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37300000016

第16章 够了!创意(2)

碧娜·鲍什的作品被称为舞蹈剧场,是一种具有戏剧元素的舞蹈,跟传统形式化的现代舞完全不同。这虽然不是她的首创,却是她把它发挥到淋漓尽致。她最有名的作品是《穆勒咖啡馆》,这是西班牙著名大导演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对她说(TalktoHer)》中的一个片段,电影中拍摄的是碧娜·鲍什的真实演出。当时,男主角坐在台下看到这台演出时哭了。它的确是能够让人流泪的。那是一个非常感人的片段,女舞者蒙上了眼睛在舞台上跳舞,在她旁边摆满了咖啡馆的凳子,它们代表着危险和障碍,会把她绊倒,让她受伤,于是前面那个男人就竭力想为她扫除一切障碍,那是一种无比敏感、充满了保护色彩而又脆弱无比的关系。

《碧娜·鲍什》是一本传记性著作,作者尤亨·史密特多年来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碧娜·鲍什及其作品。舞蹈剧场跟传统舞蹈的不同之处在于,最早的现代舞舞台都是空荡荡的,没有什么华丽的背景,而碧娜·鲍什的舞台却常常令人大吃一惊。有时候她的舞台会铺满鲜花,有时又会变成一片草地、一汪水或一个湖……舞台效果本身就很令人震撼。

她用的音乐也很特别。事实上,自芭蕾舞诞生之日始,舞蹈总是跟着音乐走的,比如柴可夫斯基为芭蕾舞写过一首曲子,由编舞家再按照曲子提供的韵律、情绪和节奏来编排舞步。碧娜·鲍什不一样,她会任意使用从流行到原始的各种音乐元素,而且她并不依靠它们,而是用它们来烘托舞蹈,甚至跟自己的舞蹈做一个对话。这是一种很特别的做法。

正如碧娜·鲍什自己所言:“我在乎的是人为何而动,而不是如何动。”这也正是她的舞蹈为什么如此感人的原因。从芭蕾舞到现代舞,大家通常都很关心技术和形式上的问题,很多人觉得现代舞很抽象,看不懂,就是因为我们太关注它的形式,过于关注舞者怎样展现他的身体--腿劈得好不好,空中旋转了几次等等,而碧娜·鲍什首先关心的不是这些动作,而是--为什么人会有动作?

她的舞蹈很有智慧,充满自信,是一种讲究理性思考的舞蹈。她的每一个舞蹈都是对观众的挑战,这种挑战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很多状况。她一开始率领乌伯塔尔舞团演出的时候,会被当地观众吐口水,接到很多骚扰电话。他们觉得这怎么能叫舞蹈呢?跳舞的人怎么能在台上又说话又演戏呢?还有那些古怪的动作,整个人一下子摔倒在一滩泥灰里,起来之后满身乌黑,一点都不美,怎么能算是跳舞呢?

这正是碧娜·鲍什的特点,也是德国现代舞的特点。它不大关心舞蹈的技法和风格,反而比较关心舞者的想象力以及他们所思考的问题。她说过:“舞蹈从来都不是从脚步出发的,脚步经常从其他地方而来,绝不是来自腿部,我们在动机里面寻找动作的源头,然后我们不断做出小舞剧,并且记住它们。”她的这种编舞方法很有启发性,许多现代舞蹈家都向她学习,不只用来编舞,甚至用来编排剧场演出。

她的排练方法是这样的:坐在舞者对面,然后逐步向她们发问,比如在婴儿或孩子身上可以看见什么?被你遗忘而感到惋惜的事情是什么?大家一起去思考这些问题,再试着用动作去呈现这些情绪,最后把它搬到舞台上。

我自己最震撼的经验是看她的《康乃馨》,整个舞台上摆满了康乃馨,到了最后,舞者一个个走到台前,告诉观众我为什么要跳舞。有的男舞者说,因为我喜欢另一个女舞者,所以我跳舞;也有人很坦白地说,因为我不想服兵役……我们总是很关心他们怎么跳,却从来不关心他们为什么跳。难道艺术不正应该从这种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吗?

(主讲梁文道)

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

艺术作品的“污点问题”

阿拉·古兹利米安,1998年任卡耐基音乐厅高级总监及艺术顾问,并担任阿斯本国际音乐节及洛杉矶爱乐乐团的艺术总监。

有一个问题常常使我们为难,假如一个艺术家同时是个坏人,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他的作品,不管其作品有多么出色?一个作家,如果被发现当年是投降日本的汉奸,那他的作品是不是也充满了“汉奸思想”,读多了便会毒害我们的意识?

此类问题无处不在,比如德国古典音乐大家瓦格纳[9],他的音乐成就很了不起,但是很多人却对他十分反感。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将他奉为官方音乐家,虽然当时瓦格纳已经逝世,但他的言论及作品却反映出浓厚的反犹意识。

问题在于,我们真的能够从那些抽象的音符中辨识出反犹思想吗?一个人听多了瓦格纳的音乐就会自然而然地仇恨犹太人吗?

《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这本对话录是由音乐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10]和著名学者萨义德[11]共同完成的。萨义德这个名字对中国学术界而言再熟悉不过了,一谈起流行的东方学、东方主义、后殖民,你绝对不能忽略已经去世的大师萨义德。喜欢古典音乐的人也都知道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是位了不起的指挥家、音乐家。一位是音乐家,一位是文学评论家,两人的共同喜好是音乐,对音乐都有着超乎技术和艺术层面的某种社会思想意识的探寻。

这两个人的身份也很有意思。萨义德是巴勒斯坦人,常年在美国教书,却一直在为巴勒斯坦的坎坷命运而呼吁,谴责以色列的种种暴行。但他又同时被巴勒斯坦人视为叛徒,因为他也常常批评巴勒斯坦人的反犹思想。萨义德一直试图说明,艺术作品从来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它总是与一个作者固有的具体政治立场相关。

巴伦博伊姆的身世也很奇特,他是以色列人,虽然在阿根廷出生,却一辈子爱着以色列,拿着这个国家的护照,却又破天荒地首次带领交响乐团在以色列演奏了瓦格纳的作品。这对很多以色列人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这一举动当时甚至受到以色列文化部长的谴责。对以色列人而言,他们一听到瓦格纳就会想起历史上悲惨的民族命运,想起当年纳粹的大屠杀。据说在进行屠杀的过程中,那些侩子手有时候还会放背景音乐,大多数都是瓦格纳。

这样的两个人碰在一起,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首先,萨义德说他支持巴伦博伊姆的做法,认为他对以色列人演奏瓦格纳也无可厚非。虽然瓦格纳有反犹思想,但并不表明以色列人就不能听他的音乐。因为音乐太复杂了,正如所有的文艺作品都会有作者的某种政治倾向表现出来,但是我们却不能把这个作品的一切都还原到他的政治立场上去读解。

萨义德一直很关注纯粹的音乐与世界的联系,或者说艺术与社会的联系。他说今天的这个世界力求专业化,这一点与以前的音乐不同,以前的音乐总是与社会有着紧密的关系。巴哈的音乐为教堂而作,莫扎特的音乐为赞助人而作,但是今天的很多音乐家则希望为了艺术而艺术,这样是不是更纯粹呢?如果你也关心这个问题,同时又很熟悉古典音乐的发展趋势,就会知道过去三十年来有一种运动叫做AuthenticitytheMovement,追求本真性。按照它的说法,我们今天演奏贝多芬的方法是错误的,因为贝多芬时代没有那么大的交响乐团。甚至我们演奏的巴哈也是错的,因为他那个年代还没有现代钢琴,应该用当年的琴去演奏才能够还原音乐本身。

这就是一种艺术上的纯粹主义了。不过这两个人对此都不敢苟同,他们都认为这个世界很复杂,不可能存在纯粹的艺术,正如你同样不能把艺术单纯解读为政治的附庸一样。假如你固执地追求复活当年的原样,一定要原汁原味地去演奏贝多芬与巴哈,那其实并不是追求回到过去,而是为了回答现在的问题。

举例来说,如今社会上流行“国学热”,但这并不表明我们都想回到过去。“国学热”背后真正关注的不是过去,而是当下。正因为我们都觉得现在的生活出了问题,对今天并不满意,因此才想回到过去。而这个对过去的看法,又怎么可能百分百就是过去的人所看到的过去呢?

关于这个问题,巴伦博伊姆有很多绝妙的想法。比如他与萨义德谈到音乐的演绎能不能只按照演绎者的看法,而不用管这个曲谱本身的限制?巴伦博伊姆认为,当然不能,因为音乐有它的自然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声音在房间中的效果,空间与时间这些物理性质的限制是不能被忽视的。

他最妙的一个观点是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是从无声到无声之间的过渡状态,一开始没有声音,到最后也没有声音。作曲家们要有勇气对抗这个自然趋势,就是所有的音乐迟早都会变为无声。就好像你拿着一本书,不用丢,只要一放手,它就会自动掉落。所以音乐从一开始演奏,就像人必将死亡一样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无声的境地。

因此他们得出结论,为什么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最后总是那么雄壮,给人一种想要抗拒命运的感觉?因为它想要抗拒的就是这首曲子本身的终结。

(主讲梁文道)

Why do architects wear black ?

为什么设计师喜欢穿黑色

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每当时装展览结束的时候,一群模特们从幕后鱼贯而出,这时候大家会用掌声去迎接真正的主角--时装设计师。

不过这些时装设计大师的衣着往往很不时尚,与他们设计的那些花哨衣服简直不搭调。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阿玛尼,在镜头里从来都穿一件黑T恤。其实很多时装设计师都偏爱黑色,他们最爱穿的不是黑衬衫就是黑西装,连建筑师也常常如此。

为什么不同行业的设计师都喜欢穿黑色?这些创作人才明明引领着世界潮流,自己穿的东西却好像一点不入潮。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一本书叫做《Whydoarchitectswearblack?》,为什么建筑师穿黑色?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小书本身就是黑布封面。书的编辑科杜拉·劳(CordulaRau)的想法很有意思,他分别给世界各地大约上百位著名设计师写信,请他们谈谈自己喜欢穿黑色的理由。

这当中只有一个中国设计师收到问卷,就是艾未未。艾未未用中文回答他说,为了消失,在世间消失。这真是一个浪漫的答案。作者把很多人的信原样登出来,旁边加上英文翻译,好让你清楚那个设计师到底是怎么说的。

有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穿黑色简单,或者穿黑色让人看上去比较瘦。也有人答得很详尽,比如伦敦一个设计师讲了两个理由:第一,设计师都希望在他们的建筑设计面前显得比较中性,而黑色是一种比较中性的颜色;第二,黑色更适用于他个人是因为他是个色盲。真惨,一个设计师居然是色盲!

来自柏林的建筑师杜伯斯说,因为黑色不需要我们再去做决定,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天所面对的不稳定的东西太多了,现在起码有一样东西不需要我去做决定,那就把它当成固定制服吧,它让我很有安全感,很安心。

日本建筑师青木良的答案居然是,因为建筑师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共产主义者。这多少有些莫名其妙,共产主义者跟黑色有什么关系吗?有一个很红的建筑师哈尼,他的答案居然与艾未未很像,只不过他用英文回答说,穿黑色是为了在空间中消失。艾未未则是在世间消失。还有一个著名的日本建筑师,他其实对这一点颇有成见,他说,为什么我们这行每个人都穿黑色呢?我本来很想穿些亮一点的颜色,但不知道为什么,最后还是穿了黑色,真是太可悲了。

也有一些设计师拒绝穿黑色,比如北京奥运体育场馆鸟巢的设计师赫尔佐格,他说我不能够想到任何事情跟黑色有关,因为有太多建筑师穿它了,所以我绝对不会穿黑色。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纽约建筑师皮特·埃斯曼,他的答案更简单,只有一句话--我不穿黑色。

看完这本书,你得到满意的答案了吗?这些人为什么穿黑色呢?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文化的遗传。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伦敦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衣着非常考究,类似中国的纨绔子弟或花花公子。这些人变态到一个程度,就是非常喜欢修饰自己,甚至每天要花3小时才能出得了门。可是你不要以为他们穿得很花哨,恰恰相反,他们也最喜欢穿黑色。

同样是黑色,他们却非常喜欢讲究细节,布料用的是埃及亚麻还是棉花,这些你可能完全看不出来,对他们来说却是很要紧的。这些人非常关注自己的外表,但又总喜欢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在十九世纪末的巴黎,也有这么一群浪荡子,用本雅明的话讲是把世界当做自家客厅的人。他们每天在城市中漫无目的地游荡,城市越是热闹,周围人越是匆忙,他越要装出一副冷漠的表情,显出自己的不在乎。

其实穿黑的潮流还可以往上追溯到十六世纪的荷兰。那时候很多荷兰商人都是清教徒,按照教规他们是不能过于追求世俗享受的,但是他们又赚了太多钱,于是就在衣服的布料等细节上大为讲究。因为宗教的原因,他们通常只能穿黑。于是久而久之,很多人就觉得穿黑其实是一种很特别的奢华,其实是把钱堆砌到一些看不到的地方。这也是很多人私下觉得那些设计师喜欢穿黑的原因,其实就是--闷骚。

(主讲梁文道)

够了!创意

一辈子只做五样东西的设计师

里奇·戈尔德(1950-2003),横跨艺术、学术及商业领域,既是达达主义艺术家、制造业专家、电脑玩家、玩具设计师、漫画家,也是工程师、制片人、企业形象策划、未来学研究者,同时还是世界经济论坛成员。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创造力和最不平凡的人物”之一。

很多做电视节目的朋友都声称,自己平时是不大爱看电视的。他们不但自己不看,还不让孩子看,甚至劝别人的孩子也不要看。为什么呢?他们说看电视太浪费时间了,现在电视节目那么多,孩子们老惦记着看电视和上网,还不如好好读些书,或者做些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这听起来还真是挺矛盾的。其实这个世界上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很多人每天制造出大量的东西,其实连自己都不是很真诚地认可这些产品。那么,该如何面对这种矛盾?《够了!创意》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作者RichGold现在已经过世了。他是个漫画家,也设计电脑动画和电子游戏,给美泰公司[12]设计过玩具,给全录公司做过全方位运算研究,同时还有过科学研究的经验。总之是多个领域里的创意奇才。

《够了!创意》是他演讲稿的结集,其中部分内容几年前就在网络上流传,在艺术设计的圈子里非常流行。后来麻省理工学院把这些演讲稿结集起来出了这本书,书的英文名字是《ThePlenitude》,中文又译作“繁华时代”。这个词听起来好像很正面,但作者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同类推荐
  • 论史诗剧

    论史诗剧

    国内学界对布莱希特的译介,几乎都集中在其戏剧作品方面,实则,布莱希特在成为戏剧家之前,是一位知名的剧论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他的“陌生化效果”和“史诗剧理论”,以及将马克思主义与戏剧、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戏剧完美结合的戏剧方法,影响西方戏剧理论界、民国以降的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界以至今日,本书正是收录国内未有译介的布莱希特论史诗剧作品,让读者了解到他的非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是如何建立而成的。
  •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既是一部个人化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明时期的生活画卷,更为重要的,它是一部写满沧桑的心灵史。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晚明时期江南地区生活特别是衣食住行、社会习俗的各个方面如在眼前。由于是苦难过后的追忆和反思,作者不自觉地会进行过滤,只留下那些最为美好、值得留恋的东西,以此来表达故国之思、乡土之情,抒发沧桑之感,寄托兴亡之叹。作者极力描绘改朝换代前个人生活的闲适和富足,但绝不是为了炫耀,只要看一看作者那篇写得极为沉痛的自序,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层沧桑和寄托,全书带有较强的抒情色彩,字里行间,透出一种难以释怀的痛苦和忧伤。
  • 开启智慧之门的寓言故事

    开启智慧之门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 小人物史记Ⅰ

    小人物史记Ⅰ

    本书为《杭州日报》“倾听·人生”专栏精品结集。该栏目以“用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时代的变化”为宗旨,以“说亲身经历,看世道人心”的方式口述历史。该栏目为首届浙江省名专栏,其作品贴近实际,深刻表现了普通人的光辉心灵和坚韧力量,多次问鼎中国新闻奖。
  • 浦东故事(一)

    浦东故事(一)

    浦东,我的故里,不是一首诗,不是一支歌,只是近代百多年来芸芸众生的生活截面:围堤煮盐,垦荒渔牧,作坊手工,酒肆茶楼。我太爷曾经将浦东喻为中国的肚脐,并预言,在上海浦东,人们不仅有传统的坚守,更可以有选择,在滔滔长江牵着的大上海、全中国和浩瀚大海那边的整个世界之间。
热门推荐
  • 都市修仙

    都市修仙

    偶然拜得仙师,刘涛混迹都市,战天使,揍巨人,杀僵尸,闹天庭,捉鬼泡妞,无尽潇洒。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你的眼里是否还有光

    你的眼里是否还有光

    【全本免费】【高冷心理医生×抑郁寡欢女孩】一个一丢丢虐和一大堆甜的文。【幕南:路医生,你要不要喜欢我?路白:我试试看。】【路白:媳妇要不你再喜欢我一下?幕南:我试试看。路白:自己做的孽啊!】
  • 小萌新误入星途

    小萌新误入星途

    实习生,因一次偶然演出机会被大众关注,签约娱乐公司,正式进入娱乐圈。小萌新闯入尔虞讹诈的娱乐圈,会不会死的很快?影帝似乎对她有些不同,憎恨她的前任居然回国。注重感情描写的娱乐圈故事
  • 无敌帝王征战系统

    无敌帝王征战系统

    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为朕土,你且看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骂我、骗我,我如何处置,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神传录

    神传录

    众神的世界,却没有神,一切只是无限的追求。想要活着只有不断的前进,直到成为神。千万年来,众神变成了传说,直到一个少年,跟随传说的不断追寻,最终成为了传说。
  • 陌路追忆荼靡谢

    陌路追忆荼靡谢

    魂穿异世与君见,奈何造化不如愿。思君千日盼久伴,怎知陌路天涯绊?
  • 器吞荒古

    器吞荒古

    从一个小城开始一步步走出这片天地,父母是死亡?是失踪?这其中该有着什么样的谜团。万年前的仙神大战又该有着什么样的阴谋,那一步步鲸吞人族的计划又是怎样的雄伟浩瀚。天地不仁,是谁主宰了苍生。又是谁手握宇宙,意图成为天地之尊。永恒寂寞浩渺的星辰亘古久远,又有着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为生物所用。战部,战阵,变身,机甲,精彩纷呈,谁与争锋。浩宇在走出修炼这条路时,传奇画卷正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