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9900000008

第8章 我与人 (2)

宽恕、宽容,在《菜根谭》里,也是“对人要有余地”的一个方面。

不要一次做到位

好比搬起一张桌子,刚开始,我们不知道这张桌子的轻重,会轻轻试着动一下,这下虽然没能把桌子搬起来,但对于这张桌子的重量,我们心中会有个数,等下次再发力,我们会用一个恰到好处的力量把它搬起来。

什么事情都不能一次做到位。这就好比谈恋爱,刚见面的时候,双方感觉哪怕再好,能马上就搂搂抱抱的吗?不能!一来这样会让人觉得你这人轻佻,二来,你还不能确定别人是什么心思。所以,双方还是要互相试探,说一些“可进可退”的话,然后慢慢发展,这样一切都能水到渠成。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也是情场得意之人的经验之谈。

有一次,我去一个朋友家玩,恰好碰上他儿子回来,说:“爸,给我两瓶五粮液,我要去见女朋友的父母了。”

“这次就送五粮液,那下次送什么?你考虑过没有啊?别一次到位。”说着,朋友找出两瓶档次稍微低一点的酒,交给他儿子。说:“这个也是拿得出手的,五粮液咱们留着以后再送。”我看了,心里很佩服。这就叫为人处世。《菜根谭》里就说: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

就是说,待人要留有余地,在恩惠和礼节上不要做到极致,做到极致就意味着做到尽头,没有更好的余地了。而人心是无厌的,我昨天敬你一丈,今天再敬你一丈,明天还敬你一丈,你会觉得我对你也就那样,原地踏步,你甚至会不高兴;如果我昨天敬你一尺,今天敬你两尺,明天敬你三尺,你会觉得我对你越来越好,你会感念不已。这是待人的智慧。

做事也是如此。好的中医在给病人开药的时候,从来不会一次开到位,用行话说,要“留有进退的余地”,起初用个七八分力量就够了。为什么要这样?是为了防止节外生枝,中途有变。做任何事情也都应该如此,如果用三分力量就能做好的事情,干吗非得用十分力量呢?当你时时处处都用十分力量的时候,再遇到更大、更繁重的事情,你就使不出力量了。

做人做事,有余地,才从容。

宁疏毋密,天真烂漫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相信每个人都能认同《菜根谭》里的这一金玉良言。但是,怎样才能做到处世让一步、待人宽一分呢?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自己糊涂一点。

我们知道,在中国,如果有人说你精明,这不一定是好事,即使说者无心,听者也会有意:你精明,大家就会防着你。所以,有时候,领导当着大家的面夸奖你,你不要高兴得太早,可能因为他这么一夸,你的同事都会嫉妒你或者防备着你了。

所以,做人宁疏毋密。

疏,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境界,也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在园林艺术里,篱落疏疏是一种美,这样的篱笆,能把园里园外隔开,又不至于隔得太开,它能让园外的人看到园里的景致,也能让园里的人看到园外的风光,还能体现园子主人开放、大度的胸襟,没有用高墙大院围起来,对园外的人很友好,不设防。

书法、绘画艺术都讲究疏朗之美,它们既是线条艺术,又讲究布白,在那些没有墨迹的地方,要给人空灵的感觉。

中医里面讲疏肝,当人体气机不畅的时候,经常通过疏肝来疏动气机,一疏就能通,所以有一个词叫“疏通”。气机一疏,人体的血脉、气道、肠道等,都通畅了,病就能减轻一大半。

我们可以来一个逆向思维:

同样是一道篱笆,我把它变得密密的,园林就会丧失一些美感,而且,会让外人觉得园子的主人防人太甚,太小家子气。何况,人家真要进你这园子,再密的篱笆也是挡不住的。

如果一幅字或是一幅画,通篇写满,密密麻麻,那么,外行人可能觉得你很节约纸张,内行人则会隐隐觉得,作者胸襟不够大。

中医为什么要疏肝呢?也是因为人平时太“密”了,也就是太精细了。心思很细密,对于周围的事情想得比较多,越想烦恼越多,顾虑越多,忧愁越多,久而久之,就肝气郁结了,浑身气机不通畅,所以要疏通疏通。如果这个人有这种疏散畅达的胸怀,遇事想得通,看得开,能装糊涂的也愿意装糊涂,那么,他就不会有肝郁,不会有气机不通,也就不需要用药物来疏导了。

疏,让人简单,轻松;密,让人复杂,沉重。大家都愿意接近简单的人,跟这种人说话不需要动脑子,不需要留神;而明察秋毫、斤斤计较的人,大家是不敢轻易接近的。

而且,你再精密,再精明,别人也会有能瞒得过你的地方,也会有误解你的地方。比如,你想很精密地表达你的意思,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有一个“漏斗原理”正好说明这种规律:如果你想表达的东西是一百,那么,你实际表达出来的只有八十,还需要你表达能力好;别人听到的只有六十,前提是别人在认真听;别人听进去且听懂了的,只有四十,别人听懂了且能认同的只有二十;别人能认同且能照着去做的呢?那就微乎其微了。

所以,孔子从来不试图精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他总是含糊其辞。比如,有一次他对大家说:“吾道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说,我的这些思想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我相信,孔子说到这里,所有的学生都竖起了耳朵,以为马上就要听到孔门的核心了,但孔老夫子并没有往下说什么。大家在下面琢磨了好半天,还有人问曾子,可曾子的答案也只是他个人的理解。

说一句话让大家琢磨半天,这样的教学才真是启发式的。

此外,一个人如果太精密,他就会顾虑得多、想得多,久而久之,就会拘谨,拘谨是很影响人的气质的,给别人的印象也不好;不那么精密,则叫疏旷,这样的人,显得大度,天真烂漫,大家都乐意接近。《菜根谭》说:

密则神气拘逼,疏则天真烂漫,此岂独诗文之工拙从此分哉!吾见周密之人纯用机巧,疏狂之士独任性真,人心之生死亦于此判也。

那么,我们更愿意做哪种人呢?

水至清则无鱼

读大学的时候,古代文学课讲到《水浒传》、《三国演义》,老师说:“大家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呢?喜欢曹操、诸葛亮、李逵、张飞的都有,但很少有人喜欢赵云。为什么呢?因为赵云太完美了。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完美,大家反而不喜欢。在文学作品里面,尤其如此。”

这一番话让我思考了很多。所以我经常跟仍在读大学的朋友们说:“读大学,并不是老师讲什么你就学什么。学海无涯,是讲不尽的。老师讲的,只是一颗火种,他将激发你自己的思考,开启你无尽的智慧。”读书也是如此,读一本书,你全读了,并且完全记住,或许收获仍然不多,有人读了一辈子书,依然平庸;但如果这本书中有一句或几句话开启了你的思维,那么,这本书你就没有白买。

大学时候那一学期的古代文学课,我能记住的就这句话,因为它启发我思考人生。后来,在《菜根谭》中读到了这样的话,深合我心,我感觉它是我那么多年思考的一个总结:

廉官多无后,以其太清也;痴人每多福,以其近厚也。故君子虽重廉介,不可无含垢纳污之雅量。虽戒痴顽,亦不必有察渊洗垢之精明。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很多清官,由于过于清廉,过于明察秋毫,大家都对其敬而远之,所以他们往往生活凄凉,甚至连后人都没有;稀里糊涂的人往往走运,因为他们很宽厚。所以,君子虽然需要清廉,但也要有容人之量,对有缺点的人,要能够包容。要知道,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你明察秋毫,别人在你面前就会自惭形秽,进而也就不愿意接近你。而你,也就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了。为什么《三国演义》的很多读者不喜欢赵云呢?不是赵云不好,而是他太好了;大家也不是不喜欢赵云,而是忘了去喜欢,或是没有喜欢他的理由。

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好人,因为太好了,好得大家都不喜欢,可能也是因为“水至清则无鱼”吧。智者乐水,人要像水那样,固然不能做污浊的浑水,要清澈柔美,但不能是纯净水或是蒸馏水,而要像江水、河水或大海之水那样,清中有浊,能容能生。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看上去好像一句很冷漠的话,好像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其实,古人并不是这个意思。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仔细分析。

门前有雪,进出不便,必须扫掉,这就好比每个人自己有缺点,阻碍个人发展,影响个人形象,需要改正。各人自扫门前雪,也就是自己负责改正自己的缺点。可偏偏有很多人,不扫自己门前的雪,却要去管别人家瓦上的霜,指指点点,对别人说:“谁谁谁家瓦上有霜了,该扫扫啦。”其实,瓦上有霜,并无伤大雅,太阳一出来就化了,可以不用管,这就好比他人的某些小毛病。扫自家门前的雪是正经事儿,管人家瓦上的霜,那是吹毛求疵。

每个人,首先要做好自己,不要总把眼睛盯着别人,更不要去管别人。如果一个人喜欢管别人,那他就坠入深渊里去了,别人是千千万万的,你管得过来吗?难道你还想把世界都管下来?那是希特勒。当然,匡正世道人心也是有必要的,但这要通过“正人先正己”来实现。《菜根谭》说: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善移风化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及之,毋轻矫其所难。

不管是启迪人心还是移风易俗,都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慢慢推行。如果从无关痛痒的地方入手,或是从难以做到的地方入手,势必很难。就好比,你管别人家瓦上的霜,瓦上有霜是一件无关痛痒的事情,但要把瓦上的霜都清理干净又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别人是不会听你的,你也是自讨烦恼而已。

很多人愤世嫉俗,殊不知,所谓的“世俗”,是大家共同形成的。你愤世嫉俗,不能改变任何东西,只是白白增添了自己和他人的烦恼。你可以脱俗,但不要试图去矫正世俗,既要随顺世俗,又不能随波逐流:

同类推荐
  • 字解人生:汉字中的生命智慧

    字解人生:汉字中的生命智慧

    汉字,深沉而博大,古老而神秘,青山绿水中掩映着汉字的形,古刹庙宇间隐藏着汉字的义。本书于浩瀚的字海中择取三百多个常用汉字,用故事串起它们的演变,解释其形与义,辨其异同,与你一同走进汉字的王国,回顾汉字的前世今生,探寻汉字的起源,品味汉字的魅力与人生的智慧。
  • 甘肃民间民俗美术

    甘肃民间民俗美术

    本书讲述了甘肃民间民俗美术不仅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而且具有浓郁的各民族文化情调和特点,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 宁海故事精选

    宁海故事精选

    宁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劳作,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始建宁海县,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本书分为名胜景观、名人贤士、乡间风情三部分,展现了一幅蔚为壮观的历史画卷!
  • 中华姓氏大探源

    中华姓氏大探源

    本书集丰富有力资料性、充满趣味的娱乐性、论证严密的学术性和文采斐然的文学性于一炉,给读者朋友们烹制出了一份美味无比的姓氏大餐,能让你在入口之后,犹入时空隧道,遨游于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身监其境地感受姓氏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行一次趣味非常的寻根之旅。
  • 中西文化理解与中国主体观的兴盛:以清末出洋游学游历为实证个案

    中西文化理解与中国主体观的兴盛:以清末出洋游学游历为实证个案

    基于“大历史”和“大教育”的研究范式,构建“中西文化理解”的分析框架,提出“中国主体观”的研究理论模式——偏重以思维衡量标准,即注重考察明清之际到清末时期“中西文化理解”进程中存在的“中国主体”意识的阶段发展与深刻变化,从而深入探析明清之际以来中国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文化基础,探索其中形成与发展的深层根源,进行文本的解读与历史的诠释,阐述内涵特征、递嬗过程与影响作用,由此深刻揭示中国近代化思维发展逻辑形态特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