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35900000009

第9章 同级之间能分工协作

同级之间分工不同目标一致

在中国的社会里,跟同级打交道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同级之间没有领导等级之分,却各有各的领地,尤其是部门相差较大的同级,工作性质不一样,打起交道来会更难。而且同级之间打交道,还要考虑上级的感受:你们走得太近,上级会难受;你们太疏远,上级也不会舒服。因为你们太亲密,上级会怀疑你们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你们太疏远,合作起来就比较困难,还需要上级来协调。所以,和同级之间,打交道一定要注意尺度。

年轻人要明白,虽然大家分工不同,但是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组织的发展。这是同级之间沟通的原则。分工无法避免,但是同级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这样才能得到上级的赏识。

彼此配合,就是合作的开始,具有愿意与人合作的心理,是中层领导良好本事的一环。如果你跟同事处不好关系,可以先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首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太过于斤斤计较。有些人心里会想“为什么要帮别人?顾好自己就行了”,特别是同样的部门,如销售一部和销售二部,两个部门存在竞争关系,部门经理都这么想的话,必然会形成摩擦。就算不是同样的部门,如研发部和财务部,总怀着这个念头,财务主管肯定只想自己的事,不想其他的——资金周转灵活就好,研发根本与自己无关。而研发部门也不能受财务的限制,受财务的限制就不能研发。这也会产生本位主义。

一般说来,生产部门讲生产,销售单位讲销售。销售人员多半穿西装、打领带,会带着客户到生产车间去。遇到这种场景,生产经理就不高兴了——你拿的钱比我们多,整天在那里喝酒、聊天,却还总是用客户的名义打压生产部门,真是不公平。于是,生产部门根本不配合销售部门的工作,他们认为:“即使那是客户的要求又能怎样?你们销售部门胳膊肘向外拐,只顾着客户,还把生产部门的人当人吗?”互相之间总是有隔阂,这是因为销售人员不懂得沟通。

销售人员一定要记住,去生产部门时要把名片拿掉,套上工作服,跟生产工人一样,这样工人们才不会把你当异类。如果客户批评公司的产品,你应该站在生产部门的角度跟他辩解。如果顾客的要求很无理,销售人员不必一一转述,要和生产部门商量改进,你给予了尊重,生产部门就一定会听取建议。

你尊重他,他很讲理,很有度量;你压迫他,他就抗拒,不理你。为什么有的人经常蛮不讲理?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面子。有些人一没有面子,就恼羞成怒,蛮不讲理,甚至无法沟通。所以,平行部门最好是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有些中层领导不但自己这么有本位主义,而且要求下属也这样: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少管人家的闲事。这就是典型的本位主义。在你的团队中,大家本来应该热心地相互支援,可是你这么说之后,谁还会帮助他人呢?对大家来说,公司就是公司,但是中层领导就有本位主义,而因为公司考核的是他,所以,事实上是公司造成了他的本位主义。

公司的不正当考核往往会造成很多麻烦,很多公司只看数字,不看其他。数字其实是没有人性的,我们可以透过数字来管理,但不可以实施数字化管理。所谓的数字化管理,其实是很可笑的,其结果必定造成内部人员笑里藏刀、貌合神离。数字虽然很重要,但如果你只相信数据,下级就会用假数据来骗你。道理很简单:只要你相信什么,他就用你相信的东西骗你——中国人厉害无比。

在中国,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让同事之间互相竞争,大家就是敌人,而面对敌人不能有温情,必须要拼个你死我活。“炮口要对外”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事实上对内却打得更凶。

所以,同事相处要摒弃本位主义,要善待其他人,好处要分享,错处要担待。

同级之间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做事要看场合,不要当着老板的面协调,否则会给别人添麻烦。例如,你最近的任务比较重,需要向平行部门借调几个人过来,不要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事,一旦当着老板的面,事情就完全变质了。

你说:“张经理,你能不能帮个忙?我最近很忙,你能不能派几个人过来支援一下?”

当着老板的面,张经理敢说“没问题”吗?不敢,因为一说“没问题”,他就惨了,那会给老板留下他的部门工作负荷不满,人浮于事的印象,要么怀疑他工作能力不够,要么怀疑他人员冗余,让他裁掉几个人。

这完全是你的行为不当惹来的麻烦,不是张经理的错。就算他果断地拒绝你,你心里面也不应该怪罪他不给你面子。我们中国人讲究反求诸己,凡事想想自己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再来看别人。这件事,合理的方式应该是这样的:

你等到老板离开以后才跟张经理讲:“我很忙,我也是不得已的,本来想着尽量不打搅你,但是你不支援几个人给我帮忙,我就要跳楼了。”

你这么商量着来,张经理当然就不好驳你的面子,何况有一天他也许会这么求你,就算不求你,你也会欠着他一个人情,何乐而不为?其实中国人是非常干脆的,是天底下最好商量的人。

事情过后,你还应该跟老板解释,不要让他误会张经理的部门人多。因为你私下借调的事,是瞒不过老板的。你不解释,他就会有疑心。你跟老板说:“这几个人平常都有很多事情干,张经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讲义气。将来我再怎么忙,只要他有难处,我晚上不睡觉都会帮他。”老板也会很高兴:“你们都是为了公司,了不起!”

某件事情做错了,老板在骂张经理,你挺身而出:“其实这件事我也有错,我没有支援他。”这些话对你不会造成伤害,但对他却能起到帮助作用。

也就是说,当别人有危难时,你不要隔岸观火,不要在旁边冷笑,你若是拉他一把,将来你“落难”时人家也会拉你一把。同样,有人摔到水沟里去,有好几个人去救他;而有人摔到水沟里去,大家都当作没有看到——无论哪一种情形,都是自己搞出来的。

一定要做到皆大欢喜才叫圆满,如果是一枝独秀,所有人都会攻击你。你的表现好,也要分一点成绩给别人,这样你就可以永远受到大家的欢迎,否则所有的人都会想把你“干掉”。

其次,想想自己是不是得不到老板的信任,以至于其他部门袖手旁观。

只要得到老板的信任,所有的部门都会配合你的工作。中国人聪明得很,我们向来知道得罪老板跟前的“红人”就是得罪老板,所以会尽量避开产生冲突。

所以说,作为一个中层领导,你跋扈一点或者小心一点其实都无所谓,最要紧的是,不要过分讨好老板,不要拍马屁,但是要得到他的赏识,得到他的信任。同时要注意,“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得到信任之后,要避免受其他人的打击。

社会上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当没有评选“模范父亲”的时候,所有的父亲在自己的孩子面前都很有面子,一旦评选了“模范父亲”,那些没有当选的父亲就会在孩子面前抬不起头,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爸爸,你为什么不是模范?”其实,这种靠表扬少数的模范父亲来糟蹋大多数父亲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那些不是模范的父亲极力维护自己的面子,在孩子面前诋毁“模范父亲”。

很多时候,如果一个人今年在公司年会上被表扬了,那明年你未必看得到他。因为他被同事挤兑,受不了而辞职了。很多人擅长的一招,就是大家一起来证明老板认为好的人也不怎么样,这很有趣。西方人崇尚英雄主义,而中国人根本不吃这一套,在中国,显露自己能力的人往往会被折杀。

中国人越得到老板的信任,就越有麻烦。很多人想从你这里得到好处,若是得不到,他就整你,制造谣言破坏你的形象,这是必然的现象。

所以,得到老板的信任之后,要团结同事,要学会分享,不能“自私自利”。这样才能搞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最后,看看自己是不是太过于有竞争心,从而对同级产生敌对心理。

同事之间毕竟还是存在竞争关系的,我善待他,他好了,自己会不会受到影响呢?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对于竞争来说,你脑海里有竞争,现实中就有竞争;你脑海里没有竞争,现实中就没有竞争。而且我不认为世界上有真正的竞争。

同事之间应该互助而不是竞争,既没有竞争,也不需要竞争,竞争是自己找罪受。大家联合起来,一同进步就好了,为什么非得斗个你死我活?今天你业绩做得好,照顾一下那些不如你的,留口饭给他吃,不要赶尽杀绝,明天他业绩好,也会反过来照顾你。赶尽杀绝的结果,不是你一枝独秀,而是所有的人都对付你。

想明白上面几点,你基本上能与同事和平共处。

与同级和睦相处老板才放心

同级间和睦,不仅工作上顺利,自己的心情也会愉悦,于公于私,都百害而无不利。从老板的角度来说,没有一个领导者喜欢自己的下属互相倾轧,所以被领导者一定要与同级和睦相处,有矛盾及早解决,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即使矛盾化解不了,也不要在领导面前表现出来。你们相安无事,团结一心,他才会放心。但是你们团结得要让老板安心才成,你们是钢板一块,老板就会紧张,以为你们要夺权,他就会制造矛盾分化你们。

所以,在中国,任何事都是过犹不及,把握好度,老板才会安心。在老板面前,切记不要批评同事这不对,那不对。因为在老板的心里,手心手背都是肉,你不喜欢的,就跑来告状,你喜欢的,就团结一心,那你将来形成派系,岂不是能和老板分庭抗礼了吗?

所以,你既要跟同级搞好关系,又要考虑老板的心情,二者缺一不可。比如说,你要去跟老板建议任何事情,不跟其他的同级事先沟通的话,就直接去找老板,其他人会如何反应呢?他们一定暗地里搞点小破坏,因为你不尊重他们、不给他们面子。可是你又不能动不动就请他们一起去见老板,那老板就会说你们集体行动,想将他的军,简直就是逼老板点头一样。哪个老板会喜欢这样的下属?

如何做,就需要你去学习了。你想跟大老板说什么话,要先跟相关的人商量商量,问问他觉得这样好不好,如果他觉得这样好,让他去说,不要由你来说,把功劳也让给他。只要你不想有功劳,大家都会认为你的动机是很纯真的,这样他会觉得很好啊,就不会推辞。否则,他就认为,你是在利用他做你的铺垫,然后你想独吞功劳。

比如,你跟财务部门业务往来密切,你发现有好的方法可以改进财务部门的办事效率,于是就跑去跟老板讲。那老板必定会骂财务经理:“你看人家都想得到,你就想不到,你还是干这个专业的。”那财务经理挨了骂,会恨谁呢?肯定恨你,不会恨老板,因为是你搬弄是非,他才挨骂。那你岂不是自找麻烦?

所以你应该跟财务经理讲:“其实我不懂财务,只是有人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间教我一招,我觉得我们公司也许可以用,但是你是专家,所以我要请教你,到底这样对不对?要是我听错了,就糟糕了。”这样说的话,不管这个方法有没有用,他一定会感谢你。但他还不会放心,要试探你一下:“既然这样,你去跟老板说一下,看他同不同意采用。”你不要上当,你真去了,他还是怀疑你别有用心。你应该说:“我又不是搞财务的,我去讲合适吗?”最后试来试去,他就相信你了。

你要做到,让你的同事认为跟你打交道,他不会吃亏,他就完全信任你。

人的自我定位其实非常重要。你跟同事打交道,吃亏一点没关系,因为吃亏就是占很大的便宜,因为他们随时随地会支持你。这就是你占便宜的地方。你很会算计,什么事情都抠得紧紧的,那你就糟糕了。你越是铜墙铁壁,他们越是要全力把你打跑,这是人之常情。

你不要怕老板不知道是你的建议,看不到你的功劳。很简单,就算老板真的是你所想象的这样的人,那你更轻松了,你不需要为他付出太多,你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休息,那不很高兴吗?老板很快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就会更赏识这种求功的人,老板最怕的是大家抢功。所以你不必去考虑功劳的问题。就像一对父母,有兄弟几个,哪个孩子什么样,父母难道都不知道?完全是清清楚楚,老大个性怎么样,老二爱好是什么,老三最调皮,老四比较老实,所以把最好的东西,趁别人没看到的时候,偷偷给他。同样的,老板都很清楚,他只是不能讲,因为讲出来对他没有好处。

同级相处,彼此之间都要保留三分礼让空间,才比较容易找到合理的平衡点。若是想着大家一样大,有“谁怕谁”的心态,对沟通十分不利。中国人其实谁都不服谁,当大家处在同等地位的时候,这种现象更明显,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引起他人的不满。比如,你说:“听我说”,别人会想:别自以为是了,凭什么听你的?何况还有利益之争。所以中层领导经常处于左攻右挤的境地,也是理所当然。加上现代社会鼓吹竞争,认为有竞争才有进步,所以平级的中层要想避免彼此攻挤,很难。

你在抱怨别人排挤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反过来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意无意地排挤同事呢?如果连你自己都免不了如此,又怎么能怨别人?

中国人讲究彼此彼此,在这种条件下,要想得到同事的支援,必须以“平等互惠”为前提。若是自己处处想占便宜,时时要求别人支援,却从来不支援别人,恐怕左攻右挤的局面,不但会长期持续下去,而且会越来越严重。

同事之间,常常为某些小事而争执不休,甚至明争暗斗。主要原因在于不把同事当作朋友看待。其实,山不转人转,今天大家不欢而散,将来也可能又碰在一起,那时岂不是彼此都难过?所以,若是换一种态度,把同事看成朋友,马上就会觉得亲切得多。

有些人抱持“你我只有公谊,不需要私交”的观念,凡事都公事公办,而且不涉及私人事务。这种人只是同事,不是朋友。有些同事并非如此,他们除了公谊之外,还会找机会建立一些私人的感情,互相关心彼此的私人事务。这种人比较容易在同事之外变成朋友。

抱着交朋友的心情和同事打交道,其实对双方都有好处。因为朋友无议论,同事很计较。同事之间难免有业务上的竞争,容易形成本位主义,互相排挤。一旦变成朋友,彼此臭味相投,比较容易将心比心,互相帮忙。

同事是短暂的,朋友才是永久的,把同事变成朋友,大家才能够长久相处。

人人争着走出第一步,整个风气就会改变,由明争暗斗、彼此怀恨变成互助合作、互相感谢。要知道,坚持“我助人,人才会助我”的信念,才比较容易成功。

中层领导应该摒弃“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不良思想,然而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仍以“办好自己分内工作”为优先。任何人在没有把本职工作做好以前,分担老板的工作,或者支持别人的事务,都不免令人怀疑他是在“拍马屁”或“讨好他人”。相反的,把自己分内工作做好后,如果不能为老板和其他同事分忧解劳,恐怕也会被视为自私自利的小人。

中层领导之间还需要谦和。功劳是让出来的,而责任则是抢出来的。一让,大家都有功劳;一争,责任就十分清楚。能让的人,才有功劳而不为人所忌。若是中层领导都能用心做出功劳,并且不居功,在和谐中求进步,平级之间才会相处融洽。

和谐并不意味着只报喜不报忧,大家相互恭维,倒是一团和气,但是对于组织发展却没有任何益处。在和谐中求发展,才是现代管理的初衷。因此,同级之间还要相互督促,共同进步才行。如果你发现了其他部门的不足,应该尽快提醒,以帮助其他部门改进。但是,在进行反馈交流的时候也必须注意时机和技巧,以免弄巧成拙,引起部门之间的矛盾。

每个部门都存在不足之处,部门主管可能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意识到了却暂时无法解决,所谓旁观者清,你可能会一眼就看出问题所在。这时彼此之间私下提醒一下即可,附以改善意见更好。提意见必须诚心诚意,否则只会让人感觉你在奚落他。只有你先表现出诚意,才能让对方感觉到你是真心实意地为他着想,他才会消除内心的戒备和抗拒,接受你的建议。

私下提醒是给对方面子,切不可当着老板的面指出对方的缺点,那会使他认为你是故意打压他,非但不领情,还可能恼羞成怒,拒绝承认错误,甚至撕破脸反过来指出你的部门的缺点。这样,老板只能各打五十大板。

如果有些事,不向老板汇报,老板会骂,但汇报了会伤害到你的同事,而且如果老板告诉了那位同事,你就倒霉了。口出狂言或者祸从口出,其实都是自找的。

如果他明明不对,你又不能不汇报,应该怎么办?我认为,要轻描淡写,点到为止。你要对老板说:“这件事情,我跟某人谈的结果,他目前有一种想法,不过我相信他很快会改过来的,他目前的想法或许有他自己的道理。”说到这里,你要看看老板的脸色,猜测一下老板是不是支持他的想法。但是,真正会当老板的,都不会表现出来——他要让你摸不着头脑。不管老板如何反应,你都要替对方圆一圆场,不要出卖任何同事,这是汇报的一个原则。如果你出卖他,他会报仇,不会放过你。

你的汇报要做到好像没有汇报,提示到好像没有提示一样。这样,你既尽到了做下属的责任,也没有伤害同事,即便是将来同事听到了,你也可以坦然地面对他。

类似的事,你若是出于好意,却因为沟通方式不当,落得如此下场,岂不是有悖初衷?你若是心存不轨,故意在老板面前提出,以贬低他人,认为只有把别人打垮了,自己才能得到提升,这就陷入误区。

现在不少公司都采用考核的形式,所有员工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评比,这样做虽然对员工有促进作用,但是也会造成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相互争斗,甚至彼此踩踏,结果弊多利少。

大家互相合作,彼此帮忙,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让业绩好起来,而不应踩着别人来提高自己。何况很多情况下,排挤别人也未必能给自己带来好处。

举个例子,你的平行部门出了点状况,老板若向你了解情况,你怎么回答?若是你知无不言,把平行部门的问题一一报告,老板不会高兴,因为你不会照顾你的同事。维护同事,并不是欺骗老板,这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也体现了你们的团队精神。这样一来,其他同事对你的印象也一定很好,因为你很厚道,不会落井下石,不会趁机害人。

如果老板喜欢员工之间钩心斗角,那企业迟早是要垮的。大家相处就是有缘,因此要彼此照顾,而不要害来害去,这是每个人都应有的观念。你不知道哪一天你也会需要别人的帮忙,也不知道将来需要哪个人的帮忙。因此,要对大家一视同仁,既不偏向某人,也不戴着有色眼镜歧视某人。大家都是同事,是企业的一员,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分工不同。如果见到比自己职务高的人就吹捧,见到比自己职务低的人就贬低,只会遭到大家的鄙视。

一个企业中挨骂最多的就是中层领导,因为老板很少直接去批评员工,都是批评中层领导。但是你不要苦恼,也不要抱怨,要学会不断地充实自己,要学会“在职场中修行”。

领导若区别对待要泰然处之

中国人的特性是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公平。那么,什么是公平?西方人的公平就是大家都一样;中国人的公平则是“我特殊”。天下哪里有公平可言,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比如老板出去时一定要找几个人陪他,而且要走在中间,讲话的声音也比别人大,就是为了表示“他是老板”,让别人不要小看他。再比如在餐厅或一些公共场合,有的人讲话声音很大,其实他只是在对外发出一个信号:我是了不起的人,你不要小看我,你不要惹我,惹我我会生气。

西方人讲话,你要听内容;中国人讲话,不需要听内容,有的人只是对外发出上面所说的那种信息而已,没有什么内容可言。一个人讲话的声音很低,很可能是他目前的形势不如别人;而有的人讲话声音特别大,就是因为他目前过得很得意,目中无人。

所以,即使在同一件事情上,中国人有时候会大声讲话,有时候则会小声讲话,被领导者要去好好了解,好好运用。同时也要明白,任何人都不能做到公平公正,领导也不例外。而且每个领导都会有自己的小圈子,亲疏有别,对下属区别对待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以你应该正视这一现象,只要领导不是存心偏向,最好泰然处之。即使领导处处偏袒他人,也不能心生怨恨,而是想想是何原因造成的。

中国人大圈圈里有小圈圈,这一点一直被外国人诟病,其实这并没有错。小圈圈就叫作“班底”,每一位领导者的管理幅度都相当有限,如果不能组成“心腹知己”的领导团队,如何能够照顾得过来?班底有公私之分,建立公的班底理所当然,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

如果领导对下属一视同仁,会有什么结果呢?一视同仁就是以领导为核心,对待每一位下属都一样。领导若是刚上任,在不了解下属的情况之下,当然应该如此。某些领导一上任,就掉入差别待遇的陷阱,对亲朋故友采取比较信任的态度,不但给其他成员以“搞小圈圈”的恶劣感觉,而且使这些亲朋故旧,得以有恃无恐地玩弄特权。结果形成“私的班底”,造成营私舞弊的不良形象,甚至于把自己卷入不法的事件,以致上任不久,便被这些亲朋故旧抓住把柄而动弹不得。这都是“私”字作祟。私的班底,千万不可为,必须坚持一视同仁。

若是一年半载下来,仍然坚守一视同人的心态,组织成员就会觉得这位领导“好人坏人都不会分”,连最起码的判断力都没有。而且不具备办事的精神,因为办事的人,一定会依据办事的用心程度与效果评量,来区分同人的贡献度,并且给予不同的礼遇。物质报酬也许受到制度的限制,不便弹性分配;但精神上的礼遇,却可以依据各人不一样的表现,而有所差异。

反过来说,领导在一开始就采取差别对待的方式,大家就会怀疑他是依据哪些标准,也许原本就是成见、偏见在作祟,当然不服气。搞差别对待还容易形成小团体,搞党派之争。

所以领导者嘴上会讲一视同仁,心里想差别对待。逐渐按实际贡献和表现,将下属区分为三层,最内层属于核心人物,领导以“没有你我会死”的心情来加以礼待,给予特殊的照顾。第二层为“有也好,没有也好”的一般成员,如果他们不能再努力,提高贡献度,只能给予一般的照顾和客气的对待。最外层则为“早走早好”的待提高下属,若是他们不知自省、自律,就希望他们另谋出路,不要待在这里混日子。

你可以想一想,你的领导心中,这三个层次的人都有哪些,领导是以什么标准划分的三个层次,你自己在领导的心中到底属于哪一层。如果你的领导是站在公的立场,确实依据公共目标来考核,不夹杂私心,公正地区分下属,你就应该认同这种作风,这就是合理的不公平。

领导的班底,都是十分值得领导信赖、依靠的少数人。日本人宣称“企业由少数人维持”,中国人似乎把这一句话发挥得恰到好处,让少数有心而且用心的人士,构成坚强的第一道防线。这样的班底,有两种好处:

从领导的角度说,班底是领导的智囊团,可以帮助领导做出正确的决定。任何事情,领导在做决定前,可以先把自己的看法隐藏起来,当作腹案。将自己的腹案变成问题,用来征询班底的意见,让他们在互动中找出合理的答案,经领导核准后,再由班底去执行。领导越依赖班底,班底越奋发图强而提高可靠的程度,这才是良性的互动。另外,班底可以成为领导和下属之间沟通的桥梁。中国人有一些话不方便当面说;也有一些话,当面说反而无效,都可以透过班底来达到圆满沟通,实在有很大助益。

从下属的角度来说,班底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而且对团队精神的提升十分有助益。大家因公(道)而结合,比较容易同心协力。班底,应该是经由工作表现来建立的。领导大公无私,头脑中根本没有“同”或“不同”的观念,只知道谁工作表现最好,人际关系最好,谁便是班底。打开了最内层的门,就能让更多的下属通过努力成为班底的一分子。当然,这种动作同样具有防患作用,使班底提高警觉,不但不能够营私舞弊,而且应该更加用心。

所以,即使你不是领导的班底,只要你贡献较大、配合度较强、主动性较高而且创造性较好,经由逐步考验,便可以一层层由外向内拉近,成为坚强可靠的班底。这种合理的不公平,“亲疏有别”,只要正视,没有任何不好之处。初看起来,对待自己人和外人永远存在一些差别,好像很不公平,实际上我们懂得“有时对外人较为客气,有些事则对自己人更为宽厚”的道理,只要合理,不公平也是大家乐于接受的。

合理的不公平,表示真正的平等;不合理的公平,反而是假平等,表面上一样,实际上不平等。自己人相处的时间比较长久,拉来扯去的机会比较多,取长补短的程度也比较深。外人相处的时间,往往比较短暂,拉来扯去的机会比较少,而取长补短的程度,也由于关系不够深,相对地比较浅近。这样比较起来,自然明白中国人对外人一套衡量标准,对自己人另有一套衡量标准的道理。各有不同的标准,当然也是一种标准。

被领导者想通这个道理,对于领导的差别对待,自然心平气和。同样是经理,老板会特别尊重少数几位,不会一视同仁;同样是经理,老板一有事,就会想到某个人而不是想到其他什么人;同样是经理,老板一开会,一定会问他有什么意见,而不会问其他人。这都是很正常的。如果你接受不了,努力使自己成为这个人就行了。

这个人实际上就是地下领袖——非组织的领袖,做到这一步其实也不难,只要有些事情你做到了,其他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要看年龄、资历,还要看声望。同样是各部门的主管,他们之间也有高低之分,不可能一般高,就像十指还不一般齐一样。

一般来说,最后决定某件事时,老板都会问一个人。那个人是谁?那就是财务经理。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的计划老板很赞同,最后一问财务经理,他说“没有钱啊”,于是这件计划极有可能就此搁浅。

所以,你要做任何事情,要先去跟财务经理打交道,找到财源,你才能讲话;不考虑财源,你即使有天大的本领也没用——他一句话就把你整个否定了。

有能力时真心帮助其他同级

同级之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比如,公司出现了一个空缺职位,每一个人都肯定想办法表现——得让大家看到自己的优秀,才能得到提升啊!

中国人有句话叫“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用在公司,同样适合。刚进公司的时候,升迁很快,到了某一个层次,却永远没有升迁的机会了,这样的人很可怜;开始的时候升得慢一点,以后再快升,最后会升得很高。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那种一路上升得很顺利的人,除非他背景特别好,或者他根本就是老板的儿子——那是异类,也不会有什么特别好的结果。凡是在公司“坐电梯”升迁的人,其实都很孤单;真正稳扎稳打地做到高层的人,是走“螺旋梯”上去的,这个人会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一个人在职场与同级在一起工作的时候,要不要显得自己很出色呢?

一个人要显得出色,就是会照顾别人;有能力照顾别人,说明你已经很出色了。这是两句话,也有两层不同的含义:

第一,你会照顾别人,说明你有思想、有意识,在现在流行竞争说法的环境里,能够多去顾及别人、顾及同事,这个人的境界很高——有大局观念,很出色。

第二,你有能力照顾别人,讲的是能力。同事之间做同样的事情,你不但自己可以做好,还有余力去照顾别人,说明你有能力。

有一句老话叫作“心有余而力不足”,是指一个人有帮助别人或者做较高层次的事情的想法和愿望,但能力却达不到。而一个会照顾别人又有能力的人,既有较高的境界又有很强的能力。这样优秀的人,离升迁还会远吗?

一个人懂得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关照其他人,就初步具备了一些做领导的品性,就具备了升迁的条件。

标榜自己的人叫孤芳自赏。中国人要考虑提升一个人,不是很单纯地考虑他有没有能力,而是考虑他有没有领导者的习性和特质。把部门交给一个极有可能把它领导得乱七八糟的人,那怎么行?领导要的,是能够得到大家的心而不是个人的满足。

另外,一个人有没有升迁的希望,由高层来决定,不是由基层来决定。高层一定按照自己的标准来选择,你的思维越靠近高层,你的机会就越多。所以,年轻人不能巴结,不能讨好,但是要顺应。如果一个人能够得到升迁的机会,一定是他有能力和同级相处,甚至是给同级一些帮助。

所以,能帮忙时你要尽量帮忙。同级想求得你的帮助时,你愿意帮他,也帮得很好,这是跟同事搞好关系的一种方式。而且聪明的老板自然会知道这种情况,用不着你多说。我们常常把老板叫作“头儿”,其实很形象。头最要紧的就是耳目,老板耳目多得很,你一动,就有耳目告诉他。什么时候老板放心得已经可以不在你旁边放耳目,你就可以放心地去做事了。

帮助他人也要小心,一旦不当,就有可能招来话柄。为了帮忙而帮忙,只会令人怀疑你动机不纯。

学校的书本永远是东抄西抄的,你一定要从实物里提炼出一些东西来,那些东西才是有价值的。一个年轻人,只管照老板吩咐的事情去做,这只是初步的基础而已。有余力的时候,应该多帮忙。当然,若是你没有做好本身的工作,却老去帮忙,那是不应该的。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让人没有挑剔,那才是做好,只要让人能够挑剔,那就是没做好。

中国人比较喜欢无心的动作,害怕有意的阴谋。有意的,我们都称其为阴谋,想尽办法让大家对他有好感,想尽办法使大家欢迎他,我们认为这不是和谐。和谐是彼此尊重,大家互相信任,谁也不想着要抓机会表现。

帮助他人,不要持着“我很高尚,你要感谢我”的态度,也不要过于高调,那会使得别人认为你是“有意帮助”,只是想夺取他人的好感而已。这就会招来无谓的话柄。

同类推荐
  • 管理手记

    管理手记

    本书是作者以人力资源经理的角色亲身经历的案例为例子,把HR理论和自身多年的HR管理实践密切结合在一起,详细描述HR管理领域工作应该如何开展、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 新编财务会计

    新编财务会计

    主要内容包括:金融资产概述、实际成本法下原材料的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和处置、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等方面的内容。
  • 海底捞的秘密

    海底捞的秘密

    海底捞是中国服务业的学习标杆,更是中国企业经营创新的成功典范。本书以“海底捞你学得会”为立足点,力图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读者洞悉海底捞的成功奥秘,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书中深度剖析了“海底捞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揭示了海底捞为什么能够做到——“人人都是管理者”、“传递给顾客一份感动”、“把员工当家人看”、“用服务倍增利润”、“有双手就可以改变命运”,等等。相信本书一定能给中国企业的广大管理者以有益的启示。
  • 小国大富

    小国大富

    本书以2010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中小国家和新兴市场不断增加的富豪为纲,讲述了这些小国家大富豪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从而揭开这些小国家大富豪的神秘面纱。
  • 零基础,跟大雄一起学信贷

    零基础,跟大雄一起学信贷

    信贷员不仅肩负着为银行创造经济效益的使命,而且也肩负着把控风险的使命。在发展信贷业务的同时,努力把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才算一名合格的信贷员。本书通过某银行信贷部门的信贷业务故事,讲述了大雄在信贷主任(刘春花)和同事(美丽、王二、李四)的帮助下,不仅了解了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而且学会了如何阅读财务报表、如何进行信贷实务分析。本书旨在帮助既怀有信贷员梦想,又是零基础的读者成为一名合格的信贷员。即使已经成为信贷员的读者,一定也能从本书获益良多。
热门推荐
  • 泛娱乐英勇创世纪

    泛娱乐英勇创世纪

    LOL的RPG版,DNF的3D版,塔防,养成一大波大杂烩,演绎游戏泛娱乐。
  • 别有韵斋

    别有韵斋

    我给我的书房拟了个名,叫做“别韵斋”。之所以以这为名,是希望我的袅袅之音中,有一缕别样的凡响,证明“我”的存在。我将在这里记录真实的人生,记录我们这个时代中一个普通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做、所为、所喜、所悲……我想,茫茫人海中,总有几个人会和你同行,总有一些人会和你同感,总有一些人和你同梦,也总有一些人和你同悲同喜……那么,请卸下一天的疲劳,捧一杯清茶,走进别韵斋,且听且看且思……
  • 位面超级替身

    位面超级替身

    一个替身轮盘,每开启一个位面就得转动一次,是替身成为主角、配角、路人甲还是反派,一切就看你的手气,完成一轮转盘,你还可以亲自穿越去捞取更多好处......菠萝群:231605329
  • 只是边爱

    只是边爱

    母亲与姐姐的死使她成为父亲眼中的罪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赎罪,直到遇见能让她愿意舍弃一切的人,就在以为幸福不远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幸福从来不属于自己。非人类的友情,接踵而至的灾难,爱情,是否还是往昔般的纯洁美丽?
  • 生存的突破(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生存的突破(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此套书撷英采华,精心分类,不但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创造了一个欢乐、轻松的成长环境,而且更陶冶了青少年的情操,可以说是一套让青少年全面提高、全面发展的青春励志经典读物。
  • 第一萌妃

    第一萌妃

    她,耍得了帅,卖得了萌,玩得起经商,斗得了小妈,挖得了陷阱,医得了人,所有好事都向她砸来,,,哈哈,这些东西我收了。欧买噶,她是中了狗屎运了吗,某只妖孽也向她砸来,,‘不不不,我要甩掉狗屎’那只妖孽可不是好惹的主,想摔甩也甩不掉。。。。
  • 南柯亦年华

    南柯亦年华

    十六岁的柯晓稞初见十七岁的华南庭是在一座名叫“且停亭”的花间小亭中,那时花落一地却也花开了一腔。华南庭是一个孤僻的少年,封建家庭的教育让他嗤之以鼻借助一切力量走出了囚牢来到了一个春的世界。同暗恋并且是“别人家的孩子”的萧白亦辗转反侧终于走在了一起。当“二人世界”变成了“三人行”,不一样的抉择果会开出不一样的结局花。
  • 家有九子

    家有九子

    想她堂堂一个现代纵横娱乐圈的女王陛下,居然也成了穿越女主角?好吧!穿就穿了吧,她忍了!但是,为什么偏偏她穿成了一个人人欺负的小可怜?好吧!穿成小可怜她也认了!但是,为什么为了生存她要嫁给一个太监?!好吧!她承认这是她自己选择的路,可是,为什么偏偏太监会有儿子?而且还是帅的人神共愤的儿子?这不是要逼她乱伦吗?这到底是什么鸟状况?!
  • 灵探诡闻

    灵探诡闻

    世上有没有鬼,有没有妖,有没有神,谁知道。但是凌宇绝不相信他们的存在,因为是是一个崇尚科学的侦探,他用现代的科学理论解决了许多看似灵异的事情。但是它们真的不存在吗?凌宇的道路又会如何,没人会知道,但是他坚持的科学或许会彻底的崩溃,取而代之的则是无尽的恐怖,以及越来越接近这个世界真像。
  • 用比赛来解决争端吧

    用比赛来解决争端吧

    在场的几个人全都沉默下来,韦斯利和达克斯低下了头死活不吭声,而温迪得意的看了一眼这兄弟两人,随后将她身后的林远给拽了出来,然后推着林远上前正要向大师兄讲一下刚才的情况,一眼看见了林远的俊朗少年却皱起了眉头:“小师弟,我听说你最近一直跟哈里曼大叔那里的一个叫做伊恩的小学徒走得很近,你们两个人甚至还称兄道弟了?这些是不是真的?”温迪一楞,随后不由自主的将视线投向林远,林远的表情也是惊讶了一下,随后他奇怪的点了下头,承认这个消息确有其事。俊朗少年布鲁克眉头一皱,厉声叱喝道:“胡闹,小师弟,你是什么身份,他又是什么身份?你怎么可以跟一个铁匠称兄道弟?你知道不知道,你是高贵的炼金术师,上流社会的精英,而他呢?他顶多也就是一个铁匠,一个卑微的佣人,你一个高贵的炼金术师怎么可以跟一个佣人称兄道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