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5400000046

第46章 冯友兰小传(2)

“上继往圣,下开来学”

在回国之前,冯友兰已被内定为中州大学的文科主任兼教授,一回开封就走马上任了。他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渴望在事业和学术方面有所建树,当然不愿终老在院长职位上。在事业方面,冯友兰并没有很大野心,只想办一所很好的大学。1925年,中州大学校务主任(主管校内事务)离职,一时尚无合适的继任人。冯友兰就通过一位朋友向校长自荐,并且表明态度:如果事业不成,他惟有走学术一途,这就务必离开中州,到一个学术文化中心去。校长很赞赏他的开诚布公,但不打算委以重任。冯友兰就在暑假悄然离去,南下广州,任广东大学教授。他听信了于右任的话,以为“革命者可以去”广州,要去感受革命根据地的气氛,孰料满眼所见、充耳所闻的都是国共分裂和斗争。冯友兰仅待了一学期,就趁乱离开了。在到广东之前,他已和燕京大学一位朋友约好,要去燕京,一半时间在“哈佛——燕京”中国研究社做研究工作,一半时间讲一两门课。 燕京大学是教会学校,教育经费来源相对稳定,教师的收入比较有保障,不像很多学校那样拖欠工资。冯友兰的工作又是一边教学一边研究。这样的运气,在别人看来,是可遇不可求的。然而冯友兰心里却不是滋味,他很反感教会学校出来的人身上的那种“教会味”:酸溜溜的,言必称西方,话语里冷不防蹦出几个英文字,让地道的中国人听来,像吃饭老嚼着石子。有位朋友用英文写了一篇文章,批评教会学校,他极为叹赏其中的一句妙语:“有人说教会学校也出了些人才,我说这些人才并不是因为受了教会学校的教育而成为人才,而是虽然受了教会学校的教育也还是人才。”这句话翻成中文稍嫌累赘,英文原文是not because of but inspite of,妙趣天成。冯友兰给在广东大学做文科主任的傅斯年写信,说燕京不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地”。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任命罗家伦为清华校长。罗家伦是冯友兰的北大同学,后来留美上了普林斯顿大学,两人过从甚密。罗家伦到北平后,开始组织领导班子,邀请冯友兰为哲学系教授兼校秘书长。冯友兰欣然应允。他终于找到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从此一待就是二十多年。

冯友兰只做了半年秘书长,就辞职不干了,他又被任命为文学院院长。虽然他觉得行政工作麻烦,只做教授最舒坦,但事功之心始终不灭。他先是协助罗家伦完成了清华改制,正式成立国立清华大学。以前清华由外交部管辖,没有纳入中国教育系统,在清华校长之上,还有一个清华董事会和基金会,由美国驻华公使和一群腐朽的旧官僚充任成员,权力很大,积极作用很小。清华教授会通过罗家伦向南京政府据理力争,最后撤消了董事会和基金会,清华划归教育部管辖。不久罗家伦离职,清华校长之职几度易手,直到梅贻琦接任后才稳定下来。在过渡期内,冯友兰被推举为校务会议主席,维持日常校务,在这个风口浪尖上,他应付得很不错。

清华大学成立后,各系也随之建立起来,教授、学生纷纷归队。原来只有金岳霖一名教授上哲学课,这个时候哲学系又加聘冯友兰和邓以蛰为教授,冯兼系主任。这样,中国哲学界声名显赫的清华学派就逐步成形了。后来陈寅恪、张申府、沈有鼎、郑昕、张荫麟、张岱年等著名教授相继加盟,阵容蔚为壮观,人才于斯为盛。冯友兰和金岳霖是清华学派的核心人物,二人各有所长,相互影响。金岳霖说,他的特点是能把非常简单的事情说得格外复杂,冯先生的特点是能把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冯友兰对这种说法的解释是,金先生见识敏锐,能于常人看不出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而他自己不善分析,思想失之笼统。

冯友兰归国后一直希望以传播介绍西方哲学为己任,然而一个偶然的机缘却使他转向中国哲学的研究。1927年,燕京大学给他一个任务,讲中国哲学史。从那时起,他开始一边研究,一边着手写两卷本的大书:《中国哲学史》。1931年,该书上卷问世,一鸣惊人,好评如潮;三年后下卷又脱稿,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冯著哲学史之前,1919年胡适出版了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由蔡元培作序,一时名噪全国。胡适在史料的考据上确实下了很大工夫,也具备较为新颖的历史眼光,因此他的书读来让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但是随着中国学术界哲学观念的更新,胡书在义理阐发上的欠缺就显露出来了,他的基本视角——实用主义——也使他对中国思想缺乏了解,因而金岳霖批评他为“美国人的成见”。而且《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下卷迟迟出不来,有头无尾,难免为人讥议。

冯友兰更多地是以哲学家的眼光而不是历史家的眼光来写《中国哲学史》的。他也反对胡适“疑古”的立场,而代之以“释古”的立场,同情地理解古人的学说,看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地方,就用西方思想与之相互阐发。陈寅恪在该书的《审查报告》中,盛赞他“取材谨严,持论精确”。李约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说:“冯著是当今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最为博大精深的作品,必将长期受到西方世界的重视。”燕京大学的研究生、荷兰裔美国人卜德(DerkBodde)历时多年,将全书译成英文,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于1952年出版。

1933年,冯友兰在清华做满了五年教授,获得一年假期出国考察。他在英国住了半年,到十来所大学做过关于中国哲学的讲演。又看了一些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有点相信唯物主义,但仅限于历史研究方面。第二年,冯友兰到巴黎住了一个月,后来又从巴黎到瑞士,从瑞士到德国,从德国到苏联。冯友兰不懂俄语,既不能和普通苏联人谈话,又不能读报,只能走马观花。他在《三松堂自序》中说他的观感:“苏联既不是人间地狱,也不是天国乐园。”但据《清华周刊·副刊》所载《在苏联所得之印象——摘录冯芝生先生在座谈会上之讲演》,编者按语说:“冯先生此次出国考察,以在俄印象最佳。听冯先生讲演‘在苏联所得之印象’后,足证苏联之进步,并非虚传。”冯友兰得出结论:社会主义社会“尚贤”,也就是尊重有学问有技术的人。这个结论对他后半生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回国后,冯友兰做了两次讲演,一次讲苏联见闻,一次讲《秦汉历史哲学》,其实是借题发挥,讲述他了解的唯物史观。听众都很吃惊,纷纷议论说:“冯先生变了。”约莫过了二十天,文学院办公室来了一个人,这个人一面对冯友兰说:“警察总监请你去说一句话。”一面暗中用手枪对着他。冯友兰来不及回家吃午饭,当时就和来人同去了。到警察局后,冯友兰独自在门房等了两个钟头,这才又来了一个人,那人手里拿着一张收条,上面写着:“收到冯友兰一名口。”随后冯友兰被拷上手铐,同十几名“囚犯”一起,被秘密押解到保定行营,当晚被迫写旅欧经过。冯家的人费尽力气,才打听到他的下落,忙着营救。冯夫人亲自去拜见北大校长蒋梦麟、文学院院长胡适,清华校长梅贻琦前去拜见北平行营主任黄郛,傅斯年在南京奔走求救。第二天上午,有人来对冯友兰说,“你写的上边已经看了”,又拿出军政部长何应钦的电报:“冯友兰如无重大嫌疑,着即释放。”那人陪冯友兰逛了一上午公园,中午请他进馆子吃饭,下午送他上了返京的火车,一天的牢狱之灾就此结束。

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南迁,先在长沙合并成长沙临时大学。旋即武汉失守,长沙难保,三校又西迁至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文学院院长一职原拟由胡适担任,但因胡适出任中国驻美公使,改由冯友兰担任。

民族存亡绝续之秋,冯友兰虽然面对西南美景,也只觉得“江山半壁太凄凉”。当时日军经常空袭昆明,好在大家很快便摸清了空袭的规律,没有受到大的伤害。当时的生活非常艰苦,物价飞涨,教授的工资加到几百万,不到半个月就花得没影了。冯友兰也参加了教授们组织的卖文、卖字、卖图章的合作社,但是生意清淡。冯夫人在校内摆锅设点炸麻花,卖给学生们,大概比字画的销路稍好一些。颠沛流离的环境反而激发了冯友兰的创造力和创作力。在完成《中国哲学史》的著述后,他就转向哲学创作。用冯友兰的话说,研究哲学史是“照着讲”,阐释前人的理论见解;哲学创作是“接着讲”,以前人的理论见解为思想资料,别开生面,创立自己的学说。这一学思历程,概括起来就是:“上继往圣,下开来学。”1939年,《新理学》一书出版,阐明了冯友兰“新理学”哲学体系的一个总纲。随后几年,他的《新事论》(1940年)、《新世训》(1940年)、《新原人》(1943年)、《新原道》(1944年)和《新知言》(1946年)陆续出版,合称“贞元六书”,寄托了冯友兰对抗战必胜,民族必兴的希望和信念。

1945年底,昆明爆发了“一二·一”运动,联大学生罢课,要求撤换昆明警备司令关麟征。重庆政府非常恼火,下了最后通牒,要求学生必须先回课堂,否则就要以武力解散联大。冯友兰和训导长查良钊向教授会提议,由教授会出面向学生保证,于学生复课后十五天内调走关麟征。提议获得通过,学生也复课了,但关麟征却升官到东北做“接收大员”去了。学生不满意,觉得受骗了,“进步人士”认为冯友兰带头破坏运动。冯友兰很灰心,原想居间调停,保全联大这个“民主堡垒”,谁知两面不讨好。正好这时卜德来信,邀他赴美,他就趁机离开了昆明。

冯友兰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当了一年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余时间帮助卜德继续翻译《中国哲学史》下卷。他的英文讲稿汇集成《中国哲学小史》(中译本名为《中国哲学简史》),交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这本书表面上是两卷本大史的缩编,实际上因为作者的哲学和哲学史思想都更加成熟老练,书中不时地冒出新颖独到的洞见,而且文笔流畅优美,确实是关于思想史的佳作。

同类推荐
  • 世界人权报告

    世界人权报告

    全书共分为5章,对近几年国际人权的发展状态和我国人权事业的成就,进行了综述和归纳,提供了重要信息和资料。
  •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

    本书精选了梁启超先生在政论、文论、讲演和诗词等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可以说每篇文章都展现了梁启超先生独特而汪洋恣肆的文笔和激扬而与时俱进的思想,具有极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 哲学基础知识

    哲学基础知识

    本书反映了近几年国内外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吸收了国内外政策、理论领域出现的新提法和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呈现的新特点,注意充实和更新内容,尽可能充分反映哲学的科学体系、丰富内容、时代特点和当代视野。
  • 庄子讲故事

    庄子讲故事

    本丛书从做人的角度全新解读老庄,书中的故事与哲理双双吸引人。本丛书观点独特,文字脱俗,插图亦是一流,实是同类书的样板!庄子本是讲故事的高手,本书作者又通过庄子讲故事,这故事中的故事,不知是蝴蝶化庄周?还是庄周化蝴蝶?本书是《老子说人生》姊妹篇,通过采撷《庄子》原书故事进行哲理发挥,寓含诸多为人处世的智慧写自我修炼的法门。本书就是用亦真亦幻的庄子笔法写成的,不足为大人先生赏,倒不失为一部佐君清谈的闲书。熟书本书,可以在人前夸耀:我懂庄子了!
热门推荐
  • 天启之男儿歌

    天启之男儿歌

    好男儿,当仗剑走江湖,斩尽不平事。好男儿,当披甲从军伍,为民守国门。好男儿,当笑看风云变,落子定乾坤。好男儿,好男儿,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好男儿,好男儿,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好男儿,好男儿,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男儿有泪不清谈,男儿流血不流泪。男儿血,英雄泪,共酿酒一杯。来来来,天下好男儿,共饮英雄酒,共唱男儿歌。
  • 奔怒

    奔怒

    问谁敢击中流楫?舍却吾侪孰与俦!一个小人物的史诗。
  • 四爷家的伊人不太正常

    四爷家的伊人不太正常

    刚醒来的林清伊满头黑人问号“我不是在我们家崽崽的演唱会上吗??这是哪啊!”“崽崽?乌拉那拉氏,你莫不是疯了!”转头看到个极俊美的男人站在床边一脸怒意。这究竟怎么回事啊!!本文不是纯甜宠文(?-ω-`男主不会很快对女主倾心哒,但女主会慢慢去改变男主。本文不考究,约等于架空,请见谅哦(?ω<)★
  • 穿越之火辣王妃降冰王

    穿越之火辣王妃降冰王

    她因为相亲对象对杀手没好感,气氛离开了咖啡店,却被迎面开来的车撞上天,穿越了,可是穿越的地点竟然是空中。一直在向下掉落,好不容易到地了,却把某王的屋顶给砸出了个窟窿,她拍拍摔疼的屁股说她不是有意的,便跑了,某王看着被她砸出的窟窿,誓死也要把她追到手,可是传说中有怪癖的冷面王爷能把她追到吗?
  • 哥哥背着洋娃娃

    哥哥背着洋娃娃

    十岁那年,阎冠府得到一个很棒的生日礼物——一个大眼睛、长睫毛,像是放大版的真人娃娃,可爱的洋娃娃从此黏着他不放,还说要跟他天天相依为命……没想到才出国留学,一回来就听说了许多有关她的恋情,恋情传得沸沸扬扬,甚至还引起一票朋友下赌注赌结局,这还得了!
  • 古庙村失踪迷案

    古庙村失踪迷案

    此小说为侦探悬疑类,是《墨鸿云探案集》的第一部。墨鸿云,明朝初年华山派弟子,名门墨家之后,擅长案情推理。本书从一系列的少女失踪案开始,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的江湖故事,情节扣人心悬,结局发人深思。
  • 侦探请入梦

    侦探请入梦

    “想要知道你的身世,就戴上头盔。” 因为这句话,舟歌戴上了神秘包裹里的游戏头盔,据说每个案件成功后都能获得相应的奖金。但进去游戏后他才发现,这一切似乎是一个巨大的阴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岁岁鹿

    岁岁鹿

    “鹿尽,你放开我,干你的活去,别抱我了。”“不,干活哪里有你重要啊。”“乖,松松手”……
  • 对这物是人非的世界说你好

    对这物是人非的世界说你好

    一个懒散的人闹着玩的随记通常写于凌晨夜晚总是会想很多那不如把想到的事记下来单记着实没有意思也想要分享一个神经少女的日常不定期更新的情节多数处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感悟如有雷同,我没有窥探你的生活哟xixi如果我们相似恭喜你找到了同类~时而丧时而疯没有顺序乱七八糟对了!主人公就是我呀不然怎么能叫随记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