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假思索地说:“我使用的这种方法有种魔力,用它可以帮助哑人说出话来;帮助灰心失望者露出笑容;帮助受到挫折和不幸的人获得幸福……这种力量就是我他所知道的——诚恳的鼓励和赞扬。”
这个回答让很多人觉得难以置信,仅凭鼓励和赞扬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吗?是的,也许你不相信,但激励的话的确有这种力量。
韩信&真诚的赞美应有所保留
真诚的赞美要有所保留,只有找的到赞美的黄金分割点,才能发挥赞美的最大作用。
韩信(?~前196):秦汉之际淮阴(今属江苏)人,汉初大军事家,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初三杰”。著《韩信兵法》,已佚。
韩信年轻时博览群书,崇尚武术,精通兵法,立下经世济国大志。初投项羽义军,未受重用,遂奔刘邦,受拜大将军。他率部队纵横沙场,虏魏、破代、平越、下燕、定齐、灭楚,为辅助刘邦建立汉朝,立下赫赫战功,是著名的“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称他“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终因“功高不赏,威震人主”,遭忌嫌,以“谋反”罪名被诛。后为鸣冤者世代不绝。韩信著有《韩信兵法》三章,久已亡佚。
有一次韩信与刘邦比才能。刘邦问韩信,你看像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不超过10万。刘邦又问,那你这样的呢?
韩信得意洋洋地说多多益善。刘邦见韩信如此狂妄,就说,你比我强多了,可为什么你要受我控制呢?韩信也发现自己太藐视高祖了,连忙怕了一下马屁说,那是因为您虽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管将嘛。
此后历代帝王驾驭天下,一言可蔽之,可谓精辟。虽然如此,最后刘邦还是因为对韩信的才能不放心,杀了他。
像韩信这样,虽然赞美对方时,有多保留。我们生活的社会一直在向法制社会靠拢,希求有一个准则来使天下太平,孔孟的“中庸之道”总是告诫门徒们“过犹不及”。
赞美也一样,有一个黄金分割点。我们不能对别人的美无动于衷,过于木呐,从而整日被动受累。这个发展中的社会是一个主动的社会,不了解其中秉性,不知道赞美,就有违人的本性,只能在磕磕碰碰的巷道里苟且生活,被社会遗忘,在默默无闻中虚度生命,这可以说是最令人伤心绝望的事;绝大多数人皆属平庸之辈,到弥留之际的无奈与慷慨都源于这个“黄金分割点”的不确定。
但是“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国粹精神是遗传到我们的每一个欲望中。我们面对生存状态的艰难,必须要努力成为“中庸之道”的继承人,努力去寻找每件事的“黄金分割点”。
具体而做到赞美之术的“黄金分割点”上,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赞美他人必须努力做到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2.赞美的方式因对象而定,“高帽子”乱送了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3.赞美他人的次数,频率都要适可而止,让别人失去新鲜感和成就感,赞美就会失效。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世间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凡事能够把分寸拿捏得好,就是一种智慧。在夸赞别人这个问题上同样存在分寸拿捏不同,后果也不同的现象。夸赞常用充满美感的语言,使用夸张的手法。
在赞美他人时适当地夸张一点能够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对方也乐于接受,但过分地夸张就有阿谀奉承、溜须逢迎之嫌。赞美要出自内心、真心实意。言不由衷或言过其实,对方都会怀疑赞扬者的真实目的。
真诚的赞美应该是最朴素的,有所保留的。越是知己,赞美对方就越不应该过分夸张和矫揉造作,有涵养的人都喜欢自然朴实的赞美。对于一般知识分子,你夸他智力超群,独树一帜,会令人生厌,对长相一般的女性,你夸她美貌过人,她人认为你在讽刺她。
称赞一个人引以为自豪的往事必须注意以下3点:
1.赞美的语言要表达准确,不能偏离事实。
2.赞美必须是由衷的,肺腑之言。
3.赞美时要诚心专致,让被赞美者感到你在分享他的快乐和光荣。
正所谓:与人善言,暖若锦帛,一拍即合的赞美艺术达到了至高的境界。
李莲英&用其弱点的对立面去赞美他
学会说话,就是要学会用对方弱点的对立面去赞美别人,这样对方便能感到一种别样的心里满足。
李莲英(1848~1911):河北河间府大城县李家村人,是晚清一个著名的太监。他在当太监期间深得慈禧太后的器重,统领全宫所有宦官。
关于李连英的身世,民间有许多生动的传说。一说他原是河间府一带的无赖,因私贩硝磺入狱,出狱后改行修皮鞋,被称为“皮硝李”。也有人说他从小家境贫寒,九岁进宫做了太监,由于掌握了一套梳理新发型的技术,又托同乡太监沈兰玉介绍,进宫当了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并由此受到慈禧宠爱。李莲英为慈禧红人时,以谨小慎微见称,对于一般宫内妃嫔触怒慈禧,他总是尽量替人美言遮盖,曲意回护,因此宫内上下都对他有正面评价。
一次,李莲英与慈禧谈话时说:“奴才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慈禧点头道:“但说何妨?”李莲英说:“依奴才看来,主子心胸开阔,既有乾隆爷的洪福,也有乾隆爷的英明,可今非昔比,要不是主子镇得住,大清国还不定是个什么样子呢。说开了还是下边人没能耐,不给主子做脸,欺侮主子仁慈。乾隆爷修了那么多园子,谁敢说个不字?可主子为国操劳,为百姓操碎了心,要修个园子,他们却叽叽喳喳,奴才对此就是有点不平。”
李莲英的这一番话正是抓住了慈禧庸碌无能、自私心虚的心理弱点,把她与乾隆皇帝相比,意在奉承她功高德厚。这番话自然正中慈禧下怀,为他的言辞所动,说:“除了你明白我的心思,又有谁同情呢!”李莲英更是步步紧“拍”,道:“有道是‘无例不可兴,有例不可废’,照祖上规矩,皇上也该修个园子孝敬太后哩!”这样,慈禧建颐和园的主意算是定下来了。
上面这一事例说明李莲英对慈禧的弱点确实摸得透极了,这样,他的阿谀之辞句句落在慈禧的心坎上,从而得到厚宠。
李莲英之所以受得慈禧的宠爱,就是因为李莲英对慈禧太后的弱点了如指掌,并不失时机地利用了她的弱点。在很多人看来,慈禧喜怒无常的脾气是难以揣摩的,而刚刚入宫不久的李莲英通过给慈禧梳头慢慢摸透了她的弱点:爱美,爱表现,爱虚荣,接受恭维,心胸狭窄,嫉妒和报复心理强。于是李莲英掌握了慈禧的弱点后,他毫不懈怠,恭维备至,巧为周旋,修建颐和园的主意就是李莲英想出来的,其中不乏阿谀之辞。
首先,了解对方的弱点才能利用对方的弱点,用其弱点的对立面去赞美他,使他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实现你想要的结果,李莲英就是利用这一点,做了慈禧身边的长期红人。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每个人来讲,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强点,也有他的缺点和弱点。优点和强点很容易赢得赞美,而缺点和弱点则不然。事实上,某些场合为了能够半是成功或是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也要学会赞美对方的弱点。
那么,赞美一个人为什么要了解他的弱点呢?了解弱点是为了对症下药,使你的赞美真正发挥得淋漓尽致,收到更好的效果。
慈禧爱看京戏,常以小恩小惠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些赐给你,带回去吧!”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要什么?”慈禧心情高兴,并未发怒。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
慈禧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李莲英的应变巧在借题发挥,将错就错。对于错误生硬地扳正或否认,都是不圆熟的做法,借力使力把错误说“圆”方见应变的急或智。
阎王爷也爱人给他拍马屁
有个笑话,某君是拍马屁的专家,连阎王都知道他的大名。
死后阎王见到他,拍案大怒:“我最恨你这种马屁精。”马屁精忙叩头回道:“因为世人都爱被拍马,大王您公正廉明,谁敢拍您的马屁。”
阎王听了,连说对啊对啊,谅你也不敢拍我的马屁。
原来每个人都是愿意听好听的,只要你恭维得有分寸,不流于馅媚,不伤人格,哪怕是赞美对方的弱点,或是借故拍马屁,也是会搏人欢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