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5400000033

第33章 生命的慧灯——中国佛家的人生智慧(2)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传说。苏东坡非常喜好佛教,与不少和尚有往来,其中佛印禅师跟他很投契。他们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也谈一些机锋,开一些雅致的玩笑——这是高雅知识带给人的朴素乐趣。有一次苏东坡问佛印禅师说,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道,你今天印堂发亮,双目炯炯,看起来像个圣人。苏东坡听后很欢喜。他侧身看了一眼佛印,只见他穿着黑色的禅衣,戴着黑色的禅帽,人又长得黑黑胖胖的,盘腿坐在黑色的蒲团上,这副形象让他想起了某种不雅、不洁之物,虽然他刚领受了一份恭维,合当投桃报李,无奈东坡是爽直人,禁不住冲口而出:和尚今天怎么看起来活像一堆牛屎。他本以为佛印会生气,哪知佛印不怒反笑,笑而不语,然后怡然自得地闭目养神。东坡往常与禅师斗法多落下风,今天捡了便宜,心下得意。回到家里,见到妹妹苏小妹,东坡就把斗法的经过告诉了她,等着笑纳妹妹的赞誉,为他的胜利锦上添花。不料,苏小妹听后,咯咯笑道:兄长你今天输了,还以为大获全胜,是不是?苏东坡不解,急问何故?苏小妹说,在哥哥你心目中,佛印是牛屎,这说明你心中有牛屎;而在佛印看来,哥哥你是圣人,这说明佛印禅师的心是圣人的心。污人者所以自污,誉人者所以自誉也。东坡这才恍然大悟,哀叹自己又栽到老和尚的禅窟里了。

这个故事也说明了“万法唯心”的道理:圣人与牛屎云云,不过都是人心的外化,人本身无高下尊卑之分,众生是平等的。人之所以有高下尊卑的差别,是由人心造出来的。常言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恐也源出于此。

总之,佛教中的“万法唯心”,是一种泛心理主义,它是出于宗教信仰的需要而做的理论上的设定。目的在于证明事物本空,不可贪求。贪求则生痛苦,而断贪则可去苦。它不是要否定科学与常识,因它本不是科学认知问题,不能用科学的理性方式去理解与解释,它是一种信仰。

佛性平等

中国人之讲佛学者,多以为人人皆有佛性。

佛性就是成佛的依据,也就是凡人之所以能成佛的原因。在印度佛教中,有“一阐提人不能成佛”之说。一阐提也就是犯重禁的大罪大恶之人,佛教认为这种人不能成佛,甚至将这些人比做烧焦之种、已钻之核,即使有天上甘雨,也不能生。佛教一般来讲不主张杀生,但认为割草、砍树、吃粮食作物都不算杀生,由于一阐提人是大罪大恶之人,佛教将之比作烧焦之种,已钻之核,认为杀一阐提人不算杀生。这或许可以解释,公元前三世纪时,印度阿育王大兴土木供奉寺僧,自命为佛教徒,为什么又远征他国屠杀十万民众?大约在他看来,那些被杀之人都是犯下重禁的人,杀他们不算杀生,不妨碍修习佛教。这毕竟是印度等级社会的产物,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一阐提人不能成佛的理论受到了怀疑。冯友兰认为,中国人的观念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印度人的等级观念显然与中国人的观念相矛盾。他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生,就首先提出人人有佛性,一阐提人也能成佛的观念。从而将中国人的思想倾向注入了佛教理论体系,使佛教得以在中国发展下去,为普通中国人所接受。佛性平等,也就成了中国佛学的一个主要观念。

中国佛教中流传着许多故事,说明了佛性平等的道理。

禅宗马祖的弟子盘山宝积禅师,有一天在街上听见一个买肉的客人对屠夫说,把精的割一斤来。屠夫回答说,客官,天底下哪个不是精的?他一听便大受启发,后来开悟说法,当有人问他什么是佛时,他说,佛就像宝剑在空中挥舞,无及不及,而剑刃无亏。其实,每个人都有佛性,都可成佛,人佛本来没有差别。还有个故事说,一位年轻的尼姑来参访赵州和尚,她问大和尚,什么是佛性最高、最秘密的旨意?赵州和尚只用手掐了尼姑一下,意思是说,佛性就像你被掐了一下一样,并无高下之别,也没有秘密之处,佛性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只有你自己才能体会觉察。

尼姑显然心领神会,所以她并不因为和尚用手掐了她一下,就认为自己的清白受了玷污,或痛骂和尚非礼。她恍然大悟地说,和尚也有这个在呀!赵州和尚回答道,因为你也有这个在。

在佛教那里,“这个”一词有特殊的含义,就是指佛性。每个人都有这个,每个人都有佛性。

中国佛家不仅认为人人皆有佛性,而且认为宇宙万物以至一草一木都有佛性。冯友兰就指出,禅宗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就是“无情之物也有佛性”这一思想的体现。前文说过,佛家是反对杀生的,佛教信徒不得吃肉,但奇怪的是佛教并不把植物当做有生命的来看待,所以在佛家那里,割草、砍树、吃粮食都不算杀生。而佛是觉者,只有人能成佛,所以佛教说:“人生难值,佛世难得。”按这种说法,翠竹,黄花是无生之物,不可能成佛的,可是为什么禅宗说翠竹、黄花也能成佛呢?冯友兰认为,在中国佛教尤其是后期的禅宗,成佛并不是往生佛国成为神通至上的不灭之灵,而是要使心清净无染,心清净则是佛,心清净则佛土净。所以,中国佛教所讲的成佛就是要达到清净的境界,获得无分别智,以平等心来看待万物,他自已是佛,他把别人、把宇宙万物也看成了佛。当禅宗说翠竹、黄花都是佛的时候,其实是在说境界中的佛,而并不是说翠竹、黄花自身能成佛。正如我们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流泪与惊心的是人,而不是花和鸟。

般若觉照

般若好像一面镜子。人们在直观中对于事物只有一个印象,并没有对于事物的名言区别,也没有爱恶情感。

中国佛家认为,人修心达到心清净的境界,就可以获得般若智慧。般若是一种无分别智,人成佛后都是以平等心来看待万物,也即是以无分别智来看待万物。普通人的心有高下尊卑观念,他看待万物也是区分出高下尊卑的不同来。所以普通人的聪明是分别知。智与知不同,智是无分别,知是有分别。智是直观觉照,知是概念分解。

冯友兰引南北朝时的高僧僧肇的一篇文章《般若无知论》来解释中国人对于般若概念的理解。僧肇在这篇文章中说般若“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无所有相,无生灭相”,“无所知而无所不知”。什么叫“虚无失照,照不失虚”?僧肇的意思是说,般若好像一面镜子。镜子能反映一切事物,这就是照,但对于所反映的并不外加什么,这就是虚。般若是一种直观,直观就像一面镜子,因为在直观中,人们对于事物也只有一个印象,并没有对于事物的概念上的区别,也没有爱恶情感,这也是“虚不失照,照不失虚”。

在佛家的般若直观中,人们不用抽象的概念去套具体的事物,而一任事物具体地、全面地存在和呈现,这叫不取相。甚至连最一般的范畴,如有无生灭等,也没有容身之地,这是所谓“无所有相,无生灭相”。冯友兰认为,不用概念去套具体的事物,就不能对于事物有理性的认识,就这一点说,仅靠直观就是无知。但般若的无知并不是一团混沌,不是婴孩般的一无所知。般若的无知是无知无不知,是大知。大知没有具体的对象,是无分别的知,有具体对象的知是有分别的知。它之所以没有对象,是因为它呈境界形态,在境界形态下,物与我,物与物之间是泯灭了差别,不分彼此的;它之所以叫大知,是因为在境界中呈现的世界是事物的真相,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并且万物各有个性,相互圆融无碍。而概念的抽象的知(有分别的知)之对象是现象界的有限的对象,每一种知都有一个相应的对象,但正由于知与对象一一对应,所以知是有限的,有分别的,知其一,则不能知其二,所以是小知,知之对象也各自为限,你归你,我归我,不能圆融无碍。比如黑和白这两种概念之知,每一种概念都有相应的对象,黑的概念必然以煤炭、包公或前边的佛印禅师为对象,白的概念也必然以天鹅、西施或潘安的脸为对象,黑概念不能用以认知白的事物,同样白的概念也不能用以认知黑的事物,就像黑包拯不是小白脸一样,历历分明。

冯友兰认为,般若直观呈境界形态,在境界形态下,宇宙万物都呈现出本来的面目(诸法实相)。所以般若直观就是对于诸法实相的直观。佛家认为一切事物都虚幻不实,虚幻不实就是它们的实相。冯友兰指出,佛家的这种表达方法叫“遮诠”,也即是否定的表示法,旨在遮拨人们对于物的执着心、贪取心,只有如此,人们才能通达事物的本来面目。

那么事物的实相,事物的本来面目又是什么呢?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曾引过唐代维信禅师的一句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是以常人之分别心去看待事物,此时自我站在事物之外,从外部看事物,从而把事物客观化,把自我和外物都固定、封闭起来。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高人的指点,才消除了分别心,以无分别心或者无分别智来观照万物。此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自我与万物的对立消失了。但这毕竟是一种否定性的认识,它用以指示一个“无我”的境界,然而毕竟只是一种境界而已,不是一种实体,所以还是空无所依。必待最后肯定了这种境界的呈现者,也就是“真我”,那个动荡不定的、界限模糊的世界才又稳定下来,清晰起来,有了一个坚如磐石的依傍。对于“真我”来说,万物皆如其本然,既各有个性,又相互圆融无碍,所以“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就像苏东坡的一首诗所说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时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由此看来,所谓“实相”,即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在“无我”的境界中所呈现出来的事物的形相。因无而见有,因空而悟真,这个过程,有如溺水而不会水的人,因了求生之念,拼命挣扎,徒然加速下沉;等到见了水龙王,会晤了无常兄,无牵无挂,不求不动,那百十来斤的肉却浮上水面了。这种实相,也即是佛家常讲的“真如”,“真实无妄,如如不动”。佛家爱引用诗句来描述这种“真如”境界,如“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

冯友兰认为,佛教所讲的成佛之彼岸世界,就是“般若”智所观照的“无我”之“真如”境界。这种境界并不须脱离当下现实的人生,如果能在此岸世界转迷成悟,则可立地成佛,将污浊的尘世转为清净的佛国。从本质上来讲,佛教不主张脱离现世人间,死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相反佛教是主张破除对神、特别是对超越于人间之上的西方极乐世界的迷执,主张在当下的人世间修心,锻炼自己的意志。冯友兰指出,佛家的这种即世的修行与儒家传统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思路殊途同归,不谋而合。这在后来禅宗那里表现得更加突出。禅宗一禅杖就把西方净土或极乐世界连根铲除了,六祖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禅宗以为,在日常生活中,“担水砍柴,无非妙道”,通过刹那的内心觉悟,即“般若”直观,都可以体验到那宇宙的真如实相。这就意味着在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可以直接呈现宇宙实相,形而下的东西可以直接映照形而上的东西。《五灯会元》记载了天柱崇慧禅师和门徒的对话。门徒问:“如何是禅人当下境界?”禅师答:“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禅宗认为,只有通过“一朝风月”,才能悟到“万古长空”。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在活泼泼的生命中,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用“般若”无分别智去体验那无限的、永恒的、空寂的宇宙实相,所谓“青青翠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概念解释:

轮回:佛教认为,人的肉体可朽,但精神不灭。精神主体在六道(人、天、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中游荡,承受种种痛苦。人只有潜心修佛,得成正果,才能超脱六道轮回。

彼岸:宗教所追求的理想世界。

小乘佛教:乘指载人用的车子。佛教用车子以载人喻指佛法能使人超脱生死轮回,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小乘佛教偏重于个人解脱,认为佛只有一个即佛祖释迦牟尼,修佛以“灰身灭智”,成就阿罗汉为最高果位。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相比,大乘佛教宣扬普渡众生,致力于一切众生的解脱。大乘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修佛以成就佛果为目标。成佛的理想不在于灭除生死,而在于达到众生平等、物我融会的涅槃境界。

般若:佛的最高智慧,也即无分别智。

同类推荐
  • 列子原来这样说

    列子原来这样说

    本书阐述列子在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被称作“有道之士”列子主张顺从自然之道,内外相应,物我两忘,淡然生死,观行闻声,至言无言,安时顺命。不要太执着于当下“我”的生命,而要从宇宙自然地永恒生命的背景中去体验个体生命的永恒。
  • 世界哲学史

    世界哲学史

    古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是哲学的三大王国,古希腊哲学衍生出欧美哲学和伊斯兰思想,中国哲学自成一体地持续发展,印度哲学体现在佛学思想和印度教思想。《世界哲学史》鸟瞰整个人类思想的流变与发展,梳理世界哲学脉络,辨析各大思想源流。
  • 东方人与西方人的50个思维差异

    东方人与西方人的50个思维差异

    本书引用了很多有说服力的故事,旨在通过一个轻松的视角来观察东方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思维差异。懂得了这种差异,再去审视西方的文化,看待自身的文化,是大有益处的。东方与西方观念的碰撞,将带动世界更合理地向前发展。早在1840年的那一声炮响,不仅使得中国人重新开眼看世界,还让那些曾经张狂的国人落下了“崇洋媚外”的病根。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有比较,就会有差异。我们不该妄自菲薄,毕竟,有些差异并不等于距离。
  •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周易全鉴(第2版)

    周易全鉴(第2版)

    《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通过设卦观象,描绘自然造化的奥妙,进而阐释人世间的吉凶祸福与因应之道,是培养德行、增强能力和启发智慧的至高宝典。时至今日,《周易》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不管你为政、治企、从军,抑或只是个普通人,都能从《周易》中聆听到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教诲,让你受益匪浅。
热门推荐
  • 神秘梦魇

    神秘梦魇

    跌入无限的世界,真实和虚幻交织,一个平凡的少年, 于梦境世界中,镇压一切超凡! 于现实世界中…… …… 所有凌驾于众生之上的,都将被拉下神坛!
  • 重归昭华

    重归昭华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 超神学院之万界商城

    超神学院之万界商城

    【走的是无限流,不圣母不种马,异常搞笑,不信你试试?】地球的一代明星穿越到了超神学院的世界;斗破苍穹里手持帝炎对准魂天帝,让他恐惧不已;在斗罗大陆之中脚踩千道流的脑袋;在天行九歌里建立了无比强大的国度;生死看淡不服就干,非洲平头哥都要喊我哥。斗破苍穹,斗罗大陆,枪神纪,狐妖小红娘........欢迎加入殇语阁,群聊号码:837658100已穿越世界:斗罗大陆,穿越火线。正在穿越:天行九歌。
  • 快穿之恋上男神

    快穿之恋上男神

    沐伊月,隐世家族的大小姐,世人皆知,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可谁又知道最后的结局竟是被自己的亲妹妹设计致死。从此踏上了系统流。从此攻略各种男神:高冷校草,邪魅帝君,霸道总裁,冷酷王爷,多情公子,清冷上神……从隐世千金到终极任务者,沐伊月轻笑,可是莫名被撒狗粮的云朵却在墙角画圈圈……
  • 靳大佬又在洗脖子了

    靳大佬又在洗脖子了

    一遇,她救他;二遇,她喝了他的血;三遇,他给她喝自己的血。后来,就成了她的专属血包,心甘情愿地养着她。
  • wei小说—夙涅重笙

    wei小说—夙涅重笙

    他是噬king。她是魔法师。他们重小便相识。他的不告而别让她心中充满恨意。刀光剑影,樱花血舞。他为她而死。夕阳落下,修罗场上。她为他痛苦。‖微小说‖‖仅5000多字‖‖微痛‖
  • 科技救世

    科技救世

    阴宇宙入侵阳宇宙而位于两个高等位面节点的地球成为了主战场。地球是否会在三个种族的争霸中炸掉呢,请大家跟我一起来读吧!本书保证绝不太监,请大家放心试毒。
  • 江山犹在非昔人

    江山犹在非昔人

    未曾期许君不见,江澜几度似晞湖。逐梦之夜春花落,风起云殇仕归途。欧映陌上花非雾,阳掩舞天燕归雏。漓榭陈辞与君顾,蝉时沐雨满霖芜。年少轻狂言肆出,笑看人世怨哀俗。夕日沉香花已住,萧瑟之景言秋孤。锦瑟璃心无人舟,荡然潇洒向天渎。秦时寒月浸江都,洛歌神赋白雪瀑。登凌踏破千百度,香雾云箫美人图。相思自是离别苦,愿与君渡江湖路。
  • 戏精王妃休想逃

    戏精王妃休想逃

    讲述了一名叫夏云磬的因为车祸穿越到了古代,结识到了一名叫白若漠的王爷,就此,两个人的爱恨情仇开始了!
  • 快穿之许你欢喜笑颜

    快穿之许你欢喜笑颜

    林镜诡异笑着开着车子撞过来的那一刻,楼湘湘想,如果真的再来一次,她还是会义无反顾爱上江橖,无论他是否在意过她的存在。穿梭过的那些时光,江橖只想好好的对楼湘湘说明白自己的心意,无论是那一年的误会也好,还是后来许许多多无法改变的变迁,他只想要她,从未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