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11900000014

第14章 帝陵拾遗(1)

陵寝神路的石象生

炎热的夏季,燥热夹杂着灰尘缠绕着人们焦躁的情绪,下101国道,右拐入陵区的林荫道,一股阴凉扑面袭来,顿感神清气爽。路,两侧的苹果树上,嫣红堆焯硕果累累。这是一个被树木包裹的世界,一个鲜花堆积的灵台,一个灵气引导的肃穆而神秘的世界。

走过石牌坊,穿过大宫门、碑亭,即到了神路,两极延伸八百米,共有十八对石象生,它们相对而立;这是一组大型的雕刻群,建于明宣德十年,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延续总神道而建。有狮子、獬豸、象、麒麟、骆驼、马,每种动物四尊,各二立二坐;石兽的后边有文臣、武臣、勋臣十二尊;这些石雕体积庞大,线条粗犷,生动雄壮,栩栩如生,是十分珍贵的艺术品。

在帝陵前放置石象生,是自秦、汉以来帝王留下的习俗,只是各代陵前石象生的种类与数目不同。十三陵的石象生大体是仿南京孝陵制作,只是增加了四勋臣。

皇帝为什麽要在陵前设石兽、石人呢?这是有来由的。以狮子为排列之首,是因为狮子凶猛、威武,吼声宏大,群兽闻之无不惊恐。所以,不仅陵前有,古代官府衙门前也放有一对石狮,以示威严。獬豸(xièzhì)是传说中的神兽,头生一角,类似于非洲的犀牛,据说他如遇二人相争,专触不正之人。明代都察院的御史都用獬豸作为常服前胸和后背补子的图案,古代的法官头戴獬豸冠,表示善断邪正。放在陵前有“辟邪”、“压胜”的意思。骆驼、象是沙漠和热带地区的运输工具,将它们放在陵前,是表示皇帝统治疆域广阔。麒麟是神话中的“吉祥”之兽象征太平和祥瑞,它牛尾、鹿角、圆蹄、鱼鳞,是世间本不存在的动物。古人认为这种兽出现在圣人在位,天下太平时。南京孝陵的麒麟是独角而十三陵的则是双角。在古代,龙、凤、龟、麟被称之为“四灵”。马善于奔跑行走,是皇帝的坐骑,自然不能缺少。

文、武、勋三臣石像,古称“翁仲”,这个名字也是有来历的。据说秦朝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体壮、力大无穷,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防御匈奴有功,他死后为了纪念他,后来秦始皇命令铸造阮翁仲铜像,放在咸阳宫的司马门外,后来人们就将铜人、石人统称为“翁仲”。十三陵的翁仲象征着文武百官。

皇帝在陵前置放石象生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表示坟垅,象征死者生前的仪卫,因为最能显示皇帝生前仪卫威武壮观的场面就是圣节、(在位皇帝的诞辰日)正旦、(正月初一)冬至的大朝会。这时文武百官要身着朝服依序恭立于朝班,掌领侍卫官及锦衣卫大汉将军、神枢营红盔将军则盔甲整齐,佩刀持瓜或斧钺,依序排列侍卫,典牧官陈仗马、犀、象于文武楼前。长陵石象生中的石人衣着形象也与朝会的场面一致;二是利用猛兽、神兽驱除鬼怪邪恶以保证墓葬的安全。

护陵武装-陵卫

皇帝陵寝被封建王朝视为定鼎江山,延续统治和维护等级制

的象征,历代被视为神圣禁地,严加保护。

明代的护陵组织称之为陵卫,是护陵的专门武装。《明史》记载,十三陵的陵卫,原来都是由正规军队改编而成,如原来的南京雨林右卫永乐二十二年改为长陵卫,原来的武成左卫于宣德元年改为献陵卫;武成右卫宣德十年改为景陵卫;原来的成前卫天顺八年改为裕陵卫,武成后卫嘉靖二十七年改为茂陵卫,神武后卫隆庆六年改为昭陵卫。以后又增添了定陵、庆陵、德陵三卫。这些新建的和改编的陵卫,都只管护卫陵区,从不外出随军作战,也不属当时最高军事领导机构“五军都督府”统辖,实际是皇帝的亲军。

卫陵军虽不出征御敌,但陵区的西北部有数条路径通达关外,在这里设有关口,有高厚的围墙敌楼并驻军把守。边关虽有驻军,但蒙古鞑靼人的部落的骑兵经常越界侵扰,李自成进京前就曾进入陵区,烧毁了定陵大殿,所以陵区无形之中也就成了通关进京的屏障。

每个陵卫各领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共有军士约五千六百余人。军士由军户充任,世代相传。军饷来源于军户屯田收入,不足部分由国家补充。他们平时就地训练,巡游陵区;遇有敌情,则分赴陵园各处山口,抗敌护陵。

在陵卫初建之时,并无驻守陵区,1437年英宗继位,命令把长、献、景三陵陵卫调到天寿山中、东、西三个山口并驻守昌平东、西二营。景泰三年,昌平由旧县址迁入东八里新建之永安城,各陵卫公署亦随之迁入。

当时八个陵卫公署的情况是:长陵卫领七所《即统辖七个千户所》位置在州城西北谯楼之后;献陵卫,领五所,位置在州城以西,谯楼南之右;景陵卫,领五所,位于州城东谯楼南之左;裕陵卫,领五所,位于州新城内东北;茂陵卫,领五所,位于州新城内中东;泰陵卫,领五所,设新城内东南;康陵卫,领五所,设州新城内正东;永陵卫,领五所,位于州新城内正西。昭陵建成后,陵卫公署亦建在城中。直至今日,昌平城内仍有以长陵卫、献陵卫、康陵卫、永陵卫命名的四条胡同。而以后的定、庆、德三陵只有陵卫,而无公署。思陵因所葬乃亡国之君崇祯皇帝,既无陵卫也无公署。

明中叶以后,卫所制度逐渐衰落,陵卫名存实亡。兵部官员胡孝才一次奏疏就充分说明了这一情况。他说:我不久前到居庸关去巡查,先到了昌平,当时已是四月,各卫官员尚未训练部下士兵;进一步检查各卫人数,均不足应有人数三分之一。而这时关外河套地区蒙古骑兵,又常侵扰宣、大地区,甚至跨过长城,直逼京师。因而,明廷于嘉靖二十九年,以四千军士建立了永安营,驻于昌平城内;以三千军士建立巩华营,住沙河店。重新加强了十三陵的护卫力量。

清代定鼎以后,十三陵作为历史古迹,虽被保留下来,但各个陵卫随着明朝的灭亡而消失了。留下的只有昌平城中的几条胡同的名称,不时的会勾起人们对过去历史的回忆。而那些陵卫的士兵们也逐渐成为老百姓了,有些则被编入陵户,受清代看陵太监统领,负责陵区的看护与管理。他们耕种着陵区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活,许多护陵人的后裔,居住在有着历史遗迹之称的村落里,传承着一个个神秘的传说。

皇帝绯闻与献陵前的遮羞山

皇帝也有绯闻,笑话!笑话多为传说,而传说则嚼之有味。献陵为十三陵之一,在长陵西一里的黄泉寺前,里面埋葬着成祖长子朱高炽,庙号仁宗。朱高炽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继位,次年五月亡,寿四十八岁,继位七月建献陵,次年年九月葬仁宗。皇后张氏正统七年崩,合葬于献陵内。

仁宗是个比较开明、能文善武而又放荡不羁的皇帝。他曾对辅佐他的大臣扬溥说:“我叫你辅佐我,不是为了你的学识,主要是为了多知道些民情和治理国家的方法。”他经常召集臣公议事,十分耐心听取诸臣的奏报与建议,并一同商讨治国之略。洪熙元年四月的一天,仁宗正要外出,走到宫中的西角门时,听来人禀报说:山东、淮徐地区老百姓缺吃的,可地方官吏却逼交夏税。听到这仁宗当即命大学士扬士奇在西角门写诏书,免去山东、徐淮地区的夏税和秋税的一半。扬士奇说:“这是你对百姓的恩德,但也应告诉户、工二部一下。”仁宗说:“救民之穷,如同救火,不能迟疑。”立即命太监拿来笔墨,让扬士奇在门楼里代写诏书,仁宗亲自加盖玉玺立即发出。

仁宗掌政时,比较注意节俭,采取了精简采买,减除南方专为宫廷的特种织造、停宝船出游等一系列开支的措施。在衣着与饮食上也因式就简,这在明代君王中是少见的。他死前留下遗照说:“我对百姓没有什麽恩德,不忍烦劳他们,我的陵寝修建要从简。”

献陵修的确实简朴,地面建筑无重门,第一道门就是祾恩门,东西开仅三间。门内左右“神厨”、“神库”各五间,神道两侧也有“神帛炉”各一座。迎面是五开间的祾恩殿,祾恩门至祾恩殿之间有一周垣,垣后有门,与诸陵不同的是门后有一座小山,形如几案,名曰玉案山。实际上献陵的祾恩殿是建在小山之上,与宝城分开两处。山后300米处有单孔石桥三座,过了桥是内红门,门有三洞,内有龙凤门、五供和明楼。明楼由左上,道窄且陡。楼上有一碑,上刻“大明仁宗昭皇帝之陵”楼后有宝城,中央为墓冢宝顶,下面是地宫。献陵现存有后半部的三座门,门前的石桥,完整的围墙以及经修饰的明楼。玉案山亦因修路而被砍掉了一半,山上的祾恩殿遗迹以及山前的无字碑尚存。

献陵与长陵相比,不仅规模小的多,修建时间也短,仅用三个月就建成了。但是,为修此陵,仍花了不少人力物力。据记载,洪熙元年六月曾调南京北府卫十一万八千军匠赴天寿山修陵,并命成山侯王通、工部尚书黄福总管建陵之事。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麽献陵要保留一座小山呢?传说仁宗当太子时,暗恋自己的姨娘,他买通宫中的太监,于晚间混入宫中,二人发生不清白之事,直到做了皇帝,藕丝不断,此后被人察觉,与长辈联姻行暗房之事为大逆不道,必遭天之报应,一日早朝,晴空霹雳,一条金龙由空而降,直扑神宗,神宗绕柱而遁,终究躲闪不及,被龙吞下,仓惶中掉了一只朝靴,金龙腾云而去。众臣惶然救主不及。而今献陵中只葬有神宗朝靴一只,众臣商议将他的陵建在一座小山的后面,是为了给他遮羞。所以,玉案山又称遮羞山,虽属传说,但神宗生活放荡确实有其事。

据史料记载,翰林院侍读李时勉曾上疏仁宗,劝他在为父居丧期间不可接近嫔妃。这一下可把仁宗气坏了,立即命人将李时勉叫来斥问。李时勉据理力争,仁宗暴跳如雷,命武士用金爪(卫士的兵仗)责打他,当即打断了三根肋骨,并把他关进了大牢。幸亏李时勉有个朋友在锦衣卫当官,及时请医生给他治疗,才保住了性命。不久,年仅四十八岁的神宗因贪色过度一命呜呼。这一来,李时勉就落得个气死皇帝的弥天大罪。

仁宗死后,他的长子宣宗继位,听说此事心中愤愤不平,他命人将李时勉带上殿来,要亲自审问并杀死他。一会儿又派了一个人出去,李时勉不必上殿拉倒西市杀了算了。谁知两个传旨人走差了道,第一个人仍将李时勉带上殿来。宣宗一见就大骂:“你这小小臣子,胆敢触犯先帝,你那疏中都说了些什麽”?李时勉回答道:“我说居丧期间不可亲近嫔妃,太子不可远离皇帝身边。”听了这些话宣宗气消了些。李时勉又往下说了六件事,每一件都是臣子劝阻神宗节欲安康之事,诸事体现了臣子忠君关爱之心;然后说:“下面的事我因为害怕记不清楚了。”此时宣宗明白了,以下的事是难于出口的,于是问他:“你的奏章还在吗?”李时勉说:“已经烧了。”宣宗知道李时勉说的都对,因此称赞他忠心为国当场释放,官复原职。

一个封建王朝的帝王,能够做到不避前嫌,更正错误实数难能可贵,由此看出宣宗不愧于一代贤君。

客观地说,献陵简亦不简,首先说埋葬仁宗的坟冢宝城与祾恩殿分为两处,殿前修桥造路并不省工,殿与宝城分开而置,这在十三陵诸陵中独数一处,别具一格。陵圈与祾恩殿均需分别围以宫墙,建陵用军匠11万8千余人,加之地方劳役不下15万人,布局、建制、用料亦不减于诸陵;只是规模略小罢了。

永陵门前无字碑

十三陵诸陵门前,均竖有一碑,来过陵区游览的人,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麽每座陵前的石碑都用龟为座,除长陵外,余十二座均无文字可考呢?。

古今之人,常把龟鳖同论,宋文帝刘义隆欲犯河南,北魏世祖拓拔焘闻而大笑说:“龟鳖小竖,自救不暇,何能为也”。清末以后,在民间流传着“为什麽王八驮石碑,皆因买酒掺凉水”的歌谣。当代的人们,问之龟鳖有何区分时,有些人也难以分解一二。

实际上龟、鳖是不同的。鳖是软甲,又名团鱼,俗称王八,民间把视妻外遇而不闻的人称为戴绿帽子,暗示为当了王八。所以王八一词为世人讨厌。而龟是硬甲,由于灵敏,寿命又长,身帔八卦之称,又能负重,自古就被人们所喜爱。如:早在奴隶社会时,奴隶主认为龟的寿命长,知道的事情自然会多,所以问卜时,多用龟甲或牛扇骨烧裂文饰看吉凶,然后将问卜内容和结果刻在上面。这便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周朝有一种官叫“龟人”,祭祀时掌龟。汉代时的黄金印上,均以龟为印纽。唐代武则天称帝不久,就命官人佩带的鱼袋改成龟纹袋。就连明、清两代的太和殿前也放着两只镏金铜龟。由此而知,古人对龟的敬重程度了。

皇帝用龟为碑趺,是有来由的。传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这九子中,囚牛平生好音乐,霸下平生好负重。这九子之中的霸下就是指龟。众所周知,皇帝自称“真龙天子”,龟既是龙的儿子,又有负重的本领,叫他去驮老子的碑,岂不是理所当然;另一说,因为历代刻碑记,都是为了垂世万年,又因龟的寿命长,能负重,

因此用龟做碑座,有永世长存之意。

巨大的石碑,在当时的条件下,用什麽方法将其立在龟背上,而又不损害龟身呢?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具体方法未见记载,但有“龟不见碑”之说,可以做参考。明代古籍《文海披沙》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明成祖朱棣为他父亲朱元璋建碑时,因龟趺太高,石碑怎麽也立不上去,把管工的人急坏了。一日,梦见神人对他说:“想立此碑,应龟不见碑,碑不见龟”。管工的人受到启发,第二天急忙命人往龟背上运土,再将碑体平辇而上,终于把碑立了起来。此段记载虽有迷信色彩,但“龟不见碑”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屯土法,可以说是古代劳动人民一项大胆而惊人的创造。

树碑既然如此之难,使人不解的是,明仁宗以后各陵门前的石碑上都不着一字,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对于这个问题,明清遗老也说不清楚。如《范文忠公初集》中有四句诗:“片石峰头古井垂,无端玉简使人疑,何书不被山陵怒,深窗谁知无字碑。”清代史学家顾炎武曾六谒十三陵,在他的《昌平山水记》中,也没有说出为什么碑上无字。询问当地老者,说是嗣皇帝谒陵时问过随从大臣:“皇考圣德碑为何无字?”大臣回答说:“皇考功高德厚,文字无法形容。”听起来倒也合情入理,唐代武则天死后碑亦无字,说是功德自留后人评说。表现得宽宏豁达,寓意深远。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明清以来,有许多史学家对此都做过很多评说。综而言之有以下原因:明太祖朱元璋曾说过,皇陵碑记,多是大臣们的粉饰之文,不能教育后代子孙。他一批评,翰林院的学士们再不敢写碑文了。后来写碑文的任务,便落在了嗣皇帝的肩上。所以孝陵太祖的碑文是成祖朱棣亲撰的,长陵成祖的碑文是仁宗朱高炽亲撰的。

同类推荐
  • 物理:物理研究状况

    物理:物理研究状况

    本书分为古代声学、古代光学、古代电磁、古代力学和古代热学等五个部分,介绍了对共振与声波的认识、对共鸣与隔音的利用、奇妙的古代声学建筑、对光源的认识与利用、绝无仅有的成像实验等。
  • 人类的继承与改造:世界教育史(下)

    人类的继承与改造:世界教育史(下)

    前氏族社会时期是指从有人类到距今一万五千年左右。这一时期的生产水平低下,生产工具也很简单、粗糙,原始人们依靠群体的力量向大自然索取现成的食物。如植物的果实、块根以及昆虫、蜥蜴等小动物,以后慢慢也猎取较大的动物。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每个人都必须从事劳动生产,才能取得生存所必需的起码的生活物品,所以每个儿童自幼就要向年长一代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当成年男女一起出动进行采集和捕捉动物时,儿童们则跟随老年人在驻地负责驱逐和看管小动物,在附近地区采集植物。在这个过程中,老年人便把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方法与技能,把生产劳动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少年儿童。同时也告诉儿童们群体生活的习惯、行为准则等。前氏族时期教育的特点是所有的儿童都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接受教育。
  • 重生于1953克格勃

    重生于1953克格勃

    刘健,一个年少激进的理想主义者,重生到了1953年的苏联,成了内务部的学员,一场不一样的人生就此开始。北方巨熊的克格勃,白鹰之邦的中情局,绅士之国的军情处,浪漫之都的反间谍局……北约与华约冷战的背景下,刘健从一个懵懂的学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千面人,以各种身份游历了世界,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也经历了唐璜一样的精彩人生。处处悬疑的欧美,愚昧血腥的非洲,百年孤独的南美,阴云丛生的东南亚……他能否成为撬动历史进程的支点?能否以自己的方式慢慢改变这个世界?能否让那些本该在战乱中消逝的生命在另个世界享受到爱与家庭的温暖?能否开启那些落后之地的繁盛篇章?谨以此书,献给那些有着友谊,有着爱情,有着理想并为之奋斗的朋友。
  • 太上化魔经

    太上化魔经

    十方路屠城而过千邪崖一人独当玉青山,太上忘情,修魔饲骨。天生君脉一夜附魔骨,天涯血海自困苦挣扎。为了夙愿,走上一条万千白骨铺设直上的至尊路。。
  • 害羞传

    害羞传

    这是神界的克林闭包,元素和标签都需要读者定义。从众神到海底人类,从现实到折叠空间,从大秦铁骑到世界大战,从马航到碰瓷,我想努力写实,将人类历史重新洗牌。最后,永远不要小看人类,他是一种可以把神化为乌有的怪东西!
热门推荐
  • 白剑条

    白剑条

    大千浮世,三道鼎立。我取前尘凤来白剑条,入道山,游江湖;踏幽冥,凌九霄;舞白凤,行六域……九世夙梦,寻一袭红衣。
  • 忒伊亚之诗

    忒伊亚之诗

    在缇坦大陆上拥有着天生使用异能的特殊人,也有着凭借“契约道具”使用异能的常人。故事发生在缇坦大陆上的忒伊亚帝国,两大家族的婚礼上,突然遭受到名为“假面舞会”的恐怖组织的袭击,一个平凡少年,原本平淡的人生,却随着一声巨响被打破了。他身负重伤,就在失去意识前的最后一个画面,眼里浮现的是一位神秘的少女……命运如同影子,令少年无法摆脱;命运如同洪水,逼迫少年前行;回头再往,曾经的桥已被冲断。
  • 散人谣

    散人谣

    日日和自己争锋相对的人,却说什么是自己亏欠了他;真真与自己掏心掏肺的人,却说什么是自己辜负了他;冷冷对自己少言寡语的人,却说什么是自己招惹了他。怎么想要快快活活地过完今生就这么难?这么多的人情债,叫我现今无权无势的拿什么还?怎么越是想还,还越欠越多?生不宁,死不静,我还能逃到哪里去?前世纸笔写潇洒,今生实战绎传奇。昔日摄政王,今日农家妇。不羡鸳鸯不羡仙,不恋富贵不恋权。可是,拜托各位,不要再找在下了,中不中?在下归隐中,只想做散人一枚!
  • 重生做妖

    重生做妖

    鸿钧持造化玉碟,定下大道五十;圣人以身合天道,大道不死,圣人不灭。但若有一人穿越而至,搅乱天下气数,致使天机紊乱,大道崩颓,圣人又将如何?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一为变数!这一变,便是天地重写,气运重改!
  • 偷龙换凤:殿下是女子

    偷龙换凤:殿下是女子

    她本是将军之女,却不想死亡向她迈进,上天又给了她重生的机会,不料她却重生在了一位女扮男装的皇子身上,她步步为营,一步步成长,一步步走向那帝王之位,欲成为万人之上的王。他身份神秘,只知道他男扮女装只为一人,他妖娆但他的心却不拈花,当他倾心于一个“男人”时,他使出所有办法,却只想得到“他”之时,竟发现“他”是女子后,心中一直想着他的妻子应该不会“惹草”时,却发觉他不仅要和女子争宠,还得跟男人吃醋
  • 最恶时代

    最恶时代

    这是一个最恶劣的年代,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 史记全鉴

    史记全鉴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记述了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鲁迅先生曾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一句高度评价了《史记》的史学价值,后一句则高度评价了《史记》的文学价值,这是对《史记》相当公允的定位。本书在《史记》原典的基础上,参考史学名家们的研究成果做了注释和解读,以便于读者朋友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一伟大的历史著作。
  • 火影忍者之无上神威

    火影忍者之无上神威

    陆尘因一次任务,来到一个奇异的空间内,遭遇到另类文明,机缘巧合,来到启始大陆,一路翻云搅雨,直闯巅峰!!!
  • 哥斯拉之神族崛起

    哥斯拉之神族崛起

    LongLiveTheKing:“我们只是生活在他们的世界里!”“我们只是他们的宠物!”“那一切的传说和神话,都是真的……”“LongLiveTheKing”
  • 女总裁的超能保镖

    女总裁的超能保镖

    从希望中归来的神秘高手叶归,接到父亲下达的第一个任务竟然是保护海归女总裁,这个是什么情况?老头子,难得你给我下任务,却让我保护?毁灭我在行,保护我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