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56200000019

第19章 刘尔炘:泉响名山伴书声(2)

建厂的失败,尤其是所创办的窑街官金铜厂的失败对彭英甲震动极大,痛定思痛,彭英甲从中深深地体悟到:此举之失败,完全是中国没有自己的人才,依赖洋人所致。落后就要挨打,带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抱负,彭英甲注意培养本国人才,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一改甘肃只有文科学堂的惯例,重视理科性人才的培养,开办了农矿学堂,既培养了人才,又为工业建设储备了技术人员。

彭英甲如同一座桥,他用胆识和魄力把黄河两岸相连;他又用远见和卓识把兰州与外界相接连,把东部与西部相接。彭英甲看到了历史的必然,他为兰州带来了工业文明的熹光。

周应沣:落魄一书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土崩瓦解,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新思想传入中国,顺应时势潮流,进步学者适时而变,实行改革。其中走在时代前列的就有一位陇上学者——周应沣。

落魄书痴识时势

“乱山西下夕阳残,旷野风悲草树干。不见当年人牧马,潇潇芦水至今寒。”那种乱山、残阳、悲风、寒水所营造的意境,使人读完此诗便会生出一种悲凉之感,其中的寒意也许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感受到。此诗便是周应沣年仅13岁时所作。一个13岁的少年,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难道是“为赋新辞强说愁”吗?清朝末年,中国正值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周应沣(1861—1942年)出生在此时的兰州永登。周应沣伴随着战乱长大,原小康之家也在战乱中被洗劫一空,家道中落,又遇到了永登连年荒旱,“树畜耗虚”、“加意困难,称贷无虚日”,其困境可想而知,以至13岁的周应沣就发此感叹,真乃是感时伤世。

生活艰辛,求仕之路更是坎坷曲折。清德宗光绪十四年(1888年),周应沣考中举人。但在清朝那个朋比为奸,“庸碌之辈充于道,贤达俊士弃于野”的社会中,他曾10次入京应试进士,均名落孙山,但是他却有幸遍游秦晋、燕京、江淮胜地和陇右、河西等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虽然周应沣的生活艰辛,仕途坎坷,但这都没有阻碍他的成功之路。在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898年)获大挑二等,始司铎静宁州,署阶州直隶州学正,选秦安县训导,后又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被保荐为知县,在任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革新举措。

在学业上,周应沣是个不折不扣的“书痴”,不论面对生活的挫折还是科举的失败,他从未放松丝毫。他还精通内典外籍,且兼通西洋先进文化,能文善诗,文章隽秀,诗意练达。对学问孜孜以求,终于使其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在诗文中,周应沣常与当时的甘肃省主席邵力子、将军邓宝珊、谷正伦和朱一民主席等诗酒唱和,颇感知遇,而且著作颇丰。作为一个落魄书痴,周应沣以他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闻名一时。

识时务者为俊杰

周应沣虽然是封建社会饱读儒家经典而成名的举人,但他却并不迷信儒学。面对清末国家现状,他越来越多地看到只重儒家学说的弊端,又因深受科举制之害,他更是不遗余力地倡导和实践废除科举制。在任阶州、直隶州学正、秦安县训导期间,他积极实施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学堂的运动,为民众教育做出了努力。

周应沣研究了西方具有先进思想的著作,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萌发了反封建和独立、自由、平等的思想,周应沣与时代同行,作为学者的他在作品中评论时政。“为政之道,用人为先;用人之道,理财为先;理财之道,养民为先。不知用人而为政,是率兽而食人也!”这是他在《政治改良》中对为政、用人、理财、和养民之间的关系,指出为政之关键在于“养民”,这是周应沣当时的“为政之道”,申明了他改良主义的政治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却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他在《区村除弊》中尖锐地批评道:“推翻一****,反制造万万****”。秋瑾死后,他号召民众“起视四万万同胞千载沉沦何之苦,安得手挽九九八十一神州,恢复赤县一片神圣干净土……”在民族问题方面,周应沣深知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所以在民族问题方面,周应沣认为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出现“不惟王族瓦解之忧,抑四海成土崩之虑”,所以应该加强民族团结,其原因如他在《铜雀台记》中所说“古代各民族的众多学者、豪杰崛起于陇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如甘肃西有游牧之藏族,洮岷诸土司横亘于青海之都兰、玉树;北有游牧蒙族,河套诸蕃王袤延于瀚海之克萨诺颜;东南土著汉回二族,人民约有九百万,犬牙相连。此四族者,光复之初,襄赞共和,维持大局,故能耦居无猜,相卫相保。”周应沣以一个学者的爱国之情,以他对时势的敏锐洞察力,在“九一八”事变后,提出“停止无用教科,裁撤不急官禄,通盘合算,购置飞机,加强防空教育,以抵日寇之侵略”的建议,并深刻意识到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可避免,而在未来的战争中,中国要想取得胜利,抵抗外敌入侵,一定要加强防空,购置飞机。历史证明,周应沣的预测是卓有远见的,一个学者能如此清醒地认清那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不愧为一位俊杰之士。

才子享誉在文坛

周应沣的诗景优美,诗意练达,其诗作,或怀古,或寄情于山水人事,或倾吐他艰难经历中的深沉思想,或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诗中无不寄托着他忧国忧民的个人真实情感。

桃源鸡犬本悠然,猛虎贪郎择食鲜。

竭泽以来鱼有几,覆巢之下卵宁全?

清理财政须裁伍,澄肃官方在任贤。

桑梓攸关难卸任,匹夫有责可回天。

这首《感时》诗,是周应沣的感时之作,诗作通过描写悠然鸡犬被猛虎贪郎所食,暗示老百姓遭到官僚的层层剥削。并通过“竭泽以来鱼有几,覆巢之下卵宁全”,来说明剥削的弊端,以及在那个乱世之中,人们生活举步维艰。周应沣此时提出用裁军的方式来减免财政支出,减轻百姓负担,而且官方要任人为贤。出于对桑梓的无限深情,他又立志要尽匹夫之责,尽力而为。

自嘲落魄一书痴,举世莫砼砼己知。

状不如人今老矣,耄而好学执怜之。

空悲宦海填无术,但愿名山买有资。

从仕未优行政仁,此和辜负百年期。

这首《自嘲》诗是周应沣对自己人生无奈的一种总结,又是一种壮志难酬的无奈。除此之外,他的诗作还有《乌鞘岭》:“西去庄浪二百程,乌俏峻绝插天横。一峰红日一峰雪,半岭黄昏半岭明。

旱塞烽烟销斥堠,秦天夜月落长城。临边莫唱伊凉曲,苦说沙场不易行。”出于对家乡美景的喜爱,他又写了大量赞美之作。如写五泉山的:“细雨和烟滴翠台,幽花涧底向风开。”写红泥沟的:“红泥小有洞天开,镇日禅关掩绿槐。”写白马浪:“皋兰山色古今秋,白马河声月夜流。”写金城关:“金城临野渡,落日望乡关。山色古今外,河声天地间。”写白塔山和黄河铁桥的:“白塔高凌十殿头,黄河遥挟五泉流。题桥本是乘槎客,斜倚栏杆望斗牛。”等,无不开掘出佳山秀水的美好内涵。

周应沣所著文章隽秀,其主要著作有《棣园文集》,其中收录各类文章62篇,内容丰富,涵盖广泛;还有《金刚经了解》、《心经了解》以及稿本《黑弱水源流考》、《希腊哲学名人传》等。周应沣凭借文才和诗才崛起于陇上,与当时的兰州进士黄毓麟、举人白宝千,同时享誉于文坛,并称为“兰州三才子”。

王树中:勤政爱民王青天

民国五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1916年10月23日),兰州的上空落下一颗明亮的星,这颗星就是被皖人称之为“王青天”的王树中(1868—1916年)。

乡村篱落留美名

安徽太和县的乡村篱落之间一农户人家,几个人正围坐在一简易的木桌前吃饭,虽是家常便饭,却都吃得津津有味。其中有一装束简朴的中年男子,边吃边询问民生疾苦,他或点头或沉思,此人便是王树中。一个清官,为官十余载,勤政爱民,被皖人称之为“王青天”。

光绪二十年(1894年),27岁的王树中考中进士,并以进士第出官安徽,任太和县知县。初来太和县时,民众内部积怨重重,争讼之事不断发生,民众常以细小之事见官说理,明辩曲直,连年如此。

以往知县对此是烦恼万分,但又无可奈何。而王树中却不然,他每次坐堂审理此类案件,不是严辞训斥,死板处理,而是像老者叙说家常那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争讼之民争讼的害处,教导他们乡党戚里应相互忍让,和睦相处,经他反复规劝教育,争讼者自惭形秽,流泪而归,从此争讼双方友好相处。一年以后,太和上下,百姓安居乐业,争讼之事少有发生。

王树中还常走出县衙,到民众中去,询问疾苦,向民众“娓娓谈道义,如父兄师长之教育子弟”,其才学渊博,知之甚广,颇令民众信服。乡村篱落间的妇人孺子常“以望见颜色,得闻片语为喜”。

而且每回巡乡视察,他都携带大量的书籍,分送给乡塾无钱买书的学生,深得民心。

作为太和县知县,王树中还治理水患,兴修水利。太和县中,水流以沟洫为脉络,以河为尾闾,但沟洫和尾闾都是年久失修,致使河流堵塞,水流不通,一遇大雨便会出现水患。遇雨排水时,高处的县民决口放水,低处的则疏淤流通,在“决口”和“疏淤”之间双方相互争斗,甚至酿成巨大案件,积怨越来越深。针对此种状况,王树中亲自查看地形,进行全盘规划,动工进行疏导,凡是县境内的河、沟都先后疏通。这样水患问题得以解决,双方的积怨更是不解自通,真可谓一举两得,“乐利无穷期”了。

“糊涂”官断清明案

王树中平常说话讷讷,经常把“李”误说成“张”,把“茶”误说成“饭”,为此就连他的女佣也经常偷偷发笑,认为她们的大人是个糊涂人,并暗中称他为“糊涂官”。然而她们哪里知道“糊涂官”却不糊涂。

一天有人前来报案,称在荒野之中发现一无头尸。王树中闻此急忙带人前往查验。有一李氏妇人前来认尸,说受害之人是其丈夫沈贯群,并痛哭着诉说冤情,指认是家中小妾谷氏仇恨丈夫,并将其杀死。此时族人沈鸿亮,沈聚才从旁做证,使众人都认为是谷氏杀人,但王树中却发现李氏哭泣并非出于真诚,很是可疑。他于是反复陈述利害,李氏害怕,讲出实情。原来太和县民沈贯群,纳妾谷氏,他的妻子李氏嫉妒谷氏,仇恨丈夫。一天,李氏乘谷氏外出之机,和族人沈鸿亮、沈聚才谋杀了沈贯群,并身首两断,把尸首抛于荒郊野外,真相终于大白。众乡邻听后,无不对王树中的明断冤案而拍手称快。

一日,太和县衙的大堂外人头攒动,大家议论纷纷,大堂上一教士出言不逊,指责他人,王树中怒斥教士,并依法责罚李广栋、李广玉。堂外百姓心悦诚服,称好之声不绝于耳。此案是因为太和县民李广栋和高大富有矛盾,相互控告,经审讯李广栋理屈,理应受罚,但他却依仗教民李广玉拒绝受罚。李广玉从中包庇,又让教士出面袒护。王树中依法办案,不畏惧势力。从此以后,教士再不敢无理取闹,再遇到与天主教、基督教有关的案件,在王树中面前是“顺若流水”。有此青天,真是民之福,民之幸。

苍天无情“青天”有情

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亳州大地上疫疠盛行,死尸无数,哭声四野,百姓无衣无食,其情形惨不忍堵。为官者都不愿到亳州任职,只有王树中慷慨应诺,愿去救民于水火。他废寝忘食筹划赈济,设置施善所和养病所,使情况大有好转。是年初夏,天气干旱少雨,庄稼即将枯死,王树中苦于无计可施,竟为民向天哀号,后来终降大雨,人民的困境得以缓解,而王树中却因劳累成疾,险些送命。不到一年,亳州在王树中的治理下,面貌改观,境内一片弦歌、读书之声,和他治理亳州前“灾祸流行盛疠疫,斯须人与鬼为期”的情况判若两样。

清宣统二年(1910年),亳州又遇大水,急需赈扶,其他官员仍是畏缩不敢前往,唯独王树中念及十年前与亳州百姓的旧情谊,敢为“无米之炊”。他要求停征税款,并多方劝募,赈济难民,“只问苍生,略无瞻顾”,解民之困。赈灾完毕,深悟水灾利害的王树中,先民之忧而忧,为防患于未然,筹建了粮仓,以备不测之需。

王树中以他“苍生皆赤子”的爱民之心解民之困,急民之需。

而作为兰州人的儿子,他对家乡父老更是有着剪不断、似海深的桑梓之情。清德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兰州发生饥荒,王树中目睹桑梓父老遭受的不幸而挥泪不已,并不遗余力帮助官府赈灾,当看到官款不足,他甚至拿出家中所有积蓄,借债来救济。

此情可待成追忆

王树中一生主要是从政,但对学术也颇有研究,而且有着独到的文学见解,从不苟合于他人。在诗作中,他著有《梦梅轩诗草》、《细阳小草》等,其内容有酬唱应和之作,但多数是生活记实,朴素自然,不事雕琢,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携筐认说求桑妇,齐向郊原掘草根。

一缕寒烟谁举火,斜阳黯淡照荒村。

家无长物剩锄犁,举室群如冻雀栖。

儿女频烦啼索食,自加呵责自酸凄。

灾祸流行盛疠疫,斯须人与鬼为期。

荒原日暮群鸦嗓,剩没残骸沟壑遗。

王树中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一组《辛亥春日谯陵纪灾》中的几首诗不仅写了谯陵的灾情,也显示了作者的一片忧民之心,读来字字皆是泪。然而,社会黑暗腐朽,即使他有雄心壮志,满腹理政之良策,全力为民之丹心,但作为一个小小的县令,他更多的则是无奈,心中的愁苦烦闷只好诉诸诗作。

民国四年(1915年)春,王树中奉命往甘凉,春暮到达宁夏,秋初诣陇东泾川、庆阳、宁镇各县勘聚众事。不到一年的时间,经历了陇上76县中的大半,并一一处理藤葛纠纷之事,凡是有关陇上民众大局之事,他都尽心处理,以致积劳成疾,东归之后,竟一病不起,死时只有49岁。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王树中走了,他身后留下了一片赞誉之声,青天美名。

范振绪:被张大千称为禹丈的书画家

求学之路

范振绪(1872—1960年),字禹勤,号南皋,晚年号东雪老人,太和山民,靖远县城人,故居在县城会馆巷,取名愧漏斋。祖父范呈芳,清代贡生。父范培,字笃生,号石三,清同治时以贡生任兵部郎中。范振绪出生于北京,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大,9岁时父亲病故,随母亲娄氏扶柩回故里靖远。家学功底,再加上母亲的教子有方和他个人的勤奋笃学,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二十八年(1902年)恩正并科考试中考中府试第四名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与中国近代名人沈钧儒、曾熙(石农)同榜,是明清两代靖远29名进士中最后一位进士。初任工部主事。范振绪考中进士后,起初以主事供职于工部,旋学习于同文馆,当时正值维新运动向腐朽的清王朝冲击,范老在维新派的影响下,通过同科举人徐振声的介绍,认识了曾向光绪皇帝举荐康有为、梁启超的徐致靖。范振绪受其启发,深以为是。

同类推荐
  • 乱世太帝

    乱世太帝

    华夏破碎,大族霸占江南,高门显第据皇朝国器为私用。异族统治北方,痛苦的民族融合带来了历史的新出路。徐谦在一个个契机下控制了异族的朝政,华夏的统一似乎提前到来......
  • 蛮荒的足迹

    蛮荒的足迹

    新书《回到上古当大王》发布了,求点击收藏!如果6500万年前的那场大灭绝没有发生时间长河从这里分出一条支流那么世界将走向何方人类还存不存在这个世界是否依然是巨兽横行一次意外王朗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陌生的地球.书友交流群:558328338
  • 说无情者太痴心

    说无情者太痴心

    待改书名:《大宋不一样》不一样的诗词,不一样的历史。故事发生在神宗末,哲宗朝,不直接参与朝堂上的党争,不官居一品,宰执天下,而是一直游离在朝廷以外。会讲佛家大乘六宗的律宗、禅宗、净土宗。道家的龙虎山,上清派,皇室太一宫,以及散人张伯端一脉。以及词坛文坛的争锋,还有江湖儿女,甲乙丙丁。
  • 中华百战

    中华百战

    假如你穿越到了三国,下面军师5选1,你会选择带谁去辅佐你?1张良2刘伯温3王猛4魏缭5李岩
  • 三国之灵气复苏

    三国之灵气复苏

    [本书已崩,作者毒发身亡。慎入。书荒不在乎的可以看看前20万字,当时时间充足,没有那么水]当灵气复苏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代,面对无法调和的种族之战,三国的豪杰们能否放下仇恨与对立?曹刘孙三人又是否甘心放下手中权力,还给献帝?当一道现代的灵魂重生在麦城之战,面对灵气复苏的大争之世,面对关羽兵败被擒的结局,又会发生何事?(推荐票加更)
热门推荐
  • 仙武万道

    仙武万道

    神族禁地,陨天之门,可逆转时空,扭动乾坤。上一世,他是令万族闻风丧胆的星界魔尊,却阴差阳错地来到另一个世界。这一世,身世迷离的少年凌墨昊,乃万年不遇的天纵奇才,于微末中逆天崛起。从此脚踏诸天万界,登临万道巅峰,统领银河诸神,探索着世界隐藏最深的奥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心若流浪何处依

    心若流浪何处依

    神想看一部剧,证明在一个人想要改变些什么之前,一定有什么先改变这个人。因此他设定一个命运赋予孙梓贤,想要栖息,必先流浪。然后神只冷眼旁观。(本书依据真实改编)
  • 乱世之大汉崛起

    乱世之大汉崛起

    八王混战,五胡作乱,十室九空,千里白骨。李农,一个现代人穿越到了乱世之中,看到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他流泪了,这不是历史里的中华,他梦想的是——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 樱树下的诺言

    樱树下的诺言

    一场作者自己都被晕了的故事,一场关于青春的爱情,一个关于儿时的承诺,一个爱上了三个女主的男三……到最后,有谁能弄懂这场故事,有谁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个承诺实现了吗?这个男三最后和谁在一起了呢?想知道就来看看吧!本书已在别的书城发布过了,请大家不要误会,只是名字改了改。
  • 辛二小姐重生录

    辛二小姐重生录

    向来喜欢宅、喜欢米虫生活的辛二,无缘无故回到了初中时代。是淡然处之照搬从前的生活开着金手指偷着乐呵,还是重新找到生活的目标,发奋图强,光耀门楣?人家只是偶尔调皮的小逗比,不是内裤外穿的超人好嘛!人家手不能提肩不能抗的,为啥要冲锋前线赶着送死?咱惹不起还能躲不起么?
  • 上古法神

    上古法神

    上古时期,人们为了修炼努力着,为了保护自己的爱人,朋友,家人。一切的一切,只为守护与崛起。
  • 乱征

    乱征

    静宇宙,乱宇宙,盲宇宙。。。一切尽在未知,神魔战,在这里酝酿,出承光谷。。。这一切,是以所有人为主线的混乱之战。
  • 刀酒剑花

    刀酒剑花

    任小白、王佛笑、韩倚风和江适意是四个不愿意参与江湖纷争,寄情于宝刀、美酒、名剑、香花,只想逍遥度日的年轻人,在江湖中被人合称刀酒剑花。但是一次偶然,他们得罪了江湖中最具实力的组织天圣教,被暂代教主之职的天圣教冷月堂堂主燕何下令追杀。一时间,天下数一数二的杀手、天圣教的护法、长老纷纷出手,甚至连燕何也亲自出马,四人被逼入绝境……
  • 一方通行屠神录

    一方通行屠神录

    屹立学园都市顶端,超能力者排行第一的一方通行,如果穿越到拥有神明的异世界并且被魔女治好脑袋的话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无cp不牛头,放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