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11900000026

第26章 昌平古今(1)

了解明代皇陵,不能不了解昌平这个皇陵所在地,这个京北的门户,北京的后花园,从汉代至今已愈千年,明代皇陵建于此地,其所辖之处在军事上又多为要塞。所以昌平也必然的成为了京畿要地。元代灭亡后,那些蒙人的后裔,时刻梦想着恢复他们失去的统治,他们袭扰京城,掳掠钱财,对明王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从山海关进入京城昌平是必经之地,自古号称京畿的北大门。所以昌平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显得十分重要,从这里至关外的东三省连同内蒙、路通山山德河套地区、俄罗斯、朝鲜诸国,有诸多通道,所以也是抵御外侵的重要堡垒,这里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这一地区的历史沿革、人文环境以及政治、军事的历史状况。

昌平沿革纪略

昌平是个县级行政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县改区,隶属北京市昌平区。昌平县始建于西汉初年,两汉至五代,先后隶属上谷、广阳、渔阳、幽州等郡;辽时属析津府,金时属大兴府;元朝属大都绿路;明代属顺天府;清代属直隶省罢昌道。辛亥革命后,先属京兆,后属河北省。1949年全国刚解放时,属于察哈尔省南口专区,半年后划归河北省通县专区。1956年2月,划归北京市,称昌平区。1960年1月又改称昌平县,仍属北京市。现又改称北京市昌平区。

今日昌平的部分地区,在前后汉、魏、晋时期,曾名军都。元魏时期曾名万年、广武和沃野。后唐时一度改名燕平。

明初,昌平所辖范围较大。洪武十三年(1830年),为了安置大沙漠以北的蒙古族人,从昌平东北部划出一部分村庄,又从密云县西部划出一部分村庄,建立了怀柔县。

明正德元年,(1506年),天寿山的陵寝不断增加,昌平地方因无力承担皇室、贵族和官僚每年大祭往来人力、物力和繁重负担,明廷根据南京礼部尚书林瀚等人的奏议,把昌平县改升为州,并划附近怀柔、密云、顺义三县从属其下,以协济共应皇陵各种所需。同时免除昌平及所属三县养马及其它杂役。不久,昌平又恢复为县。正德九年(1514年),武宗根据户部奏议,再次升昌平为州,仍辖原属三县。自此,直至清末,昌平一直是州,历时达四百多年。

嘉靖三十年(1552年),至三十三年,昌平曾一度改为像当时蓟州一样的独立镇,因而此后又有昌平镇的称呼。昌平设镇期间,设提督、都督、总兵官各一员,率兵镇守各雄关要隘。

崇祯二年(1630年),明廷又命大臣至昌平为总督,负责镇守该地。崇祯时担任昌平总督的,先后有范景文、侯恂、张元佐、李日宣、金之俊、张承基、朱国栋等多人。

昌平县的治所,在两千年中,几经变迁。唐代以前,曾先后在古城、双塔、白浮图、新店、上下东廓、秦城、新城等地;唐初时迁至今日之旧县村。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刺部重在西北崛起,不断入关侵扰内地,围攻北京,英宗朱祁镇盲目进军被掳。原昌平县城在居庸关南口之东,是瓦刺部骑兵必经之地,屡遭洗劫,已残破不堪,无力再承担“北护皇陵,南卫京师”重任,明廷先调重兵驻城东八里皇陵正南山口之外,后又于景泰元年代宗朱祁玉下旨于(1450年)正月初五开始在今昌平城所在地建新城一座,作为长久防御之所。景泰三年新城建成,赐名永安城,随即将长、献、景三陵卫由城外迁入城内,接着昌平县治也由旧县迁入新城。这就是最初的昌平城,至今已五百七十三年。

多民族地区的昌平

昌平地区,表面看来,现在主要有汉、回、满等几个民族,其实不然。历史记载告诉我们,除上述几个民族外,还有过乌桓、朝鲜、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所不同的是,这些民族已先后融合于汉族之中了。

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徙至昌平境内居住,与当地汉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三国时,曹操在辽西柳城地区打败乌桓骑兵劲旅以后,将该族人徙至长城以南各地居住,其中一部分已经散居于昌平境内了。

元魏延和元年,(428年),幽州地区在汉、匈奴、鲜卑人混战以后,人口锐减,曾徙营邱、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六万人民三万多户到此,其中一部便分散在昌平境内。这六部中的乐浪、带方、玄菟三郡,均在朝鲜北部和安东一带,本是朝鲜族聚集之地。因此,可以推知当时徙至昌平境内的人,定会有一部分人是朝鲜人。

唐代会昌二年,(842年)回鹘族人因战争失利,先后归附于幽州约有三万余户,后均被安置在附近各县居住。昌平境内的高丽营(现归顺义县)、东西贯市、沙河营等地回族人民,就是这时迁来的。清朝末期西贯市村的秀才麻兆庆,在其所著《昌平外志》一书中,即以“回鹘(hú)苗裔”自称。至于昌平城关的回民,则是明正统(1436-1449年)以后,陆续从各地迁来的。

辽、金两代,北京是他们的政治中心,所以居住于北京和北京附近的契丹、女真族人较多,其中也有一部分散居于昌平境内。

明洪武四年,(1371年),大将军徐达为了孤立逃到大漠以北的元朝残余势力,将大漠以北的蒙古族人二万八千余户徙至北京附近各州县屯田。据史料记载,当时昌平境内蒙古族人屯田之地,计有水屯、乃延屯、北邵屯、阿苏卫屯、沙涧屯、南庄屯、白虎涧屯、白浮屯、白石屯(后改称百善)、孟祖屯、崔村屯、红桥屯、唐安屯、福会屯、济阳卫屯、东沙屯、西沙屯、等二十六处。上述各屯,大部分附属原村庄之下,少部分如乃延屯等,因系蒙古语,估计是纯蒙古人聚集之地。从此,昌平境内又有了不少蒙古族人。

据《明实录》记载: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散居于东北各地的生熟女真族人,常到北京朝贡,其中不少人羡慕北京人的生活而自愿申请“居京自效”。当时明朝皇帝为了“怀柔”少数民族,差不多是有请必允,

然后安置他们到北京附近各县居住,并给予房屋、衣服。食物、粮食、家具和钱钞等物。由于这种情况在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不断出现,估计有一部分女贞人也被安置在昌平境内。

明亡以后,满族在北京建立了全国政权,陆续从山海关外迁至北京附近各县居住的满族人不下二十万。昌平距北京很近,也住进了一部分。今天昌平城的南门内,原叫男营子,便是当时满族人正黄旗驻防营所在地。另外,昌平城西十二里的七间房村和城东南四十里卢家村的洪姓,不仅是满族人的后裔,当初还是红带子(即清朝统治集团未入关前的宗室)。有的人说,昌平城西大宅村的宿姓、东门外松园村的白姓和宿姓、旧县村的冯姓、涧头村的路姓、仙人洞村的李姓,七间房的佟姓、景文屯的张姓等,也是满族人后裔,这是不对的,经考证,上述各姓只是随清兵入关的汉军旗人,而并非满族人。

战争致使历史一幕幕的重演,人群一代代的更替;族群不断的流动。其结果使得一些民族远离他们原有的粞息地,他们不情愿的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而这种融和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在昌平,虽然今天有一些民族不复存在了,但在广大汉族人民的血统中,不能不说仍存有其他兄弟民族的血液。

昌平两次由县升州

民国时期,四乡农民进昌平城赶集或买东西,都说“进州”,不说进城或进县,这是为什麽?原来昌平在历史上,却曾由县升过州,而且在八年之中,两次改动。

昌平两次由县升州,都在明代,并与十三陵有关。自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选定昌平为陵址,修起了长陵以后,仁宗、宣宗英宗等十二位皇帝也相继在此修了陵寝,从而形成了十三陵。

天寿山成了明代皇帝的陵园以后,昌平地位跟着发生了变化。首先,皇帝、宗室人员和朝廷大臣经常来往于昌平,密切了朝廷的关系,其次,为了保护皇陵,朝廷建立了专门的护陵武装-陵卫驻于昌平城内。另外,昌平还成了祭陵人力、物力主要供应基地。当时,明朝对皇陵每一年有四大祭三小祭。而每一次祭陵活动,都要延续四至七天,皇帝的车驾及其随行人员,都要吃住昌平,使昌平增加了很多的负担。据《宛署杂记》记载,仅万历十六年(1588年)神宗率领他的家族、勋臣和文武大臣到天寿山的一次祭陵,该县就提供了:膳房甜水车一百辆,青绢纬幕五十付,蓝绢裹纬五十付,女轿一百乘,搬运男夫一百二十名,女轿夫一千六百名,随驾钞粮大骡车七十二辆,板凳二百条,灯笼六百个,案酒碟一千四百个,花蝶一千五百个。昌平,县小民贫,难于承受这麽重的负担。因此,正德元年,(1506年)根据阁臣奏议,决定将昌平由县升为州,划怀柔、密云、顺义三县从属其下,以保证协调供应皇陵各种需要,并免去昌平及所属三县养马及其杂役,这是昌平第一次升州。

没过多久,明廷进一步推行民户养马优惠办法,由养一马免征五十亩改为一百亩,于是又有庸臣奏议说:“昌平未改州前未见废事(指供应皇陵诸事)”如今改变了养马优惠办法,应该恢复为县,养马和其他各种杂役也同时恢复,这一改使昌平百姓不堪重负。

刘瑾垮台以后,昌平县承根据昌平县小民贫的实际情况,再上疏朝廷,痛陈:“昌平以陵寝所在,供亿滋繁,民不聊生”,并列举“民有十苦”,言辞十分恳切。上疏经户部议奏,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四月,朝廷再次批准把昌平由县升州,仍辖旧属三县。自此以后直至清末,未再改变,共历时四百多年。清朝灭亡以后,昌平恢复为县,隶属河北省。但因长期为州,故至今为止,四乡农民仍习惯称之为州。

永安古城的兴废

现在的昌平县城原名永安城,始建于明永泰元年(1450年)。景泰三年建成,随即将当地长、献、景三陵陵卫迁入城内,同时昌平县治也由旧县城迁入新城,这就是明朝中期另行修建的昌平城,至今已有五百七十三年的历史。

昌平城原是东西、南北各二里的一座方城。天顺三年(1459年),根据天寿山守备廖镛的奏议,又在城中心建谯楼一座。谯楼亦称鼓楼,始建于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由天寿山守备廖镛奏请朝廷批准,修建的标志性建筑谯楼--即钟鼓楼。

昌平建城开始城内只有几个陵卫和县署,以后陵卫不断增加,驻军日广,官署也屡屡增设,出现了拥挤现象,因而在嘉靖十六年,(1537年)明廷决定将原城向南扩建一里,使之变成一个长方城。但扩建后,原城南面城墙并未拆除,所以,实际上是南北相连的两座城。隆庆二年,(1568年),再将城墙内外加固。到崇祯九年,(1637年)兵部侍郎张元佐督治昌平时,在他的主持下,始将南面城墙拆掉。从此,南北二城合为一城,城周长一千四百九十二丈高二丈一尺,城外四周加挖护城河。到了清乾隆十四年,(1675年)再将城墙加高九尺,使之达到三丈,城外护城河也加宽一丈。自此,至1948年,昌平城再没有变化。

昌平城当时开有东、南、西、北四座城楼。因城北靠山无道路可通,故只开东、西、南三个城门。城门均有半圆形瓮城,设重门。东、西城瓮城城门各一,均向南开。南城瓮城开东、西二门。四个门楼下方均有门额,原东为“海山一览”,西为“华夏雄镇”,南为“云天咫尺”,北为“皇陵形胜”。清康熙年间重修昌平城,将北门门额取消,将东门门额改为“奠安燕翼”将西门门额改为“节控雄关”,将南门门额改为“畿辅重镇”。

明朝灭亡以前,昌平城内的居民很少,《光绪昌平州志》记载:“当时城内除有州署、参将公馆、州学、仓房、库房等机构,以及众多的庙宇、祠堂外,尚有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陵的陵卫和公署各一,定、庆、德三陵陵卫(无署)各一(思陵卫署俱无),共十二卫九署。除此,每年春秋两大季,陪祭前往皇陵的各部京官,在昌平城内都有固定的食宿馆舍,计新都察院在州城内西南,后改为霸昌道署;都察院在大街西;东察院在州学西;西察院在州治西;翰林院在儒学内刘谏义祠后;六科在谯楼西北;十三道在文庙南;顺天府在北城下;太仆寺、通政司俱在南街第二巷;刑部在六科东;户部在南大街;光禄寺在谯楼南街第二巷;吏部司在东察院西;香锦堂在州治西,即太仆寺馆,凡十五处。”由此形成了明权力机构齐全的留守机构。

另外,明中叶以后,由于以河套为根据地的内蒙古俺达部骑兵经常骚扰长城以内,明统治者为保护皇陵和拱卫京师,在昌平城内设置的军政机构也日益增多。既有昌平兵备道署在新城东南第一巷,后移至谯楼北;通判署在谯楼东;都储户部在州署西南;阴阳学、医学俱在州署前;左骑营、右骑营、左东营、右东营俱在州署南;良涿游署在南街西巷;天寿山守备署在大街东。还有永安营亦分驻昌平城内外。

从上述记载来看,当时的昌平城几乎全部被上述机构和庙宇、祠堂、军营所占,整个昌平城囊括了京城各部、司以及政权机构的附属机构。如此之说,小小昌平城何等的重要。

到了清代,这些机构也随之消失,原有的地段逐渐改为民户和商号,但随着清王朝统治的建立,城内西南部又成了满族正黄旗驻营兵公署和甲兵及其家属的聚集之地。随之,昌平城内的商业也兴旺的发展起来。

昌平的城墙以白灰、黄土、细沙混合而成的三合土逐层板筑夯成,后又以每块五六十斤重的城砖内外包砌,十分高大坚固,1949年以后,除有部分坍塌的豁口外,大部分墙体仍基本完好。城中的鼓楼,1931年重修,更无大的损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鼓楼、城墙被逐步拆除,城墙被环路所替代,虽然增加了现代的气息,但那古韵犹存的老城,已全无踪影,这在保护古文物遗产上,不能不是一大损失。

昌平城内鼓楼的回忆

昌平城内的鼓楼,原名谯楼,是明天顺三年(1459年)根据天寿山守备廖镛的奏议修建的。当时的鼓楼是什麽样子?史学家谈迁在《北游录》中曾有“楼上榜曰咫尺五云亦胜概也”的赞语。

原来的鼓楼是一座高大雄伟的建筑,它连同基座共三层,通高六丈余,将近二十米。下层呈城堡状,四面均开以拱门,彼此相同,可供人车通过。楼上四周围以女墙,女墙正中,是一座双檐叠出、七层斗栱、四脊八岔的具有明代风格的两层谯楼。谯楼四面均有匾额,北曰“皇陵形胜”南曰“云天咫尺”东曰“海山一览”西曰“华夏雄镇”与城门题匾如出一辙。谯楼东南、西南二角,又有小亭一座,分置更鼓、铜钟,每日击鼓报时,故谯楼又称鼓楼。

鼓楼建成以后,是当时昌平城最高的建筑,不仅文人墨客和来往官吏经常登临,眺望州城四方景色,而且,留下了不少赞美它的诗篇。如清代吴都梁就有一首《登昌平郡楼》的诗。诗曰:“危楼独上柳毵毵,一曲梁州一曲檀,官路论蹄兼两汉,帝城风雨在东南。黄羊入塞千家酩,黛色临风半壁岚。若是幽燕作秦陇,居庸西去即崤幽。”

鼓楼经明、清两代四百多年的风雨吹淋,到清末已千疮百孔,残破不堪,时有倒塌的危险,因而,1931年进行了重修。重修后的鼓楼其格局与原鼓楼基本相同,仍是方形城堡形底座,四个拱门相通,上起平台,只是台上的楼改成了五间大殿。殿前仍设钟鼓二亭。取消了四面匾额,改成了拱门上的四块门楣。

同类推荐
  •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战争转折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战争转折篇

    本套书系时空纵横,气势磅礴,非常具有历史性、资料性、权威性和真实性,史事详尽,图文并茂,非常具有阅读和收藏价值,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很好总结和隆重纪念!
  • 无双庶子

    无双庶子

    李信,平南侯的私生子。母亲病逝,跟随舅公进京寻亲的他,被平南侯府骂作“野种”,赶出了家门。于是,这个无家可归的少年人,被活活冻死在了破庙里。等他再次醒来的时候,另一个李信来到了这个世界。作为一个光荣的穿越者,李信给自己定下了两个目标。一,活下去。二,打倒渣爹!ps:已有两百万字完结老书《将白》,人品保证,书荒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书友群:640355806
  • 千年不死即为妖

    千年不死即为妖

    老而不死是为妖。这一生就算是梦,也太久了。修行少年千禧在人间磨砺千年,从懵懂无知到超能少年,历经世事沉浮,朝代更替。老天给了他长生的机缘,给了他超人的能力,自然也要承受加倍的磨难。降临,离开。再降临,再离开。周而复始,他已经厌倦,却又不得解脱。此生精彩吗?摸金校尉、军事奇才、全民偶像、富可敌国此生奇幻吗?几生几世、外星访客、时间旅行、史前神兽此生痛苦吗?孤独千年、九死一生、爱与背叛、生离死别但这些都如同过眼云烟,流逝在时间的长河中,让他模糊了记忆,渐渐的也不再去刻意想起。但就像是仙人渡劫,在人间的修行终究成就了他,千禧,一个历经千年不死的不平凡的凡人。
  • 吾为魏武

    吾为魏武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金戈铁马争江山王侯残骨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大明贤皇

    大明贤皇

    三代以来称贤主者,唯有汉之文帝,宋之仁宗,明之孝宗,弘治幼年悲苦,即位后奋发图强,任用贤臣,营造明朝中叶少有的盛世“弘治中兴”!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之时尚帝国

    重生之时尚帝国

    莫名奇妙的回到美好童年,那么就让人生重新开始,一切未知都是既定还是人定胜天?
  • 蒂娜与狼

    蒂娜与狼

    女孩蒂娜,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成长为一个亭亭玉立的窈窕淑女,与狼群们的交往,形成了用心才能感受到友谊。但在这时,一股危险的味道袭来,原本平淡平凡的生活,竟演变成各大势力的争锋,大陆上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浮出水面……
  • 最强洛克王国系统

    最强洛克王国系统

    系统你开玩笑呢,凭什么啊我,为什么要帮你完成任务啊。淡定淡定这里五百万拿去。
  • 追龙逐凤连山决

    追龙逐凤连山决

    晋阳山沟少年萧龙,大学毕业,一次意外,偶得《连山》,和初恋女友水妹在昆城遇到蜀中青衣山女子大学毕业随父经商的韩佳,演绎了一场在正与邪,善与恶,美与丑的争斗中充满惊险,悬疑的创业奋斗经历以及友情,亲情,爱情纠葛的人生传奇和悲欢离合的凄美爱情故事。
  • 为伊断永恒

    为伊断永恒

    不求功名利禄,不求长生不老,但求得佳人相许一世欢颜。得卿心,天下万物皆淡然。本是无心人,万物皆可弃。得君痴痴相守不离弃,为君还复世间路,此生眷念,不负君。
  • 我的美女特种兵保镖

    我的美女特种兵保镖

    一颗子弹改变了她的军旅生活,一次美女救英雄改变了她的未来生活,她就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女兵,但她也是一名合格的军人,称职的保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华丽死神恋

    华丽死神恋

    曾经的他和她,现在的他和她.....突然出现的他们.....让人出乎意料的身份.....五年后,他们会发生怎样的恋情......
  • 扣上心锁的错色物语

    扣上心锁的错色物语

    几乎每个人的青春物语都是玫瑰色的,但是也有少数青春是灰色的人,他们的心上都扣了一把锁,恋爱也好,学习也好,他们都似乎不感兴趣。无情的天才陈森也是这样的人,但是在进去新的校园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后发现他不是唯一一个。就这样,在终结他人心锁的过程中渐渐发现他自己本应灰色的青春物语上错了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