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4000000008

第8章 曾国藩的行事坚忍绝学(2)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曾国藩并不像其他人那样还沉静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他意识到了西方科技的精妙之处。和别人不同的是,他既没有迷信西方科技,也没有不屑一顾,而是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精妙的各种原因,在他看来,秘密就是因为西洋人的“专精”所致。同治十年(1871)八月,他在致吴大廷的信中说道:“凡事患在不为,不患不能。西洋技艺所以卓绝古今者,由其每治一事,处心积虑,不臻绝诣不止。心愈用则愈灵,技愈推则愈巧。要在专精,非其才力聪明果远于中国。”正是在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认识的基础上,曾国藩做出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那就是奏请清政府选派幼童赴美留学。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举措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曾国藩认识到了西方技术的绝妙在于专精,在于专注守一,中国应该效仿。由此,曾国藩也告诉我们,在专精和广博之间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要在不该专的地方专,容易限制自己的发展,导致技能单一,容易导致被动。而应该从博中找到专,然后触类旁通,才更容易出成效。

再来说“熟”。曾国藩非常注重“熟”的作用,尽管看起来“熟”是个笨办法,但是“熟”是通往精巧的必由之路。他认为,“文人妙来无过熟”,古代名家的文笔之所以那么精妙,其实并不是有什么很深奥的东西,而都是从熟练中来的。

咸丰八年(1858),他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告诫道:“尔欲作五古七古,须熟读五古七古各数十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意思就是说,当读前人的诗作熟练到连自己的喉舌口吻都和前人很相似的程度,那作出来的诗,自然就会有前人的味道了。

在另一封家书中,曾国藩告诫儿子:“十三经外最宜熟读者莫如《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吾儿既读《五经》《四书》,即当将此十一书寻究一番,纵不能讲习贯通,亦当思涉猎其大略,则见解日开矣。”

曾国藩所推崇的进学之道就是由熟而臻于妙。但是,很显然要做到精熟是不容易的,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咸丰九年(1859)四月初八,曾国藩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日内颇好写字,而年老手钝,毫无长进,故知此事须于三十岁前写定规模。自三十岁以后只能下一熟字工夫,熟极则巧妙出焉。笔意间架,梓匠之规也,由熟而得妙,则不能与人之巧也。吾于三四十岁时。规矩未定,故不能有所就。人有恒言,曰“抄来无过熟”,又曰“熟能生巧”,又回“成熟”,故知妙也、巧也、成也,皆从极熟之后得之者也。不特写字为然,凡天下庶事百技,皆先立定规模,后求精熟。即人之所以为圣人,亦须先立规模,后求精熟。即颜渊未达一间,亦只是欠熟耳。故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很多事情、技艺都是先打下一定的基础,然后不断完善提高,最后达到精熟的境界的。即使是古代的圣人,那也是先立足成圣,然后不断追求、修养,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的。颜渊之所以没有达到圣人的境界,是因为他还没有达到精熟的地步就早死了。由此,曾国藩认为,所谓儒家最高境界的“仁”,也不过就是“熟”而已。

在曾国藩诸多的读书之道中,专和熟是最能反映他读书独到之处的方法。专是保证目标准确,不因过多其他无关紧要的东西而分散精力,只要找准主要的,贯通之后其他次要的就都可以触类旁通了;熟是保证精湛,最后达到精湛的必由之路。任何事情只是知道了、了解了,并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就像射箭,懂得了原理,掌握了技巧,但是如果不天天练到精熟的地步,一样是不能靶靶中的的。

一日一心得

做任何事情,要想做好、做出成就来,就必须全身心投入去做。首先就要将自己的精力专注在这件事情上,这是前提。北齐·刘昼《刘子·专学》说:“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俱成,虽执规矩之心,回剟劂之手,而不能成者,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其次,还要熟,熟了就真的掌握了,熟了就能生出巧来了,也就是能够因为熟而摸清其中的道理,就能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了。等熟到闭着眼睛都能百发百中的时候,那就能称之为“精”了,显然和会就不是一个境界了。任何领域的专家、能手都是从“专”和“熟”身上取得成功的。

学习是一生要做的事

曾国藩语录: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我们有句俗话叫“活到老学到老”,这显然是来源于前人经验的总结。很多人以为离开了学校,学习生活就结束了。其实不然,开始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开始,工作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很多东西是我们之前从来没有遇见过的,要想处理得当、灵活应对,就得学习。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可以说学习无处不在。现代世界的知识更新速度是如此之快,许多东西可能我们还没来得及了解就已经过时了,而如果不时时学习,那我们就将很快被社会所淘汰。

学习是一生要做的事情。而这个贯穿一生的事情要做到、做好,就要有志气、有恒心、有毅力。曾国藩说:“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他认为“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因此,“做事有恒,容止有定”,成为他一生生活行为的准则之一。他认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他每日无论公务多么繁忙,只要是定下的日课与月课,一定坚持,从不将昨日的课程改为今天补做,也不因明日有事,而将功课今日预做。他认为,只有坚持不懈的人才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曾国藩的天赋本无超常之处,就连本人都认为自己才智钝拙。而就是这样一个很平常,甚至还有些愚钝的人,却成为令后人膜拜的大儒、圣人,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曾国藩始终坚持不懈地立志勤学。他在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讲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换之法,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认为身教胜于言传,于是他一生的时间都严于律己,在不辍地读书,勤奋地学习。为此,他还给自己设定了读书的十二门课程。虽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会有所变化,但基本上一生都在努力坚持。中间偶有间断,但自四十八岁起,就未尝间断,直到死的前一天。平日的课程有十二条: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还规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同治元年(1862年),他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当然,仅仅坚持不懈地读书,并不一定就能成就大业,还得会读书,学以致用才能有更大的收效。对此,曾国藩也颇有心得。

比如,他强调读书要手到、口到。我们一般认为读书要眼到、心到才能有效果。而曾国藩却认为读书中眼到、心到是必然的,而手到与口到则极为重要。他每天看的书,都用笔圈点,便于理解和记忆。曾国藩还主张,读文以声调为本,也就是读书在高声朗读过程中,可以深刻体会作者行文的内涵,便于加深记忆和理解。

他还定了读书“三法”,即约、专、耐。约,就是指读书要“少而精”,抓住重点书籍刻苦钻研,直到弄懂弄透。专,即是曾国藩在课程表所定的“读书不二”这一条。曾国藩认为,当治学的方向已定,那就应在这个方面,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弄懂每一个问题。耐,即是读书时要以字、句为基础,不弄明白绝不罢休,切不可好高骛远,以速取胜。“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曾国藩认为,学问来自于一点一滴的积累,不可速求。“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

曾国藩还认为读书时应看、温、习、思四事并行。他说:“看生书就该求快,不多读书就显得孤陋寡闻;温习旧书应该精熟,不背诵则容易忘记。思考要经常,不这样就好比人哑不能说话,马跛不能飞驰。这四点缺一不可。”

对于读书的具体方法,曾国藩提倡“猛火煮”与“鸡伏卵”相结合。他时时谨记《朱子语类》“鸡伏卵”及“猛火煮”两条。看生书宜求速,即“猛火煮”的意思。他这样解释道:“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叶,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叶。明日数叶,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因此,“凡读书有难解者,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但是如果长期不求甚解,便不能豁然贯通,甚而导致对知识的滥用、误用。因而,还必须有一个对知识消化、融会的过程。“温旧书宜求熟”,正如鸡孵卵,必须慢慢催化,正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地读懂书籍,举一反三,悟出新的“境界”来。

曾国藩论读书的方法,值得称道的还有,他提倡“看、读、写、作”并举。他说的“读”,指对某些书“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他把“看”和“读”作了截然的区分,看,多用“猛火煮”;读,则如“鸡伏卵”。曾国藩认为读书声若金石之鸣,悠悠意远,是君子三乐之一。可见他对“读”的重视。至于他说的“写”,则指练字书法,“作”指作文吟诗。

曾国藩的这些值得后人学习借鉴的读书方法,无一不是他自己一生的读书的心得体会和经验的总结,他既是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和积累出来的,同时也是向古人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中感受到的。

一日一心得

“活到老学到老,到老都是小学生”。“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种端正的、值得人们效仿的学习态度,那么“到老都是小学生”才是真正能够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一个良好心态。没有这个低姿态,就不可能做到坚持不懈地学习。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天、每一刻都需要学习,都需要学习新东西来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而抱着“到老都是小学生”的心态,则可以发现需要学的东西很多,学到的东西也会更多。

吃苦就是吃补

曾国藩语录: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古语云:“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千辛万苦就得来的辉煌胜利,“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想轻轻松松成就一番大事是不可能的,相反,你能吃得了大多数人吃不了的苦,你能解决掉大多数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你才可以成就大多数人都成就不了的事业。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只要你能吃得了天下第一等的苦,你就能成为天下第一等的人。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很多人的失败,不是因为自己比别人差,而是因为自己比别人懒惰。曾国藩从年轻时就坚持每日早起,这个习惯使他受益匪浅。早起一方面锻炼了他的意志,另一方面早起焕发精神,吃早饭营养充足,白天做事效率高。

对很多人来说,早起可能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没有点吃苦的精神是做不到的。

其实,无论是怎样的苦,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坚定自己的信心,让自己挺住不退缩,才有战胜它们的机会。曾国藩在与属下官员闲谈时,曾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过:我年轻时喜欢与人挺着干,现在老了,不挺了,也就没有什么功绩了,看来还得挺,所以你们要记住,世上的事能不能胜,就看你挺不挺得住。

“挺”就是关键时刻的咬牙坚持,就是在自己想要放弃时强迫自己不退缩,就是感到苦难时勇于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

很多人只看到了曾国藩位极人臣、权势顶峰的辉煌,而忽略了这辉煌背后的种种艰辛和磨难。曾国藩在仕途上也非一帆风顺,如咸丰七年(1857)被迫家居,同治六年(1867)因剿捻不力而被撤职回任,对他都是很大的打击。但他并不气馁,坚持静待时机。

在军事上,曾国藩的失败更是常见,他还因为失败差点儿自杀,但最后还是“挺”了过来,重新振作起来。其实,就连生理上,他也忍受着痛苦。曾国藩生下来就患有顽固性的皮肤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牛皮癣,发作时痛痒难忍。曾国藩几乎每天都忍受着这种折磨,为此还出现了他怕“毛”的传说,一怕鸡毛,二怕长毛(太平军)。就在疾病的煎熬中,他仍然南征北战,丝毫不影响治军作战。他的惊人承受能力无法不令人敬佩。对此他谈笑自若,如咸丰十一年(1861)六月,他在给李续宜的信中说:“敝疮亦小愈,然手不停搔,颇以为若。郑板桥有言:‘隔靴搔痒,赞亦可厌;入木三分,骂亦可感。’阁下既吝此‘隔靴’之赞,鄙人当自为‘入木’之爬。何如,何如?”其言诙谐幽默,而所受之若,绝非别人可以想象。由此更显示出他的“挺”字功夫。

曾国藩通过自己的遭遇认识到:如果要成就一番事业,不经历磨难,经受不住磨难是不可能的。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体会:“天下事未有不自艰苦得来,而可久可大者”,“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曾国藩不但自己这么做,还劝导身边的人也这么做。他给湘军名将刘松山接连写过两封信,都是教导他面对困难要挺住:“凡享有大名者,无不从坚忍艰苦而成”,“古来大有为之人,每于艰险之时,坚忍支撑得住,可做非常事业。”在给自己的学生黎庶昌的信中,他也说过同样的话:“从古奇人杰士类皆由磨砺中来,艰巨杂役,磨砺也;米盐繁琐,亦磨砺也。”

同类推荐
  • 别找借口找方法

    别找借口找方法

    为什么制定好的计划总是难以执行下去?为什么总是有很多人有了一点成绩就停滞不前?为什么总是有人整天显得无所事事?为什么有人总是想通过换工作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找借口的人太多,找方法的人太少。找借口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只要存心拖延,存心逃避,借口无处不在,张口就来。事情做砸了,任务没完成,我们都可以花样百出地找出各种借口,来安慰自己、掩饰错误、应付上司。
  • 思想者的思考

    思想者的思考

    这套丛书由8本书构成,是国内文学和语文教学论方面的知名学者优势互补,为中学生提供的“青春读书课”。它克服了文学专家文选式读物可能缺乏教育……
  • 生命中不可错过的精彩

    生命中不可错过的精彩

    本书用散文般的细腻让读者娓娓描绘一件件生活彩插,请暂时停下您忙碌的脚步,看看周围的世界,是否发现原来生命别有洞天,原来生命如此精彩!
  • 成功要读心理学:个人励志与自我超越的心灵指南

    成功要读心理学:个人励志与自我超越的心灵指南

    当你打开这《成功要读心理学:个人励志与自我超越的心灵指南》,心灵的改变就已经开始——在过去的2500年中,人类渴望揭开广大而幽眇的心理世界的面纱。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渴望认识最熟悉的陌生人——自己。人性恶?人性善?思想来自何方?人类拥有自由意识吗?凡此种种,都是人类希望了解的。何谓美?何谓丑?幸福来自何方?你我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吗?所有的疑问,都困扰着现实中的人们。什么是强大?什么是弱小?力量来自何方?平凡的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吗?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在自己的内心找到答案。
  • 20几岁要吃得下:品尝百般的人生滋味

    20几岁要吃得下:品尝百般的人生滋味

    本书旨在帮助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塑造优良的个性,培养坚毅的品质,明确人生方向,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以踏上成功的殿堂。有些事,年轻的时候不懂得,当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有些事,有机会的时候没去做,而当想做的时候,已没有机会。其实,一个人的‘生,没有所谓“最正确”、“最便捷”的道路,也不可能出现一个能带着你走一辈子的贵人。每一条道路都有通往成功的可能,关键是你自己是否有信心、有勇气、有智慧地走下去。
热门推荐
  • 元素国魔法世界

    元素国魔法世界

    这是一部奇幻魔法小说,主要写女主穿越到一个世界,竟然碰上了他失散多年的哥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世界上还有人类,不知道的事情有多少呢?什么是元素魔法呢?女主的命运如何?
  • 重生光影中遇见你

    重生光影中遇见你

    今笙自从穿到这个莫名其妙的大陆后,午夜梦回之间,总会梦见有一个男人逆着光向她走来,由远及近,男人穿着一身蓝色的衣服,气质儒雅温柔。很奇怪,她感觉男人是笑着看着自己,但男人的脸她明明看着是模糊的,还没等她再仔细看。男人又慢慢远去。男人给她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可今笙很确定,她真的不认识他。……他,究竟是谁?和自己,又有什么关系
  • 三更半夜别回头

    三更半夜别回头

    短篇惊悚故事,环绕“红房子”所创写,故事精彩刺激,个个充满不为人知的秘密!。
  • 青梅回归:总裁请淡定

    青梅回归:总裁请淡定

    苏若涵自从见到顾天爵就发誓此生非他不嫁,于是每天死缠烂打求迎娶。可是换来的却是顾天爵的不屑一顾:"你配吗?”当苏若涵内心最后一道坚守彻底崩塌之时,换来的却是他手握999朵玫瑰在雨天求婚。只是,早已消逝的旧情能否复燃?
  • 枫雪月

    枫雪月

    我这一生,只爱过一个男人。”---剑灵雨兰若。“我管了一辈子雨城,大大小小的事都处理的井井有条,最后却独独管不了自己。”---剑神风潇舞。“世人只知道我的剑法高明,却不知我的剑法正是来自我的忧郁啊!”---剑雨枫雪月。“我本以为自己只是一阵风雪,因为你,我才知道我还是一个普通的人。”---剑仙北柠陌寒。“我生下来就是主宰!”---剑邪牧屿洋。“几许春花,几多凋零,生平孤独,但求一败。”---剑魔独孤求败。
  • 伊尘易洛

    伊尘易洛

    她是慕伊洛,他是安易尘。.........................................
  • 关钟往事

    关钟往事

    一见倾心两情相悦三餐共食四季常安这些都没有哦,希望内容能让看官老爷们快乐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喻宸天下

    喻宸天下

    二逼青年某某大学的博士生岑逐烟无意中翻阅了校园里的某本图书,结果误打误撞的进入了一个世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