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0100000002

第2章 孝的内涵及其文化生态根源(2)

字源学表明,“甚至汉语中代表‘文化’或‘宗教’的‘教’字,也是从孝演变而来的”,“教”也就是“孝”字加使役的偏旁,意思是“使……孝”。有的学者认为,殷周时期,“政’与‘教’是合一的,行政即所以施教。殷人既以‘孝’来达到某种行政上的目的,亦既以t孝,为教。”因此,古人把孝德教育作为人生教化的源头活水和必由之路。《礼记》云:“众之本教日孝”,《孝经》认为孝是“教之所由生也”,是“德教”的基础,教善的根本:“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吕氏春秋》对孝的教化功能也有透彻的论述:“民之本教日孝”,“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万事之纲纪也。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顺者,其唯孝乎!”

孝德教育的最终指向是政治,是孝治天下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孝之为德至矣,其为道远矣,其化人深矣。故圣帝明王行之于四海,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齐其明;诸侯卿大夫行之于国家,则永保其宗社,长守其禄位;匹夫匹妇行之于闾阎,则播徽烈于当年,扬休名于千载。是以尧、舜、汤、武居帝王之位,垂至德以敦其风;孔、墨、荀、孟禀圣贤之资,弘正道以励其俗。观其所由,在此而已矣。

同时,礼治传统下,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也常常被归结为道德是否净化,人心是否浇漓。在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社会,统治者无不在以孝教化百姓上煞费苦心。

中国有悠久的孝道教化的历史。《尚书?尧典》日:“帝日:契!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所谓“五教”,就是《左传》讲的:“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孝”为“五教”之一,荀子也讲:“契为司徒,民知孝弟,尊有德。”《礼记》把父子之亲作为人伦教化之首:“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汉代孝治天下方针的确立,使孝道教化发展到新的阶段,从朝廷敬老教孝政策的制定,各级官吏的身体力行,到民间乡规、族约、家法的孝列题首,孝道教化的昌盛景象历久不衰。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精神之所寄托者,厥为五伦八德。而五伦首父子之关系,八德先孝德之践行,足证孝为人伦之纲纪,道德之冠冕,万善之先驱,百行之根本。”

(第二节传统孝道的文化生态根源

研析传统孝道的文化生态根源,作者认为,从社会经济环境即物质生产方式上讲,孝是农业文明社会的道德结晶;从社会制度环境即社会组织结构而言,孝是血缘宗法社会的直接产物;从狭义的文化环境即社会心理基础来看,孝是祖先崇拜观念的突出反映。

一、农业文明社会的道德结晶

人类的精神生活及精神产品,都是以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为基础和前提的,是由特定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伸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中国古代文明是以黄河流域为辐射源的农业文明。黄河流域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肥沃丰饶的土壤,充沛的水资源,为农耕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也一再说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相对早熟,且较为繁荣和发达。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谷壳的遗迹;距今约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石斧、石铲、骨铲、双齿木耒、石刀、蚌刀、石镰、蚌镰等农具。这些都表明,在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时期,锄耕农业发育比较成熟,已成为当时社会最为重要的生产方式。中国古代社会农业文明的原初状况,也见之于大量典籍。

三皇五帝的传说,大多与农业生产关系甚密。像神农教民耕作,轩辕氏改良农具,尧、舜、禹为发展农业、治理水患奔走辛劳,等等。

进入阶级社会,“以农立国”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石。中国古代把国家政权称为“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表明农业是国家、政权的命脉,农业生产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头等大事,“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务。”

农业文明是中华民族观念文化的母体,她陶铸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一心理结构,孕育出传统的伦理型文化。正如冯友兰先生所指出的,农的眼界限制着中国哲学的内容,限制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是对“农的渴望和灵感”的表达。

孝观念的产生和发达,恰好成为冯先生这一观点的注脚。

首先,农业的早熟与繁盛,为人们生活提供了稳定的保障,也为养老、尊老以及孝观念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史料显示,世界许多民族在历史上都曾有过食杀老人、父母的现象。达尔文访问火地岛原始部落时看到,在冬季食物严重匮乏之时,当地土人竞杀食老年妇女,而且先食老妇,然后再食猎狗。

在解释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时,火地岛人称:“猎狗能捕捉水獭,而老太婆却什么也干不了。”澳洲怀德湾的部落也是如此,他们“不只食战阵上所杀死的敌人,而且食他们被杀死的伙伴,甚至于老死者,只要还可供食用,他们也是吃掉的。”“中央亚非利加的土人将与他部落开战的时候,必先食其亲”,“老人反以被自己的儿子所食为福,儿子亦以食其亲为孝。”《史记>记载匈奴民族曾经“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值得注意的是,有食杀老人、父母习俗的这些原始部落,大多是以狩猎、捕鱼为生的。由于他们的生活缺乏稳定的保障,因此当成年人失去了劳动能力时,就成为纯粹的劳动成果的消耗者,成为部落生存的负担。因而“贱老弱”就成为无可非议的行为选择。

与游牧民族不同,农业文明的优势恰恰在于,她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稳定的、持续不断的食物资源,提供了供养老人所必需的剩余劳动产品。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形成了“尚齿”、“养老”的传统。《礼记》中对此多有述及: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侯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冔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

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

“国老”即有爵位的老人,“庶老”即普通百姓中的老人。<礼记》这几段记述很有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有虞氏至夏、商、周,虽然随着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养老、尚齿的内涵也在不断调整、变化和发展,但四代“养老”、“尚齿”的传统却是一以贯之的,直到孟子还把“齿”与“爵”、“德”并称为三“达尊”。法律也对八九十岁的老人网开一面:“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这种群体行为规范是孕育孝观念的重要的民族心理土壤。正如有的学者在讲到孝观念在原始文化中的根源时所说:“有传说或记载的上古文化中,养老爱幼的观念显示有极远的根源,四代礼制和传统很多方面都有所改变,但‘养老’‘尚齿’却是四代不变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气质的一个侧面,很值得注意。”

其次,从本质上讲,尊老、养老也是农耕生产的内在要求。

古代农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不需要过多的知识或技巧,但离不开日积月累的生产经验。事实上,许多农业生产的规律性的东西,都是大量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尤其在上古时期,岁时节律、天象气候的变化,没有什么工具、仪器去测度把握,只能依赖劳动者经验的积累,阅历的增长。有没有丰富的农时、农事经验,对于农业收成的丰欠多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所以,在农业社会,老人既是德的楷模,更是智的化身。后辈敬重和爱戴具有丰富经验的前辈长者,年轻者服从、侍奉老年人,乃是顺理成章的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祖先的崇拜.就是人类自身对于历久以来的劳动经验的崇拜。”周代的政治家都以尊老亲旧为善政,如当“宣王欲得国之能导训诸侯者”,樊穆宗向他推荐了鲁孝公,理由是孝公“肃恭明神而敬事耉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叔向也说:“吾闻国家有大事,必顺于典刑,而访谘于耉老,而后行之。”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经验之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事实上,传统思维方式中,人们总是“向后看”,留恋、美化过去,按旧规矩、老道道行事,其根源正在于农业文明的特殊性。即使到今天,我们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还可以看到,那些谙熟农耕规律的“老把式”的威望仍然是很高的。

当家庭成为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时,包括农业生产在内的家庭的大的事项,自然而然要由父亲、祖父或曾祖父来决定。对有生产经验的长者的尊从,对父亲、祖父、曾祖父的服从,内化为心理情感和道德准则,便是“孝”。所以,就由氏族群体的尊老进而衍生出父权制下的孝亲这一点而言,尊老、养老对于中华文化具有本源的意义。古人于此有明确论述:

尧命羲和以钦授民时,东作西成,使民知耕之勿失其时;舜命羲和以黎民阻饥,播时百谷,使民内知种之各得其益。……承五代之弊,循汉唐之旧,追虞周之盛,列圣相继,惟在务农桑,足衣食。

此礼义之所以起,孝悌之所以成,人情之所以固也。

“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入孝弟。”历代统治阶级深明此道,无不把尊老、养老作为推行孝道、治国安邦的有效手段:

养耆老以致力孝。

上老老而民兴孝。

朝廷敬老而民作孝。

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

这种尊老、重老传统在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封建社会得到继承和进一步发扬,对祖先崇拜及孝道观念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农业自然经济是孝观念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自然经济的形成,使作为家庭伦理的孝观念产生有了深厚的经济土壤。从历史上看,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孝观念有一个由家族而家庭、由族权而父权的内涵不断变化的过程。

孝是以家族、家庭中的先祖、尊长为对象的特殊的道德范畴。

作为规范长幼亲情伦理的孝观念,其载体便是因血缘而存在的家族和因婚姻而组成的家庭。值得注意的是,个体核心家庭虽然在原始社会晚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经萌生,但是,强有力的氏族血缘纽带,使得个体家庭经济一直到西周还没有完全形成。

有关研究表明,西周时代家族群体已经形成家族和家庭两个层次。“始自于夏,发展于殷商,完备于西周”的中国古代早期婚姻家庭制度,由于“直接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系氏族制度及形成未久的一夫一妻制”,所以在一开始,个体家庭的机制还不健全,“父系大家族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与奴隶社会初期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人们只有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抵御洪涝灾害,才能完成垦荒辟壤、疏浚河渠等大的工程,也才能应对族外势力、游牧民族的侵扰。家族、族群的集体耕作,是当时社会基本的生产方式。《诗经》中有这样的描绘:“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率时农夫,播厥百谷。……亦服尔耕,十千维耦。”千耦(两千人)、十千维耦(两万人)的耕作场面,蔚为壮观。这表明《诗经》时代的农业生产仍然是以原始协作式集体耕作为主的。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一书的研究成果证实了这一点。该书作者认为,周初的家庭“是由包括两三代人的几个有血缘关系的核心家庭结合而成的”,个体家庭还包容在宗族共同体当中,作为独立经济单位的也是这种宗族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孝”的对象不可能首先是个体家庭中的父母,而只能首先是家族的祖先;孝的形式也不可能是“养”,而只能是“祭”。这正是殷周孝观念的主要形态。

春秋时期,铁器的广泛运用,牛耕的逐渐普及,使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家庭寄寓于家族共同体的局面终于得以改变,个体家庭逐步发展起来,成为拥有包括土地在内的财产所有权、能够自主地组织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社会单位和经济主体。个体家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社会生产基本单位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私有财产亲子继承制的确立。

社会经济秩序的这种历史性进步,对孝观念由孝祖先到孝父母的转型,对孝观念的完全确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有要求子女赡养的权利;作为子女,得到父母的养育并继承父母的财产是其权利,相应地,他们也必须承担起赠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父母与子女这种双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在伦理规范上,就是“父慈子孝”。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个体家庭对父系大家族依赖关系的摆脱,没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形成,也就没有父子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确立,最终也就没有完备的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孝”。对祖先神的强调,显示了对家族力量的依赖,善事父母则是个体家庭经济的必然产物。孝的内涵的这一变化过程,是与生产力的发展、与个体家庭发展的历史轨迹相一致、相吻合的。

春秋战国以后,农业自然经济逐步确立。西周时期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到春秋时期演变为“二十五家为一社”的小规模集体耕作,至战国时发展为“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的家庭耕作。秦汉以后,则成为“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度。从此,“男子力耕”,“女子纺绩”,“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就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细胞。据研究,历史上个体家庭的规模一般不超过三代,人口平均在五至七人左右。古代法律也以这样的“户”,作为征收税赋和劳役的依据。封建家长制正是适应这种经济结构所建立的,家长所拥有的支配家庭财产、管理家庭成员的权力,正是这种封建小生产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就是父家长的权力的根本来源。封建自然经济的闭塞性和保守性,使得封建家长制得以长期存在,从而使孝观念因其经济基础的稳固而经久不衰。孝观念的逐步强化和上升,正是与这个过程相始终的。

同类推荐
  • 句典

    句典

    《句典(经典·珍藏版)》是一本关于中华传统语言的精彩汇编,也是了解古代文化、传习古代经典、掌握古人智慧的优秀普及本。本书可谓妙趣横生的语言储备库:哲人慧语,应对妙语、嘲戏绮语、村言野趣,谐谑调侃活生生的语言文字和故事,都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这些警语妙言经过智者高士的巧妙概括,既显得高度精炼,又极易触动人的心灵。随手翻过,珠玑遍拾,让人不知不觉间激活思维,从政汲取鲜活的智慧营养。
  • 悲越天山——东干人记事

    悲越天山——东干人记事

    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在准备庆祝建都850周年的北京,熬过了酷暑盛夏的困扰,又展现了它明媚靓丽的风姿,吸引并接待着五洲四海、络绎不绝的游客。我刚从宁夏开会归来,也明显地感觉到北京已进入气候最美好的旅游高峰季节。坐在写字台前,阅读着近期收到的函件,不时接听来自各方的电话,为奔走相告的喜事而欣慰,为远方亲友的病危而担忧,更为回族穷困地区的脱贫振兴而鼓舞。
  • 中华智慧书全读本

    中华智慧书全读本

    以独特的视角用故事说古道今。集中展现古人在治国安邦、治军用兵、断案决讼、平定动乱、经营产业、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高超智慧。讲一则故事,阐发一种智慧,点拨一点道理,融哲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书中的故事蕴涵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文韬武略。战场、商场、官场、情场;奇事、奇情、奇计、奇谋,纵横捭阖,无不包罗其中。《中华智慧书全读本(超值白金版)》既可启迪智慧、增长才智,亦可供随意翻阅,平添阅读休闲之乐趣。
  • 最具悬念的中国历史未解之谜

    最具悬念的中国历史未解之谜

    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探索中国历史,主要选取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最受关注的一些未解之谜。通过文章的深入解析,将人们感兴趣的历史疑点与谜题全方位地展现出来。同时,本书将引领读者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去探究事件真相,以期获得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为刺激的阅读快感。
  • 驻巴为铁

    驻巴为铁

    巴基斯坦对很多人意味着反恐前线、教派冲突、宗族仇杀、边境争端,但同时又是旅游界的隐形富豪,拥有世界14座8000米以上巨峰中的5座;是全世界最棒的冒险乐园,让登山家非来此朝圣不可;是荤食爱好者的天堂,教你重新定义什么是烤肉;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拥有经济起飞前的“深圳”——瓜达尔港,地产商云集于此,兴致勃勃地跑马圈地,期待亲历新一代的造富传奇……狂野巴基斯坦有马球、奔牛、斗狗,巴基斯坦的体育项目可能大多数人都没见过,更不敢玩……
热门推荐
  • 为什么孩子不高兴

    为什么孩子不高兴

    本书主要从心理品质和个性对孩子进行分析,从家庭、学业和社会三个角度分析孩子情绪形成的客观影响,帮助家长在了解孩子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并帮助孩子调解情绪,鼓励孩子克服困难、摆脱烦恼,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
  • 末世之附魔高手

    末世之附魔高手

    “未来战士”计划中被淘汰下来的杨旭,在特殊的时期,意外获得附魔师的能力。给汽车附魔上疾风术,为子弹附魔上火焰阵,加持上神圣祝福的符篆能够起死回伤……末世降临,科幻电影中的情节真实地上映,残暴的丧尸、基因变异体、外来侵略的异族对于杨旭来说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都这个时候了他还要去给别人当保镖,这可是为人挡子弹替人送死的差事。
  • 大头的传奇人生

    大头的传奇人生

    看屌丝的励志篮球传奇人生。被质疑、被轻视、被否决,那又怎样?没有放弃的韩大同终能闪耀篮坛,铸就传奇人生。从野球跨步到职业篮球,从欧洲的二流甲级篮球联赛到美国职业篮球,成功不会是一帆风顺,雨后的彩虹更显亮丽。抱着职业篮球梦想、要以篮球为职业翻身的屌丝一步步走来,辗转走上NBA成功之路。没有穿越,没有重生。
  • 做尽天下鸳鸯事

    做尽天下鸳鸯事

    那一天,雨下得很大,我安静地躲在树上,等着雨过。蓦然回首,遇见了一个疯子。只见他一身白衫如雪,三分清冷,七分仙风道骨,确实俊俏得不行。就是脑子有点问题。他说,他要渡我成仙。我眯起眼睛。是的,我在鄙视他。
  • 妖孽蛇王不好惹

    妖孽蛇王不好惹

    二十岁生日上天送给她一个好礼把她送到海底蛇宫浴池,又好死不死目睹三只妖孽美男出浴图!啥?负责?妖孽蛇王一号冷面薄情一脚把她揣到床下,“滚!人类不配爬上本王的床!”妖孽蛇王二号带着桃花媚眼色迷迷将她拐上榻,“虽然本王已经立了十八妃,不在乎多你一个,从了我吧!”
  • 占卜师的故事

    占卜师的故事

    一牌知天命,一手画乾坤。福祸皆天意,半点不由人。万般皆是命,何必提前知!且看一代占卜师——阿乐,如何在这妖魔横行的都市,一步步化险为夷,最终成就自己的大道。这是天意如此还是早有人安排?
  • 太禹道纪

    太禹道纪

    千世善人夏侯禹,在有心人的安排下千世枉死,地府行善未赏,使其悄然积累下无量功德,一朝轮回搅动天下气运,三界动荡仙惧鬼惊!一人一狗却悄然踏上修途,开始了漫长的逆天之路!
  • 谜都

    谜都

    一道黑影急速而来,带着凄厉的嘶喊,耳中嗡鸣不断,几乎要晕眩。想逃,却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束缚,黑影来到了面前,可以看到狰狞的面孔,还在滴血的獠牙。突然,手中的玉戒光亮闪现,刹那间地宫灯火通明,散发出淡紫色妖异的光芒,黑影消失不见,无形的束缚也消散。可还是无法移动分毫,无限放大的瞳孔,眼前的东西足以让一切凝滞,原来……
  • 第99次宠溺:复仇千金

    第99次宠溺:复仇千金

    当爱情悄然而至,在人性的救赎与被救赎之间,他们经历了七年的豪门虐恋,与无数阴谋及家族情仇,最终携手走入婚姻的礼堂。
  • 当人类不再是主宰

    当人类不再是主宰

    灾难降临之时,你选择在废墟中缅怀过去的荣光还是在新生中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本文纯属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