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38300000008

第8章 山高水远(1)

不醒之塔

一座宝塔在一个城市的一隅站立着,周围是比它更美丽的楼房、大厦一这个“更”字并不意味着我认为这座宝塔也是美丽的,不,一座宝塔从来就不可能是“美丽”的,它只可能是庄严的,肃穆的,或者是阴郁、压抑的,而现在这座宝塔已经老了,一座老了的宝塔经历了足够多的风雨,它已经与庄严、肃穆这些形容词无缘,甚至连阴郁、压抑的力量也已经远远不够了,这就像一个人老了之后只是一个老人,此外什么也不是一样,一座塔老了仅仅就是一座塔。

这个“更”字也没有认为那些楼房大厦是美丽的意思。用钢筋水泥蓝色玻璃等建造装潢起来的楼房大厦,有可能是美丽的吗?至少我认为是不可能的,我宁可用“坚固的”“豪华的”,或者其他诸如此类的等等形容词来形容它们。我用这个“更”字只是构成一个对比,在这个对比中,一座塔以自己衰老的容颜、形影相吊的身姿,使那些雨后春笋般不断窜出的楼厦有了虚假美丽的性质。

这个城市的名字是安庆,一个已经存在了七百多年,而我才居住了十几年的古城,它位于长江北岸,不舍昼夜的江水,日夜击打着它临江的城墙。

这座塔的名字叫做振风塔,一座比这城市略为年轻,但也已目睹过几个世纪的死亡的古塔。

那日夜击打城墙的涛声曾经是金兵的马蹄声,一千里色中秋月,半夜军声万马潮。一二一七年,风雨飘摇的南宋,在这当时一片荒凉的江畔筑城驻军以御金兵,城未破于金却被破于元,国破山河在,城破之后城池也仍在。在“安庆”这个名字上“定居”下来的这个当初的驻军小城,已是初呈繁华的商业之城了。

那塔,当是为佛所建。但并未能供奉舍利,因此只能说是为佛教所建吧。但我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于是,塔在我眼里便只是塔,不为任何存在,甚至也不为它自身存在,它只是存在而已。

塔因此成为一个我眼中的象征。

象征就是那种什么都可以是,唯独不是它自己的东西。

也是总是就在这儿,却又根本就不在这儿的那种东西。

对塔一直有着浓厚兴趣的我,很长时间里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对塔有兴趣,我曾经以为那是因为塔可以使我登髙远眺,放目八极,而我的确不曾放过任何一个登上任何塔顶的机会,安庆的振风塔我更是登临过多次。但后来我终于明白了,我喜欢塔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与塔都不是自己,都是既总在这儿,却又根本就不在这儿——兰波的那句“生活在别处”,在我和塔的存在中得到了印证:我们总是生活在别处,即使也生活在此处,那个此处也仅仅只是被微弱地包含在别处之中。

感谢那位米兰》昆德拉小说《生活在别处》的翻译者,他让像我这样的读者得以读到那部小说,但他在译后记或者译者前言中(在我看来,后记或前言都是一样的,它们并没有前后的区别)对书名所做的美好的生活总是在别处的解释,我是不能接受的。“生活在别处”中的“生活”,只能是一个动词。

名词和动词有着本质的不可混淆的区别。

塔是一个名词还是一个动词?这全在于怎么看。但即使是只从修辞角度来说,一个静立的名词,一座静立的塔,一个死去的人的名字,—旦它成为了象征,它就是动词了。

这是我的修辞学,不是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

亚里士多德没有见过塔,尤其是没有见过我见过的塔。塔是东方的,传入中国后又变成中国的,它是中国独有的象征,独有的名词与动词,与它所来的印度的浮屠已经没有多少关系,证据就是塔那收藏舍利和经卷的本来用途,几乎已经被中国“丛林”之外的所有人们有意无意地淡忘了,并且早已就不再习惯用“佛塔”“浮图”这些佛教名称来称呼它,干脆给它起了个“宝塔”的俗名。宝塔已与佛教无关,似乎它只是总是与寺庙在一起出现而已。与振风塔做伴的是迎江寺。

中国宝塔的建筑类型有楼阁式塔、密檐塔、金刚宝座塔、喇嘛塔等。安庆的振风塔据说是仿北京天宁寺塔建成的,那么,它就是密檐塔了。但我对此并不关心,以我登临的经验,所有的塔都是相同的,这就是它们是从内部盘旋向上,在那狭窄黑暗的内部,向上的道路总是极为陡峭,上和下总是激烈地冲突,而每上一层都有找不到向上的路,似乎阶梯已经断了,只能到此为止的感觉。更进一步地相同的则是塔影,它们的区别在影子中被取消,在秋天,塔影里铃声总是冷如一株寒菊,开放了一夜,也凋谢了一夜。早起的僧人,打扫院子的僧人,和络绎而来的游人,看见的只有落叶,只有深秋的早晨,只有逐渐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塔影。

塔影甚至比塔更真实。它总是能从空中回到地面,然后又回到塔回到空中。

塔做不到这一点。耸入空中的塔已不能从空中回来,它指向的方向永远是天空,“永远”的含义对于塔来说就是一直徒劳而无望,它获得的其实只是空间,而不是天空。

当然,这只是我,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想法。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经乘军舰到过安庆,军舰一泊码头,毛泽东就兴致勃勃地说:走,“过了安庆不说塔”,看振风塔去!读到记录此事的文章时,我记得我曾略为惊讶,毛泽东也知道“过了安庆不说塔”这句话?但我更想知道的,是毛泽东见到振风塔说过什么或会想到些什么?不得而知,能够肯定的,只是绝不会有我这样一介平民的想法。

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先后写过几首虽未点明,但实际上是写振风塔的诗,自己以为其中以写于一九八二年初的那第一首最差,可不知为什么,现在我想起的却就是这第一首:“一座古塔/一柄开裂的古老的时针/它从来没有动过/永远记录着/它诞生的那个时辰/几条蜥蜴/蛇一样从裂缝中窜过/搅起了一片厚厚的/时间的灰尘//我凝视着它/历史/挂在它衰退而斑驳的塔顶/那儿,曾停留过/多少个世纪/过客的眼睛//我想起了许多/但实际上谁也没有想起/……一群上学的孩子/背着书包从我身边走过/风吹起/落叶覆盖下堆积的钟声”。

最后我想起的,是那在安庆民间流传甚广,也不知道是何时何地何人出的那据说是“绝对”的上联:

迎江寺,寺迎江,迎江宝塔,塔影横江,鱼上塔。

经过宿州

每个地址都有无数次死亡。

我多次坐在火车上在夜间经过宿州,什么也不能看见,宿州站的灯火照见的,不过是轨道边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雨篷,它们和别的火车站的雨篷没有大的区别。但我每次都闻到了强烈的死亡的气息。这气息,从遥远的历史中吹拂而来——大泽乡,垓下,都在宿州。而在并不遥远的历史中,甚至几乎就是昨天,淮海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每次在宿州站都只停留几分钟,每次我都只是路过,那属于淮北大平原的宿州的土地,在车厢底下,与我隔着薄薄一层板——那大概不是木板,而是钢铁。

后来我想,我从不同的地点乘车,为何经过宿州时都是夜里?是因为我每次经过宿州时都会想起垓下和大泽乡,想起历史上的那无数次死亡,而历史和死亡都需要苍茫乃至迷茫的夜色,让你能够看见却又看不清楚?

没有答案。所有的问题都没有答案,某些问题似乎有答案,有时还是“标准答案”,其有效性其实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假的。对于问题,只有回答而无答案。但人类已习惯于或者说需要答案,生命和历史也需要答案,意识到其实没有答案时,生命和历史就都处于可疑的存在之中了。

我终于到达宿州是在二〇〇二年十一月六日的下午。深秋的阳光让我清楚地看见了宿州。与我生活的城市低几度的温差带来的寒意,使我首先从肉体上将这里确认为北方。当然,我知道宿州不能算真正的北方,但我愿意认为它是,并且现在是从心里认为它是——不仅仅因为温差,也不仅仅因为它属于广义上的淮北,而且因为这里自古便有的豪放与壮烈之气:发生过大泽乡起义、垓下之战、淮海战役的地方,能不豪放乃至壮烈?万古艰难唯一死,壮士就是那种视死如归的人,他们的胸怀只能用这六个字来形容:天苍苍,野茫茫。而宿州的土地上,奔走过多少这样的壮士啊!

豪放与壮烈之气是我心目中的北方的标志。我是江南人,并且不为做江南人而羞愧,但我承认,豪放与壮烈之气,不仅不是江南山水大地的气质,也不是江南人普遍拥有的气质。

到达也是经过。在宿州的几天,除了与宿州的一些文学同行座谈,以及完成此行的正事:应宿州教育学院的邀请,做了一个题为《中国现代诗歌当前的几个问题》的学术讲座(这是该院学报主编于吉瑞先生给我出的命题“作文”),便是在不停地经过,试图进入宿州的历史。在去虞姬墓的路上,隔着车窗玻璃,望着不断一闪而过的行人,我忽然想到,每到一个以前没有来过的地方,便会关心这儿有些什么名胜古迹,然后便想去看看,可以说是人之常情。而即便是名胜,也沉积着历史,所以,人们关心以及要去看的,都是历史。何以不关注现在活着的人,而要去看已经销声匿迹的历史?而历史,即使是被人们公认的历史,我们所相信的,其实都不是那历史本身,而是相信了记录那历史的人。这种相信没有前提,无条件,甚至是无意识的相信。或许,这是因为,我们总得相信些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去看太史公笔下的虞姬。

虞姬墓中也没有人,安葬的是虞姬这个名字。惨烈的垓下之战,并且又是项羽英雄末路最终失败的一战,死者相互枕藉,谁能为虞姬收尸?谁又能找到死去的虞姬?能有陌生人安葬她的名字,在平原上为她堆起一抔土,虞姬复有何求?更多的人连名字也失去了,比如说垓下之战中死去的那数以万计的将士,当时就没有多少人知道其中几位的姓名,遑论千秋百代之后!每个地址都有无数次死亡,而历史,能记下几次、几位?历史的冷酷就在这里:它仅仅记住几个代表,众多的生命,无数个人,都被它理直气壮地忽视。

绕墓三匝,我奇怪地发现,在这广袤的沙土构成的平原上,虞姬墓及其周围,却生长着在山区墓地常常见到的那些植物。同行的宿州籍诗人黄玲君学过中药学专业,认识许多草药,于是有了用武之地,给我和吉瑞指认了不少植物。我一边听一边忘,只顾纳闷:难道死亡的气息就是这些植物最初的种子,使它们得以出现在这里?

虞姬墓园中只有新塑的项羽像,没有项羽墓,原因是这儿不是项羽的自刎地。虞姬自刎后,突围的项羽从垓下急驰到了乌江,不肯过江东的楚霸王,在那儿砍下自己的头颅,作为最后的礼物,送给前来追剿他的故人去邀功请赏。

血总要回到血的深处/乌江空濛的月色/在涨到齐脖颈的血中殷红如梦/若水楚歌/曾渗透灭秦的/轻描淡写岁月//埙鼓如叩。你朝自身的死亡/微笑。起舞/英雄穷途末路,再不逃亡/乌江亭长在芦花深处垂泪/扁舟自此夜夜空载烟波//血总要回到血的深处/至死不悟/是英雄无可选择的本色/刎颈以谢故人/现在是听汉王发哀/坐看云起的时候/你最后一缕笑容淡然若雪这是我一九八七年所写题为《项羽》的一首诗。现在想来,它也可以献给虞姬——一位起舞后从容自刎的壮烈女子,自然也承受得起这首诗。

历史中的垓下之战早就结束了,但因为项羽,因为虞姬,它仍然没有完成。

完成的是灵璧石。远古那次形成灵璧石的火山爆发,不仅无法考证,甚至已无法想象。只能看看这些形状奇异的石头。它们能够说话,只要轻轻一击,如音乐之声便袅袅而至,但谁能听懂石头的话语?有一些,则任你敲击也仍然沉默。那是亿万年的沉默,是没有说出的话——谁,又能够听见那些从未说出的话?让我更为惊讶的,是灵璧石没有根。它们一块块分散地埋在山边的泥土里,不需用炸药,也不需要钢钎之类开采,用镐刨锹挖就行了,就像挖红薯那样。并且,灵璧石与它身边山上的石头质地、形状都不一样。这是又一种沉默,沉默就是神秘。

大泽乡也对我保持着它的神秘。自然,这不仅仅是因为我没能去。去了也仍然会这样,无非是一片苍茫的旷野,又一茬庄稼在又一次的秋风中低低摇曳,又一些来到这世界的人,朝四面八方走动,脸色渐渐由红润而接近泥土的颜色……历史上大泽乡的那一个被记录下来的夜晚,已永远消失在其后众多的夜晚之中,仅仅偶然被某个人想起,然后又被忘记而进人忘川。听说就连大泽的水也早就不知消失到什么地方去了。消失与仍然存在在这一点上十分相似:为何消失或为何存在?最终的回答可能只有这两个字:神秘。是的,一切先于人类,或先于我的东西,都是神秘的,包括我们脚下的泥土,头顶上的天空。说到底,我们只能经过它们,对它们能有多少了解?宿州之于我也是如此,我终于在那儿住了几天,但我仍然只是经过而已。

每一个地址都有许多人在那儿生活着,而我,对他们一无所知。

(附)

七律·宿州三题

虞姬墓

一冢黄尘日月闲,芳魂烈魄也长眠?

楚歌似血腥犹在,绝舞如花香已湮。

雨雪几回换人世,风雷不复到坟前。

两三蝴蝶浑无主,野菊开残哪计年!

车上望汴河

槐叶青青汴水流,春风秋雨两温柔?

坟前落日虞姬恨,楼上晴云过客愁。

杀气已成史书字,波光可照梦乡鸥?

英雄尽逝台空在,弥望稼禾碧不休。

大泽乡

秋风何处动沧桑,大泽无声涌八荒。

燕雀长存龙气敛,英雄已死剑光凉。

星河影落知明晦,霜露寒凝隐慨慷。

千载轮回唯草木,从容不怕叶枯黄。

春雪入长安

第130次快车自合肥逶迤西行,到达西安正是次日的下午,一九九四年三月十日。

一路风雪,春寒料峭。在我的意识中,列车到达的是秦代,我明知道路旁的古柳、巍蛾的城墙不可能是秦代的遗物,可我仍禁不住想象它们在秦时明月下的姿容——谁,我所不认识的汉子,或者那位集“皇”与“帝”于一身,为自己加冕,并豪迈地以此宣称天下第一的汉子,曾经打量过或漠不关心地随意给过它们一瞥?

世界第八奇迹何尝不是独裁者才能创造的奇迹?只是在不曾直接生活于那血腥之中的人们眼中,往往只剩下了“伟大”而已。

一切伟大的奇迹几乎都是这样。它们是黑暗的伟大杰作,诞生之时充满血泪,区别只在于那血泪有的是自己的,有的则完全是别人的,始皇陵兵马俑当属于后者,但在这点上两者相似;只有当时间之流慢慢冲洗去血和泪,它们才渐渐生发出灼目的光芒。然而,又仍在这儿那儿地始终保持着阴影。

入夜,停电,所住旅馆以红烛照明。在摇曳的逐渐减少的光线中,得五言一首:

天风吹渭水,春雪入长安。

街柳萧疏绿,庭花次第丹。

秦陵孤冢远,雁塔五朝寒。

日夕传红烛,依稀梦里看。

嘉略关归去来

明长城到此为止。

祁连山却仍一脉地西去,只扔出一座文殊山,凭着山脚下呜咽的讨赖河之险,与立于北的黑山对抗。铁青着脸的黑山山脊如马鬃微露,似有伏兵万千,隐隐腾起浄狞的杀气,逼视着扼两山之间十五公里宽峡谷的嘉峪关。

同类推荐
  • 世界我知道·亚洲——朝鲜

    世界我知道·亚洲——朝鲜

    本书中内容丰富、文笔活泼、信息完整。它全面地反映了朝鲜的风光与民俗。
  • 细说中国的世界遗产37地

    细说中国的世界遗产37地

    本书是《星球大观环球地理系列》的其中一册。本书通过优美的文字与精美的图片,带您游览明清故宫——权利与欲望的交织;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长眠于地相爱的陶俑部队;中国南方喀斯特——镶嵌在中国南方的五彩宝石;还有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三清山国家公园……本书由专业资深的书业策划团队倾力打造,收录来自世界顶级影像机构的美妙图片,怡情悦性的高品质图文编创。
  • 背包中国

    背包中国

    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本书专为以下人群准备:不愿受旅行团的约束,但又对陌生的地方无所适从;追求灵魂自由,只为放逐一下自己仍然拥有的那一点点不羁之心;只能利用节假日外出,又不想所到之处都人满为患;厌倦了远远地眺望,希望置身其中静静地行走,寻找一种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安慰:总之,这是一本为真正渴望发现旅游乐趣的人准备的圣经。当你在寻找启程目的地时,它详尽的内容是个绝佳的出行指南针;在旅途中失去头绪时,它又成了一位指导吃喝住行的店小二,厚实的身板甚至还能在夜里客串当个枕头;当苦于没时间旅行时,它又化身为让人解闷神游的高手,让一个人的旅行也可以很省心、很安心、很精彩。一本书,一场旅行,一种人生。
  • 名胜与名城(和谐教育丛书)

    名胜与名城(和谐教育丛书)

    以构建和谐教育为宗旨,以实现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追求,以促进学生按发展为目标的系列教育丛书。
  • 欧洲之旅

    欧洲之旅

    《欧洲之旅》介绍了威尼斯、罗马、瑞士、荷兰、柏林等。
热门推荐
  • 善解人意的我不是魔神

    善解人意的我不是魔神

    被系统邀(qiang)请(po)穿越异界做租书生意的周白成了街区的带推销师,为迷失者、迷茫着重拾意志,开解一只又一只迷途的羔羊,迎来了无数的尊重与爱戴——‘大慈大悲东风菩萨’,‘新时代深渊的导师’,‘来自宇外的带魔神’,‘进化主宰’周白:???…………本书又名:【我才不是什么魔神之我只负责租书】
  • 无限制诸天

    无限制诸天

    穿越诸天,叶无道变强,靠的从来都不是什么系统、任务、奇遇,他靠的只是他的【魔心】!从天龙八部开始,后续会有倚天屠龙、天下第一、不良人、秦时明月、将夜等影视漫世界。注:1.暗黑风格,总之主角不是好人,所以,慎重翻开。2.所有世界都是国产。
  • 读者文摘(上)

    读者文摘(上)

    请你记住:说你办不成某事的人,都是无法成功的人。他个人的成就,顶多普普通通而已。因此,这种人的意见,对你有害无益。
  • 业务员葵花宝典

    业务员葵花宝典

    “我”作为一枚业务员,在赚钱路上打拼,阅尽都市百态,经历斑斓人事,艰辛备尝,冷暖自知。虽然机巧对人,奸滑处事,但人情愈练达,良知更固守;虽然周旋情场,放纵欲望,但内心守住一份真,情感保有一团爱。请读者诸君跟着“我”一起领略不一样的人生,非一般的喜怒哀乐吧......
  • 遮天之无始老婆

    遮天之无始老婆

    仙路尽头谁为峰,一见无始道成空无始总是背对众生,无人能让其转身,守护天地安宁若无始身边出现一个能让他紧紧护在怀中之人,遮天会如何一个黑皇搅动各大圣地,让他们牙痒痒,若再加一个更无法无天的,遮天又会如何
  • 雪姬莞心

    雪姬莞心

    她是大家闺秀,她是青楼艺妓,她也是杏花微雨中落入心中的谪仙;他是皇室血脉,他是天选之人,他也是纵横天下运筹帷幄的一代君王;他是逍遥王爷,他是天之骄子,他也是相见不如怀念的那个人……灭门惨案,血雨腥风,江山社稷,爱恨情仇,是缘是孽,是生是死,美人与江山,到底选哪个?
  • 乱世仁义录

    乱世仁义录

    他的野心,将这片大地陷入战火之中。他们,在这片天空下斗智斗勇。且看中原君励精图治,征伐四方。南国君竹林访贤,变法图强。西谷君九岁登基,独霸一方。江东君坐断江南,远交近攻。北岭君韬光养晦,巍峨不动。江边垂钓的老叟,竹林品茶的隐士。善于经商的李富,鞠躬尽瘁的陈方。且看他们如何辅佐一代君王,逐鹿天下!
  • 寒轩后的美

    寒轩后的美

    惨烈无助的哭声震荡在这漆黑的夜晚,如同心也丢失了一般,跌跌撞撞再也找不到方向,如断了线一般,眼泪无止境地流,仿佛世界瞬间倒塌一般!只觉得已经好无助,好难过啊,心似乎在淌血,尽管在极力压抑自己,可怎么也忘怀不了那些痛苦的记忆。泪水不停地流淌,却怎么也浇熄不了心中的痛。如果眼泪不可以冲掉伤痛我该怎么停止流泪……在他面前,她永远都笑!让他看不见她的悲伤,就连那句话,她也是笑着听完的。但在转身离开的时候,那不争气的眼泪一滴一滴地往下流。后来自己总是仰望天空。希望眼泪能够停止!开始懂得,当一个女孩仰望天空的时候,她并不是在寻找什么,她只是想要把眼泪定在那里,也随着被埋葬在一起不停的发酵,无法停止。
  • 末世之黑暗时代降临

    末世之黑暗时代降临

    科学家从海洋深处挖到一个长半米,宽二十五厘米的鸡蛋型石头,随着石头的打开,一场黑雾席卷全球。黑雾过后,百分之八十的人类变成了丧尸,全球陷入黑暗时代,人类的制度崩塌,道德沦丧,面对着丧尸,异兽的攻击,人类该何去何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