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90000000011

第11章 中古汉语"为"字判断句 (1)

一、系词"为"字产生的动因与机制

(一)关于"为"的系词性

"为"字是否是一个系词?学术界存有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一个真正的系词,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准系词,还有人认为它根本不作系词用,所谓的系词用法只是动词的功能。王力最早对汉语系词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在1937年《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一文中提出,"为"的使用受限制,不是纯粹的系词,只是稍带系词性。他的这一看法在后来的研究中基本没有改变,在《汉语史稿》中他又明确指出,"'为'字本身不是一个系词,而是一个动词",类似于"余为伯鯈"之类的句子只是"叙述句代替了判断句"。针对王力的观点,洪诚(1957)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上古既有纯粹系词'是',更有以加强语气为主要作用的系词'为'","先秦文用'为'做系词,汉魏既用'是'做系词,同时也用'为'做系词"。

王、洪所论是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各有支持者。如何看待呢?应该既要承认自先秦"为"字主要作动词用,是个含义非常广泛的动词,同时也应该看到"为"字确实曾用作系词。首先,"为"字可以用在疑问代词前面表示判断。如:

(1)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论语·微子》)

(2)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论语·微子》)

(3)宣孟曰:"而名为谁?"(《吕氏春秋·报更》)

(4)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战国策·韩策二》)

(5)赵盾曰:"子名为谁?"(《公羊传·宣公六年》)

根据先秦汉语的语法规则,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到谓语动词之前,在汉代以前这是一条比较严格的规则。以上例句中如果"为"字是动词,那么疑问代词"谁"要前置,构成"某谁为"的结构,而之所以没有发生前置现象正说明"为"字不是普通动词(当然也不是介词,介词宾语也要前置),而是一个系词。

汉代以后"为"字继续作系词用,因此这种用例也比较多见。如:

(6)范雎曰:"彼来者为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7)管仲曰:"其人为谁?"(《新序·杂事》)

(8)复问:"寝者为谁?"(《搜神记》卷九)

(9)帝问使人:"愔所亲爱为谁?"(《后汉书·邓禹传》)

(10)既而戎问籍曰:"彼为谁也?"(《世说新语·简傲》注)

(11)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颜氏家训·慕贤》)

其次,先秦汉语中有时"为"字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完全等同的,即构成"甲为甲,乙为乙"式,这种结构中的"为"字只能分析为系词。如: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3)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孟子·公孙丑上》)

(14)曲为曲,直为直。(《韩非子·说林下》)

(15)是为是,非为非,能为能,不能为不能。(《荀子·强国》)

以上例句中的"为"字完全没有动词性,只能用现代汉语中系词"是"去理解或翻译。

以上两种句法条件下的"为"字是无可否认的系词,另外,有些"为"字句"为"字也几乎没有动词性,主要起到联系判断的作用,它的系词性比较明显。如:

(16)余为伯鯈,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17)余为浑良夫,叫天无辜。(《左传·哀公十七年》)

(18)郑穆公再拜稽首曰:"敢问神名?"曰:"予为句芒。"(《墨子·明鬼》)

(19)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吕氏春秋·疑似》)

(20)重耳为晋文公。(《史记·赵世家》)

以上例句中"为"字连接的两项大多是等同关系,"为"字只起联系、判断作用,可以确定为是一个系词。特别是汉代以后出现了"为"与系词"是"对举使用的用例。如:

(21)世彦识器理政,才隐明断。既为国器,且是杨侯淮之子。(《世说新语·赏誉》)

(22)何者是政?何者为事?(《魏书·高闾传》)

以上两例中"是"字是系词,"为"字与之对应,那么应该也是系词。

当然,我们也看到"为"字作为系词出现频率并不高,它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不能像成熟的系词"是"字那样灵活运用比如"是"字的前后成分都可以省略,而"为"字只能省略其前项,后项是绝对不能省的。另外,系词"是"的焦点标记、强调标记等一些引申用法更是"为"字不具备的。俞理明(2005)指出,早期的"为"字判断句句末不用"也"字,而"也"字多用于判断句,一般不用于叙述句,因此"为"字句保持着叙述句的特点。这正如王力所说"以叙述句的形式代替了判断句"。基于"为"字这样的特点,俞(2005:106)断定:"'为'字是一个正在向判断词过渡的动词,已经初步具备了判断词的功能。但是,这个变化没有最后完成,'为'的判断词地位被'是'取代了。"何亚南(1999)充分调查了先秦"为"字句,根据系词"为"脱胎于动词"为"、"为"字句语义关系简单、独立表意性差等特点把"为"字定性为准系词。

综上,可以说"为"字是一个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系词。"为"字在汉语史上曾起到系词的作用,担当系词的角色,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也要认识到,"为"字作为系词没有进入基本词汇,没有得到普遍使用。"为"字作为系词在先秦时期出现频率并不高,汉代以后稍有改观,但是随着系词"是"的不断发展成熟,"为"字不断受排挤,丧失了担任系词主角的机会。总之,我们既不能因为"为"字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动词而否认它的系词性,也不能因为"为"字曾用作系词而任意夸大它的功用。

(二)系词"为"字产生的动因

先秦时期已经有了主谓相续式的比较成熟的判断句式,为什么还要产生"为"字系词句呢?一般来说新兴语言现象的产生是为了弥补旧有表达方式的不足,我们注意到主谓相续式判断句在降级使用时存在缺陷。一方面无系词句充当句子成分时表意不明确。如:

(23)太祖阅见之,疑其衣冠也。(《三国志·魏志·仓慈传》注引《魏略》)

本句如果不参照上下文,"疑其衣冠"可有两种理解:"其"字看做"衣冠"的主语,理解成"怀疑那是衣冠";"其"字看做"衣冠"的定语,理解成"怀疑那衣冠"。只有参考语境才知道应该按前者理解。可见无系词句充当句子宾语是有缺陷的,而如果采用有系词句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比如加入系词"为",构成"疑其为衣冠",表意就明确了,就不会有歧解了。充当句子成分的"为"字判断句并不少见。如:

(24)则夫好攻伐之君,不知此为不仁不义也,其邻国之君不知此为不仁不义也,是以攻伐世世而不已者,此吾所谓大物则不知也。(《墨子·天志》)

(25)凡人之为外物动也,不知其为身之礼也。(《韩非子·解老》)

(26)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战国策·赵策三》)

(27)曾子问曰:"丧有二孤,庙有二主,礼与?"孔子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尝禘郊社,尊无二上,未知其为礼也。"(《礼记·曾子问》)

(28)齐师、宋师、曹师城邢,此一事也。曷为复言齐师、宋师、曹师,不复言师?则无以知其为一事也。(《公羊传·僖公元年》)

(29)己丑,葬我小君齐姜。齐姜者何?齐姜与缪姜,则未知其为宣夫人与?成夫人与?(《公羊传·僖公二年》)

(30)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穀梁传·隐公元年》)

(31)人不知其为星也。(《论衡·说日》)

(32)开关问歌者为谁,果其母。(《论衡·感虚》)

而且主语可以承上省略。如:

(33)母甚异之,知为国器。(《世说新语·夙惠》)

另外,后世并用两个"为"字判断句充当句子宾语表示选择关系,这种用法也是无系词句所不具备的。如:

(34)觉有异色,乃自申明云:"向问饮为热为冷耳。"(《世说新语·纰漏》)

(35)但未知为坐为卧耳。(《周氏冥通记》卷一)

同"为"字一样,系词"是"字产生之初也是较多的出现在复杂单句中,充当句子成分,这也说明有系词句在降级使用时优于无系词句。

另一方面,无系词句进入复句也有不足之处。"某,某也"这种表判形式虽然单独成句时顿挫有力,判断语气比较强烈,但是它在进入复句时如果几个判断句连用,或者判断句与其他句式并用,由于这种判断句停顿较多,就不利于复句或句群表达一个整体的句意。而如果采用有系词句就可以消除单个判断句主谓之间的停顿,判断句进入复句后也可以比较流畅地表达语意了。试比较以下两例:

(36)泰山,东岳也;霍山,南岳也;华山,西岳也;常山,北岳也;嵩高山,中岳也。(《说苑·辨物》)

(37)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尔雅·释山》)

同样是解释"五岳",《说苑》采用主谓相续式,读来觉得拖沓吃力。而《尔雅》采用"为"字句,读来轻松,语意更为连贯。

也就是说"为"字判断句进入复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无系词判断句的不足。事实上,"为"字判断句产生之初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一个分句出现在复句中的。"为"字句构成复句主要起到比较、对举等作用。如:

(38)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二十六章》)

(39)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40)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左传·哀公十三年》)

(41)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孟子·告子上》)

(42)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庄子·应帝王》)

(43)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易·说卦》)

总之,系词"为"字产生的动因来自语用需要,一方面是分割主语和谓语,消除充当句子成分时带来的歧义;另一方面是消除判断句主谓之间的停顿,从而使之顺利进入复句表达较为完整的语意,起到比较辨别的作用。

(三)系词"为"字产生的机制

"为"字在上古汉语中是个含义非常广泛的动词,根据具体的语境可以译为"做"、"担任"、"从事"、"变为"、"成为"、"作为"等,也可以说它有动词性不等的多个义项。王力曾经敏锐地指出"为"字由具体动作义到"作为"、"成为"义,再到系词的虚化方向。由于"为"字由动词虚化为系词发生的比较早,目前利用现有材料很难清晰展示"为"的历时语法化过程了。不过由于"为"字虚化过程中,旧有的意义并没有立即消失,而是与新义一起共存了相当长的时间,那么共时材料中就暗含了历时语言要素,我们加以梳理分析,可以约略推知"为"字系词性的产生。且看《史记》中的用例:

(44)度为山阳太守十余岁,坐法失侯。(《平津侯主父列传》)

(45)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孙子吴起列传》)

(46)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刺客列传》)

(47)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杀人众者为忠臣。(《李斯列传》)

(48)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列传》)

例(44)"为"字当"做"、"担任"讲,意义较实,动作性较强。例(45)、(46)"为"字分别是"作为"义、"成为"义,比例(44)词义稍虚,但动作性仍比较强,仍是动词。例(47)"为"字基本理解成"成为",不过它比例(46)虚,有判断的意味,也可以勉强理解成系词"是",这是向系词过渡的"为"字。例(48)"为"字就完全是系词了。

以上是对"为"字由实到虚语法化的简单推测,不过实际虚化的过程可能比较复杂。系词"为"字的根本来源是动词"为",不过其具体的虚化途径可能不止一途。系词"为"也可能从"以......为......"结构中虚化而来。在"以......为......"结构中如果"以"是介词,那么后面"为"字是动词,意义较实。如:

(49)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庄子·让王》)

同类推荐
  • 国家力量与艺人再造——吴桥杂技学童群体研究

    国家力量与艺人再造——吴桥杂技学童群体研究

    本书在田野调查和口述史采集的基础上,利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对杂技之乡河北省吴桥县的杂技学童群体进行系统研究。当今吴桥杂技学艺、从艺行为是当地人对地方文化传统的现代性借用。历史上在生存压力下形成的杂技文化传统,在当代语境中,被国家、地方和个人加以利用,使杂技成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职业选择模式。
  • 宋代家庭研究

    宋代家庭研究

    由三个专题组成:上篇讨论家庭类型与家庭人际关系问题,提出并论证了“宋型家庭”的概念,分析了理学兴起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特别是妇女的家庭地位。中篇从户等制度入手考察了各个阶层的家庭经济状况,主要是有田产的主户、靠租地租牛而耕的佃家客户,以及城镇中的坊郭工商户。其中重点研究了佃家客户的经济生活,并指出租牛而耕是宋代租佃关系扩大的重要标志,宋代耕牛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介入租佃关系,成了束缚佃农客户的又一条绳索。下篇具体研究了家产继承的几种方式,包括有亲生儿子的家庭、需要女儿传宗接代的家庭继承方式,以及立嗣和遗嘱继承方式,指出这些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保证家庭门户的付承而设计的。
  • 大师的背影

    大师的背影

    20世纪70年代初,“我”以一个工农兵出身的画家、作家的身份,在实干的政治家郑永和打造出来“学大寨”的典型——辉县,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此接受劳动改造的艺术家。因此,得以近距离地收藏这些当时第一流、经过时代冲刷后仍旧是第一流的重要人物的许多真实故事。书中,他们立体可观:他们也犯过错、媚过俗,但岁月掩不住他们的光辉。
  •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本书聚焦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与演化过程,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详尽而生动地揭示出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发生学原理;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整合“行动”与“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本书构建了一个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四维模型”,以简驭繁,将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清楚地呈现出来。全书理论深厚、内容充实,逻辑严密,新见迭出,具有鲜明的中国媒介研究的本土意识和问题意识,堪称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的扛鼎之作。
  • [东欧]三大教学方法原理原则与教学论著选读

    [东欧]三大教学方法原理原则与教学论著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热门推荐
  • 一路颠簸

    一路颠簸

    内向晚熟的崔玛丽,直到高一才开始觉醒,伴随着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她进入大学。由此,她开始回忆自己所走过的路,算不上光怪陆离但也曲折坎坷。那些她喜欢或者喜欢过她的人,那些她愿意或者不愿意的事,一一上演。
  • 陆林好汉愿招安

    陆林好汉愿招安

    初遇,她被他逮进拘留所:“警察叔叔,我这么温柔可爱美丽大方怎么可能有参与杀人的嫌疑呢?”陆延:“我老吗?”她:“......”再遇,林招安好好的捉个鬼却被他搅了个稀碎,哦!他身上还多了个流血的伤口!嘿...报仇否?林招安奸笑......三遇,喂!一上来就抱住她是个什么状况?“帮我。”陆延在她耳边低声道。好的,警务人员......后来......他知道了她的秘密!“见鬼的男人,你跑不了了!”于是林招安开始了她的追男人计划!林家的几个大老爷们也齐齐上阵喽!
  • 云游山海经

    云游山海经

    这是一本奇异的灵书——《山海经》,然而却不曾想,它居然还有穿越的能力,这一切究竟怎么回事?书中为何还会有人类?!
  • 霸主召唤系统

    霸主召唤系统

    龙轩重生来到了异世勇者大陆,脑海中多了一个霸主召唤系统,不管是斗士还是斗圣,统统召唤出来…………
  • 别做不懂用人的傻瓜

    别做不懂用人的傻瓜

    首先我要声明,这不是一本关于“厚黑学”的书,也不是一本关于“成功学”的书,书中探讨的是企业的用人方法和用人风险。虽然书名有些雷人,语言有点调侃,但我认为还算是一本比较严肃的书。几年前我就想写一本关于人和生意之间关系的书,专业点讲就是谈一下人力资源战略,但是一直都没有动笔,因为这玩意儿实在太难写。如果写得太晦涩,即便有人叫好也没有太多实际用途;如果过于媚俗,就算成了畅销书也不合我意。再加上管理一个从事招聘、软件和培训工作的知识性产业公司,劳心劳力,因此,写书这事似乎渐渐成为空中楼阁,几乎被我抛到九霄云外了。
  • 张强文集·艺术批评卷

    张强文集·艺术批评卷

    通过对艺术家各个时期创作观念的衍生与嬗变的梳理,力图较为全面地呈现艺术家的艺术发展轨迹。
  • 极品狂妃惹邪王

    极品狂妃惹邪王

    初次相见她清冷的身影挑起了他的兴趣他不屑道:“女人,我接受你的挑战!”下次相见却是在皇家花会上她大放异彩初露锋芒迎来美男们竞相追逐他一把把美人拥在怀中挑衅般的扬眉邪魅的说:“她是我的女人。”众人皆叹:“还是邪王爷有眼光。”仰天大笑出门去从此无不知此人!
  • 骑砍风云录之领主

    骑砍风云录之领主

    以骑马与砍杀为背景的军事历史小说,侧重于战争描写。作品中的主角就像现实中的玩家一样,从寂寂无名,通过跑商,招npc,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最终成为能左右卡拉迪亚大陆的人。psA:据说砍2马上要出了B:真的吗?什么时候出?A:下个月。B:好高兴(2011年)......A:据说砍2马上要出了B:真的吗?什么时候出?A:下个月。B:好高兴(2016年)......
  • 露生重华

    露生重华

    亡国公主连露生饮毒酒自尽却重生在安陆国灭亡之前。她洞悉之后所有的一切,带着前世的记忆一步步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人世纷扰,她越是挣扎却越陷越深。摆脱了被送往敌国的卑微境地,却落入一个又一个更加令人纠结的迷惘中。她一心求平和,却适得其反。国仇家恨,分崩离析的天下,个股势力蠢蠢欲动,且看小女子如何笑傲其中。。。。。。。
  • 团宠她超甜

    团宠她超甜

    这是一个普通大学生穿越到古代后努力发掘自身价值的故事,清水温馨,下饭利器。“???”别人穿越,不是什么医毒无双,便是自带空间。再不济也学过农学,精通厨艺,善于经营,可以发家致富。作为一个从六岁起,一直到二十岁就长期乖乖读书,努力保研的计算机系学霸,唐偲偲觉得自己穿越后,好像成了一个被现代生活娇惯大的生活废柴。干啥啥不行,还这嫌弃那挑剔的,唐偲偲觉得再这么下去自己能被逼疯。姐好歹一个念了十多年书的大学生,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么?改善一下生活还是可以的。可是,妈妈耶,为什么这个世界和我想的不太一样,为什么猫会飞了?为什么狗狗还能遁地了?为什么我只想埋头摸鱼过过自己的小日子,世界给我整了那么多幺蛾子?不过,貌似有这么个幺蛾子还挺好?“偲偲,不用你做饭,我来就好”“偲偲,院子里的草药随便拿去编花环吧”“偲偲,这是我名下所有产业宅院,我把全部家当给你,你嫁我可好?”相遇之前,司逆棠也未想过,原来有些人,真的,一眼,便定了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