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创业融资平台所面对的主要对象,创业融资平台构建的目标就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可获得的。优质的贷款,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这个部分就从中小企业方面来分析,说明创业融资平台所带来的好处。
14.1中小企业及其融资渠道限制
1978年以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为绝对主体,中小企业主要表现为小型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它们大部分为简约粗放的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改革开放以后,中小企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回顾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前身,即农村社队企业,是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改革前只在少数地区取得了有限程度的发展。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改革后,乡镇企业在究竟是“挖国有经济的墙角”的负面因素,还是一个新的改革方向的激烈争论中逐渐发展起来。1984年,中央4号文件肯定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要求各地党委和政府“对乡镇企业要像对国营企业一样,一视同仁,给予必要的扶持”。这是其进入高速发展轨道的一个转折点。文件还将乡镇企业的定义从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扩大到户办和联户企业,使之成为一个包含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概念。于是,乡镇企业开始突破所有制形式和经营行业的限制,形成多种产业同时并举的格局。1991年到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产值平均递增40.5%,企业数由1992年的2092万个增至1997年的2099万个,从业人员增加了2000多万人,总产值递增了60000多亿元。
1997年乡镇企业数占全国企业总数90%以上,职工比国有企业还多5000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28.3%。以上数据可看出从改革开放初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乡镇企业的崛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灵活的经营策略和激励相容的管理制度,这使它们充满生机从而比死气沉沉的国有企业更有效率;二是一直以来的计划经济造成的消费品短缺,给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的天赐良机,使它们根据市场需求而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国有企业改革使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整个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全面推开的攻坚时期。1997年9月,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明确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在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重大决策大大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为了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坚持“抓大放小”:一方面大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技改贴息。股票上市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对于量大面广的国有中小企业,采取了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逐步放开搞活。这期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大部分国有或集体中小企业由于诸多原因逐渐淡出市场,而民营。私营中小企业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
第三阶:21世纪初至今,加入WTO后中小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采取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型,同时在低利率。低汇率。低要素价格的帮助下,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出口贸易迅速发展了起来。从1984年到2001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连年增长,2001年出口贸易额是1984年的10倍,这里面中小企业贡献了很大一部分。而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后,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时代背景条件下,我国的出口贸易总额更是加速增长。我国众多中小企业趁着有利形势,发挥各类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到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中,在众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当然,它们大多是充当了低层级供应商,承接了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加工环节的生产,只是挣得了一点加工费。以耳熟能详的芭比娃娃为例,产品设计和质检主要由领导厂商完成,物流运输。订单处理。
批发零售等主要由高级供应商完成,中国工厂进行“来料加工”或“来样加工”。在每件产品的收益分配中,中国企业从售价10美元的芭比娃娃中仅挣得了1美元,而其他环节却获得了9美元的收益。不但像芭比娃娃这样的产品加工制造环节利润低,而且那些被归类为复杂度相对高。增长较快的行业,如电脑和其他电子产品,国内附加值的比例也特别低,大约只有10%~25%。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截至2007年10月,中国各地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430万户。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5%。
虽然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但其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严重的制约因素。从外部经营环境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外部制度供给不足。中小企业在市场准入和资源获得等方面,都受到程度不等的制度性歧视,不同程度地遭受“次国民待遇”;(2)缺乏正式(法制化)的财产保护体系。税收体系和其他经济活动的规范制度体系。虽然有各种法律法规,但一些政府管理和执法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过多过大,缺乏应有的约束,它们往往根据自身利益来行使权力,使中小企业的产权受到侵害,并使交易成本增大,市场机制扭曲,导致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短期化。以上两点最终导致了企业在要素市场(尤其是金融资本市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后果,使得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外部融资困难。再加上金融体制结构单一和效率低下,以及中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和实力较弱,导致近年来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得到满足。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与制度环境,在我国的金融市场条件下,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中小企业内部融资在其资金来源结构中占有较大比例。许多实证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其外部融资中的大部分不是以企业自身财产和信用为担保而进行的,而主要是依靠企业主的私人财产进行担保的,因此实际上仍具有内部融资的性质。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信息披露成本高,使得外部投资者和企业主产生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外部融资必须以透明的信息披露和通畅的信息传递为前提条件,而利用内部融资可以有效地避开信息不对称问题。
第二,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与企业主自己的财务活动和财务状况关联度很大。在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一般就是企业的所有者,因此企业主自身的财务活动和企业的财务活动常常搅和在一起。中小企业因为自身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在一定程度上要借助企业主的私人财产(通常是房产)。
这也是其在外部融资中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个重要机制。这样,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集合在一起,虽然避免了委托代理问题,但是却产生了新的问题——因为企业主所有的资产都和自己的企业联系在一起,风险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