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94200000015

第15章 茶的冲泡品饮和茶艺(2)

中国饮茶文化品味

一、传统饮茶的演变史

中国饮茶历史的演变,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饮用。生吃药用,起于原始社会,生吃野生茶树的鲜叶,可以药用,或许是无意中的发现,或许是神农尝百草的功德。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品时,发现茶的功效,是顺理成章的。至于熟吃当菜,现在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经常见到,我国西南边境的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把鲜叶加工成“竹筒茶”后当菜吃的情形,他们的方式主要是将鲜叶经日晒或放在锅里蒸煮,使叶子变软;放在竹帘上搓揉,然后装进竹筒里用木棒舂实,筒口用竹叶塞住,将竹筒倒放,使茶汁沥出,然后封住筒口。茶叶在筒里缓慢发酵,两三个月后取出,发现茶叶变黄,茶叶晒干,加香油浸泡,作为蔬菜食用,味道非常独特,为最爱吃的食品。倘若制作筒茶,遇到下雨时无法晒干鲜叶,就把摊晾过的叶子压紧在瓦罐里,可以制作“腌茶”直接食用,食用时不用烹煮。“腌茶”和食用“腌茶”,在云南蔚然成风。

烹煮方式中,“焙茶”最古老最原始。在云南南部佤族和傣族,“焙茶”也经常饮用。取一芽四五叶的嫩芽,直接采下,加于火上烘烤到焦黄色时,即可放进茶壶内煮饮。

《华阳国志》中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诸国就把茶叶作为贡品,奉献周天子,此贡品也常被帝王赐予臣僚。

“秦人入蜀,始知茗饮事”和“茶起于汉前,而盛于汉后”,则是饮茶的起源。赵飞燕梦见武帝赐茶亦成趣谈。

至于冲泡饮用,在唐代盛行蒸青团饼茶,到了明代则用青散茶。饮用烹煮方法演变为冲泡方式,是划时代的。

用散茶冲泡的方式,应当属于清饮,不需要添加任何香料或食品,这叫做“点茶”,冲泡茶水时,“凤凰三点头”的动作非常典雅,这动作可使茶叶在水中上下翻滚,让茶味充分溶入水中。

茶从药用变成饮料,是在西汉时期形成的,王褒在《僮约》中就写道:“烹茶,尽具,已而盖戾”之句,可见当时煮茶的环境。在三国的时候,江南一带就已经形成饮茶的习惯。孙皓每年举行宴会时,必须让臣下饮酒,不管能饮与否,必须饮上七升,有个叫韦瞿的,不善饮酒,孙皓就让他以茶代酒。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士大夫以饮茶为乐事和雅事。比如,谢安去吴兴太守陆纳那里,主人待之以茶果,而不以酒待之;南朝的吴济道,也以茶孝奉新安王子鸾和豫章王子尚。从此可以探知,在当时,饮茶已经成为时尚,为社交礼仪的必需。当时,一些饮茶的诗词歌赋也相继出现。

中国饮茶在唐朝已经非常兴盛了,一些大城市有专门的茶叶出售,茶馆茶店也大行其道,秦岭淮河以南各地都有茶叶出产,江淮一带出产的茶叶为最多,车载船运堆积如山。唐代诗人写茶的诗作有许多名篇佳名。陆羽被称为茶圣,著有《茶经》,是世界上第一茶书,影响遍及全球。

中国历来有“茶兴于唐,盛于宋”之说。进入宋朝后,茶更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王安石在《论茶疏》中说:“茶之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由此可见“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缘由。宋代的名茶品种更多,有数十种,蔡衷也著有《茶录》一书,其地位与陆羽的《茶经》不相上下。

中国茶叶发展到明朝,在制作中出现了炒青工艺,刻意追求茶叶特有的造型美,并与香气和滋味相得益彰。绿茶、青茶、黑茶和白茶的分类比较完整系统。饮茶中改煮茶为冲泡方式在明朝已经形成。沈德符在其所著《万历野获编》载有:“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渝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使饮茶从繁琐的制作中脱离,茶的天然滋味更为浓郁,茶叶生产更为多元。宜兴的紫砂壶也应运而生,为人赏玩品味,使茶文化精神更为浓厚。

到了清朝,红茶制作率为先声,首创于道光末年,福建崇安区某茶馆的青茶积压发酵,变成黑色,发出特殊的气味,店主赶忙把茶叶烘干,运入福州托洋行试销。不料这种变了形态的茶叶,居然以汤红味香受到外国人喜爱,争购者络绎不绝,从此红茶闻名遐迩,“功夫红茶”也应运而生。“龙井”“碧螺春”“蒙顶茶”“六安瓜片”等享誉中外的高级名茶都流行于此时。至此,中国茶叶体系日趋完整。

二、烹茶饮茶的美好韵味

所谓的茶叶之美首先在茶品。譬如茶道,要领略其中的美,就需要有好茶,中国出产的茶叶,品种最多,名茶层出不穷。在唐代,以阳羡茶和顾渚紫笋茶为贵;宋代建安团茶(北苑茶)盛行;明朝有虎丘茶、天池茶、阳羡茶、六安茶、龙井茶、天目茶为名茶佳品。清代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白茶、紧压茶种类,已经定型。一般来说,北方人爱喝花茶,江南人多喝绿茶,粤闽一带则好乌龙。春喝绿,冬喝红,已经成为特有的民俗。

茶品各异,风韵不同,在用水泡茶时,深有讲究,“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易窥其体。”表明茶的色、香、味体现于好水之中。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则成为人们的共识。

品水标准强调品质与水味。水质在于清、活、轻。水味强调甘洌(即清冷)。这种说法是在唐太宗时就已经形成的。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言道:“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为自然,独为难得。”则是这种说法最突出的文字依据。

烹茶讲究火候,这是人们的共识。火候与汤候,是最重要的方面。所谓火候是指煮水的火力。煮水煎茶,陆羽认为用炭火最好,《茶经》中说:“其火用炭,次用劲薪。”煎水(煮水)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也就是“汤候”。水沸时,沸泡的多少和大小,或是水沸时的声响如何,都是汤候的标准。陆羽的《茶经》中,“五之煮”详细记录“汤候”中的“三沸”。“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田芝衡在《煮茶小品》表明:“汤嫩茶力不足,过沸则水老而茶乏,惟有花而无衣,乃得点泡之候耳。”表明过头或不及者(即老、嫩)都不宜冲泡茶的。

茶叶和水的融和过程,美感无穷。

品茶当然要讲品质和造型都优良的茶具,茶具不仅可以把玩,而且能保持茶的浓香醇味。陆羽在《茶经》中说“口唇不卷,底卷而浅”,意为盏沿不外翻,稍有内敛,底稍外翻,盏不宜深,就是好茶具的标准体现。宋代“斗茶”必用通体黑釉的建盏,与雪白的汤花结合,对比鲜明和谐至美。明代江苏宜兴的紫砂壶,能达到“能发真茶之色香味”的情韵。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紫砂壶当属中华茶具的名品佳作。

品茶需要讲究环境和谐,无论林荫之下,茶园之中,寺庙之间,小榭山亭,品茶都皈依自然天性。古人品茶有专门的茶室,煎茶、品茶、读书全在此间。对茶室的讲究在《长物志》卷中可略见一斑:“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淡,寒窗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雅室、茶具、茶座,是使自己成为“幽人”的基本条件,茶室之雅之美在于幽寂清静、文化旨味情韵和景致结合得十分和谐。

历代文人墨客诗圣诗仙,都留下咏茶的佳句:“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这是李白游湖北当阳玉泉山,称赞形如手掌的仙人掌茶的佳作,从此开创了茶诗的先河。陆游有320多首咏茶诗作,是写茶最多的诗人。苏轼云:“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郑板桥啜茶之余画竹石,“茅屋一间,新笪数竿”,“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体现茶趣。曹雪芹的《红楼梦》统计,有600余处写茶事,茶味和诗味贯穿始终。

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旨在弘扬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谐,这是真正的生命境界与“天人合一”“物我两化”相互结合,成为引入茶道文化的精髓。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尽力体现制茶、烹茶、品茶的艺术情味,体现其文化与精神内涵。在烹茶中,水、火、风的契合,是和谐的。难怪茶圣陆羽说:“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在烹制、冲泡品茗或奉茶之中使情景合一,把个人融于大自然之中。茶汤本性的清净纯洁也从中得到体现。

三、饮茶中的分茶和斗茶

关注中国茶叶文化的人,对宋朝时期的斗茶形式也要关注。“斗茶”的另一个名称叫做“茗战”,是宋徽宗赵佶最喜欢的一种宫廷娱乐活动。他写了《大观茶论》,对斗茶是这样介绍的:“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荚之精,争鉴裁之别”。宋代人饮茶,最盛行的方式就是“末茶法”,将茶末放入水中,将沸水注入盏内茶末之中,这个过程也叫做点茶。经过点茶后,根据浮于茶汤的泡沫的众寡,可以决出点茶的技艺优劣与茶末的品质高下,泡沫多者为上品,否则即为劣品。最初的“斗茶”就是这种形式,类似于赌博,比较有随意性,茶盏一般为深色,便于看清泡沫的多少,以供决断。在古代,斗茶又叫茶百戏、汤戏,或者叫茶戏等等。

这种斗茶的形式,最早是在北宋初期开始的,在北宋陶谷《清异录》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记录:“近世有下汤远匙,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曾经这样作诗描述:“矮低斜行闲作草,暗窗细乳戏分茶”,可见当时的文人生活是把斗茶当做一种极为风雅的事情。作为一种品茶饮茶艺术,作为一种沏茶方式,斗茶也是一种群体的娱乐活动。正因为斗茶需要在瞬间呈现汤花丰富变幻的现象,所以在分茶中需要一些高超的水准,一种是“搅”,一种是“点”的方式,在茶汤的表面形成别致的汤花形象。点茶这种方式是宋代最时尚的沏茶形式,它的实质就在于注茶,其法就是以单手提执壶,将壶中的沸水由上而下直接注入,从而使茶末在茶盏内泛起一种美丽的形致。在注水的时候,因壶的高低,执壶手势的不同,以及水流的缓急等等,使茶汤表面的花纹形成各不相同的效果,所以,在注茶时首先强调一种技艺的高下,根据陶谷的说法,这也是一种很讲究的分茶之术,是“茶匠神通之艺”。

说到分茶,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中,有非常细致的描写。他曾经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中将分茶写得非常生动形象,神情毕现:“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茶汤表面上可以出现一些文字图案,让人称奇。才思敏捷的人,在分茶的时候,可以随口吟诗,比如,有一个名叫福全的佛门子弟,爱茶如命,喜欢在分茶上吟诗,每点一盏,就成诗一句,点完四盏,就吟成绝句一首,切情切景,非常雅致。他曾经一边注水分茶,一边吟诗作歌道:“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却笑虚名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成为茶事和文学的佳话。

斗茶这种茶趣只有在团茶盛行的时候,才得以在民间蔚为风气。但是宋末后,散茶已经出现,茶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制,炒青散茶占据了原来的龙凤团饼的地位,沏茶用的点茶法,逐渐被沸水冲泡茶叶的泡茶法所代替。宋朝之后也讲究另一种形式的斗茶,内容越来越繁琐,要求也越来越讲究,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大标准必不可少。在现代,已经没有宋代的那种点茶的形式,但所斗的形式也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在茶的外形上可以因品种而异,各有高下。比如西湖龙井是扁形的,以翠绿为上;毛峰茶要求毛茸越多越好,选料精,茶叶完整。整体造型要有特色。一些茶摆成菊花状(如君山银针),有的茶制成螺丝状(如碧螺春),或者根根像针,或为珠茶,呈圆形,则是优胜者。从香气上评判斗茶时,要求香气浓不浓,持久与否。在中国,茶叶品种多,类型不一,有花香、板栗香型,以致形成香味的化学成分有两三万种之多,根据品茶人的爱好,各取所需。所以斗茶又赋予了新的意义。

四、茶令:茶叶品饮的又一雅致

中国茶酒文化,各有千秋,茶令如同酒令,是在席间饮茶助兴作乐的雅致,显得文采风雅,急智风流,它最早是在我国的江南一带开始盛行起来的。有关它的文字记载,可以在《中国风俗辞典》找到详细的记录:“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饮茶时以一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或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

同类推荐
  • 中华成语故事(贞)

    中华成语故事(贞)

    本书力求达到一册在手,纵览成语故事全貌的目的。注重可读性、知识性和完整性,对每条成语分为出处、词义和故事三部分。排列顺序按汉语拼音音序的先后,可以方便读者查阅。它既可以使你加深对成语含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从中学习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 秦腔名家

    秦腔名家

    陕西地方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我极赞同王绍猷先生的论点。他在《秦腔记闻》里对秦腔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作了极为精辟的概括。他说:“考诸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在国剧上可为开山鼻祖,有屹然独立不可磨灭之价值。”
  • 交给你了:穿越文化学、管理学的文化管理启示录

    交给你了:穿越文化学、管理学的文化管理启示录

    什么是文化?宏观层面它是指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变迁之间和谐关系的衡动系统,微观层面则是指平衡人类生命个体生存与发展之间价值关系的衡动元素。什么是文化管理?宏观意义上它是指以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为依托,使人类社会不同的组织形态能够匹配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事物,保持供求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实践方式;在微观意义上则是指以人类生命自我存在的价值成长为依托,使人类个体潜能的主观能动性得到系统有效地激发和运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突破并创造出和谐可持续价值的管理实践方法。
  • 越剧

    越剧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其声腔优美清婉,表演真切动人,无论是音乐、唱腔、表演,还是布景、道具、服装,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成为广受喜爱与赞誉的戏曲艺术瑰宝,如今已享誉全国,蜚声海外。
  • 《说文》会意字研究

    《说文》会意字研究

    本书在继承前人对《说文》会意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会意字的性质、来源以及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对会意表词和义界表词关系的研究,并借由《说文》会意字取象-表词模式与辞书义界模式的比较,首次提出“会意字的取象表词要以对词义的义界为中介”的论断,并揭示意义的承载形式由义界语言向会意文字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特点;本书还通过穷尽性统计,归纳出本义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会意字的取象—表词模式,同时,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各取象-表词模式形成的原因以及由此显示的汉民族的认知思维特点。此外,本书还提出了《说文》会意字研究对促进汉字教学的几点建议。
热门推荐
  • 以歌吻痛

    以歌吻痛

    本是“天之骄子”的妇科专家林兮,却在而立之年,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在母亲的病危之际,丈夫楚劲松不仅毫无征兆地、理直气壮地出轨,还别有用心地算计他们婚内的财产,逼迫林兮屈辱地接受他的离婚条件。然而,沉重的打击接连而来,挚爱的父母又在意外中双双离世……在美艳动人的外表下,柳小美却是伤痕累累:她好不容易走出来童年阴影,又遭受了欺骗、威胁……任劳任怨的单亲妈妈高秀芳,独自抚养着女儿。然而女儿的意外受伤,使母女俩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命运把三个饱受磨难的女人联系在一起。她们擦干眼泪,互相帮助,斗志昂扬,用智慧和行动演绎了一场跌宕起伏的传奇。一场恩爱情仇,风花雪月,终有所归。命运有它自身的指引,无论如何,女人们可以更坚强、更洒脱地活下去。现实向女强爽文!“假如生活欺骗了我,那我就掐住生活的脖子!给它掐细了!”放心大胆看,绝不坑,存稿箱弹药充足,欢迎入坑!
  • 石陨剑记

    石陨剑记

    末日之都,无尽的丧尸与天降之剑。是冥冥中诸神的善意,还是蒙蒙中天道的指示?剑化身为人,这世界到底何去何从?
  • 苏州拙政园散文

    苏州拙政园散文

    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5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我的散文就从第三任园主续篇。
  • 今夜星光如许

    今夜星光如许

    靳司言爱时悦入骨,可他亲手将时悦送进了监狱。时悦曾经爱靳司言入骨,可在进监狱那一刻起,她决定不爱了。时悦以为,黑夜里,她和靳司言都怀着对彼此的恨。可是一抬头,就看到满天星辰,挂满了爱慕,至死方休。
  • 阿辰你逃不掉的

    阿辰你逃不掉的

    农村女孩郑悦为脱贫致富在一次情人节卖花时结识了一位张老师,从此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算命先生说,人生的贵人就是官人,官人就是贵人,能为你带来好运,难道真的是他?他到底是谁?
  • 凰医废后

    凰医废后

    堂堂将军大小姐,不学女红学骑射,更有一双西医圣手。助心爱的他夺帝位、平内乱,谁料却换来后宫深处三年冷落禁锢!故人心死,恩宠不负,那就气死渣男,斗死小三!诀别皇宫,勾搭美男,过她的逍遥人生,快意恩仇!她就不信,她老爹是将军,前夫是皇帝,更有闵王朝第一首富做她的后台,开得起医馆,做得了老板,这样的三好女人没人要?可是,为什么前夫突然频频纠缠,美男身边危机重重,宫里宫外好戏连篇。她医得了人心,却怎么越来越看不懂人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梦.寻忆

    梦.寻忆

    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中,竟然有着另一个未知空间。而不期而遇的未知世界,是单纯的巧合还是早已普完的命运之章?来历不明的少女,到底有着怎样离奇而又神秘的身世?最后的大门究竟为谁而开?一个选择将会拥有怎样不为人知的结局和怎样与众不同的经历……
  • 纵横三国之我是张辽

    纵横三国之我是张辽

    学生张文远穿越到188年的三国,附身于三国名将张辽的身体,从而改变自己,乃至整个时代的走向。从不一样的视角,给大家描绘一个尽可能真实的三国。
  • 狐狸娘子:朝朝暮暮

    狐狸娘子:朝朝暮暮

    苏绫霄是银狐族人,某日被一人类男子所救(非书生),两人之间本来平行的两条线,有了交点,从此以后,苏绫霄开始自己的报恩生涯,光明正大的进入人类世界。犯过小错、偷过小懒、当过小跟班,她和他的纠葛剪不断、理还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炎阳天

    炎阳天

    云幻起幻灭,风无影无踪。少年曾抬头问天:“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只是受人欺辱,一辈子做个奴才?”……天没有回答他,于是他屠了他所在的家族165口人。又问了天:“你觉得我是不是有点弑杀了?”终于,天回答他了。一道雷霆眨眼而逝!他死了?不,他站起来了。山巅之上,他拖着被雷劈没死,但残废了的身体。指着下方大地说了一句话:“今后就由我来决定你的毁灭和重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