影响,他与同学林伯渠成为密友,热衷于爱国御侮、实业救国之路。毕业后,漫游京、津、沪等地,以增长见识。回湘后,先后任教于长沙实科中学、常德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李烛尘故居1913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攻读电气化学科本科学位,以“跨海东渡为国酬”的精神刻苦自励,认真钻研化工专业。1918年学成归国,改原名李华搢为“烛尘”,立志为中华民族从黑暗没落中崛起而照明,并开始以“烛尘”这一笔名投稿《盐政杂志》,力抒己见。《盐政杂志》主编慧眼识英才,将他推荐给创办天津久大精盐公司的范旭东,他很快就被聘为久大公司技师。他倾尽自己所学的化工知识,运用新的经济管理学方法,扩大了精盐生产,公司产品打开湖南、湖北市场。1919年李烛尘率队到四川、内蒙古考察井盐和碱。1922年建立起中国民族私营工业第一个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他曾任久大厂长、永利碱厂经营部部长,1920年又升职为永利制碱公司副总经理。1924年范旭东赠给李烛尘500元,他以此入股进入董事会,艰苦奋斗,实现了制造国产盐、碱、酸的工业理想,为民族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26年,制碱成功,永利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1934年范旭东任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结理,李烛尘任副总经理,而后他们携手创造了永(利)久(大)黄(海)化工企业集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永利公司为支援抗战,南京工厂转产为金陵兵工厂,主要生产硝铵炸药。后将全部工厂内迁,李烛尘任迁川总指挥,他严辞拒绝了日本人威逼合作的企图,辗转到达重庆,开始抓紧建厂复工,新厂名为“新塘沽”,体现了中国民族化工企业屹立不倒的精神。他还先后任迁川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工协常务理事、中国工商界对敌要求赔偿委员会常委,并被聘为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3年,参加许涤新、沙千里等创办的中国经济事业促进会,开展团结工商界的活动。1945年,与黄炎培、胡厥文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建国会,任常务理事。天津解放后,他积极创建天津市民主建国会和天津工商联。同时在天津恢复久大、永利两厂,任永利制碱公司副总经理、久大盐业公司总经理,兼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天津分处处长。1946年1月,李烛尘以社会贤达身份参加了在重庆举行的旧政治协商会议,并且先后出任河北平津区工业协会理事长、华北工业协会会长、天津市工业协会理事长等职务。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他公开发表《欢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文。而毛泽东在会见他和范旭东时,也盛赞他们创办民族化工企业的重大贡献。刘少奇到天津考察时,曾与他进行了多次长谈,帮助他了解共产党的执政政策,坚定他为新中国工业服务的决心。随后,李烛尘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团成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了开国大典。他还历任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委,为恢复和发展新中国经济做出了贡献。

1955年李烛尘随毛泽东视察黄河。1956年,经毛泽东提议,李烛尘以75岁高龄出任国家食品工业部部长。1958年,任国家轻工业部部长。196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除了上述职务外,李烛尘曾任民建中央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一、二、三届执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委员。他还是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在古稀之年李烛尘仍然不辞辛劳,深入调查和研究,向党和政府提出一些非常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毛泽东、周恩来也曾多次征求他对重大决策的意见。

1968年10月7日,李烛尘于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李仪祉

李仪祉李仪祉(1882年~1938年),我国现代水利事业的奠基者和水利教育专家,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水利人才。他倡导和修建了“关中八惠”和陕北定惠渠、织女渠以及陕南的汉惠渠、冷惠渠,扩大农田灌溉面积13万多公顷,使关中地区旱涝保收,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同时也在治黄导淮、整治运河方面贡献卓著,被誉为一代“水圣”。

李议祉1882年2月20日生于陕西省蒲城县。17岁时(1898年)考取中同州府第一名秀才,深受陕西提学使叶伯皋的赏识。1899年被推荐进入泾阳崇实书院读书,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并写下《权论》、《神道设教辟》、《新闺怨》、《女子不缠足歌》等反封建作品。

1900年李议祉入三原宏道学堂求学,开始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积极参与反清反帝运动。1903年,帮助于右任逃脱陕西巡抚允升的搜捕。1905年上书清廷御史王步瀛,痛斥他镇压了工人学生罢工罢课的革命行动,要求废除中美关于旅美华侨不平等条约。1906年李仪祉和其兄李约祉于北京京师大学堂读书期间,经井勿幕介绍,加入同盟会。父亲和伯父又是同盟会陕西分会的重要成员,为辛亥革命做出过贡献。因此当时有“一家人四口,革命人两双”的美誉。1908年他上书控诉蒲城县知县李体仁残酷镇压学生的罪行,迫使清政府将其革职。1911年武昌起义后,身在德国学习的李仪祉毅然辍学,辞去柏林东方学院讲授中文的邀请,买了一支手枪和几十发子弹,只身回国,到起义军占领的江南制造局习射步枪。后因南北议和,民国成立,他转而致力于水利教育和水利工程技术,为发展我国近代水利事业奉献终生。

李仪祉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参加创办三秦公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现河海大学)、陕西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后改为西北大学工科)、陕西水利专修班(后改为西北农学院水利系,现在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担任教授、教务长、校长、兼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他还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交通大学执教,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和志士仁人。

1903年李仪祉被时任陕南商州中学堂堂长的于右任聘为数学教习,可以说是他从事教育的发端。1911年辛亥革命后,于右任出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曾希望他出任津浦铁路局局长,李仪祉没有接受。1912年,在西安与友人创办私立三秦公学,广聘名流、学者任教,设数、理、农等诸门主课及英、德、日外文课,学习西方科技,先后培养出魏野畴(中共陕西军委书记)、刘天章(中共山西省委书记)、杨钟健(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等革命家和科学家,对政界、思想界、教育界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915年他再次留德回国,因陕西政局不稳、财政困难,水利兴修遇到很大困难,便应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的聘请,参与创办我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现河海大学),李仪祉任教务长。办学初期教材短缺,他夜以继日,编写了《水工学》(即水工建筑学)、《水力学》、《水工试验》、《潮汐论》等教科书,培养了200多名我国现代水利事业骨干科技专家,其中包括宋希尚、沙玉清、汪胡桢等。

1922年李仪祉离南京回陕,任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局总工程师,开始了他兴修水利的生涯。1923年兼任教育厅厅长,并亲自筹建陕西水利道路传习所,后改为陕西水利道路工程学校。1924年学校改隶属于西北大学工科,李仪祉兼任西北大学校长,扩充设备,延聘人才,卓有建树。1932年,为适应关中水利建设需要,他创办了陕西水利专修班并亲自授课。1935年,将水利专修班迁往武功,改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50余年来西北农专已发展成为西北农业大学,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水利人才。

1930年李仪祉开始着手建设泾惠渠,至1935年第二期工程完工,可灌溉农田65万亩。泾惠渠的建成受益,成为中国当时现代化水利工程之典范。随后,他又负责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建设,如,1934年至1937年基本修成了洛惠渠主体工程、1935年到1936年底又完成了渭惠渠一期工程、梅惠渠也于1936年到1938年完成。他制订了《陕西水利工程十年计划纲要》,筹划了关中八惠工程: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计划在十年内水利惠及陕西全省,使其成为一个模范农田水利区。此外,他还是近代科学治理黄河的开拓者,提出了科学的治河方略,发表文章40多篇。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李仪祉抱病积极投入抗日运动,加入陕西各界抗敌后援会,宣传抗日,组织募捐。同时组织渭惠渠、织女渠的施工,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日。终因积劳成疾,1938年3月8日病逝于西安市,终年57岁。

李仪祉自幼生长在渭北高原,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终生夙愿就是效法郑国、白公,振兴祖国水利事业。直到临终前他还吩咐说:“未竟及尚未着手之水利工程,应竭尽人力财力,以求于短期内逐渐完成。”

李仪祉毕生致力于水利事业。他不仅精通水利工程技术,而且博学多才,对天文、地理、文史、宗教都很有研究,著述甚丰,多达200余册(篇),尤其擅长诗歌、戏剧,是一位很有造诣的剧作家。他德高望重,功垂千秋,深受人民敬仰。

李济深

李济深李济深(1885年~1959年),字任潮,广西苍梧人。黄埔军校副校长,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李济深早年曾就读于广州黄埔陆军中学、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在新军任见习官、排长,后进入广东陆军讲武堂继续学业。1909年,由于成绩优异被保送到保定的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名为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官,前后历时五年。

同类推荐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0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0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 大唐鬼才:李贺传

    大唐鬼才:李贺传

    这是一部在结构上不同寻常的人物传记作品。作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解构传主的一生,而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篇着重写了李贺参加河南府试得隽、举进士因讳遭毁、任职奉礼郎等决定人生命运和走向的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下篇以李商隐为向导,通过对李贺姐姐的走访,引出李贺的外貌长相、个性特征,进而系统地追溯出其家世背景、成长环境、人生际遇、命运结局等。作者把李贺生平事迹、性格命运同介绍李贺诗歌的名篇佳作紧密结合,在诗歌中寻找重要的人物或事件,更着重分析了李贺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才华,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李贺的天纵奇才和悲惨命运。作品语言优美,充满感情,深具画面感。
  •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与他的学生之一是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死于雅典的败落时期。(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的三十人僭主集团倒台后的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苏格拉底是一位个性鲜明,被人褒贬不一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苏格拉底最后因触犯了当时权贵的利益而被冠以腐蚀青年思想之名被迫饮毒堇汁而死。他长期靠教育为业,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独特,常常用启发、辩论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 冯志沂传

    冯志沂传

    本书是忻州代县文物局离休干部崔有良先生的传记新作。该书以大量的原始资料为基础,以时间为序,全面展现了清末山西代县籍著名文人志士冯志沂的人生经历,是一部可读性、资料性皆强的古代人物传记作品。
  • 收复新疆第一人左宗棠传

    收复新疆第一人左宗棠传

    本书记载了铁血将军左宗棠波澜壮阔的一生,重点记叙了左宗棠收复新疆这段历史,提出了“犯我中华天威者、妄图分裂我疆土者,虽远必诛之”的爱国理念。
热门推荐
  • 陈安笙不安生

    陈安笙不安生

    陈安笙是简安中学的一名校花,成绩卓越,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最擅长小提琴,却在某一天丧失了所有记忆。“李老师,陈安笙今天下午放学跟隔壁学校的李超然约好打架。”“李老师,你们班陈安笙又把实验室给炸了,我都跟她说了不能在白醋里放小苏打。”“李老师,陈安笙把盛云深给打了。”“什么!”李老师快疯了,盛云深是谁啊,盛衍默的弟弟!某天,一名小奶狗讨好的笑着,“小嫂子,你别跟我哥说我在追隔壁班的班花呗。”陈安笙云淡风轻的回道:“看情况。”
  • 秦时明月之缘起缘灭

    秦时明月之缘起缘灭

    跨越千年,轮回数世,命运彼此纠葛;一段预言,一场厮杀,带来无尽阴谋。一段隐秘的旧事,一场情谊的对碰,引发无数的血腥……当阴阳与时间对碰,当爱恨与使命交接。轮回静默,情归何处…
  • 三千绘卷

    三千绘卷

    一幅绘卷,尘封岁月一杆玉笔,临摹时间黄粱一梦,红尘缘尽三界纷争,轮回缭乱是百家仙宗,亦是万世古祖云舒执笔,入画间,引百万雄兵出,一点飞剑横空,一绘世界横陈。
  • 神想观一部剧

    神想观一部剧

    神想看一部剧,证明在一个人得以改变些什么之前,一定有什么先改变这个人。神设定一个命运赋给他,想要栖息,必先流浪。然后所有都错了,她们错在使他喜欢,他错在喜欢上她们,故事错在人所共弃,而神错在永远只是冷眼旁观。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限道轮回佛徒

    无限道轮回佛徒

    无限恐怖同人,向Z大和饥饿老湿,以及所有无限流前辈致敬。从现实地球进入小说的主神空间。杀生为护生,斩业非斩人。无论道佛儒仙妖精怪,只要进了这主神空间,谁能不满手血腥。与其屠刀在人手我为鱼肉,不如我高居杀人杖,该杀便杀!既然主神给我机会来到这里,怎能不轰轰烈烈,奋勇向前。
  • 穿越千年走进你的欺骗

    穿越千年走进你的欺骗

    她永远是那么不可一世,不是骄傲,是有那个资本,不管是前世还是现在,她的睿智和冷静总是让自己化险为夷。只是终不该,那个妖孽一般的男人,就那么轻易地走进自己的世界,是自己受了蛊惑?还是因为那双饱含真诚的眼眸?前世的自己受够了人情冷暖,如今的自己也活在尔虞我诈之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的城,你来过!

    我的城,你来过!

    我的城,你来过!只留下一步步的脚印,留我的心独守空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