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0000000017

第17章 宗教文化(3)

佛教认为,僧众和合共处如同树木丛集,故而称寺院为丛林,禅宗寺院则称禅林。禅林以住持承传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寺院由自己所度的弟子轮流住持的为甲乙徒弟院,又称剃度丛林;寺院公请各方名僧住持的为十方丛林。还有由朝廷任命住持的,称敕差住持院。

住持为一寺之首,因其所住之处称方丈,故而也称住持为方丈。住持为寺内各堂之头,俗称堂头和尚。住持之下分序职和列职,再各分东西两序,作为寺内管理人员。东序一般设有监院、副寺、维那、悦众、侍者、庄主,西序一般设有首座、堂主、书记、知藏、知客。列职中一般设有饭头、茶头、火头、水头、园头。

丛林遇事采取开会合议制。座次按僧人的法腊长短排列,法腊最长者称“上座”,其发言很有权威性和影响力。

(二)僧尼与居士

佛教分教徒为四众:出家男女二众和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性名“比丘”,俗称僧人、沙门、和尚。出家女性名“比丘尼”,俗称尼姑。

一般情况下,信佛出家者首先要到寺院请一位比丘或比丘尼作为自己的“依止师”。再由这位“依止师”征得全寺僧众同意后,方可收留为弟子,为之剃除须发,受男弟子“沙弥戒”,受女弟子“沙弥尼戒”,男弟子即为“沙弥”,女弟子为“沙弥尼”。“依止师”对沙弥或沙弥尼有教养的责任。沙弥年满20岁时经僧众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之受“比丘戒”,成为正式比丘;沙弥尼至年满18岁时受“式叉摩罗戒”,成为“式叉摩罗尼”,20岁时再受“比丘尼戒”,成为正式比丘尼。年龄在七岁以下七十岁以上者、未经父母同意者、身负债务者、身体残毁者、患有精神病者以及现任官员皆不得授戒。

宋元以后出家受戒为三坛:初坛沙弥戒,二坛具足戒,三坛菩萨戒。二三坛之间要烧戒疤,又叫热顶,俗称“烫香洞”,以这种残害身体的苦行来表达内心的诚笃。这也是汉僧与喇嘛的区别所在。直到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才废除这一陋俗。

比丘、比丘尼每天早晚两次上殿念诵五堂功课。早晚斋时要依《二时临斋仪》以食供诸佛菩萨,为施主四向,为众生发愿。其余时间或习教理,或参禅念佛,或劳动生产。每月望晦集于一处,共诵《戒本》,自查是否违戒律,若有违则依法忏悔。比丘或比丘尼皆须剃发除须,只能穿披在左肩上的“袈裟”。这是一块块布条拼接起来的,以黄赤为主色,称“福田衣”,也称百衲衣。和尚因此自称“衲子”。

在家男性称“优婆塞”,在家女性称“优婆夷”。居士则是在家佛教信徒的统称。居士也得履行一定的手续。如果自愿将身心性命投靠佛、法、僧,所谓皈依“三宝”,在家修道,那么即可请一位法师为之传授“五戒”(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菩萨戒”(十条重戒、二十八条轻戒),从此便为居士。

(三)结夏安居

结夏是唐宋以来丛林的重要清规之一。从旧历的每年四月十六日到七月十五日为安居期,僧人必须定居一寺,专心修道,禁止出游。部分丛林还有冬天安居期,即实行所谓结冬参禅、结夏讲经的“冬参夏讲”制。安居满日(七月十五日),众僧聚集一堂,任凭他人检举自己的违戒事,从而依法忏悔,名曰“自恣”。每自恣一次,则戒龄增一腊。

(四)度牒与僧籍

度牒是国家颁发的出家许可证,也是僧人的身份证。唐朝以前度牒只是地方政府为僧人出游提供的证明材料。唐朝度牒成为由祠部颁发的出家证件,而且要收费,甚至在社会上一度成为有价证卷。僧死或还俗必须交还地方官府。直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废止僧道度牒。

僧籍则是国家依据度牒编造的僧人簿籍,如同一般百姓的户籍,内容包括僧人姓名、出家度牒、所隶寺院等。僧籍每三年编造一次。由僧正、僧统、僧录负责掌管僧籍。

(五)佛教节庆

佛教节庆很多,其中对社会影响大者莫过于盂兰盆会、佛诞节、观音会。

七月十五日本为佛教的自恣节,然据《佛说盂兰盆经》载,佛陀弟子目犍连初得六神通,用法眼观察到母亲在饿鬼道受苦,非常伤心。他遂用神力为母送饭。可饭到母手立即化成火炭,乃请佛陀救母。佛陀让他在七月十五日自恣日设盂兰盆供,以百味供养十方众僧,依仗众僧神力拯救其母。目犍连依此而行,果然把母亲救出了饿鬼道。佛陀由此规定每年七月十五日,众僧可广设盂兰盆供,为在生父母增福延寿,为过世父母荐亡离苦。盂兰盆会便成为佛教的“孝亲节”。然宋元以降,失去本意,变成了“祭鬼节”。

四月初八为佛诞节。有佛经载,佛陀出生、出家、成道、涅槃皆在此日。每逢此日,各个寺院都要举行盛大的“浴佛法会”。在大殿内用水盆供奉太子像,众僧及居士以香汤沐浴太子像,用以纪念佛祖。

五 佛寺的典型构成

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殿堂组成。随着寺院经济实力和教派组织的不同,佛寺的殿堂建构各具特色。但唐宋以来,汉地佛教寺院殿堂还是具有一定的规范。

(一)建筑原则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一般说来,殿是供奉佛像以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其名称或按所供奉的主要佛像而定,如供佛陀者称“大雄宝殿”,供观音菩萨者则称“观音殿”;或按其用途而定,如讲经说法之堂称“法堂”,而僧尼吃饭之厅则称“斋堂”。

按照中国的营造法式,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由南往北,主要建筑次递:山门殿、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或法堂。这些殿堂楼阁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地藏殿等。寺院的“生活区”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堂、茶堂等。“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二)殿阁配置

1.山门殿

佛寺大门称为“山门”。一般有三道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与三座门结合在一起是一小型殿堂,叫山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共同特征是体貌雄伟,头戴宝冠,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作忿怒相;不同在于左尊怒颜张口,作以金刚杵打击状,右尊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作怒目凝视状。《封神演义》称大力金刚士为哼、哈二将。

2.天王殿

由山门往北的第一重殿便是天王殿。天王殿因供奉四大天王而得名,或称兜率天。殿内供奉佛像六尊,正面是大肚弥勒佛,满脸堆笑,座北朝南,间有对联:“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与之隔壁相背靠的是面北而立的韦驮护法王像。其塑像通常有两种姿势:一种是双手合十,横空杵于两腕,直挺挺地站立;一种是左手握杵拄地,右手插腰,左足略向前立。其胸前或头上嵌着照妖镜。弥勒东西两旁供奉着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四大天王像。随着佛教汉化的加深,尤其是受《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文学艺术作品的影响,四大天王名称、武器、神职整齐划一:南方增长天王名魔礼青,执青光宝剑一口,职风;西方广目天王名魔礼红,执碧玉琵琶一面,职调;北方多闻天王名魔礼海,执混元珠伞一把,职雨;东方持国天王名魔礼寿,执紫金龙花狐貂,职顺。四大天王的神职奇妙地组成了“风调雨顺”。

3.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之北,俗称“大殿”。大雄是对佛陀道德法力的尊称。此为佛寺的正殿,供奉着佛教缔造者佛陀。随各时代崇尚的发展变化和宗派之不同,正殿的佛陀造像有一、三、五、七尊四种情况:

第一种供奉一位主尊,即释迦牟尼佛像。常见的塑像有四种姿势:一为“成道相”,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二为“说法相”,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三为“旃檀相”,传说释迦在世时,优填王用旃檀木按照释迦的形象雕成。身体站立,左手下垂,作“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屈臂向上伸,作“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四为“涅槃相”,是佛祖涅槃时的卧像。

第二种供奉三位主尊。其安置方式有二:一是供“三身佛”。据天台宗的说法:一为“法身”,指佛从先天就具有的佛法之身,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二为“报身”,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三为“应身”,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牟尼之生身。其顺序是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二是供“三世佛”。“三世佛”又有三个空间世界的“横三世”和三个时段的“竖三世”。在殿宇中,“横三世佛”的安排是:正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胁侍为文殊、普贤两菩萨。此为“华严三圣”。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药师佛的典型形象是左手持钵,内盛甘露,右手持药丸。此为“东方三圣”。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手执莲台,胁侍为观世音、大势至两菩萨。此为“西方三圣”。在殿宇中,“竖三世”的安排是:正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燃灯佛,右侧为未来佛弥勒佛。

大雄宝殿内两侧靠壁而塑的是十八伽蓝神,世俗称为十八罗汉。据《释氏要览》卷上,其名曰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

(第二节) 道教文化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在道教。”道教不仅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具有广泛信众的民族宗教,而且同中国民间风俗习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道教的发展历程

(一)道教的起源

商周时代的鬼神崇拜是道教的重要源头。中华民族的远祖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有了宗教观念。在原始宗教理念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自然的崇拜及对鬼魂的敬畏。到公元前15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逐渐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对上帝和天命的信仰取代了自然崇拜,原始的鬼魂崇拜演变成为以血缘为纽带、结合宗法体制的祖先崇拜。周朝时鬼神崇拜更为系统,出现了天神、地祇、人鬼三大支系。上帝及日、月、星、辰等为天神,三山五岳、四水四渎、社稷等属地祇,祖先及前代圣贤属人鬼。对道教而言,它们则是道教神系的主要来源。

战国至秦汉盛行的神仙方术是道教的又一源头。《庄子》、《列子》等对神仙生活、仙家世界有着许多激荡人心的描绘:服气辟谷、长生久视、白日飞升。这些颇为时人所仰慕。秦始皇曾几度巡行天下,专为寻求不死之灵药,还不断派遣方士入海寻找“三神山”。汉武帝亦好神仙,慕长生,李少君、少翁、公孙卿、栾大等辈都以“祠灶丹砂”之类方术颇受宠信。统治者的好尚和追求对当时社会风气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后来的道教也从这里吸取了自己需要的法术成份。

道教的第三个源头是产生于战国、盛行于西汉的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变种,最初为讲求“君人南面之术”的政治哲学派别。齐宣王时,稷下先生假托黄帝之名、杂糅老子学说而倡言“黄老”,传习“黄老道德之术”者“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战国末,黄老学已相当流行。西汉开国将相多受其影响,如曹参以“善治黄老言”的盖公为师,陈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景帝母窦太后“好黄帝、老子之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而武帝时期极为活跃的方士尊崇黄帝、附会老子以文其说。可以说,武帝以后的“黄老学”已经渐渐具有宗教的色彩,成为后世道教的哲理基础。

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流行于宫廷。汉明帝之弟楚王刘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佛教初来,便与中国固有的神仙方术相杂,显现出同黄老学结合的苗头。至东汉之末,“桓帝好黄老道”,不仅频频派遣官员到苦县(今河南鹿邑)祭祀老子,而且本人亲在“濯龙之宫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道家创始人老聃被神灵化、宗教化。黄老学的学术气息在这里已经荡然无存,演变为宗教性质的“黄老道”。初入东土的佛教尚被视为“黄老道”的附庸。实际上,佛法东渐,在客观上刺激了道教的萌生。

(二)道教的形成

“宗教是劳动者的呻吟。”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农桑失所,转死沟壑,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这就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农民起义领袖往往利用方术及迷信思想以号召和组织徒众,又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东汉后期出现的原始道教派别主要有两支:

1.五斗米道

东汉顺帝时有张陵在蜀中鹄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内),“造作道书,自称天师”,以咒法符水为人治病。“百姓翕然奉之以为师,弟子户至数万。学道者须出五斗米,故世号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建立了以“治”为单位的教团组织。教徒中的骨干称“祭酒”,“治”的首领称“治头大祭酒”,初入道者则称为“鬼卒”。还制定了教义教规,即道教所谓“正法”。五斗米道的建立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张陵是道教的创始者。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继掌教。张鲁割据汉中三十年,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组织,其后裔移居江西贵溪龙虎山,世代为教主,绵延不绝。

2.太平道

顺帝时有于吉者,整理各类黄老道书而成《太平清领书》170卷,后人称之曰《太平经》。在宗教信仰上,《太平经》承袭了殷周以来对天神、地祇、人鬼的崇拜,总结了战国至秦汉的神仙方术之说,提出天、地、人三者合一可以致太平,精、气、神三者混一可以成神仙。书中还记载了许多“道术”,即修道的方法、途径,认为世人可以通过修道积德而登仙界,成为长生久视的仙真。后来此书为张角所得,乃据之创立了最早的道教派别“太平道”。张角以《太平经》组织发动群众,“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张角欲利用“太平道”达到取代东汉政权的政治目的,最终以其失败造成“太平道”的绝灭。

(三)道教的发展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兵临汉中,五斗米道“天师”张鲁被迫降曹。从此,道教的发展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方面积极向上层社会渗透,使道教官方化;另一方面大批道教学者对教义、教规、斋醮、法术等加以整理,使道教规范化。

1.《抱朴子》

同类推荐
  • 国学全知道

    国学全知道

    “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不输于任何一个民族。今天,随着国势的上升,我们自然要大力弘扬国学,向世界推介国学。成为文化大国才是真正的强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不了解国学。一个人如果对本民族的文化都知之甚少,语焉不详,那岂不汗颜?《国学全知道》这部书,内容极其广泛,伦理道德,礼仪民俗、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无所不包,是一部提升国学修养、丰富知识储备的理想读本!
  • 书与人

    书与人

    本书为“书文化”系列之一,是围绕“书与人”展开的读书随笔。分“书与人”、“人与书”两个部分,以众多爱书人与书的不解之缘,以及书中讲述的人的不同生活和命运为线索,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精心解读和深入感悟,在与读者分享阅读之美、阅读之乐的同时,致力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展示众多作家、学者的思想文化成果以及生命深处无法泯灭的人性的光辉。
  • 大学原解

    大学原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思想课堂-修身笔记

    思想课堂-修身笔记

    为你的头脑镀金,为你的思想导航。思想笔记系列丛书包括:道德笔记、典籍笔记、婚姻笔记、家庭笔记、教育笔记、经济笔记、科技笔记、历史笔记、伦理笔记、论爱笔记、美学笔记、民俗笔记、农业笔记、情感笔记、人生笔记、人物笔记、人性笔记、儒学笔记、商业笔记、社会笔记、文化笔记、文学笔记、心灵笔记、修身笔记、养生笔记、艺术笔记、语言笔记、战争笔记、哲学笔记、自然笔记。
  • 中华文明之旅·第三卷

    中华文明之旅·第三卷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赴后继,绵延百代。中华文明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伟人巨匠和英雄豪杰。
热门推荐
  • 姝女泪

    姝女泪

    李家女李姝,本该是个尊贵的金枝玉叶。然生母悲微,占了大小姐的名头却无其实。受尽折辱,韬光养晦,愿得一心人。皇室子顾渊离,身负血海深仇,隐匿十载,终是披光而来,只为这天下权。相遇,或许本就是错误的。“墨染,你没有死,太好了!我们终于可以在一起了。”“你说,我是谁?”“她这样,莫不是疯了。”“疯了也好,终究是我得到了她。”
  • 九州鲛珠泪寻梦阁

    九州鲛珠泪寻梦阁

    南海有鲛人,以人血肉为食,形貌艳丽,声而魅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 人类生存的101道法则

    人类生存的101道法则

    法则:“少年哟,想要活下去吗?想要成为强者吗?想要站在巅峰之上俯瞰风景吗?”江小白:“...谁他妈在我脑海之中说话?是河神?还是阿拉丁灯神?”你以为我江小白会屈服在你之下吗?呵!法则,前面有只化神期泰坦巨猿,马上帮我干死他!
  • 今天也有男神需要帮忙吗

    今天也有男神需要帮忙吗

    沈云舟辛辛苦苦收集云梯就是为了再次见到那个风光霁月的人儿。有一天她做完任务回来发现她的云梯被收走了,人也转到了帮助部门做任务。沈云舟:???沈云舟:做任务我认了,可这突然多出来的小可怜是怎么回事?小可怜男神:脸红.jpg超甜舟舟和男神的恋爱故事集。一个朝着自己的光不断奔跑的故事。
  • 一见钟情平民公主爱上学院校草

    一见钟情平民公主爱上学院校草

    当从小相依为命的姐妹爱上同一个男人,她们是否会反目成仇?究竟是哪一个先放弃,而他,会选择谁?
  • 墟域之上

    墟域之上

    五百年前魔道横行,一场禁域大战后,曾经辉煌的剑域,如今已成墟域————夜空下,一个穿着破旧的男孩望着天上的流星,璀璨的眼神中,充满着疑惑。
  • 身价:社交的潜规则

    身价:社交的潜规则

    曾几何时,人们是按照阶级来界定身份的。当阶级成为一个历史的名词之后,“阶层”一词开始进入大家的视线。一时间,众多的专家学者为“富人、中产、穷人”的定义争执不休,我们这些日日为了生活奔忙的蚁民,更是搞不清自己的位置,拿不准努力的方向。
  • 网游之终极统治1

    网游之终极统治1

    沉寂的神器,被罪恶所控制的神兽,在这个危险的世界,谁才能拯救它,统治它?
  • 最新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最新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本书以新大纲为指导,以新教材和新考纲为依据,全面、准确、新颖地融合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的针对性,具有极高的资料性与工具性。本书可供平时学习使用,亦可供考前复习参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语文基础知识必备工具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