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38800000020

第20章 万象(4)

傅先生是一位在杭州闭门读书,做研究、写文章的民间学者。虽然身不在庙堂,没有在大学谋得一官半职,却是一个地地道道做学问的学者,一个有良心的学者。他一方面很勤劳地著书,发表文章,另一方面潜心于研究问题。

这几年他很关心近一百年中国言论史的变化,这本《笔底波澜》就是他的研究笔记。

一百多年前,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传媒人怎样把“传媒要说真话”这个概念带到中国并得以巩固下来?这里影响最大的人物是王韬,他是香港人的骄傲。

1874年2月4日,王韬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循环日报》不是第一份用中文出版印刷的报纸,却是第一份办得成功的中文报纸。王韬办《循环日报》是以英国《泰晤士报》为效仿对象,努力形成公正的舆论。十年间,他发表了近千篇评论,经常被同时代的报纸转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个影响最大的人物是梁启超,梁启超一个人的笔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舆论倾向。他自己办报纸,最有名的是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他还发表过一篇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是》,认为办报馆是对国家有利益的。报纸等于耳目喉舌,具有“去塞求通”的功能,有了报纸,“待以岁月,风气渐开,百废渐举,国体渐立,人才渐出”。

他在报纸上面洋洋洒洒地写评论文章,为什么那么多人偏偏就喜欢看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说出了老百姓想说的话。

他很懂得了解时代的民情,当一个时代到了关键时刻,很多东西要变化,谁能够把握那种求变的情绪并能用精妙的文字表达出来那就成功了,梁启超正是如此。

1909年,一代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办过一份报纸,叫《民呼日报》。他说:“夫报馆者,固平民之代表也。《民呼日报》者,炎黄子孙之人权宣言书也,有世界而后有人民,有人民而后有政府;政府有保护人民之责,人民亦有监督政府之权。政府而不能保护其人民,则政府之资格失;人民而不能监督政府者,则人民之权利亡。”

晚清对于舆论有很多压制,但是一代又一代的传媒人起来奋不顾身反抗。到了军阀割据时期,大家日子过得更不好了。

1921年的时候,中华全国报界联合会第三届大会致信给国务院,通令全国所有报章一起来捍卫言论自由。怎样捍卫呢?根据临时政府的约法,人民是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的,北洋政府颁布了这些法,其实是限制上述自由的。于是当时全国报界联合会就呼吁大家联合抵制政府、批评政府。

最后《大公报》出场了,这大概是现代中国史上最伟大的一份报纸。大公报有四不原则: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不党,就是不偏向任何一个党派;不卖,就是不卖任何人情,更不接受任何商业利益;不私,不以报纸这个公信为私人用途,满足私人的欲望;不盲,就是不盲目跟随潮流。要做到这四点,实在不容易。到现在已经是一百年,我们中国做传媒的人,有谁能认真想一想,有多少次、多少个人做到了呢?

作者小传

傅国涌,民间学者。毕业于温州教育学院,曾在中学任教。1999年开始写作,以历史随笔为主,在《书屋》、《随笔》、《读书》等10余家报刊发表100多万字。文章曾多次被转载,并入选《大学人文读本》、《2002中国年度最佳随笔》、《2003年杂文精选》等。著有《金庸传》、《走近叶公超》、《笔底波澜》等。

《货币战争》

从抄袭看我们对无知的恐惧

中国出版界过去几年来出现过很多怪现象,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书,摆明是抄袭的作品,但照样在市场上很好卖。另外一种情况是虚构一些书出来。什么叫虚构?一些书会标榜自己是《纽约时报》畅销书,在全世界怎么样受到好评等等。你一看,是本翻译的书,作者是一个洋人的名字,你再仔细查下去,原来这本书根本不存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也从来没有这本书。这书明明就是一个中国人写的,却假托一个外国人的名字,说它是翻译回来的,还要假装它颇受好评是本畅销书。现在这样的情况好像已经减缓下来了,没那么恶劣了,但是又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市场上出现很多书,你找不到作者,找不到编者,只找到一个人,叫“编著”,编辑的编,著作的著。

“编著”是一个很奇怪的说法。一般有书写编著,它应该在里面有详细的说明,什么地方他是编什么地方是写;或者可能一本书有很多个作者,而他是作者之一,甚至是最主要的作者,同时他又负责编辑这本书,这可以叫编著。但今天的中国出版界,我们常常看到的“编著”是你不知道这本书到底是这个编著者亲手写的还是他到处拿人家的东西编过来的。而且即便是拿过来的,他也不说明,你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哪里来的。

在我看来,“编著”其实是一种逃避责任的做法,这种称呼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今天就举一个例子给大家,事实上我以前介绍过,我甚至还形容它是一本灾难,就是这本曾经非常红,有很多人关注的《货币战争》,编著者是宋鸿兵,请注意,他不是作者,是编著者。

关于作者宋鸿兵,这本书的后面介绍说他20世纪90年代赴美留学,但他学的不是金融,学的是信息工程和教育学,长期关注并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曾经做过金融机构房地产方面的高级咨询顾问,也做过一些与IT有关的东西。

这本书为什么如此轰动呢?简单地讲它是一个阴谋论的故事,说原来从林肯总统遇刺、经济大萧条、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到东南亚经济危机、日本的泡沫经济爆破等等一系列事情,背后都是有阴谋的,而这个阴谋跟一个家族有关。这个家族太厉害了,所以它能够搞定大家,让大家发现原来在操纵全球金融市场的都是他一个人、一个家族,这个家族就是有名的银行家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这样的说法如果真成立的话那真是闻所未闻的震撼事件。原来我们全世界的金融秩序甚至政治大事,国际间的战争都是这么一个银行家的家族为了个人私利,为了垄断财富,为了牟取暴利而搞出来的,甚至连美国联邦储备局也是他们的傀儡和玩偶。

这本书到最后指出所谓的“货币战争”即中国如果开放金融市场,就要跟这些大家族,这些贪婪的银行家对着干,这就是货币战争。而中国要怎么样才能确保“自身安全”呢?他提出的想法很有意思,就是恢复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他认为现在社会为什么会放弃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也都是这些银行家搞出来的阴谋。因为当货币没有黄金或者白银在背后支撑的时候就很容易被他们操纵,让他们从中赚取暴利,进而吞吃我们老百姓的血汗钱,这就是整本书要讲的事。

这本书畅销后立刻产生了一个争论,这些说法那么奇怪都是哪儿来的呢?大家一查才发现,原来这本书居然有八成或七成是抄袭自一部纪录片的。1995年美国有一部纪录片,叫做TheMoneyMaster,片长大约有几小时,讲的故事跟这本书里的故事很接近,但是它没有尝试把这个阴谋全部归结到一个家族身上。当年这个纪录片出来时就很惹人非议了,很多人觉得那里面的考据不够充分,也不够真实。而我们这本《货币战争》居然有七成到八成是照用那个纪录片的,甚至连里面的注释、引述也都是一一照用。这样子来看,这本书你能说它是一本信得过的书吗?

后来我发现很多网友说,你不能因为《货币战争》是抄袭就说它没有价值。就算是抄袭,它抄得好,人家说的观点如果是真的、对的,你管它抄袭不抄袭。甚至还有人认为,像我们这种骂这本书是抄袭之作的人其实是想诬蔑它,是想掩饰这本书提出来的“真相”,说我们在转移焦点,因为我们真正应该集中的焦点就是这本书里面提到的这些“阴谋”到底是不是事实。比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不是这样发起的,中国现在金融开放是不是会面对危机,而我们现在说这本书抄袭其本意是想掩盖这些东西。好,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研究这本书是否是抄袭这么重要,这牵涉到态度的问题。你抄袭一本书,但是你可能怕人家说你抄袭,于是你说你是编著这本书。你的态度是有问题的,这种态度会影响到我对你的信任,而且我马上就会对这本书产生警觉,怀疑它里面各种资料、细节到底能不能够支撑它提出的观点。很多读者看到这本书时觉得简直像看小说一样刺激,结果就忘记了查考,查考他提出的这些观点的背后有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

举一个例子,本书开头部分大概是作者自己写的,不是抄的,他说罗斯柴尔德家拥有多少财富是世界之谜,保守估计是50万亿美金。这个数字怎么来的呢?后面有注释,注释写它是引用自1962年的一本英文书,书上说在1850年的时候,估计这个家族拥有的财富大概是60亿美金,中间通货膨胀156倍,所以到了今天是50万亿美金。请看,这就是问题所在:1856年的时候这个家族可能有相当于今天50万亿的钱,不是说今天。但这本书就这么偷龙转凤,虚虚掩掩地让你觉得他说的是今天罗斯柴尔德家族有这么多钱。如果你发现整本书充斥着诸如此类的细节时,它里面提出来的东西怎么能让人信服呢?

事实上,关于《货币战争》,有两点让我觉得特别震惊。第一点是在这样一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作者对国际金融机构资本的资讯掌握甚至不及大学一年级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简直是错误百出;第二,即便是这样一本书,错了那么多,错得那么离谱,有很多违反常识的地方,但是它居然受到欢迎,成了畅销书,这到底说明了什么?

我们来看看他对美国历史上一些美国中学教科书上都会讲到的有名争论所作出的令人极度惊讶的扭曲。这里面提到杰弗逊,美国的开国英雄。我曾经说过杰弗逊在美国“建国之父”这一群人里面,其最大的特点是彻头彻尾站在贫民那一边。他强调个人自由不能够被中央政府侵犯,所以他反对任何国家级和联邦级中央政府权力的扩大。但我们看看宋鸿兵这本《货币战争》,里面引述了杰弗逊很有名的一段话,他说:“如果美国人民最终让私有银行控制了国家的货币发行,那么这些银行将先是通过通货膨胀,然后是通货紧缩,来剥夺人民的财产,直到有一天早晨当他们的孩子们一觉醒过来时,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和他们父辈曾经开拓过的土地。”

请注意,在《货币战争》里面,杰弗逊是一个英雄,他反对美国这种联邦储备银行,说这个联邦储备银行完全是私人银行,会侵犯大家的财产权利。而事实却不是这样,杰弗逊只是不赞成有一个中央银行,而不是反对私人银行,他赞成各州有自己的银行。当时跟杰弗逊势不两立的一个人物汉密尔顿,也是美国“建国之父”,汉密尔顿在这本书里面被描绘成一个反面人物,因为他一直主张要建立美国联邦储备局。

联邦储备局在这本书里被描绘成受一些私人银行家摆布来牟取暴利,把大家的血汗钱全部吞掉的一个可怕机构。本书首先暗示汉密尔顿受过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资助,这是真事。他反对杰弗逊的观点,极力主张成立一个国家银行,终于美国联邦政府在当时成立了第一国家银行。这个国家银行成立之后怎么样?书里面有一句话说“汉密尔顿最终成为巨富”,这句话我觉得太诬蔑汉密尔顿了。汉密尔顿后来的确很有钱,但那是因为他结束了自己的官员生涯之后去当律师了。他赚的钱是他当律师赚回来的,跟这些私人银行家没有关系。但这本书就用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用暗示的方法把汉密尔顿这个美国“建国之父”描绘成一个参与私人银行家阴谋的阴谋家,搞了一个中央银行出来,把大伙的钱滚进去然后也为自己赚到了钱。

接下来再看联邦储备局。我看过英国《金融时报》访问宋鸿兵,宋鸿兵说他非常惊讶地发现原来联邦储备局居然是一个私人银行。由他这个“很惊讶”可见其经济学知识浅薄到什么程度。任何读宏观经济学的人都应该了解中央银行是怎么一回事,而全世界众多中央银行里面,很多人都觉得美国联邦储备局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甚至值得学习的做法。它既是中央银行又是私人银行,它是私人的,目的在于要摆脱国家对它的干预,之所以想摆脱是因为有时候政府会为了短期的理由多发行一些货币。如果把中央银行变成一个私人银行的话,它就跟政府保持了相对的距离,意味着它有独立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受政府短期政治目的的影响,这就是它成为私人银行的理由。

说到所谓“私人银行”,请注意,本书又犯了一个大错误,书里描述“联邦储备局是私人银行,这是一个纯粹的私有机构,这些股东直接就可以在里面牟利了”。各位请上网查一查,任何一个关于联邦储备局的网页都会告诉大家:没错,联邦储备局每年有两百亿美金的红利,但它大部分的盈利都要上交给美国财政部,而不是落到私人手中。至于那些股东,只能够分到6%的区区毛利。它的股票是私人银行拥有,但这些股票一不能出售,二不能转让,三不能抵押。对很多私人银行来讲,加入联邦储备局成为它的股东基本只有义务,没有权利,没什么好处的。所以美国曾经出现过很多私人银行家想尽办法退出联邦储备局股东的行列。

这本书之所以受欢迎,也反映了我们国家现在为什么会流行这种“阴谋论”,其背后是有原因的。第一是我们的无知,第二是我们的恐惧,我们总是对无知的东西感到恐惧。

作者小传

宋鸿兵,毕业于东北大学自动控制系,1994年赴美留学,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学,获美利坚大学(AmericanUniversity)硕士学位。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1996年后在美国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

2007年6月出版《货币战争》一书。

*近代中国言论史,就是一部几代知识分子以笔为枪抵抗强权的历史。沈荩、邵飘萍、林白水、史量才,以及那些连名字都已湮没无闻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斑斑血迹使一部近代言论史总是笼罩着一种悲怆的气氛。但怀抱言论报国理想的知识分子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从19世纪70年代起,王韬、梁启超、鲁迅、胡适、邹韬奋、张季鸾、王芸生、傅斯年……他们用笔呼吸,以笔抗争,一次次掀起“笔底波澜”,书写了言论史上一个个有声有色的时代篇章。

同类推荐
  • 青春无悔

    青春无悔

    本书分为知青再教育的兴起、北京知青奔赴延安、全国知青扎根农村、中央加强知青工作四部分,内容包括:老三届兴起上山下乡的热潮、周恩来支持侄子赴延安插队、广州知青林超强拒绝诱惑、中央号召做好知青下乡工作等。
  • 论语正裁

    论语正裁

    近千年以来的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许多漏洞与谬误,为拨乱反正,董老以自己多年来潜心研究的心得,重新解读《论语》,并引南怀瑾的观点作比较。在臧否之间,作者的鲜明观点得以呈现,那就是《论语》乃中华智慧的结晶,能引导人类第二个“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并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
  • 活在名著中的女性

    活在名著中的女性

    当简爱、安娜、苔丝、卡门、艾思米拉达……从世界文学殿堂的深处向你走来,她们不仅为你带来山庄的温馨、雪国的凄美、红土地的沧桑、圣母院的庄严,更为你带来了爱的迷惘与神奇、情的圣洁与颤栗,魂的沉沦与涅磐——那是无法忘却的历史场景和文化记忆。阅读名著是一种净化自我的精神活动,当我们穿越千转百回的文字,当我们浏览鲜活生动的人物画廊。
  • 狼孩之谜

    狼孩之谜

    关于“狼孩之谜”,千百年来曾有多少人努力破解,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一直没有一个合理、科学、准确、让人信服的答案和结论。自然文学作家、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志愿者联盟会员李良苏经多年的考察和研究,破解了“狼孩之谜”。
  • 中华千年文萃:词坊

    中华千年文萃:词坊

    本书所选都是宋词中思想深刻、词句优美、境界高旷、流传广远的经典之作。每首词除了有详尽的注释之外,还有评析,提示了鉴赏的角度和层次,引导读者发挥自己活跃的神思,畅游于浩瀚的词的海洋。
热门推荐
  • 重生之非皇后莫属

    重生之非皇后莫属

    夙霓裳,大夏国母仪天下的皇后,也是夙老丞相的嫡女,与皇上相爱的妻子,但却在皇上登基五年后,因病去世,生下的仅有嫡出的长公主。世下所有百姓都以为她是因病去世的,只有她知道,她是因为被柳嫦茹柳贵妃下毒死的,在死前柳嫦茹是如何在她面前陷害皇上,让她对皇上失望的都一一说了出来,更包括她刚出生的皇儿是如何被她害死的。她恨啊,她那才刚出生不到一天的皇儿突然夭折,她竟然不知道竟然是被柳嫦茹这个女人害死的,她这辈子害得她失去了爱人和皇儿。她不甘,要是能重来一世,她便要柳嫦茹还她皇儿和她的命来!
  • 君莫问愁

    君莫问愁

    这滔天的爱恨情债该由谁来尝?莫问愁,一个艳绝无双,性烈似火却又冷情如冰的娇妍女子。君楚泱,一名清华圣洁,温煦如水而又与世无争的俊雅男子。水与火一旦相遇,一切便再也不同了……她要他!她要这名俊朗飘逸的男子,永远守候在她的身旁,为了救他性命,她可以毫不犹豫地一剑刺向自己的胸口,为了讨他欢心,她愿意帮着他行善救人,只求他不负于她,可为何她燃尽满腔炽爱,他却又狠心地取她性命?!
  • 灭灵天师

    灭灵天师

    独孤逸晨发现身边上演着一幕幕离奇、恐怖的事件,他数次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为了自救,他义无反顾成为了一名灭灵天师。面对一桩桩灵异事件,一次次生与死的较量,独孤逸晨灭杀无数灵鬼,解救了无数人,破解重重谜团。是谁打破了阴阳平衡,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是谁在操控?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一脸呆萌:皇叔,假的吧!

    一脸呆萌:皇叔,假的吧!

    Z国有三种人不能惹,一,总统;二,皇叔大人;三,孟翳臻的哥哥们。但,他们好像都是孟翳臻的哥哥......W重生后,每天打打游戏,喝喝小酒,虐虐小白花。直到某皇叔从天而降,“嘿,你干嘛呢!”“看你啊。”“小十一,你胆子挺大的,居然敢躲我躲到部队里去!”某皇叔。“四,四哥,那个,我就是想来锻炼锻炼。”某十一。“那好,回家我就陪你锻炼。”然后某女一脸懵逼被扛回家。
  • 异族圣战

    异族圣战

    千年前异兽界资源耗竭导致内乱,四大尊者造反重伤麒麟圣主,带领众异兽进攻人类世界......千年后的地球发展迅猛,丝毫未察觉危险......颜心就读于圣山市一所贵族中学,在班上存在感巨低的他在家中的一次触电事故中察觉到身体有异样,从此人生轨迹似乎也发生了些许变化......
  • 雏菊之恋

    雏菊之恋

    这是一段关于暗恋的故事,因为一个男孩一次意外的昏厥,引起了女主人公的好奇,却莫名的喜欢上了这个男孩,并为其改变,经过磨练与成长,偶遇和误解,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 信仰大爆炸

    信仰大爆炸

    网络扑街写手刘北,穿越到了一个与地球相似的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与原本的世界,没多少差别,唯一不同的,便是没有斗破苍穹,吞噬星空等经典网文……就在他以为,即将成为异世界的网文之王时,突然发现,他在异世界的经历,被自动生成了一本小说,发布在了原来的世界。而读者无论是支持,还是喷他,都会给他提供信仰点数。于是,他坚定的走上了文抄公的套路……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只要他的人气足够,他小说中写的东西,无论多么不合理,都会映照到现实世界中……于是,整个世界的三观开始毁灭了。直到有一天,他站在世界之巅,说了句:“要有光!”
  • 纨绔至尊

    纨绔至尊

    古武界的一名天才--夜羽,因无意间获得重宝,走漏风声,被十大宗门之一--星云宗得知,而被追杀,最终魂归天葬雪原,却意外重生到地球。且看其如何逆天而行,令天地为之动摇!
  • 可惜我不是奥特曼

    可惜我不是奥特曼

    黑暗亦或者光明,或许……黑暗亦可以守护光明!!!!PS:作品很糟,不建议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