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97700000015

第15章 “修身养性”的思想(3)

而在禅宗看来,时空是紧密相连的,一切时间的量度,其实是空间的量度。时间的流转其实体现在事物的变化上,比如我们看见花开,便知道春天来了;看见落叶便知道人秋。时间充分融入现在、当下的一切事物,小我融人“大我”,融人宇宙生命本身,个体生命和宇宙生命成为一体,于是对时间、死亡的焦虑就得到克服。

没有时间烦恼就没有时间老。

佛光禅师门下的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二十年满载而归,归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望老师。他高兴地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述说此次在外参学的种种见闻,佛光禅师总以慰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老师!这二十年来,您老一个人还好?”

佛光禅师道:“很好!很好!讲学、说法、著作、写经,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种更欣悦的生活,每天,我忙得好快乐、”

大智关心地说:“老师!应该多一些时间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

清晨在睡梦中,大智隐隐中就听到佛光禅师禅房传出阵阵诵经的木鱼声,白天佛光禅师总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众开示,讲说佛法,一回禅堂不是批阅学僧心得报告,便是拟定信徒的教材,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刚与信徒谈话告一段落,大智争取这一空档,抢着问佛光禅师道:“老师!分别这二十年来,您每天的生活仍然这么忙着,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

佛光禅师道:“我没有时间觉得老呀!”

“没有时间老”,这句话后来一直在大智的耳边响着。

瞬间即永恒,三生即刹那,对于悟者来说,当下的每一时刻即是永恒,即是过去、未来、现在,必须珍惜、把握。

这就是禅宗的时间观,所以禅师们能够坦然面对时光流逝和生老病死:在他们那里,永恒与刹那打成一片,关键是要善于体验当下的生命情趣。

8.平常心是道

什么是佛?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是道;就这么简单。一切众生何以不能明白?因为不肯平常。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一定是很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真正的伟大。

有人求教于南怀瑾先生:为什么学佛的人多如牛毛,而成佛之人却凤毛麟角呢?南怀瑾先生这样回答:一般人学佛修道何以不能成就呢?只因不肯平常。

无论是参禅悟道还是做其他事情,仅凭勤奋用功往往收效不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忘却了平常心。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去待人接物,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处理好各种事情。

从前,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我想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可为什么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块盐,交给学僧说:“你去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

学僧遵照指示去做,没多久,跑回来说道:“我把盐块装进葫芦,可它老不化;葫芦口太小了,伸进筷子也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过葫芦倒掉了一些水,然后只摇晃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不解地门:“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仍耐心地解释说:“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崩断,弦太松不出声音。时刻保持着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作家方杞在他的另一篇有关佛道的文章《心不安》中这样写道:

现代人的一大苦恼是:活得于安心。

学生在学校上课读书时,会觉得无聊,觉得不耐烦,恨不得抛开书不读……等放学回到家,独自一个人的时候,又觉得空虚,觉得厌倦,不知道做些什么好……

工作的人,忙得团团转,累,精神疲乏,不知道有什么意义……好不容易熬到下了班,却又惘然若失,静不下来,想找个什么名堂排遣排遣,求个解脱……

在家里的人,天天穿来梭去,瞪眼顶嘴,大争小吵的不得安宁……看电视各有所钟,吃喝享用挑剔不尽,为鸡毛蒜皮的事碰到——块都有得抱怨有得烦……

走在繁华热闹的街上,明明人挤人,却自觉孤单,彷徨,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常常忽然发现像被压榨、腐蚀的骸骨……

有人时时浩叹:小孩活得多么单纯快乐……几乎每个人都免不了会抱怨:人生的烦恼真多,人生苦……为什么呢?

禅宗六祖慧可有一次问达摩祖师:“我的心不安,请师父替我安心。”达摩反问道:“请把心拿来,我替你安。”过了好一会,慧可回答说:“我找了好久,可是仍然找不出心来。”达摩回答说:“好,我已然把你的心安好了。”

找不到心,是现代人的悲哀,也是这个世界的毒癌。身心不得安在,是人生苦恼的根源。

像五苦章句经说的:“一切壮无过心,心是冤家,常欺误人厂怎么办呢?

心何以不安?因为有所亏欠,受了蒙昧。亏欠了本性,蒙昧了自觉。本性清静,知道自己的真面目,可是一旦有所亏欠,便有烦恼风吹动妄心,推波助澜而生出妄境界。好比一农家子弟,驻足观赏百货公司华丽的衣饰,不觉大大动心,为之目眩神迷,恨不得据为已有,逢人炫耀……外欲炽盛,便愈观赏失真,内心自不免空虚……

本觉清明,是一种“夜深入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的自觉,一旦妄想不断,心便蒙昧不觉了。妄想又有两种:是惑,思惑——好比暴饮暴食于健康有害,人人知道,可是一旦面对着佳肴美馔,便偏偏有人置诸脑后,剧饮大啖不能自己,这是见惑;也有人深知暴饮暴食危害生命,想要克己节制,感情上却又往往难以决绝,不能了断,这是思惑。

因为没有清静的本性,所以众苦煎迫。

因为没有清明的自觉,所以不能“见惑顿断如破石,思惑如同斩断藕丝。”心即落人执著缠绵的迷境,自然不能安了。心误人,心杀人呵!

怎么样才能安住身心呢?要能认识自己,才知世相。认识自己,是“定”;了知世相,是“慧”。在裟婆世界的各种文化知识里,能够提供“定”的方法和“慧”的门径,得以舍脱贪嗔痴妄,能明心见性的,要算是悲智双重的佛学;在各种生死流转的信仰里,说理清明,修证究竟,使人获得身心平衡,生活快乐的宗教,首推众生均有佛性的佛教。

且听听三祖的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爱憎,洞然明白。”

人活着,若不知认识自己,何异行尸走肉?若又去了知尘世生相,又何异蝼蚁鼠豕?若不能安住身心,快乐自在,这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真是人生何苦不安心?!

我们太累、太苦、太烦躁,都是因为丢失一颗平常心,孩童们的快乐,则正是因为他们拥有一颗成人无法再次享有的平常心。所谓:“此起彼伏”,所谓“战场无常胜将军。”南怀瑾先生感叹道,世人如果拥有一颗平常上进之心,不但不会有烦恼,还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果实。

9.生死大矣哉

人的生死确是个大问题,所以庄子说“生死大矣哉”。……弥勒菩萨希望一切众生对真正的佛法有所认识,生生绝对肯定的信心,然后,个个修行成道,不会堕入生死轮回之中“起循环见”,循环见就是颠倒想;搞了半天仍然没有跳出生死轮回的圈子。

明代名士金圣叹被卷进一场政治纠纷,被砍头之前,专门给家里写了一封书信。看守的狱卒怕有阴谋,把书信上交给了上司。上司拆开书信一看,只有几个大字:“儿子:盐菜与黄豆同吃,有胡桃滋味。这个秘密告诉你,我再无遗憾。”

南怀瑾先生讲到这个故事时笑了,因为他感慨于金圣叹的视死如归和无时不在的幽默。

任何劫难,哪怕是死亡,也剥夺不了人的笑容和勇气。

和生存的艰难相比,死显得极其简单,死就死了,不必恐慌,不必担忧。故而,当死亡的意义大于生存时,就要义无反顾地牺牲;但是如果生存更具有价值的话,就要勇敢地继续生存下去。除了那些必须用生命来捍卫的东西,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了,轻率地选择死亡,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

有一年轻人,在他童年的时候,母亲就因为想不开而自杀身亡。母亲自杀的时候,他正好看到了,于是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留下了阴影,这种阴影一直无法从他心中抹去。

在他15岁的时候,弟弟也自杀了,亲人接连不断的死亡给了他一种错觉:“死亡才是人的最终去处。”

于是他也开始尝试死亡,却屡屡得救。

报恩寺的住持禅师看他十分可怜,就将他收容在寺里。但他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用处,留在人间只是痛苦,还不如死了算了。

有一天,住持禅师去看望他,见他神情萎靡,就对他说:“我不能救你,你要自救!你可以每天坐禅,但是我还要告诉你,坐禅其实是没有用的。”

同类推荐
  • 道家智慧一点通

    道家智慧一点通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探寻一个哲学命题——终极拷问。我到底是谁?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宇宙究竟是什么?而这个到底、究竟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在思辨分析中锻炼着我们的思维和大脑,从而使我们产生智慧,这也是道之为道最有趣的地方。不过经过这一番思考追问,虽然没有得到答案;但是你会发现你变得豁达了,轻松了,透亮了。这就是“道”的道理。
  • 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大愿说净土法门分为阿弥陀佛睡光明法的观修方法;迎请阿弥陀佛和圣眷属(六偈);念佛就是当下成就般若入不二门;以三生石公案来彰显净土法门的殊胜等内容。
  • 禅里禅外悟人生

    禅里禅外悟人生

    本书是弘一法师透悟佛学要义与人生真谛的集大成之作,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佛是觉悟者,法是认识宇宙人生,走向觉醒的方法;认识人生,改善人生,觉悟人生!《觉悟》是济群法师历年弘法的理念和核心思想,特别是他在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人生佛教,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人生。本书分三篇:“有所思”,讲述人生佛教的提出和思考过程;“有所行”,讲述佛教教育、弘法的具体实践;“修学之旅”则是济群法师本人的修学经历和体会。
  • 隋唐三教哲学

    隋唐三教哲学

    《隋唐三教哲学》阐述隋唐时代的儒佛道三教哲学,运用过去较少涉及的儒教经注、佛教北宗材料,把老庄等作为唐代道教的主流。认为安史之乱是导致隋唐哲学发生根本转折的主要事件;转折使儒教哲学趋于建立自己的心性论,使佛教诸宗归禅,使道教丹术理论心性化。分析深入,且揭示三教哲学发展趋势。
热门推荐
  • 爱情之醉

    爱情之醉

    曾被爱情伤过的学渣级王坤,又级狠学霸。在新同学吴萌萌转到6班后,经历一系列事情后了解王坤的情伤后,决定帮助王坤。爱情犹如醉生梦死之般。而他们有相识到相认到相爱又如何。
  • 火影忍者竟被悬赏78亿

    火影忍者竟被悬赏78亿

    师承《八门遁甲》创始人,常态七门仙人,阴阳遁炉火纯青!开局穿越火影动漫中的神秘强者,被悬赏78个亿的福田清武!初来乍到,我已无敌!化身晓之领袖,收服宇智波斑,带领万千豪杰拯救忍界!这一世,未行恶事者,不得含冤而终!好人,一个都不能死!
  • 佛说解夏经

    佛说解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王座军团

    王座军团

    别人都是异能者,只有我的异能是召唤英雄无敌世界的兵种伪装的,但我的伪异能比别人的真正异能还要强,道教的“昆仑”佛教的“婆娑世界”教庭的“天堂”黑暗议会的“地狱”各种不可想像的里世界,向何小兵徐徐展开。都市异能类,主角不会一出来就无限装逼打脸,等级慢慢升,实力慢慢提高,但也不会被踩,慢热都市文(提示前方高能,吊丝必看-,-本人第一本书请相信我会写的越来越好,漏洞什么的后期后修改的,请大家积极指出不足,本人一定会改,求支持)
  • 谪仙子传说

    谪仙子传说

    降世一世,人性一窥,一对年轻夫妻在十五年前被一个“外星人”托付照料她的孩子,本答应照料两天,却不成想整整养育了十五年之久,而等这孩子成为了一名高中生步入社会后,所引发了故事也接踵而至,让我们看客重新重塑一下我们世界。
  • 末世之回转

    末世之回转

    恶魔契约者云梦重生了,一切全部回到末世开始前,作为唯一一位重生者,这一世云梦决定阻止悲剧的重现!“这将是我重新翻盘的机会!这一世,我将拯救他们!”云梦暗自下定决心。但是,这一切真的会如他……啊不!如她所愿吗?
  • 诸天万界都不太对劲

    诸天万界都不太对劲

    这是一个不太对劲的诸天,到底哪不对劲?恩……靳微阳看着自己圆滚滚发着光的球形身躯……难道这还不够不对劲嘛!
  • 海贼之登顶世界

    海贼之登顶世界

    希泽:白胡子来喝酒,不醉不归!我可是带了好酒!小马哥赶紧去找白胡子:不好了!老爹,希泽那个混蛋又来找你喝酒了!白胡子:什么?你赶紧去和他说,我卧床不起喝不了酒了!希泽:香克斯出来喝酒!我可是带了好酒来的!拉基·路连忙转身去找香克斯:老大,希泽那个混蛋又来了!香克斯:什么!你开去跟他说,我出去旅游了!快点!希泽:凯多,我来找你喝酒了!带的好酒!杰克连忙跑回去报信:不好了,船长,希泽那个混蛋来找你喝酒了!凯多:你快点告诉他,我被海军抓住了!正被关在推进城里,出不来!推进城中奇怪杰克不是说凯多在推进城里吗?希泽挠了挠头。凯多卒桃之助必死必须折磨死!来平息吾等心中的怒火!
  • 主宰万神

    主宰万神

    掌生死,握轮回,以阴阳丹田修复己身,重铸青龙一族血脉,得无上大道,成就诸天万神之主宰!
  • 李嘉诚给年轻人的95个建议

    李嘉诚给年轻人的95个建议

    本书记述了李嘉诚先生在数十年的社会与人生体验中积累而成的精华感悟,内容紧扣当代年轻人的心理、为人处世态度、创业目标等,并以对年轻人的建议与忠告的形式推介给希望找到成功捷径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