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47800000007

第7章 《伤寒论》古方今用

第二章 《伤寒论》古方今用

一、 从柴胡桂枝汤法看《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精神

1. 文献复习

《伤寒论》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柴胡桂枝汤方:柴胡、黄芩、人参、桂枝、芍药、生姜、半夏、甘草、大枣。《证治准绳》:“柴胡桂枝汤,治疟身热汗少者。《纲要》:“用于感冒头疼,寒热阵作,有汗不解,肢痠神疲,胸痞胃呆等症的患者有良效。”《类聚方广义》:“发汗期已失,胸胁满而呕,头疼身痛,往来寒热,累日不愈,心下支撑,饮食不进者,或汗下后痛犹未解,亦不头重,但热势缠绩,胸满微恶寒,呕而不欲食,过数日,若愈若不愈者,间亦有之;当其发热期之初,宜用此方,重复取汗。”根据文献记载,结合我们临床实践,柴胡桂枝汤法,治太少二阳并病的表证发热不解,外证未去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2. 病案举例

(1) 章某,男,27岁,住院号16473

1962年8月9日,患者发热头痛,上午热轻,午后转剧,头痛位于前额部,肢酸乏力,自汗,纳减,口苦,曾服APC、安乃近等无效。14日以“发热待查”,高热40℃急诊入院,血常规疟原虫、肥达反应、脑脊液及大小便等项检查,均未能找出发热原因,先后注射葡萄糖盐水、维生素C,口服退热药、镇静药,亦无显著效果。21日开始中药治疗,脉浮数,舌苔薄黄,平脉辨证,表证犹在,用柴胡桂枝法以解热达邪,因高热故暂去人参不用,另加白芷、蔓荆子、杭菊花以治头痛,取青蒿梗协柴胡、黄芩,以加强和解少阳之力,俾能引邪外出,服药2帖,得微汗,发热逐渐减轻,肢体舒适,小便转畅,头疼呕逆均较好,脉如前,惟舌苔仍薄黄微腻,饮食无味,此外邪渐除,而中宫挟浊一时难以分化。原方中加入甘露消毒丹三钱,接服2帖,俾能化湿宣中,分杀病机,以助药力,而缩短疗程。越4日,发热头痛、呕逆、唇干、口苦均大减,苔脉亦渐有起色,惟觉神疲肢软而已。此邪日退而正气渐复,循此努力,效不更方,本去疾务尽之意,原方续进2帖,27日诸症渐次消失,便停药,28日上午病愈出院。

(2) 胡某,5岁,女,住院号16667 (1)

患儿于1962年8月31日,以“高热惊厥”急诊入院,经内、儿科多方抢救,渐渐好转,但体温在40℃±始终不退,虽经葡萄糖生理盐水,冰枕,合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匹拉米洞,复方奎宁,硫酸镁及酒精擦洗等治疗,收效甚微。化验室检查,肥达反应阴性,疟原虫经四次检查,未能找到,重氮反应阴性,肝功能正常。9月7日,中医会诊,脉浮弦数,舌苔薄黄,取柴胡桂枝汤法,以和解并分散太少二阳并病之邪,另加鲜荷叶以升清降浊,且治头痛,取青蒿梗协柴胡以先入少阳,再领桂、芍、姜、枣以外解其太阳,方两进而热退至38℃,诸症因此大减,再2帖而体温趋于正常,守方不计服中药6帖,旋以饮食调理而愈。

3. 讨论

(1) 现代医学所谓发热待查,是指采用各种物理的、化学的检查方法,自始至终尚未找到引起发热的原因,诊断不明,只好暂时对症治疗,同时作进一步的检查,以期明确诊断。至于中医学对发热这个临床症状的分析,有属于外感的,也有属于内伤的,有表热也有里热,有虚热又有实热,有真寒假热,有真热假寒,有上寒下热,又有上热下寒。伤寒论六经辨证法中,则有三阳病发热(太阳病发热恶寒,阳明病但发热不恶寒,少阳病寒热往来),三阴病反发热(太阴病手足自温,少阴病反发热,厥阴病厥热往复)等不同辨证法则。叶天士分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分上中下三焦辨证,大抵阅历愈深,对各种发热辨证的体会愈为丰富。本文所谓太少二阳病的表证发热待查,应用柴胡桂枝汤法,是多种发热待查中的一种类型,如属里证发热,阴虚发热,甘温能除大热等症候,柴胡桂枝汤不适用之。按照中医辨证论治规律,另有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非本篇讨论范围。

(2) 大抵体弱抵抗力较差,如受外感,以致一时表邪留恋,不如常人体强者易从外解,邪正交争,相持不下,故外感发热,有发高热者,或高热持续不退的,也有热度迁延日久,成为低热,正虚邪恋,久久不解的。所谓太少二阳并病的表证发热待查,实系发热证候变化中的一种类型,其发病机制,自与表证不解有关,予柴胡桂枝汤法以扶正达邪,和其营卫,以通津液,病从表入,仍使其从表出。经验所及,一般太少二阳并病的表证发热待查,应用柴胡桂枝汤法有效,贵在见病知源,服药后得汗,或得微汗,表证解而后里和,和解中寓有发散的意思。章虚谷谓:“虽曰和解,亦为开表驱邪之法。”《类聚方广义》谓:“发汗期已失……但热势缠绕不去……宜用此方,重复取汗。”均属经验之谈,辨证时,于表里混淆、寒热错杂、传变多端的病情中,必仍有太少二阳并病主要矛盾的表证存在,如发热自汗,或汗少不畅,恶风或恶寒肢节烦疼,微欲呕等,此点甚为重要,不可不知。

(3) 《伤寒论》是讨论多种热性病,包括一部分非热性病在内的广义伤寒,不仅治疗狭义伤寒一种病,更不是专论肠伤寒病。相传《伤寒论》方叫古方,古方贵在今用,《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精神,贵在举一反三,推广应用。温热病学说,便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法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伤寒论》以桂枝汤治太阳表虚证,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把这两张方子合并起来叫柴胡桂枝汤,所以治疗太少二阳并病之邪,有扶正达邪,调和营卫,领邪外出,不使内陷的作用,方中人参鼓舞正气,增强抵抗力,其任甚重。我们从临床实践中,在《伤寒论》原有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初步探索了一些新的经验体会,提出来供讨论。

二、 旋复代赭汤临床应用琐谈

《伤寒论》说:“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本条所指伤寒,系广义的伤寒,即外感热性病的通称。经过发汗或者催吐或者攻下等治法,原有的证候已经解除,唯觉心下痞硬,虽噫气而痞不为之稍减,此不同于一般的胃部症状,乃伤寒解后,胃气虚弱,浊气不降,夹痰饮逆冲于上的证候,用旋复代赭汤来治疗,正是取其补虚降逆,消痰涤饮的治疗方法。

《灵枢·口问》篇云:“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伤寒论》的噫气,其义相近。旋复代赭汤,以旋复花宣气涤饮,消痰软痞而治噫气;代赭石止反胃,除五脏血脉中热以健脾;佐生姜以开结,半夏以逐饮,人参以扶正气,甘草、大枣以益胃。俾扶正以驱邪,升清而降浊。治病求本,则噫气可除而痞硬可消,各种症状得以次第消失。

笔者曾治一女性患者,年38岁,工人。胸痞气滞,食入不化,时而欲呕,噫气不除。脉濡弦,舌苔薄黄滞,此胃气不和,中虚气逆,以旋复代赭汤法扶胃降逆。

处方:太子参15g,旋复花9g包,代赭石30g先煎,法半夏9g,鲜生姜3片,肥大枣12g,炙甘草4g,炒白术9g,云茯苓12g,姜竹茹12g,广陈皮7g。

服3剂后,胸痞气滞、泛恶气逆、食入不化均较好转,胃气有下降之趋,痰浊渐化,气机渐和,均属佳兆,脉弦,舌苔淡黄,前法既效,毋庸更张。随即于上方加吴萸4g,炒川连2g,再5剂而病愈。

又治翟女士,怀孕4个月,低热3个月,有神经衰弱史,近来头痛呕吐,眼胀怕亮光,易急躁,失眠多梦,口干思饮,纳少易吐,少腹痛,腰痛白带多,脉弦细按之滑,舌苔淡黄,此中虚胃逆,复有孕而虚热烦扰之候,以加味旋复代赭汤法治之。

处方:太子参15g,旋复花9g包,代赭石30g先煎,法半夏9g,淡子芩9g,炒白术9g,云茯苓12g,姜汁制竹茹12g,广陈皮7g,粉萆9g,大生地12g。

服5剂后,呕吐即止,失眠多梦,带下亦好。

笔者体会:凡遇旋复代赭汤证用本方时,必用人参(或以太子参、潞党参代之),藉以扶胃降逆,疗效较好。否则胃弱者多嘈杂不堪,胃气健者虽无大碍,然疗效则较差,此得之于先师湖南浏阳刘仲迈先生之传授,通过临床实践,信而有征者。近有人以旋复花、代赭石二味为本方主药,却忽视了人参在方剂配伍上的重要性,那是不够全面的。笔者强调,把人参与旋复花、代赭石一起使用,不但增强了疗效,且可避免药物若干不良反应。《伤寒论》方的严密组成,经得起临床考验,不愧为古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于此可见一斑。

旋复代赭汤所治之痞硬,噫气不除,非泛指一般急慢性呕吐症状而言,此虚中夹实,虚多实少;寒热混杂,寒多热少;痰饮内停,饮邪不甚之候,为泻心汤之变方,而又不同于泻心汤之治法。

笔者采用该方加丁香、柿蒂、刀豆壳、沉香曲等出入为方,治疗中虚夹痰饮引起的呃逆,见:神疲纳少,中脘不适,呃逆频作,间有呕痰,头目眩晕,四肢微寒,脉弦细滑,苔白或稍黄,质淡等。如系火逆呃、沉寒呃、痰热呃、瘀血呃等证,则非本方所能取效,不得见呃逆不加辨证便投本方。

妊娠恶阻,尝用旋复代赭汤加白术、茯苓、竹茹、黄芩、左金丸、陈皮等加减,对部分中虚胃逆夹痰饮的病例有良效。本草记载代赭石、半夏,为孕妇所禁忌。经验所及,正如《内经》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用之得当亦无妨。白术、黄芩为清热安胎有效药物,辨证用药,疗效甚好。橘皮、竹茹协同旋复花、代赭石,更好地发挥健胃、镇呕、止吐作用。临床上半夏、白术、茯苓三味药物配伍同用,对健脾胃、止呕吐兼利尿有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古方贵在今用,笔者把旋复代赭汤如此加减成方,对于妊娠恶阻属于中虚胃逆夹痰饮的病例,无论属寒饮或夹热饮的证候,都有一定效果。偏热的去半夏、生姜、大枣;偏寒的去竹茹、左金丸、黄芩。唯人参、旋复花、代赭石三味,则不可更易,其他药物加减变化,贵在临时变通了。

三、 五苓散治愈产后尿潴留体会

患者张某,女,25岁,住院号676。

于1976年3月9日凌晨3时分娩后,即患尿闭,曾导尿二次。截至3月11日上午邀余会诊时为止,小溲依然点滴未通,少腹坠胀难忍,胀甚上逆则欲呕,不思饮食,口干渴而不敢饮水,身有汗而不多。脉象弦滑,舌苔薄白。产后尿潴留二天,水蓄膀胱,清不升而浊不降,清浊混淆,气不化津而湿浊下注,取《伤寒沦》五苓散法化膀胱之气,以分利水道。

处方:炒白术9g,云茯苓12g,川桂枝3g,猪苓、泽泻各9g,生知、柏各6g,冬葵子12g,六一散12g包煎。

当嘱浓煎1瓶,每剂只服头煎,取其力专;每四小时即服一次,取其效速,患者于11日中午12时服第一剂药头煎,下午4时服第2剂药头煎,唯每次浓煎时间太长,煎取药汁剂量太少(只约一小茶盅,不足100ml),久煎药性挥发过多,药力不能及彀,以致尿闭依然不通,仍导尿一次。鉴于以上种种情况,乃嘱煎服第3剂药头煎时,煎药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药量不少于大半碗,约250ml,如此按法煎服,患者于当晚8时吃药约三小时后,小溲畅通,药病相当,痛苦立失。到3月12日下午,患者少腹已毫无尿胀感,饮食如常,精神亦好。当诊脉弦缓,舌苔薄白,平脉辨证,正胜邪却之象,仍服原方如前法,当日下午6时服第4剂药头煎,夜8时即小溲畅通无阻,自此,产后尿潴留症状消失,遂停药,越一日出院。

按:五苓散中的桂枝,协同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开结利水,化气回津,其任甚重,此系画龙点睛要药。后人有畏桂枝不敢用,从而去之谓之四苓汤的,根本不灵,方义尽失,不可轻信。五苓散中的桂枝,成无己本、《玉函经》,桂字下无枝字,究竟用桂枝还是用桂(肉桂)?大抵有表证的用桂枝,无表证的用肉桂。笔者临床上多用桂枝,同样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产后尿潴留,一般利尿药往往无效,导尿非根本治疗方法,笔者用五苓散加知母、黄柏、冬葵子、六一散,已治愈多人,特举上一例以资说明而已。

五苓散中必用桂枝以化膀胱之气,《伤寒论》主治太阳腑病蓄水证,合知母、黄柏又有滋肾通关、清热利尿的作用,加冬葵子原系《金匮》治疗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的葵子茯苓散方,再加以河间六一散以清利湿热,疗效更觉可靠。

五苓散原系散剂,卫愈庭说:“五苓必为散,以白饮调服,方能多服暖水而汗出始愈,设煎汤而服,则内外迎拒……故必服药如法,然后可效。”通过实践,改散为汤,亦有效验。唯水逆证(《伤寒论》)“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用散为合适,因散剂入口,即吐亦不至全部吐出,数服之后,其效大著。白饮调服,多饮暖水,乃桂枝汤后啜热稀粥,温复令汗出之义。如非水逆,又无表证,不须汗出者,自不必如法将息了。

五苓散应用范围甚广,除《伤寒论》、《金匮要略》记载外,后世用治湿泻、久泻、寒湿内胜之霍乱(指部分肠炎)、湿伤脾阳、腹胀身肿等证候有效。笔者出入加减,借治产后尿潴留,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若津液损伤,阴血亏损之人,口干而尿少者,五苓散在所当禁。

四、 谈谈运用炙甘草汤的经验

《伤寒论》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此处伤寒,指广义伤寒,即外感热性病的总称。根据中医脉学理论,脉之搏动,是阴阳营卫调摄之功,脉见和缓,此为和平无病之脉,倘阴阳失调,气血紊乱,即为病脉。如脉来忽止,止而后起,止而即来叫做结。结为病脉,结脉有的是气血虚弱,如本汤见证之属;有的是邪阻经脉,如痰食阻滞、瘀血凝结之类;有的是秉赋异常,生平常见结脉而无他病者,此为少见。脉中忽见软弱,或乍疏乍缓,或断而后起,有更相替代之意叫做代,代脉之止,良久方至。《内经》称“代则气衰”,后人所谓“代为危候”均指此意。唯霍乱吐泻之后,或怀孕数月的时候,亦可见代脉,《诊家正眼》称:“伤寒心悸,或怀孕三个月,或七情太过,或跌仆重伤,及风家痛家,俱不忌代脉,未可断其必死。”病起仓卒,脉道卒变,不可以常理论,必须知常达变,乃能全面。

(2) 胡某,5岁,女,住院号16667 (2)

心动悸,指虚里跳动,心区不安,心之气阴不足,气血衰微之候,与心下悸之属中阳虚弱的桂枝甘草汤证,或水气凌心的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或脐下悸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病机治法,均有不同。据我个人的经验,不论冠心病、风心病、高心病、肺心病,如为心之气阴不足,见得“脉结代,心动悸者”,皆可采用炙甘草汤,若有其他兼证,又须本着辨证施治的精神随证加减治之。

炙甘草汤原方:

炙甘草,桂枝,人参,生地黄,麦冬,阿胶,火麻仁,生姜,大枣,清酒。

炙甘草汤证,原属里证、虚证范围,如兼见表证,而表证为急者,急则治标,所谓“无粮之师,贵在速战”,如里证急于表证,急当救里,扶正以治里,扶正即所以驱邪,里证安而表邪自得微汗而解,方中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得桂枝汤大半,原有解肌微发汗作用。

如胸痹加瓜蒌、薤白、半夏以通心气,降浊阻;如舌边隐青,心绞痛较剧者,选用丹参、鲜红花、失笑散、桃仁、乳没以活血化瘀;身寒心动悸偏于虚寒者,去生地黄改熟地黄,加附子,身热口干,舌淡红无津,于气阴两虚中偏于阴虚者,酌加生地黄、麦冬、阿胶的剂量,另加何首乌、五味子佳,便溏者去火麻仁,火麻仁在本方配伍上另有滋润营养作用,不专为润燥通便而设,故便溏者可去之,若不溏泄,虽大便不干燥者,亦应用之。

本方以炙甘草为君,故名炙甘草汤,又能使结代脉复续,故又名复脉汤,其他药物可以随证加减,而炙甘草一味,则始终不可更易,《名医别类》载甘草有通经脉、利血气作用,近代实验结果谓甘草能强心,如果不分病情,仅用数分,岂能生效?

前人曾经说过:“观小建中汤,而后知伤寒有补阳之方;观炙甘草汤,而后知伤寒有补阴之法。”自此说明,用炙甘草汤的,多不敢用桂枝,不知桂枝振心阳,有安内攘外之功,桂枝配甘草,治汗后心悸欲按有卓效(桂枝甘草汤证),此乃炙甘草汤方中治疗脉结代,心动悸,阴中有阳,画龙点睛的要药,和五苓散中桂枝以化气利水,居于同等重要地位。

大抵偏阴虚的,阿胶在所必用。有疑阿胶为动物驴皮熬成,恐不利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而血脂偏高者,通过临床实践,事实证明却无此后果,不必顾虑。如心病虚寒较剧者,生地黄、麦冬、阿胶、火麻仁可酌减或去之,必须重用附子,甚则加干姜。方中人参,一般用党参或太子参,但病重时仍以改用人参为佳,剂量视病情轻重缓急而灵活增减之。参附同用,对心阳虚病例,疗效很好。

方中用清酒以宣通百脉,流行血气,使经脉流贯,引诸药更好地发挥炙甘草汤应有作用。近世医家病家,多不注意及此,自然影响疗效。

一般说来,脉结代,心动悸,自可采用炙甘草汤无疑。但临床上也有部分患者,脉结代不甚明显,但见心悸,气短,平脉辨证,见病知源,亦可选用炙甘草汤,不必拘于脉结代,老于医者,可自得之。此时如能结合现代医学心电图检查及听诊等,亦当有助于诊断和指导用药。

脉见结代,必有间歇,但现代医学所称间歇脉内容,所包者广,不局限于中医结代脉的范畴,其详以后有机会再谈。

炙甘草汤《千金方》用治疗虚劳不足,《外台秘要》用治肺痿,均取其滋养气血,用本方而有效此乃其常;《餐英馆治疗杂话》记载能治痫证乃其变。然总离不开“心气不足,甚则心动悸;脉微弱不正,甚则结代”的意思。从前有人说过:“后世调血气,补虚劳不足诸方,似多出于此方。”可说是一种经验之谈。

近几年来,国内冠心病例较为多见,中医药治疗方法亦层出不穷,部分学者很强调活血化瘀,鄙见主要还是在于平脉辨证。笔者近10年来,通过反复临床实践,灵活运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包括风心、高心、肺心病等,只须审证确而用药当,初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笔者年逾七旬,体较胖,患高血压、冠心、高心多年,心脏呈靴形,一度心肌损害。平日除服育阴及降压药外,如遇胸闷刺痛,心区不适,心气不足时,自服炙甘草汤加减如上法,颇有效验。

心绞痛是心肌急剧的暂时缺氧所引起的临床证候,心肌对缺血与缺氧甚为敏感,轻度心绞痛,往往出现胸痹痞闷,偶见阵发性隐痛或刺痛感,辨证用药,选用加减炙甘草汤有良效。如心绞痛发作严重时,面色苍白,表情焦虑,不愿活动,严重时可出冷汗……必须速进苏合香丸或冠心苏合丸以抢救之,炙甘草汤缓不济急,须缓解后随证选用之。

炙甘草汤加减变化,对若干心脏病患者,初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由于个人理论认识水平和实践经验都很有限,仅就记忆所及,仿古人医话形式小结如上,以供参考。

五、 再论炙甘草汤证

炙甘草汤主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此处伤寒指广义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包括心脏瓣膜疾患在内。原方:炙甘草、川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生姜、大枣,九味组成。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方中重用炙甘草、补中复脉为君,人参益心气,生地、阿胶养心血为臣,麻仁柔润心阴,桂枝振奋心阳,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佐,清酒引药行经,调畅血液循环为使,气血双调,阴阳互根,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诚良方也。

吴鞠通去人参、桂枝、生姜、大枣之补阳益卫,加白芍收三阴之阴,名加减复脉汤,以治温病之阳亢阴伤,虽属有效,然尽去方中温运灵通之品,有复脉之名,无复脉之实,板实不灵矣。柯韵伯从原文“心动悸”三字悟入,尝谓:“旧麻仁者误,当系枣仁。”殊不知枣仁治心悸失眠有效,于脉结代则无能为力也。火麻仁实富有滋养营阴作用,固不独润肠通便而已。方中用参以人参为力强,如价昂代以太子参或党参亦可,唯剂量必须加重至15~30g或更多。酒有引药行经之用,清酒和水同煎,促进药物有效成分溶解,调整血液循环,大有妙义,今人多不注意及此,陋矣。尝于心气不足患者心动悸时,嘱饮清酒少许,顿觉心胸舒畅,余亦尝躬自试之而有验,唯心病者,切忌饮酒过量耳。

积数十年之经验,自制加减炙甘草汤甲、乙验方各一则,辨证施治,疗效满意。

甲方:炙甘草、川桂枝、太子参、大生地、清阿胶、大麦冬、全瓜蒌、薤白、紫丹参、淡附片、参三七末

乙方:炙甘草、川桂枝、太子参、大生地、清阿胶、大麦冬、全瓜蒌、薤白、紫丹参、北沙参、参三七末

方义及加减法:心阳虚用附子最佳,另加清酒一盅同煎;心阴虚取北沙参以养阴润肺,恰到好处,不加清酒为宜。瓜蒌、薤白宣通心阳,主治胸痹;丹参活血化瘀,三七兼治心区疼痛,包括肝、胆、脾区疼痛亦有效验。桂枝振奋心阳,系方中画龙点睛之品,共成复脉之用,合甘草而为桂枝甘草汤,以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间尝佐以少量苏合香丸,或冠心苏合丸分次吞服,振奋心脏功能,加强芳香开窍作用,以资急救,此又灵活运用炙甘草汤法外法也。

加减炙甘草汤甲、乙二方,药仅一味之差而随证选药,视其气、血、阴、阳之偏盛偏衰轻重加减,各有独到之处。

尝治李某,男,69岁,工人。面黄神疲,贫血病容,胸闷,心绞痛阵作,失眠心烦,尿频纳少,咽干身寒,头昏牙痛,脉虚弦少胃,舌淡苔黄质淡红。心电图检查:房颤,心肌损害。年近七十,心悸动怯,由来已久,正虚邪恋,以体弱而频发,几度休克,此心阳不足,心阴亦虚之候,恙在重途,岂容忽视?速进甲方5剂,药后佳良,各种症状均大有好转,遂以此方为常服方,20剂后,病情渐趋稳定,其后慎风寒,节饮食,摒烟酒,戒嗔怒,越3~6个月一发或竟不发,偶发服甲方即渐愈。循此调理,目前虽未能根除所患,然已十痊七八,亦快事也。

又治游某,女,33岁,工人。头昏胸闷,困倦嗜寐,喜冷饮,身寒较常人为甚,常欲以左手护其心区为舒适,如下蹲则胸闷加剧,乘车时设以左手上举握扶手则心悸乃作。每因劳累心病触发,发则头昏欲呕,甚则吐泻交作,面色苍白,呈休克状。先后经上海某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时轻时剧,续有发作,已十余年矣。脉二至一歇止,舌苔淡黄质红。中医诊断属心之气阴不足而以心阴虚为主,予乙方5剂之后,各种临床症状均有好转,唯眼干燥感,大便干约2~3日一行,营阴不足之故,守前方加入火麻仁10g,再5剂而胸闷渐开,常以左手自护其心症状已去,左手活动渐趋自如,乘车上下旋转升举正常,眼干燥感亦好,大便转为一日一次。唯方中有桂枝、丹参、参三七之活血,故药后经行一周未净,无足怪也。脉仍二至一间歇,盖心病已久,间歇脉一时不易消失,其后嘱以此方加减常服,迄今无恙。

又治王某,女,60岁,干部,原籍北京,年来因退休暂住南通儿孙处。主诉:偶见早搏,胸闷,头昏,自汗,左手发麻。体较瘦,易急躁,眠食尚好,精神尚可。曩在京师,迭经中西医药治疗无显效,或旋效而旋发。近经家人介绍,乃转而求治于余。当诊脉虚弦以数,舌苔淡黄质红,盖年已花甲,心之气阴不足由来已久,先以加减炙甘草汤乙方15剂获效,旋加入五味子一味敛心气以安心神,效乃大著,再15剂而心悸、早搏、胸闷、头昏、自汗愈矣。

余患高血压、高心病18年,以阴虚阳亢之体,加以工作学习紧张,亦尝有心肌损害。自服乙方加五味子,越年余而心肌损害消失,足见此方对心阴虚而见心肌损害者,亦有效验。

有部分心阴不足患者,常喜冷饮冷食,此《内经》所谓“心虚者热收于内”之义,若误作虚寒论治,其祸立至。

有沙某,女,67岁,素患高血压,体属阴虚,心病已久。1988年秋曾服加味炙甘草汤乙方10剂有良效,1989年春病复发,适余因事去武汉未归,乃住南通市某医院二个月,好转出院。旋又心病复作,胸闷、左胸心区前后痛,一度精神紧张,中西药物杂投,驯至面烘热、不寐,急遣人前来求治。虑有阴虚阳亢之变,嘱将原方桂枝剂量减半,其家属粗知医,竟尽去之不用,讵知服后顿觉便溏纳减,腹中不适。辗转思索,乃坚持仍服原方桂枝剂量,以维护心力而调节阴阳平衡,果尔覆杯而卧,诸恙若失。足见经方组成:寒、热、温、凉,配伍精当,剂量轻重,各有所宜,非泛泛者可同日语也。

严冬季节,若干病员畏服煎剂,视病情需要,或甲方,或乙方,随证治之,改服膏方剂型亦可,妇孺尤为适宜。

六、 加减大柴胡汤治疗胆石症体会

胆石症一般认为由胆汁郁滞、胆道感染及胆固醇代谢失调为发病的主要因素。我国胆道寄生虫感染相当多见,尤其胆道蛔虫症是我国胆石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大柴胡汤有疏导胆汁郁滞,消除胆道感染,软坚涤除胆石的作用,灵活加减,疗效更较可靠。兹介绍典型病例二则,以概其余。

例一:施某,女,59岁,工人。

右胸胁下及肋间疼痛,牵引肩背,阵阵发作,有时痛剧则呈绞痛状。头眩时呕,周身无力,纳少自汗,无寒热,大便2~3日1次,脉左弦右带紧,舌薄苔黄尖红,病势时轻时剧,剧作时每以输液并用药缓解,旋又复作如故,缠绵不愈,颇为所苦。经内、外科医师反复检查,超声波探查胆囊见少数小波反射,并经两个医院先后二次胆囊造影确诊为胆结石,曾几次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乃转我科改服中药。脉证结合,胆石为病,投加减大柴胡汤以观其效。

加减大柴胡汤:软柴胡6g,淡黄芩9g,法半夏9g,炒枳实5g,生川军6g后下,鲜生姜3片,炙甘草5g,赤、白芍各9g,广郁金9g,金钱草30g,云茯苓12g,参三七末3g分吞。

另:元明粉,每晨空腹服1~1.5g。

(2) 胡某,5岁,女,住院号16667 (3)

自1972年9月19日开始,先后服上方约90剂,除体弱较甚,酌减或除去枳实、生川军不用,加党参、大枣;湿浊中阻,酌减或除去赤白芍药、炙甘草,另加茵陈、蒲公英、藿佩梗;肝郁血瘀气滞,去生姜、甘草、茯苓,酌加丹参、桃仁、红花外,基本处方不变。该患者于1976年3月17日因五官科疾患来院诊治,特来我科告以近数年来胆石病已痊愈。于1978年9月7日进行超声波探查:胆囊进出波为2厘米,余无异常。9月13日行胆囊造影术,因脂餐只吃蛋2枚,未吃油,以致脂餐后一小时许只稍见胆囊缩小,排除了胆石,不无胆囊炎之嫌,续予加减大柴胡汤而去。1980年3月再次随访,该患者生活起居并无若何不适。

例二:孙某,女,59岁,工人。初诊:1979年3月5日。

右上腹持续性疼痛,甚则剧痛阵作,常放射至右肩胛处及右肩部,口苦呕吐绿水,大便一日一次,吃油腻食物则痛增。胆石为病,3年前已行胆囊摘除术。脉濡紧,舌淡苔黄。以加减大柴胡汤法,用药:软柴胡6g、淡黄芩9g、法半夏9g、炒枳实5g、生川军6g后下、鲜生姜3片、炙甘草4g、炒白芍12g、绵茵陈18g、金钱草30g、参三七末3g分吞、云茯苓12g,5剂。

另:元明粉30g,每晨空腹服1g。

二诊:药后胆区疼痛大减,约愈十之八,胃痛呕吐绿水已好,大便一日2~3次,自诉服第二剂药后,大便排出黏液甚多,胆区痛即顿觉轻松,服第3剂药后,大便中黏液消失,右肩胛部放射痛亦好。脉弦,舌苔淡黄。前法获效,毋庸更张。照前方去茯苓,加紫丹参12g,5剂。

三诊,药后佳良,前投加减大柴胡汤法,各种症状随以续减,停药多日,又见反复。近来胸部板闷,纳少,右上腹部疼痛阵作,神疲乏力,大便中仍带有黏液,脉濡紧弦,舌苔淡黄,胆总管残余结石未化。治宗前法,以冀获效。软柴胡6g、淡黄芩9g、法半夏9g、炒枳实5g、生川军6g后下、鲜生姜三片、炙甘草5g、炒白芍12g、金钱草30g、绵茵陈18g、焦山栀6g、紫丹参12g、参三七末3g分吞,5剂。

另:元明粉30g,每晨空腹服1g。

四诊:药进则胆区疼痛大减,停药数天,右上腹痛又渐渐发作,残余结石,一时不易排除,炉中有火,往往死灰复燃。本去疾务尽之意,嘱多服前方以排石软坚,且有活血化瘀止痛效果,并嘱常服少量的元明粉以弛缓胆道括约肌,使滞留的胆汁易于排出而发挥消除感染、冲洗排石的作用。此后患者坚持服药,守方不变,因而一直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体 会

1. 加减大柴胡汤,于大柴胡汤原方中去大枣之腻滞,加甘草配芍药以缓急止痛,另加金钱草以排石,茯苓以利尿,郁金以疏肝利胆,参三七以活血化瘀,协同枳实、大黄之调气导滞,半夏、生姜之和胃降逆,从而使结石得以逐渐磨化排除。适用于较小的或泥砂样肝胆管结石,无严重梗阻、感染和并发症,随证选药,基本上能获得满意效果。

2. 柴胡配黄芩,有较好的疏肝利胆、消炎泻下作用,此系方中主药。考柴胡一类的方剂甚多,他药可以随证加减,而柴胡、黄芩却为必用之药,不可随便更易。前人曾经说过:“大柴胡汤虽属攻剂,然实管领表、里、上、下之邪,攻中自寓和解之意。”笔下颇有分寸,盖深得仲景用药之心法。

小柴胡汤主半表半里证而偏于表,大柴胡汤治半表半里兼里气壅实证而偏于里。以大柴胡汤加减治胆石病包括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初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方中大黄为不可缺,缺则其效不著。少数病例,用药后间有轻度腹泻亦无妨,只须剂量酌予减少则腹泻自止。

3. 至于所附方后加减方法,乃辨证论治举例,贵在临时变通,不必拘泥。

芒硝为软坚利胆有效药物,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证有芒硝外,柴胡加芒硝汤证也足资证明。本文所附病例二则,均另用少量玄明粉内服,即师其意而不泥其法。一则协小柴胡以和解枢机为主;一则配大柴胡疏肝利胆,软坚消石见长。虽都不离两解表里,和枢机,利肝胆以除邪匡正,但药效随配伍不同而有异,其中加减变化,同中自有不同处,大抵临证越多,对此体会越较深。

4. 治疗胆石症,固不仅局限于大柴胡汤一法,而加减大柴胡汤治胆石病有效,此系事实,但必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汤药且须多服,并结合少量玄明粉内服,持之以恒,则疗效较好,否则时轻时剧,每多反复。如胆石体积过大,或有严重梗阻和并发症的,疗效较差,往往最后仍须手术治疗。但术后也不一定即能根治,还当结合内服药,以疏肝利胆,排石软坚而善其后,如例二孙某之类是。此中西医学之所以必须结合,采长补短,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

七、 再论加减大柴胡汤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体会

胆汁郁结,胆道寄生虫和细菌感染,为胆囊炎和胆石症的主要致病因素。近年来,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脂肪类食物供应丰富,因此胆囊炎、胆石症比较多见。兹续写“再论加减大柴胡汤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体会。”

1. 方剂组成

软柴胡9g、淡子芩9g、清半夏9g、炒枳实9g、炒白芍9g、生川军6g后下、广郁金12g、紫丹参15g、金钱草30g、参三七末3g分吞。

2. 适应证

主治胆囊炎,旁治胆石症。

3. 加减法

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有寒热者,加净银、翘各15g,板蓝根15g。

胆区痛向肩胛部放射剧烈者,去广郁金,加片姜黄10g。

胆囊炎合并胆石症者,加鸡内金末9g分吞,海金砂15g包,威灵仙10g。

久痛入络,缠绵难愈者,加当归尾12g,桃仁、红花各9g。

兼见黄疸症状,加绵茵陈30g,焦山栀9g。

胆区胀痛较剧,舌苔黄厚,脉弦滑有力,便秘或黏滞不畅者,生川军可加至9g后下,以通腑导滞,使病有去路。再加广藿香、佩兰梗各9g,以芳香化浊,廓清中焦。

4. 讨论与体会

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是我国急性胆囊炎的重要致病因素;胆汁郁结,胆道感染及胆固醇代谢失调,为胆石症的主要病因。国内胆石症大都由胆道蛔虫症、伤寒及其他肠道炎症而继发,故胆囊炎、胆石症每多先后合并发生,而治疗方法既有相同部分,又有相异之处。胆囊炎重在消炎利胆,胆石症重在软坚排石,灵活运用加减大柴胡汤,同样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急性胆囊炎,属于中医学“胁痛”范畴,肝、胆、脾脏、胰腺等疾患,悉可致之。辨证施治,各有侧重,固不局限于加减大柴胡汤一法,而加减大柴胡汤治胆囊炎、胆石症,用之得当,确有良效。

胆囊炎、胆石症,近人多有主张手术治疗者,术后每多反复发作,复求救于中医中药,颇不乏人。

大抵中医药排石指征有:①结石较小,质地疏松,无严重梗阻和感染。②症状较轻,无严重并发症的较大结石。③肝内胆管广泛性小结石,手术难以摘除者。④手术前后用药可排出残余的泥沙样及小块结石,有利于手术的进行及防止复发。胞弟光祖患泥砂样胆石症,先后服加减大柴胡汤30余剂,病愈,结石得以排除,经B超检查证实。

胆囊炎多见右肩胛下区的放射痛,胆绞痛则多发生于胆石症。由于胆囊或总胆管平滑肌的扩张和痉挛,企图将胆石排出而产生胆绞痛。胆石退入胆囊,或进入十二指肠后,疼痛可一时性完全消失,有时因胆管局部扩张而减轻,直至胆石移动位置时再度发作。加减大柴胡汤以柴胡、黄芩疏肝利胆,大黄、枳实通便泄浊,半夏降胃和中,白芍解痉镇痛,郁金、丹参理气活血,金钱草消炎利胆化石,三七活血化瘀止痛,合而用之,有松弛胆道口括约肌、收缩胆囊、磨化胆石、促进胆汁排泄作用。或其证有转变,药随变通,加减化裁,无定法可执。

少量玄明粉有松弛胆道口括约肌作用,并收缩胆囊,使滞留胆汁易于排出,胆石易于磨化。尝以玄明粉30g,每晨空腹服1g,一个月为一疗程,重药轻投,坚持服药,颇有效验,此又加减大柴胡汤法外法。

三七活血化瘀止痛有卓效,如徒以止血视之,浅矣,但绞痛剧作时,用之尤佳。

海金砂主治胆石症,旁治胆囊炎;金钱草主治胆囊炎,旁治胆石症。

紫丹参有活血化瘀治胁痛之功,配柴胡、黄芩、白芍、郁金、三七、大黄等,疗效更好。

大黄原系阳明经药,大柴胡汤用之,则少阳、阳明并治,所以下其阳明半里之实,借阳明为出路而奏伟功。少数病例间有轻度腹泻亦无妨。加减变化于复方配伍中,以治胆囊炎、胆石症,颇有疗效。

鸡内金擅长消食磨积,尤适用于胆道泥砂样结石。鹅不食草系民间验方,近人实践证明,有较强的利胆排石作用。以上二药,可独用,亦可伍入加减大柴胡汤中用之。

威灵仙有软化鱼骨作用,借治胆石症有效,阴虚火旺者忌之。

胆囊炎较易治,胆结石则难化,胆石有大小之分,胆囊炎有急、慢性之不同。大抵胆石小而系泥砂样质地,易于排出,胆石大而质坚者,加减大柴胡汤可以减轻临床症状,但不易根治。胆道残留结石,胆总管结石,非手术所宜时,加减大柴胡汤,正属对证,唯须坚持服药,始有效验。

胆囊炎合并胆石症,有服加减大柴胡汤10到20剂、30剂后,胆区胀痛、肩背疼痛消失,唯复查B超,仍见胆石存在,或体积稍小。足见胆囊炎易消易治,而胆结石内包,则药力一时难以渗透磨化。

胆囊炎初起体温正常,以后逐步增高,表示胆道感染逐步加重,一般高热重用柴胡、黄芩,配伍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丹参、重楼之属;热不明显者,多挟气滞,当先应用逍遥散、越鞠丸之属以舒肝理气止痛,随以大柴胡汤加减治之,近人于高热时,多结合输液及抗生素治疗,颇能缓解症状。

总胆管梗阻,引起阻塞性化脓性胆管炎,可出现黄疸症状,甚则寒战高热,白细胞增高,血压下降,谵妄,甚至昏迷等,病斯重矣,往往急需手术治疗。中医辨证施治,实急不容缓,当考虑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苏合香丸之属,加减大柴胡汤,无能为力矣。

胆囊炎、胆石症,有转氨酶偏高者,进加减大柴胡汤临床症状好转,转氨酶亦随之正常。六腑以通为用,胆以降为和,可见降转氨酶本无定法,治肝不应,治胆见效者,治病求本故也。

总之,加减大柴胡汤有疏导胆汁郁滞,消除胆道感染,软坚磨化胆石作用,对急慢性胆囊炎与胆石症,均有效果,尤以急性胆囊炎及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者,疗效较好。合并胆石时,应重加软坚利胆化石之品,如鸡内金、海金砂、威灵仙、玄明粉之属。初病在气,久必及血、暴痛在经、久痛入络。慢性胆囊炎伴发胆石症,当重加活血化瘀药物,如当归尾、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山楂、炮穿山甲(代)、三棱、莪术等,自易见功。

5. 病案举例

(1) 陶某,男;53岁,工人。

胆区痛,厌食油腻。尿黄肢麻,血压偏高。血压:160/100mmHg,夜卧喉有痰鸣,肺气肿史多年。“B超”检查:①胆囊炎、胆石症,②脾脏肿大,③肝脏未见明显异常。肝功能:TTT 2单位,ZnTT 8单位,SGPT 64单位。血脂分析:脂蛋白328mg%,三酰甘油162mg%,胆固醇180mg%。当诊脉象弦,按之有硬意,舌苔淡黄。胆失降和,为此病重点,先予加减大柴胡汤法:软柴胡9g,淡子芩9g,法半夏9g,炒枳实9g,炒白芍9g,生川军6g后下,广郁金12g,紫丹参15g,鸡内金末9g分吞,海金砂15g,参三七末3g分吞,生山楂20g,忍冬藤30g,炙桑白皮9g之属,出入为方,20剂而胆区痛、肢麻、尿黄均较好,脉弦在,硬意渐去,苔腻渐退。唯一个月来每周有一次夜半时分先寒栗15分钟,旋自汗出,约经半小时之后自解。自诉10多岁时曾患疟疾,当时检查疟原虫,未找到。总由胆病未已,少阳不和,邪正交争,故寒栗也。守前法加入酒炒常山6g,5剂后,10日来入夜寒栗未作,胆区只痛一次,肢麻尿黄见好,自觉肢体日趋舒适,咽中黏痰、夜间咳嗽亦大减,脉弦渐和,苔腻渐退,效不更方,再10剂而诸恙告痊。

按:胆囊炎、胆石症合并其他疾病时,权衡轻重、缓急、主次、标本治之。本案兼有肺气肿、脾大、血压偏高等疾患,其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仅处于次要地位,故仍用加减大柴胡汤治胆为正治方法,稍佐生山楂、忍冬藤以去脂柔络,炙桑白皮以肃肺化痰而已。

(2) 吴某,女,56岁,工人。 (1)

右胁下痛,口苦,胃脘胀痛,食入欲呕,腰痛,头昏,纳少。胆囊炎、胆石症术后一年,胃窦炎、结肠炎、腰椎骨折史。脉濡紧弦,舌苔淡黄尖红。胆失和降,残余结石未净,复挟粘连为患,病情复杂,议进加减大柴胡汤加入红藤30g,败酱草15g,而诸恙次第消失。年余后,一度劳累郁怒,小有发作,续予前方10剂,得大便微利而病乃除。

按:胆囊炎、胆石症,术后多有残留结石未净,复夹粘连为患者,此例是也。虽宿有胃窦炎、结肠炎、腰椎骨折史等,审其以胆病为主,仍守加减大柴胡汤法以消炎排石,另加红藤、败酱草以治粘连。病不论术前术后,唯辨证之是从,第术后每多粘连耳。

(3)《叶天士医案·胁痛门》用药颇能变通,心灵手巧,徐评认为“心思有不可及处”。古人无理化方面的检查,固不能确知胆囊炎、胆石为何病,据“胁痛”证候以论治,每获奇效,史籍斑斑,亦颇多可以借鉴,学者贵在古方今用也。

大抵胆囊炎、胆石症如属阴虚绌急、气滞、络阻类型,徒从事于舒肝利胆,软坚磨石,活血化瘀无益。病同而证异,则治各不同,叶氏病案中柔肝缓急,流气通络之法尚已。如:

凌某,肝着,胁中痛,劳怒则伤气血。川楝子、炒延胡、归须、桃仁、牡蛎、桂枝木。

沈某,初起形寒热,渐及胁肋脘痛,进食痛加,大便燥结,久痛已入血络,兼以神怯形损,辛香干燥,决不可用。白旋复花、新绛、青葱管、桃仁、归须、柏子仁。

程某,胁下痛犯中焦,初起上吐下泻,春深寒热不止,痛在少阳之络。青蒿梗、归须、泽兰、丹皮、红花、郁金。

按:胆囊炎、胆石症治法,圆机活泼,固不仅加减大柴胡汤一法,兹举叶氏三案,以扩见闻而概其余。其他用药方面,如金石斛、绛香末、当归、生地黄、川贝母、橘叶、木贼草、刺蒺藜、钩藤、乳香、没药、枸杞子、天麦冬之属,均可随证选入,无定法可执也。

笔者近以大柴胡汤加木贼草等,有增强疏肝利胆、宣达散邪作用。此得之于邑人汤承祖同学之经验介绍,用而有效者。惟虚者忌之。

又尝以大柴胡汤加甘露消毒丹之属,治疗胆汁反流型胃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兹特一并表而出之,藉供参考。

八、 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伤寒论》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凡表证过汗或自汗过多,虚其表阳,身寒而表证未解者,桂枝加附子汤甚效。取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加附子以温壮在表之元阳。《本事方》载:“有一士人得太阳病,因发汗,汗出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急而不伸,予诊其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用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足补《伤寒论》之未备。

例一:曾治杨某,女,48岁,工人。

患流感,发高热,体温39.3℃,先服西药及注射针剂,经发汗,体温已下降为37.1℃,但仍心中不适,有难以名状之苦,脉浮大而无力,舌苔薄白稍黄,身寒肢麻,自汗较多,头昏特甚,后头部尤痛,间或呕吐黏痰,不思饮食,鼻微塞,不咳嗽。此表阳已虚而表邪尚未尽解,兼见痰湿遏阻中焦之候,予桂枝加附子汤加化湿宣中法:川桂枝5g,炒白芍9g,鲜生姜三片,肥大枣12g,炙甘草4g,淡附片6g,法半夏9g,茅苍术9g,云茯苓12g,川厚朴4g,藿、佩梗各6g,粉葛根9g,进二剂诸恙大减,再二剂病愈。

例二:陈某,女,27岁,工人。

产后56天,头昏心悸盗汗多,有寒热,口干思饮,纳差,面浮略带暗滞色,脉浮大虚数,舌苔薄白滑,体温37.5℃。此产后元气未复,体虚易招外感,表阳虚,心气弱,胃纳差,表里并病,虚实夹杂,以桂枝加附子汤法,扶正驱邪,佐以健胃养心之品:川桂枝5g,炒白芍9g,鲜生姜三片,肥大枣12g,炙甘草4g,淡附片6g,茅苍术9g,云茯苓12g,浮小麦30g,广陈皮6g,二剂后得微汗,肢体舒适,营卫渐和,再服二剂病去大半,盗汗止,精神爽,纳谷香,寒热轻,效不更方,续进二剂而诸恙若失。

按:例一虽自汗较多而未至遂漏不止,但身寒肢麻,头昏心中不适,俱见阳虚表证不解之象,取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未尽之表邪,加附子以温经回阳,发正汗以止邪汗,表里同治,正合病机。间或呕吐黏痰,为兼见中焦湿浊不化之候,时届暑令,最易夹湿,方中加入半夏、苍术、茯苓、藿佩梗之属,于宣中化痰燥湿中带有振奋胃阳、透邪外出作用。葛根为治项背强专药,借治兼外感性后头部疼痛,每有卓效。例二虽无发汗遂漏不止症状,但有产后心悸、寒热、盗汗、脉浮大虚弱等体征,亦属表阳虚而表证不解范畴,见症虽与例一有所不同,由盗汗过多而致表阳虚则一致。世徒知以黄芪、浮小麦固卫实表以治盗汗、漏汗,一般效果不显。笔者以桂枝加附子汤法扶正达邪奏功,调营卫,和阴阳,发正汗以止邪汗,此异病同治,治病求本之法。

九、 再论桂枝加附子汤证

桂枝汤类证类方最多,审证真而选药当,无不曲尽病情,疗效满意。故仲景先师列桂枝汤于诸方之首,柯韵伯于桂枝汤证发挥颇多。唯熟读《伤寒论》,洞悉病机千变万化者,始知仲景制方之妙用无穷,桂枝加附子汤,特其一例而已。

尝治张某,男,44岁,工人。

素秉健壮,形体魁梧,有气管炎、鼻炎史。每患感冒,旧恙辄发,发则服3至5剂中药即愈,此余之老病员,病情熟知矣。今夏流感盛行,在家从其子得病,发热、恶风寒、有汗不解、咳嗽咽痛、鼻塞头疼五天,前医先后进荆防、薄荷、白芷、菊花、杏仁、牛子、前胡、桔梗之属凡4剂,以疏表宣肺,原属不错。药后得汗,一度较舒适,热稍平,各种症状略好,旋复如故。乃复求诊于余。主诉近日来仍感头疼,咽痛,纳差,动则汗出,量较多。恶风寒,肌肤凉润,触之身无热,但体温却持续在38.5℃±。当诊脉浮缓,舌苔薄黄,体温为38.0℃,诊断为营卫不和,表阳偏虚,正虚邪陷,寒热交争而不能自拔,予桂枝加附子汤法以扶正达邪。

处方:川桂枝5g,炒白芍9g,鲜生姜三片,肥大枣12g,炙甘草4g,淡附片5g,全当归9g,白桔梗6g,光杏仁9g,藿、佩梗各9g,3剂。后三日复诊时,告以服第一剂药头煎后,便熟睡四小时,呼之不应;家中人惊惶不解,疑为有意外之变。及醒后肢体顿觉舒适,体温降至37.2℃。斯时,由发热、恶风寒、自汗多之表证不解,转为汗出溱溱,营卫和,热自退之佳象。及服第2煎药后,遍身微似汗出,体温正常,发热消失矣。续进1剂,各种症状大减,再1剂而诸恙皆平,眠食二便如常。患者喜形于色,唯觉鼻塞,前额疼痛,原有鼻炎史所引起。小有咳嗽,痰少不易出,原有气管炎史之故耳!脉浮弦缓,舌苔薄黄质偏红。改进:粉葛根10g,蔓荆子9g,辛夷花9g,苍耳子9g,香白芷6g,杭菊花6g,刺蒺藜10g,净银、翘各12g,白桔梗6g,光杏仁9g,藿、佩梗各9g之属以宣肺疏风,升清泄浊通窍,兼和营卫法而去。越三日病愈。

按:《伤寒论》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加附子汤证,为素秉不足,表阳偏虚之正治方法。亦有体秉素强,感冒后汗不如法,以致虚其表阳,营卫失和,肌腠空虚,驯至自汗多,恶风寒者。或肌肤凉润,触之身无热象,但体温仍持续在38.0℃±,服发汗药虽得汗,而表热不为汗衰,表邪不因汗解。此桂枝加附子汤之变证,例出寻常,若上举张案病例分析者是。经验所及,凡有表证,不得不用表药,但一味过表出汗,体气暗伤,表证终不能解。唯桂枝加附子汤法,一面调和营卫,发正汗以止邪汗,一面温壮在表元阳,兼顾体气之虚。治病求本,正胜邪自可却,汗出表解,而发热、恶风寒、自汗出、遂漏不止等症状,一并消失矣。

桂枝加附子汤证,为临床上一种常见证候,大抵表阳偏虚,误汗致变,或汗之不得其法,虚其表阳,最易见之,固不必拘于《伤寒论》原文,非“发汗遂漏不止”始可用也。其或过汗伤津,必兼养阴之始;大汗亡阳,急当救逆,则又非桂枝加附子汤所能胜任矣。

桂枝汤调和营卫曰解肌,不同于麻黄汤一类发汗剂的药物。桂枝汤配附子以温阳敛汗,固表止汗,此与黄芪、浮小麦一类固卫实表,补气止汗药物作用不同。从可知发汗与解肌法迥异,温阳敛汗与补气止汗法,则又大相径庭矣。

“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应用”一文,从《伤寒论》原文精神,看桂枝加附子汤治表阳虚见漏汗一类证候,本文从张某病例悟入,证见“表证不因汗解,表热不为汗衰,身虽凉润,体温却持续在38.5℃±”,例出寻常以外,投桂枝加附子汤而立见奇功,病异而治同,同样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若温热病之发热自汗,表证不因汗解,表热不为汗衰,体温高达39.0℃以上者,其肌肤绝不凉润,且绝无表阳偏虚见证,当别论之,与桂枝加附子汤证,固大殊也。

又有年高体弱患者,表证恶寒发热;头疼有汗,往往体温持续在37.2~38.8℃,检查白细胞,个别患者有高达20×109/L者。服桂枝汤法或随证采用辛凉解表轻剂,得微汗体温即下降,血象迅速转为正常,此《伤寒论》先表后里,表证去而里证自解,众所周知之正治方法。惟一旦过汗虚其表阳,治不如法,则成漏汗之桂枝加附子汤证,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十、小青龙汤类方应用举例

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甘草、五味子、半夏组成。方中以麻黄、桂枝去表寒,细辛、半夏逐里饮。细辛辛散,五味酸敛,辛酸相伍,开合相济以治嗽;干姜温肺,半夏降逆涤痰,温降相助以逐水。临床上有不少咳喘患者,素来有饮,一感外邪,肺气受蔽,气机不利,于是咳喘立见。大抵水与邪结,则用细辛。取麻黄一以开表,一以协诸药发泄肺中郁饮,故外邪与内饮相搏,为小青龙汤证,兹将本方临床应用举例如下。

1. 表寒里饮

表寒兼水饮内停,以“咳喘、呕逆”为主要指征。《伤寒论》所谓“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以分消表里病机为先,此第一义也。《金匮要略》又谓“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柯韵伯谓“此方又主水寒在里,久咳肺虚,兼治肤胀最捷。”所重在水饮内停,权衡治疗,又不规规于表邪有无也。总之,以表寒里饮,表里分消此其常,水饮内停,治重在里此其变。知常知变,病无遁情。

尝治张某,男,36岁,工人。

(2) 吴某,女,56岁,工人。 (2)

自诉五日来先是寒热鼻塞,旋得自汗而表证渐解,喉痒咳嗽有痰,身疼腰背痛,脉浮弦细紧,舌苔薄白黄,表寒里饮未平,有表证复有里证,以小青龙汤法:蜜炙麻黄3g,川桂枝5g,炒白芍9g,法半夏6g,五味子4g,捣干姜2g,北细辛3g,白桔梗6g,光杏仁9g,炙甘草4g,鹅管石10g,紫衣胡桃肉10g,川羌活4g,全当归9g,上方服5剂咳嗽即好。越二个月,因表寒诱发宿疾,鼻塞喉痒又作,早晚较剧,甚则晨起咳甚欲呕,脉浮弦细,舌苔薄黄,原方去白桔梗、川羌活、全当归,加鲜生姜三片,肥大枣12g,5剂咳止病愈。

2. 肺胀(肺气肿)

《金匮要略》:“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又云:“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考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二方,均有麻黄配石膏以开泄肺之郁热为君,并取半夏以降逆涤饮为臣,正合肺胀治法,唯小青龙以饮邪为甚,越婢汤郁热较重耳。

如治顾某,女,56岁,工人。肺气肿多年,天寒辄发,迩来胸板气短,发热恶寒,体温38.0℃,咳嗽喉有黏痰,烦扰羞明,口干思饮不多,脉浮弦略带滑,舌苔薄白黄。脉证结合,与《金匮》肺胀近似,姑以小青龙加石膏汤法:蜜炙麻黄3g,川桂枝5g,炒白芍9g,鲜生姜三片,肥大枣12g,炙甘草4g,光杏仁9g,五味子4g,捣干姜2g,北细辛3g,法半夏9g,通草4g,生石膏30g,服5剂,得微汗,寒热胸板,呕痰气短均较好,口干思饮次数亦见减少,体温37.4℃,肺之郁热宿饮,已有宣化之机,效不更方,原方再进5剂而愈。

3. 表寒里虚夹饮

小青龙汤原方后附加减法:“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噎属中虚且寒者居多,无表证,故去麻黄加附子。笔者每于小青龙证见表寒里饮,而又自汗身寒,心悸欲呕,咳喘上气,脉浮虚弦,舌淡苔白滑等,投小青龙汤加附子法,往往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大抵表实无汗而喘,麻黄在所必用,麻黄汤,大小青龙汤之类是。表虚自汗,或汗多心气不足者忌麻黄,恐汗多再汗,易于促其亡阳故也。若证见表寒 (实)而里气已虚,又内挟水饮者,则小青龙汤加附子法尚已!此又不同于小青龙汤原方后附加减法“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的表虚里寒证候。

如治管某,男,80岁,退休工人。年届八秩,阳气早亏,左胸部痛如针刺,身寒咳嗽有痰,气短肢冷,体温不升,腰背痛,小溲时清时黄,饮食尚好,脉浮虚弦滑,舌淡苔黄。老年慢性支气管扩张为病,已10余年,表寒里虚,虚中夹饮之证,进小青龙汤加附子法以温经达邪,温化里饮:蜜炙麻黄3g,川桂枝6g,炒白芍9g,鲜生姜三片,肥大枣12g,炙甘草4g,法半夏9g,桃、杏仁各9g,五味子4g,捣干姜2g,淡附片9g,北细辛3g,紫衣胡桃肉12g,服药4帖,身寒胸胁刺痛渐好,口干思饮不多,咳有风痰。表寒里饮尚未尽除,正宜原法续进。肛坠气短,腹痛大便不畅,原方中稍佐煨金铃9g,续服4剂而愈。

按:用《伤寒论》方,首重辨证施治,一方面认真分析病情,是否与仲景原文、原方、原法相吻合,然后随证加减;一方面通过《伤寒论》辨证施治精神,从而借治他病,创出一条新路子,以不断充实提高和扩大《伤寒论》方的适应证范围。

十一、 当归四逆汤证治的临床运用

《伤寒论》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大枣二十五枚(擘),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个人对当归四逆汤的临床运用,本寒郁肌表、血凝气滞之义而灵活运用之,不拘于“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字面上,其疗效有出人意料之外者。

例一:患者吉某,男性,12岁,学生,住址大生一厂西工房,病历号21872。

于1958年3月份起,全身发现广泛性红斑,大小不等,表面稍凸起,压之不褪色,两小腿尤多,但痒不痛,自有红斑后,便尔咳嗽,痰中带血,月余未停。旋即红斑渐消,而胃脘疼痛大作,面黄色滞,呕吐仍频,大便或秘或溏,有时带血,便后肛门略有坠胀感觉。食欲缺乏,精神疲乏,有慢性气管炎病史,心肺透视正常,大便检查蛔虫卵(+),迭经中西医药治疗无效。乃于4月16日,4月17日,5月8日,5月10日,5月12日先后来我院中医科求诊,曾分别予以:

扶中止吐:潞党参、旋复花、代赭石、法半夏、云茯苓、紫苏叶

活血消斑:全当归、赤白芍、大川芎、鲜红花、紫丹参

健胃止痛:制香附、炒延胡、青陈皮、炒枳壳、川厚朴

消炎止泻:煨葛根、淡黄芩、细川连、粉甘草

杀虫制蚘:使君肉、川楝子、陈鹤虱、白雷丸、花槟榔

5月14日再诊,诉腹痛吐泻、咳痰带血、肛门坠胀均好。5月13日并曾排出蛔虫三条,两手及左足红斑消退,躯干部几无红斑可见,惟病势集中于左腿部,红肿疼痛,不能步履。此次由其姐伴同乘车而来,一步一跛,甚为痛苦。检视左腿红斑,呈云片状,大小杂陈,压之并不褪色,压之稍重,则有痛感。脉细弦而数,精神食欲两俱缺乏。因思血郁左足,红斑不消,血凝气滞,为痛为肿。治宜活血消瘀,疏通经络,但得气血流通,自可斑消肿散,乃为之处方:全当归10g,桂枝5g,酒炒白芍9g,北细辛1.5g,炙甘草5g,通草5g,肥大枣四枚。

上方即《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原方,讵料服后一夜,左腿肿痛大减,红斑消退,腹中舒适,精神日振。其后5月15日、19日、22日、24日先后用药,俱不离当归四逆汤法。药证相投,厥功甚伟,驯至血和气散,斑消病除。

例二:患者瞿某,男性,23岁,百货公司职员,病历号12461。

有肺结核及慢性鼻炎病史。体质衰弱,头昏神疲,体温每低于正常人。于1957年11月2日就诊,据告:经常两手发冷而现紫红色,视之果然,按之果冷。且语以每冬必生冻疮,破溃难愈,至为所苦。脉细,体温35.6℃,舌淡黄,当予以人参养荣丸四两(日服三次,每次二钱,开水送下)为温养强壮、先内后外法,姑试服之。11月19日复诊时,告以神疲头昏略好,手冷发紫依然,天时渐寒,要求重点治疗手冷,早期预防冻疮的发生。辗转思维,乃选用当归四逆汤,一以治手冷发紫,一以预防冻疮。虽素病肺痨,平脉辨证,体属虚寒居多,当不废温运活血之治,作返源穷本之谋。

处方:川桂枝5g,酒白芍9g,北细辛1.5g,全当归9g,炙甘草3g,通草3g,肥大枣四枚。当嘱连服三帖后再议,旋于12月28日腹泻,1958年1月慢性鼻炎复发,2月患感冒,3月再治鼻炎。先后用药治鼻炎,治感冒,俱不忘其虚寒体质,参伍以当归四逆汤法。如:粉葛根9g,蔓荆子6g,辛夷花6g,苍耳子6g,全当归9g,北细辛1g,通草3g,桂枝3g,炒白芍9g,鲜生姜三片,肥大枣四枚,炙甘草3g等,视病之轻重浅深,出入加减为方。据告迄今慢性鼻炎已愈,去冬冻疮亦未举发,两手已不似前此之冷,而色现红润矣。当归四逆汤之能治手冷,且能预防冻疮,其疗效竟若斯之卓越也。

十二、 加味苓桂甘枣汤治疗脐下悸经验

脐下悸较心下悸为少见而难治。辨证准确,加味芩桂甘枣汤,颇有卓效。

顾某,男,63岁,理发师。1981年7月28日来诊。脐下动悸,其势下趋,时轻时剧,日夜不休,甚则影响入睡,如此已2个月,精神疲惫,颇为所苦。脉虚弦滑,舌苔淡黄边有齿印。此气血流行失畅,郁而求伸,因见脐下悸动不安之候。 《伤寒论》说:“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此证近似。病不论发汗与否,欲作奔豚与否,其为脐下悸动则一,有斯证而用斯药,乃进加味苓桂甘枣汤法以观其效。茯苓15g,桂枝6g,炒白术10g,炙甘草5g,大枣15g,夜交藤30g,紫丹参15g,合欢皮12g,龙、牡各30g先煎,服药3剂,病愈十之二。脐下动悸渐好,唯其势由下趋转为向上移行。

病机以下行为顺,因加重方中桂枝剂量,协术苓甘枣龙牡,另加百合、地黄、淮小麦以匡正祛邪,缓和急迫,通调气血而降冲逆,此日人东洞翁氏之经验为可取也。茯苓18g,桂枝9g,炒白术10g,炙甘草6g,大枣20g,龙、牡各30g先煎,淮小麦30g,川百合12g,生地黄12g。3剂而脐下动悸完全消失,安然入睡已三昼夜矣。讵知停药后,又见小有发作,遂于7月18日再次就诊。自诉药后病情已大有好转,但未能巩固。询之口不干,足见加味苓桂甘枣汤法为对证。方中桂枝尤不可少,且剂量宜重不宜轻。当诊得苔、脉均有起色,眠食尚好。效不更方,遂于原方中茯苓改20g,炙甘草改9g,桂枝仍用9g,服5剂而愈。一年后随访,告以先后按方服药11剂,而脐下悸即获痊愈,迄今未发。

按:脐下悸,目前尚不能确指为何种疾患,临床实践中虽不多见,但往往有之,大抵为动脉血流失其常度,有人怀疑为动脉瘤之故,亦有人认为系胃肠神经官能症者。留待日后进一步验证。加味苓桂甘枣汤能健脾胃,缓急迫,降冲气,伐肾邪。尝用之以治脐下动悸颇有效验,近于该方中新加活血化瘀药,疗效尤称满意。

十三、 论芍药甘草汤证及其灵活运用

《伤寒论》芍药甘草汤,主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诸证。仲景先用甘草干姜汤救其烦躁吐逆。更作芍药甘草汤以复其阴液,使脚挛急者得以复伸。故吴遵程曰:“芍药甘草汤,甘酸合阴,专治荣中之虚热。其阴虚阳乘,至夜发热,血虚筋挛,头面赤热,过汗伤阴,发热不止;或误用辛热,扰其荣血,不受补益者,并宜用之,真血虚挟热之神方也。”而《医学心悟》称:“本方治腹痛如神,脉迟为寒,加干姜,脉洪为热,加黄连。”这是程钟龄能以古方灵活运用之优点,益信本方为缓解肌肉经筋挛急之有效药。笔者在临床上亦以芍药甘草汤加味,而得有效验方三则,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芍药甘草香附红花汤

处方:芍药30g,甘草30g,香附9g,红花9g

主治:胸、腹、胁、背肌肉及神经疼痛。

方解:芍药甘草汤,原为脚挛急及腹痛主方,然益之以香附、红花,行气活血,主治胸腹胁背肌肉及神经疼痛,其效乃著。盖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气血一有阻滞,疼痛因之而生,取芍药、甘草,重以缓解疼痛,香附、红花,利其血气,气煦血濡,标本兼顾,气血流通,则疼痛自止矣。

芍药甘草苡仁牛膝木瓜汤

处方:芍药30g,甘草30g,苡仁12g,牛膝6g,木瓜5g,酒炒丝瓜络12g

主治:腓肠肌痉挛疼痛。

方解: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伤寒论》早有明文记载,兹则益之以薏苡仁,一面增加营养,一面缓解急迫,另加牛膝以引药下行,木瓜以舒筋缓急,丝瓜络以引经入络,而腓肠肌之痉挛疼痛立愈。

芍药甘草归尾桃仁银翘败酱红藤汤

处方:芍药30g,甘草30g,归尾、桃仁、银花、连翘各9g,败酱草12g,红藤24g

主治:肠粘连疼痛难忍。

(2) 吴某,女,56岁,工人。 (3)

方解:程钟龄谓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如神,脉迟为寒加干姜,脉洪为热加黄连,此泛指一般胃寒肠热或胃热肠寒而言之也。若近代外科手术后之肠粘连疼痛难忍,则用芍药甘草汤时,必加当归尾、桃仁,以活血散瘀,金银花、连翘,以消炎解毒,败酱草、红藤,以凉血消肿,合而用之,其效乃著,方从阑尾脓肿治法悟入,唯芍药甘草用量必重耳。

附 阑尾脓肿经验方:

生黄芪30g、炮山甲10g,红藤30g,败酱草15g,当归尾12g,桃仁、红花各10g,京赤芍12g,牡丹皮10g,净银、翘各15g,七叶一支花30g,白花蛇舌草30g,蒲公英30g。

十四、 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腰腿痛

《伤寒论》说:“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温,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此张仲景氏应用芍药甘草汤的经验记载,辨证用药,规律谨严。所重在“两胫拘急”、“其脚即伸”。

《医学心悟》称“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如神,脉迟为寒加干姜,脉数为热加黄连。”《类聚方广义》说:“芍药甘草汤治腹中挛急而痛者,小儿夜啼不止,腹中挛急甚者亦奇效。”由此可见,随着医疗经验的不断充实,逐步扩大了芍药甘草汤的适应证范围,此外,笔者每于芍药甘草汤原方加黄芪、王不留行、当归、乳香、没药、全蝎、蜈蚣等,以治痹痛(如坐骨神经痛之类);加玉屏风散、杜仲、木香、独活、桑寄生等,以治闪腰(急性腰扭伤);加苍术、黄柏、虎杖、牛膝、伸筋草等,以治湿热痿痹;加香附、当归、红花以行气活血;加牛膝、木瓜、薏苡仁以引药下行;加刘寄奴、落得打、制乳香、制没药以活血化瘀;加鸡血藤、忍冬藤、酒炒丝瓜络以舒筋活络止痛;又尝加附子、黄芪等温经通络之品,而成芍药甘草附子汤法以治脚挛急,身寒,腰痛趾冷肢麻的营卫俱虚等证候。如此配合成方,一方面扩大了芍药甘草汤原方治疗范围,另方面增强了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的疗效。只要辨证明确,用药配伍恰当,特别对部分腰腿疼痛疾患,寒热虚实,随证加减,往往收效颇为迅速而可靠。

芍药甘草汤原方,药仅二味,用量不宜过轻,轻则无效。大抵每味药物,少则9g,多则18~30g或更多,视病情轻重缓急而定。今世医者对甘草用量过重往往不以为然,必须破此成见,始有效果。如遇复方配伍药味较多时,可根据整个处方剂量,平衡用药,视具体情况而增减之。

古时赤芍、白芍不分,统称芍药,亦犹术之不分苍术、白术一样。后世多以赤芍主破血,白芍兼能和血,此乃通过实践检验的结果。笔者每以赤白芍同用,寓和于破,既破且和,疗效较为满意。

所谓腰腿疼痛疾患,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中如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及部分轻度外伤等在内(必须排除骨折、脱位等实质性病变),采用加味芍药甘草汤,疗效始著。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芍药甘草汤还能治疗“湿热脚气”、 “消渴引饮”、“木舌肿痛”等证候,对于这些疾病,尚须结合当时脉证、舌苔等具体情况,在临床上进一步验证。

病案举例

例一:蒋某,男,36岁,农民。

初诊:1973年8月29日

因田间劳动不慎,车轮擦伤致腰腹部疼痛发麻,牵引腿膝疼痛,行走不便,幸未发现骨折,经当地中西医药治疗无显著效果,特前来就诊。脉紧弦,舌红苔黄,速进加味芍药甘草汤法以缓急止痛,流气通络。赤、白芍各9g,炙甘草18g,制香附9g,全当归9g,鲜红花9g,川牛膝9g,宣木瓜6g,桑寄生12g,刘寄奴6g,落得打6g,制乳、没各6g。3剂。

二诊:1973年9月1日

腰腿膝疼痛大减,脚麻亦较好,气血有流通之渐,唯些微胸闷而已。脉紧弦意减,舌红苔黄,效不更方,原意再进。3剂。

三诊:1974年10月23日

去年腰腿疼痛由外伤而引起,曾于1973年8月29日、9月1日先后来我科就诊,服中药六剂即获痊愈。今年国庆节后,因用力担泥又引起腰腿疼痛,病情仿佛如前,故又特来求治,脉紧苔白,血凝气滞,络脉挛急并见之候,再以前方加味芍药甘草汤法,去桑寄生,加厚杜仲15g,以加强腰扭伤的治疗效果,5剂病愈。

例二:何某,女,69岁,退休工人。

初诊:1974年11月28日

右腿肿痛半月,倚杖或赖人扶持而行。脉弦细紧,舌薄苔黄,高年患者营虚络阻之象。治宜缓急止痛,舒筋活络,商进加味芍药甘草汤法:炒白芍18g,炙甘草9g,制香附9g,全当归9g,鲜红花9g,川牛膝9g,宣木瓜6g,炒苡仁12g,汉防己9g,忍冬藤30g,酒炒丝瓜络12g,3剂。

二诊:1974年12月2日

药后佳良,左腿疼痛愈十之八,除间有失眠而外,其他症状均大减。脉紧去,仍弦细,苔如前,宗前法略大其制以强化药力。

1974年11月28日方中忍冬藤改60g。

后三月,以他病来诊,告以药后右腿胀痛即好,虽年事已高,仍健步如前。

例三:华某,女,18岁,学生。

初诊:1977年11月29日

左足扭伤一年,左踝外侧压痛,步履不爽,经摄片,左足踝关节未见骨折及脱位。脉弦稍带紧数,每分钟96次,舌苔薄黄舌尖红。病在经筋,气血失流通之常,不通则痛,以芍药甘草汤加入活血化瘀之品。炒白芍18g,炙甘草9g,制香附9g,全当归9g,鲜红花9g,川牛膝9g,宣木瓜6g,汉防己9g,虎杖15g,鸡血藤30g。

二诊:1977年12月5日

药后左足踝关节疼痛愈十之七,疗效迅速,脉弦稍数,每分钟90次,舌苔薄黄舌尖红,前法获效,毋庸更张。

11月29日方加酒炒丝瓜络12g,5剂。

药后即病愈。越一年,经随访,健步如前。

按:“论芍药甘草汤证及其灵活运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腰腿痛”二文,均以芍药、甘草为君,另加随证施治之品,疗效卓著。方中所重仍在芍药、甘草二味,且剂量亦最多,其中加味药物虽不少,均不外协助君药,缓解症状,居于臣使地位,不得囿于俗见,以加味药物较多致疑也。

十五、 加味白头翁汤治疗慢性菌痢的体会

胡某,女性,27岁,干部,原籍南通市,现在贵阳××厂工作。

1973年患菌痢,五年间叠经中西医药治疗,迄今未好。平日工作学习紧张,而体力不能适应,颇为所苦。此次回乡省亲,经友人介绍,特来求治。诊得脉象弦细紧,舌苔薄黄滞,大便痢下红白黏液,里急后重,一日4~10次左右,平时左腹下部隐隐作痛,痢下前腹必胀痛。身寒嗜寐,头昏,神疲乏力,体形较瘦,血压偏低。四诊合参,此痢久体虚,肠滞未楚,虚中夹实之候。法当导滞清肠,佐以健运之品。

白头翁15g,北秦皮9g,小川连3g,川黄柏6g,油当归9g,炒白芍9g,广木香5g,花槟榔9g,蛇莓草30g,焦山楂12g,炮姜炭2g,炙甘草4g。

方两进而大便带黏液渐少,里急后重,腹胀痛亦较好,痢下次数减少为一日四次,苔脉仿佛如前。肠滞未楚而体气早虚,效不更方,原法再四剂而大便带黏液渐少,痢下日行二次,腹胀痛,里急后重感大减,身微寒,间有头昏,虚故也。脉紧减,仍弦细,舌苔薄黄,前法获效,原方炮姜炭改3g,炙甘草改5g,再5剂而大便已不带黏液,腹痛、里急后重及头昏均好,身微寒,口干思饮不多,大便微溏,一日2~3次,小便时偶有欲大便状。脉弦、舌苔薄黄,此肠滞渐化而正气未充,肠功能未复之故,守方不变,略大其制,炮姜炭改4g,炙甘草改6g,取甘草干姜汤意以温运中焦而强化药力,协白头翁汤及木香槟榔丸法,有攻有守,寒温并进,用归芍则和血而医便脓,取焦山楂以磨积消食,蛇莓草以消炎灭菌。

以其恙属慢性,体气早虚,虽见急性发作症状而不取硝黄,更毋须枳朴,纵属病久体虚,已是5年宿疾,痢下连绵,肠滞未化,而不得议补,除邪即所以匡正,故屏去参芪不用,宗白头翁汤为主方,而独倚甘草、干姜以重任,选木香、槟榔调气而治后重,出奇以制胜。虚实并举而以导滞为主,寒温杂进而以清肠为先,权衡轻重缓急,用药丝丝入扣。五剂之后,大便遂转为一日一次,黏液消失,亦不便溏,纳增,腹胀痛已好,里急后重见除,身寒亦解。患者主诉前此所有各种临床症状,至此均告次第痊愈,精神日见振奋,唯略觉口干思饮。近因照顾其祖母骨疾,生活起居不得正常,气阴未复,有以致之,不足虑也。其后痢病既解,嘱暂停煎方。因其素来血压偏低,月经量少,易以归脾丸、参苓白术丸,补益心脾气血,调整肠胃功能,以治其本而善其后,越数日病愈,即欣然离家,返回原单位。

该患者初诊时大便为脓血便,毋须镜检,肉眼即能看清楚。”1978年12月5日初诊,连续服药6剂后,12月12日、16日、19日来复诊时除临床症状次第消失外,经先后显微镜大便常规检查三次,黏液、红血球、白血球等迅速转为阴性。计先后就诊五次,服药16剂,历20天而五年宿疾一旦霍然,不仅病家十分高兴,医家亦为之兴奋,疗效之快,出乎意料之外。守方不变,有一定治疗规律可循,特志之以示不忘。唯该患者远在贵阳,家属地址已忘,无法随访殊为遗憾!

考白头翁汤为《伤寒论》方,世人多称其治疗急性菌痢有专长,殊不知加减变化,对若干慢性菌痢及慢性菌痢急性发作期,虚中夹实、半虚半实之候,随证选药,颇有卓效,本病案即其一例。古方贵在今用,用药必须对证,岂独加味白头翁汤能治疗慢性菌痢而已。

十六、 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体会

《伤寒论》说:“太阳病,项背强,及(注)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俯仰不自如貌,项背强,是项背部拘急不舒,转动不能自如的感觉。大抵项背强,不一定属颈椎病,而颈椎病很少没有项背强的。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轻者头、颈、肩、手、臂疼痛和麻木,重者可致肢体瘫痪。葛根能解除项背部肌肉的紧张及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颈椎周围肌肉韧带的弹性,达到缓急止痛作用。据《本草经》载:“葛根能起阴气。”张洁古说:“葛根升阳生津。”刘潜江说:“能鼓正阳,驱逐邪风,又妙能泄带阴精,泽滋燥火者,舍葛根其谁与归?其有汗无汗,则任麻黄之去取可耳。”同一项背强,根据《伤寒论》用药规律,有汗恶风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恶风用葛根汤,麻黄可以随证去取,而葛根则必不可少,可见葛根为治疗项背强的主要药物。

例一:尝治王某,女,48岁,工人,患颈椎增生,摄片号:45772。

1981年11月24日来诊,右肩部痛引右臂,不便升举,且有头痛脑鸣。脉弦略紧,舌苔淡黄,进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草、葛根、刺蒺藜、菊花、川芎、姜黄,服4剂获效,再5剂疼痛消失,外用大川芎1000g,研细末,盛布袋中,作枕,罨痛处,自觉局部凉窜,颇为舒适。

例二:管某,男,44岁,工人。

(2) 吴某,女,56岁,工人。 (4)

患第五颈椎椎体前位偏扁,生理弧度较直,项韧带钙化。摄片号37860,右臂酸痛,活动受限,项强转侧不利。脉弦带紧,舌苔淡黄,以桂枝加葛根汤再加酒炒丝瓜络,外用川芎末作枕,罨局部,计服药7剂,一周痛止。

例三:王某,女,48岁,工人。

患颈椎病已久,先以桂枝加葛根汤法治之,右肩部疼痛好转,近又身痹不适,项背强作痛。脉浮紧弦,舌苔薄黄。易以葛根汤加当归、姜黄、全蝎、蜈蚣以活血化瘀,蠲痹止痛。方中取麻黄以开太阳之表,使病有出路。外用川芎末作枕罨痛处,内外分消,10剂渐愈。

例四:潘某,男,55岁,干部,住院号:16294。

患颈椎病多年,迭经治疗无显效,身疼肩颈部痛,入夜腰背疼痛尤甚,有时有汗,有时手冷,头胀痛,步履维艰。脉浮紧弦,舌苔薄黄。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法,药后平平,改投桂枝加葛根汤,病渐向愈。以其身痹疼痛,全身症状明显,乃改进葛根汤加归尾、桃红、姜黄之属,其效大著,20剂后,健步如前矣。

例五:姜某,男,50岁,干部。

颈椎病为患,项背强

,肩臂疼痛。1979年秋,住院行牵引术二月余无显效,颇为所苦,乃决意出院改用中药,遂以川芎末一味作枕罨患处,不令其绝,半月之后,痛苦若失。其后曾介绍多人来院求治,此独任川芎末外罨法亦有卓效典型病例之一。

体 会

(一) 颈椎病截至目前为止,中西医药,尚无特效疗法,牵引术有效有不效,且部分患者不耐此项牵引治疗,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对减轻症状、缓解疼痛初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其全身痹痛症状显著者用葛根汤,局限于颈椎病之项背强

,肩臂疼痛不舒,升举不便者,用桂枝加葛根汤,另加活血化瘀搜邪入络之品,如当归尾、桃仁、红花、姜黄、全蝎、蜈蚣、酒炒丝瓜络之属。病情有轻重之分,用药有浅深之别,活法在人,不必拘拘于表实无汗用葛根汤,表虚自汗用桂枝加葛根汤之常法,贵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二) 有经摄片为颈椎病的少数病例,而项背强不明显,或竟无项背强,唯肩臂疼痛不适,选用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同样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如例一王某是。大抵同一颈椎病,病有新久,疗效各异,如例二管某新病未久,故易于迅速取效。而例三王某,例四潘某,宿疾多年,则疗效较慢。有单用川芎末外罨法而疗效卓著者,如例五姜×即是。另有俗称落枕病,每见项背强之候,选用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亦有良效,略同太阳病治法,因其并非颈椎病器质性病变,故易于建功耳,此又鉴别诊断上不可不知者。

(三) 运用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法治疗颈椎病,从“项背强”一语,得到启发,另加活血化瘀、蠲痹通络之品以增强疗效。益以川芎末外用,取其香窜入络,流通气血,内外兼治,相得益彰。近数年来,经数十例之使用,初步取得了可喜的苗头。方中葛根、麻黄、桂枝,辨证施治,用量不宜过轻,轻则无效。根据辨证,结合患者体质情况,如能药后得汗,使其表里双解,邪有出路则更佳。由于病例不多,体会不深,先后摄片对照,尚未能全部做到,中西结合,正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努力。

注:“及”字,通行宋本伤寒论作“反”,根据长沙、桂林版古本改作“及”。

十七、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变方

《伤寒论》说:“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同一发汗后变证,在《伤寒论》里有汗后表虚恶寒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有表虚里实,不恶寒但恶热的调胃承气汤证;有过汗伤其表阳的桂枝加附子汤证;有过汗伤阴,身疼痛,脉沉迟的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等。本条乃汗后中虚气滞不运之腹胀满,与腹胀满之属实者不同。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虚中夹实、半虚半实之方,若纯实、纯虚的腹胀满,均非所宜。柯韵伯所谓:“邪气盛则实,故用厚朴、姜、夏散邪而除胀满,正气夺则虚,故用人参、甘草补中而益元气。”结合临床实际,颇有道理。笔者数十年来遇中虚腹胀满,气滞不运,食欲不振,精神疲乏,间有腹痛鸣时呕等慢性胃炎一系列症状出现时,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变化而成一方:太子参15g,青、陈皮各6g,炒枳壳7g,川厚朴4g,法半夏9g,炒白术9g,云茯苓12g,鲜生姜三片,肥大枣12g,炙甘草4g,佩兰梗6g。

方中用参以振奋胃肠机能,协同青陈皮、枳壳、厚朴、佩兰梗和中调气以治腹胀满;用半夏、白术、茯苓降胃止呕以旋运中气;取生姜、大枣、甘草补中建中,调营卫,长气血以扶正达邪。方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变化而来,以下简称变方。古方今用,其适应证范围比原方增多,不拘拘于汗后腹胀满者,其疗效也较满意。笔者另酌加黄芪、升麻、柴胡等出入为方,同时加重枳壳剂量,以借治一部分胃下垂病例,变化随心,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方中人参价昂,可以重用太子参或党参代之,领诸药鼓舞胃气,扶正驱邪,其任甚重,如去而不用,或用量过轻,则其疗效便不理想。变方于原方中加青陈皮、枳壳以增强厚朴除腹胀满的作用,加大枣配生姜、甘草以补中,加佩兰以醒胃涤浊,配合运用,较原方疗效为更好。对增进食欲,廓清中焦,消退若干患者白黄稍腻舌苔,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伤寒论》方,多从实践中来,《伤寒论》药法,每多随证加减,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原方及变方,如能辨证明确,用于若干常见病、多发病中某一阶段无表证而见腹胀满属虚中夹实、半虚半实的证候,无论汗、吐、下与否,有斯证而用斯药、斯方,活泼泼地不为哪一种或哪几种疾病所局限,往往同样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十八、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临床应用体会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在《伤寒论》原文里主治“发汗后腹胀满者”,指汗后中焦气滞不运,胃功能不振,用厚朴泻满,半夏开结,生姜宣通胃阳,人参鼓舞胃气,甘草和中,共奏疏肝和胃,扶正达邪之功。数十年来通过临床实践,笔者从此方演变而成甲、乙二方,以治部分胃脘痛证候。证见:胃痛隐隐,食少纳呆,胸闷痞塞,嗳气泛酸,便溏或不畅,间有身寒或呕吐白沫等,随证治之,颇有效验。

古方今用,用法而不执方。

原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

甲方:太子参、青陈皮、炒枳壳、川厚朴、法半夏、炒白术、云茯苓、鲜生姜、肥大枣、炙甘草、佩兰梗

乙方:太子参、青陈皮、炒枳壳、川厚朴、制香附、炒白芍、川楝子、广木香、大砂仁、瓦楞子、香甘松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和中调气,补泻兼施,以治半虚半实之腹胀满痛,痛势不甚者,正合病机,固不必拘于“发汗后”也。其脉象多弦,舌苔薄黄。

甲方较原方加青皮、陈皮、枳壳,协厚朴以除满,加白术、茯苓,协半夏以开结,加佩兰佐生姜以宣胃阳,加大枣助甘草以缓中,其治半虚半实之腹胀满痛,痛势隐隐偏于虚者,较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原方为有力矣。其脉多弦细,舌薄苔黄边齿印。

乙方较甲方去半夏、白术、茯苓、生姜、大枣、甘草、佩兰,加香附、白芍、川楝子以治胃痛,加木香、砂仁以宽中调气,加瓦楞子、甘松以增强制胃酸、止胃痛作用。其脉多弦细紧,舌薄苔黄中稍腻。考胃脘痛原是一种症状,举凡胃炎、胃窦炎、胃神经官能症等,而见此半虚半实之腹胀满痛,痛势较剧偏于实者,都可随证使用乙方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加减化裁,论治别有创获。

其或湿热交阻,胃中不和,取吴茱萸、黄连以辛开苦降;去生姜、大枣、甘草,并暂不用参。

胃痛偏寒,纳少便溏,加良姜以温胃暖中,青、陈、枳、朴,剂量宜轻。

胃阴不足,嘈杂如饥,口干唇燥,舌红少津,加南沙参、麦冬、枸杞子、石斛、乌梅、玉竹,以濡养胃阴;如胃嘈较甚时,可以糯黄精250g,分次蒸食之有良效,去半夏、生姜、木香、砂仁佳。

久痛入络,刺痛拒按,舌青脉涩,加蒲黄、五灵脂、三七以活血化瘀。方中太子参与五灵脂并用(旧有十九畏:人参最怕五灵脂之说),相畏而实相成,益增治疗胃痛效果,此得之于长期临床验证,决非虚语,知之者盖寡矣。

其或湿痰内蕴,气滞不畅,加花槟榔协木香以理气畅中,较砂仁为力强。

合并溃疡、胃痛呕酸较多者。加海螵蛸、炒延胡索、蛋黄粉。

疏肝和胃,扶正达邪用参。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原方及自拟甲、乙两方,三方药物组成有同有不同,其疏肝和胃、扶中达邪指导思想则一致。立方轻灵透

,流气通络,升降开合,补泻兼施,杂人参(或以太子参、党参代之)于和中调气(青陈皮、炒枳壳、厚朴、法半夏、炒白术、茯苓、佩兰)、止痛制酸 (制香附、炒白芍、川楝子、广木香、砂仁、瓦楞子、甘松)等治胃药中,以强化疏肝和胃、扶正达邪作用,则胃气可健,胃痛可止,标本同治,疗效卓著,非一味止痛,或徒从事于壅补者,所可同日语也。

此外,笔者尝以此法施治若干急、慢性胃肠道半虚半实、虚中夹实一类疾患,观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旋复代赭汤、桂枝人参汤证中都用参,可以见已。方中人参(或以倍量的太子参、党参代之),此乃画龙点睛之品,决不可少,舍而不用,则其疗效便不理想,唯苔腻脉数,腹胀气滞者忌之。

十九、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的研究

《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盖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恶寒,太阳病也,热多寒少,邪渐传变,然犹未离乎太阳也,去太阳,则但热而不恶寒矣。若夫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是正气内虚,表邪外束。脉微弱,乃少阴病脉微细之互词,微弱为搏动无力之象,夫脉微弱,里也,证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表也,证虽系于太阳,脉实属之少阴,脉与病不相应,与前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大相径庭矣,兹则表里虚实,衡其轻重,阴阳寒热,权其缓急,应侧重于里,不可注眼于太阳,于是从多方面推敲,遂得而下一诊断曰:“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无阳指外无太阳表证,内而阳气衰微,乃体现上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不微弱,可以发汗之本意,然则脉微弱者不可发汗,其可发汗者,脉必不微弱而浮矣,太阳病之提纲可征也。

今既标明太阳病,则提纲诸证,自俱在内,言发热恶寒而遗脉浮头项强痛者,此乃古文之省笔法。但发汗之中亦有不同,热多寒少者,又不可与发热恶寒麻桂诸法同论。热多便当兼清里热,非徒一味发表所可了事。大青龙汤证,麻杏石甘汤证,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越婢汤证,比比皆是,既发表,又清里,表里两解之法也。诚若斯,则桂枝二越婢一汤,正是此证(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之的剂,以证合方,固无疑义。其下文之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又另为一证,必另有方治,特惜其年远代迁,沿刻差讹,方已佚失矣。其后专意玩索,始得其解,方知桂枝二越婢一汤,本在热多寒少句下,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下,必别有其他方治,余意推之,当不外温扶元阳,振奋心脏,正胜邪自却之原则,此种古人倒装文法,仲景沿而用之而已。今为归纳,以当结语:“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温阳达表,四逆汤之属加减用之。”

同类推荐
  • 贫血的饮食与中医调养

    贫血的饮食与中医调养

    本书为贫血患者(主要是缺铁性贫血患者)提供了大量的药物之外的保健措施和治疗建议,主要包括:贫血与铁、维生素、其他营养素的关系,适合缺铁性贫血的营养原则、食物,强化铁食品对贫血的作用,贫血中医调养方法等,并着重介绍了维生素C对于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意义。
  • 降血糖不可不知的300个细节

    降血糖不可不知的300个细节

    《降血糖不可不知的300个细节》为糖尿病患者提出了理想、专业、可行的防治细节。特别是针对初发患者,使其能够正确认识糖尿病,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向那些存在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们提出忠告.让他们提高警惕,及早就诊,以便早发现,早治疗。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降血糖不可不知的300个细节》囊括了日常保健、饮食方案、用药细节等方面,旨在为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疗资讯、最实用的养护细节,让每个糖尿病患者都能够轻松生活,享受健康和幸福。
  • 让女人年轻10岁的老偏方(定制版)

    让女人年轻10岁的老偏方(定制版)

    汇集了职业女医师10年的美颜保养精华让女人从身到心,从内在到外表,远离衰老,遇见更美的自己!本书速查速用,值得珍藏!
  • 女性保健参照书

    女性保健参照书

    为了加强妇女的身心保健,使广大妇女能健康、科学地享受新世纪的现代文明生活,我们综合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根据现代妇女身心疾病的特点,编辑了本书。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富兰克林自传(译文名著精选)

    富兰克林自传(译文名著精选)

    《富兰克林自传》是美国迄今为止被广泛阅读的重要自传作品之一,无论从自传的角度还是从美国思想史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富兰克林以拉家常的方式,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娓娓道来,整部自传在通俗易懂的叙述中不时会有睿智和哲理的火花,开创了美国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使自传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富兰克林自传》包括三个部分:“自传”、“致富之路”以及“富兰克林年表”,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很多通过努力奋斗走向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众多道德真谛与对世人的告诫。
  • 动物与海洋

    动物与海洋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孕育了种类繁多且数量庞大的生物资源。海洋动物是海洋中异养型生物的总称。它门类繁多,各门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有很大差异。本书介绍了各种海洋动物的生活习性,性格特点和生存环境,以及海洋生物作为人类所依赖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资源,怎样在提高海洋生产力的同时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
  • 血煞孤影

    血煞孤影

    浮生一梦,世间千般若。七情难断,六欲不休,是为人道。一个落魄少年,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走到了权力巅峰,拥有了令万人臣服力量。可谁知其实他最初只是想活下去。
  • 婚前睁大眼,婚后闭只眼

    婚前睁大眼,婚后闭只眼

    本书着重写了如何在婚前睁大眼,又如何在婚后闭只眼,但作者并不是要教女人做婚前的挑剔女,更不是要女人做婚后的无奈媳,而是教女人学会正确看待“婚姻”这件人生最重要的事,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婚前婚后的各种问题。
  • 九荒剑魔

    九荒剑魔

    【新书《赘妖》已发布,求支持】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敢问上天,何以为仙?
  • 青春错爱成殇

    青春错爱成殇

    “你没关系吗?”结果韩冥风很高冷地无视她了,“哇呀呀!怎么可能,我是一个拥有着前方高能的小仙女好不好,哼!”安雨熙又自顾自地开始生闷气了……——“对不起,现在我才明白不论我怎么努力,他不喜欢我。”“这场与她的的战争,我从一开始便输了……既辜负了自己,也辜负了你……”“小熙,你不用跟我说对不起,因为我爱你,所以愿意包容你的一切。”“这么多年,我都等了,也不在乎在这个世界多等你一刻,这样我的世界也会因为你有了一丝希望。”“当年,我的肩上有着国家和人民的责任,这让我不得不……现在我要抓紧你,不会再放开你的手了……”
  • TFBOYS十年我定不缺席

    TFBOYS十年我定不缺席

    韩萱儿,夏依依,上官叶梓在一次偶遇中碰到TFBOYS会与他们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我在修仙界练功

    我在修仙界练功

    瓜皮青年,黄木阳在一次通宵中猝死,不幸穿越到一个修仙世界中,在练功面板的帮助之下,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 如果生活变了

    如果生活变了

    如果有一天我所爱的爱我的都不复存在,那么我会做什么?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会做什么,我会看着你的照片痴痴的笑,会与家人和朋友一起聊天。如果明天我就会故去,我希望能拥抱你一下,能在星空下与你畅谈一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