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06100000012

第12章 奋起直追:一份“再成长”计划(2)

中国的大学不能自由换专业,因此,许多人常常把选专业形容为“一选定终身”。俗话所谓“男怕入错行”,大学专业对人所起的影响是很巨大的。可是许多学生、家长、老师因为缺乏长期的职业策划和规划,因此,孩子四年甚至一辈子重要的事就在短短几天里下决定,结果当然很盲目。

2008年,北大“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组对北京高校在校学生进行调查时,重点高校、一般本科、高职院校分别有32.3%、39.1%、36.9%的学生表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在“与自己兴趣相吻合的课程较多”和“能提供获取相关职业资格的培训”的选项中,也分别有40%、37.6%的人持否定态度,同时有52.6%的教师承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我主编的《创业中国》一书中,易汇资本(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松波曾表示,他学生时代有过一次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选择,那就是1990年,周松波获得德国波恩大学国民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却选择去学习专业完全不同的北大攻读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博士学位。

他做出这样的学校和专业的改变,正是出于自己的职业方向和事业方向的考虑。在此之前,周松波遇到一位曾任兰州大学副校长的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参赞,参赞向他谈起了中国的发展。当时,周松波就决定了毕业后要回国发展事业,因此,职业方向决定了他的专业选择:

“当时我列举了10条理由,其中2条支持我回国。第一条理由是,如果我想回国获得超常的成功,就必须掌握最独特的东西。我是学经济的,如果能够集中、德精髓于一身,我将具备独到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条理由,我是中国人,中国二字能唤醒潜藏在我心底的情感共鸣……我觉得自己身上肩负了某种神圣的使命。”

对一个在校学生来说,学校不够名牌,完全可以用专业等更实在的“品牌”去证明自己;专业不好,则可以跨专业选课,努力拿双学位,课余自学感兴趣的专业,并找相关的工作实习机会来弥补。不要觉得那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一个人在大学四年真正放在专业上的学习时间不到一半,仅仅只以专业技能而言,你专心致志自学两年就足可以掌握。关键是要有行之有效、符合现实的职业策划,在确立职业方向之后,选择好相应的专业发展方向。

(3)别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做借口

确定好职业方向,选择完可以为你职业期望提供能量的专业之后,大学四年,大学生们接下来要做的是:专心致志,储备能量。

至2008年,中国的学生普遍地存在着“职业预备期”太短的问题,他们不一定是不想学习,不想提高全面的素质,但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不能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总裁袁岳就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进行“大学生职业准备”的演讲时忠告大学生,职业准备应该从大一开始,而不要等到临近毕业时再“临阵磨枪”:“大学生应该从大一就开始不停地尝试找工作,经历各种求职的挫折和被人拒绝的难堪之后,可以积累很多找工作的技巧,心理也成熟起来,再被人拒绝时就会脸不变色心不跳……如果能把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积累下来的话,那么到大四,工作就有可能在不远处等着你。”

《重庆晨报》曾经对9295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调查,询问为什么就业市场上会出现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倒挂”现象。其中,大多数人都选择:研究生专业设置和实践培养有问题,眼高手低,只注重书本知识,与企业需要脱节。

曾有位文科生写信向我咨询:“死记硬背有什么不好?文科生就是这样啊!中学和高考都是这样过来的,许多教授写论文其实就是在比谁占有的资料多。”

我给他回信说:“你的想法缺乏职业观念。一本百科全书,集合无数智慧,想要知道哪方面知识就翻开一查,方便极了,还不用付工资,不用度假休息。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记忆天赋的人都无法相比,何况上网搜索也那么方便,也许还不用花一分钱。那么,为什么企业还要招聘员工呢?”

拿到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一代武侠宗师”金庸曾感悟在国外的学习说:“一些外国的教授跟我说,你们中国的一些学生来留学,第一年很好,第二年就差一点,第三年更差,到毕业时最差。因为没有创新,只知道背书本,这个是没有用的,在电脑上一查就查到了,去图书馆一找就找到了,用不着你去背。”

储备职业发展的能量,不是简简单单地将需要的知识保存,更重要的是能够整合、运用,进而创新,这才是从人力转化为人才的关键。从知识掌握角度来说,所谓人才的价值,就体现在信息整合、运用、创造能力上,而不是拥有知识的多寡。所以,学历不能等同于能力,因为文凭只能证明你学习了哪些课程,并不能证明你掌握了多少知识。

3.事业要走直线

人为事业而生

我曾应邀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MBA学生进行过一次演讲,主题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策划和职业竞争力的塑造”。在演讲结束后,我跟清华学生进行讨论: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职业策划不以为然,潜意识地认为,清华出来的学生怎么会找不到工作?他们认为这个大学品牌就是职场撒手锏,问题只是工作有多好而已。

对于这种过分的乐观,就像面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过分自卑一样,我不得不谨慎地提醒:绝不能小看名校的无形品牌,但也不能高看,因为文凭的保鲜期最多只有五年。大学刚毕业,大家都没有正式工作经验,个人品牌中最重要的元素可能就是大学品牌和专业品牌。但五年后的简历,会主要看你干了什么,有什么业绩,职业生涯是不是螺旋式上升,而不会在乎你从哪毕业:譬如你在IBM做过经理,业绩会在那里,你也许就可以做惠普的经理,乃至做摩托罗拉的经理。而哈佛出来的人,也有被迫去开出租车的例子,北大毕业者,也有过最终被迫去卖肉的案例。

因此,我建议说:“不要抱着你的文凭和专业睡觉,重要的是现在开始你的职业策划,然后在高的起点上进行更高价值的积累。”

职业生涯的规划,虽然只是人生策划的一部分,但却是最重要的部分。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WilliamJ.Rothwell曾对职业策划有过这样的界定:个人结合自身的情况和制约因素,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此外,个人在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时,应竭力避免从业的盲目性,降低失败的可能性,从而最有效率地走向职业生涯的成功。

通常来说,职业策划一般有四个基本结构部分:

——目标,这是策划的方向和出发点;

——规划,根据目标分析情势,绘制战略蓝图;

——设定,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确立最佳的实施方案;

——执行,方案的运作、具体的战术运用、操作的方法和程序。

职业策划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在今天,大多数大企业招聘人才,面试都会需要“填表”。请你“谈谈”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而职业规划,正是职业策划的一部分。

我还经常收到一些年轻朋友的来信,跟我探讨职业规划,其中有个青年说:“您是做商务咨询的企业家,能不能给我们进行一次人生咨询?你认为个人职业规划最需要注意什么?”

我的回答只有一句话两个方面:建立职业坐标,有价值地进行工作积累。

方向决定命运

在这个多元化的开放社会,选择职业方向,虽然不能决定人生事业方向,但肯定会导致你奔跑方向的不同。曾经许多在大学时起点相同(中学成绩差不多、大学同个专业、曾同在一个公司一个部门)的人都开始了分流,再加上过程中有的坚持中有调整,有的调整中坚持,有的离开专业走上重新开始的道路……彼此的情况会越来越千差万别,当然也会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而其中那些成功者的职业生涯之所以成功,首先就在于在职业方向的选择上作出了正确的抉择。

搜房控股集团董事长莫天全曾这么说:“如果你创业的方向正确,哪怕你做的事95%失败了,你还是有挽回的机会;如果你的方向不对,就算你做的事95%成功了,最后还是一败涂地。”

华点通国际顾问咨询有限公司的总裁苏姗,曾当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医生。一位她敬重的学长——也是一位心理医生的自杀,使苏姗意识到自己的“心理不适应”,决定放弃这个“自杀率最高”“令人身心疲惫”的职业。但她在调整职业方向中又发现:“我这一生,咨询、沟通、给他人以帮助的天性是不能改变了。”

于是,经过认真思考,苏姗决定做企业的“心理医生”。为了储备实现相应职业策划的能量,已经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毕业的她又重新去攻读MBA。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后,苏姗立刻体现出了过人的天赋,MBA毕业第一份工作就是担任美国运通公司的市场总监,随后在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担任中高层经理人,最终还是回到中国创立了华点通国际顾问咨询有限公司。

在我们接触和研究的200多位社会各界成功人士中,这些能持续成功的人士,大多有着适宜自己的职业坐标体系,理想与现实、职位与责任、经验与能力,似乎在他们手中能够达到奇妙的平衡。其实,建立成功的职业坐标,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无非就是我在上文中所说的,解决这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该如何做?

求职要走直线

对刚刚工作几年的年轻人来说,最现实的情况是满大街找好工作,而不是好工作主动来找你。因此,如何进行有价值、步步台阶的职业积累,是职业策划非常重要的一点。

现在流行大学生创业这个话题,我的态度是不反对也不鼓励,强调大学生们要心态平和,因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但也不失为一种锻炼。此外,大多数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学生没有相应的职业积累,这个职业积累不仅是职业技能、知识、意识,还包括相关的资源、人脉、经验、渠道的准备。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比尔·盖茨之类的人毕竟是少数特例,而且他也是在读大学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相关的职业积累,他之所以退学不是因为不想进入大学,而是他想在计算机业创业,但进的却是法律系。并且,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好的选择还是循序渐进,因为全面丰收的季节永远是在秋天。

我在创作《当代中国海归》时,曾归纳和总结了300个海归成功创业的案例,发现他们的创业成功有许多共性,其中有一条就是:他们平均都有五年左右的工作经验和职业积累,并且与后来创业所在的行业方向相近。如UT斯达康的创立者吴鹰原来就在贝尔实验室工作了五年,百度的创立者李彦宏在道·琼斯和Infoseek做搜索技术方面的工作也有五年,红杉基金(中国)的创始人沈南鹏则曾在华尔街三家投资银行工作过八年。

相反,那些出国前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出国只拿了一个学位就归国的海归,因为缺少职业积累,不但创业难以成功,甚至连找到一个好的工作都很困难,以至沦为“海待”。

进行好的职业积累,关键当然是你的职业积累要有价值,步步台阶,互为基础,而不是在进行重复劳动式的积累。

林肯有句名言:“我走得很慢,但是我从来不会后退。”

我们的职业积累也是如此,必须步步台阶地“人往高处走”,而不是去做一些重复的、倒退的、没有价值的、没有关联的工作积累。只有你的起点越来越高,平台越来越大,过去的业绩越来越能证明你的天赋和能力,你的个人品牌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你才能跳得更高更远,也更能掌握职业生涯的主动,自己主动挑选工作,然后逐渐实现职业期望。

洗盘子收入再高,也不能写进简历

1984年,我作为最早一批去北美读MBA的大陆留学生,虽然有奖学金资助,但经济上也远比大多数人要拮据。那一年我没有看过一场电影,更别说参加来自港台学生的聚会和舞会,可我也始终没有去餐馆做洗盘子之类的工作。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人生时间和机会成本有限,应该去做最有效能、最有价值的积累。洗盘子的收入再高,可就算洗了一万个盘子,也无法写进你的简历,为你以后的事业发展做铺垫。

我在加拿大的兼职,就是找机会去银行、大公司做事,为重要的会议做服务工作,甚至做义工翻译。哪怕收入再少,只要能接触高层次的人,能进入商务中心的圈子,接触毕业后期望从事的事务,能够为以后发展积累经验和经历,同时维持基本学习生活费用就够了。

因此,等我在国外读完书时,我的个人履历已经非常丰富:我在国内对外经贸部工作过,国外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实习过,还在加拿大城市联合会做过翻译,在好几个跨国公司短期实习,这期间还去日本给大公司做过培训讲师……因为这些有价值的工作经历,我毕业时也拿到了7个很不错的工作机会,顺利地获得了我期望的工作——进入全世界最大的工程管理国际咨询公司之一SNC-Lavalin,两年之内就从助理经理成为了董事经理,是海外最早一批担任跨国公司高管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也很早建立了自己在行业内的品牌。由于有很好的规划和很好的起点,我又到了另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做副总裁,还做了加拿大魁北克驻香港及中国地区首席商务经济代表,后来更有机会做GE、西门子、三菱、阿尔斯通等大型公司的高级顾问等系列职务。

我的亲身经历说明了这一点:策划一段成功的职业生涯,就必须注意进行有价值的职业积累,就要把握人生当中决定性步骤,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少走弯路,不留遗憾,做最有效能的事情,千万千万不要浪费时间和生命。

4.关键是认识你自己

做任何事必须先要搞清楚三个W,第一是Who——我是谁;第二是Where——我在什么位置;第三是What——我想干什么。其实问题挺简单,做到却很不容易。

北京开芯易通科贸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建国也总结说:“作为老板(投资人)要知道做人,首先要回答好下面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通俗地说,人生策划其实就是要解决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该如何做?

我是谁——也就是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也是人生策划的第一步。

有人曾经问古希腊哲学家安提斯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

安提斯泰尼回答说:“发现自己的能力。”

世界上你最容易又最难了解的人,永远是你自己。

人生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己的认识程度。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过程,就是净化自己的过程。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每个生命体都会获得新生,融入到更广阔、更有作为的生命场之中,而群体的生命质量也会得到和谐的提升。”

同类推荐
  • 有一种人生叫快乐

    有一种人生叫快乐

    个人追求快乐,对大多数人而言似乎不是问题,是人都会追求快乐。但是也不尽然。确实有些人不懂得享受快乐。比如跟别人生气,这就是减少自己的快乐而于事无补。更不必说许多人只图一时享受做出后悔的事来。结果是自己一生的快乐总量的损失。寻求快乐是一门大学问,可是我们这个社会从来不讲怎样得到快乐,只是叫人怎样多赚钱,似乎钱就等于快乐。从小学教写字算数,到大学教一门专业,都是围绕着赚钱。可是钱确实不等于快乐,而最重要怎样快乐的事从来没有人教过。老师本人就不知道怎样得到快乐,恐怕连想都没想过。人生一世顺利不顺利,快乐不快乐,往往不仅仅取决于自己,更多地也取决于环境,或者说取决于别人。
  • 你虽脆弱但必坚强

    你虽脆弱但必坚强

    不是每段路,都有人在身边默默陪伴;不是每份心情,都能获得他人的理解;不是每份感情,都会有人懂得珍惜。然而,有的人总在乞求他人的理解和真爱,纵然有一个人愿意为你遮风挡雨,当突如其来的风暴来临时,谁能保证,他就在你身边?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懂得冷暖自知,懂得自爱自强。只是,要真正强大起来,总得捱过一段没有人帮忙、没有人支持的日子。即使这样,也不要紧,不要短视那些痛苦,只要咬着牙撑过去,从每一份痛苦中汲取生命的养分,内心就会开出坚强的花。
  • 每天学点厚黑学

    每天学点厚黑学

    如果你抱着不到黄河心不甘的态度,摆出一副要和对方比耐性的架势,就会产生很大的威慑力,从而迫使对方妥协,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定要揣摩对方的意愿,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儿上,而不是强调你是怎么想的。巧言是钥匙,你还得先找到他心上的“锁头眼儿”。与人面对面地去争夺利润,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的确,想要赚钱,就得有别具一格的想法、与众不同的思路、出人意料的策略,这样才容易将钱从他人口袋中赚到自己的口袋中来。
  • 性格诠释

    性格诠释

    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为此,我们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巨人,其中有科技精英、文坛泰斗、艺术巨匠、政治领袖、军事将帅、思想圣哲、财富巨商、体坛英豪、影视名人、探索英雄等,汇编了这套《世界名人名言金典》。这些名言金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老板不说,但你要做到的事

    老板不说,但你要做到的事

    有些事老板没说,但是员工要去做;有些事老板没交代,但员工心里要明白。事实上,所有老板都更喜欢积极主动的员工,所以有些事别让老板来教。本书作为一本企业老板和员工可以共同分享的职业培训书,从工作习惯入手,告诉员工在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学习改进的地方,涵盖了工作态度、方式方法、执行、团队合作、关注细节等多个方面,帮助员工实现从普通到优秀再到卓越的蜕变,最终成为职业化的、卓越的职场精英。同时,作为企业送给员工的培训读本,本书为企业老板说出他们想告诉提醒员工的事,让老板不用事必躬亲即可拥有素质高、能力强的员工。
热门推荐
  • 水木年华的青春记忆:怒放

    水木年华的青春记忆:怒放

    (水木年华首次独家披露与青春有关的音乐记忆。卢庚戌进军文坛的第一部小说。汪峰、李健、老狼、叶世荣鼎力推荐。)一个陌生而意外的电话,“打搅”了马路平凡、无聊的生活。电话的主人是李爱,马路的旧情人,因感情问题从美归国。旧情人回国,与马路产生情感纠葛。在相亲网站给人情感帮助的马路因此陷入情感危机。他不得不向侯亮、郑天亮等朋友求助,几个多年好友因此打开记忆的大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Another复活

    Another复活

    “死者与生者有何区别?”榊原再次回到了夜见山,回到了这一切开始的地方。而跟他一起前来的Misaki究竟是怎么回事?“死者是谁?”今年的三年三班因为政策而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可总给人一种感觉,暴风前的宁静。“小心点,说不定已经开始了。”面对这些事情,他又想起了她的话。“为什么?我明明只是……想要让大家幸福啊!”现在,回头亦是绝路……
  • 那年夏天,我和你的相遇

    那年夏天,我和你的相遇

    初夏,我和你第一次相遇。仲夏,我们在一起了。盛夏,开始交往了。明年的这个夏天一完,我们就要说再见了吧。
  • 一晚成亿万富豪

    一晚成亿万富豪

    一个穷困潦倒的男主一夜之间成了亿万富翁,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 重生之恬淡人生

    重生之恬淡人生

    前世,她碌碌无为,看见父母那日益苍老的背影,有心而无力,最后车祸致死,她发誓如果可以重生来一次,她一定造就属于自己的辉煌;今生,她重生成婴儿,看她如何以不一样的路,走出不一样的人生。总之,这是一个平凡小女子逆袭成一代女强人,一个小白兔变成小狐狸并被大尾巴狼吃掉的故事。
  • 复仇之倾城虐恋

    复仇之倾城虐恋

    他,一夜之间出现的人物,冷酷无情,只为一人而温柔;她,单纯少女,一夜之间父母双亡,一双紫瞳只剩冷光;一次意外相遇,他们卸下面具,但这一切只是他的一场局,她该何去何从······
  • 超神特

    超神特

    “这个女总裁是我老婆。”“这个小萝莉是我老婆。”“这个女警花是我老婆。”“嗯,这个护士妹妹还是我老婆……”——叶锋语录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那十年的等待

    那十年的等待

    林萧然爱了何億10年,为了拉近与何億的距离,为了能配得上何億,原本成绩不出众的林萧然开始努力的学习。8年后,大家都长大了。何億身边出现了一位女人,打得林萧然措手不及,夜里到酒吧买醉,好不容易说出了藏在心里的那份爱,没想到却遇上了车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