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68400000007

第7章 先行者并不孤独(6)

张先生这里说的两种书,我手中也有。前一种,是见张先生在柜前欣赏,口中夸赞,推想是那种拿到手,单看装帧就美得不行的书,自己才因心羡,趋而购之的。后一种,是书刚印出,钟先生就从长沙寄来的,非但不必自掏腰包而白看,还能亲获扉页上的题签,当作纪念品而存留于架上,或谓是收下一寸丹心了。这本不很厚的书,装帧、版式、配色和用纸,特点是素,素和雅常常为配。钟先生对自家书的外观设计,纵然不是亲自动手,想必也是有过见解的。而那本显得厚重的《儿童杂事诗图笺释》,是他一手包办,谁见了都会说好,好,离不开经营的苦心,连我这门外汉,抬眼一看,也知道不容易。张先生懂这里面的学问,他将这份功劳记在钟先生的身上,是“说开本、封皮、版式、套色、边框、字体、行距等等,都美得了不得。尤其笺释,每一首的,与诗和图对称,也是遍全书,恰好两面,真是神乎技矣”。技,并非雕虫之功,对身怀全才的编辑家,更不能算末节。我多年所干为报纸,深知画一个漂亮版面的难,况书籍乎?在这方面,钟先生也是“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因了他的学养,大到文章,小到装帧,都深有讲究。比起他的功力,我只有闻风而仰慕了。虽拜金主义大行其道,钟先生却不顺适其流,一仍旧惯,肯埋头于学海,所取者之远,恐为常人难及。纵使身外的浮躁气难以抗,却可以躲,寻片时之静。他能和张先生坐谈多时,想必也是话多投机吧!他俩的那一顿餐,没外人,喝没喝两口儿,我不得知,但推想即使是,也是小杯浅酌,因为据我的了解,二位的诗文虽好,却未必伴与酒香。语曰:“圣人之情见乎辞。”在我看,文心的交融,其境当远在李太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之上了。

比之李杜,张钟二先生的相似处,是年龄上同样有差距,在他们看,无妨顺天之则。钟先生离京前对我说,张先生又相邀,他念及对方春秋已高,不忍再扰,就婉谢了。这是有惜老之心。用张先生文章里的话说,是“人有至性,对事严谨认真,对人宽厚恳挚……用古语说是诚和敬。话都是发自心腹,有时甚至近于迂”,竟致使张先生不禁想到曾经出入红楼的废名。这是可感的一例,不妨升华为格言式:夫动心者,常在人情之微。

(一九九五年十月七日《新闻出版报》)

钟叔河先生

王建辉

萧乾老人写过一篇文章,题作《长沙出版四骑士》,称钟叔河是长沙出版界四骑士之一,且居首。依此想来,我也就大可不必再写此一篇,何况钟先生高名,也用不着我来佛头淋油和磨光。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对于这位同行前辈,既是本省同乡又为邻省同行的我,对他编辑方面的关注,可能比萧乾先生要具体得多,也要琐碎得多的。不贤识其小,也是古人的遗教。我也就写一些细而微的事吧,也就不管它“画眉深浅入时无”。

我与钟先生最初的认识,时在一九八四年。那是通信。我冒昧地给他去了一信,很快得到他的回复。复信人很有些客气地说:“能和您联系上,真是好高兴。”并说了他的一本书在中华书局出版,“印好后当然应送请批评”。但我在许多年里从未收到过这样一本书,虽然后来倒也得到过他好几种赠书。我曾自作多情,委婉地向他提起过这件事,他居然一点儿也不曾想起过他的什么承诺。自然,贵人多忘事,而且这也是常情,“口惠而实不至”的事常有,写信时总是很慷慨的,待到后来便也忘到九霄云外了,何况我当时还是一个嘴上没毛的愣头青。

通了许多年的音问,不过真正见面,则是差不多十年后,到了一九九三年了。

我到长沙去出差,这也是我少小离家头一次因公去湖南,尽管长沙离我的老家尚有一日路程。由好友王一方陪同,去钟的府上。一方和他在一个省的出版系统里,平时常去钟的家里,有时也为钟做点什么跑跑腿的事情。而且他写了一篇关于钟叔河的文章,征求了我的一些意见,承一方的好意强拉我居合作人之位,我遂将这篇数千字的长文,交给江苏的《书与人》刊出。说起来“我们的”这篇文章,比萧乾老人的那篇还要早上两年,也更早转载于《新华文摘》。

这一天钟先生本来有事要出外,知我要来,特地留在家里等候。见面自然少不了一番寒暄,可他的见面语,让我这个在他面前属于晚辈的人,实在不好意思,他说的是“久仰!久仰!”在他的书房里,我自然最先见到的是他醒目地挂在书桌一侧的周作人给他的亲笔信。话题便也从这里开始。

那天他很健谈。我有许久不曾听人这样谈天,他谈的多为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的轶闻琐事,比如他说******到八道湾去拜访周作人而未遇,而不是去访鲁迅的事,尽管我不太同意他的一些见解,比如那时的******正怀有一些空想主义,而周作人也正在鼓吹新村运动,所以对周作人的一些空想很感兴趣。但我们只作少量的插话。难得有这么一位高人和雅人,有这么好的兴致。事后下得楼来,一方说,到底是钟先生看重你,平时是不愿和人谈这么久的,而且和你谈周作人说到了小学生时代就对周的文章有兴趣了,平时和我们讲,只讲到青年时代喜欢周的文字。我想倒也不是,因为我与钟毕竟有许多年的联系,远道来的客人头一次上门,自然话多。不过我也不说出来,毕竟听人奉承是一桩乐事,何况还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喜悦。

第二次见到钟先生是两年后了。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是“你的成就越做越大了”。这同样地让我不自然起来,因为在他的面前,我无论如何是不好意思神气的。好在客气话以后,他是一个很实在的人。话题几乎是前一次的延伸。这一次倒是带了相机,于是由王一方给我和他照了一张合影。兴致之后,这次有时间把他的客厅仔细端详一番,那墙上挂满了镜框,内中嵌的都是当今名人的书信手迹,比如钱钟书之类。由此知道,先生晚年虽然城门不大开放,心情比较寂寞,现如今更是难得一下楼,而往日也曾经是交游遍天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

以两次见面的观察,钟的个头并不是太高大,突出的特征是,隆鼻大耳,脸有点儿长,颧骨略为突出,而目光颇有神。不过他的身体似乎常常不好,因为从收到他的第一封信起,往后的十多年间,好多信里都说到他在住院,也可能是人困病旅特别想写信的原故吧。最近的一次来信,也说是在病床上写的。

钟先生以编辑名家,以学者名家。国内学界有称其为近代史专家的,海外的学者称他是周作人研究专家。不过我看重他的编辑业绩。我在一次题为“编辑是什么”的讲演里,说到要加强对第二代编辑也就是钟叔河先生那一代编辑的研究。其中举的第一个例子,就说的钟的业绩。后来有一次通信,他说他注意到了这次讲演。他没有和我作过关于编辑话题的面谈,但在赠我的一本书上有这样一些手写体字,说到编辑这个角色:“我对编辑的‘位置’从来没有过高的估计,但深知做好一个编辑也不容易,如果要在种种权威面前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性格。愿我们共勉。钟叔河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字体如此隽秀,原以为是印刷在上面的,细看才知是给我的“特写”。尽管他好像并不看重这个编辑家、出版家的身份,可他仍然百分之一百二十地敬业、勤业和精业。

而这位出版的好手,好像又总在是非之中。因为是非,他的总编辑一职也做不成了,他也不忌讳这,说是“酒店关门我就走”,这是丘吉尔的一句名言。我在为他的《书前书后》写的一篇书评中这样写道,他在岳麓书社总编辑任上有三件大事,一是编辑出版《走向世界丛书》,二是编辑出版《曾国藩全集》,三是整理出版《周作人文集》。他对我的这一归纳,倒是有一分自得,我是从他的来信揣摩出他的这种自得的。可如此三事,也是风风雨雨时多。他退下若干年后,还有人化名著文,把他作为国中后来出现的周作人热的始作俑者,给予挞伐。他对此倒也达观,他说他可能猜得出此公为谁,可能也是认识的,尽管不很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他也不想去搞明白。不过他请朋友们放心,“此事不会对我有什么影响”。他说他挨骂已成习惯。为此,他还请人篆一闲章曰“风满楼”。由于一些年来风传的湖南出版界是非多,因此也有些人常纳闷,湖南出版界是怎么啦?不过我想,这种纳闷虽有一定道理却是多余的,以“能吃辣椒会出书”为自我标识的湖南出版业,总是有许多像钟先生这样的敬业的人士在辛勤劳作,在同业中让我辈羡慕的领先地位不会变移许多的。

写到这里,窗外风雨声又起。我的这一番“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多余的写作,也被打断了思路,就这样给读者吧。风雨声里,我不免无谓地驰思,这位隆鼻大耳的风雨骑士,为文,为政,孰优?自然,这不是我所评论的。而此刻,我习称的钟先生,又该在“风满楼”里继续他不完的编辑故事了。

(一九九八年一月《出版广角》)

世纪末,一位出版人的身影

王一方

如果我们不曾把当代出版活动视为一群“作嫁者”工匠式的文字爬梳和半儒半商的文化经纪,而是映射一个时代学术潮汐、烛照一程思想流脉的镜与灯,一道由肩负文化建构与积累双重使命的出版人参与构筑的人类文明的风景线,那么,我们会以更深沉的眼光去关注当代出版史上每一位长者、贤者的心路历程。钟叔河先生便是这样一位长者和贤者。

说起来,钟先生的出版生涯并不长。他早年投身新闻工作,不仅记所闻,而且结合读书思考现实与历史,力图做一位“思想型”的记者。但“五七”之秋,恰恰因思想而获罪,被扫地出门。后来又因不愿意放弃思想的权利而入铁窗。他先后做过车夫、钳工、木工、划线工、绘图员。一九七九年,“****”被改正,本可以归队重操旧业。此时他的年龄已逼近五十,却决计“逃”出新闻,凭借“作文考试”的高分加入湖南人民出版社。新闻与出版,虽说同属大众传媒,同是做编辑,但工作套路、思维方式多有不同:新闻需要热情奔放地介入生活,更多的是近距离的观察与思考。出版则需要老吏断狱的沉着,更多的是远距离的洞悉与建构。叔河先生编辑业绩上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他的报人经历,做记者时的那份机敏加上出版人那份追求厚重的秉性,使他很快就找到了诸如历史与现实、即时与永恒、文的宕荡与史的深沉的交汇点。两年后,便以《走向世界丛书》(先以单行本刊行,后来辑成十卷合订本)而声誉鹊起,北京、上海各大报、书评刊物都称赞这是一套好丛书,许多不轻易提笔的前辈与专家给钟先生写信,盛赞他的史学眼光与功底。钱钟书先生在信中说:“章实斋论史学,于刘子玄所谓三长中独重识;弟读尊编,即倾倒兄之卓识明见,而博采穷搜之学力又足以相副。”李普先生“半夜醒来,不复成寐”,写信给钟先生,建议他把各书卷首的叙论辑印成册,交新华出版社出版。杨宪益先生在信中表示:“您写的专文如果集成一册,翻译出来,我看会受人欢迎的。”李侃先生则在信中称这是一套“内容并不新奇的当代‘奇书’”,说自己近月来一直心耽于斯,“读‘总序’及叙论诸文后,感佩之情不能自已”。萧乾、黎澍及外国专家白霞等人也都写信表达了自己的共鸣与感激。英国海涅曼公司还致函钟先生,有意以英文出版他的书。一九八二年春,******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恢复后的第一次小组会议时,组长李一氓提议特邀钟叔河作为正式代表与会,并多次谈到湖南的《走向世界丛书》整理方法是个典型:第一,有一篇比较详细深刻的作者思想评传,对其人其书做了说明;第二,每一段落有个提要,是花了功夫的,给读者提供了很大方便;第三,书后有人名、地名索引,也便于查阅……单纯的标点是不够的。充分肯定了这套书的编辑经验。这里面也显示出钟先生所具备的新闻、出版两双眼睛和两种职业秉性的魅力。就这套书的内容而言,大多是一个多世纪前的旧事,当归于历史,但经过钟先生重新发现,精心辑注出版,对于处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国人来说无疑又是十分现实的话题。单本看,这些文字只是国人最初开眼看世界的旧闻片断,但辑成大系,整体观照,则反映出一股潮流,是先辈们心的呐喊。尤其可贵的是叔河先生一系列既有报人激情与文采,又具史家练达与犀利的叙论,使得这套书既是情绪的,又是理性的;既是可读的,又是耐读的。那时还不时兴幕后炒作,这套历史旧籍,引起学界、思想家如此的“聚焦”,在近二十年出版界亦堪称奇观。

同类推荐
  • 亲爱的我们都将这样长大

    亲爱的我们都将这样长大

    从14岁便开始写文的潘云贵,经过十年的成长蜕变,他对于当下的生活和世界有了更多别样的想法和感悟,诉诸于纸上是他的行动。他说:“面对一张空白的纸页时,总像面对自己年少时那颗真实的心,我说不了谎。”《亲爱的,我们都将这样长大》不是心灵鸡汤,也非说教手册,近40个篇章记录着作者的青春、成长、生活的个人经验,追求清新诗意语言的同时摒弃空洞的情绪,给予人向着下一站走去的勇气,充满真情,绝非滥情。
  • 中国经典诗文集-长生殿

    中国经典诗文集-长生殿

    中国古代经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诗人就写出了美丽的《诗经》和《楚辞》;以后,他们又创造了更加灿烂的唐诗和宋词。《论语》《老子》这样的经典著作,则在塑造、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作品既是联接所有中国人思想、情感的文化纽带,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
  • 荡不起来的秋千:刘国芳哲理小说

    荡不起来的秋千:刘国芳哲理小说

    刘国芳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微型小说作家之一,他的名字和他的经历已和中国大陆的当代微型小说发展史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人认为,在中国,只要是读书的人,就读过刘国芳的微型小说。《荡不起来的秋千》在创作上昭示了一种微型小说的典型写法和微型小说文体目前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和艺术成就。他对微开型小说这种文体的把握与运用已达驾轻就熟的程度,善于以小见大,平淡中见神奇;注重贴近现实,关注人生;歌颂真善美,鞭鞑假丑恶;讲究构思的精巧,追求艺术的多样,写实的、寓言的、象征的、荒诞的,摇曳多姿,是一本让人百看不厌的精品小说。
  • 中国十大喜剧故事

    中国十大喜剧故事

    为了让广大读者增进对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艺术遗产的了解,我们从元明清杂剧中选取了十部具有代表性和较高艺术性的喜剧名篇,分别为关汉卿的《救风尘》、白朴的《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郑廷玉的《看钱奴》、施惠的《拜月记》、高濂的《玉簪记》、康海的《中山狼》、李渔的《风筝误》、吴炳的《绿牡丹》等以飨读者。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荷塘月色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荷塘月色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丛书作者包括鲁迅、朱自清等作家,作品包括:茶杯里的风波、沉郁的梅冷城、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回梦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生命、丰收、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荷塘月色、红烛、狂人日记、等文章。
热门推荐
  • 艾泽拉斯的大地之王

    艾泽拉斯的大地之王

    曾经全球几千万玩家心中的信仰,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的艾泽拉斯,只有真正的踏足这片土地才能感受到的痛苦与绝望,家破国灭、父子相残这片大地无时无刻流淌着悲伤,同时还有无数英雄为了这个世界献出一切。罗泽:“军团不足为惧,英雄亦可追,只要站在大地之上我将是大地之王”ps:群号:43801574新手写作不易,只有你们的收藏、推荐和投资,才是我写下去的动力。
  • 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意志品质的培养,是自立、自主、自信。妈妈是伙伴,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养人容易育人难,当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当孩子的知心好老师,让孩子做你的贴心小棉袄。作为母亲,你有没有对自己养育出来的孩子颇有微词?有没有觉得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孩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母亲充满智慧的养育。善意引导,正确教育,深度启发,文明共处,身兼好妈妈与好老师,培养出了不起的孩子。
  • 我叫狐白

    我叫狐白

    这风还在轻轻的刮着,狐白静静地望着灰蒙蒙的天空笑着。我往前是谁我并不在意,我来自哪我也不在意,但现在在这个世上我只知道,吾名狐白!虽姓狐,亦不是狐!“狐白走啦!别在外面傻笑,和我回涂山!”“打死不去狐狸窝…”“涂山包吃包住。”“好嘞!我去!”就这样,狐白为了吃饱肚子,被迫来到涂山。经历这世间的百态,由天真单纯的小正太,渐渐变为心机腹黑…(坏猫群:465794740)
  • 妃悦君心

    妃悦君心

    刚穿越过来就被邪魅王爷压在床上,她无辜睁大眼睛“那个,我大姨妈来了……”“大姨妈?!哼!来人,给我将大姨妈抓来!”“噗……我说的姨妈不是那个姨妈,而是女人每个月都要来的……”“什么?!他每个月都要来看你?!你好大的胆子!”他说完便开始撕她的衣服,救命啊!她万分无奈羞涩下只好大声道:“姨妈就是女人每个月留的血啦!是血啦!!!”一夜“激”情后她悲催的发现自己竟穿越到一个弃妃身上,而昨夜那个凌虐自己的竟是她相公,紧接着神马情敌呀,自称是自己情人的家伙和英俊王弟接踵而来,更恐怖的是他居然有虐妻倾向“乖,是玩滴蜡,还是鞭打?”他在她耳边吹着热气,她紧闭双眼,老天!还是让她从哪滚来的就滚回哪去吧,她不玩了,啊啊啊……
  • 七十二朝人物演义

    七十二朝人物演义

    《七十二朝人物演义》,又题《七十二朝四书人物演义》,共四十卷。此书为明朝后期的作品,书中的“七十二朝”,非为七十二个朝代,而为列朝之意。小说每卷一篇,演绎一古人的故事。书中所撰之人物均见于《四书》。作者意在通过书中人物的品行从正反两方面劝诫世人,故本书不失为一部较佳的警世小说。
  • 杀手丑妻不好惹

    杀手丑妻不好惹

    她是江城冷家最尴尬的存在;传说她面带胎记,丑陋至极,谁靠近她,就会遭受血光之灾!他是国内赫赫有名的厉家三少;传说他俊美异常,男女通杀,却残暴至极,得罪他的人往往后悔来到这个世上!她人前是谁都可以踩一脚的小可怜,人后却是杀人不眨眼的黑道皇后。
  • 所有心动只为你

    所有心动只为你

    这是最美好的青春时代,林暖暖与易北寒青梅竹马,高冷的易北寒唯独面对这个善良可爱的女孩才会露出笑容,但有一天,一次变故,她转学了…待她回来,好像一切都变了。
  • 妖孽神王之绝色帝后打六界

    妖孽神王之绝色帝后打六界

    什么?上古神兽的一根毛就卖几百万个金币,那她不赚翻了!上古神兽雪凰、火羽朱雀、光暗独角兽、暗影麒麟……是不是太少了?没事没事,她还契约了不下百余的兽兽,自己都记不清谁是谁了!不过,青烟在手,万事无忧!近百只兽兽的名字及图样整整齐齐的记在了青烟原创出版的《璃兽集》上,虽然有点有损她的威名,不过好歹能认清她的兽兽们了……什么?丹药是很贵的,一颗特别普通的一品精元丹就几百金币!吼吼吼,某女一手掐腰,狂笑了三声,看来炼药师很吃香嘛!那她就不用担心自己吃不饱穿不暖了!
  • 南风许你有将来

    南风许你有将来

    我仍青春不忘,陪你万丈光芒。像是候鸟南飞,终有归巢。季南风VS鹿谨轩“鹿谨轩,明目张胆的偏爱,我给你。南风许你,有将来。”
  • 震碎星域

    震碎星域

    无上星域之主韩震,在星河大战前夕遭人暗算,拼死开启时空之门,携带无上功法穿越到了一个陌生的星域。这片星域十分贫瘠。不仅星力稀薄,就连修炼的资源也非常有限。人类处在食物链的底端,时不时的受到来自其他生物的攻击,提心吊胆。不过,就是这样的环境之下,韩震依然咬牙坚持了下来。因为不论如何,他要重回无上星域,拿回属于自己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