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88200000017

第17章 中国需要社会学的想象(2)

有人批评中国社会怨气太重,谁都觉得自己亏了,都不愿检讨自己。有时我就想,假如中国人戒掉贪瞋痴,假如中国人恢复心平气和,那不是太便宜了那帮混蛋了吗?我还想,读经是另一种心灵鸡汤,凡读经者莫不在平抑内心另一种焦虑,否则这种焦虑会要人发疯。

佛道都有“由病至道”的说法,只有先有了病,才会去修炼,才会接近或得道。要想中国社会有道,光靠民众修炼是不解决问题的。相反,不耐烦倒是变革的开始。因为历史上的变革还无一例是因为某人修炼到家造就的,而是因为斗争促成的。

万物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谁都不想心理失去平衡。期待有一天我们心平气和。耐心排队是因为有规矩。安然接受现在的社会地位是因为社会还公平,人们只要努力就有奔头,就有改变的可能。

当下,我们只看到了公众场合里的插队,其实体制中的“插队”现象更加普遍。在社会场合中,我们为一些琐事不耐烦,失去了中国人传统的气定神闲、张弛有度,一些人甚至怀念起30年前阳光灿烂的日子。但人们最终会明白,选择现代化,选择民主,就是选择不耐烦,社会由此开始进步。只是不要搞错不耐烦的对象,错伤无辜者。

中国需要社会学想象力

像社会板结、拼爹、啃老、剩女等诸现象,一定源自某种个人无法控制的社会结构力量,这是从统计数字中分析不出来的,也是客观新闻的五W方法描述不出来的。社会的想象力帮助我们找到这个时代在历史中的定位,找到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

任何文体都承担着某种社会功能。比如知音体,其按摩功能甚于探寻真相,即符合某类人群的心理需求。那么,用什么样的文体来表述当今中国这个3 000年未遇之变局?我以为,任何一种惯用新闻文体都是不足够的。

这是一个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时代:分裂、断裂与冲突是这一过程的关键词,普适价值与“中国模式”,国际潮流与民族主义,公民维权与垄断寡头,仇富与仇腐……西方过去300年的历程正以社会戏剧的压缩形式在中国上演。

这是一个穿越的时代:中国巨龙的龙首探入信息化时代,龙身在工业化时代,可龙尾还在农业时代。中国30年,西方300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压缩了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300年的历程。社会各领域的进程是不同步的,有些与时俱进,有些滞后百年。

所有将中国划分为“若干中国”的营销实践都成功了,而用“一个中国”的注定败北。你用上海南京西路的奢侈品消费来推断中国人的购买力,陕西农民肯定不干。

这是一个速朽健忘的时代。渣打银行经济学家斯蒂芬·格林(Stephen Green)提出“中国年”理论:每个人都生活在变化中,但其他人的变化速度赶不上此刻中国人的变化速度。中国是世界的“急之国”。

解构这样的时代需要穿越精神。我找到了“社会学想象力”,它是本人在《新周刊》400余篇文章里的关键词。

所谓社会学想象力,所谓社会趋势

社会学想象力(socialogical imagination),港台地区译为“社会学构造力”,指一种心智,即在微观经验材料与宏观历史之间的穿梭能力。这既要有“智”,更要有“心”,心是关怀、责任、道义,智则基于理论素养和功底。

该词源于美国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C. Wright Mills)1959年的同名书。《社会学的想象力》已成世界各地社会学教学中广受推崇的入门经典,对当下世界影响深刻,中国尤其需要借鉴。

20世纪50年代,米尔斯深感社会学研究囿限于实证,人们埋头于数据而不识庐山真面目,而社会学想象力有助于打破这种僵局。“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够看清世事,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它可能会被记者和学者、艺术家和公众、科学家和编辑们所逐渐期待,可以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主动运用社会学想象力的不只社会学家,更有历史学家。比如黄仁宇、史景迁等人的大历史观将个人命运与宏大历史场景交织一处,都是娴熟运用社会学想象力的例子。“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尽头。……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这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同样的叙事方式还有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毫不夸张地说,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的《光荣与梦想》影响了一代中国传媒人。该“美国社会实录”以人间戏剧式的宏大文本,教会了中国新闻人如何写作。曼氏句法与语势在中国大有模仿者。例如凌志军对民族主义的盘点:“民族主义不同年代代表不同含义,民族英雄也拥有不同身份:20世纪第一个10年,是颠覆清朝的海外留学生;30年代是强迫老蒋抗日的军阀;40年代是反对内战的文人,50年代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60年代是红卫兵;70年代是独立自强的劳动模范;80年代是自卫反击战的战士;90年代是中国可以说不的几个年轻人。”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也无不是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紧密关联。

米尔斯指出,社会学想象力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能看到在杂乱无章的日常经历中,个人常常是怎样错误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我以为,像《非诚勿扰》这类相亲节目具有社会学意义:它能激发社会学想象力,让个人能重新获得自我定位,通过男女速配演习让观众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或同理心(empathy)、换位思考能力—在个人烦恼与公共议题之间建立联系,在微观经验与社会趋势之间进行穿梭。像社会板结、拼爹、啃老、剩女等诸现象,你无法从个人经验获得完整解释,一定源自某种个人无法控制的社会结构力量—这是从统计数字分析不出来的,也是客观新闻的五W方法描述不出来的。

社会学想象力帮助我们找到这个时代在历史中的定位,找到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

(1)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这个时代处于什么位置?它发生变化的动力是什么?对于人类整体的进步,它处于什么地位,具有什么意义?它用什么独特的方式来构建历史?

(2)在这一社会时期,占主流的是什么类型的人?通过什么途径,这些类型的人被选择、被塑造、被解放、被压制,从而变得敏感和迟钝?阶层演进趋势是上行社会还是M型社会或下流社会?

所谓新周刊体,所谓微博体

今天,五W式的新闻写作方式已不足以解构这个时代。一方面,客观新闻是重要的,在这个假相和假话流行的年代尤其重要;另一方面,人们又深感客观新闻不足以解构全球化、城市化、社会变迁或阶层板结这些宏大命题。

杂志不是消息纸,是情调纸,更是观点纸。杂志与报纸的区别,在于杂志文体阐述观点并增长见识,沉静、有深度、带启发性,可以将读者带入某种思考状态。电视逼出新新闻主义,照相机逼出现代派绘画。

这就需要社会学想象力,其行文是夹叙夹议的(如五花肉结构),描述是多场景的,以达到1加1大于2的组合效果。

《新周刊》的文体主动运用了社会学想象力,这是这本刊物应运而生的潜在根基。

“@不加V”曾调侃:以前觉得新周刊体很难写,现在看看,也不难。基本上是分几个小标题,然后每部分里,数据+案例+名人名言+百度相关……十几年前,《新周刊》就这么做,沿袭至今。所以记不住《新周刊》记者,只记得新周刊体。

但新周刊体在各元素之间不是不需要逻辑,各元素紧密咬合靠的是丰富的社会学想象力。否则不会有“内容翔实,观点丰富,知性有度”的感觉。

新周刊体在微博上获得延续,“1+1”模式,即陈述+点评或陈述+提问在微博上获得全新舞台。

新周刊体在杂志上的运用还可以是“1+N”模式,类似米尔斯描述“喝咖啡”的经典案例:首先,喝咖啡并不只是一种提神的东西,它作为日常社会活动的一部分,还具有象征价值;第二,咖啡代表品味;第三,它卷入一场社会关系;第四,它推动经济发展;最后,它是全球化、国际贸易、人权和环境破坏等论题争论的焦点,牵涉到了西方的殖民史。

“1+N”的行文铺陈有了一种语势,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

社会学想象力基于个人洞察力(insights),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尤指对社会趋势的洞见能力。15年来《新周刊》聚拢了一批传媒人、策划人士和企业家读者,他们看重的正是杂志提供了趋势视角,提出概念,并引领潮流。

有人说改革开放前30年属于经济学家,后30年则属于社会学家,以解决堆积如山的社会问题。如此,中国各界都需要社会学的想象力。只是,这已远远超出写文章的范围了。

50多年前,米尔斯写道:“(这个时代)既有高尚的追求也有自由堕落,既有剧痛也有欢欣,既有令人迷惑的残暴也有理性的芬芳……”看到这里,你是否会会心一笑?

我们是如何失去淡定的

恶搞和炒作是弱者的武器。弱者往往采取一些不符合常理的抗争方式,以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他们试图获得与强者平起平坐地谈判的资格。

当《米老鼠和唐老鸭》里的那只狗布鲁托说“演出开始了”,儿童们总能度过一段快乐时光。我要说的是,我们的生活太需要演出了。

芙蓉姐姐也好姐夫也好,或者凤姐或者网络恶搞,都是这个粗糙时代的大声喊,就像山寨机,喧嚣而高亢,带着一种虚张声势的自夸。

有人说这是众神狂欢,也有人说这是群魔乱舞。有一条西方谚语说得好:假如把爱捣蛋的动物都一个个抓走,那笼子也就不热闹了。

当芙蓉姐姐扭成一个“S”造型时,众人欢呼,专家学者评论说这不是审美而是审丑。可别忘了,每年春晚,那些审美的歌舞出现的时候都是人们的聊天时间或上厕所时间,只有当本山大叔出来时大家才会专心看一会儿。赵氏小品几乎都是审丑。你不能光批评他是在取笑农民,是在彰显他自己的建立在弱势群体痛苦上的优越感。其实我们的时代就是这个样子。

当下中国是一种什么文化

我在微博上发:中国当下只有牛逼文化,剩下就是悲催文化了。同意吗?网民中一片同意声。更有人说,中国当下是没文化。他说的是否太绝了?

一说到牛逼,就想起北大社会学系郑也夫老师概括的人生三种状态:牛逼,刺激及舒服。牛逼分真牛逼和装牛逼,这要看是否有一个自信心在里面。现在多数人是装牛逼。

改革开放30年来,一些中国人新贵乍富。他们从穷困中刚走出来,还不适应自己的现有地位,或惊恐于地位不保,所以要靠牛逼或装牛逼死劲证明给别人看。好车、豪宅、美女,或阿玛尼、LV,都是新贵标志,可炫耀于世,带来一定的安全感和存在感。

有人用低调掩饰牛逼。低调是另一种牛逼。有一位朋友,有过童年时没房住的惨淡记忆,发了之后一气儿买了十几处房,全部装修好,也不出租或出售,每次去小住或看一下,无他,“看着心里特踏实”。

那些高调牛逼者,为什么要通过炫富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而招致民众和传媒的批评呢?按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中国人自我实现的途径太少了。巨富者得不到社会声望,甚至成过街老鼠,所以只有靠物质标签了。在中国,成功者或不成功者,心底都多少有一种失败感。没钱的争有钱,有钱的背恶名。

当下中国的两种典型状态,一是跋扈,另一是恶搞。跋扈者赢家通吃,悲催者一无所有。当跋扈者吃香喝辣时,悲催者只有借恶搞来宣泄。

那些指责芙蓉姐姐是审丑的专家学者们,你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痛。我们看惯了赵忠祥老师一往情深的《动物世界》,看惯了朱军老师令人热泪盈眶的《艺术人生》,我们有权也看一点儿别的。当别的都不让看时,我们只有恶搞。

恶搞和炒作是弱者的武器。弱者往往采取一些不符合常理的抗争方式,以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他们试图获得与强者平起平坐地谈判的资格。这是弱者的超限战。凤姐说,陈冠希要跟我睡觉,我要考虑一下。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将自己推到话语权的高处,引人注目。以凤姐的个人条件,要获得社会上所谓的成功是较难的。当管制方封杀她时,她说的“都是为了混碗饭吃”才是真正的大实话。

死而不亡者生,人不是靠骨灰延续的,人是靠话延续的。牛逼的话是另外一种生命力。人生无非立功、立德和立言。假如你立不了功,或境界不够立不了德,只有立言。哪怕立一时之言。“人人有权利成名15分钟”成为网民们的金科玉律。搏出位的目的,还是为了上述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有了名才能套利,以追求实现感。搏出位是弱者跻身成功社会的利器,甚至不惜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网上的弱者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当然还有更弱者,他们是发不起微博的广大弱势群体。所以当陈光标为慈善而大力作秀时,我们没资格指责。因为一想到那些更弱势者,想到慈善能改变他们的人生,“陈首善”的作秀再过火,也是不好指责的。不为别的,就因为你自己没做。

我们不能淡定是因为社会失去预期

古代中国人是淡定的,民国时期人们是淡定的。你看民国人物的照片,那种收放自如、风云淡定的气质,现在上哪儿找去。甚至,改革开放前有“单位”时的中国人也是淡定的,因为一切都有组织安排,你个人去努力也白搭。

但假如你要现在的中国人回到以上淡定的时代去,估计没人跟你走。即便是最“左愤”的人,你让他回到“文革”,过那种凭票供应的日子,他都要掂量掂量。趣味的匮乏与物质的稀缺相伴相生,人都没吃的了,哪有闲情逸致去玩趣味?人是靠利益行动的,不是靠口号。所以,时代进步了,还是现在好。

在网上,人们讨论生活在哪个朝代好。众人一致的回答是唐朝。李敖大师的回答也是回到唐朝。他说,唐朝的某个名士送别时会

下一块肉送朋友,说:“我既不能同往,就让我的一部分跟你去吧。”真是个够情够义的朝代。但,唐朝吸引我的是开放。大唐首都长安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长安有1/5的人是外籍人士,不要户口也能活得好好的,且乐不思蜀。有昆仑奴当外来工,有胡姬即洋妞为你唱歌。长安的酒肆一点儿也不比北京的三里屯的酒吧少国际化,长安是当时世界的时尚中心。

当下,“淡定”或“蛋定”成为网络热词。其实它们是个反词,你越是淡定,就越是蛋不定。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不淡定,风起云涌,出现一批批弄潮儿。彼时虽有争锋,但还是理解万岁。可现在谁理解谁呀,人家都懒得理你。现在的中国社会,一切落停,社会板结,社会不再流动,富一代二代以至三代,穷一代二代以至万代。这样,恶搞或三俗,成了某种无奈的抗争。失去共识是当下中国最大的问题。

同类推荐
  • 天才与疯子

    天才与疯子

    普通人离疯子较远,而天才往往离疯子较近,但两者间毕竟有一条较明显的、具有本质区别的界线,就像真理和谬误只差一步。笔者相信,天才的创作和疯子的精神错乱有着同样的大脑解剖学和脑化学根源。或者说,精神病患者的起点,往往是天才的终点。因此,笔者带领我们探访了爱因斯坦、毕达哥拉斯、安培、亚当·斯密、川端康成、玄奘、白居易等天才和希特勒等疯子的精神世界,企图在天才的创造力和疯子的神经错乱之间寻找到某种隐蔽的联系或关系。
  • 一口气读懂心理学

    一口气读懂心理学

    揭秘日常生活中人人该懂的心理法则;传授人生旅途中一用就灵的心理策略。了解了自己的心理,你就是强者;了解了别人的心理,你就是智者。越是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心理,你就越能掌控周围的事物,越能把握自己的生活,成功和幸福就离你越来越近……
  • 生活心理医生

    生活心理医生

    本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运用大量日常生活中的生动案例,深刻剖析了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是我们解决日常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好帮手。
  • 快乐心理学

    快乐心理学

    快乐是个什么玩意儿?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追求快乐,但是我们的现实情况却是深陷于烦恼之中不可自拔。什么样的生活才算真正的生活?什么是快乐的智慧?如何保持健全的心灵?怎样增添生活的乐?
  • 每天懂一点饮食心理学

    每天懂一点饮食心理学

    本书以饮食心理为基础,结合生理学、营养学等知识深入地解析了人们饮食行为背后的秘密,全面介绍了国内外诸多科学家,尤其是心理学家对饮食行为的研究,揭示了贪吃、馋嘴、挑食、偏食、暴饮暴食、爱吃零食、夜间进食、厌食等行为背后的真相,引导人们在认清饮食恶习危害的同时,从心开始,冲破内心的贪念,塑造适合自己的健康饮食习惯。
热门推荐
  • 时光遇倾歆

    时光遇倾歆

    在最陌生的时光里相遇最倾城的你,遇见你是我这辈子最美的缘。夏倾歆:“我知道我现在不强大,但我会努力保护你的。”护你一世安宁。三世浮生,故梦依旧,我只愿再与你相守一世长欢。白子衿:“真是个狠人,你教会了我怎样用一辈子去深爱一个人。却没有教会我怎样让你爱上我。”柳韵月:“此生惟愿一人,不负其路相思。”司陌时:“你的姓氏,我的名字,以你之姓,冠我之名。”凌零:“梦中人,眼中情。梦中情,眼中意,你是我的心上人,唯一。” ——你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你是我的念念不忘。——余生漫漫,皆是你。每一个人,或许是炮灰,或是主角,但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公主,自己的英雄。也许没有生来辉煌,却可以在岁月中创造成就。时光不会辜负每一个有心人,愿所有的女孩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也祝全天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有你们,未来可期?
  • 爱孩子就让他做自己

    爱孩子就让他做自己

    父母不要忘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事方式.更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道路。因此,要想让孩子成为“上品”,就必须让他们有广阔的“自修自炼”的时间和空间。《爱孩子就让他做自己》阐述了让孩子自由发展、自我成长的重要性,相信对家长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 冷公主的恋爱游戏

    冷公主的恋爱游戏

    叶岚谷又怎么样,看我艾伊雪怎么整你!哼,想和我争?不可能,除非先赢的过我,这是你自己自找的。我是谁,天不怕地不怕,才不管你是什么高富帅,惹到我,就没你的好果子吃!
  • 第一个原始人

    第一个原始人

    杨燧一睁眼发现自己成了一只连人都不算的猿。他该怎么办?进化吧,至少先成为一个原始人再说吧!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君枝玉叶

    君枝玉叶

    叶纨纨这个御侍做得甚是滋润。如果没有血海深仇的话。
  • 围猎天下

    围猎天下

    以前的我们不曾屈服!今后的我们不曾原谅!
  • 金融至尊

    金融至尊

    至尊路,任我行。一个刚刚高二的金融小白,逐渐的踏上了属于自己的至尊之路。
  • 斗罗之所罗门之柱

    斗罗之所罗门之柱

    一块残缺的手骨?难我的武魂是骨头?能干什么,逗狗吗?赵毅眉头一皱,发现事情没这么简单。虚空之中七十二位柱魔神听从召唤低声呢喃,炼狱中七位伟大的君主睁开了猩红的血眸。接下来向大家讲述一块手骨引发的血案……
  • 水可以撑破石头吗?

    水可以撑破石头吗?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宝库,不但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地球上出现的很多自然现象常常使我们感到震惊和迷惑。科学家一直为揭开地球的神秘面纱而努力奋斗着,揭晓了地球的许多秘密。孩子们,你们想知道地球的奥秘吗?翻开这本《水可以撑破石头吗》吧,我将带领你们去畅游世界,探索地球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