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41000000008

第8章 白银地区黄河古渡考(3)

上述诸说从大的范围来说是与文献中的记载是相符的。1986出版的《甘肃省景泰县地名志》说:“芦阳城东约五华里的吊(窎)沟古城,经考证为汉武威郡媪围县城。”李并成先生的《媪围县城考》一文也认为:今景泰县芦阳镇吊沟村大树梁大河北岸的“吊沟古城确系媪围古城”,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甘肃人民出社,1995年。大沙河即媪围河。

我们认为,《甘肃省景泰县地名志》、《媪围县城考》关于媪围县城和媪围水位置说,是符合文献中有关记载的。这里补充一点证据,就是从芦阳镇吊沟古城到凉州即今武威市凉州区的里数。据《大清一统志》记载:凉州到大河驿30里,大河驿到靖边驿40里,靖边驿到古浪驿60里,古浪驿到大靖堡120里,大靖堡到红水100里,上见《辛卯侍行记》红水到一条山镇64里,一条山镇到芦阳镇20里,上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芦阳镇到吊沟古城5里。以上共计439里,与前述汉简所记的397里相差42里。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提供的是从芦阳吊沟古城经由今古浪县城到武威的里数,这条路比较迂曲;而汉简所记载的是从媪围直接到凉州城的里数,比较直接。如果不经由古浪县城,而是从芦阳吊沟古城经大靖堡直接到凉州城,其里数当在420里左右,这与汉简所记的397里可以说是很接近的。这就说明媪围城在吊沟古城说与汉简所记大致是符合的。

这里还有两点是需要讨论的。一是《媪围县城考》所说的大沙河与《水经注》中记述的无名河是两条河,二者是不能混同的。二是关于媪围县附近黄河上渡口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前引傉檀在追击勃勃时,其臣焦朗说:“不如从媪围北渡,趣万斛堆,阻水结营,扼其咽喉,此百战百胜之术也。”这里的“媪围北渡”当指媪围县城北黄河上的渡口,其地在今景泰县五佛乡的沿寺村附近,河对岸是靖远县双龙乡的北城滩(说详下文)。所谓“从媪围北渡,趣万斛堆”,不是说由此渡口渡河,而是由此渡口东北直奔万斛堆(今宁夏中卫县西的沙坡头),《读史方舆纪要》卷62,第6册,第2961页,宁夏中卫下:“沙山,卫西五十里,因积沙而成。或云即万斛堆。晋泰始六年,鲜卑树机能作乱,秦州刺史胡烈讨之,至万斛堆,兵败被杀。”又《明史·地理志》宁夏中卫下:“西有沙山,一名万斛堆。大河在直南。又西南有温围水,流入大河。”此沙山当为今宁夏中卫县西之沙坡头。在万斛堆“阻水为营”,以“扼其咽喉”—截断勃勃东归夏国本营之路。

我们认为,早在西汉末年,媪围县城及其附近的黄河渡口已是由长安到河西四郡的主要线路。其具体路线是长安—安定郡高平县(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市)—媪围—武威姑臧县。当时窦融由凉州率军队到高平,走的当是这条路线。而且由媪围县城北沿河东北行,可到北地郡的灵州等地。

媪围北渡即后来的乌兰津。公元535年,可朱浑道元从渭州出发,“帅所部三千户西北渡乌兰津抵灵州”《通鉴》卷157,第4860页。又见《周书·可朱浑道元传》和《北史·可朱浑道元传》。这是关于乌兰津的最早记载。除了乌兰津外,与之相关的地名还有乌兰关、乌兰戍,乌兰县、新泉军和会宁关。要考定这些地名的位置,唐会州治所会宁县的位置是一个关键。因为有关的文献中,明确地记载了唐会宁县与会宁关、乌兰县、和乌兰关等的方位和里数,只有考定了前者的位置,才可以进一步考定后者位置。

关于会州,《元和郡县志》卷4会州下记载说:

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于此,土人张信罄资饗六军,太祖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周武帝保定二年废州,改为会宁防。隋开皇元年改防为镇。武德二年讨平李轨,置西会州。贞观八年,以此州仓储殷实,改为粟州。其年,又为会州。天宝元年改为会宁郡,乾元元年复为会州。

上述记载说明,会州始设于西魏时,先后改称会宁防、会宁镇、西会州、粟州,唐时仍为会州,或称会宁郡,治所为会宁县。唐会州州治会宁县的治所在哪里?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学术界的看法是分歧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说在今甘肃靖远县。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江西教育版社,1986年,第322页会宁县条。《中国历史地图集》将会宁县标定在今甘肃靖远县。最新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也认为在今甘肃靖远县:

唐武德二年(619)改凉川县置,为会州治。治所即今甘肃靖远县。贞观八年(634)为粟州治。同年复为会州治。《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册,1033页会州条。

以上数家都认为会州州治会宁县在靖远县(以下简称为“靖远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故治在今甘肃靖远县东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1020页会宁县条。严耕望先生的观点前后有点不一,前面肯定地说:会州治所会宁县在今陡(笔者按:原文误作“徙”)城堡地区约E104°30′·N36°50′或稍东,在黄河东岸。《唐代交通图考》第2册,411页。按:陡城原属于甘肃靖远县,今改属甘肃白银市平川区。后来又说:

唐之会州当在陡(原文误作“徙”)城堡地区,或稍北也。然参之下文所考河池及会宁关,又似当在陡(笔者按:原文误作“徙”)城堡东与打拉池间。《唐代交通图考》第2册,411—412页。

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书的唐会州会宁县在今甘肃靖远县说是错误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的在今甘肃靖远东北说在方位上是比较接近的,严耕望先生的陡城地区说在范围上是正确的。我们认为,会州治所会宁县就在今甘肃白银市平川区水泉乡陡城村的陡城(以下简称为“陡城说”)。下面从4个方面来证明唐会宁县为今陡城说。

1.以会州与原州间的里数来验证。

会州与原州间的里数,《通典》有三条记载,均为400里;《元和郡县志》有两条,均为390里;《太平寰宇记》有两条,一为400里,一为390里。《通典》卷174会州会宁郡下(两条)、卷173平凉郡原州下(一条);《元和郡县志》卷4会州下(一条),卷3原州下(一条);《太平寰宇记》卷37会州下(两条)。由此可知,唐会州到原州之间的距离在390至400里之间。关于古原州到会州的交通路线,严耕望先生是这么说的:

由原州西北行约90里至石门关,又西180里至河池(盖今干盐池堡或其西之打拉池),又西120里至会州治所会宁县(今陡城堡地区约E104°30′·N36°50′或稍东),在黄河东岸。《唐代交通图考》第2册,411页。

严先生所说的路线和里数大致是接近的。正如严先生所说,“今日由固原西通靖远汽车道尚承袭唐代路线也”,《唐代交通图考》第2册,412页。大体上是沿今固原——海原——靖远的公路线行进的。从原州州治今宁夏固原市西北行到海原县为210里,《读史方舆纪要》卷58,第6册,2807页,海剌都堡条下:“(固原)州北二百十里。”按:海刺都堡即今海原县治海城镇。《大清—统志》卷259,第16册,第12912页,海剌都堡下:“在固原州西北170里”,与《读史方舆纪要》所记相差40里。海原县到干盐池即今海原县盐池乡驻地甘盐池为68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第3册,5760页,海原县盐池乡条下:“在海城西北34公里”。海城即海原县城驻地海城镇。甘盐池到打拉池即今白银市平川区共和乡驻地为50里,打拉池到靖远县的里数为70里,《读史方舆纪要》卷62,第6册,第2968页,迭烈逊堡条下:“打剌赤堡,(靖远)卫东70里,……又东50里为乾盐川堡。”打剌赤即今打拉池,乾盐川即今甘盐池。而且与打拉池到平川区水泉乡陡城的里数相当。以上里数相加为398里,这与上述唐会州到原州间390至400里的记载是完全符合的。这是唐会州会宁县在今白银市平川区水泉乡陡城村陡城的证据之一。

2.以河池与会州间的里数来验证。

《元和郡县志》卷四会州会宁县下记载:

河池,西去州一百二十里。其地春夏因雨水生盐,雨多盐少,雨少盐多,远望似河,故名河池。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盐池乡条记载说:

在海原县西部,西华山西麓。……以境内甘盐池简化得名,……中部为盐池盆地,气候干旱,有盐湖。……乡人民政府驻地甘盐池,在海城西北34公里,……西北1.5公里处有盐湖,因名。亦名甘盐池。……海原—靖远公路经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第3册,5760页盐池乡条。

唐河池即今海原县盐池乡驻地甘盐池,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池盐产地,位于唐代由原州到会州的驿路上,上引《元和郡县志》记载由河池到会州会宁县的距离为一百二十里。前引《读史方舆纪要》迭烈逊堡下记载:

打剌赤堡,(靖远)卫东七十里,……又东五十里为乾盐川堡。”《读史方舆纪要》卷62,第2968页。

《大清——统志》兰州关隘类下也记载说:

打拉赤堡,在靖远县东七十里,……乾盐池堡在县东120里。《大清一统志》卷253,第16册,12688页。

上引两条记载都说明,靖远县东70里是打拉赤堡即今打拉池,再往东50里是乾盐池堡即甘盐池,靖远县到乾盐池为120里。如前所述,今甘盐池到靖远县城关镇的里数,与甘盐池到水泉乡陡城的里数相当,也应该是120里。这就证明,陡城是唐会宁县治,它与河池即今甘盐池的距离是120里。这是陡城为会宁县治的证据之二。

因为唐原州至会州的道路与今固原—海原—靖远的的公路线大致相仿,而且里数也比较相近,所以“靖远说”也是符合文献中记载的会州与原州间的方位和里数的。不仅如此,“靖远说”还符合《元和郡县志》所记会州与河池间的方位和里数的。在这两点上,“靖远说”与“陡城说”的比分是二比二的平局。

3.以会州至兰州间的方位和里数作验证。

会州与兰州的方位与里数,《通典》有3条记载,均为420里;《元和郡县志》有2条,均为380里;《太平寰宇记》有4条,其中3条为420里,一条为380里。《通典》卷174会州会宁郡下(两条),卷174兰州金城郡下(一条)。《元和郡县志》卷4会州下(一条),卷39兰州下(一条)。《太平寰宇记》卷37会州下(两条),卷151兰州下(两条)。以上记载中,会州与兰州间的里数共9条,有6条的记载为420里,三条为380里,相差40里。那么在这两种记载中,哪一种记载比较符合这两地的实际里数呢?

在以兰州和会州间的距离来论证会州会宁县的位置时,严先生引用了一个错误的数字,从而作出了一个不合乎实际的判断。他说:

检《一统志》兰州府卷,靖远县在府东北二百三十里,则唐之会州盖在靖远北百里以上。……由此推度,则唐之会州当在今陡城堡地区,或稍北也。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2册,411页。按:严先生此处所引靖远县至兰州里数见《大清一统志》卷252,第12630页靖远县下。

必须指出,严先生引用《一统志》所记兰州至靖远县的距离是错误的。因为兰州到靖远的直线距离为190多里,其实际距离当然不会是230里。另据《读史方舆纪要》靖远卫下说:“西南至临洮府兰州三百五十里。”《读史方舆纪要》卷62,第6册,第2963页靖远卫下。该书金县十字川堡下还记载说:

《舆程记》:兰州东六十里为买子堡,又东百里为一条城,又东九十里为平滩堡,又九十里而至靖远卫。

将《舆程记》所记兰州至靖远县之里数相加为340里,由此可知兰州至靖远县的里数应为340或350里,而严先生引用的《一统志》,在记载兰州至靖远县的里数时少了110里到120里。因为在里数上相差100多里,必然导致在确定唐会宁县位置时左右为难,这就是严先在谈到唐会宁县位置时总是飘忽不定的原因。

找到严先生的失误后,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兰州至靖远县的距离不是《大清一统志》所说的230里,其实际距离是340或350里。已如上述,唐宋文献中所记的兰州到会州距离为380里或420里,如以380里计,那么唐会宁县当在今靖远县东北三四十里的地方。靖远县到陡城所在的水泉乡的距离为七十里,《甘肃省靖远县地名资料汇编》,靖远县人民政府1982年编印,第76页《水泉公社概况》:水泉公社“距县人民政府36公里”。水泉公社已改为水泉乡,原属于靖远县,今改属白银市平川区。再加上兰州到靖远县的340里或350里,就是412或422里。这与唐宋文献中所记兰州到会州的距离420里可以说是若合符契,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说明唐会宁县治就在陡城,同时也说明唐会宁城是不在靖远县城所在的城关镇的。这时候“靖远说”与陡城说的比分已成了二比三了。

还须指出,上述《读史方舆纪要》引述的《舆程记》,记载了一条重要的道路,即兰州—买子堡—一条城—平滩堡—靖远卫的道路。买子堡即今榆中县来紫堡乡来紫堡村,一条城即今榆中县青城乡驻地新城,平滩堡即今靖远县平堡乡驻地平滩堡。如上所述,由固原市经海原县到靖远县的道路是一条丝路古道。从《元和郡县志》等书所记的会州至兰州的道路和里数来看,从靖远经平滩堡、青城、来紫堡到兰州的这条道路也是一条丝路古道。

4.从有关会宁县城的记载来验证。

《元和郡县志》卷4会州会宁县下记载:

黄河堰,开元七年,河流渐逼州城,刺史安敬忠率团练兵起作,拔河水向西北流,遂免淹没。

这条记载说明,会州州治会宁县城在黄河边上,所以河水才会“渐逼州城”,对州城形成威胁。因此刺史安敬忠才在州城临河的地方修建堤堰,迫使黄河水西北流,使州城免遭淹没。因此是否濒临黄河,这里的黄河是否西北流,就成为考证会州州城时必须要考虑的条件之一。

在今水泉乡陡城村附近有3座古城,一座叫缠州城,另一座叫柳州城,还有一座就是陡城,因此笼统地说会宁县城在陡城地区或陡城是不行的。缠州城和柳州城位于陡城村东北约两三里一个叫水头的小村庄的东面,关于缠州城的简况如下:

位于水泉公社陡城大队水头生产队东面……该城略呈长方形,东西长305米,南北宽274米。南城墙中央设一门。城墙下厚11米,上厚1.6米,斜高10米。城北墙东部残毁,中部原先可能有门,因城墙残破看不出痕迹。……

关于柳州城的情况如下:

同类推荐
  • 唐盛王朝

    唐盛王朝

    理科男李乾承重生大唐,成为唐朝太子李承乾,将现代的东西一点一点搬到唐朝,削弱门阀,炮击外邦让唐朝成为真正的天朝上国。他的人生目标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封侯非我意

    封侯非我意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小孩子才做选择,而我,全都要
  • 三星堆之101个谜

    三星堆之101个谜

    如果有人问,中国最神秘的图书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山海经》。如果有人问,中国最具魅力的青铜文明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三星堆……三星堆,一座古城,一个迷失的古国,跨进三星堆,就是跨进一座谜的城,一个谜的国度。
  • 开江文史典藏

    开江文史典藏

    2013年,开江建县1460周年,《开江文史典藏》是开江县本土历史文化的风采展示。
  • 中国历史大讲堂.隋唐史话

    中国历史大讲堂.隋唐史话

    从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之后,全国分裂近400年之久。到了南北朝末期,由于阶级与阶级间的和民族与民族间的长期斗争,使社会阶级和社会经济状况发生显著的变化:首先,在长期动乱中,士族们阀势力衰落了。在侯景之乱的过程中,“江东百谱”的名门望族已经“覆灭略尽”(《北齐书》)卷四五)。南朝从刘宋以来,便限制士族势力,使“寒人掌机要。”至于北朝,由于少数民族掌权,士族地主的势力,始终不如南方那样强大。西魏能够实行“擢贤良”的政策,反映士族们门阀已经无力左右国家政治。其次,南北朝数百年间,由于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他们不仅共同生产,而且和汉族人民一道与各族统治者进行斗争。
热门推荐
  • tfboys之千玺的九尾狐之恋

    tfboys之千玺的九尾狐之恋

    我愿用三世繁华,换你的一吻;愿用三世倾城,换你那美丽的容颜;愿用三世财富,换你一缕发丝;愿用三世岁月,换你永远的欢乐;最后,用我三世的花天酒月,换你砰砰的心跳。我不想让你受到一点点的伤害,我会用所有的能力,换成你的三世;就算陪不了你到天长地久,我也会一直爱着你。愿宠你三生,爱你三世;愿爱你一生一世,三生三世。
  • 英雄诀

    英雄诀

    茫山之脚,白云之巅,猿兽啼叫,苍鸟争天。溪河东畔,茂林之间,隐有一村,似如神仙。名为英雄,藏匿人间,世人互道,终不得见。天降一子,黑发碧眼,手执天剑,斩破玄关。亦萧亦云,唯处无天,英雄论道,屹立地天。
  • 曼陀罗的黑暗

    曼陀罗的黑暗

    她,从小就在黑暗中度过。她,小小的心里充满的只有复仇。她,就是一座冰冷的冰山,等待着命运中的他来融化他,又能否得到她的心?敬请期待曼陀罗的黑暗
  • 捡到一只始皇帝

    捡到一只始皇帝

    有什么比穿越到先秦去对抗白起更让人头疼?秦质子异人要将他的侍妾赵姬托付于我。书名又为《始皇帝养成计划》,《我绝不要当缪毐》。
  • 重生后太子终于对我动手了

    重生后太子终于对我动手了

    1对1宠文身娇玉贵、矫揉造作、无一不精的贵女萧滟馨笃信无人敢娶,无人敢要,她就能自由自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潇潇洒洒、吃喝玩乐过一生。什么?!你这个纨绔殿下什么意思?谁要你娶我了?天啊!纨绔配戏精,还让不让人活啊?
  • 网游之剑行江湖

    网游之剑行江湖

    游戏新作《剑刺春秋》已开始上传,请继续支持!谢谢!
  • 重生之巨富

    重生之巨富

    八十年代,错过了经商。九十年代,错过了创业。00年代,错过了网络。10年代,我们就成了草根了。向涛:要是能从头再来。。。。。。?
  • 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

    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 混血巨星很任性

    混血巨星很任性

    四国混血的卡蒂丝·布朗作为全新一代国际巨星,年仅22岁便火遍全球。回到中国后,被喜欢得那是不言自明的。一天,一个男人来接机,“你母亲让我来接你。”他说。卡蒂丝问,“为什么是你?你又是谁?”他说,“你的未婚夫。”卡蒂丝疑道,“我怎么不知道?”“我也是昨天才知道的。”“一定是我妈说的,她似乎给我提过……但我可不喜欢你。”“我喜欢你就够了。”“你!无耻!”回到家。未婚夫的弟弟一看见卡蒂丝,就惊叫,“女神啊!你给我签个名好不好?”卡蒂丝不悦,“不要,今天我不高兴。”他愤然道,“谁敢惹女神不高兴啊?”卡蒂丝指了指身后的韩轩城。韩若离一颤,“哥……你和她什么关系?”“一纸婚约。”话未言尽,韩若离就疯了,“哥,你一定要追到她呀!她真的特别特别是我的梦寐以求!每天喊她嫂子那得多好啊!”从那天起,几乎每天他韩若离都被卡蒂丝揍一顿,被韩轩城嫌弃一天。二者本就非自愿,何苦要点鸳鸯谱!
  • 凰回巢兮云归来

    凰回巢兮云归来

    总而言之,重生复仇的壳,狗血言情的头,权谋的脖子,种田的心,还有那么点天作之合,情定三生,旗鼓相当的意思。虽然很慢很慢,但会努力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