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45400000049

第49章 后继有人故事没完(4)

黄席椿,1912年12月23日出生于北京。其三岁丧父后随母移居上海,在上海南洋大学附小,南洋模范中学等校完成小学、中学学业。1932年,他考入北京清华大学电机系,1936年8月毕业,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此后不久,在其父生前挚友陈叔通、刘厚生等的筹划、鼓励和督勉之下,于1938年4月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留学,1 940年,黄席椿获特许工程师学位,之后在西门子工厂实习,1941年4月回国。

回国后,黄席椿先后任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技术人员训练所教授,四川同济大学教授兼电机系主任。当时,同济大学设址于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生活与教学条件都相当艰苦,教员匮乏,他几乎担当了弱电方面的所有课程,并从此开始了他为之贡献毕生精力的高等教育事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黄席椿于1946年5月随同济大学迁返上海,同时兼任大同大学和浙江大学教授。在此期间,他深感国内无线电技术,尤其是微波技术方面的教育甚为落后,便编译了《微波引论》及电磁场方面的教材、参考书多种,并开设了电磁波理论等课程。黄席椿是我国最早从事有关电磁波理论、天线及电波传播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家之一。

1952年院系调整后,黄席椿任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组教授兼副教务长,同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交通大学内迁的决定,并毅然随校迁居到生活比较艰苦的西北高原,主持创办了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担任系主任。在此期间,他还兼任信息与控制工程系名誉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参与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筹建工作。自1958年随交通大学西迁,直至1986年因病去世,他除了在教学上和教育行政上担负了繁重的任务之外,对社会性学术工作也十分热心,曾被推举为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电波传播学会副主任委员,通信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他是第一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黄席椿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祖国工程教育事业,丰富和发展了电波及天线方面的理论及实际应用,在学术和精神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为无线电电子学人才的培养贡献了毕生精力

黄席椿早年在德国师从电子学著名学者巴克豪森(H.Barkhausen)教授,1941年回国后即在同济大学等校从事电机系电信组主要课程的教学。1956年起,全国很多学校开始设立无线电技术专业。在当时及此后的一个时期内,他受教育部委托主持制订或修订该专业的教学计划,并担任高等工业学校电子课程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该专业教学计划是教育部直接组织制订的工科电子类专业的典型教学计划,至今仍是谋划无线电技术专业设置及其教学计划的范本。为做好教学改革工作,黄席椿亲自担任“无线电基础”课程的讲授,并与清华大学常迥教授等编译了“无线电技术基础资料汇编”(第一集),使教师和学生拥有一份了解信号特性,掌握分析方法的有用参考资料。

“文化大革命”期间,黄席椿因工作需要转而从事经典网络综合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与高顺泉一同着手编写了《滤波器综合法设计原理》一书。此书是一本以网络综合法设计滤波器的专著,理论严密性与工程实践性兼备,正式出版时又正值举国欢庆科学的春天再次到来之际,受到有关高校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欢迎和赞赏。即使在此后的数年里,对他们的这一著作表示敬意和就综合法设计方面的问题向他们讨教的函件和登门造访者仍一直不断。黄席椿等对此都一一作答。

黄席椿是我国最早在高等学校中开设电磁波课程的学者之一。尚在1952年院系调整之前,即于他所曾任教的浙江大学及同济大学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1963年,他组织翻译了杜里哈诺夫的《无线电波传播》一书。1982年,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学科发展形势,和汪文秉一同撰写了“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体系和内容改革的一些意见”。基于该文思想,又组织了西安交通大学有关教师编写教材,设立教学试点,并根据试点经验组织教材的修订与充实,最终形成了基于矢量分析与赫尔姆霍兹(Helmholtz)定理的课程体系。由其学生杨儒贵编写、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于1989年3月出版的《电磁场与波》一书,就是这个体系构想的结晶。

黄席椿鉴于波速问题在电波传播和雷达等技术领域中愈显重要,以及不少科技工作者对波速的理解还较肤浅和欠完整,遂在消化、整理萨默费尔德(A.somerfeld)和布里莱昂(L.Brilliouin)及其他学者关于波速的论著的基础上,编写了《论波速》一书,对广大师生及科技工作者起到了极为有益的作用。该书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成果一等奖,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在此之前,为了加深广大师生对电磁能、电磁力的理解,他还编写了《电磁能与电磁力》一书。前述的几本专著无不以立论严谨,叙述深入浅出而博得同行的赞誉。

黄席椿不仅是一位造诣很深的电磁场理论、天线和微波技术专家,也是一位治学严谨,深受同行尊敬和学生爱戴的教育家。他从1959年起开始培养无线电电子学方面的研究生,受到他精心培育的研究生达数十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四名。黄席椿对教学严肃认真,对青年教师和学生循循善诱、悉心指导。他要求周围的中青年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教案准备。授课语言要规范,板书要清晰工整,布局合理,并且尽可能脱稿讲课,以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数十年来,他是一直以这样的要求从自己做起的,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情况下,还常利用短暂平静的深夜,将哈林敦(Roger F.Harrington)著的《时谐电磁场》一书所附的全部习题做了一遍,为重新走上讲台做好准备。凡聆听过黄席椿授课和受过他指导的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对他高尚的师德,长者的风范都有终生难忘的印象。

创导开展电磁波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60年代初,国内外对对流层的电磁波散射传播理论及实际应用开始重视。为了使我国的电磁波理论及应用研究早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黄席椿在西安交通大学组织了上述研究工作,完成了上海地区超短波散射传播的衰落特性的研究工作。由他的研究生吴德炎写成的论文“对流层远距离传播的衰落特性”,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这项成果。随后,他又组织开展了沿地表及地下坑道传播的电磁波特性的研究工作,并于1966年春着手准备去海南地区进行试验,终因“文化大革命”爆发而被迫中断,仅完成了“用于感应测井法的波动因子的计算”一文。

80年代,鉴于国内对空间目标特性的研究日益重视,黄席椿转向研究电磁散射问题,发表了“应用绕射理论计算有限尺寸金属平板上裂缝的辐射场”一文,并指导研究生进行目标近场散射问题的研究,完成了飞鱼导弹模型后向散射近场的理论计算及测试(见徐海《近距离目标散射特性的分析》,兵工学报,1988年第2期)。此课题迄今仍是西安交通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博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由他的昔日同事和学生发表的十余篇此类论文,都是黄席椿生前所创导的研究工作的继续。自70年代初,西安交通大学开展了无载脉冲探地雷达的研究,黄席椿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提出必须以其基础理论——瞬态电磁场特性研究为先行。课题组以“脉冲波的辐射、散射及接收”的项目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获得了支持,由此开创了我国瞬态电磁场的研究工作。得益于黄席椿策划与指导的此课题与“时域测试系统研究”课题成果一同获得1 989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仍在继续。

1982年以来,严重的消化道出血迫使黄席椿频繁地入院接受治疗。即使在住院期间,他每每开列书单,嘱家人务必带至病房,甚至于在静脉输液、输血时,或接受痛苦的胃镜检查后,仍手不释卷,孜孜以求。1984年暑假,黄席椿应教育部“电磁场理论”编审小组和大连工学院共同举办的教师讲习班之邀,扶病前去开设了《电磁辐射、惠更斯原理与几何光学》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员们反映“听后十分过瘾”,“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次讲座的教材是黄席椿冒着酷暑在病房里写成的。

1985年12月23日,获医生允许,他从病房回到熟悉的教研室,参加由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系举办的“黄席椿教授七十四寿辰暨从事高等教育事业五十周年”庆祝会,他在会上即席讲话,表示了“不服老,要学习到老,钻研到老”的信心和决心。谁知就在半个月之后——1986年1月8日,他竟被病魔夺去生命,安眠在西安烈士陵园。2000年7月迁葬于上海福乐山庄公墓。

三子 黄席棠

同类推荐
  • 淮安文学史

    淮安文学史

    淮安文学,犹如大海中那粼粼的波光,在太阳的照耀下,不断发出动人的光芒。从有文字可考的绵延达一千五百年的古徐国开始——是淮安的前身——那饱含着仁义的民歌,那承前启后的辞赋,那人品坚贞的诗词,那三足鼎立如巅峰的小说,等等,让淮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了一块令人骄傲的丰碑。
  • 流动的飨宴

    流动的飨宴

    《流动的飨宴/海明威全集》是海明威生前写成并经他亲自修改的后一部作品。在书中,海明威回忆了1921-1926年他和一任妻子在巴黎的一段艰辛而又愉悦的生活:初涉作家生涯、窝咖啡馆写作、与文友闲扯、赌马、忍饥受饿、逛塞纳河畔旧书摊、在莎士比亚书店借书,与菲茨杰拉德邂逅并和乔伊斯、庞德等人擦身而过……
  • 中国精神读本

    中国精神读本

    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中华儿女历经一轮史无前例的精神涅槃。铁与血的磨砺不仅铸炼了筋骨,也奠定了国人奋进不屈的精神底色,成为当代中国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伟大源泉。本书精选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这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精神进化史:一度“万马齐喑究可哀”的中国,是如何“换了人间”,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又是如何众志成城,踏上有着光明未来的社会主义道路!
  • 写给年轻人

    写给年轻人

    当一个人降生于世时,除了父母给予的生命,一无所有。正因为如此,人生才有了希望与追求,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颜色你数不过来,但是应该会分辨它们。人生本是个艰辛的历程。我们总是在付出的同时,得到生命开出的灿烂之花。生活并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让我们轻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在死胡同中极力搜寻。但如果我们始终深信不疑,总有一扇门会向我们打开,它或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扇门,但我们始终会发现,它是一扇有益的门。
  • 流芳

    流芳

    作者对一百多位中外名人的传奇爱情故事,作了细腻、感人、真挚的抒发和阐释,一百多个催人泪下的爱情经典,尽现“流芳”的生动,不一样的经典诠释相同的真谛——最深的爱和最重的情,会随时日一起成长,永世流芳。我们都曾经拥有美好的、纯纯暖暖的、如淡蓝天空般清澈的爱情。现在,无论那份爱怎样,无论对方怎样,无论自己怎样,无论时空、际遇怎样,我们依然相信真爱的存在,真心爱过,就是高贵的。总有这样一个人,在你的生命里,在我们的生命里,流芳……
热门推荐
  • 霸道王爷:废材小六姐很倾城

    霸道王爷:废材小六姐很倾城

    她本是21世纪的暗黑杀手却因为男友的背叛,再次醒来她却成了将军府的六小姐,一个不受父亲疼爱不受姐姐们待见任人欺负,一道圣旨却改变她的命运........
  • 相爱不如爱黄鸭

    相爱不如爱黄鸭

    找到你是我最大的成功我不在乎活得平凡辛苦日子渺小重复儿时做的梦褪色荒芜我不孤独在有你的旅途我就心无旁骛陪你看日出在暮色中散步我愿糊涂背着爱的包袱走得义无反顾一生的脚步为你灵魂停驻很专注很幸福
  • 荡不起来的秋千:刘国芳哲理小说

    荡不起来的秋千:刘国芳哲理小说

    刘国芳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微型小说作家之一,他的名字和他的经历已和中国大陆的当代微型小说发展史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人认为,在中国,只要是读书的人,就读过刘国芳的微型小说。《荡不起来的秋千》在创作上昭示了一种微型小说的典型写法和微型小说文体目前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和艺术成就。他对微开型小说这种文体的把握与运用已达驾轻就熟的程度,善于以小见大,平淡中见神奇;注重贴近现实,关注人生;歌颂真善美,鞭鞑假丑恶;讲究构思的精巧,追求艺术的多样,写实的、寓言的、象征的、荒诞的,摇曳多姿,是一本让人百看不厌的精品小说。
  • 劫后余仙之落尘篇

    劫后余仙之落尘篇

    主人公弈玄是末法之战后唯一的幸存者,之后踏上了统一天下,寻找曾今同伴的转世,并引其踏上修真之路德故事。
  • 让节约成为习惯:有效节约的38个细节

    让节约成为习惯:有效节约的38个细节

    本书以企业生产经营中现实可行的节约细节为内容,以理念、工作、落实、流程、管理、提升等各个阶段为单元,列举和说明了让节约成为习惯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明确能够实施节约的细节所在,帮助读者树立节约意识、践行节约习惯,为企业和个人创造更多收益、谋得共同发展。本书说理简明,案例丰富,既可以协助企业宣传和确立节约文化,也能够为个人强化节约素养,是一本通俗有益的读本。本书可作为大众读物,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节约培训教材使用。
  • 山河再难换得你

    山河再难换得你

    ——你相信人有轮回吗?——我不信。但是当他再遇她的刹那,他信了。千年前的那场大雪,埋葬了一切繁华。埋葬了他们所有的相遇,相知,相爱,也埋葬了他所有的亏欠与悔恨。千年后,竭尽所有,为你,生生世世。
  • 萌宝逆袭:爱上王子殿下

    萌宝逆袭:爱上王子殿下

    简介:第一次见面,她就强吻了他。为了散心,她们用聪明才智考进了梦寐以求的圣樱学院,虽然她们已经是博士后了。她们听说老天有眼,可是她们就觉得老天没眼,咋总是给她们制造灾难。考进后,竟然又得罪了这几位帅哥,啥?还要比赛?!我可不知道进这个校园还要比赛的,比就比,看老娘不把你赢个彻底。不过这帅哥果然名不虚传,帅气又多金,成绩棒,还会武功。不过办成酱菜女的她们咋总是惹上他们?这天哪里是帮我们,这祸水也太多了吧,得罪一次就算了,可是每次都碰巧得罪了,我们可不是故意的哇。我们可是柔柔弱弱的小女子,好吧,听了自己都想吐了。“老婆,你吻了我可要负责吖。”
  • exo年停留

    exo年停留

    朋友、意味非凡的词语、因不打不相识而相遇,从而相识,相知、本是开心的他们、却因她们的出现、打破了现在的平静、一场误会、却让相爱的人分离、从此个不相知、一方堕落、而另一方却浑然不知、他们、会有怎样的命运、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 我真的没想当大佬啊

    我真的没想当大佬啊

    这是一个资深废宅绑定诸天大佬系统的故事.主角不是在装逼的路上就是在装逼的过程中,漫漫诸天流传着大佬的传说.
  • 枳巷

    枳巷

    梧桐山是整个苍穹大陆最高的山。山顶原是一方天池,后来因为某种原因,或天灾或人祸,竟是干涸了,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便成了一方宝地,而后不知何时起,渐渐有人家居住于此,这片沃土也便得了个名儿:枳巷。枳巷内呈点状分布着十三户人家。据说种植着大片扶桑花的那带着一双儿女居住于此的女子,是前扶桑国最受宠的长公主殿下,赫赫有名的巾帼英雄。据说院子里栽着一棵不开花也不结果的巨大梨树的那个老伯,其实年轻时是名扬天下的神偷,却也是声名显赫的捕快。据说搬来时间最短的那户人家的男主人是江湖上有名的神医,而他的夫人却是毒宗的掌门人……十三户人家,十三个故事。有家有国有天下,有血有肉有江湖。客官,欢迎光临。有酒有故事,枳巷十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