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64700000015

第15章 教养越正面,孩子越向上(3)

2.问:我小的时候,学校刚刚开了一门课叫“新数学”,现在学校还在教授这些东西,你对这个“新数学”有什么看法?

答:“新数学”代表的是一种更高的教学尝试,即教给孩子数学的概念和观点,而不是只让孩子简单练习或者机械操练。它的目的是帮孩子理解数学真正的意义所在,而不是只死记硬背怎么做除法,怎么借用或者怎么数小数点的位置。我发现这种方法对那些善于理解理论、概念的孩子来说非常适合。可是很不幸,大概一半的学生并没有能力掌握数学的抽象推理,我所关注的恰恰是不能理解数学理念的那一半学生。审视一下,“新数学”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影响?学习“旧数学”的时候,不管学生是否能理解其中的理论,至少他们能学会最基本的计算。

我支持继续教授“新数学”,但是可以只要求那些有数学头脑的学生来学习。对于那些实在理解不了这些理论的学生,我们也应当提供一些更具体的学习方法。

3.问: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智力对自信心有多大的影响?他们会不会忘记学生时代遇到的困难呢?

答:有句俗话说:

“孩子从小看大。”

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童年,我们现在的种种境况,都与童年经历相关。因此,我所说的所有关于孩子的自尊、自信的观点同样适用于成年人。

我们都是从教育的“失败工厂”毕业的,极少有人能安然无恙地逃出来。更进一步讲,我们的个人价值现在依然用智商来衡量。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专家理查德·赫恩斯坦博士早在几十年前就预测,美国会有一个测量智商的系统,人们会因此被分为不同的智商等级,这个智商等级将会决定你的职业、权力和社会地位。

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个测量智商的系统就已经建立了。《今日心理》在1989年发表了一篇报道,指出:

美国的教育已经开始变成了区分“天才”和“庸才”、“聪明”和“迟顿”的教育,这就像是区分麦子和麦麸一样。孩子一上学就开始被分定等级、判断优劣(我们还给了这些评定很多名称,比如跟踪练习、能力分组或者智力筛选)。智商很高的人得到鼓励,承担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并被期待取得成功,而那些智商不高的人则只能接受一些不太难的任务,这反映了这个智商评定体系对他们的待遇多么不公。

芝加哥大学教育学教授本杰明·布龙认为,学校想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学校所做的其实就是“淘汰那些学习能力差的人,鼓励那些学习能力强的人尽最大的可能占有教育资源。”

《今日心理》引用了斯坦福大学教授亨利·李文的研究:

“要明白,分班考试中成绩不好的孩子自信心会受到很大的伤害。通过分班考试,人们会知道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之间真的有差别。开始只是他们智力水平的差别,分班以后,他们所学的内容也会有差别,这使得他们的差别越来越大。”

我并不完全认同那些研究,但是我同意在这个科技社会中,一个人的智力对建立自信来说越来越重要。不管是对大人,还是对孩子来说,我们都需要不断增强自信,因为我们的自信会在教育过程中被不断摧毁。

学会爱得有距离:不依赖,不溺爱现在我们来看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威胁其自信的因素有哪些。从3岁开始,让你倍感骄傲的孩子就已经进入了他人的世界:他会跟同一个社区的孩子在附近玩耍,开始去上幼儿园。在3岁之前,你要小心引导孩子,帮他建立自信,因为3岁之后,孩子接触的环境扩大了,你就很难掌控了。别的孩子可能会戏弄或者嘲笑他,他可能没办法参与到他们的游戏中去,甚至会因为意外事件而残疾或死去。

如果一个妈妈已经习惯了每天守着孩子的话,那么让她放开孩子的手,她就会很担心。母亲的天性就是将孩子紧紧抱在胸前,保护好孩子,但孩子在这种过分的保护下可能就会窒息。妈妈总觉得如果她能日夜看护、引导、守候和庇佑孩子,那么孩子就能避开成长过程中的痛苦。然而,她的想法最终可能会妨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如果一个孩子想要学习和进步,那么就得承受一定的风险,就好像如果妈妈不敢放手,那么孩子永远学不会走路。

建立一种相互依赖的亲子关系很容易,可是这种关系对孩子的发展不利。这种关系的建立一般始于孩子的婴儿时期。孩子刚刚出生的那一刻是完全无助的,他只是静静地躺在那儿,除此之外什么都做不了。他不能翻身、不会抓痒、不能说话,甚至不能按自己的意愿伸出一根手指。因此,父母就要负责帮孩子完成所有的事情。父母就是这个小婴儿的仆人,如果他们没有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大声哭泣。他什么义务都不需要承担,甚至不必感激父母所做的努力,他不会说“请”或者“谢谢”,即使晚上麻烦父母多次起来照顾他,也不用说一声“抱歉”。

一个孩子的生命就是以这种方式开始的。不过大概20年以后,一切就都变了。作为一个成年人,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起全部责任。社会和家庭都希望每个成年人能够理智消费、保住工作、对伴侣忠诚、挣钱养家、遵纪守法。换句话说,一个人要完成从毫不负责任到负全部责任的角色转换。问题就是,孩子该怎么做才能完成这个角色转换呢?有很多所谓的育儿专家好像认为,这种角色转换发生在青春期后期,似乎就在孩子长大了离开家之前的15分钟,在这个时间之前,孩子可以为所欲为。

这怎么可能呢?我对这种观点持否定态度。我认为,要想让孩子长大后敢于负责任,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就该采取行动,逐渐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这并不是要逼着孩子像个大人一样做事,而是鼓励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比如说,孩子出生不久,妈妈就开始慢慢地把一些责任从自己的肩上转移到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学着一觉睡到天亮、自己抱奶瓶、自己拿想要的东西,然后他开始学习走路和说话,一段时间之后,他可以自己上厕所了。孩子就这样一点点学会新的技能,而妈妈就能轻松一些,不再过仆人一样的生活。

要想让孩子长大后敢于负责任,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就该采取行动,逐渐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一般来说,孩子到了18个月大的时候,责任的转移就不会像开始时那样顺利了。这时,他会突然意识到两件事:首先,工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要不惜任何代价地逃避。其次,每次他被迫学会一项新工作,就离妈妈远了一点儿。之前妈妈是他的全职仆人,可是现在妈妈已经一点点离开了。他必须自己收拾积木,妈妈不会再帮他收拾了;他必须自己清洗耳后,妈妈已经不会拿着毛巾站在他身后了。这个年纪孩子还渴望得到大人的关注,因此,如果孩子想要留住妈妈,就会让她继续做这些工作。当然,他的想法并不理智,不过养育过孩子的父母都知道,这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因此,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就开始了,妈妈希望孩子快点长大,可是孩子却想要一直留在小时候。

再强调一下,孩子这么做对他的情绪和身体都会产生威胁。他这么做的话,妈妈就不会对他太严厉,妈妈的想法是:

“如果孩子一直在我身边,那我就能更好地保护他。”

因此,妈妈会一直把孩子当作婴儿看待,替他做所有的事情,而且不求回报。每次他跟朋友吵架的时候,妈妈都会插进来,不管谁对谁错,都会无条件地支持他;妈妈会紧紧拉着他的手送他上学,向别人证明自己是个好妈妈;如果老师想要惩罚孩子,那真不知道妈妈会有怎样的疯狂举动!在整个童年时期,妈妈都与孩子保持着婴儿时期的关系,将所有的责任都背在自己身上。

在这种照顾下,孩子就会成功吗?当然不会。妈妈将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孩子,表面看起来是很爱孩子,可是,这就使孩子没有机会学习怎样承担责任。当他成年时,就不会像别人那样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10岁的时候,不会做任何让自己不开心的事,因为他从来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困难;他也不会为别人付出,因为他考虑的只有他自己;他很难自己作决定,也不懂得自律。几年以后,他就这样毫无准备地进了青春期。

要知道,青春期是自由的,也是需要责任心的。我想,他将来的妻子会为他不负责任的行为而感到震惊。玛格丽特和威拉德·比彻写了一本非常好的书叫《奔波的父母》,首次详细描述了上面所提到的观念。我非常认同他们的看法。他们认为,父母必须从孩子身上将自己解放出来,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从父母身上解放出来。试想一下:如果你不把自己从孩子身上解放出来,让孩子慢慢承担一部分责任,那么孩子也会无法从你身上解放出来。你们紧紧缠绕、互相依赖,这可能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一个年轻的女子成了寡妇,她需要一个人将孩子养大,这个任务对她来说简直太难了。孩子名叫戴维,是这个世界上她唯一真正爱的人,她的溺爱简直会让戴维窒息。她来找我咨询的时候,戴维7岁了。他不敢一个人在房间睡觉,不肯跟保姆在一起,甚至不肯去上学。他不会自己穿衣服,种种行为都还停留在婴儿时期。我和他妈妈聊天的时候,我本来是让他在接待室等的,可是他还是找到了我的办公室,扶着门在外面等了一个小时。在此期间,他不停地小声嘟囔,请求我们让他进来。他妈妈将他的这些行为看作是他害怕妈妈像爸爸那样死去,所以才会如此担心和恐惧。于是,她让孩子更加依赖她,为了孩子而牺牲了自己所有的需要和欲望。她不能去约会,也不能带男人回家;她不去参加自己的活动,也不能拥有除了儿子以外的其他生活。她从来没有将自己从戴维身上解放出来,所以戴维也没有将自己从妈妈身上解放出来。

妈妈将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孩子,表面看起来是很爱孩子,可是,这就使孩子没有机会学习怎样承担责任。当他成年时,就不会像别人那样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你是否允许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该有的自由和责任呢?你是否担心孩子会在身体和心灵上受到伤害,就总把他护在身边呢?如果孩子大声反对,你是否就会让步了?我发现,父母之所以想让孩子依赖自己,不一定都是出于要保护孩子的欲望。很普遍的是,妈妈比起爸爸来,更容易与孩子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因为妈妈要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或许她婚姻的浪漫早已没有了,因此孩子成了她爱的唯一源泉;也可能她不会交朋友,不能维系长久的友谊,因此没有家庭以外的活动。不管是什么原因,总之她想让孩子成为自己生命的中心。我确定戴维的妈妈就有这种需要,因此,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使孩子很依赖自己,她不肯将自己从孩子身上解脱出来,同时也剥夺了孩子获得自由的权利。我认识的一对母女也是这样的,她们一直保持着互相依赖的关系,直到母亲在94岁高龄去世。那时候女儿72岁,她没有结婚,孤单寂寞,第一次独自生活。一个人在老年时经历别人青春期时经历的痛苦,那种感觉真的很可怕。

父母应该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不只在孩子小的时候,孩子长大了更要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每年做的决定都应该比前一年多一点儿,而且要学会承担越来越多的生活责任。比如说,一个7岁的孩子应该能自己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应该能铺床叠被,保持卧室的整洁;一个9岁的孩子应该有更多的自由,例如可以决定看什么电视节目(一定要是合适的节目)。我并不是要父母放弃自己的领导地位,而是要认真考虑,逐步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和责任,让孩子慢慢走向完全独立。

该怎么做一个20年的计划,才能让孩子最终走向独立呢?

将责任从我们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是我们为孩子建立自信的最后任务。我们的任务始于孩子的婴儿时期,教会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最终在他们十几岁或者二十几岁时让他们完全独立。放手并不容易,但却是一个好家长必须做到的。

出生(无责任期)←整晚好好睡觉←自己拿住奶瓶←自己坐起来和爬行←学走路幼儿时期的←听懂父母的指示拔河比赛←自己上厕所←自己收拾玩具和积木童年时期←帮忙做些家务←按时喂小狗←存零花钱←没有奖励也会自己做完作业←自己选衣服←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负责拿报纸←第一次约会←在开车方面可以有更多自由责任转移←自己制订消费计划完成←自己确定回家的时间←更大的自主决定权←不再被家庭束缚←脱离父母的照顾青春期

常见问题和解答

1.问:我怎么才能让我14岁的儿子明白金钱的价值呢?

答: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某项开销上给他足够的钱,并且让他自己管理。一开始你可以每周给他钱让他在学校吃饭,如果他把所有的钱都在周末聚会中花掉了,那么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接下来的一周,他可以选择打工挣钱,也可以选择饿着肚子。这就是他在今后的人生中必须要面对的冷酷现实。在青春期的时候经历一些这种生活,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

我有一个医生朋友,他有4个女儿,每个女儿到了12岁以后,他就会给她们一笔钱,让她们在接下来的一整年里给自己买衣服。

至于怎么用这些钱,完全由她们自己做主。小女儿12岁的时候,也得到了这笔钱,但她还不够成熟,想要支配好这笔钱有些困难。

同类推荐
  • 枕着绘本入睡的孩子

    枕着绘本入睡的孩子

    孩子没你想的那么简单:即使你什么都不说,其实他也会察言观色;你看似无理的哭闹,也许正是他一步步的小试探;你的疼爱,更增加了他与你谈判成功的砝码。面对身边这个越来越聪明的小孩,你该如何与他斗智斗勇,又如何实现你“爱的教育”呢?绘本给了我们一个与孩子亲密互动、贴心交流的机会。在给孩子讲绘本时,我们能轻松地进入他的世界,与他平等快乐地交流。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也更容易从心底接受我们爱的教育。同一个绘本,有的妈妈让孩子看到的只是故事和图画,而聪明的妈妈却能让孩子从中认识到世界和生活的样子,并不断完善着自己的样子。枕着绘本入睡的孩子,不仅能更甜美地进入梦乡,还能更快乐地接近梦想。
  • 做成功家长

    做成功家长

    本书是一部告诉家长朋友怎样做成功的家长的书,书中阐述的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技巧以及大量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建议足以引起每一位家长的共鸣,让每一位家长都能从中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也相信每一位家长一定能够从中得到启发。主要章节有:把握失控的家教局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积极心态欣赏孩子、学会修正孩子的弱点、教孩子学会面对逆境、做孩子最优秀的导师、实施正确的早期教育和拥有顺畅的家校沟通等。本书的一大亮点就是可读性比较强,以现实生活中生动的案例为导引,给家长提供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教子指导建议,是当今中国家长教子必备的参考书。本书读者对象是中、小学生家长。
  • 30天精通儿童心理学

    30天精通儿童心理学

    本书融专业性、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全面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知识,书中援引了大量典型的故事和案例,贴近现实生活,将晦涩的专业知识寓于轻松的故事中,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快速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
  • 培养自信宝贝

    培养自信宝贝

    本书基于幼儿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成人世界的沟通模式,将孩子的心理诉求作为父母关注的焦点,让父母们去寻找答案,从而发现孩子的性格缺陷,解决孩子的情绪困扰。
  • 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

    很多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失败的、无效的,就是因为他们运用的方式是消极的,他们习惯用命令、教训、呵斥、指责、责骂的方式去沟通。今后一定要彻底改掉以前那种家长作风式的无效沟通方式,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充分考虑到与孩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热门推荐
  • 朱红色的沉思

    朱红色的沉思

    “你想成为诗人吗?到你的故乡的土地和童年的梦境中去寻找吧”。读着这集子“乡土梦魂”最初的篇章,我便想起俄罗斯诗人叶赛宁曾经说的这句话。因为我感到,作者冯艺在他故乡的土地和童年的梦境中也获得了他的灵感。他仍然依恋那片他早已离开的曾留下他童年脚印的树林,他所《依恋的小树林》的绿波,至今依然抚摸着他的心;他依然不能忘怀很早很早以前的《大山梦》,永远是那般澄澈纯净的儿童时代的梦;他在《村头,那条清清的小河》的怀抱中,孕育了他最初的诗行。也许,叶赛宁这句话并非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我所知道的不少诗人的歌吟,总或多或少与故乡的土地和童年的梦境有所牵连。
  • 常见病中医诊治百问百答

    常见病中医诊治百问百答

    常见病中医诊治百问百答》是“金阳光新农村丛书”之一,该书围绕常见病中医诊治的问题作了全面的介绍,全书共收录142个问题,具体内容包括“什么是中医所说的气血?”“中医舌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什么是中医治疗的八法?”“如何用中医中药治疗冠心病?”“泌尿系感染如何调治?”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明朝驸马爷

    明朝驸马爷

    青春本就有遗憾!不爱江湖爱逍遥;不爱江山爱美人。还有那些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那些精彩绝伦的武打场景。回来了,弥补我们青春的遗憾,主角离岛以后,浪迹江湖,扬名天下,甚至撼动了明朝的江山,麒麟认主,赶尸派重出江湖,看看我们的主角张晓晨继他父亲之后,又有自己一个怎样的江湖!
  • 穿书后我在末世当女

    穿书后我在末世当女

    〔男女主身心干净女强系统流〕身为世家千金的温酒辞穿书了,而且还是与她同名同姓的花痴恶毒女配身上,这让温酒辞很无奈。为了不让反派黑化,温酒辞独自走上了感化反派之路。不过----为什么反派还是黑化了?!!
  • 我有一枚玄黄佩

    我有一枚玄黄佩

    少年方成,偶获玉佩,一段奇幻修仙之旅开启。“你说修炼没灵石?没事我可以传送去一趟洞天福地”“你说修炼太慢?没事,我可以召唤最全的法决”获得玄黄佩的方成一路在修仙界中打拼,成长。本文乃为轻系统仙侠文。
  • 噬吞乾坤

    噬吞乾坤

    被流星砸中的秦风,穿越到奇异世界,开始了强盗般的修炼……你等级比哥高?你惨了,哥抢的就是你能量。你等级比哥低?你也完了,哥先抢能量后取你小命。即使你不幸死了,哥也要将你零星的能量榨干……噬吞日月光辉,抢尽天地宝灵。抢钩者诛,抢国者诸侯,抢天地者,神皇也。
  • 看得见你的地方

    看得见你的地方

    首席钢琴家林依安沉默寡言,面对世人的吹捧,极品师弟的追求,内心毫无波澜,只想顾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次醉酒夜谈,往事浮出水面。十五年前,林依安遭遇校园欺凌。本以为生命一片黑暗,却在最绝望无助之际,遇见生命中的阳光。温柔善良的大明星安然,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从此腐烂的心开始发芽,逐渐找到活着的意义。八年后,林依安一路披荆斩棘、踏遍泥泞,终于走到他身边。本想默默守护,却看见最残酷的真相——抛弃背叛、造谣污蔑、恩将仇报、至亲离世……世上最美好的少年正被一点点毁掉。这一次,她奋不顾身与全世界作对,只为护他周全,却最终因牢狱之灾被迫退出他的世界。从此形同陌路,只留存在彼此的记忆中。然而天意弄人,三年后,两人再次相遇。这一次,他们能否解开七年间的疑点和重重心结?物是人非的背后,竟隐藏着一段惊天密谋!
  • 命运之荆

    命运之荆

    小镇上异变开始发生,他的故事也就这样开始从远方到来的身份神秘的少女近在身边隐藏着秘密的青梅竹马事情的真相究竟指向何方......
  • 倾城流年不负君

    倾城流年不负君

    前世,她放着温柔帅气的老公不要,以为那是他的霸道狠绝,被“妹妹”算计,被渣男耍得团团转。最后,她和他双双惨死。今生,她才明白,那是他对她的保护方式……她发誓要守护他,形影不离……双重生#男女主1V1专情#,身心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