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4900000039

第39章 一场夭折了的哲学革命 (3)

墨家将认识世界的过程简称为“辩”。《墨子·小取》说:“天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墨家重客观,贵实践,表现在“辩”即认识论上,他们把知识按其来源不同分作亲知、闻知、说知三种。《墨子·经说上》:“传受之,闻也;方不,说也;身观焉,亲也。”在这三者之中,墨家以亲知为闻知与说知的基础。

亲,就是凭借五官直接去感知,章太炎以为相当于因明学上所说的“现量”。闻,指通过传授获得的知识,章太炎以为相当于因明学上所说的“声量”。他说:“传受为闻,故曰声量。”说,指借助推理获得的新知,章太炎以为相当于因明学上所说的“比量”。章太炎认为,在认识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认识对象,亲、说、闻这三种认识方法的功效各不相同。比如,赤、白等显色,方、圆等形色,宫、徵等声,熏、臭等香,甘、苦等味,坚、柔、躁、湿、轻、重等触,这些现象“遇而可知,历而可识,虽圣狂弗能易”,认识这些现象的主要方法便应是“亲”,即直接感知,而衡定认识是否正确,也主要依据直接经验——“以身观为极”。另一类事物,无法直接感知,而必须借助于间接经验,才能认识。“往古之事,则征史传;异域之状,则察地志。皆非身所亲历,亦无术可以比知,其势不能无待传受。”这种认识方法即是“闻”。这些认识是否可靠,首先取决于这些史传、地志等等记载是否符合实际,这就是所谓“以传受之为极”。还有一类事物,既不能通过感性直观而认识,又不能靠传授而得知,“阻于方域,蔽于昏冥,县于今昔,非可以究省”,人们便“以其所省者善隐度其未所省者”,对这类事物或“检之以率”,或“齐之以例”,或“仪之以物”,以便“近得其真”。这些认识是否正确,则主要看综合、分析、演绎、归纳、推理、判断时,是否完全符合逻辑而不自相轩轾,这就是所谓“以方不障为极”。

章太炎指出:“今辩者所持,说尔。违亲与闻,其辩亦不立。”突出了亲身感知的知识与前人或他人感知而传承下来的知识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离开了这些感性直观得到的知识,综合、分析、演绎、归纳、推理、判断等等,便根本不能成立。然而,章太炎又反对因此而将“亲知”与“闻知”绝对化。他认为,简单化地断言“凡以说者,不若以亲”,或断言“原物之质,闻不若说,说不若亲”,往往会使认识误入歧途。因为个人亲身感知范围极其有限,直观本身也往往会发生差错,它们必须依靠“说”来衡定与辩证。因此,他提出:“凡原物者,以闻、说、亲相参伍。参伍不失,故辩说之术奏。未其参伍,固无所用辩说。”

所有这些论述都表明,这一时期,章太炎对于认识过程如何包含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两个阶段,对于这两个认识阶段如何相互区别而又互相制约,均有了比《儒术真论》及《訄书》时期远为明晰而深入的了解。在对于《瑜伽师地论》与《成唯识论》关于“触、作意、受、想、思”的论述、《荀子》的“正名”理论、《墨子》“亲、说、闻”学说的诠释疏解和批评订正中,可以看出,他确认感觉是认识过程的起点,确认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确认经过一系列的抽象、概括、推理而形成的理性认识,代表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的高级认识阶段,这些都是他前期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继续,也是其新的发展。

然而,章太炎却并没有由此走向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列宁批判马赫主义时说过:“认识论的第一个前提无疑地就是: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泉源。马赫承认了第一个前提,但是搞乱了第二个重要前提:人通过感觉感知的是客观实在,或者说客观实在是人的感觉的泉源。”章太炎在第一个前提面前,态度是十分积极的;在第二个前提面前,竟慑息不前了。在这个问题上,他亦步亦趋,重蹈了康德的覆辙。

康德把人的认识分作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他承认,感觉是由认识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感性直观是知识的源泉。他同时指出,单纯的感觉所获得的知识是不完全的,通过知性或悟性获得的知识比之要优越得多,但后者又毕竟以前者为自己认识的基础。他曾很精辟地说过:“没有感性,我们就感受不到任何一个对象;没有悟性,我们就不能思考任何一个对象。没有内容的思维是空洞的,没有概念的直观是盲目的。”这些思想,明显地表现了感觉论与唯物主义的倾向。

然而,康德在进一步探究人的认识能力即人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时,却背离了他自己原来的这一倾向。他正确地指出,当认识对象作用于认识主体时,一方面,会在认识主体内留下感性印象或直观素材;另一方面,会触发认识主体发挥其主观力量来摄取和整理这些印象与素材。在此以后,认识便将从认识对象与认识主体的对峙,转变为认识主体自身内部认识能力与感性素材的交互作用,即认识主体主观的活动。认识主体怎样继续从事自身的认识活动呢?康德不是将认识的主观活动看做对客观世界更完全、更深入的反映,而是将认识的主观能动作用看做一种外在于客观世界的独立力量。他说,我们的一切知识固然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却不能说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因为我们的认识能力自身为认识提供了空间、时间这样两种“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又提供了单一性、多数性、总体性等十二个“知性的纯粹概念或纯粹范畴”,这些“先天的知识形式”,是知识的又一来源。循此,他就在认识论方面走向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列宁指出:“康德在承认经验、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泉源时,他就把自己的哲学引向感觉论,并且通过感觉论,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引向唯物主义。康德在承认空间、时间、因果性等等的先验性时,他就把自己的哲学引向唯心主义。”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见《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18卷,204页。这段话完全适用于章太炎,因为章太炎从感觉论和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失足之处与康德几乎完全一样。

章太炎利用法相唯识哲学所主张的“相、见二分”说,将认识活动从主客观对峙转到认识主体之内。

章太炎认为,无论是眼、耳、鼻、舌、身五识,还是由大脑产生的意识,当他们开始活动时,必定会同时产生“相、见二分”。“由有此识,而有见分、相分依之而起。如依一牛,上起两角。”什么叫做相分、见分呢?无性《摄大乘论释》说:“于一识中有相有见,二分俱转。相、见二分,不即不离。……所取分名相,能取分名见。……于一识中,一分变异似所取相,一分变异似能取见。”章太炎在《齐物论释》中曾引述了这段解释,并以为“似能取见”可订正为“似能取相”。章太炎在这里所使用的是古代印度哲学的语言。然而,相分,或所取分,其实就相当于康德所说的感性印象或直观素材;而见分,或能取分,就相当于康德所说的摄取或识别这些印象与素材的能力。章太炎正是借助于相分与见分,使认识从主客观的关系转为认识主体主观的活动。

认识主体是怎样凭借感性素材与认识能力即所谓相分与见分进行感觉与思维活动的呢?

章太炎首先分析了眼、耳、鼻、舌、身五识的活动。他写道:“五识惟以自识见分缘色及空以为相分。心缘境起,非现行则不相续;境依心起,非感觉则无所存。而此五识对色及空,不作色、空等想。”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眼识系以赤、白等“显色”与方、圆等“形色”的有无为其“相分”,耳识系以声之有无为其相分,鼻识、舌识、身识则分别以香、味、触之有无为其相分。这五识的感觉活动,只有当“色及空”实际地刺激五官时,方才进行;一旦失去“色及空”的现行的作用,五识的活动就要中止。而“色及空”本身,也只有当五官对它们“取相”时,才能在五识中分别留下“相分”,为人们所感知;五官如果不去感觉,人们就不会感知它们的存在。所谓“此五识对色及空,不作色、空等想”,指眼、耳、鼻、舌、身虽能摄取色、声、香、味、触诸境相,五识自身却不能对这些境相进行思维。要产生“色、空等想”,必须有意识地积极活动。

意识是怎样积极活动的呢?章太炎以为,除去储存五识所接受的各种直观素材或信息之外,意识的活动,主要就是运用一系列“种子”或“原型观念”来整理和加工这些素材或信息。

章太炎说,“世识、处识、相识、数识、作用识、因果识,乃至我识,此七事者,情想之虎落,智术之垣苑”,“诸有知见,若浅若深,悉依此种子而现”。所谓世识,指现在、过去、未来等关于时间的观念;所谓处识,指点、线、面、体、中、边、方位等关于空间的观念;所谓相识,指色、声、香、味、触等关于表象的观念;所谓数识,指一、二、三等关于数量的观念;所谓作用识,指目的、行为等关于造作的观念;所谓因果识,指“彼由于此,由此有彼”等关于因果关系的观念;所谓我识,指“人我、法我”等关于自身的观念。章太炎以为,这七种观念是最基本的“种子”,“其他有无、是非、自共、合散、成坏等相,悉由此七种子支分观待而生成”。

章太炎这里所说的“种子”或“原型观念”,即相当于康德所说的“感性直观的纯形式”与“知性的纯粹概念或纯粹范畴”。章太炎以为这些“种子”或“原型观念”俱先于意识而存在,当意识未曾活动时,它们照样自存自在。他写道:“意识要有种子。若无种子,当意识不起时,识已断灭,后时何能再起?若尔,闷绝、熟眠等位,便当与死无异,云何得有觉寤?云何觉寤以后还复起心?由此证知,意虽不起,非无种子识在。”他所说的这些“种子”在认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与康德所说“纯形式”及“纯范畴”相同。他确认这些种子“非独笼罩名言,亦是相之本质”,就是认定只有借助于这些“种子”或“原型观念”,方才能够对感性印象、直观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概念,进行推理,做出判断。诸种现象的本质,正是由此而得出的一些总结论。这样,在章太炎这里,便与康德那里一样,人们的认识因时间、空间、因果性等的所谓先验性质,便不再是从感觉、知觉到理性直线上升的简单演进,也不再是机械的、明镜般的映照与摹写。他们共同注意到了认识过程中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这就是:从感觉开始,认识的每一阶段,都回避不了既定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与作用,甚至可以说,这种既定的主观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往往还会发生支配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康德所说的“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及“知性的纯粹概念或纯粹范畴”也好,章太炎所说的“种子”或“原型观念”也好,表面上,是纯主观的东西,其实,都依然是现实世界能动的反映。时间观念、空间观念、因果性观念等等,实际上,都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抽象,在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对象的全体与本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最普遍的概念与范畴。康德完全不了解、不承认这一客观的事实。章太炎与之不同,他承认所谓“熏习性”在“种子”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将“种子”分作“本有种子”与“始起种子”两类,说:

纯无记(即无善无恶)者,名为本有种子。杂善恶者,名为始起种子。一切生物,无不从于进化之法而行,故必不能限于无记,而必有善恶种子与之杂糅。不杂糅者,惟最初之阿米巴尔。自尔以来,由有覆放,种种善恶渐现渐行,熏习本识成为种子。是故阿赖耶识亦有善恶种子伏藏其间,如清流水杂有鱼草等物。

“本有种子”,他又称为“初种”;“始起种子”,他又称为“受熏之种”。他说:“彼六识者,或施或受,复归于阿罗耶。藏万有者,谓之初种;六识之所归者,谓之受熏之种。”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在这里,章太炎承认“始起种子”或“受熏之种”是后天的产物,是生物进化过程中不断地反复接受外界影响并做出反应而最终形成的一般概念,这比之康德的先验论,无疑前进了一大步。然而,章太炎并未承认这些“种子”是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这就使他自己的认识论最后还是没有能突破康德二元论或先验论的藩篱。

认识论,在中外哲学中,都是一个古老的课题。然而,在古代,哲学家们对此大多只做了片断的研究。比之宇宙论、人生论,这是一个远为落后的领域。到了近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人们的眼界较之往昔无可比拟地扩大了。自然界、社会以及人们自身,都有大量问题有待探究与认识。从哲学的普遍性深入考察认识的性质与起源,了解认识能力的发展及其限度,确定认识的真理性并不断改善认识世界的方法,成了空前急迫而重要的任务。在西方各国,近三百年来,认识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跃而成为近代哲学的中心。在近代中国,由于传统的宇宙观、人生观对人们精神的桎梏过于强固,决定了哲学的首要使命,就是直接引进西方的进化论与之相颉颃,好使人们的精神从窒息状态中苏醒过来。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人,或多或少地都曾注意过探究认识论方面的问题,但多不系统,也不深入,整个说来,这个领域迟迟未能摆脱古代的落后状态。章太炎对于认识论的专门研究,使这一状态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从《訄书》到《民报》、《国故论衡》、《齐物论释》,章太炎对于认识论一步比一步深入的研究表明,他是多么认真地研究了包括康德、洛克等人在内的近代西方哲学关于认识论的学说,又多么仔细地发掘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墨子、荀子、法相唯识哲学关于认识论的珍贵遗产。他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对认识中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追踪与思考。尽管他没有能够对这些问题一一给予正确的解决,但是,提出这些问题,引导人们从新的角度去探究这些问题,同样是对认识论研究的有力推动。

“真如”哲学体系的构成

同类推荐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 范仲淹与宋学精神(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范仲淹与宋学精神(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砥砺士风、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经济和军事等领域。虽然其整饬吏治仅及一年就夭折了,但其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砥砺士风、培养人才则对以后宋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范仲淹门下多延贤士,如胡瑗、孙复、石介、李觏等皆与之从游。庆历之际,学统四起。三苏的蜀学、王安石的新学、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和二程的洛学等,都与范仲淹及庆历新政有着密切的关系。宋儒的“内圣”与“外王”是相贯通的。南宋理学时代,与其称为“后王安石时代”,不如称为“后范仲淹时代”。
  •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我们当然知道,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许要问:“不教哲学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们可不可以告诉我,究竟有没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没有神,信宗教的人去信一个没有的东西,不是太傻了吗?听说牛顿和爱因斯坦还有别的一些大科学家也信神,他们怎么会那样傻呢?”对于你来说,追问这些问题可能只是出于好奇,但是这些真的是一些很重要的宗教哲学命题呢,而且历史上那些拥有聪明大脑的哲学家们曾经绞尽脑汁想要回答你呢,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吧!
  • 论语(白话全译)

    论语(白话全译)

    本书包括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译文、解读五部分。旨在方便读者对照原文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并能联系实际,透彻领悟《论语》的精神内涵,切实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论语》的经典之处就在常读常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只要开卷就会受益。
  •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

    1733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智慧书》首次问世。这本书以历书形式出版,因此也被称作《穷理查年鉴》或《穷理查历书》。富兰克林持续25年出版此书。平均每年销量都超过一万册,成为当时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几乎家家书架上都有一本。他们从《穷理查的智慧书》中收获智慧与成功: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华人商界领袖李嘉诚。全球首富沃伦·巴菲特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人师查理·芒格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推销人师弗兰克·贝特格台湾人师李敖。《穷理查智慧书》问世两百多年,在美、英、法、德、西、日、韩等多国发行,经久不衰。
热门推荐
  • 浮萍里

    浮萍里

    机遇总是伴随着打击一起到来的,相实就是如此残酷、、、、、、感谢那段时光她让自己坚强,让她终是品尝到生活的全部滋味,更为她的成长,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
  • 猎魔少女之封灵诡影

    猎魔少女之封灵诡影

    在这个以灵为主的大陆,当一切生物拥有了灵,那么一切都将变得不可思议。当黑暗的迷雾开始撕咬着这片繁荣而昌盛的大陆时,代表着光明与信仰的猎魔少女又将怎样冲破这一切的迷雾!
  • 左手三十六计,右手孙子兵法全集

    左手三十六计,右手孙子兵法全集

    中国有句脍炙人口的格言:“用兵如孙子,策略三十六。”《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之大集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遗产之一;《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这两部兵法奇书在中国人民心中具有着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的“兵法双绝”。不仅如此,这两部兵书还因其丰富的内涵而广播海外,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神域:终结

    神域:终结

    天地初开阴阳分,阴阳相合化混沌。人分男女对应阴阳,阴阳相合化为的混沌呢?三千大道胸中藏,举手投足创世间。(如果看到某些不合理的地方,那就不合理吧,你不爽你TM来打我啊!一部玄幻类的小说要是完全合乎常理才有鬼了。)(看到最后的读者们请不要给我寄刀片,爱你们呦)
  • 魔王小娇妻的黑莲花攻略

    魔王小娇妻的黑莲花攻略

    【书穿】1v1双洁,黑莲花大小姐&深情魔王,男女双强一朝穿书,薛无双发现自己竟然成了没几章就下线的恶毒女配,而且还是死贼惨那种!为了逆天改命,薛无双不得不频频开始刷剧情副本。结果就是,她不仅成功避开了惨死的既定命运,顺道捡了一个魔王夫君,还让自己的人生开了挂,集六道宠爱于一身:万魔窟主人是宠她宠到骨子里的夫君;百鸟之王是她拜过把子义结金兰的姐妹儿;康宁城新任皇帝是她“大嫂”;烛龙族新君则视她为恩人;六道阎罗是她的义父;无量山青龙主是她阿姨;就连她自己也是鲛人一族的首领!面对这般团宠级别的待遇,薛无双并不满足,她还要搞事情——再生几个宠她的小奶团子!薛无双:老公,我要给你生猴子~洛长天:不,要!薛无双:嗯?洛长天:要要要!老婆说生几个咱们就生几个!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轨迹之上

    轨迹之上

    诸神之战过后原本的高等位面被硬生生打成中等位面元素因此逐渐流失,魔法师与战士的实力不断削弱吸收星辰之力的落星使徒、控制魔兽灵魂的摄魂师、召唤异界神秘能量的唤灵体不断崛起莫珈尔作为落魄大帝家族的继承人作为初代摄魂师,不得不推翻帝国统治以此为跳板,颠覆整个大陆......
  • 大赵风云

    大赵风云

    李白醉酒之后被漏电的路灯电线意外的带回古代,这是一个历史选择的十字路口。
  • 无事生非

    无事生非

    一个被有目的地培养得无一技之长,无主见,无道德观,外加不够纯良的“三无“女子和FH的“心脏科权威医生”伪兄长,以及一个半路杀进来的“疑是无业,实则是IT鬼才”的妖孽高干子弟……之间的诡异同居生活,本文抽搐,且恶趣味,有惊天动地的美男,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所写的不过是吃饭,喝水,打酱油的无聊琐事。世界太大,挣钱太难,适当地“示弱”或许也是当下小女人应该掌握的一项生活技能。
  • 世子妃是我的小青梅

    世子妃是我的小青梅

    谁说青梅竹马不能做夫妻?周若衡生命中的每段时光都有顾封祺的影子。黄口之年,他是带她一起玩家家酒的小哥哥。豆蔻年华,她容貌初成,才名乍显,周边不知觉间竟然围了一众追随者。他忍不住了,比肩之位势在必得!他是带她赏花灯的翩翩少年郎,一双黑眸之间光华流转,比那万千花灯更显流光溢彩,惊艳逼人,扰乱心中一谭深水。及笄时候,朝中炙手可热的少年将军终于迎娶她进门。从此,心中宝成了枕边人,人生得意,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