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59000000054

第54章 从历朝取士看历史兴衰

从历朝取士看历史兴衰

晚上与两位网络上的朋友谈到中国自隋唐传下来的科举问题,颇觉意犹未尽。现在重发一篇文章,兼与二兄商榷。

科举自隋唐传下以来,一千五百余年,一直占据了朝廷取士用人的主流,直至今日仍是如此。唐朝的取士之法有两途,文武之道并举,“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铨,尚书、侍郎分主之。”⑴至于择人录取的方法则有四途,“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 ⑵身言书判之外,还有德行一个准则,所谓德行,指的自然是心术了。心术与人才的问题,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为这个问题所烦恼,较值得称道的是曹操,在他主政之时,即使是一些德行不好的人,也得到了重用与提拔⑶,史称其掌权的汉魏:“谋臣如雨,猛将如云”。但曹操显然无法预见他所死后的局面,在失去大政治家掌控全局的情况之下,奸雄一个一个走上政治的舞台,曹丕篡汉、司马氏篡魏,司马氏的晋朝,也是钩心斗角,群相内耗,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后来的五胡乱华。所以唐朝取士虽然条件比较宽,但也极注重心术问题⑷,当时的书法家柳公权就曾以笔谏劝诫皇帝,谓:“心正则笔正。”⑸说你心术好了,字就写得好了,言下之意,自然对皇帝的心术有所臧否。于皇帝如此,取士可知。

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度下影响最为深远、关系最为重大的一门,是进士之科。千余年来,一直有无数士人为之前仆后继,为之手舞足蹈,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儒林外史》中穷形尽相的描写,实在形容得再明白没有了。然而,那是明代以后的事,当时的科举制度明显的出现了质的变化,跟唐人关系不大。唐朝因科举出身的人才在历史上,相比之下应该说得上是极多的。著名的人物就不一一列举。以致于太宗李世民在看到新科进士鱼贯入殿的情况下,朗声而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⑹得意之情如见。时人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颇堪玩味的是,在中唐之时,曾有大臣议废除进士之科。为什么呢?原因从高宗而起。进士科目,从隋大业年间开始,一直是以试策为主。“试策”,就是抛开书本子,直接以真本事做问对,优则取,不合则弃。这是真刀实枪的取士,和后来的形而上学的书本子制度大异其趣,高下之分也不须赘言。但高宗朝起,一个叫刘思立的在进士科内加了另外两项,一是杂文、一是明经填帖。宝应二年,礼部侍郎杨绾上书请废进士之科,诏诸大臣群议。议论的结果是,进士科有不是之处,但难以遽废。不是之处是:“上失其源,下袭其流,先王之道莫能行也。夫先王之道消,则小人之道长,乱臣贼子由是生焉!今取士试之小道,而不以远大,是犹以蜗蚓之饵垂海,而望吞舟之鱼,不亦难乎?所以食垂饵者皆小鱼,就科目者皆小艺。”⑺认为进士科的制帖明经是小道,不通经史,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这真正的人才,其喻体自然就是吞舟之鱼了。不可遽废的原因是:“举进士久矣,废之恐失其业。”“敦厚浮薄,色色有之(好的坏的都有),进士科取人二百年矣,不可遽废。”⑻此后晚唐也一再出现废进士科的言论,不果行。

流及宋代,科举制度渐盛。因为宋太祖、宋太宗都提倡读书,所以特别重视读书人。当时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带兵打仗的武将大部分也会吟诗作文,史书上记载说是,上马可打仗,握笔可写诗⑼。最著名的当然是范仲淹,“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名震西夏,仗当然打得相当漂亮。“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词也写得相当漂亮,开宋代豪放词之先声。范仲淹应过科举,是进士出身⑽。这是宋朝前期的景象。如果照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宋朝甚至整个中国,应该说还是有希望的,但便在此时,中国却出现了几个足以把持中国历史的人物,程颐(程门立雪的主角)、张载,以及后来声名更大,影响更甚的朱熹。他们在政治上当然没有也不可能左右历史,但他们创立了一种足以左右历史的思想——理学。

理学是极为内向型的一种文化思想,强烈主张以自身为中心,修心养性。儒家自来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学在这一方面有所继承,而且将这个思想推到了一个更高的极端。因为《礼记》的原文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他们便断章取义,认为身修是家齐、国治、天下平的决定性条件,因而反复一再主张内在的修为。实际的情况就是,抛开整个世界,纯粹以自身为中心,外在的事物一概不闻不问,僻居一寓,去实践内在修养的登峰造极。此种学问,可谓唯心至极。当时宋朝在对外战争中接连失利,民怨沸腾,很多人都怀疑宋朝政府的合法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但理学的提法,却无疑可以平息民间的一切物议。因而理学一出世,便得到朝廷的青睐,此后百余年间,理学成为南宋朝维系江南小朝廷的惟一支柱。学业士子见政府注重这些,便也纷纷攀附,以达到为朝廷所取的目的。中国汉人的积弱,大概便是从此时种下因子,此后每况愈下,十三世纪的献于元、十七世纪的献于清,从根本意义上代表了汉民族整体的没落。梅凋鹤老,盛唐之时的粗犷豪迈,那些极具扩张性的文化典型,后人不复再睹。

元朝没落,朱元璋以一介布衣起于淮右,将蒙古人逐回漠北,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片面性统一。郑和七次下西洋后,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简直颇有点盛唐时期的调调,中华上国的泱泱之风又一次满足了汉民族的虚荣之心。殊不知那架子虽然还在,内囊却已尽上来了(曹雪芹语),随着程朱理学空前的受到重视,中国文化的第一刽子手——八股文出现了。所谓“八股文”,指的是:“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⑾其中略仿宋经义云云,显非实情。《明史》记载,八股文试题的来源——四书五经,绝大部分都是经过程、朱等人注疏的文字,非止是略仿,简直是照本宣科而青出于蓝了。中国的读书人便在这以自我修养为中心、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情况下,埋首替圣人立言,四书五经之外,殊无旁顾。真正实用的经世济民之学,尽皆废置不论。当时的有识之士作诗讥之,云:“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唐宗、宋祖是那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便教他骗得了高官,也是朝廷的晦气。”⑿可以侧面做为注脚的有明代《三国演义》“舌战群儒”中的一段文字,孔明直接骂东吴士子乃是小人之儒,只会寻章摘句,而无济时之策,用来移评当时的明代士子,可谓入木三分⒀。

要之,读书士子所攻读的,乃是八股文,而攻读八股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读书人——八股文——做官,一人物,一手段,一目的,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无数士子沉迷其中。相信大家都看过以明代为背景的小说《儒林外史》,里面的两个人物,一个周进,一个范进。师徒二人先后为举业不中与中而昏死,而疯癫,穷形尽相,人性中的真实性与创造性毁纡殆尽。腐朽的科举制度产生了腐朽的人才,主昏于上,臣庸于下,国势困弱,日甚一日。于是,当盛唐时期曾经作为中国学生的日本,以数千名盗贼的劫掠便搅得天下震动,东南一带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大明帝国只因为这些小小扰掠便实施了“海禁”,烧掉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数百年间无一国可与比拟的郑和船队。至此,内向型的文化思想全面形成,“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⒁。而与此同时,一个新兴的欧洲,正在大西洋东岸悄然崛起⒂。

明失其政,清逐其鹿而有之,挟八旗军之声威,内除叛臣,外御强虏,实现了中华民族积弱近千年以来始有起色的康乾盛世。然而,清朝在武功上或可稍媲盛唐,文化上却继承的是宋明理学。康熙就曾为读朱夫子之书而万分激动,并一再下诏称扬程朱理学⒃,取士之道一如其旧,闭关锁国更甚明季⒄。因此,当西方人士带着他们本国人才制造的火枪谒见皇帝,天朝皇帝竟不屑一顾,举国上下,人人自顾自的沉湎于外在的纸醉金迷之中。直至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外国的坚船利炮将中国千年贯之的金科玉律击得粉碎,有识之士才意识到:凭中国固有的取士科举制度,绝对无法在世界上谋一席之地。一时之间,废科举、办学堂、兴工厂、变法纪,“求富”、“求强”的口号响遍全国,一个接一个的仁人志士为中国的复兴而号呼奔走。然而这些“中国脊梁式”⒅的人物却没有预见到做为中国正统思想久已根深蒂固的理学,绝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他们更无法预见到中国保守势力令人扼腕的自欺力。同时,做为侵略者的西方国家,也决不会坐视这一个国家的强大而失去对其宰割的能力。于是,中国人做学生要被老师打,做儿子又要被家长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盛极一时的百日维新,就这样在中外势力的联合反对扼杀之下,一一归于泡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临刑的诗句,每当我念起这句诗时,不自禁的为先辈的仁风侠骨而慷慨激昂,而壮怀激烈,同时也深深惊异于在理学把持之下的中国人整体上的觉悟。或许,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大悲剧,而为中国兴亡奔走在历史舞台上的仁人志士,一个个本身就是悲剧人物。他们在奔走之初,可能大多数都曾预料到自己的失败,但他们不得不为之奔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⒆,是他们的作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⒇,更是他们的理念。中国上下五千年至今没有消亡,中国文化三千年来至今没有毁灭,正因为有这些“脊梁式”的悲剧人物。

让我们把镜头摇到1900年的那个夏天,慈禧、光绪“两宫西幸”,仓仓皇皇的逃出了北京城,八国联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兵临城下,入主了中国的心腹。他们见人就杀,见到男的用刺刀杀死,见到女的便禽兽一般扑了上去,满足了之后再一刀刺死。北京城遍地尸首,有七十岁的白发老翁,有甫出世的黄口小儿。圆明园内,八国之人疯狂的装运满车满车的金银珍宝、文物字画,装不走的便用枪砸碎,大火整整一月不息。中国百姓在铁蹄之下的呻吟,就这样混合着国士的鲜血和眼泪(21),悲怆而无奈的凝固在那一卷卷残破的史书上……

二○○四、十、十六

注:⑴《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志下》。

⑵同上。

⑶《三国志·魏志·武帝(曹操)纪》论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申、商指的是申不害与商鞅,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信、白起分别是秦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⑷《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志上》:“太宗尝谓摄吏部尚书杜如晦曰:‘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它日复顾侍臣曰:‘致治之术,在于得贤。今公等不知人,朕又不能遍识,日月其逝,而人远矣。吾将使人自举,可乎?’”又说:“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贞观政要·择官》)(作者按:这几段言论可与后面的废科举之议互为参酌。)

⑸《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三·柳公权传》:“帝(穆宗)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

⑹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 “(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⑺⑻俱见于《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志上》。

⑼当时的宰相赵普,史书上说他“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宋史·卷二五六·赵普传》)宋太祖、宋太宗提倡群臣读书的言论甚多,此处不一一列举。宋代的武将文化素质都极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

⑽《宋史·范仲淹传》:“仲淹举进士,……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主政时期的一项大变革,这场变革直接开启了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如果两者都得到成功,宋朝的积弱现象将会一举革除,历史恐怕也远不是我们所见到的这个样子。

⑾《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

⑿清徐灵胎《道情》诗:“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即八股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破题,两句承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⒀《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孔明曰:“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又说:“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

⒁《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圣人”即是孔子,“六合”另有所指,此处引申其义。

⒂史学界的共识,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直接引导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致令欧洲崛起,而这一段时期,正是明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全过程。

⒃康熙曾特地命人编纂《朱子大全》,并御笔为之作序,称理学为“裨益政治”、“内圣外王之学”,并于“(康熙)五十年二月,诏宋儒朱子配享孔庙,在十哲之次。”

⒄清初持续了明代的“海禁”政策,康、雍、乾三朝,西方国家屡次派遣使团前往中国要求通商,都被皇帝以各色各样的理由拒绝。这个情况一直维持到鸦片战争以后,才被列强以坚船利炮强行打破。

⒅鲁迅先生《这个与那个》:“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⒆《论语·宪问》第三十八:“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⒇明顾炎武《日知录》:“保天下者,匹夫之践与有责焉耳矣。”后世学者一般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信的史料最早出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

(21)邓拓《过东林书院》:“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谭嗣同《有感》:“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本文史观、史论均为个人观点,转载、引用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同类推荐
  • 灵界剑皇

    灵界剑皇

    诸天有万界,万界有界主,可是牵动诸天局势的只有七界,七界大战来临,诸天万界又有多少能够独善其身,又有多少会化作尘埃。
  • 侠术

    侠术

    孩提时代的事情就这样永远存在了白鹭的内心中,从那时起,她开始对事情有了记忆,而先生取代了父母这类角色。白鹭记得,那是先生至今唯一要求,不,强求她做到的事。
  • 那位墨卫他叫青

    那位墨卫他叫青

    青狐面具遮俊颜,一尺量心问己明。头戴斗笠掩白发,一身黑衣残刀行。他,一身青衫,便是温文尔雅的书生。他,系上围裙,便是厨艺精湛的厨师。他,戴上面具,便是冷血无情的杀手。他究竟是谁?他是墨卫,他叫青。
  • 沙风独影刀

    沙风独影刀

    他是万人唾弃的不孝子,却被当今圣上封为忠孝节义一字平肩王!他是杀人无数的无影客,却做了武林群侠的新盟主!却引他国公主倾其一生!他不是天下第一,却被传颂第一!他不恋红尘!他不爱厚禄,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没有雄才韬略,却退兵数十万!他,是只是个凡人…
  • 觅梧桐而栖

    觅梧桐而栖

    世界很大,很精彩;故事很多,但并不是很如人愿。活了两次的少年郎,会在第二次人生中,努力的,活着!
热门推荐
  • 半糖年少

    半糖年少

    不辞而别后的重逢,时间再次让他们相遇,看见的会是暖还是冷,是乐还是哀
  • 红楼之近距离围观

    红楼之近距离围观

    现代普通女孩穿越成为红楼梦中林妹妹围观死宅到底的故事。有金手指,随身空间,没有七巧玲珑心,也不会做诗的林妹妹只有努力生活,争取寿终正寝的故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从末世求生到大领主

    从末世求生到大领主

    这是一个宅男在误下错一个小游戏,阴差阳错带着房子穿越到一个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在核爆后,人类所剩无几,更艰难的是,动植物由于核辐射,产生了变异,变得更加的强大,人类的处境越来越差,在绝望挣扎中觉醒异能,逐渐收复世界的故事;希望别走开,非无敌,一切以沙雕为主。王天在房子里杀死了一只变异小强,问道“系统,今天是不是该给我一个8块腹肌的强壮体格?”
  • 王源.追星星的我们

    王源.追星星的我们

    他的眼睛仿佛有星星他的容貌仿佛老天刻意雕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在古代当媳妇

    我在古代当媳妇

    什么,吃喝嫖赌,寻花问柳我无权过问,娶我只是迫于家族压力。公子你不想娶,老娘我还不愿意嫁了。明明约法三章,可是转身是谁专制独裁掐我身边桃花,大言不惭宽衣解带,自荐枕席是媳妇的应尽义务,还要生群小娃娃打酱油。怒了,姐姐我不伺候了,公子咱和离成不!再玩下去真要引火自焚。公子更怒,女人和离你试试,马上将你就地正法。好吧,看在你扮猪吃老虎还靠谱,我就暂且做个贤妻良母,安安心心在古代当个五好媳妇。
  • 路过你的那些时光

    路过你的那些时光

    喜欢是什么感觉,大概是只多分你一瓶旺仔,只教你写作业,只听你的话,只带你回家,只对你明目张胆的偏爱。“你相信一见钟情吗?”“不信。”“我也不信,我对你,是深思熟虑,娶你,是这七年来,每天都要在我脑子里确认一遍的事。”——我至死怀念遇见你的那个夏天
  • 我真不知道我厉害

    我真不知道我厉害

    由于天赋太好,宗门为保护苏震,对他进行最差弟子的忽悠教育。有一天。大师兄喊道:“掌门,师弟的才华压不住了!”掌门来到苏震的修炼地,嘱咐:“这位弟子,练功不要太猛,你这么差的天赋,容易走火入魔。”苏震:“我天赋差,要多努力。”嘭!阵法保护的练功房要塌了……
  • 虫灵

    虫灵

    虫者,古有五大类划分,为羽、毛、甲、鳞、倮。禽为羽虫,朱雀为羽虫之长(长,首领);兽为毛虫,白虎为毛虫之长;龟为甲虫,玄武为甲虫之长;鱼为鳞虫,青龙为鳞虫之长;人为倮虫,盘古为倮虫之长。虫亦有祖虫,可天道衍化之下,祖虫再无天生,需炼制而成。据传说,想炼制祖虫,需青龙之顶天角一对、白虎之立地鞭一条、朱雀之九天玄火羽一尾、玄武之九幽冥水心一颗、创世(创世,创建大千世界)之强者魂魄一个。然此等五虫之长已然立于众生之颠,孰能取之炼之?
  • 这是糖果的味道

    这是糖果的味道

    每一个人的人生中一定有一场恋爱,有的人轰轰烈烈,有的人平平淡淡,有的人吵吵闹闹。而糖糖的恋爱是这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