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05300000018

第18章 于禅定中得自由 (1)

静坐思禅,自见本性清净

禅的意义就是要在定中产生无上智慧,再以这无上智慧来印证人生。“禅”是外不着相;“定”是内不动心。禅定就是将境与心统一起来,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之中的“三昧”就是指禅定,禅则止,定则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

禅定并不等同于坐禅,圣严法师也赞同坐禅不能成佛的观点,但他同时也认为禅需要有静坐的基础。禅是通过冥想的方式达到入定的状态,这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只有自己去体会,去感悟。禅坐则是通往这个境界的常见的方法。因此,圣严法师是鼓励静坐的,不论是否修佛,静坐对一个人的身心都有好处。在一个彻底放松的环境中,外界的寂静与内心的空明都能够使人减少心中的妄念,能够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平衡。

圣严法师认为,保持正确的禅坐,能够使人放下心中的执著,保持头脑的冷静和清醒,再进一步,便能产生智慧,开发精神的领域。因此,很多禅宗的修行之人都很重视禅坐。

有一位虚云老和尚,曾经在终南山打坐修行。他非常虔诚,终日打坐,甚至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有一次他煲马铃薯,煲起来之后他便去打坐,哪知这一坐就坐得定下去了,而这一定就定了好多天,并且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旁边的人好几天没有见他,非常担心,就过去看望他,见他还在那里打坐,就把引磐一敲,替他开静。开静以后,虚云和尚对来客说:“既然来了,就在这里和我一起用饭吧!”于是他就把煲的那个东西打开一看,里面的马铃薯已经发霉了,甚至都长毛了。虚云和尚都没有想到,他入定已六七天了!

虚云和尚修禅的心是虔诚的,他重视静坐入定在修行过程中的作用,并且真正在静坐之中达到了空的境界,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而在开静之后,他又能自然地融入现实生活中,定与不定没有了明显的界限,也就是时时都在定中。

虚云和尚为禅修忘记了吃饭,而他的弟子具行则是在禅坐之时引火自化了。

虚云和尚门下有一个弟子,名唤具行,他本是为求生计而到鸡足山祝圣寺做工,后来被虚云长老收为弟子。他没有什么文化,但为人勤快,一天到晚尽做些苦事,别人不做的苦差事,他都去做。但他一心念佛,修行很用功。人家看不起他,他也不放在心上。他跟老和尚告假三年,外出参学,回来之后,他还是老样子,别人不去做的苦事、重活儿,他都去做。

他一个人住在一个小茅草屋里,一天有人看到他的房子隐约有火光出现,跑过去时,火已经熄灭。而具行和尚仍然保持着坐禅的姿势,在房内稳坐如山。只不过,他已经圆寂。具行和尚圆寂时,年龄并不大,才三、四十岁。他走时,穿衣搭袍,拿着一把草,一把引磐,坐在一个草垫上,就这样自己把自己烧掉了。烧完之后,他坐在那个地方,还像活人一样,引磐还在手上拿着。

这件事轰动很远。当时唐继尧在当地当督军,他要亲自看一看。唐继尧看的时候,用手稍稍动他一下,整个身体都垮掉了,成了灰。

具行上人生前曾有一语:“吾半路出家,一字不识,但知一句阿弥陀佛耳。”修行到此般境界,已是极致。

普通人虽然也能在静坐中感悟到身心的放松和思想的圆融,但是却很难达到虚云和尚和具行上人的境界,而他们所获得的智慧也往往是短暂的。圣严法师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的智慧并没有佛法的指导,一旦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还是很容易与外界发生冲突或者内心涌起波澜。

禅坐并非等同于禅定,通往禅定的方法还有很多,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和调心都是修行的常见方法,并且以后三种更为重要。坐禅能将身、息、心的调节合而为一,保持正确的舒适的姿势,调整呼吸的节奏,放下心中一切妄念,将散乱的心集中为统一的心,“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

莲心禅韵:

禅定六法:静,即缓和身心,消除紧张;定,即专注不移,一心一意;止,即摆脱杂念,头脑休息;观,即一心观想,坚强意志;觉,即感觉敏锐,思绪空明;同,即无限可能,创意无限。

虚云(1840—1959):俗姓萧,初名古岩,字德清,别号幻游。原籍湖南湘乡,生于福建泉州。咸丰九年(1859)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和尚受具足戒。曾遍访名刹,巡礼佛教四大名山。历任福建鼓山、广东南华、云门诸大寺住持。1953年被推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其禅功和苦行为人所重,为现代中国禅宗代表人物之一。

禅定四道行

禅定是开启自由心智的微妙法门,它的本质是帮人解脱,让世人从对名利的追逐与占有中解脱出来,达到身心的彻底放松,既不为生老病死所困惑,也不被喜怒哀乐所纠缠。禅宗重视定功,认为只有定才能使一个人的心智真正自由。没有禅定的人,容易被激怒、被诱惑,失去耐性,乱了方寸,很难领会禅之精要。

为了帮助弟子修行,中国禅宗的始祖菩提达摩曾设“二入四行”的修行方法。“二入”指“理入”和“行入”,心如墙壁即是理入;“四行”即是行入,包括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若能将这二入四行融入日常生活中,便能发掘出慧性。圣严法师将禅理与生活相联,生动地解释了这始于菩提祖师的禅宗修行的智慧大成。

四道行的第一行是“报冤行”,意思是人必须承担和接纳一切不如意的果报。世间所有的一切,必有其原因,但是我们无法全部知晓。所以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要想到“此事必有它的原因”,只需确认这个原因存在,却不一定必须弄清楚它是什么。但是接受并不等于逆来顺受,还是要寻求解决的方法。

在一片茫茫的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子,村中的人们守着一片绿洲过了几千年,偶尔沙漠中风沙四起,或者绿洲干涸的时候,村里的人便会遭受巨大的折磨。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总是抱怨着上天的不公平,却从未尝试从这里走出去,他们一直留在原地,并且固执地相信着这片沙漠是走不出去的。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老禅师,人们围住他劝他不要再继续往前走,他们说:“这片沙漠是走不出去的,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你就不要再去冒险了!”

老禅师问:“你们在这里生活得幸福吗?”

村民们说:“虽然环境有些险恶,但是也没有什么不可忍受的。没有幸福,也没有不幸福。”

老禅师:“那么你们有没有尝试过走出这片沙漠呢?你们看,我不是走进来了吗?那就一定能走出去!”

村民们反问:“为什么要走出去呢?”

老禅师摇摇头,拄着拐杖又上路了。他白天休息,晚上看着北斗星赶路。三天三夜之后,他走出了这片村民们几千年也没有走出的沙漠。

村民们接受了命运中不可揣度原因的恶劣环境,但是却只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个结果,甚至没有动过改变这种现实的念头,几千年来日复一日地过着相同的日子,实在可悲。老禅师之所以摇头也正是为此。

四道行的第二行是“随缘行”,禅悟是在随缘中实现的,心智也在随缘中成长。良介法师曾有一首著名的禅诗:“不求名利不求荣,只麽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名利本是身外物,不用强求,随缘最好。无论顺境逆境,甜枣还是苦瓜,都要去以一种同样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三行是“无所求行”,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如流水般顺畅的过程,而并非索求。圣严法师所指的“无所求”并不是消极的听天由命,而是要我们不去追逐一个“求不到就不行”的目标。生命中有追求就会有希望,追求不到也不必绝望。

最后一行是“称法行”,也是四种禅法中最高的一层,它要求众生要按照佛法的指引去修行,遵循戒、定、慧三学,同时它还教给我们:“凡事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需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对“无所求”的误解可能导致人的消极心理,而“称法行”则要求我们积极做事,只要凡事努力,不必太在乎结果,因为,“努力本身就是生活”。

有一位禅师门下有很多弟子,他们都是极为虔诚的信徒。有一天清晨,禅师吩咐弟子们每人去庙前的山上砍一担柴,晚饭过后再来禀报这一天的修行。

众弟子匆忙上路了,走到半路,却只见一条鸿沟截断了山路,根本无法越过,便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寺中,只有一个小和尚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

晚饭时分,弟子们互相推搡着,谁也不好意思直接去向师父说明情况。只有这个小和尚走到前排,与禅师坦然相对,小和尚从怀里掏出一个苹果递给禅师说:

“师父,山路被断,我寻了一个下午也没有找到上山的路,我见路边有一棵苹果树,就顺手摘了一个苹果回来。”

后来,这个小和尚成了禅师的衣钵传人。

这则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虽然有时候迫于种种外界条件的限制,我们不能达成最初的梦想,但是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我们总会有所收获,因为我们的心一直都在佛法的指引下自觉修行,绝不会一无所获,最起码,我们还经历了过程。

菩提祖师的四道行是禅宗智慧的滥觞,表现了人性提升的轨迹,昭示了生命的圆觉之路,圣严法师对“四行”的解释则为我们开启了通往智慧禅心的大门。

莲心禅韵:

衣钵:原本指僧尼的袈裟和食器。在佛教中,师徒间道法的授受常常以衣钵的相传为信证,因此,后世常常用“衣钵相传”来形容高僧大德们将自己的佛学思想、观念、学问、技能传与他人。

般若:佛教词语,全称“般若波罗蜜”,意为智慧,是一种自发的,明了一切、理解一切的无上智慧。大乘佛教将之称为“诸佛之母”。

行亦禅,坐亦禅

禅宗强调打坐,但并不认为打坐就能开悟,圣严法师曾经借怀让禅师磨镜成砖的故事来说明打坐不能让人成佛。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也曾放弃过苦行与单纯的打坐冥想式的修行。禅坐不等于禅定,禅定是一种境界,禅修为入定,入定则是为了在一片静谧之中实现心灵的绝对自由。

六祖惠能有一位弟子永嘉玄觉,他在“证道歌”中有一段话:“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圣严法师将之解释为“不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只要能体会到安定自然,就在禅里面”,这也正说明了入定与外在的禅修形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法师说禅宗讲求心的自在、明净和烦恼的解脱,不在于打坐不打坐,“如果一味打坐坐到瞌睡连连或妄念纷飞或一片茫然,心不明净不解脱,这种打坐是徒然的,只是让身体休息,让心糊涂,不能开悟”。

惠能禅师见弟子整日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我参禅啊!”

“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静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弟子迷茫了。

惠能禅师紧接着说道:“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问:“那么,怎样去除妄念,不被世间迷惑呢?”

同类推荐
  •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本书是收录了《了凡四训》的原文并进行了译解,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篇。
  •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证严法师真善美,是人类的福音,也是你的福音。用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个世上,许多人可能都没有仔细想过吧,看看这本书。 如何活得快乐,如何活得幸福,如何活得有尊严,如何活得心安理得,上人证严法师都和你娓娓道来。这本书教你另一种生活方式:散钱得钱,散福得福,给人快乐自己快乐。
  • 星云日记26:把握因缘

    星云日记26:把握因缘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二十六册。收录星云大师1993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的日记,分为“佛如光”、”把握因缘”、“忏悔的法门”、“人生的助缘”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 证严法师讲孝道

    证严法师讲孝道

    父母爱子女真如源远流长的河水啊!他们爱子女的心,就像水由高处往下流,非常的自然;而要求子女以同样的心孝顺父母,就像水由低处往上流般的困难!我常说父母疼爱子女是一辈子的事,直到自己的生命终了才停止;而子女爱父母的时间又有多长呢?父母辛辛苦苦地把子女抚养长大,大多数的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会说:“我自己有家庭要照顾,哪有办法再照顾到父母呢?”如果对自己的父母——给你很多亲情的人,你都不知道要去爱他们,你真的能去爱那些与你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吗?所以说百善孝为先,真正的好人是从尽孝开始。
热门推荐
  • 中国通史·下卷

    中国通史·下卷

    在《中国通史》一书中,我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第三种方式尽力减少主观的评价,把视野从稻米经济、王朝家族系统、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外患、儒家古典正统思想等传统方面扩展开来,把农业、科学、手工、文化、税收制度、法律制度、官僚体制等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纳入到书中,把中国传统史书的帝王家谱性质向历史百科全书的性质转化。我们只是希望书中灵动缜密的文字叙述可以让你感受到盛唐的国力恢弘,栩栩如生的文物图片可以让你感受到战略的杀伐残酷、强汉的骑军威武;历经风霜的实景图片可以让你感受到北朝的石窟艺韵、南朝的舞榭风流……除了让广大读者在图文间梦回前朝外,我们还希望把厚重的史实变得简明,让历史中的智慧启迪你今天的生活。
  • 新的秘密

    新的秘密

    平淡的生活一夕之间完全改变,阴差阳错成为了校乐团的女主唱,林幂语做梦也想不到。做人处事一根经的林幂语常常迷糊犯错成为了乐团老大盛零少的眼中钉,改造和教学的过程中两人矛盾不断,随着乐队知名度越来越大,彼此的爱慕者越来越多,过程发生了改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开局女帝还剩百日寿命

    开局女帝还剩百日寿命

    【轻松无敌文】梦见女帝还剩百日寿命,穿越过来的君不朽正准备离开炎京,当晚就被抓入大牢。想戴罪立功,就要完成女帝的北伐任务。“陛下,我真的不懂行军打仗,都是院长说我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然后与我讨论兵法,我才随手写下这本书,谁知道能成为兵学圣典啊!”“我就说一句‘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也能引动大儒圣人降临?”“我不是某某圣地的麒麟子,也不是什么气运之子,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大帅比。”……女帝:“境界突破也能引来大气运,并助十万大军实力暴涨,还说你不是气运之子?别说了,朕的身体就交给你了。”……本书又名《我真不是天下第一大官人》、《这个世界人人都能言出法随?》、《求求你们都别夸我了》、《这位主角明明超欧却过分稳健》
  • 炼出好男孩的100种方法

    炼出好男孩的100种方法

    本书以男孩要炼着养为贯穿全书的主线,分别从培养男子汉气质、“穷”养男孩更出息、承受挫折的能力、炼出责任感、培养独立意识、炼出自控力、培养为人处世的能力、培养绅士风度以及让他懂得爱和感恩等方面入手,为父母在培养男孩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建议。
  • 今生之后有来生

    今生之后有来生

    一个是朴实璞玉,岁月雕琢成大器;一个是瑶池仙女,脱离藩篱修人心。这两句话形容赵宝气和君之是再适合不过了。一个因为家贫不得不辍学早早进入社会的人,历经各种磨难,始终初心不改,从工地小工一路向上,最终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珠宝商一个从小被父母安排了所有的女孩,从小到大的学习、工作、婚姻都被“我是为你好”的父母安排着,在遭遇婚姻背叛后幡然醒悟,开始独立自主,活出自己的人生当赵宝气和君之相遇后,他们抛开所有世俗的约束,主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生活与事业的难题,最终收获幸福。他们约定:今生爱不够,来生还要继续爱着;今生幸福不够,来生还要继续幸福。
  • 带着精准池子穿异界

    带着精准池子穿异界

    仔细想了想,简介还是实在点比较好。但是思来想去也想不到什么好的简介,那我干脆就随便来点吧。我写这本书没有大纲,甚至连作品的走向究竟会朝哪个方向走去,这点就连我本人都不知道。以下才是简介:主角穿越后得到了一个名为精准池子的金手指,然后…………没了……内容与游戏可能有些关系,但有些设定会略微修改。这里是一条目标是85级的老咸鱼。
  • 苍穹剑君

    苍穹剑君

    赤州有剑名周,得周者,既是周天子!这是一方剑之世界,百家罢黜,独尊剑道!少年苏白为替母亲申冤,遁入百里林海学剑,遇天河、识剑猿、得剑宝,成就惊才绝艳之名。剑者登剑台,辟剑府,入剑宫,再进一步若能得周天子封剑君之位,便是剑者之极。苏白不停步,他要求的是剑道之真!---扣扣群:427286129,有问必答,有催必更。
  • 灵玥传

    灵玥传

    幽黛:沧暝,我为你再跳一曲可好。幽黛翩翩起舞,红色罗裙飘过之处溅起一朵朵由血化作的曼珠沙华。”沧暝,你看,他们都死了,我也要死了...沧暝你记不得了吗,沙华..你记不得了...“沧暝:玥儿取下面纱吧,玥儿再也不需掩藏自己,再也不需担惊受怕,你有我!这洪荒大陆谁都不能动你分毫。”灵平:我不是你哥哥!从来都不是!灵玥你也不是幽黛,你是只属于我一个人的明月,上天入地你逃不出我的掌心。灵玥:沧暝你记得了是不是...可我不是幽黛不是曼珠,幽黛她死了...千百年前就死了...而我不过一缕残魂。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 邪王追妻神女归来

    邪王追妻神女归来

    她,前世是21世纪的金牌杀手,却遭心上人背叛,穿越后,却成了北辰宫传说中的废柴大小姐;他,是碧域大陆十大势力最强势力火狱城城主云擎的爱子······生生世世纠缠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