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57500000035

第35章 交响作品欣赏(20)

第二段,呈现出牧神的热情与欲望。出现了两个主题。首先出现乐曲的第二主题,它带有热切的渴望,由双簧管奏出:

很快,这个主题在小提琴和其他木管乐器上进行发展,而且越来越热情,句尾处平行五度音程音响的显露,使音乐色彩清透明澈。之后,出现第三主题,这个主题旋律悠长、妩媚,由长笛和双簧管奏出,似乎描绘水仙女美丽的姿容:

当这个主题第二次出现时,由弦乐器以八度齐奏呈示,这时竖琴演奏琶音、乐队奏出切分节奏对主题加以衬托,音乐摇曳、荡漾,犹如水仙女在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扭动着婀娜的身姿,也似乎是牧神的心随着情欲的上涨而骚动、伏荡。不久,在竖琴流动的音型中,第一主题露头,出现一阵颤顿的下行音调,仿佛喻意着水仙女们被牧神追逐而惊恐逃散。接着,第一主题又一次短现,在迷幻之中,牧神眼前几次映现出水仙女美丽的身影,他伸手抓捉,其结果都是一场空。

第三段,长笛重新奏响第一主题,这时其他声部编织得更为精致:弦乐组分奏颤音,其他木管乐器频繁的穿插、交织,古钹奏出清脆的声响等等,音乐色彩更加纷呈。最后,美好的幻觉渐渐模糊,倦意又向牧神袭来,他重新蜷起身子,进入睡乡。

《牧神午后》前奏曲是标志着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风格成熟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印象派音乐的奠基之作,完成于1894年。乐曲是根据法国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歌而作,原诗晦涩难解,英国文学家埃德蒙·戈斯曾照其意译成文,译文如下:“牧神——一个憨直、好色、多情的神——拂晓时在森林里醒来,尽力回想他在昨天午后的经历。他分辨不清:究竟他真是幸运地接受了那洁白和金黄色的仙女——她们是那么温柔和放纵——的访问呢?还是他那想保留的记忆只是一个幻影?幻影是不会比他从自己的笛子里吹出来的一连串干燥的音符更真实的。但是肯定的,在那闪光的湖里的棕色苇丛中,当时和现在,都有着洁白的动物。她们是天鹅吗?不是!是潜在水里的仙女吗?或许是!这种美好的经历的印象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为了保留它,他情愿辞退他在森林里的神位……美好的时刻逐渐淡漠了;他永远不会知道,这究竟是亲身经历还是做梦。太阳是温暖的,草地是柔软的;他重又把身子蜷成一团睡起觉来……以便他可以进入更有希望的睡梦之林,去寻求那可疑的、心醉神迷的情境。”作曲家德彪西对马拉美的诗作了自由的图解。在乐曲中,他在旋律线条、和声进行、配器色彩等方面,使用了全新的手法,强调了音乐中明与暗的转换和色调的变化。在乐器的使用上,以木管乐器为主,使用了全部弦乐器,铜管乐器只用了四只圆号,打击乐器用了两只古钹,色彩乐器用了两架竖琴。在配器上,更多的使用各自独立的组合式音乐效果。诗人马拉美听了这首乐曲后说:“这首乐曲发挥了我的诗的感情,它记录的景象比色彩所能做到的还要生动得多。”

思考与练习

1.简述前奏曲《牧神午后》的创作情况与描写的内容。

2.选出一支旋律(主题)熟唱。

3.谈谈你对这首乐曲的印象与理解。

三、抒情与描写交织融会的乐曲《第101交响曲(时钟)》第二乐章

<奥地利>海顿(1732-1809)

这一乐章以时钟摆动中“滴嗒、滴嗒”的声响作为背景,在轻松与风趣之中抒发了愉快的情感。分为三个段落。乐曲一开始,大管吹奏跳音、弦乐拨奏模拟着时钟摆动的声响,在这个背景下,小提琴奏出愉快优美的乐曲主要主题:

接下来,出现了一段节奏性较强的音型和在中低音区奏出的扩展的音乐,与主题形成小小的对比。不久,在“滴嗒”声中,愉快优美的主题再现。

第二段,与第一段音乐形成较为明显的对比。在这里,音乐以突然强起的力度在g小调上演奏着情绪较为激动的和流动性的音乐。很快,音乐又转入到b小调。最后,在减弱的力度中结束在主调(G大调)的属和弦上。

第三段,由长笛和大管模仿时钟的“滴嗒”声,其中均匀的律动和颇富色彩的音色,透露出幽默与俏皮。在这一背景下,第一小提琴重现第一段音乐中愉快优美的乐曲主要主题,并进行了展开。一小节停顿之后,音乐转入E大调,这时钟表的“滴嗒”声由弦乐演奏,主要主题在小提琴声部呈示,同时,力度在渐渐增强。接着,主要主题进行了装饰性变奏,全体乐队予以烘托,情绪较为激动。在情绪稍微缓和之后,略加装饰的主要主题,又在小提琴声部响起。随着音乐的渐渐松弛,时钟的“滴嗒”声在低声部浮现。最后,乐曲再次掀起情感的高潮,并以减弱的力度结束。

海顿一生写有100多部交响曲,所作的12部《伦敦交响曲》代表着他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1791-1795年海顿应小提琴家扎洛蒙的邀请两次访问伦敦,根据合同海顿每次去伦敦都要为英国听众写六部交响曲,两次访问共作有交响曲12部,这12部交响曲被统称为《伦敦交响曲》,也称为《扎洛蒙交响曲》。交响曲在英国大获成功,为此,牛津大学授予海顿音乐博士学位。这12部交响曲,每一部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最受听众喜爱的是:

《第94交响曲(惊愕)》(1791,又名《击鼓》)、《第96交响曲(奇迹)》(1791)、《第100交响曲(军队)》(1794)、《第101交响曲(时钟)》《第103交响曲(鼓声)》(1795)、《第104交响曲(伦敦)》(1795,又名《扎洛蒙》)。

《第101交响曲(时钟)》写于1794年,作品体现了海顿音乐中明快、幽默、轻松的气氛,以及旋律朴素清新和结构均衡的特点。这部交响曲之所以有“时钟”的题称,是由于其中的第二乐章以时钟摆动的“滴嗒”声作为背景,构成了一首优美的乐曲。它的构思与音乐都独具个性,因此,整部交响曲也由这一乐章而得名。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急速、68拍,充满欢乐、具有民间舞曲的性质。乐曲一开始的引子,速度缓慢,采用小调式,音乐暗淡。随着速度的加快,情绪明朗起来,第一主题在D大调上呈示,它充满热情和生机,并且不断重复和进行着变化:

第二主题是从第一主题中衍化而来,情绪较为柔和,与第一主题的对比性不大:

(第二部分)是展开性的段落,其中第二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音乐的再现,音乐在达到高潮后,以欢乐的情绪结束。

第二乐章(已述)。

第三乐章,速度稍快,是一首活泼愉快的小步舞曲,34拍,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主题热情,充满活力,尤其是海顿喜用的八度大跳,使主题更有特点:

第二段,音乐十分优美,在低音固定音型的背景下,长笛吹奏出轻巧柔和的音阶式主题:

稍后,长笛与大管进行着对答,增添了音乐的色彩。第三段,再现了第一段的音乐,并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结束。

第四乐章,快速,22拍,音乐欢腾热烈。乐曲主要主题活跃,充满乐观向上的情绪:

这一主题急速地奔腾着,每次出现都改换着形貌。之中,出现了两个插入性段落,一个具有乡村歌曲的特点,另一个具有民间舞曲的特色,它们分别与主题段落进行了对比。最后,音乐在极其欢跃的气氛中结束。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是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杰出代表者中的第一位。出生于奥地利南部一个名叫罗劳的小村庄,父亲是马车工匠,母亲是厨师,海顿在他们的12个孩子中排行第二。海顿的父母都喜欢音乐,从小海顿就受到他们的影响,并且显露出与众不同的音乐天赋。8岁时,由于他嗓音清脆、甜美,被维也纳着名的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选中,担任童声高音歌手。在此期间,他熟悉了奥地利、尼德兰和意大利作曲家的许多作品,并且学习了钢琴和小提琴。17岁时海顿因变声被唱诗班解雇,流浪街头,靠教私人学生和弹钢琴伴奏维持生计,这样动荡不定的生活持续了近10年。在这期间,他坚持苦练钢琴和小提琴,自修作曲,还钻研了许多作曲家的优秀作品。为学习作曲,他曾经在侨居维也纳的意大利音乐家波尔波拉门下当助手和仆人,这样他花了三年时间,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和声学和作曲法,并开始进行音乐创作。27岁时,他在波西米亚人莫尔津伯爵的宫廷乐队中任乐长。两年后,又到匈牙利公爵艾斯特哈齐的宫廷乐队任职30年,开始是副乐长,后来任乐长和指挥。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这里度过,并创作出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中有《第31交响曲(号角)》(1765),《第45交响曲(告别)》

(1772),《第49交响曲(受难)》(1768),《第73交响曲(狩猎)》(1782)和含有六首交响曲的《巴黎交响曲集》中的《第83交响曲(母鸡)》(1785)、《第85交响曲(皇后)》(约1785),《第92交响曲(牛津)》(1789),以及《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约1765),《D大调弦乐四重奏(云雀)》(1790),《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小夜曲)》(1771)等,都是相当着名的作品。1790年,海顿的雇主艾斯哈特齐公爵去世,新的继位人对音乐不感兴趣,因此,宫廷乐队解散。

海顿到维也纳定居。这时,英国小提琴家、伦敦音乐会的经纪人扎洛蒙以丰厚的酬金邀请海顿访问英国,于是,1790年底到1792年6月和1794年初到1795年8月,海顿两次访问英国,并创作了12部着名的《伦敦交响曲》及歌剧《奥菲欧与优丽狄茜》,还有20多首不同体裁的乐曲。在伦敦,海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爱与崇敬,他从精神上摆脱了宫廷命题作曲的束缚,进入到自由创作的天地中,并以自己最后的灵感和激情完成了两部着名的清唱剧《创世纪》(1798)和《四季》(1801),在清唱剧这种宗教性体裁中注入了鲜明的世俗化特点,歌颂了纯朴的农民,歌颂了大自然。另外,《C大调弦乐四重奏(皇帝)》(1797)也是这一时期的杰作。1803年以后,他很少创作。1809年5月31日,在维也纳病逝,享年77岁。

海顿的婚姻生活不很如意,28岁时与房东——理发师31岁的女儿结了婚,妻子没有文化,对音乐不感兴趣,经常将海顿谱好的乐曲撕毁或另作他用,还不时邀请一些妇人来家聊天,使海顿不能静心写作。这桩婚姻维持了40年,他们一直没有子女,1800年妻子去世,婚姻结束。

海顿的作品浩瀚,遍及器乐和声乐的各个领域,有交响曲、弦乐四重奏、协奏曲、钢琴奏鸣曲、钢琴三重奏、歌剧、木偶剧、清唱剧及各类宗教性声乐作品,如弥撒曲、经文歌、圣母哀悼曲等,另外还有嬉游曲、室内乐小品、歌曲、器乐独奏曲等。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是他最杰出的创作领域,由于在这两个音乐领域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被世人称誉为“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海顿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宫廷中任职,像一般奴仆一样,上班时穿制服、扑香粉、戴假发,午饭后恭候在客厅,随时等待主人指令。一切创作和演出都必须按照主人的旨意进行,尽管有些压抑,但生活稳定、经济上有保障,因此他安于现状,以饱满的精力和热情进行音乐创作。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娱乐性,充满明朗、幽默、轻松的气氛,旋律朴实,与民间音乐有密切的联系。音乐织体清晰,结构均衡,逻辑严密。所有这些都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与练习

1.简述《时钟交响曲》的创作情况与各乐章表现的内容。

2.熟唱这部作品第二乐章中的主要主题并将其他乐章中的音乐主题各选一首熟唱。

3.简述海顿的音乐创作及特点。

序曲《费加罗的婚礼》

<奥地利>莫扎特(1756-1791)

《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喜歌剧,描写仆人费加罗和他美丽的未婚妻苏珊娜与贵族主人之间的斗争,以及最终他们赢得胜利和幸福的圆满结局。序曲与歌剧联系密切,但并未采用歌剧中的音乐材料,而是以剧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作为音乐描写的基础,分别塑造出他们机智、果断、自信和柔美、活泼、飘逸的形象。同时以欢乐的情绪渲染了轻松愉快的喜剧气氛。

音乐一开始,直述象征着费加罗形象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有着两种性格因素:前半部显现出机警、幽默,由弦乐器演奏;后半部充满自信、果断和力量,由木管乐器咏唱。第一主题:

这个主题重复一遍后,出现了一个具有连接、过渡性质的段落。在这里,音乐层层推进,在快速的音流与和弦中显现出欢乐和刚毅。

接着,音乐转入属调,出现象征着少女苏珊娜形象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的旋律性不很强,有着活泼、飘逸、俏皮的因素,尤其是音乐中强后立即弱的鲜明的力度对比,更使少女特有的轻盈姿态与青春气息充分展露。第二主题:

随后出现的不规则的和弦重音,更增加了音乐幽默的喜剧气氛。

接着,一个具有补充性质的旋律在低音区出现,并递交给弦乐器,表露出一种执着与倔犟,似乎是对主人公性格的补充:

下面,一个歌唱性的旋律响起,它优美、轻巧、充满不可抑制的喜悦:

乐曲没有展开性的段落,为了突出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仅用了很短的十六小节作为过渡和连接,很快又回复到乐曲的开始部分。在这里,费加罗的主题和苏珊娜的主题及所有出现过的旋律和音乐都基本上重现。之后进入以快速音流为特征的欣喜欢跃的尾声,最后在辉煌的音响中结束。

这首乐曲在音乐发展中所形成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结构图式如下所示:

《费加罗的婚礼》是法国剧作家博马舍(1732-1799)写的着名喜剧,由犹太作家洛伦佐·达·彭特(1749-1838)改编为歌剧脚本。由于博马舍的这部喜剧歌颂了平民,抨击了贵族特权,并且出现在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前夜,被统治者认为是已经“进入行动的革命”,因而遭到禁演。莫扎特选取这个题材创作歌剧时,为了能够上演,删掉了一些讽刺性的场面和激烈的言词,虽然冲淡了进步的内容,但原作的基本思想依旧存在。

1786年完成了歌剧的写作,同年在维也纳剧院由莫扎特亲自指挥首演。演出引起轰动,几乎每段重要的唱段都要重演一遍,演出结束后,全场齐呼:“伟大的莫扎特万岁!”

这部歌剧,运用新鲜活泼的音调细腻地刻画了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剧中费加罗的咏叹调、苏珊娜和伯爵夫人罗西娜的二重唱、罗西娜的咏叹调、男童仆凯鲁比诺的咏叹调及许多重唱不仅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还参与了剧情的发展,很好的表达了不同人物的情感状态和戏剧性的对立冲突。对欧洲歌剧产生重大影响,是意大利喜歌剧的范例。歌剧序曲,结构严谨、完美,以优美、充满活力的音乐暗示了剧情,体现出喜剧特有的轻松和欢乐,被认为是西欧喜剧性抒情歌剧序曲的典范。

同类推荐
  • 大戏剧论坛.第5辑

    大戏剧论坛.第5辑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纪念周贻白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专辑、精神之自由与天壤同久——纪念我的父亲、论恩师在中国戏剧史学科上的建树、发凡起例:周贻白戏剧史研究的历史意义、周贻白先生与戏曲文物、简论周贻白先生曲艺、小说、诗词研究学术成就、周贻白先生对中国戏剧史学的贡献、周贻白与中国戏曲学科体系的建构等等。
  • 课外雅致生活-陶艺设计漫谈

    课外雅致生活-陶艺设计漫谈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课外雅致生活-中国音乐

    课外雅致生活-中国音乐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社交媒体十五问

    社交媒体十五问

    这是我的第二本“没有人问过(或回答过)”。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炒作有意义吗?什么是社交媒体?它们跟我们过去称为社交网络的网站一样吗?什么是社交媒体营销?企业的做法都正确吗?把你的网站访问者送到推特或Facebook上去有意义吗?人们真的想要与品牌建立联系?公司真的想跟它们的客户“对话”?类似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价值何在?点赞的价值又是多少?什么是“自然触及人数”?如果没有了免费午餐,会发生什么?同社交媒体营销打交道的你,千万不要错过。
  • 都市速写簿

    都市速写簿

    1975年到1988年,是台湾走向开放、社会力爆发的年代。整个社会都在急遽的变动之中,高楼盖入农田,工厂挤进民宅之间,与经济上升同时而来的,还有严重的交通堵塞与空气污染。人心因物欲而躁动,人们在放纵感官的同时,心灵的空虚也一一显现。摄影家阮义忠从小在台湾乡村长大,成年以后,进入台北工作生活。他以敏锐的摄影触感与深切的社会关怀,记录下那个风起云涌的八十年代。八十张照片及其背后文字,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开始与结束,台湾完成它的蜕变,阮义忠也在摄影中反躬自省,发现他的安身立命之所在。
热门推荐
  • 最后一处净土

    最后一处净土

    迈出那一步后,我便孤独的穿梭于诸天,只为寻找人类最后生存的净土。
  • 不死的咸鱼

    不死的咸鱼

    这里是星空?人族弱势?不努力修行就得死?……我是咸鱼,为何麻烦总要找上门来?来来来,让你们看下什么叫做爆发的火气!
  • 消弭遇

    消弭遇

    一个从农村来的女生,带着她的骄傲,在这所高中,被磨去棱角,变得消沉。校园里从不缺少校园暴力,她在没有朋友的教室里孤单的坐着,然后陆陆续续的进来了一些人,走进了她的朋友行列,也有一些人,走进了她的黑名单。她自问从不招惹人,却仍有人来招惹她。她从不与人争吵,她觉得明白的人不用说他也明白,不明白的人怎么说他也不会明白,既然如此,何必与人争吵。这样的人,如果到了社会上,还会有人让着他吗?既然以后有人会收拾他,现在又何必脏了自己的手,污了自己的眼,一个跳梁小丑而已,怎值得自己浪费时间。她很安静,也很暴躁。懂她的人不多,她真心相待的人更少。在这所学校所经历的事,友好也罢,陌生也罢。终归在毕业后,能留下的不多。她能做的,也只是为自己而活着,奋斗着。三年很短,也很长。时有时无的校园暴力让她的心越来越消弭,多次想要自我了结的她顶着压力活了过来。她不是一个人,亦是一个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彪悍王妃王爷悠着点

    彪悍王妃王爷悠着点

    这是一部高甜小说,男主女主身心健康,没有一丝杂念,一生一世一双人。
  • 带着姐妹一起穿书

    带着姐妹一起穿书

    【双洁戏精逗比女主x逐渐“楚化”男主】“褚楚,你为什么会喜欢上我?”“你要听实话?始于颜值,迷于气质,忠于心,终于你。”本以为是初见,没想到却是重逢,纵使脑海中的记忆没有了,可是有缘人终会相逢。一见钟情是见色起意,但是那只是对你。
  • 雍雪

    雍雪

    现代娇女,父母的宠儿,因从小有先天性心脏疾病,一直被父母保护的很好,只因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让自己命丧他手,强行穿越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古国,开始了她重生之旅,古灵精怪、多才多艺、斗智斗勇、既来之则安之,谁还不是个人才了?看她怎样玩转古代人生,怎样继续成为老天的宠儿——宋佳雪。
  • 追美宝典

    追美宝典

    俗爱,俗情,再深再久,也比不过心灵交汇的相知,杯酒之间的温情。这是一个故事,是一场人生,是千万轮回,是情感交汇,是本存在,却不曾拥有的……
  • 千秋决

    千秋决

    风起,云涌;庙堂,江湖。权财情武,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漫漫江湖路,让人难以忘却的,不是江湖,却是江湖的爱恨情仇!
  • 我的女友A飒爽

    我的女友A飒爽

    :夭寿了,学校有大事发生了。乔大小姐为了转校生打人了。怎么还打出来个宠妻如命,不怎么高冷的好老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