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27500000008

第8章 中观学派所依的典籍(1)

(第一节)中观学派所依般若经典

中观学派所依的经典很多,择其主要有五经:《般若经》(主要是《摩诃般若(大品)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

在诸大乘经典中,最原始且最根本的是《般若经》。般若代表空的思想,是原始佛教缘起观的结论,是对部派佛教发展的种种空观的总合,一切大乘经典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是建筑在这上面的。《大正藏》中《大般若经》及其别出经以及其他支派般若经典在内,约有四十二部七百七十六卷,总称为“般若部”。藏文大藏经于《甘珠尔》亦别立般若部。般若部乃大乘佛教五大部之首,汇集阐说般若波罗蜜深理的经典,总称为“般若经典”(旧译为《般若波罗蜜经》,新译为《般若波罗蜜多经》)。其种类繁多,如《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大般若经》、《般若心经》、《金刚金经》均属之。关于般若经典之弘通,在印度方面,于佛陀入灭五百年顷,《小品般若》盛行于印度北方,以须菩提为说法主,舍利弗亦常出座说法。其后《大品般若》成立,舍利弗与须菩提互究空理。《文殊般若》则以文殊、迦叶为主。约于佛陀入灭六百年顷,大品诸本广为流通,自此以后,未经几时,诸本品类系部成立。

般若部乃《大藏经》中最大部之经典,约占全部经典三分之一,而般若部中最大的经典是《大般若经》,占般若部之四分之三,其余四分之一则为《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金刚般若》等经。“般若波罗蜜”,意即“通过智慧到达彼岸”。

《大般若经》(全称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旨在说明世俗认识及其面对之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真相之认识,方能把握真理,达于觉悟解脱之境。它不仅为中观学派之理论基础,亦为整个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是诸部般若经之集大成者。全经共有四处十六会六百卷。四处,系指佛陀宣说本经之四个处所,即:王舍城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宫、王舍城竹林精舍。十六会中,第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等九会为玄奘新译,其余七会为重译。

第一会共七十九品,凡四百卷。此会详述般若观之开阐与习行、菩萨之愿行进趣、般若之甚深殊胜,叙说诸大弟子、诸天、释梵之供养、赞叹因缘及受持一句之广大功德,由常啼、法涌二菩萨受般若之因缘,说明听闻般若波罗蜜甚为难得。据《法苑珠林》卷一〇〇、《开元释教录》卷十一等所载,第一会之梵本共有十三万二千六百颂,根据《大正藏》之校对,梵本有六章七十二品,内缺常啼菩萨、法涌菩萨、结劝等三品,其余诸品之开合与汉译本相异处颇多。西藏译之各版本,亦多同于梵本,惟奈塘版中具有常啼菩萨等三品,而共计七十五品。

第二会共有八十五品,凡七十八卷。与第一会相较,文略而义同,各品之废立亦异,并缺常啼菩萨等三品。相当于现存之梵文二万五千颂般若,《法苑珠林》卷一〇〇、《开元释教录》卷十一等,亦载有梵本二万五千颂。西藏译本分为七十六品,内有常啼品等。另据西明寺玄则所撰第二会《序》等所载,西晋无罗叉译之《放光般若经》二十卷、竺法护译之《光赞经》十卷(缺后半)、姚秦鸠摩罗什译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品)二十七卷等诸经,皆为此会之同本异译。

第三会共有三十一品,凡五十九卷。其旨趣虽与前二会相近,而诸品之开合不同,亦缺常啼、法涌等三品。据《法苑珠林》卷一〇〇、《开元释教录》卷十一载,第三会梵本有一万八千颂。相当于西藏译一万八千颂般若,西藏译本共分八十七品,内有常啼菩萨品等。

第四会共有二十九品,凡十八卷。其大旨虽与前三会相同,文字则颇见省略。据玄则第四会《序》、《法苑珠林》、《开元释教录》等所载,后汉支娄迦谶译之《道行般若经》十卷、东吴支谦译之《大明度经》六卷、后秦鸠摩罗什译之《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等诸经,皆为此会之同本异译;北宋施护译之《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亦与此会为同本。梵本共有八千颂,相当于现存之梵本八千颂般若。

第五会共有二十四品,凡十卷。所说较第四会尤为简略,《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书,皆记载其梵本为四千颂。

第六会共有十七品,凡八卷。乃佛陀对最胜天王说般若及其修习之法。此会与南朝陈代月婆首那译之《胜天王般若罗蜜经》七卷为同本。《法苑珠林》、《开元释教录》等载其梵本共有二千五百颂。

第七会曼殊室利分二卷,相当于梵本七百颂般若,不另立品名。叙述曼殊室利及佛有关如来、有情界之一相不可得、福田不可思议、一相庄严三摩地等之说法。此会与梁代曼陀罗仙译之《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收于《大宝积经》第四十六会)、僧伽婆罗译之《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为同本。《法苑珠林》、《开元释教录》等载其梵本共有八百颂。

第八会那伽室利分一卷,记述妙吉祥菩萨有关一切法非实如幻梦及无上法食等之说法,与宋代翔公译之《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为同本。《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说其梵本有四百颂。

第九会能断金刚分一卷,相当于梵文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多。乃佛对善观尊者说菩萨乘之发趣、般若之修行及心之摄伏等。此会与后秦鸠摩罗什、元魏菩提流支、陈真谛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各一卷,及隋代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唐代义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等皆属同本。《法苑珠林》《开元释教录》等说其梵本有三百颂。

第十会般若理趣分一卷,相当于梵本般若理趣五十颂。乃佛为诸菩萨说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法门等。唐代菩提流志译之《实相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智译之《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不空译之《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宋代施护译之《遍照般若波罗蜜经》各一卷,皆与此会为同本。《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载其梵本为三百颂。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则说此会与现存梵本相同,皆为一百五十颂。

第十一会布施波罗蜜多分以下至第十五会,相当于西藏译Pha-rol-tu-phvin-pa lna-bstan-pa。其中,第十一会布施波罗蜜多分五卷,舍利子为诸菩萨述说以大悲心行布施,则得摄受一切智智,证无上菩提等。佛对满慈子阐明一切法非实有,无舍得损益之义,并以神力令大众见十方世界无量菩萨之布施行,宣说发心乃至菩提之差别、发心求一切智智之功德、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之发起等。第十二会净戒波罗蜜多分五卷,舍利子承佛神力而广说净戒之真义,阐明持守净戒与非持净戒之一一戒条,如发二乘心为犯戒,趣向无上正等菩提为持戒,味着施相、分别诸法、远离一切智为犯戒。第十三会安忍波罗蜜多分一卷,满慈子与舍利子之间,阐明安忍无上菩提之法,即以惭愧心作空观,则止息斗心而得安稳。第十四会精进波罗蜜多分一卷,佛陀对满慈子阐释住于般若,止息六情,精进三学,完成菩萨行之道。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多分两卷,佛陀在灵山会中对舍利子、满慈子解说四禅、八解脱、九次第定等一切定,并说空、般若三昧。据《开元释教录》载,第十一、十二两会之梵本各为二千颂,第十三、十四两会各为四百颂,第十五会为八百颂。《法苑珠林》则谓十四会之梵本为八百颂。

第十六会般若波罗蜜多分八卷,佛陀于王舍城竹林会中,对善勇猛菩萨遍说般若无所得解脱。《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载其梵本为二千五百颂。此会相当于现存梵文Suvikrāntavikrami-pariprcchā,西藏译分为七章。

此十六会中,已有部分刊行了梵本及藏文译本,如初会、第四会、第七会、第九会等。本经传译以后,西明寺玄则对十六会各别制序,大慈恩寺窥基作《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理趣分述赞》三卷、新罗元晓作《大慧度经宗要》一卷。另有《大般若经关法》六卷(宋代大隐)、《大般若经纲要》十卷(清代葛)等。《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卷一、《阅藏知津》卷十六至二十三等,亦各记述本经之纲。关于本经各会之卷次、品数及古来之同本异译等。

《般若经》是一切大乘佛教的母胎,因而般若部的经典渐次增多,乃至形成如玄奘大师所译的《大般若经》那样六百卷的大丛书。可是,龙树时代所流行的,是《小品般若经》和《大品般若经》。《大品般若经》是《小品般若经》的增广。《小品般若经》凡十卷二十九品,即八千颂般若,乃鸠摩罗什于408年所译,为大乘佛教最初期说般若空观之基础经典之一。其内容阐释菩萨之般若波罗蜜、菩萨之诸法无受三昧、菩萨摩诃萨及大乘之意,又详举般若波罗蜜与五蕴之关系、受持修习般若波罗蜜之功德,以及诸法空无所得、空三昧等之理。本经是《大般若经》之四会,卷五三八至五五五。《大品般若经》又称《摩诃般若经》,因《小品般若经》亦名《摩诃般若经》,故特以大品、小品而分别之。《大品般若经》凡二十七卷(或作三十卷、四十卷),计九品。鸠摩罗什译。本经即《大般若经》之第二分和,卷四〇一至四七八。

在一切法的本质上达观其空,养成不被“囚”的无碍自由的生活活动之力,这种空观是从前小乘佛教分析各个事象所不能达到的,是根据大乘直观的总合达观的结果。把达观名为般若,即是智慧。而智慧与知识,其性质完全相异:知识是基于欲望、经验的积聚,以分析为他作用的特质;智慧是综合、超越智识所表现的超经验的认识,以总合为其特色,所以叫智慧,叫做空。般若与空,本质相同,只是把同一事从主观的方面叫做般若(智慧),从客观的方面叫做空而已。

(第二节)中观学派所依之《华严经》

从中观学派的创始人到鸠摩罗什,主要是弘扬《般若经》与《华严经》,龙树造《中观论》和《大智度论》以释《般若经》,造《大不可思议论》和《十住毗婆沙论》以解《华严经》。龙树学说中包括《华严经》和《般若经》深广两种法门。《般若经》里面具备妙有的方面,这种妙有虽渐次地在《般若经》中展开,但还不能到达广大妙有的地步。继承这个而使之一回转的所谓净心缘起的立场,开展广大妙有世界观的,是《华严经》。

《华严经》系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此一《华严经》乃教法中之根本法轮,故称“称性本教”;又因本教属顿教法门,故亦称“初顿华严”。内容记述佛陀之因行果德,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华严经》虽出于印度,然尚未发挥本经最高之玄旨,直自我国成立华严宗,立法界缘起,以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华严经》的真义方才被发扬光大。故关于中观学派的传承,除前一章所述之外,尚有释迦——文殊——马鸣——龙树——龙智——清辨——智光——师子光——日昭,而后传于中国贤首,新罗元晓。贤首即法藏(643-712),唐代僧,我国华严宗之第三祖。师一生宣讲《华严经》三十余遍,致力于《华严经》教学之组织大成,并仿天台之例,将佛教各种思想体系分类为五教十宗,而推崇《华严经》之组织乃最高者,《华严经》哲学于现实世界中乃属理想世界之实现。不仅中观学派,瑜伽行学派亦推崇《华严经》,其所依之经典为“六经十一论”,《华严经》居首。

《华严经》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一个“法喻因果”并举、“理智人法”兼备之名称,一经之要旨,皆在其中。“大方广”三字为所证之理,“佛”乃能证之智,而理智不二,就是毗卢遮那法身,即释迦牟尼法之本体。故本经虽然广大,要之惟理智二法,此经题为一部之总标。所称“大方广”者,大即包含之意,表现体;方即轨范之意,表现相;广即周遍之意,即体之“用”是无穷尽;盖一真法界之妙体包罗万象,其相具备空间之横而十方、时间之纵而入三世之轨范,其妙用深存因缘果法之义。“华严”二字乃譬喻之语,佛在因位,所修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之佛德,故称“华严”。“经”乃能诠言教,这是指七处九会之说法,即七处九会所说之法;以因为的万行来庄严起的理智二法,即《大方广佛华严经》。

《华严经》合“体”、“相”、“用”三者,以明整个至妙之理,又曰“体”、“相”、“用”三大。依据《探玄记》,则“大方广”三字各有十义。

“大”字之十义:

(1)境大:谓十莲华藏世界及十佛三业无边,正为所信境如“初会”等所说。

(2)心大:谓依大境起心。故如《贤首品》及《发心品》所说。

(3)行大:谓依大心起行,故如《离世间品》等所说。

(4)位大:谓积大行成大位,故即“五位圆通”等,如“第二会”至“第六会”所说。

(5)因大:谓行位普圆,生了究竟,如《普贤品》所说。

(6)果大:谓在于随缘自体果德圆明,如《不思品》等说;因分、果分圆明毗遮那佛之果德。

(7)体大:谓大用平等,皆同真性,如《性起品》等所说:尽法界之性起,大用平等。而皆同真性,不离真性。

(8)用大:谓念念盖生,顿成行为,如《小相品》等所说。

(9)教大:谓一一名句皆遍一切,如“下结通”等所说。

(10)义大:谓所诠尽无边法界,如“一尘含十分,一念包九世”,如“八会”等所说。

“方广”二字亦有十义:

(1)周遍之义:言教广遍诸尘方故。

(2)普说之义:谓普宣说一切法故。

(3)深说之义:说深甚法界海。

(4)备摄之义:备摄无尽众生界故。

(5)广益之义:要令众生得佛菩提之大利乐。

(6)荡除之义:遍除二障及习气。

(7)具德之义:具摄无诸胜德。

(8)超胜之义:独经超余无比类。

(9)含摄之义:通摄众多异类法。

(10)广出之义:能出生佛大果。

依据澄观大师之《华严玄谈》,则上述十义是当于体、用、果、因、教、义、境、业;又当于《大方广佛华严经》将一经所诠之法曰义大,无尽众生曰境大,亘于三界十方摄化无体者谓之业大。要之,虽上述一门多端,然表一心法界之“体”、“用”广大无边之义,故名之曰“大方广”。

佛,亦有十义,证得无尽法界之理者曰“佛”。其十义也就是“大方广”之十义,此不赘述。将成此万德圆满之果体的因行,喻之为“华”,亦有十义:

(1)微妙义:表示佛行德离于尘相,故说华为严。

(2)开敷义:表示行敷荣性开觉。

(3)端正义:表示圆满具德相。

(4)劳馥义:表示盛德普熏自他。

(5)适悦义:表示盛德欢愉无厌。

(6)巧成义:表示所修之德相善巧成。

(7)光净义:表示断障永尽清净。

(8)庄严义:表示为了因严本性。

(9)因果义:表示为生因起佛果。

(10)不染义:表示处世不染如莲华。

同类推荐
  •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神圣的经典。《古兰经故事》中所有的篇幅都是《古兰经》中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传闻轶事,主要是穆罕默德之前的历史人物,即历代先知的故事。这些故事在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国家普遍流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确实,先知们光明磊落、公正无私、爱憎分明、疾恶如仇、任劳任怨、积极进取、洁身自重、临危不惧、宽宏坚忍、劝善止恶、敬老爱幼、赈困济贫、意志顽强、信仰忠诚……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精神,不光是每一个穆斯林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典范,也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基本生活准则。同肘,从故事中讲述的古老部族的兴衰成败,告诫我们要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如今有些禅和子看公案、论公案,都在弄玄虚,琢磨着什么话用什么话来对,有的当成打哑谜,有的当成文人对诗句,有的当成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还有的干脆当成威虎山的黑话了,以为是些全无道理的乱侃一通,岂不知人家看似没有理路的话背后都有清晰的理路,只是迷人看不清罢了。一切经典,一切公案,都是为了表法,学人一定要透过这些语言场景去体悟祖师想要表达的那个法,而不是在语言相、文字相和各种名相上去费脑筋、抠字眼,去考证什么真伪、早晚。
  • 六祖坛经讲话

    六祖坛经讲话

    《六祖坛经》原典凡两万余字,以禅宗六祖惠能的生平活动为序,述其形迹、说法及与弟子的机锋对答,共分十品。主旨在宣称人皆白性清净、本有佛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主张自悟自修、无念无住;力倡顿悟说。是禅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据;对人们对佛学的诸多困惑予以坚定明确的开释。
  • 三八二十三

    三八二十三

    本书是计划中的星云大师套书“人间万事”中的第三册,是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本书有别于过去传统佛教读物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完全应世的、软性的文章。风格情形,朴实有味;取身近物,道不远人,体现出很强的人间性和普遍性。该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没有不合时宜的政治倾向,更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金刚经学记

    金刚经学记

    金刚经学记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乃佛教经典。而大愿法师著作此书,除了是对金刚经的剖析和简易化,更是让读者们能证空性智慧,让我们一起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了一切如母有情能速速从分段生死、变易生死的苦海之中解脱出来,共同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热门推荐
  • 八零宠婚美娇娘

    八零宠婚美娇娘

    新书《林妙人的逆袭时光》已上线,消防员哥哥与逆袭女主的爱情故事,全文高糖欢迎入坑!池薇穿越八零成为强者,貌美如花加顶级医术,偏偏有个妖孽老公看着不顺眼,白送谁喜欢谁拿去~男主斜眼,这个女人一天就知道学医教书搞人生逆袭,怎么也不来勾引他了。(宠文甜蜜蜜)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如果我们不曾相遇

    如果我们不曾相遇

    15岁的高嘉树,没法想通,遇上19岁的安狸,是劫数还是幸运!第一次见她,她是邪气的女流氓;第二次,她是发癫的酒鬼;第三次,她发疯般咬向她脖子,第四次,他们,结成同盟!……真正的较量才真正开始:他第一次给了她,第一次有了家,第一次会爱一个人……他以为这就是永远!可是,她藏着掖着一些致命的秘密,亲手毁了她,还有他。最终,他还是弄丢了她!这是一个关于占有与遗弃、得与失的故事,谁对谁错,不忍评判。虽然虐,但时不时发糖!结局HE。
  • 孤灯灭

    孤灯灭

    这是一场奇幻与现实相交的旅途,我们在这世间,都像孤灯一样行走,人群越喧闹,心里越凉薄。如果行走是一场不断遇见意外的演出,为了你,我的人生宁愿没有来处、只剩归途。
  • 药草奇缘:妖夫哪里逃

    药草奇缘:妖夫哪里逃

    呜呜呜,宫雨蝶欲哭无泪,这是倒的哪辈子血霉,怎么就被这妖孽缠住了那?
  • 暗黑光耀九重天

    暗黑光耀九重天

    一个多么平常的人啊,却幸运的成为了主角。看看他身上爆发的力量吧,冲破这苍穹宇宙。
  • 穿越兽人之请叫我女王大人

    穿越兽人之请叫我女王大人

    喂!这是什么情况?我不就是去参加“森林一日游”。偷偷跑去蹲树洞么,怎么一出来整个世界都变了!!你见过巴掌大的蚊子,两米长的蜈蚣,十几米高的大树吗,好吧。没事,咱们是伟大的地球人,咱们要蛋定!可是,这是什么请况!“你这只臭豹子,理我远一点!不许再靠近我!不许再添我的胸啊!!!”某豹子蛋定的看了一眼炸毛了的林雪。便继续他那为完成的事业。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诸子学略说

    诸子学略说

    本书以《诸子学略说》和《诸子略说》为主,汇集太炎先生论诸子之大部分文字,精心编辑点校而成。太炎先生治学,贯通经、史、子、集,其于先秦之儒、道、墨、法等家学说尤有深入研究,其论诸子之是非得失,每有独到之见解,而又能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本书为太炎先生治诸子学之毕生心血,实为先秦诸子思想入门之最佳读物。
  • 谋天大略

    谋天大略

    灵者,负三魂,担七魄,居于肉身,吸天地之灵,聚日月光华。若三魂七魄有缺,鳏寡孤独残,殇梦痴愚呆。若肉身有残,轻者魂魄受损,重者化为鬼魂。鬼魂者,吸阳吐阴,喜暗恶光。鬼陵之地,有鬼话连篇,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