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72600000014

第14章 农耕社会、国家与土地制度形成(4)

周之封建,大致在成康时期完成。分封的人,包括周天子的兄弟、儿子、其他各类亲属以及功臣,除了这些直系诸侯以外,还有一批旧有部落长,以及一些古代帝王的后代,譬如神农的子孙分封在焦国,黄帝的子孙分封在祝国,尧的子孙分封在冀国,舜的子孙分封在陈国,大禹的后人分封在蓟国等。

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周之封建制度,最主要的是两个层级。

第一层级,“天子建国”。周天子对诸侯的统治,是通过分封而建立起来的,并使诸侯成为代表周王统治地方的行政机构。王国维说,“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到了周的“封建”,封国与天子之间才建立为一种君臣关系。

第二层级,“诸侯立家”,即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向卿大夫封赐采邑。卿大夫只在采邑收取租税,如《公羊传?襄公十五年》何休注所说:“所谓采者,不得有其土地人民,采取其租税尔。”卿大夫供职于诸侯,任官治事,居于国中而不居采邑,不治采邑之政。故卿大夫的采邑并非一级政权单位。

周王朝分封诸侯国之后,上古长期存在的“部落”自此逐渐消失,为封国所代替。周天子,是诸侯之君,天下共主,姬姓诸侯血缘宗主,享制礼乐、巡狩、征伐等权力,王畿较诸侯国大。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有向王室纳贡、朝觐、征伐等义务。

当然,“封建”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或者统治术,更是经济制度的变革——周代的封建制度,以土地为枢纽,凡授予土地者有权向接受土地者征收贡赋,反之,接受土地者有义务向授予土地者纳贡服役(包括兵役)。可见,经由分封,天下多数土地归“王”支配,诚如《诗经》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为了树立权威,天子封授,诸侯受封,要举行仪式,由司空授以五色土,司徒授以民,即所谓“受民、受疆土”。授土是天子建立一个大“社”,凿取一块社土,放在白茅上,赐给受封诸侯,称为受土于周室。授民是将原来居住在封地上的民交给受封者,有些受封者还得到附加的民,交给时指明民的身份和数目:如给鲁国殷民六族,卫国殷民七族,晋国怀姓九宗。又如赐臣、仆若干家,人献或民献(殷俘)、庶民或庶人若干夫或若干人。受封之后,诸侯就在各自的封地上经营,替周天子去管理那片土地。分封的整个程序到这里就算是大致完成了。

这个仪式表明,“社”这时候已经作为国家统治权力的象征,说明了周天子已经深刻认识到,土地是生存的根基,生命的根本,是财富之母,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没有土地就没有人类,没有祖先就没有自己——这种认识持续了数千年,明清王朝的皇宫前左右两边,一边是太庙,祭祀祖先的地方;一边是五色土,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这就是典型的“左祖右社”建制。

显而易见,在周王朝建国之初,生产力水平低下,分封是一种很好的治理机制,其实质就是将土地分给可信赖的人或需要安抚的人,建立一个个小国家,凭借血缘、地缘等关系形成一张网络,以此作为整个国家的保护和屏障,制造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构筑起坚固的周王朝大厦。

“天子建国”的“封建”,只是将土地资源作出初次分配,或者更确切地讲,这是一种“王有土地委托经营管理制度”。在微观上,周本部和各个诸侯国,采用的是后来被称为“井田”的土地制度。

什么是“井田”制?后人均因应孟子的说法。《孟子?滕文公上》云:“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意思为,方一里为一井,每井九百亩,在中间的一百亩为“公田”,其他八家,每家一百亩。“公田”为八家共同耕种,待“公田”上的农事做完后,才开始做“私田”上的农活。

关于“井田”制,历来受到质疑,争议颇大。胡适于1919年发表文章认为:“井田的均产制乃是战国时代的乌托邦”,“井田制是孟子凭空虚造出来的”。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亦认为,“所谓‘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的办法,要施诸实际是不可能的……周代自始至终并无所谓井田制的施行。”胡寄窗认为:“孟轲的井田原始模式本身不仅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而且是我国古代最混乱的空想。”胡寄窗:《有关井田制若干问题的探讨》,《学术研究》1981年第4期。

“井田”制之所以遭到质疑,缘由如赵冈所说:“古代文献记载含混,许多地方看来自相矛盾,引起后来学者之怀疑。”赵冈:《中国土地制度史》第2页。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当然,还有一点往往被论者所忘记,那就是当时地广人稀,能够推行“井田”制。西周虽然“拥有”数十乃至数百个“诸侯国”,但人口较少。西周初年的人口也不是很多。灭商之时,投入的总兵力不过2万多人(张守节《史记正义》曰:“谓戎车三百五十乘,士卒二万六千二百五十人,有虎賁三千人。”)。

周人灭商后,分封了许多诸侯,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人口仍没有增加很多。《左传》记载,公元前630年,狄人灭卫,卫国的遗民仅有男女730人,加上共、滕两地,也只有5000人。卫国乃周初的大国,人口竟然如此之少,别的诸侯国的人口数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周初的封国,实际上也只是包括城圈和城圈周围的土地。城池称为“国”,城外附近的土地叫作“郊”,再远些叫作“鄙”、“野”。一个诸侯之国,不能够有两个城,那就是“耦国”,被认为是致乱的根源。当时的“城”,最大的也不过三百丈,其居民最多不过3000家。这样的“城”,不过是现在的大村落而已。“郊”为国人耕种之地,郊野之外没有用于耕种的土地称为“弃地”。诸侯之间既然仅拥有城池及其附近的土地,其外的土地也就不去过问。宋、郑两国之间,就有一块弃地,面积相当大,直到春秋末年以前,很少有人过问,就是明证。

另外,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的一段记载中,记有秦师袭郑的事,也可说明这一情况。秦师袭郑是要经过周朝王城的。可是,周人并不认为秦是在侵犯他们的领土而加以阻止。当时,周国王孙满登城观看,仅仅斥责秦师超乘为无礼而已,此外并无其他异议(原文如下:三十三年,春,晋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冑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像这样侵犯他人领土的事情还有不少,但都未引起争执。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地域观念,而这种观念正反映了那种人口稀少的景象。

由于当时人口不多,土地却丰裕,所以对于土地的概念也和后来有所不同。这就好比阳光,因为太充足,没有人对它有“私有”的想法。

下面再从“井田”本身作一简要分析。

“井”,早期就是指水井。甲骨文中,“井”是象形文字。按照《周易?井卦》的说法:“象曰:木上有水,井。”有的读者可能质疑,明明只有掘土为井嘛,《周易》为什么要说“木上有水”就是“井”?这是因为当时的“井”建造方式与现在的不同。由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古井可见,都在井的底部架一个四方形木框,这恐怕就是“木上有水”的依据或源头。

对于某些地区而言,水井非常重要。如从游牧进入农耕,在华北黄土区域的某些地区,由于水井可以提供充分的地下水,可以用来灌溉、饮用,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建立以井为中心的基本经营单位,是可行的。其实,在大散关(今陕西宝鸡)附近,就有一个封建国家叫作“井”。

“井”也被引申,形容有条理,讲究法度。例如《大盂鼎铭文》:“令女盂井乃嗣且(祖)南公。”这里的“井”字有“效法”之意。“井”也可作为名词,当“法则”解,如《毛公鼎铭文》:“女毋弗帅用先王作明井。”这个用法被引申作为“刑法”,而且在汉初隶定的古书中,都被改写为“刑”字。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则表示:“井,法也,节也。”

《周易?井卦》也讲述了“井”的引申意思,云:“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井”是邑的基本组织,“四井为邑”,“改邑不改井”,是指井和四井为邑的组织都不改,仅以此井改属彼邑,或以彼井改属此邑,故“无丧无得”,“往来井井”。这与《荀子?儒效篇》中“井井兮其有理也”的“井井”一样,都是形容整齐划一、有条有理。

田地为何称为“井田”?从“井”字来源看,应当是说土地规划得很有条理。其实,黄帝时期就有田土使用的规划。

规整的农田熟悉农业的读者不难理解,农田分割条块状,田间有排水灌溉系统等,是为了便于灌溉排水、农作物采光、除草施肥、收割等。

正是因为农田被其中的排水灌溉系统等所分割,不同区块之间有道路(阡陌),农田看起来“井井有条”,很规整,形状也像“井”字,所以被称为“井田”。这是一种形象的描述。

此外“耕”字偏旁从井,《说文解字》云:“耕从耒、井,古者井田,故从井。”古代的“耕”也作“畊”,可见井与田的密切关系。

那么,“井田”的存在,是否就如孟子所说的那么死板呢?不是。在上古时期,各地自然条件、人口状况不一,如此规整的区划,不仅当时很难做到,现代也做不到。

其实,并不是把耕地规划成井字形就可以称为井田。就算耕地是狭长的、圆形的、梯形的、三角形的,那都无所谓,只要规划得很规整,都可称为“井田”。

至于“井田制”,与“井田”是不同的概念。作为土地制度形式,井田制度的核心在于“生产关系”与“社会脉络”上,即:土地权属的分配、劳动力的运用、地租的征缴。

西周的土地权属关系,如果用现代词汇描述,即天子是所有土地的名义所有者,即拥有土地所有权;分封的诸侯,则是经过授权,获得了土地的财产权或者说是用益物权。诸侯的臣下如卿大夫等,诸侯国的官僚系统构成部分,不拥有土地的财产权。诸侯授予他们的土地,可称为禄田(职田)。对于土地的经营,采用的是后来所说的“井田制”。在这里,井田制不等于“井字田制”,前文已经指出,井田是自然划分和人为划分成“井”字形的耕地。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权利组合,其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在于“公田”与“私田”的划分,特别是诸侯“公田”和家庭“私田”的划分。

先秦的史籍记载表明,西周时期井田制下耕作的每一个劳动者都可以分到百亩上田,或百亩以上的中下田(按:战国时秦国商鞅监制的“方升”测算,当时的100亩相当于现在的29.07亩。但此前西周的“百亩”是否与商鞅时期的相当,还不好说),这份土地归他个人占有,收获也归个人享用。但这些劳动者要无偿地为统治者耕种“公田”,故《诗?小雅?大田》有“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记载。(注意:这里的“公田”与“私田”,并非现代意义上“公有”和“私有”的概念,它只是土地占用和收益权)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周人的“彻法”,就是让西周每人百亩份田之外,再为统治者无偿耕种十分之一的“公田”。周人耕种的“公田”,又叫“籍田”。“籍”,是借民力耕种的意思。

单从“井田”看,夏朝已有萌芽或者开始推行;但是,在周代,它与“封建”制度相互结合,则是一种新的土地制度形式。无论是“夏后氏五十而贡”,还是“殷人七十而助”,只是将其中的“公田”作为一种劳役地租;那时候的“分封”,没有附加“纳贡”等条件。

周代的这项制度变革,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各诸侯,保障统治。“封建”的实质是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保卫王室。由于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多、面积小(有记载说当时有“八百诸侯”),占有的资源量有限,周天子控制的则是核心经济区(或者核心财政区)。再加上诸侯国每年还得进贡,这一切都决定了当时没有任何诸侯国有足够的力量与王室对抗。此外,天子还有征兵讨伐的权力,所谓征伐之命令都由天子出,诸侯国要听从天子调遣,国王要出征讨伐谁,命令某几个诸侯国的君主率领部队参加,他们必须听命,这是义务。

此外,“井田”制使基层能够实现“自治”和稳定,是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前文说过,井田的意义不在于耕地的外形,而在于“生产关系”与“社会脉络”上。“井田”制度下,诸侯将占有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既有属于村落公益事务开支的部分,也有属于诸侯用于俸禄等项开支的部分,如“籍田”(注:周天子和诸侯各有“籍田”)。“私田”则是各家农民分到的田地使用权,私田上的收获物归农户拥有,用以维系农民自身的基本经济和生活要求。“井田”制下,由于国家的影响已经渗入其中,因此,无论“公田”还是“私田”,其所有权都属于周天子,用益物权或者“承包经营权”则属于诸侯。农民面对的是诸侯,诸侯面对的是周王,原本是农民占有的“私田”,打上了国家的印记,成了国家“给予”的。此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当然,“井田”制度能够得以推行,也与制度本身的优势有关。这种土地制度安排,可以称之为“交换式劳役契约”:封建贵族提供“安全”等共用品(publicgoods),农夫提供劳动(耕种“公田”);贵族获得“公田”上的收益,农夫获得“私田”的收益。

前文说过,西周的封建制度,不仅是为了控制原来商代的领土等,还包括屏四周的游牧民族的侵扰。在周王朝的东方,强悍的夷人部族遍布今天的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随时威胁新生王朝的安全;而在周王朝本土镐京的背后,鬼方也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

除了周围蛮夷对中原定居农业区不断的劫掠因而需要“安全保护”之外,还需要一种“公正”的尺度来解决各种民事纠纷。懿王制作的曶鼎铭文上就记载有荒年时,匡季的“众”和“臣”二十人抢了曶的禾二千秉。后告到东宫,才得以结案(杨宽,2003)。

显然,这些不能期望由“中央政权”提供或解决,层级太多则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s)太高。鉴于当时的贵族政治背景下,唯有各个诸侯国的贵族提供农夫所需要的安全(军事)和正义。那么,农夫必须通过纳税来换取贵族提供的“安全保护”等共用品(publicgoods)。当时土地极多,虽说名义上都是属于周天子和诸侯贵族所有,但是,根据生产要素边际产品递减法则,土地的边际生产力不会太高,因此,土地实际的价值不大,土地所有权并不重要。而劳动力相对缺乏,其价值比土地要高得多。但是,“劳动”不可能像物品一样,无法从物理上予以分割,只能划分成“不同时间”的劳动。“公田”和“私田”就是分割劳动的形式,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价值在当时很小。农夫将最有价值的劳动分为“公田上的劳动”和“私田上的劳动”,并用“公田上的劳动”交换共用品。

由于当时历史背景的特殊,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虽然诸侯开始争霸,但也是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进行的,因为很大程度上,游牧民族依然是中原的大敌。攘夷的“夷”,指当时中原周边的游牧部族。《公羊传》曰:“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乱中国,中国不绝如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在当时说攘夷,包含有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的含义。

周代第二次土地制度变革:“厉始革典”

西周实行分封之后,基本上掌握了夏商以来的核心经济区。在此基础上,周人运用中原的资源,以支持其商周合流的核心力量,向各方面扩张(钱穆称之为“武装殖民”)。

同类推荐
  • 寓言里的中国(九说中国)

    寓言里的中国(九说中国)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寓言在塑造民族灵魂、繁荣民族文化、丰富民族语言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中国古代寓言,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质和创造力量,今天仍然可以作为我们个人修身养性、弘扬传统文化、重塑民族形象的宝贵借鉴。从寓言里,我们可以体味人生、理解人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懂得历史发展的趋势、领悟到宇宙的无穷奥秘……本书从九个角度选取中古寓言若干则,加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通俗解读,试图展示寓言所折射出的中国文化品格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心路历程和精神风貌。夏德元,湖北省浠水人,1963年10月生。博士,编审,曾任职于复旦大学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上海教育音像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现任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出版有《格言演义》《读者有其书》《中国格言漫话》《中国家风故事》《电子媒介人的崛起——人的媒介化及人与媒介关系的嬗变》和《传播的焦虑》等著作。
  • 东汉末年没三国

    东汉末年没三国

    一个现代社会的废柴屌丝宅男穿越到东汉末年,一切都为了自己能过得好一点,为了身边的人能过得好一点的故事。
  • 再见霸王

    再见霸王

    欲自刎乌江的西楚霸王,并未消失在司马迁的笔下。再见霸王,他又是怎样的飒爽英姿?再见霸王,他能否卷土重来一雪前耻?
  • 中国历史掌故发现

    中国历史掌故发现

    本书集合了“考古探密”、“人物逸事”、“古迹奇观”、“交流奇闻”、“艺术娱乐”等诸多方面的掌故与发现,勾勒出一幅真实多彩的历史画卷。
  • 乱世蝴蝶恨

    乱世蝴蝶恨

    一场战争,烽烟四起;家国天下,殇情似水。世事如此,谁之过?一切尽在无言中。看似浮光掠影,实为权谋智计。你不虞,怎知我诈?我若无诈又怎知你无虞?如此缠绵绞织,何日是个尽头?即使刀光不闪,但剑影暗生;虽有痴情无悔,可人间有积怨!等白头,一场梦幻冷人心。哎,哎,哎,纵有悬壶济世,生死情侣又如何能逍遥世外,不争,不怒,不恨,不怨……
热门推荐
  • 之源诗集

    之源诗集

    生活上有些我们可能遗忘了,但他们会永远跟随着你
  • 知阴

    知阴

    一个厌倦了黑暗世界的杀手,想要从这个世界最神秘的黑暗组织手中叛逃却失败了,而失败的代价便是成为组织的实验目标!生死轮回,当他醒来时他明白了,一切都将重新来过!【求收藏,推荐票】
  • 异界制作人

    异界制作人

    绝元之体不能吸收天地元气,不能修炼?不,随身携带作家助手APP,稿费兑换灵气,废柴体质照样修炼成神。于是,唐有才为了成神,创立通神阁,制作文字小说、有声小说、漫画、电影,挣钱、修炼、娶老婆。想看修真世界的人是怎么写小说、画漫画、拍电影的吗,那就上车吧,虽然不是老司机,但我的车绝对不会翻...
  • 点星策

    点星策

    出生在地球的楚离,自幼孤苦,身世迷离。楚离的空间客旅遭遇空间风暴,落入宇宙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强者为尊,人命蝼蚁。这个世界仙凡有道,派宗林立。这个世界迷迭穷缚,纷纷绕绕。这个世界星辰法宝,斗转古今。失落的玄门藏典,暗流汹涌的地域之争,道门的毁灭,仙界的真相,宇宙的奥秘,层层帷幔,度度揭开小莫新书,朋友们觉得还可以,请不吝推荐、收藏,建议,谢谢。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重生八零之婚宠撩人

    重生八零之婚宠撩人

    衣衫不整的赵水心被村里人从玉米地里拎了出来,被活活打断了双腿,苟延残喘地活了一年有余后被丈夫毒死了。睁眼一世她回到了五年前,成为了十里八乡最好看的小姑娘,秦追儿。身边还有一条小狼狗。小狼狗固执强势,随时随地掀翻醋坛子。宠妻这事得身体力行,小媳妇不许说,不许骂,不许打。小媳妇还很有本事,养殖种植是好手,打脸虐渣更不在话下。后来小狼狗一不小心长成了位高权重的大野狼…(狼狗属性,外在冷淡凶残,内心忠犬无比。)
  • 我和布洛妮娅的婚后生活

    我和布洛妮娅的婚后生活

    布洛妮娅从臂弯里抬起头,小脸微红,开心地笑着,“你在说什么呀。”还没有等布洛妮娅反应过来,我一把扑上去,将嘴对着布洛妮娅的嫩唇,轻轻地亲了下去......“唔。”气息传入她的小嘴,可是布洛妮娅的连反抗的力气也没有了,只是幸福地看着我。“老公想怎么样...都可以的哦,毕竟......布洛妮娅最喜欢你了!”
  • 墓葬源初

    墓葬源初

    天地未开,鸿蒙未判。浩荡诸天,谁主沉浮。
  • 重生后我成了未来权臣的御用奶妈

    重生后我成了未来权臣的御用奶妈

    苏南枝穿越后变成相府嫡女,本以为是勾心斗角苟活一世,谁知家庭美满一生逍遥。只是,她又重生了?!深陷迷茫的苏南枝和忍无可忍的天机系统爆发了一场争执“!闲着没事我为什么要重生。”“本系统召你来是为了扶正改变结局,不是让你体验古代生活!”“结局?什么结局?”“看到你家那个小包子了吗,要想办法把他扶作未来权臣匡正故事的走向最正确的结局。”于是,苏南枝开始了她的养儿子(划掉)权臣大业。
  • 云顶学院第一季始

    云顶学院第一季始

    云顶学院?宁玄大陆上最强的学院,什么那里交通不便捷,祁夜枫你怕不是个路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