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45400000046

第46章 后继有人故事没完(1)

●远生的长子黄席群,自幼有神童之誉。

●陈叔通和刘厚生,总是把钱准时汇到他们手中。

●死又何足悲,生又何足喜,远生的先见之明百年后也不会磨灭。

●公元1956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电报指示。追认黄远生为烈士。

●各大学新闻系师生及研究中国新闻史和近代史的学者,想买一部《远生遗著》作参考,到处都买不着。

●有人说,他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个以笔作枪的爱国英雄。

●1992年,盗墓贼看到黄远生坟头上的墓碑,新乡人说是文物,便动手挖坟盗宝。

远生的长子黄席群,自幼聪明,博闻强记,有神童之誉。母亲一生只生育了他这么一个儿子。生他时难产,产钳在婴儿脖子上留下一个永久的疤痕。他很弱小,出生后三天不睁眼睛,是庶祖母用棉花滴奶,把他喂养活了。

黄席群从金陵大学毕业后,在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供职。他总忘不了父亲的生前好友为着扶孤的那份责任,对他和弟弟们给予的关心帮助。本来父亲遗留的钱,由陈叔通、刘厚生二位先生共同经营,后来因为陈叔通是兴业银行的董事,便由刘厚生一人经营。刘厚生,名刘垣,字厚生,江苏常州人,民初曾任农商部次长,以后一直经营张謇(季直)的大生纱厂。无论是陈叔通还是刘厚生,他们总是把钱准时汇到远生的眷属手中,使一家大小衣食无忧,兄弟三人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直到大学毕业以后好几年才不管了。

民国九年,陈叔通路过九江,特意上岸探望远生的遗孀和儿子,还带着席群到1 5里外的莲花乡为远生上坟祭奠。

黄席群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及后来在中央通讯社任职期间,刘厚生每次路过南京几乎都要写信或打电话约席群到下关旅馆去吃饭,询问其学习和工作情况。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陈叔通和刘厚生筹划并督导远生的次子席椿、三子席棠由上海赴德国留学,分别攻读无线电和地球物理专业。后来二人均为大学教授。

1931年,商务印书馆向内政部申请审定,准备重印《远生遗著》。部方认为其中《对三大势力之警告》、《记者眼光中之孙中山》等五篇应该删削掉。远生之子席群不同意。直到1934年,陈叔通、陈陶遗与主持申报的史量才商定,由申报馆出资500元,将该书交上海科学公司重印,将上述五篇别为附录,印成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同时发行。1938年1月又印发了增订初版,书为二册,由黄席群作序,书中补了《与陈叔通书》、《与傅分文之书其一其二》、《亲民电报汇编序》及《小叫天传》、《新茶花一瞥》共六篇。后面这两篇谈论戏剧的文章正是林志钧当初选编时多方托人在上海转抄而始终未抄得的,是一位亲戚在常熟某家小报上看到后剪寄给编者的。

在此增订初版印发之前,席群分别请父亲的生前好友关赓麟、张君迈为此书写序。二位欣然应允。席群在金陵大学拜访关赓麟时,关就像见到了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到远生的儿子已长大成人,且慷爽好学,循循克家,关感到很是欣慰,对席群回忆说:三十二年前在北京我与令尊相识,同在邮传部共事。我去欧美回来后转人邮传部,那时黄先生去日本留学,归国后我们又在同部任职,办公之暇从事新闻业,时时相见于人海中。黄先生健谈又好客,论议风生,常常使四座倾倒。当时被誉为中国三少年的,就是黄远生与张君迈、蓝公武。黄先生尤其善于条理文字,是天生做新闻记者的人物。他主持的报纸风行一时,不胫而走全国。他与其他同业者不一样的是,论事不存成见,争辩中能尊重对方的人格,肯认自己的错误,这都是个人修养的美德。其论文艺,第一义在大胆,第二义在诚实无欺。自民国初元以至三四年间,国事操在项成之手,黄先生在《少年中国周刊》、《论衡杂志》、《庸言》上发表论著最多,其责备讽刺警告项成及其左右,为说百端,不少隐避。说我国的政治家是不倒翁,是皮球、是猪脬,是琉璃蛋。说政客无节操无主张,一以便宜感情用事。批评之言,逆耳至此,人所不敢而君能之。

关赓麟所写的序文中说:“当时海内名记者寥落可数,黄远生初与丁佛言、刘少少齐名,而其终乃先邵飘萍、林白水及祸。岂不哀哉!”

张君迈的序写于1937年2月。张见到席群时颇为伤感,悲痛地说,当年在伦敦听到远生遇难的噩耗后,就常想写一篇纪念文章,今日你来索文,正好补上以前的过失。他回顾了二十五年前与远生共同创办《少年中国周刊》的情景,还特别提到当年帝制风潮,他自德国去英国时的一段经历:经驻英使节施植之的介绍,张认识了《每日先锋报》的某编辑,就在先锋报上投登了一篇稿件,力言袁氏背叛共和国体之非。此文被北京《英文导报》主笔陈友仁先生转载。袁世凯知道后,就电告驻英施植之查究。施派馆员曹云祥找到张说:“孙文拘囚的房子还在,如果先生在英国再有文字登报,惟有以对待孙文的办法对待。”张回答:“公等此言既出口,我只有视为使馆负责人之言,将报告英国政府以求保护。”大概也知道这种违犯公法的举动,可一不可再,曹便说:“这是与先生戏语,并非真有为难的意思。”后来国内反袁斗争广西继云南而起,张君迈请发护照返国,使馆中填日月坚持要用洪宪元年的官印。张坚决反对,并就此事在英国大加宣传。一天,他去吴稚晖先生寓中拜访,适逢吴自阅报室回来,一见面就对张说,黄远生在旧金山被刺。张君迓慨叹,反袁之同志,如远生这样的人,竟死于非命,这是政敌之误会所致。但死又何足悲,生又何足喜,远生的先见之明百年后也不会磨灭。

在序中张君迈写道:我在此十余年的政治巨变中,一无所建树,只能保洁白之身,不起抢夺政权之念,不作乞援外国人之举,不忍牺牲青年作为政争的工具,不放弃良心之所信以求一己之富贵利达。我只有尽国民一分子应尽的义务,不苟同,不立异,所以自守者如是。公在黄泉之下,倘以为可友而犹以之为友,则两人生死虽异,而仍不失为柏拉图所说的灵魂合一的良友。

抗战时期,一个偶然的机会,黄席群认识了政府要人张厉生。此人也很爱读远生的文章,颇想设法重印《遗著》,但因筹不出一大笔钱,又买不到好纸,只得作罢。张厉生对警告三大势力及访孙中山那几篇文章也未表示异议。尔后,席群再没有为谋重印《遗著》而奔走。

解放初期,黄席群托人向中华书局商洽重印《遗著》,并寄去初版一部,请检查考虑。搁置经年,毫无结果,后来只好将书索回。

公元1956年11月26日,江西省民政厅转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11月1日有关电报指示精神:根据黄为基(远生)的实际情况,追认他为烈士,给予一次性救济。

“文化大革命”的阴霾廓清以后,学术空气日趋浓厚,我国新闻工作者、各大学新闻系师生以及研究中国新闻史和近代史的人们,想买一部《远生遗著》作参考,到处都买不着。

岁月悠悠,转眼黄席群也到了古稀之年。经历了许多磨难沧桑,劫后余生的他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当年父亲虽公开反袁,但不只身远游赴美求学,而暂时隐居在上海或者别处,过上几个月,等到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他也可保安然无恙了。但他很快否定了自己这种近似天真的想法。因为父亲即使不死于1915年,只要他争取自由,力图上进,依旧大胆地批评独裁和腐败,也难免像林白水、邵飘萍、史量才那样死于奉系军阀或蒋介石之手。如此看来,要想做一个真正追求光明,主张正义,维护真理的新闻记者,非把生死置之度外不可。

1985年9月,黄席群登上庐山,参加黄远生的学术讨论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有关黄远生的研讨会。由全国新闻学会主办,出席会议的都是中国新闻界、史学界、教育界、出版社、图书馆、博物馆、情报资料和理论宣传部门的知名学者和专家,近80人。

与会者的发言和论文都充分表达了后人对新闻界先驱者的尊敬与怀念。许多学者认为,远生一生短暂,声名显赫,虽然他理想的光焰被黑暗扑灭,但生命并非终于墓穴。他早已长眠于宁静的天界故乡,但活着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他的价值。

就在这一年的年初,甘肃新闻学会、甘肃新闻研究所及兰州大学新闻系,在兰州大学举行了黄远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会,特邀在西北师范大学任教的黄席群教授出席。此前《新闻研究资料》于1984年开辟了《纪念黄远生》专栏。而此次在九江召开的黄远生学术讨论会,是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商务印书馆和江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会期五天,收到论文29篇。会议还收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全国政协常委著名学者梁漱溟、全国政协委员老报人顾执中、徐铸成、陆诒五位先生的题词。

与会者认为,黄远生热爱国家、追求进步,在20世纪初的那个年代,在民国初年就提出报纸应该是公共的舆论机关,要为社会立言,为人民奔走呼号,要向当时的当权者督权,这些都是了不起的。

黄远生可称之为暗幕上的一颗明星,仅仅四年的记者生涯,短暂而灿烂。在他身上看不到阿谀奉承,看不到奴颜婢膝。他的笔像利剑击中黑暗势力和腐败堕落。像他那样在乱世中驰骋的新闻记者,对当今的新闻记者来说,简直不可思议。有人称远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个以笔作枪的爱国英雄。有题词说,远生学问渊博,胆识过人,文章健美,词锋犀利。

时任全国新闻学会会长胡绩伟特为此次会议作词《九江会》:

滔滔九派育奇英,笔战枭雄天地惊;

字字敲抨千夫首,篇篇激励百姓心。

牯岭脚下研遗著,竹泉庄中学精神;

百家畅怀抒己见,待放百花盼来春。

两位广东来客在此学术讨论会上出语惊人:“黄远生系阴差阳错被中华革命党误杀。刺客名叫刘北海,是一个反袁英雄。”

与会者听后一片谔然。就在几个月前,即1985年3月18日至21日,纽约《联合日报》还以《报界奇才黄远生》为题发表文章说,误杀之说,未可轻信。从现在的史料看,黄远生由京而沪,由沪而美,不但不受抬举,反而一再表示悔恨。这个黄远生,对老袁来说,是他的心腹大患。何况黄在京多年,知道许多政海秘密,如果他再接二连三地端出来,袁世凯将何以见人!以袁的力量,黄远生即便远走美国,照样也逃不出他的手掌。黄远生死于袁世凯的密谋,应该是势所必然和毋庸置疑的。

广东来客黄流沙是广州市文管会研究室主任,1961年曾在《新闻业务》杂志上发表过《从进士到记者的黄远生》一文;孙文铄是广州暨南大学新闻系研究室主任。二位学者几十年不懈地关注并查访这一世纪悬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旧金山华侨口中获悉1915年黄远生血溅都板街的实情,言词凿凿。

至此,适逢黄远生诞生一百周年,遇害七十年之际,其被误杀的真相大白。黄孙二位学者终于为七十年来对此案各种各样的猜测,划上了一个句号。

故事还没有完。1992年11月间,一个盗墓团伙来到了九江十里铺,从大路拐进路西一条布满杂草的小路,走田埂,翻小丘,来到第二个小山丘的半坡上。

黄远生的坟茔在大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中静默着,与绿草灌木青松相伴,除了鸟鸣婉转,偶尔会有樵夫匆匆的脚步。

这伙罪犯刚盗掘了岳飞太夫人等几位名人墓葬。到这儿一看坟头上的石碑很大,肯定是乡人所说的那个姓黄的,是文物。于是就动手挖坟盗宝。怎奈七十三年前下葬时,内棺外棺都是用粗瓷碗加糯米饭密封的,很坚固。盗墓贼汗流浃背无法打开,只好将棺材钻开两个小洞,掏出尸骨寻找金子和文物。结果却空手离去。

第二天,守山人上山砍柴时发现尸骨抛在外面,方知盗墓贼所为。不久,此盗墓团伙被抓获。他们供称:乡间传说,十里铺那个墓主人了不起,被砍头后脖子与头之间用金子箍着。我们是想发财,抱着“要致富,就盗墓”的思想去的,但什么也没有挖到。事后文化局及文物保护部门提供2万元,由山主人收拾整修好坟茔。

2004年9月政府将黄远庸墓迁入九江烈士陵园。

远生没有留下金银财宝,但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无形的精神财富。时间愈久,愈加珍贵。

附记:黄远生的子孙们

远生的三个儿子均为大学教授。其中次子席椿为博士生导师;三子席棠为博士;三儿媳高怀蓉是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福建省政协常委,任美国IEEE高级会员,其传略被收录在《华夏妇女名人词典》,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杰出妇女名人录》、《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国际名人辞典》等多种传记书典。

他的孙子孙女几乎全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多为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博士乃至博导。孙女黄兰、黄上仪均为高级工程师;孙子黄上腾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曾获国家863高技术计划“七五”重要贡献个人二等奖;孙女高上凯系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孙女高上达是福州医大副教授;孙女黄上元是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博士,现居美国从事IT行业;孙子黄上恒是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孙子黄上涵,留学美国麻省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美国某公司高级软件工程师。儿孙大多从事教育事业。其中孙女黄蓉获兰州市优秀教师、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他的重孙辈更是注重高学历,有数名在美国留学。一个叫黄谦的重孙,中学毕业就考过了托福和GRE。真可谓黄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尤其是三个儿子的身世具有传奇色彩:

长子 黄席群

黄席群,字济生,笔名雪禽、西琼、君羊。1909年出生。1931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曾在燕京大学研究院历史学部进修一年。先后在金陵大学、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任职。1951年来兰州,历任兽医学院、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如今,95岁高龄的黄席群,退而不休,仍以其深厚学养为国尽心尽力。

黄家的小孩是“神童”

宣统元年闰二月(1909年四月),黄席群诞生在江西九江莲花乡的一个四合院里。不料席群6岁丧父。在他幼小的记忆中,父亲对他十分疼爱。辛亥革命那年,他和母亲由北京回到九江老家,是父亲留着眼泪送他们走的。到九江后,3岁的席群在距离九江五十多里的赛湖桥下听到了辛亥革命的枪声。

母亲余氏比父亲大一岁,一生只生育一子。她虽然识字不多,却一心供儿子读书。6岁的席群被送到亲戚家聘请的一位叫刘奉书的先生门下念书,是私塾式的。第一课,就是刘先生教学生认字,席群一下子就认了一百多个字。先生让他从头再认一遍,他居然全都认得出来。刘先生惊讶地说:“我这些年教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学生,从未见过如此聪明的孩子,真是个神童呀!”于是,黄家的小孩是神童的话,一下子在家乡传开了。

同类推荐
  • 借我春秋五十年

    借我春秋五十年

    本书是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也是作者的又一部宏篇巨著。作品叙述并描写了一个英俊少年从戏剧舞台到政治舞台的人生历程。洋洋洒洒、流畅生动的文字展示着作者精彩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真诚感悟。《借我春秋五十年: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有众多人物形象,立体而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句时髦的词语——我们很快就与他们“零距离接触”。作者对亲历的数十个文化事件的详细描写真实地揭示了座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堪称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借我春秋五十年: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配有百余幅历史图片,展现着作者所处时代的鲜明特色,书稿更加显得生动而丰满。
  • 20世纪中国文学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变奏

    20世纪中国文学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变奏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与学术背景,重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进程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问题。本书的方法与特色是:第一,由单薄的个案研究与历史描述模式转向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模式。第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观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第三,贯彻了中外对话的理论生原则和方法原则。本书既有明晰的历史线索,又有厚重的观念辩析,为今后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参照和观念指导。
  • 中国古典文学故事·忠义故事

    中国古典文学故事·忠义故事

    古典文学忠义故事有很浓郁的时代特色,故事中的背景奸臣当道祸乱苍生,有志之士无辜受难,但是结局大多是大圆满结局。好人有好报,报仇雪恨,坏人得到应有的下场。本书就为你节选了两个典型故事。
  • 一切的一切,都交给时间吧

    一切的一切,都交给时间吧

    这是一本汇集了山本文绪近十年的“感悟之书”。有山本文绪从公司辞职回父母家“啃老”的回忆;有结婚离婚再婚的情感波折;有从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到直木奖的欣喜和忘乎所以;有因得直木奖而患抑郁症的困境;如此这般,作者在这十年间,抱着各种不同的心情,为各种不同的媒体所写的散文随笔,时而戏谑,时而严肃。文体虽各不相同,但确是作者将最真实的自己用最真诚的心意,一览无遗地呈现给读者。暖心的文字,贴心的感悟,送给每一个在迷途中的你……
  • 把生活过成你想象的样子

    把生活过成你想象的样子

    想象比真实更有力量!很多人的委屈,只源于失去了想象的勇气。那些看起来很自由的生活,那些看起来很困难的事情,你只要去做了就会发现,其实并没那么难;你只要肯尝试就会发现,其实并没那么遥不可及。一切动人的思念,都会使世界越来越大。所以,任何时候,都别失去了那份去想象的勇气。本书为励志故事集,每段故事,都有难忘甚至凄美,但坚决不萎靡的生活态度。每段故事,在最疲惫的时候,给你收获的勇气。
热门推荐
  • 斗罗大陆同人之绝世唐门起源

    斗罗大陆同人之绝世唐门起源

    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霍雨浩,让创世神选中,来到斗罗大陆历练
  • 我一箭便无敌

    我一箭便无敌

    叶承说,我只是一个人畜无害的炼丹师,根本就不会什么武功。说完,一箭射穿了三大圣地的老祖。
  • 智人世代

    智人世代

    在魔法文明与科技文明并存的世纪,穿越而来的少年怀驭榕该何去何从?
  • 凤回巢1

    凤回巢1

    一朝重生,苏夏心里满是复仇的怒火。重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老宅,手撕渣男老爹,脚踹心机庶妹,再将小三主母踢出老宅。宅子是母亲留给我的,和你们有什么关系?谁料吸引了纨绔太子的目光。“娇娇,做爷的皇后怎么样?”简单来说就是重生的苏夏遇到假装无能的太子,一起登上人生巅峰的故事。
  • 梦回龙江

    梦回龙江

    这是一个混乱的世界。虽然还是华夏大地,但汉朝、唐朝、明朝出现在同一个时点,长江、黄河融汇成了一条“龙江”。三个现代人,因为时空裂变,来到这个混乱的世界。三个主角,三方势力的碰撞,势必天崩地裂。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华夏的传承?一切尽在此书中。
  • 末日之六道传说

    末日之六道传说

    末世十年的小人物经历,重生之后拥有了轮回眼。至此以后,步凡拥有成为主宰的资本。操纵六道之身,步步争先,纵横天下。一个人代表着一个队伍,一个组织,一个势力,是一座城的主人,亦是一方的主宰。大争之世,人人可成龙。而步凡却走在擒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六道传说【求推荐!求收藏!拜谢!】
  • 我的主子是条龙

    我的主子是条龙

    是、是,不需要再说了,他也知道自己是个彻底的笨蛋,傻傻的看不到她的好,明明已经给她惯到一刻也离不开了,却还是几乎错手杀了她!一定就是因为这样,上天才给他惩罚,罚他甚至无法靠近最爱的人!看着她憔悴,他心也碎了。明明就在眼前,却连碰一下也做不到!其实,她是很想解释的,那些个错误加在一起,却造成了今天这样的局面!他又在胡说,她又怎么会恨他?明明就是龙侍,这样的感情是在什么时候变了质的呢?也许还是上天不忍有情人分两头,终是给了个花好月圆。只是……这尊贵的墨鳞龙,怎么突然就成了一个黏着她不放的“无赖”了呢?
  • 末世游戏竞技场

    末世游戏竞技场

    当末世成为现实,当如今的一切成为泡影,在末世的痛苦中苟延残喘吧!
  • 追妻求宠

    追妻求宠

    本来家里催婚,在机缘之下取了个小媳妇,婚后的不闻不问以及拈花惹草,终于气走了小女人,却不想,在一次名流宴会上,不仅看到了小女人,还看到了和小女人举止亲密的男人,心里就像被猫挠了心,从此开始了追妻之路,漫漫追妻之路何时才会有尽头。小剧场一:boss,少夫人被腾宇集团的付宇晏约走了,走,我们去看看,某boss一脸生气。小剧场二:boss,少夫人的上官学长刚从国外回来,夫人特意为他订了一桌餐,在哪,boss臭着脸问,旁边秘书怯怯的说到,在有名的温泉酒店,好像还打算泡温泉,看到boss的脸如阎王爷一样,秘书说,boss,要不要过去,立刻去,看着小女人还打算干嘛?
  • 我眼中的龙使2020

    我眼中的龙使2020

    我眼中的龙使第三版,主要叙述成都非著名英语培训老师陈龙,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毕业后的生活趣事。风格幽默,写实,看完能够再次感受学生时代的青春,以及毕业后踏入社会的苦涩成长历程,青春韶华,转眼即逝,奋力前行,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