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07400000002

第2章 、突破困局: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危机(2)

众所周知,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警示,出于谨慎和安全着想,中国政府屡屡亮出“货币紧缩”的金牌,以避免中国经济由于过热而陷入雷区。货币紧缩提高了银行的门槛,中小企业于是陷入贷款无门的困境。尤其对于那些劳动密集型、资本需求量大的中小企业,产生的冲击更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倒在资金链断裂上。

而随着宏观局势日益严峻,供货商频频出现资金链紧张或断裂等财务危机,还有一些在国内的采购商,由于无法偿还债务而破产或溜之大吉。这使得中小企业的日子更加雪上加霜。在浙江温州,最忙的除了为生存奔波的企业家,还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员工。他们无奈地表示:“我们最近隔三差五地加班加点,几乎每天都要给出口企业做报损材料。受次贷危机的波及,很多海外企业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导致了破产、拖欠货款、不还款、拒付款等赖账现象的发生率直线上升。在温州的出口企业中,以皮革行业、电器行业以及汽车摩托车配件行业受损最为严重。”资金断裂是个残酷的字眼,资金断裂之下,不知道有多少曾经辉煌的企业,曾经贡献巨大的英雄,突然消失于今天的黄金时代。资金链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大多死在资金链断裂上,销不出货,贷不到款,拿不到货款,把企业的资金链绷得紧紧的,长此以往,“企将不企”.

在浙江义乌,外贸公司拖欠货款成了家常便饭,很多“两三名业务员,几台电脑,几张办公桌”的外贸公司,由于资金链紧张而逃到境外。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厂”,有人称2008年是“中国制造之殇”.确实如此,我们看到,有太多的制造加工企业,陷入了2008年的危局、困局、险局等所有的不利之局中,更有难以计数的中小企业因为资金链条上血枯脉断而倒在了2008年。这绝对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改革开放的30年来,中国的企业与企业家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到今天,历尽千辛万苦。

正是这30年来的卧薪尝胆,长袖善舞,前赴后继,才成就了今日民族经济的气象万千,也改变了中小企业的弱势定位。

中国的中小企业,没有强有力的资金后盾,往往在做强做大的发展过程中前功尽弃,或者无奈地成为他人兼并的牺牲品。

2009年,随着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为中小企业解危助困的优惠政策纷纷出台,断裂的资金链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在续接上,相信中小企业经过阵痛输血后会更加充满活力,以卓越的贡献催生日益繁荣的中国经济。

危机仍在继续,低谷尚未到底

美国经济从2007年秋就已经开始陷入危机之中,中国虽然已经开始受其影响,但大多数人对此警觉并深入认识其对自身的影响却要晚得多。

2008年3月,在当年的“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曾不无忧虑地说:“我对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十分关注,而且深感忧虑。最近因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造成美元贬值,几次降息,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已经达到了每桶110美元,这对世界的股市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震荡。”温总理接着着重指出:“我现在所忧虑的是,美元不断贬值,何时能够见底?美国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它的经济走势会走到什么地步?”

这番神情严肃、语重心长的话语,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传达给了亿万中国人和众多企业。自此,金融危机成了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2008年3月19日,美国盖洛普公司(GALLUPPOLL)公布了一份题为《多数美国人认为美国经济在衰退中》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美国人对经济状况的担心有增无减,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经济状况堪忧。不管总统、议会和政客们如何鼓吹要扭转经济颓势,但美国民众对经济衰退的肯定回答仍然达到了76%,这是多年未有的。

调查显示,次贷危机的恶劣影响才刚刚显露,丝毫没有见底的迹象。2008年6月,美国一位著名的对冲基金经理悲观地预计:“次贷危机仅仅走完了三分之一。”2008年7月,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做出暗示,这场危机很可能还会持续几年。

3个月后,那位对冲基金经理的预言得到验证。次贷危机再次发酵,向世界经济发起第五轮冲击,华尔街的泡沫神话彻底被戳破。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两家投资银行先后阵亡,房利美、房地美、美国国际集团等房地产和保险巨头则奄奄一息,亟须美国政府伸出援助之手,世界经济被这次金融飓风卷入更深的旋涡。倒闭、裁员、救市成为2008年9月、10月以来出镜率最高的世界性词汇。美国出台了多个救市政策,而法国、瑞典、比利时、荷兰等国也一掷千金,推出千亿救市方案。

面对动荡加剧的国际金融环境,中国政府也重拳出击:贷款降息是银行向企业放松钱袋的信号,它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贷款成本,减轻财务负担,以救中小企业于水火之中。货币政策回暖,让中小企业看到了春天的希望。

然而,政府撑起的保护伞再大,也不可能将中小企业悉数保护。货币政策往往具有时滞效应和累加效应,先前紧缩的货币政策影响依然存在,而降息的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的传导作用尚需时日,资金问题仍然是中小企业的“老大难”.自2008年9月以来,世界经济中了次贷危机更深的毒,大面积的恐慌除了因为大家的财富的确缩水了,还来自人们的心理层面,他们的消费需求被抑制。

随着新一轮金融风暴的肆虐,有些苦苦挣扎的企业,终于无力回天,轰然倒下。

企业的“冬天”来了。面对危机,中小企业何去何从,全凭自己的选择,全在自己的努力。如果说2008年9月之前的寒冬还不够寒冷,很多靠品牌、质量过冬的企业还能应付,那么自9月就肆虐的金融海啸则让他们感到酷冬的阵阵寒意:国内靠加工出口的企业,订单锐减;存货大量积压,原材料大幅涨价,企业筹款无门,催款难讨,已经入不敷出。南方数万家中小企业因不堪金融风暴重击,纷纷关张停产甚至破产。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2009年,然而金融危机还远没有结束,美国经济痊愈尚需时日,少则两三年多则四五年,长路漫漫,再有生命力的企业恐怕都会在等待中静候暮霭中的丧钟敲响。中小企业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到全球经济复苏上,唯一的出路是依靠自己,勇于变革,在可能找到的夹缝中学会生存。

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也会进一步显现。目前,外围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第2招以积极的心态突破困局

危机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威胁,不只是市场利益的损失,而是心理意志的摧毁。任何企业,如果缺乏应有的斗志和勇气,必然是市场角逐中的逃兵降将。无论面对怎样的打击与压力,一个企业只要信心仍在,斗志不减,坚持中就有希望,突围中就有生路!

等待还是突围:一个艰难的抉择

2008年,对于每个亲身经历的中国人来说,有福有祸。而对于每个中小企业而言,则是悲大于喜,忧患超过成就: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资本市场惨淡、银根紧缩、原材料涨跌难定……种种不利的命题,横亘在企业前行路上。危机从四面八方涌来,企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不在“困局”中灭亡,就在“困局”中爆发,中国企业尤其是那些“中国制造”的中小企业已经命悬生死一线。

冬天已经到了,春天一定不会太远。突出困局重围的中小企业,迎接他们的将是一片阳光普照的新天地。中国经济以螺旋式上升,有些企业却折戟在螺旋的拐角处,成为失败的注脚。这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毁灭的盛世,已有大批的企业无法承受之重,绕不开经济变局,倒在这个祸福交加的2008.

2008年,丢给所有中小企业一个生与死的抉择--等待还是突围?

选择等待无疑是凶大于吉,有可能被逼上悬崖。因为,危机仍在持续,未来充满变数,被动地等待曙光乍现,是最省力也最容易死亡的生存方式。如果只是等待,没有了求生的欲望,那对于诸多中小企业而言,必定是悲哀的结局。再好的条件也是徒劳。

突围,才是中小企业没有选择的选择。一粒勃发着生机的种子,不管被丢在哪里,即便有狂风暴雨、石头重压,仍然可以破土而出,顽强地谱写生命的乐章。中小企业应戒掉“低成本依赖症”,在品牌、转型、升级等方面做战略调整,顺势而行,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相信定会云开雾散,熬到春天来临,成就“剩”者为王。

今天,处在危机中的中小企业,身陷一片迷局中,谋局、布局、困局、破局,就在纵横捭阖中凸显智者的眼光、强者的智慧与与王者的勇气。

熬过寒冬,便是明媚的暖春

运动与变化是自然规律。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变化,总是事先以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面对危机的挑战,一些人首先在巨大的风险与艰难面前望而生畏,畏而却步。还有的人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苟且偷生。只有那些勇敢的挑战者把变化中的危机更多地看做是机会而不是风险。

今天的“困局”,将是明天之“胜局”的前奏。中小企业度过寒冬,就会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如今的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几乎都曾面临灭顶之灾,有的企业甚至几度与死神擦肩而过。

然而,只有那些咬牙坚持下来的企业,那些敢于迎着危机知难而上的企业,才最后安全度过了危机,获得了成功。他们不会怨天尤人,不会互相指责和寻找借口,而是深入了解目前出现危机的原因;他们不会有病乱投医,临急抱佛脚,而是抓住危机中的变革机会,重新崛起。这不正是今天中小企业能够战胜危机的榜样吗?!

诺基亚的CEO约玛·欧利拉认为:在危机面前,只有真正聪明的人才能坚定信心,发现成功的机会。就像打高尔夫球,如果球手对某个球杆丧失信心,或者几个球不理想,很可能会害怕失败,甚至预期会失败。这种对失败的恐惧必然会提高失败的几率。任何企业如果产生害怕失败、害怕危机、害怕问题的意识,都将可能是真正的危机。如果企业领导者不能把每一次危机都视为一个新的开端,那么就永远不会把企业推向新的顶峰。

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应该清楚地知道,危机面前任何举措都会有风险,都可能失败,但还是要往前走。采取小步前进的方法可以对付潜在的风险和可能的失败。积累一些小成果可以使企业产生信心以面对更大的挑战。这样做可以使企业在长期内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每个企业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感受是不同的,中小企业经营者也要注意控制挑战性局面的能力,对变化了然于胸。如果企业家觉得不安全,就不能轻易冒险。

20世纪末期,不少企业家曾经借助一些非市场化的因素,抓住机遇把企业做大了,成了远近闻名的商业领袖。在把企业向做强做大迈进的时候,他们遇到的危机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成功的机遇。

充满信心,相信明天会更好

处于金融危机的包围之中,中小企业生存得十分艰难。然而,如果一遇到困难就止步不前,那么就称不上优秀的企业,坚定信心,在危机中坚持发展,是很多优秀企业从一穷二白的阶段走到今天的不变信念。

在积极面对困难、积极寻找解决问题方式的努力中,很多企业展示了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选择的顽强精神。出路只要动脑筋去琢磨、用力去做,就能源源不断地展现在面前。

虽然危机肯定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但是经过了这样一场风雨的洗礼,以积极的心态坚持生存下来,困局也许正是一部分试图“基业长青”的中国企业借机产业升级或是拔地而起,从而证明自己的最好契机。

坚持就是胜利。只要生存下来,今天弱小的企业,明天就大有希望!面对重重危机,有些国内企业家反而以为,这是锻炼企业家领导才能,考验企业应变能力的难得机遇。面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国企业家应该趁时迎机树立一种逆风飞行的变革思维。这次危机必然会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受到深刻影响。但这也正是中国企业向全球化拓展的一个发展良机和必然过程。现在该轮到熟知全球产业地图和竞争对手的中国企业家出去闯一闯了。中国的中小企业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必将重构中国经济的增长点,从投资拉动、对外出口、内需扩张,到参与全球经济、拓展创新产业、公共服务、要素商品化等诸多方面,得到锻炼发展壮大。

可以说,只要熬过眼下这段艰难的岁月,一旦经济好转、市场复苏,中小企业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借着复兴的东风,完全可以实现企业良好、健康、有序的发展。当年市场低迷时,咬牙坚持下来的企业,等到形势好转时,会以更快的速度扩张。今天的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当初正是这样走过来的。他们靠的就是“不抛弃,不放弃”的执著精神,经受寒冬的煎熬,终于在坚持中等到胜利的曙光。

其实,在国内确实有一批中小企业已经在危机到来之际考虑“抄底”了。这种“抄底”不只是趁机低价收购,也是找到产业投资的“底”.而没有危机,哪里会有更好的机会?没有危机,中小企业做强做大的“野心”怎能轻易实现?不管低谷何时见底,相信此次危机一定会造就更多出色的企业家,更多崛起的中小企业。

21世纪的中国,将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承担重要的使命,而众多中小企业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视野和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崛起,将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在危机中历练,在危机中成长

危机的到来与经历,会让很多企业从中学会成长的智慧。

学过开车的朋友都知道,有人很快就掌握了要领,顺利地拿下了本子。但是教练会这样说:“依我看,如果你今后不经过几次磕磕碰碰,你还是什么也没有学到。”

因为有经验的司机明白,新手只是知道怎样开车,而没有经历过实践的挫折和困难,那么他永远是个新手,他的车技将不会有所提高。一个技艺高超、安全驾驶的老司机,往往是吸取了许多教训,经历了很多危险的人。经营企业也是如此。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在第一次尝试时就做得完美无缺,没有任何成功的实现不经历失败。

危机总是要面对的。衡量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家是否成功,主要是看在面对危机时的态度,以及如何从危机中安全逃生。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以镇定而乐观的态度去迎对眼前这场危机,是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企业家负责任的表现。美国经营大师德鲁克说得好:“领导者的生活中唯一不可避免的就是反复出现的危机!”

同类推荐
  • 创始人:先搞定自己再谈创业

    创始人:先搞定自己再谈创业

    每一个企业都有创始人,但并不是每一个创始人都明白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在欧美学术界和企业界,创业者的对应英文单词是entrepreneur,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企业家,即在现有企业中负责经营和决策的领导人;二是指创始人,通常理解为即将创办新企业或者是刚刚创办新企业的领导人。这意味着他们不但要组织、管理一个生意或企业,还要承担其风险。创业,实际上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创业家就是主导这一过程的领导人,他们不但要具有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能力,要具有思考、推理、判断能力,要具有使命、荣誉、责任能力,更要具有能使人追随并在追随的过程中获得利益的能力。
  • 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日韩篇

    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日韩篇

    本书着重介绍了19家日韩顶级企业构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念、“着力点”的选择和大致的实施步骤,以详尽的事实例证阐述为主,理论论述则是“点到为止”。
  • 顾客的满意度测量

    顾客的满意度测量

    顾客经营最重要的基础是建立一套完整的顾客信息系统,以随时了解顾客的状况和动态。企业必须像管理其他资源一样对顾客进行管理,做到象了解企业产品一样了解顾客,像了解库存变化一样了解顾客的变化。顾客满意经营,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需要通过科学客观的测量,综合定量地评定顾客对自己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达到百分之几、比过去提高百分之几。
  • 卓有成效的领导者

    卓有成效的领导者

    管理学界有句名言:一只狼领导的一群羊能打败一只羊领导的一群狼。公司的主角是领导者。公司领导,执掌全局,身系天下之安危,一言一行都与公司前途命运休戚相关。当今世界弱肉强食,硝烟滚滚,求生与发展在公司界被日益重视。群雄逐鹿,谁为王者?什么样的公司领导者才能笑傲沙场,铸就霸业,在激烈的竞争大潮中带领公司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呢?
  • 带人要同频,管人要共情

    带人要同频,管人要共情

    有人认为做管理者是一件令人心生畏惧的差事,也有人晋升管理岗位后工作顺风顺水,更加充满活力。这其中的区别又在哪里呢?一言以蔽之,区别在于“是否清楚管理者在团队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些晋升到管理层的人,必定是在之前的本职工作中做出了非常出色业绩的人。这些人在初次带团队时,还在用普通职员的工作方法推进工作,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他们总想在各方面胜过下属,对部下的建议一概不予采纳,总是实施“权力威压”,强调上下级之间的区分……这样来当管理者是注定要失败的。与之相反,成功的管理者会认为有比自己更能干的部下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擅长激发部下的工作潜能,借助每个人的力量,发挥团队势能。优秀的管理者大都是共情高手,他们非常擅长与部下及上级沟通,能够对他人的工作进行恰当的引导,利用同理心让他人信服,让团队充满凝聚力。本书教你如何转变思路,合理部署管理事务,从思维方式、时间管理、工作方法、沟通协调、会议会谈、部下培养等八个方面展开,内容详实,实战性强,是零基础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圣经”。
热门推荐
  • 傲娇前妻有点凶

    傲娇前妻有点凶

    身为陆先生的前妻,杜浮欢抱着萌娃溜得很快。身后的陆锦年倒是追得欢。
  • 席慕以寒

    席慕以寒

    起风了,你在哪里?还回来吗?“想和你说话,想和你分享我身边发生的全部,包括夜里醒来时口渴的感觉,晚餐时弄到衬衣上的污渍,还有巷子里那只很凶的花猫,和你不在身边的难过……”希望我能遇到你,然后问你,“没有我在的生活你会不会想念我”
  • 红豆历劫记

    红豆历劫记

    原本下凡历劫的红豆仙君被老对头绿豆仙子误打误撞的打破原本命格后,以凡人之身踏上了哭笑不得的修仙道路……
  • 万祖灵皇

    万祖灵皇

    天有九之数,武魂亦有九只,沧海轮回,世道艰难,上古不复……一个废材少爷,一个狗屎运,一个‘破鼎’,竟使他修得上古武魂,踏入长生大道。说起来有点玄乎,但对于一个有点‘二’的人生来说也并非不可能。
  • 外星潜伏者

    外星潜伏者

    一次球形闪电的袭击,成了星宇一辈子的阴影。他想拨开迷雾找到最终的真相,但却一次次陷进更深的谜团里。他在混血女孩温蒂的介绍下,加入了一个神秘的国际科考队。于是他从球状闪电开始,一步步向真相迈进,慢慢解开亡者的灵魂密码——量子态。最后他将目光转向地外,向着更深的领域探寻……
  • 妻凭夫贵

    妻凭夫贵

    听说未婚夫是个活死人,怎么办,要不要逃婚啊?还没将逃婚付之于行动,麻烦倒霉之事接连而来,那个谁,我们已经恩怨互销了,怎么还总是出现在我面前。某狼邪笑:叼你回家暖被生娃去。某女撇嘴:“可奴家是商贾出身,配不是你高贵的身份啊。”某狼霸气道:“爷看中的是你的人,不是身份。再说身份这事好办交给我处理就好,你只要养养花,逗逗小狗,随便给爷养一群小狼就是了。”某女黑线,她是人不是狼好吗?还一群小狼,想得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的师傅是魔修

    我的师傅是魔修

    什么你是魔修?什么你要我做你徒弟?别想?真香……现代科技与修真体系的碰撞,诡谲的时局,风起云涌的江湖风波,目的不明的神秘组织,乐于助人的大魔头,事事不顺心的徒弟,多方面发展的剧情,每一位配角也可能是主角。快来踏足这充满挑战的世界吧。
  • 大剑梦之断章

    大剑梦之断章

    大剑《Claymore》同人一个剑与少女的故事,一个多年前未完成的幻想。细节上的设定与原作可能略有差异,希望看客们不要在意。第一卷:地狱深处,仰望天堂开启
  • 当妖孽来敲门

    当妖孽来敲门

    作为娱乐圈最顶级的经纪人,白泽可谓是春风得意,风光无限,但生活非常奇妙,总会不经意间给你带来惊喜。我才三十五岁啊!哪来的这么大的女儿啊!老天爷,你是在开玩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