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24900000018

第18章 晋阳大战(2)

契丹主耶律德光趁初秋草肥之际,亲率五万骑兵,号称三十万,从代州(今山西忻州代县)向南进发,史称"旌旗不绝五十余里"。代州、忻州,此时还都属于后唐所有,两地守军见契丹兵来,并不邀击,契丹也不攻城,双方就像有了约定:我让路,你走人。这也是五代十国时期藩镇自保的案例--那时,能效忠于中央朝廷的藩镇少之又少。假如代州、忻州的守军能与张敬达的行营取得默契,待契丹兵过,南北夹击,那很可能会出现另外一种局面。但契丹似乎咂摸透了这些藩帅的脾气,居然敢越过敌城,直接来援--他并不害怕代州、忻州二城守军背后来袭。二城固然不敢,但更真实的动机是不愿。

真心为朝廷甘效死力的将士,很少。耶律德光到达晋阳城附近,将兵马布列在汾水之北一个叫虎北口的地方,尔后,派出精干从张敬达的围城缺口驰入城中,与石敬瑭联系说:"我今天就打算攻打贼兵,你看好不好?"石敬瑭为求万全,赶紧派人驰奔出城告诉契丹主说:"南军力量甚为雄厚,不可轻视!且等到明日议论后,再战不迟。"石敬瑭是太担心不能破敌的后果了。但他派出的使者还未到达契丹行营,契丹援兵已同后唐骑将高行周、符彦卿有了接触。双方一战,即呈胶着状态。石敬瑭见状,唯恐援军有失,急派大将刘知远率军出城,与契丹援兵两下夹击后唐骑兵。此时后唐兵在晋阳西北角以步兵列阵,契丹派出轻骑兵三千人,一律不着铠甲,直奔后唐军阵。后唐兵看到契丹兵并无什么阵势,兵力也单薄,为了抢功,于是呐喊反扑。契丹兵旋即败退。后唐兵争相驱赶,一直到汾水之滨,契丹兵徒步涉水而去。数万后唐兵涉水向北追击。忽然,契丹伏兵起,上万装备精良、士气正旺的骑兵,自东北方向鼓噪而至,他们挥舞着草原弯刀冲击后唐追兵,混乱中,后唐兵被截为两段。跑在前面的后唐步兵大多被契丹擒杀,南面的骑兵急忙引退,一路奔逃,跑回张敬达所在的晋安大营。路上还遭遇了刘知远的袭击,被掳去一千余人。

唐兵大败,契丹兵则放开兵马乘乱屠杀方圆数十里的散兵。后唐步兵死亡近万人。张敬达等急忙收拾残兵,从四面包围中撤离,退保晋安。

契丹获胜,但知道晋安势众,一时未必攻克,于是在耶律德光率领下,返回晋阳北边的虎北口,与后唐兵暂时脱离接触。

张敬达设下的四面围城,只剩下南面一道。这天晚上,石敬瑭从容地走出北门,去拜会契丹主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握住石敬瑭的手,大有相见恨晚之意。石敬瑭问道:"皇帝远道而来,士马疲倦,却在急切中与南军作战而取得大胜,这是怎么回事啊?"显然,这是石敬瑭在用特殊的方式恭维耶律德光,但他所说也确是实情。

契丹主闻言特别开心,正好向这位未来的"儿皇帝"炫耀自家德能。

他回答道:"一开始,我从北边过来,以为唐兵必要切断雁门(今属山西忻州,在太原北三百六十里)间的各条通路,并埋伏精兵在险要之地,那样,哈,我就不能顺利前行啦!但我使人侦察,发现既没有断路也没有伏险!这样,我才得以长驱深入,并知道大事必成。兵马相接之后,我方气势锐盛,彼方见有援兵,内心必然沮丧,如果不能乘此急速攻击,旷日持久之后,谁胜谁负可就难料啦!这就是我速战而胜的道理--这是不能用通常的劳逸道理来衡量的。"史称石敬瑭听后表示"叹服"。但考察此役,耶律德光之胜,实缘于张敬达用兵之昏,整体看来并无特别出彩之处。石敬瑭之"叹服",讨好的成分较大。

石敬瑭进位

石敬瑭拍完耶律德光马屁,随即与契丹合兵一处,南行,迅即绕过晋安大寨,在南端截住张敬达退路。围兵长百余里,厚五十里。围阵中设置了带铃铛的绳索,又有大批吠犬,这样张敬达的后唐兵再想南撤,那是休想啦。就全国形势考察,石敬瑭事实上处于危机中。几个月来,借着"后唐-

河东"之战,各地出现了"拥石""倒石"和"观石"三派。其中"观石"一派以赵德钧、赵延寿父子为代表,他们正在笼络各地力量,一方面似乎还属于后唐,但根本不听节制,且屡屡向契丹暗送秋波。这意味着赵氏父子在与石敬瑭"争宠",不过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讨好契丹罢了。这也就意味着石敬瑭地位并不牢固,即使战争取胜,也难卜未来命运。

耶律德光认为应该早日"册立"石敬瑭为中原之主,以此消除各方觊觎之心。中原逐鹿,是因为鹿无主人,一旦鹿主已定,天下可望稍安。

契丹主始终在惦记石敬瑭给出的那三个回报。只有在天下稍安的环境下,他才有希望得到那三个回报。

一天,在晋安南一个叫柳林的地方,契丹主约见石敬瑭并对他说:"我从三千里外来帮你解除危难,必有大功。我观察你,器宇容貌、见识气量,都是一等一的人物,真是中原国主的材料啊!我想扶立你做中原天子。"尽管这是期望中的风景,石敬瑭还是假意推辞逊让,不做这个天子。但将吏们又反复劝他,晓以利害,必进大位,才可以天下安定。于是石敬瑭答应了出任中原皇帝的请求。柳林乃是偏僻小镇,一应准备不够使用。契丹主只做了三件事,就完成了石敬瑭进位的大事--

制作一份册封石敬瑭为中原皇帝的文书;在柳林搭筑坛台搞个祭天的仪式;脱下自己的衣服冠冕在坛子上亲自授给石敬瑭。这活儿就算干完了。

这一年,是公元936年,远在洛阳夹马营的小小赵匡胤已经十岁。石敬瑭出任中原皇帝的国号为"晋"。史称"后晋"。这是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三年十一月的事,但石敬瑭跟李从珂翻脸,认为他属于"闰出",不是"正朔",故上溯李嗣源的年号长兴,认为这年应该是"长兴七年"。现在石敬瑭做了皇上,按规定应该"改正朔",于是将"(后)唐长兴七年"改为"(后)晋天福元年"。尽管这时后唐皇帝李从珂还在位子上,但历史已经认为"清泰"是个过去时了--连《资治通鉴》记载此事,也认这年为"天福元年"。但司马光先生走得更远,改朝换代,计算"正朔",竟恪守史上争议很多、并不"科学"的"王正月"之说,将十一个月之前的一月就开始称之为"天福元年"。这也就是说:十一个月之前,还没有"后晋""天福"什么事呢,《资治通鉴》已经把它讲述为"天福元年"的故实了。司马光先生弄历史,秉春秋笔法,常有圣贤之论,但在这类地方,未免引发后人诟病。

就在这一天,石敬瑭做了后晋开国皇上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签署文件,颁发敕文,昭告天下:从此以后,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个州,属于契丹国土。

至于自称契丹"儿皇帝",每年运输钱帛三十万之类,按照规定去办就是。耶律德光,得到了他想得到的。而近在咫尺的后唐统帅张敬达,则在危局中一筹莫展。

龙敏之计

他还真叫刘知远说着了,实在没啥本事。晋安营中,尚有士卒五万,马匹万余,这应该是一支实力受损不大的部队。

给《资治通鉴》作注的史家胡三省看到这里都替张敬达捉急,不禁在字缝间下一注脚道:"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若张敬达等能于围落未合之际,勉谕将士,竭力致死决战,胜负未可知也!"此说深得我心。窃以为:两方胶着之际,胜负未卜,必须放出胜负手!如不放胜负手,只有取败一途。与五年后的"阳城大捷"比较,后唐这几位统帅,远不如后晋时的李守贞、药元福。人家就是在契丹的围困中放出胜负手,一战告捷。读史至此,真恨不能替古人去打这一仗!

张敬达在一次不算太大规模的战役之后,已被夺气,认输了。他在晋安寨中,四面"考察",哪里也不是他的出路--北面就是晋阳城,东面是山地,西面也是山地,只要大兵一动,即会遭遇契丹与河东的截击,往南,就更甭想啦!于是,他趁围军还没有部署停当之际,不是集结敢死兵力突击决战,而是派出使者向后唐朝廷"告败"。末帝李从珂只得到这个最后的信息,从此与前线音讯两绝--张敬达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了。

李从珂陷入一生从未有过的恐怖中。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调动全国各藩镇大兵紧急救援晋安寨。他甚至在万难中决计亲征--尽管他已经怕得要死。更要命的是,诸军自凤翔起事以来,将悍兵骄,只求自保,没有几人愿意听从节制,李从珂能够调遣的后唐官军几乎如同乌合之众。率军主将害怕属下哗变闹事,居然不敢使用军法约束。李从珂被骄兵悍将起哄拥戴而得称帝,最终也被骄兵悍将不为所用而失天下。这类军政循环自中唐安史之乱开始,二百多年间屡屡上演,这是"赵匡胤时代"必须面临的历史惯性。

且说末帝李从珂到了河阳(今属河南孟州),心里害怕,不愿继续北行,最后派出枢密使(略相当于国防部长)忠武(今河南许昌)节度使赵延寿统兵两万北上救援,这时赵延寿的养父赵德钧正带着卢龙(辖地在河北东北部、辽宁西南部)兵从北部救援晋安。赵德钧、赵延寿父子俩也是一对野心勃勃的人物。赵德钧正做着幽州藩帅,后唐给予了他武臣最高的职称"北平王"。但他与儿子赵延寿后来都有借助契丹,从"王"上再爬一个格--称"帝"的愿望。所以这一次救援,根本就没打算出力,更不想拼命。

后唐,在飘摇中。有人出了一招。

这人乃是史上记录甚少的吏部侍郎龙敏。吏部侍郎略相当于负责干部工作的组织部副部长,此人应在这个位置上注意考察干部品质,确有识人之明。他在李从珂焦头烂额一筹莫展之际提出:效法契丹拥立石敬瑭,我唐也可以拥立李赞华。李赞华就是耶律德光的哥哥,原契丹"人皇王"耶律图欲,多年前投奔后唐,现正做着节度使。若能派遣北境诸镇守军礼送李赞华出境,自幽州奔契丹首都西楼,并大张旗鼓地告知天下:"立李赞华为契丹主",如此,耶律德光必然有内顾之忧,必然要退兵,必然要赶回西楼看守自己的"契丹主"位子,如此,我则选募精锐邀击契丹仓皇中的退兵,如此,张敬达可知我援军大计,如此,晋安之围可解。

站在时光的这一头来看龙敏之计,真真地为他拍案叫绝!这应该是挽狂澜于既倒的一个天才手笔,尽管很难保证李赞华是不是愿意这么做,更难保证述律平太后在西楼是否组织有效防御,最难保证的是北境诸镇在千里奔袭契丹过程中有无作战勇气--后唐毕竟不是大汉,没有卫青、霍去病那般人物,但依然不失为一个虽有风险但不乏创意的胜负手,在万难之际,值得一搏。

不仅我认为如此,李从珂也认为此计可行,史称"帝深以为然",但"不以为然"的是诸位执政--后唐诸臣将各种风险估计得面面俱到,就是不敢估计可能性,史称"执政恐其无成,议竟不决"--诸位执政害怕这事不会成功,讨论来讨论去,最后竟做不出一个决定来。

天才设计消散于无形,历史没有出现可能很壮观的这一幕活剧。此计不成,李从珂也被夺气。战机一日日被延误,但他就是逗留在河阳不敢继续北上,神色忧愁而又沮丧,从早到晚以酒浇愁,大放悲歌。国家高级干部们有明白事理的劝他抓紧时间北上救援,这位国家元首却说:"卿勿言,石郎使我心胆堕地!"你们啥也别说啦,这个石郎让我这心啊胆啊都掉地上啦!

赵德钧的投敌条件

张敬达统领数万大军打晋阳之后,朝廷直接控制的野战军已经没有多少。于是在负责财政的副总理张延朗谋划下,开始下诏,在全国各地征集能用的将吏、兵员、马匹。当时规定:每七户人家要出一个征夫以充当征讨河东的士卒,但这个征夫要自己准备铠甲和兵器。后唐政府颁给这类征夫一个美丽的荣誉名号:"义军",要求在一个月内集结完毕,由当时的陈州(今属河南周口)刺史郎万金训练这批"义军"。郎万金,也是后唐一员猛将。此议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但仓促间在全国征兵征粮,只能扰动民间。最后的结果是,只征集了可用的战马两千余匹,义军五千人。这个数字对河东之役而言,意义不大。张延朗这位财政专家这一招只能是添乱。

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已经乱了方寸。但也有迹象表明,契丹也很恐惧。耶律德光虽然大军屯扎张敬达晋安大寨的南部柳林,但所有辎重和老弱都留在了虎北口,而且每当到了黄昏,就令全军人人结扎停当--这是担心遭遇张敬达夜袭,届时好有逃跑准备。这行为也证明契丹此次南行,并没有必胜把握。若干年前,后唐若干名将曾经打痛过契丹,他们也有疼痛的记忆。

这时候赵德钧助了契丹一臂之力。赵德钧此时驻扎在太原西南一个叫团柏的地方,此地距离晋安大寨只有百余里。赵德钧如果率领他的藩镇将士,与赵延寿合兵一处,从西部攻击契丹和石敬瑭的围军,战事一起,晋安大寨得知援兵已到,也许会做出破釜沉舟,里应外合的决策,那样,整个战场形势还会有新的变化,也许会朝着对后唐有利的趋势转变,但赵德钧没有这样做。

当初李嗣源、李从珂得到天下都太容易啦!将士一番拥戴,那事就成了,我赵德钧实力并不比当初李嗣源、李从珂差!这个石敬瑭羸弱成那个样子,也无非仗着河东要地,有契丹支持,所以才有了称帝的大戏。我赵德钧父子之合力想来也很了得,如何就要居人之下?现在后唐失势,后晋出世,我赵氏父子无论做后唐"忠臣"还是做后晋"功臣",想想都不免尴尬。

最重要的:凭什么我们赵氏父子就不能取石敬瑭而代之?取石敬瑭而代之。

这个念头主导了赵德钧后来的行动。他开始上表,要求委任他的养子,正做着忠武节度使的赵延寿改任成德节度使。成德军治所在今属河北正定的镇州,揣摩赵德钧的意思,是想与儿子东西呼应,构成掎角之势,如此,要挟契丹将更有资本。但他向末帝李从珂陈述的理由却是:"臣现远征在外,原来的守地幽州形势孤弱,赵延寿如能戍守镇州,这样左可以支援幽州,右可以支援晋安,于形势似乎有利。"但末帝李从珂也不算傻,他知道赵延寿正在带领许昌、开封的守军北上,当前需要的是救援晋安大营,而不是东去做什么镇州节度使!于是回答道:"延寿正在与贼兵争斗,哪有空闲往镇州!待贼兵平定后,再按你所请办理。"但赵德钧志在必得,一次一次地信使往来,请求赵延寿改任。最后,李从珂发怒道:"你赵氏父子坚持要得镇州,究竟啥意思啊?如能退寇,即使取代我的位子,我也甘心让你!若是玩弄寇兵用来胁迫君主,最后会很惨--只怕要落得犬兔一同毙命!"赵德钧知道此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开始与契丹秘密往来。但又担心被后唐密探发现,于是,秘密制作了契丹颁赐给他的诏书,以及盔甲弓剑之类,造成与契丹往来的假象,意思是向李从珂显示:我赵德钧派遣使者给契丹写信,要求契丹与后唐结好,让契丹引兵归国,实现当初李崧、吕琦等人的战略规划。

但他实际上是以此迷惑李从珂。他给耶律德光的真实密信内容却是:我赵德钧与契丹结好,而不是后唐与契丹结好。

同类推荐
  • 穿越民国无双

    穿越民国无双

    穿越到民国不一定争霸天下,过好自己小资生活也不错。因为遇到大官就是自己身上有钱的时候。遇到鬼子就是自己建功立业的时候。遇到大师就是自己有投资渠道的时候。虽然不喜欢打仗却被一直打胜仗,虽然不喜欢加入党派却一直有人想要他加入党派。比较搞笑的扯淡民国,比较好看的冷醉轻侯!
  •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读史就要读出历史的真实,就要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到历史的发展之中。史学大师吕思勉(1884—1957)所著的《中国通史》(原名《白话本国史》)堪称与钱穆《国史大纲》双峰对峙史学巨著,迄今为止,仍旧是一部最权威和最完整的中国通史。
  • 我们时代的历史人物

    我们时代的历史人物

    本书中的人物始于帝制崩溃的民国元年,而止于再次崩溃中的民国,那是一个枪杆子里出政治的时代,一个想和谐而不得和谐的时代,一个想共和而不得共和的时代。我们的人物经历着许许多多令人费解却又让人好奇的故事,其中有些奇异的巧合、偶然的突发事件,顺应或改变着历史的进程。
  • 黎明前黑夜

    黎明前黑夜

    孤儿一个,娶了公主为妻,奈何身子骨太弱,妻子临终之际说出自己的身世,并告知,太子是假的,作为长公主的驸马,暮寒必须完成妻子的遗愿,管他真假,看了才知道。
  • 蜀汉女婿逍遥王

    蜀汉女婿逍遥王

    公元207年,曹操讨伐乌桓,大胜而归,又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却不料途中痛失谋主郭嘉。辽东太守公孙康杀袁尚、袁熙,袁氏残余势力尽数灭亡,四世三公之名彻底沦为过去。刘备客居荆州,屯兵新野,即将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这一年,赵恒落难于南蛮大地,被少女祝融所救。
热门推荐
  • 醉烟波

    醉烟波

    她无意中穿越到大唐盛世,与他和他邂逅。他阳光温柔,他深情霸道,他摇身一变成为皇子,他却沦为反贼。三人情感纠葛,上代恩怨种种,终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安禄山,李亨,郭子仪,杨玉环等等,历史人物相继登场,多方恩仇历史再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男人与女人的博弈(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男人与女人的博弈(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情况允许时,一个男人一年可以和十个女人生下十个后代,而一个女人一年纵然和十个男人在一起,却也只能生下一个子女。了解了这一事实,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男女之间的博弈。无论人类社会多么复杂,也只不过是男人和女人构成的社会而已。几乎所有社会现象的本质,都是男人和女人博弈的结果。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九曲倾江

    九曲倾江

    这里世子未妖(玖家祭司),余生请多指教么么哒美腻们九曲,自倾江。他说:“你可愿追随于我。”她懵懂点头。自此,毫无理由。遥遥经年后,她立于曲江边。她看不见。她说:“你弹得竟比我还好。”他笑,不语。自是倾国又倾城,昔日光阴历历在,九曲一首倾江过,相顾相拥相泪流。
  • 封神奇闻

    封神奇闻

    神秘的封神学院专为培养神而存在。天命少年,怀揣着成神的梦想,被命运裹挟前行。当他终于成神的时候,才知道这一切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
  • 牧武千玄

    牧武千玄

    乱世英雄出我辈,三尺青锋斩妖邪。风云际会图霸业,开天辟地不世功。正所谓:以牧传名,以武证道!千者诡谋,玄者神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源千:你是我的眼

    源千:你是我的眼

    你,能看见阳光吗?也许,不能吧…你说过如果我离开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将是一片黑暗那么让我成为你世界里永远的suns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