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52600000012

第12章 “党化教育”渗入学校 进步师生争取民主(2)

再有西北师范学院迁入兰州。独立设置高等师范学院,注重培养中等学校师资,是抗战期间国家教育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在地域分布方面,尤其注重在西南、西北大后方师范教育的发展。按照1938年颁布的《师范学院规程》的规定,由抗战爆发后内迁陕西的北平师范大学等三院校组成的西北联合大学进行改组,于1938年7月分设师范学院,独立设置西北师范学院(校址在陕西城固县),委任原北平师大校长李蒸为西北师院院长。1940年,教育部以甘肃迫切需要培养师资发展教育为由,遂令西北师范学院再迁兰州。同年5月,甘肃省府致电教育部,表示热诚欢迎之意,省临时参议会也致电西北师院,称迁校之举将对于整个西北文化教育事业的推进发挥重要作用,并代表甘肃民众表示欢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学院西迁兰州,困难极大。对此,院长李蒸正视现实,积极遵办。部令到达后,即着手准备,率员赴兰州勘查,经调查比较,选定兰州西北郊十里店为校址。当时的十里店地处郊野,空阔僻静。学院选此地为校址,考虑到既可防避日寇空袭,又有利于今后长远发展。学院的迁移工作耗费甚巨。在部拨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期内全部迁兰,只得分期进行。先是于1941年3月奉部令在兰州设西北师院分院开学招解放前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办公楼生,继而待城固本院学生基本完成学业后,院本部和大多数教职员迁移兰州,城固改为分院,至1944年,城固分院运行结束,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全部迁来兰州。

西北师范学院直接继承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悠久,系科设置比较齐全,从办学传统、培育人才、辅导和支持中等教育的发展提高等方面,都为西北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迁来兰州后,在原来10个系科的基础上增设了5个专修科,以及劳作师资和优良小学教师训练班,以适应加快培养训练中小学师资的需要。学院有较强的师资阵容,黎锦熙、李建勋、董守义、邹豹君等一批知名学者受聘任教。1944年全院有教师159人,职工66人,在校学生1010人。在教学方面,依照《师范学院规程》,西北师院课程分为普通基本科目、教育基本科目、分系专门科目和专业训练科目四类。教师授课风格多样,既有沿用多年讲稿而偏于保守的,也有乐于传授新知识而趋于激进的。例如中文系叶鼎彝教授的《文选》课,即大量选讲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当代作家的作品,并能结合实际针砭时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大多数教师都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教学认真负责,能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西北师院设有教育研究所,以研究教育理论、培养教育管理人才及协助教育机关研究教育问题为目的,有教授8人,实力雄厚。

战时创办的西北师范学院,在条件简陋、生活艰苦的情况下坚持办学,广大师生继承北平师大优良传统,爱国爱校,努力进取,为发展兰州和西北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做出了卓越贡献。

创设农业和医学专科学校。在抗战后方创设工农医科专门学校,是抗战期间教育主管当局的重要决策之一,兰州乃至西北是其中受益地区之一。1939年夏,教育部以“开发西部培植人才”,提请最高国防会议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以教授应用科学,培植技术人才,发展西北生产事业”为宗旨。同年6月,教育部委派曾济宽为筹备主任来兰州筹建,并聘请本省有关人士为筹备委员。由于筹备者的积极筹备,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地址、建筑、聘师、招生等方面的支持协助,建设进展较快,但所遇波折、困难也很大。为了尽快开学,先借用教育厅旧址和实验小学等处房舍作为临时校舍,委任曾济宽为校长。9月该校开始招生,首届录取兰州、天水、宁夏、青海等地新生210人,10月即开学上课,但开学之初即遭日寇飞机轰炸,临时校舍被毁,图书仪器损坏,被迫暂行放假,直到次年3月校舍修复才开学复课。1940年初,选定兰州市郊西果园为固定校址,招标兴建房舍110余间,当年9月竣工搬迁,随即在新校开始办公、上课。西北技专条件虽然简陋,但师生情绪甚高,又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协助,办理尚称顺利。

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所设系科,分五年制和三年制两种。五年制专科设有农艺、森林、畜牧、兽医4科,招收初中毕业生;三年制专科设有农业经济、农田水利等6科,招收高中毕业生。还开办过凿井等三个训练班,培养初中级急需人才。1942年6月即有首届三年制专科学生毕业,服务于社会,成为本省培养的第一批农业技术人才。至1944年,先后培育各科毕业生168人。在经济落后的甘肃,创设高等学校的困难是很大的。因此,因陋就简,以应急需,是办校一大特点。该校的另一特点是倡导崇尚实际,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认清其所学为改良当地农业生产而学,为改进农民生活而学”,“更于求得实学之后,实地用其所学”。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该校重视实验实习及研究场所、设施建设,先后在武威、榆中、平凉、临洮等地开设农、林、牧场及研究室,供师生实验实习之用,为培育实用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抗战初期,兰州的医学教育只有省立甘肃学院的医学专修科,学生很少,教员缺乏。1942年春,教育部鉴于西北医学教育的基础亟待奠定,遂聘请兰州西北医院院长张查理、教育部医教会干事汪元臣、甘肃学院医专科主任于光元等三人会同负责,以于光元为主任委员,在兰州筹建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并邀请兰州医药、教育、卫生、科学机关负责人参与办学。从当年5月开始筹备,历时5个月,同年10月即告正式成立,院址定在兰州市郊上西园。原甘肃学院医学专科即并入该校,于光元、齐清心先后担任院长。

国立西北医专的诞生,对于一向缺医少药,急需医药专门人才的兰州,无疑是雪中送炭,深得民心。然而,按当时兰州实际情况,并不具备设立医学专科学校的条件。办校之初,除由甘肃学院医专科并入的五年制学生一班(11人)外,新招六年制学生一班60人。然而医学教员延聘困难极大,幸赖国立西北医院及兰州市卫生机关协助,医生、教员相互兼任,勉强维持教学。而实验室、教学医院则由于缺少经费等因素,始终未能设立。所有教学上必须的试验和学生实习,几乎全部仰赖于西北医院和西北防疫处等医事机关。图书不足万册,仪器药品少而不全,再加待遇菲薄,生活困苦,教与学均极艰难。

1944年,教育部令设在陕西南郑的国立西北医学院迁来兰州,将西北医专并入办理,其目的在于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以谋提高医学教育的效能。但由于抗战胜利,教育“复原”,国立西北医学院迁兰未果,而兰州西北医专又已成为该学院的分院,反而形成了西北医专分别在陕西南郑、甘肃兰州两处分立分散的局面。

在高等教育得到显著发展的同时,兰州地区的中等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都有了一定发展。中等教育方面。1938年,教育部颁行《划分各类中等学校区办法》,规定各省依照各地交通、人口、经济、文化发达程度,分别划定中学、师范、职业三类中等学校区,分期按区设校,以求按计划均衡发展。随后,甘肃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组织实施。在省教育当局得力督导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协助下,经过七年的努力,各类中等学校基本上按照预定计划增设和创立,兰州的中等学校通过这一计划得到较快发展,建立了较为齐全的中等教育体系。除原有的省立中学和师范学校在规模、设备等方面得到加强外,又增设了一批其他各类学校。

1940年,为了吸引女子入学,逐步改善女子教育十分落后的状况,在力倡女子教育的教育家沈滋兰女士的奔走呼吁、亲手操办以及省府、教育厅和各界人士的支持帮助下,创建了兰州女子初级中学。同年,由兰州兴文社等团体创立的私立中学——兰州志果中学,在兰州的中等教育中也具有较好影响。

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经合并、改建、增设等方式,形成了兰州高级护士助产职业学校、兰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等一批职业中等学校。据统计,从1939年到1945年间,兰州农业学校的高级科班增加了8个,初级班增多3个;省立兰州工业学校高级班增加7个,初级班增多4个。到抗战结束时,兰州职业技术学校各科学生人数都有显著增加,这表明随着社会的需求,职业学校受到人们关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求学。

国民教育方面。抗战期间,兰州的国民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38年至1940年,按省颁《甘肃教育实施方案》,以增设短期小学,逐渐普及一至二年义务教育为主要目标。但新增学校多因校舍简陋,教学水平低下,很难承担普及教育的任务。这表明靠增设短期简易小学来承担普及义务教育,除了学校数量和入学儿童增加外,从培育合格小学毕业生的目标来看,并无多大实际意义。

第二阶段从1940年起,开始实施“国民教育”,并与实施新县制结合推行,更具“战时教育”的特点。所谓新县制下的国民教育,其基本原则是“********”,“管教养卫合一”,儿童教育与成人补习教育合一。在此前提下,国民教育被提到相当重要的地位。

1940年3月,教育部按照推行新县制的要求,制定了《国民教育实施纲要》,决定将儿童与民众补习教育合并进行。实施“全民训练”,以达到扫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的目的,并确立了“五年为限,分三期进行”的普及计划。按照当时的教育法令,国民教育包括儿童义务教育和失学民众补习教育两部分。6至12岁的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已逾学龄未受义务教育的失学民众应受补习教育。两类教育对象都合于国民学校之内进行,所有国民学校都要兼办儿童教育和成人补习教育。据此,省府教育厅参酌地方需要,拟定颁行了《甘肃省国民教育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章,从当年8月投入实施。

在实施国民教育工作中,兰州行政当局对增设学校、筹集经费、充实设备、培训师资等都做了相应规定。从最初三年增设学校、动员儿童和失学民众入学情况看,进展还是比较快,各项目标虽未能如期全部实现,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还是相当可观的。有关资料显示,到1940年下半年准备推行国民教育时,兰州的完全小学、初级小学均被改名为国民学校,并增设了不少国民学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大量儿童和失学民众有了上学受教育的机会,表明教育管理当局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尽了很大努力。为了有效推进国民教育,缓解经费师资等困难,省府、教育厅及地方教育部门都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诸如增加教育经费支出、培训师资改善待遇、充实学校设备等等,缓解了一定的困难。同时,地方人士和民众也热心支持,对国民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社会教育方面。抗战时期兰州的社会教育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失学民众教育。这方面的教育从1941年并入国民教育统一办理;二是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的宣传、文化、体育活动,其中又以推行战时民众补习教育为中心工作。

战时民众教育以16至35岁的失学民众为主要施教对象,以“启发民智,策励民气,提高文化水准,增强抗战力量”为宗旨。1938年,民众教育在兰州开始试办,先后办了三期,因受日寇空袭等因素的影响,入学民众流动大,三年间总共只结业了2300多人。至1941年,民众教育合于国民教育,由国民学校民教部主办,实施战时公民训练识字教育。规定的课程有国文、常识、算术、唱歌等。入学民众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尽管规定结业期限一般应达到4-6个月,但实际上大多只进行两个月左右的短期训练,一般只进行一些识字和浅显常识教育。

办理民众教育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宣传“三民主义”为前提,用战时各种政令为教材,使民众教育发挥“推动政治的原动力”的作用;二是用行政力量推行施教,发动各界人士共同教育民众;三是各地实行统一的政策。正是由于行政力量的推动,以及民教馆、小学民教部的积极推动,40年代兰州的民众教育是比较兴盛的,尽管据有关资料记载,多数国民学校的民教部并无多少实际内容的教育活动,受教民众文化知识究竟提高了多少,很难准确评估,但战时民众教育的推行,对于启发民智,增进文化知识,动员民众抗战起过积极作用。

民众教育馆是实施社会教育、民众教育的中心机构。抗战时期,兰州及各县的民教馆订有教馆规程、工作要项和经费标准。为加强对社会教育工作人员的训练,在兰州师范学校设有社会教育师范科,培养、训练社会教育师资,还通过国语教育人员训练班,培训民教馆长和其他社会教育人员。

抗战胜利后,各地教育由“战时教育”进入了以“复员”、调整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对兰州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国民党积极准备和发动内战,军政当局对教育的控制愈益加强,广大师生的爱国民主运动日益高涨。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接受”、恢复工作随即展开,教育事业也面临着复员与调整的问题。在兰州,所谓“复员”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由沦陷区迁来的学校返还原地,以及战时新建学校的调整;二是战时遭受破坏的学校的修整恢复,以及救助、安置战时参军、失学的青年复学、就业等。

在兰州,受战后复员影响的主要是高等学校,其中对西北师范学院的影响最为直接。西北师院是战时内迁的高等学校之一,西迁后虽经改组,但它直接继承了北平师范大学的历史,在改院任教的教师大多来自北平师大或其他地区,学生则来自全国各地。因此,抗战胜利后返回北平复校,是学院广大师生的共同愿望。但是,1945年9月,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确定,战时内迁的国立专科以上学校,一部分返回收复区,一部分留在后方,以图通过复员,调整学校布局,部分地改变高等学校集中于沿海、沿江大都市的偏向。这一原则对抗战后方各省是有利的,但与迁出学校的利益和愿望不相符合,在实施中就产生了矛盾和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西北师院复员的问题即属此类。

同类推荐
  • 穿越之颠覆三国

    穿越之颠覆三国

    孟良,公司职员。第一次参加野外露营活动便与美女混帐,两人一起掉下山崖,很不幸的穿越到三国时代变成一个乡村牧童,开始了一段很有前途的穿越日子。绝对是裸穿,赤手空拳的裸穿,唯一的生存依靠就是大脑里的文化沉淀。看这一个十几岁的牧童如何带领大家发家致富、如何理顺感情纠葛、如何组织民军灭黄巾抢地盘、如何招揽天下人才、如何建立国家、最后到天下一统,尽在小说《颠覆之穿越三国》。
  • 宫廷特供宫女

    宫廷特供宫女

    宫斗,才是我最喜欢的题材,但是好难写,试试看。
  • 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是什么在引导着我们的步伐,又是什么在顽强地支持和维系着中华这古老的文明?文明有意志,决定了未来全球的天下大势与何去何从,以及谁将是“带头大哥”。中国人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看清世界格局,找到中华的位置。《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易中天最具影响力和价值的作品,让你更透彻理解《易中天中华史》,是打开我们的命运和选择之门最好的钥匙。
  • 我和我的皇后老婆

    我和我的皇后老婆

    黄埔军校独立团团长龙飞,在中缅边境遭遇突发事件穿越到古代,成了大明亡国之君崇祯帝。皇兄新丧,留下四大美后张皇嫂;魏忠贤称九千岁,把执朝政……名将还未长成,奴蛮已寇边,看我手掌皇座,一手挽青天,正我汉家衣冠,继我炎黄文化,再开中华盛世!黄埔魂,此世犹烈……
  • 中国历史讲说上册

    中国历史讲说上册

    敷衍的简介,不一样的文章,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热门推荐
  • 人树

    人树

    《人树》是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的成名作,描述的是斯坦·帕克一家从开荒立家到斯坦·帕克去世期间的故事。人物描写丰富细腻,文字朴实精炼,凸显出作者一贯的风格。“人树”也作“人之树”,和中国古语中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几分相似之处。
  • 万物大陆之——神魔之主

    万物大陆之——神魔之主

    万物大陆,万物共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斩之。傲视群雄,大杀四方。
  • 嘿——那个姑娘

    嘿——那个姑娘

    文案一小时候陆珏觉得徐渺渺这个小姑娘看着可真是软萌乖巧,白嫩嫩的小脸蛋。长大后陆珏觉得徐渺渺这个小姑娘可真是缺心眼,得让自己好好看着才不会被拐走。文案二腹黑暴躁大少爷×软萌缺心眼怪力小姑娘
  • 江山渡

    江山渡

    前一世,一家四口,三张遗像挂在客厅,只剩她苏瑾一人。这一世,连父母的影子都没见到,跌跌撞撞一个人成长。女儿身无法长大,那就化名九卿,成为玖园的传奇当家!两世为人,她停不下寻找的脚步,直到那抹黑黝黝的眸子静静地看她,抬了手,将她按向胸膛:九卿,停下来,歇一歇,我再陪你一起走!她摇头:你有江山要守,我停三年,陪你拿下!三爷想笑,却落了泪,她本该换上女儿装,在阳光下翩然而舞,却因为他,握紧双生,厮杀在前。九卿说,江山他担着,才能天下太平,可若踏上高位,九卿又将远远遁去,再不会路过他的一生。江山是责任,九卿是爱人,不到最后,谁又知道,三爷选了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千手佛陀

    千手佛陀

    晓看万物生灵涂炭,天道崩塌,人间纷乱至极,无名小僧承万佛之力,斩妖除魔救济苍生。只为那一句阿弥陀佛。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

    挖掘、撷取了很多北大先哲、当代北大人和各界精英的哲思妙语,并根据写作需要加入了相应的经典案例,当然也不乏作者的一点儿管窥之见,希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染更多的读者。阅读《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让北大精神在每一个读者心中延续她的辉煌。
  • 三界第一混乱

    三界第一混乱

    天宫嫦娥姐姐的明星梦。王母娘娘的出轨大行动。财神赵公明的发财运动。乱了,乱了,彻底乱了!自从天庭改革开放后,三界就彻底乱了!猪脚也很无奈,自从摊上天庭这点破事后,生活就有得乐了。没事扯扯蛋,打打麻将,跳跳舞,大闹大闹天宫,猪脚生活乐无边……那个那个猪八戒与卵二姐,小白龙与唐僧,你们你平底要闹哪样!还有那个紫霞仙子的宝贝女儿我错了,我不应该拨你的宝剑,求你以后别再缠着我了,我系不会娶你的。猪脚很忙,满天神佛要闹,咱就陪他闹个够……生活就是必须这么精彩。
  • 英雄无敌之法师领主

    英雄无敌之法师领主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战争无论是地球还是遥远的异世界单向碑连通两个世界将大学生李林传送到战乱纷起的英雄无敌的世界热血好战的人马族保守排外的精灵族狡黠市侩的人类蠢蠢欲动的地下领主……各方势力搅动风云异界掀起腥风血雨大学生李林将如何在这即将到来的异界乱世挣扎求生开辟一方桃源净土……
  • 火[合牛]供养仪轨

    火[合牛]供养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