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8000000029

第29章 宋朝(2)

当宋朝的统治者在应对不断加深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时,另一个少数民族势力——女真族悄然崛起。女真族原名黑水,居住在黑龙江一带。唐朝时,隶属于渤海国,辽建立后,臣服于辽。辽为了方便统治把一部分女真人迁到辽阳以南过定居生活,他们被称为“熟女真”。其他的仍生活在原处继续过着渔猎生活,被称为“生女真”。10世纪时,生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都会宁(今属黑龙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大金。

当女真的势力逐渐强大时,北宋却迎来了它统治最为黑暗、腐朽的时期。1100年正月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宋徽宗有着极高的艺术天赋,他擅长书法丹青,喜爱古玩花石,对音乐也有颇高的鉴赏力,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成为他治国的才能。他身边的一些奸佞之辈便投其所好,使徽宗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政事。当时,最为奸佞的有六人:蔡京、王黼、朱勔、李彦、童贯和梁师成,号称“六贼”。

蔡京为相长达17年之久,倡导“丰亨豫大”,使宋徽宗生活在极度的奢侈中。崇宁元年(1102)徽宗命童贯在苏杭设立造作局,专门为其打造一些奢侈品。崇宁四年(1105)徽宗又命朱勔在苏州设立应缝局,专门搜罗东南地区的奇花异石,然后运回开封。这种专门运送花石的船队,每十条编为一纲,称为“花石纲”。花石纲危害百姓二十年,致使民不聊生,民怨四起。北宋末年先后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两次起义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但却使宋朝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当金逐渐强大时,开始进行抗辽斗争。1120年,金、宋两国签订了“海上之盟”,商定共同攻辽。盟约规定:金军攻取辽的中京大定府(今属内蒙古),宋军攻取辽的南京析津府(今属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属山西)。宋答应灭辽后,将原来输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金则答应将燕蓟还于宋。1125年,金灭辽。辽灭亡后,金不但没能兑现自己签订“海上之盟”时的承诺,反而把进攻的矛头直接指向北宋。1126年,金军直逼开封城下,宋徽宗忙将皇位传于太子赵桓,自己却逃亡到南方。桓为宋钦宗,改元靖康。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军虏获徽、钦二帝及后妃、大臣、宗亲等3000余人北撤,同时带走了大量珍宝,如浑天仪、皇室礼器、针灸铜人等。北宋就此灭亡,史称“靖康之难”或“靖康之变”。

金军在撤离开封以前,册立原北宋宰相张邦昌为“大楚”皇帝,统治黄河以南地区,但遭到北宋旧臣的极力反对,被迫退位。1127年5月,宋徽宗的另一个儿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属河南)即位,改元建炎,后又迁都临安(今属浙江)。这个重建的宋王朝史称南宋,赵构即宋高宗。

南宋基本上延续了北宋后期吏治腐败的局面。高宗时,有秦桧专权,秦桧独相17年。在此期间,他打击政敌、排除异己,扶持自己的亲党势力。在对金的态度上,他与宋高宗狼狈为奸,向金乞和,迫害主战将领。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死,高宗在朝臣的舆论压力之下,罢黜了一批秦桧的亲党,同时也平反了一些冤案,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南宋的吏治状况。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宋高宗禅位于宋孝宗,自己当起了太上皇。宋孝宗在位27年,是南宋政治比较稳定的时期,他吸取秦桧专权的教训,采取措施限制了宰相的权力。同时为岳飞平反,并启用一些坚持抗金的大臣。虽然孝宗的举措使北宋社会较之以前有起色,但他的北伐还是以失败告终。孝宗以后,南宋政局一片混乱。先后有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人专权。另一方面,民间的起义此起彼伏。冲击着南宋一直都不稳固的统治。

南宋与金的对峙

宋高宗即位之初,任用李纲为相,摆出一副抗金的姿态。然而不久,他就逐渐倒向主和派黄潜善、汪伯彦等人,向金乞和,李纲随即被罢免。1128年,金军南下攻宋,宋高宗逃到海上,金军追踪失利,被迫北撤。在经建康(今属江苏)附近的黄天荡时,遭遇韩世忠部水师的阻击,双方相持40余天,金军才最终得以撤归。1140年,完颜宗弼再次大举南侵,南宋军民奋起反抗,先后有刘琦指挥的“八字军”取得“顺昌之役”的胜利和岳家军取得的郾城大捷。正当形势对宋朝十分有利之时,宋高宗却仍坚持向金妥协的政策,下令撤兵。岳飞被迫班师回朝,不久就以“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害。1141年宋金两国签订“绍兴议和”,主要内容是:宋向金称臣,宋每年向金输银25万两,绢25万匹;宋、金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今属陕西)为界,并割让唐、邓二州以及商、秦二州的大半给金。

孝宗即位后发动北伐,然又遭失败。1164年,宋、金两国再次签订合约,内容为:宋、金两国的关系由君臣之国改为叔侄之国;每年宋向金输银20万两,绢20万匹,两国疆界不变,史称“隆兴议和”。与“绍兴议和”相比,在“隆兴议和”中,宋的地位有所提高。

“隆兴议和”之后,宋、金之间保持和平40余年。到了宁宗朝,权臣韩侂胄又积极谋划北伐。开禧二年(1206)北伐开始,最后的结局仍是失败。嘉定元年(1208)宋、金再次重订合约:宋金由叔侄之国改为伯侄之国;岁币增至银30万两,绢30万匹,另付给金军“犒军费”300万两,史称“嘉定议和”。当宋、金两国不断开战时,蒙古族在漠北草原迅速崛起壮大,并开始南侵。1234年宋蒙联军攻破蔡州,金朝灭亡。

经济发展

两宋在政治上虽然软弱可欺,但经济却高度发达,令许多史学家称奇。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对外贸易在两宋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在两宋时期,中国最终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以后中国经济格局的基调。

1.农业

经过了五代十国的动乱,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国。虽然宋与辽、西夏、金等之间都有战争,但总的来说政治还较为稳定,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北宋年间,宋朝人口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从宋太宗至道年间的413万户增至宋仁宗天圣年间的1000多万户,到了宋徽宗崇宁元年,则达到了一个顶峰——2026万户。南宋时期由于战乱,人口相对北宋有所减少。但从整体上来看大体与北宋中期相当,并无人口锐减的迹象。宋朝人口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在经济重心彻底南移以后,长江流域的浙江、福建等地的人口密度已超过了北方地区,甚至已超过了京畿地区。

人口的增长势必造成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进而推动耕地面积的增加。北宋初期,由于年年战乱,土地荒芜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巩固统治,增加税收,宋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安抚流民,刺激垦荒。966年,宋太祖颁布《劝栽植开垦诏》规定:“自今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地者,并令只纳旧租,永不通检。”994年,太宗又下诏规定:“凡州县矿土,许民请佃为永业,蠲三岁租。”政府的鼓励性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朝的耕地面积最多时是在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达到了5.25亿亩。但由于宋朝土地隐漏现象严重,许多学者认为宋朝的实际耕地面积比5.25亿亩这个数字要大得多。

宋朝农具的改进与耕作技术的完善与其大力垦荒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才会有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水车是一种灌溉用的运水器,宋之前较为少见,甚至在唐朝,关乎水车的记载也寥寥无几。到了宋朝,水车已经非常普及。除了有人力运转的龙骨车,还出现了借水力运转的筒车。水车的普及大大增加了农民抵御旱灾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作物的丰收。

在王桢的《农书》里记载着一种宋朝农民创造的水田农具——秧马。秧马的形状像只小船,农民骑在上面用两腿在泥中撑行,插秧时既省时又省力,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曲辕犁在唐朝就有使用,到了宋朝更为普及。它是将以前的直长辕改为短曲辕,故称曲辕犁。它的特点是轻便、灵活、省力,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曲辕犁在形状和功能上都跟现在的犁相似,是我国古代农民的一大杰出贡献。此外,宋朝还有平整农具耖,整地农具踏犁、耥,中耕农具耘爪,收割农具推镰等农具。

在耕作技术上,宋朝人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地形、水土等条件选择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推广种植占城稻。占城稻原产越南,具有耐旱、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等特点。1012年,江淮、两浙遭遇旱灾,宋真宗下令让当地农民试种占城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于是占城稻在江淮、两浙地区迅速推广。随着占城稻的推广,农民把它与当地的稻种相搭配结合,逐渐培育并推广双季稻和三季稻。在施肥上,宋人不仅用人畜粪便做肥料,还以河泥为肥,并且懂得适时适量地施肥。这一切措施都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特别是在长江下游地区,粮食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大量地销往外地。于是“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便广为流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且自然灾害频发,因此农田水利的兴修在历朝历代都很受统治者的重视,宋朝当然也不例外。《宋大诏令集》中记载:“修利堤防,国家之岁事。”由此足见宋朝统治者对农田水利事业的关注。北宋时,政府对北方的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做了修缮,如至道年间修关中的郑、白二渠,使灌溉面积达到一万多公顷。此外,宋太宗还命人在雄、莫、霸、沧等州修筑堤堰,引水溉田,使大面积的旱田变成了水田。宋神宗时,在福建莆田修建了木兰陂,可以算作是北宋水利兴修的一个代表。木兰陂不但能蓄水,而且具有抵御海潮的功能。它的修建使受益农田达到万余顷,粮食增产颇多。

宋朝的农田水利工程虽然主要是为了解决灌溉问题,但也不乏其他类型。江南地区雨量充沛,但有些地区地势较低,雨水聚集便形成沼泽,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宋朝统治者便以太湖流域为中心,挖出许多排水沟渠,逐渐形成了一个水田灌溉网,使许多的沼泽地不但能种粮产粮,而且产量还相当高。也就在那时,江南的苏州、常州、湖州等地成了宋朝著名的粮仓。

宋朝农作物的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茶叶、甘蔗、蚕桑、果树等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茶原产于云南,到宋朝时茶已经成了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两宋时期,茶叶的种植面积较之前代有了进一步的增加,福建、浙江、四川、云南、安徽、湖北都广植茶树。宋朝的茶不但产量高,而且品种多,著名的有:四川的蒙顶茶、湖州的紫笋茶、绍兴的日铸茶等。宋朝统治者还在产茶区设立官茶园,征收茶税。茶税在当时成为国家税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甘蔗原产中国,起初人们主要是生食,到了隋唐人们开始用甘蔗制糖。随着制糖业的兴起,宋朝的甘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福建、浙江四明(今属浙江)、番禺(今属广东)以及四川的广汉、遂宁等地都以产甘蔗著名,其中以遂宁为最。

桑蚕业在宋朝备受统治者的青睐。在产桑之地,宋政府禁止砍伐桑树,若有违反者,酌情处理,最重可至死刑,于是许多地方官员鼓励百姓广植蚕桑。据《宋史》记载,范仲淹在襄城上任时“劝使植桑,有罪而情轻者,视所植多寡除其罪,民益赖幕,后呼为‘著作林’”。除了以上的经济作物外,宋朝的果树和花卉种植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柑橘、荔枝、香蕉;牡丹、菊花、芍药等有广泛的种植,大大丰富了宋人的日常生活。

2.纺织业

宋朝纺织业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其表现之一是生产规模的扩大。为了供应皇室和国家的需要,宋朝政府在许多产地都设置了丝织作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967年冬在汴京设立的绫锦院。绫锦院规模最大时有工匠千余人,织机400余张,主要出产锦、罗、绫等高级丝织品,专供皇家服饰之用。

1104年,宋徽宗又设文绣院,有绣工300多人。皇城北边还有一个后苑作坊,作坊内分有缂丝作、织罗作、绣作、染作、绦作等部门,专门生产皇室衣物以及皇室婚嫁所需之物。除了中央政府设立的丝织作坊外,宋朝还有许多地方政府建造的作坊。最为出名的应属1083年建立的成都机院,主要出产四种蜀锦:土贡锦、官告锦、臣僚衣天子锦和广西锦。

宋朝不仅官方丝织作坊遍布全国各地,民间的纺织业水平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在北方主要是河北路和京东路;南方则有成都府、梓州(今属四川)、两浙地区,出现了南北并进之势。据记载,宋朝在1050年左右,政府的绢帛丝绵收入为8745535匹,到了1086年,这一数字达到了2445万匹,为唐朝最高纪录的三倍多,足以说明宋朝纺织业生产规模之大。

宋朝纺织业发展的表现之二是丝织工艺的提高。在宋朝,丝织品仍然是纺织品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宋朝政府征收赋税的十种布帛中有八种是丝织品。在当时,蜀锦和“东绢”(出产于京东路的绢)并列为天下第一,极负盛名。宋朝的丝织品有“细、密、轻薄”的特点。单州成武县的纱“修广合于官度,而重才百铢,望之若雾”。陆游对亳州轻纱则叹道:“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明朝文震哼等人则评论:“唐绢粗而厚,宋绢细而薄,元绢与宋绢相似而稍不匀净。”由此可见宋朝丝织工艺的高超。

宋朝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一种新的工艺——缂丝。缂丝大体分为花、素两种,但因各地的织法不同又种类繁多。明朝张应文在《清秘藏》中向我们展现了宋朝缂丝工艺水平高超的程度:“宋人缂丝,不论山水人物花鸟,每痕割断,所以生意浑成,不为机经掣制,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亦如宋绣有极工巧者,元刻迥不如宋也。”

宋朝纺织业发展的表现之三是棉花种植的推广和棉纺织工艺的发展。入宋以来,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种棉者逐渐增多,后又发展到江浙地区。彭乘的《墨客挥犀》中说道:“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竞植之,有至数至千株者。”宋人赵汝适在《诸番志》中也记载道:“吉贝,数类小桑,萼类芙蓉,絮长半寸许,宛如鹅毳。有子数十,南人取其茸絮,以铁筋碾去其子,即以半握茸就纺,不烦缉绩,以之为布。最厚者谓之兜罗锦,次曰木棉,又次之曰吉布。”1975年,浙江兰溪出土了一条长2.51米,宽1.16米的棉毯,成为宋朝棉纺业发展的有力实证。

同类推荐
  •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本书收录了作者2008—2011年的文化研究成果,分为上海文化、文化形象、传媒文化、文化教育、世博文化五辑,呈现了新媒体时代文化和文化批评的现状。该论集的文章获得极好的社会反响:《大都市文化发展趋势与上海文化发展坐标、定位问题研究》一文获得第七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一文发表后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与阅读》整版刊载于《文汇报》学人演讲栏目。
  • 民俗天津

    民俗天津

    本书分衣、食、住、行、婚、丧、商等8个专题,介绍了天津民俗的由来及现状。文字轻松,图文互动,彩色印刷。是一本比较好看的书。
  • 红色文丛-解读红色精神(下)

    红色文丛-解读红色精神(下)

    本书撷取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具时代特征、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红色经典故事,向青少年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克服艰难险阻,奋斗不息,在内忧外患的多重压力下突破险境,绝处逢生,在道道关隘和重重考验面前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
  • 品读中国城市人性格

    品读中国城市人性格

    本书通过各个城市的历史概况、男人、女人、名人、商人、城市文化、风俗、性格特征等诸多方面描述了42座最具有代表性的性格城市,并品读这些城市人的性格。
  • 思想课堂-文化笔记

    思想课堂-文化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热门推荐
  • 三世成神得良缘

    三世成神得良缘

    神界已灭,神路断绝,唯存仙道,仙可与日月同寿,可亿万年不朽,然日月终有灭时,亿万年终有尽时,那又何以长生?何以不死?看现代一平凡女子,偶得轮回法则碎片,历经三世开启成神之路,以一己之力修复神界,得以长生不死。别看简介这个样子,这其实是个宠文来着。
  • 九昭长歌,帝后本倾城

    九昭长歌,帝后本倾城

    萧洛感觉自己很悲催,自己在末世活的好好的,“嗖”的一下子就穿越了。穿越了就穿越了呗,自己在末世都能活的风声水起,在这里也一样。没想到这里竟然是个玄幻大陆,每个人都要修灵。自己虽然是四大家族之一——萧家的八小姐,但貌似是个废材,而且还是个不受宠的废材。萧洛安慰自己:不气不气,咱照样可以在这里好好生活。但!这个老是粘着自己的帝尊是怎么回事?!!!且看我一路扶摇直上九重霄,打打怪,升升级,收收美男...生活美满。某日,某帝尊将萧洛压在墙上,咬牙切齿道:我先收了你!!! —————————— 新书,欢迎各位给予建议。 杠精请绕道,谢谢。
  • 丫儿

    丫儿

    纯真与噩梦交织的童年,如何才能走出阴影。躲避战乱的少女时代,如何抓稳生命的缰绳。两段不公的婚姻,如何笑脸面对人生。晚年孑然一身的她,却不曾感到过孤独,善良的回报来的太晚,但它终究还是会来。
  • 穿到古代开个挂

    穿到古代开个挂

    假如你和你的闺蜜穿越了?来个大姨妈,痛得我穿越了?不对,是我们穿越了!刚穿越就要谈婚论嫁,集体设法出逃……到了都城,买宅子,做生意,学本事,顺便捡个男朋友,各显神通,团结一心,精彩不停…… 不管前路如何,闺蜜与你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 我的痴癫系统

    我的痴癫系统

    问世间运为何物,竟遇到痴癫系统。程林偶然遇到了一个系统,本以为从此将走上人生巅峰,却没想到系统竟然如此痴癫。召唤绝世武将——刘禅!召唤绝代美女——亡灵!我想回家!——随机传送!程林:我能选择死亡吗?
  • 许诺诗

    许诺诗

    天涯何处不断肠云雨巫山换悲凉相逢若是尘缘错不教多情叹参商--许诺
  • 聆风傲世

    聆风傲世

    当草根男主遇上废柴男主有毛区别?!但,一只废柴一样乐得逍遥且看他如何虐老爹,坑渣兄毁家族,灭宗门,闯暗域,破九天,逆天聚魂,笑傲九天!
  • 花开子时

    花开子时

    三高女青年苏晴在三十岁遇到人生滑铁卢:男朋友被闺密挖墙脚;升职遇到领导亲戚插队,不仅插队,还试图给她扣屎盆子。苏晴一怒找一下决定改行,不仅改的很大胆,还和刁钻新老板斗智斗勇,结果一不小心斗出了爱情的火花。苏晴:总裁先生,请不要总是在半夜12点跟我聊工作。许弘深:好,那我们聊些别的,听说你单身。苏晴懵逼:您想做媒?许弘深:我怎么样?苏晴:……
  • 去啊,青春

    去啊,青春

    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孩子在中学时代的生活,对中学生接受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的深思与批判。
  • 灵界警察

    灵界警察

    灵界是指世界上除了人类世界以外的神祕世界,它与人间界共存,却不为人间界所知。光明地狱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死后的世界,世间一切生死、轮回都要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结束,是世界的起点,也是终点。有了光明自然就有黑暗,黑暗地狱即魔界,也叫暗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