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01900000019

第19章 万物本原——慧学(2)

世间万事万物以三类区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三科中的内根是能取,即能受用;外境是所取,即所受用。主现方面和客观方面发生受用的交涉,主客观交织而成人生现象和其他万事万物,由此而称为受用缘起。

蕴、处、界三科中最能体现受用缘起的特征是五蕴。五蕴以色蕴(物质现象)开头,识蕴(认识作用)终结,即以客观一边和主观一边为首尾,主客观两边交涉发生作用是中间受(感受)想(理性活动)和行(意志活动)三蕴。五蕴中识和色的接触首先发生感觉,感受,由此由受到想,从想到行,依次展开。也就是说,受,即领受客观的作用,将客观所生的印象结合主观需要,并形成喜欢或厌恶的心理,这样就决定了以后思想和行为的总趋向,从五蕴的因果关系来看,客观影响于主观。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好恶心理;主观的开展又反作用于客观。从受到想都随着好恶的心理支配了行动,这种实际行动又势必会影响乃至改革对象。由此也可见,人们的心思、行为离不开受的指导,五蕴现象可以归于受用之内。

十二处,十八界也是如此。如十二处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应地各别摄取它们的境界,成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六根、六境交涉就会产生好恶的反应,从而摄取客观的一切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并反作用于客观,影响和变革客观现象。

受用缘起论着眼于客观环境对于人生趋向的作用,从主客观交织的因果关系来分析,观察人生现象的,由于以人生为中心扩大到宇宙的一切现象,也就把宇宙的一切现象看成相互依持,相互作用而存在的。这包含了辩证法观念。

三、万物自有缘

1、圆成实自性

在黑夜里行走,见到绳子而误以为蛇,随后看清楚了,明白是绳而不是蛇;再进一步看,知道了绳是麻做的。起初误绳为蛇是遍计所执自性;第二步明白是绳,绳是因缘和合而生,是依他起自性;第三步分析绳的本质,认识到绳为麻所织成,成就了圆满的评价,为圆长实自性。

遍计所执自性,又称“遍计所执性”“普观察性”。“遍”周遍。“计”,计度,度量。“遍计”周遍计度,即普遍观察思量的意思。“执”执着,“所执”是由普遍观察思量而有虚妄分别。把现象执为种种实有的差别。所谓“遍计所执自性”就是把名言、概念表示的一切现象,视为各有自性差别的客观实在,执为实用。当然,这样所得的认识是不实在,不正确的分别,也就是对现象的主观的虚妄的解释,于是在夜色迷蒙之中,没看认真,便把绳当作蛇了。人们在认识没有达到圆满的阶段,往往有对自我和事物的偏执,作出错误的价值判断,而产生种种颠倒,招致种种情感上和心理上的痛苦。白白地让这“蛇”吓了一大跳。

依他起自性,又称“依他起性”“他根性“离言自性”。“依”依托。“他”指各种因缘。也就是依托各种因缘而生起的一切现象。是幻化不实,似有而非有的。人们遍计所执的种种现象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所依托的,它所依托的自性就是依他起自性。也就是说,现象没有自体的性质。人们如果对遍计所执自性所带的痛苦后果有所觉悟,逐渐减少乃至根绝对自我和事物的执着,就会体会到事物并不是由原有事物整体的自然生出,而是由各种因缘和合所产生的,所以是没有自身的真实性质的。看清楚“蛇”原来是绳的朦胧之际。蛇乎?绳乎?

圆成实自性,也称“圆成实性”“成就相”。“圆”圆满,遍于一切现象,没有缺减。“成”成就,不生不灭,没有变易。“实”真实,断绝虚妄。所谓“圆成实自性”就是圆满成就一切现象的实性。在依他起自性上,远离遍计所执自性的谬误,去掉一切虚妄成分,由此获得对一切现象的最完备最真实的认识,为圆成实自性。人们在逐渐加深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同时,也逐渐完成从杂染到清净的转变,达到究竟圆满。

2、三乘种性。

“阿赖耶”是梵语音译,意译为藏,阿赖耶识种子是什么呢?是怎样构成的呢?阿赖耶识种子是一切现象的本原,是现实世界一切事物的最直接的原因,它涉及生命个体的起源和解脱。是以植物的种子能生长结果借喻藏有产生世界一切现象的根源。这种子有外种和内种二种,外种是世俗意义的种子,如稻种、麦种、是一种物质现象,是假立种名,不是实种子;内种,是佛教讲的种子,即阿赖耶识所藏的种子,是实种子。

“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阿赖耶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种子是产生形形色色事物的不同功能,是依托在阿赖耶识里面的精神性、意识性的功能、作用。种子有六种特性:1、刹那灭、永在刹那生灭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原因、产生结果。2、果俱有,种子显现行起,变现为万有时,能生的种子和所生的结果,同时存在,和合不离。3、恒随转,长时间地随阿赖耶识转起,没有转易间断,从而保持生果的作用永不息止。4、性决定、原因产生结果,其性质是决定的,不杂乱生。也就是善种生善的结果、恶种生恶的结果。5、待众缘,种子生果还须其他条件的和合,不是一因独立不待众缘就能生果。6、引自果,种子各各引生自果,也就是说,某种子只对某种果来说是种子。

种子有两大来源:一是“本有”,即无始以来先天具有的;二是“始起”,指后天熏习而成的,也称“新熏”。始起种子是心有所见闻觉知,发生认识,形成经验,就在心理上遗留印象,痕迹,积淀成阿赖耶识,成为以后认识的依据,以后的认识就从这样的依据重新产生出来,也就是有发生再认识的功能,作用。这种认识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并储藏在阿赖耶识里面,叫做“熏习”。熏习所成就是种子。总之,所谓种子是指人们的先天本领和后天经验,尤其是后天经验。后天经验属于认识,可见种子主要是由认识所构成的,是指人的认识作用,主观意识的分别作用。

阿赖耶识其量无数,是众生各有各的阿赖耶识变现出森罗万象的世界。众生能不能解脱,也因各众生的阿赖耶识种子不同,就有不同的种姓之名,众生具有五种不同本性,划分为五种姓:一是声闻种姓,未来成就阿罗汉果。二是独觉种姓,未来成就辟支佛。三是菩萨种姓,未来成就菩萨或佛。以上三种统称为“三乘”,都具有内在先天的决定根姓,都是一定会相应地达到果位的。四是不定种姓,虽具有三乘本有种子,但能否达到果位则不一定。五是无种姓,是永远沉沦生死苦海。毕竟不能入道,得不到解脱的。

阿赖耶识种子生出人的八识,这八识为发生作用必于自识内变现种种影像,如眼识变现形色,耳识变现声音,即能把识的一部分转变为心的对象,作为自身接触,认识的对象。心外的色、声、香、味、触乃至山川、草木、日月、星辰等实有事物,真正能变现为心外的实有事物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摄藏了一切万有所由以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阿赖耶识是宇宙万有的总根源,总依据。

“外境随性而施设,故非有如识,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外境是随人的情识设置变现的,所以是无,内识是依因缘而生的,所以是有。世界一切现象都是内识的变现。

“唯识”含有多重相近又不完全相同的意义,主要是(1)一切现象都不离识,称为唯识。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依存于经验,意识的东西。所谓“万法唯识”就是说,一切现象都不能单独脱离识而独立存在。(2)唯是简别的意思,即排遣执著心外之境为实有的迷妄。识是了别,是内心的作用。所谓唯识就是唯内识,就是识有境无。(3)一切以识为性,称为唯识。识是能分别了达,境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是识的所分别了达。能分别和所分别都出于识,就是说,一切现象归根到底在性质上都属于识的一类。

3、大日如来

世界万物,众生乃至佛都是由地、水、火、风、空、识这“六大”造成的。

六大,也称“六界”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世界的六种大种。地大,指一切坚性的东西。水大,指流质性的东西。火大,谓光、热一类的东西。风大,指气体。大,即虚空。识大、指心,包括五蕴的受、想、行、识四部分。六大有六性、五用、六形和六色。按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的顺序,六种性质是坚、温、暖、动、无碍和了别。六种业用是不坏,摄持、离散、长养、自在和识别。六种形色是方、圆、三角、半月、宝形和杂形。六种颜色是黄、白、赤、黑、青、杂。一切现象都不出这六性、六用、六形、六色。六大的前五大属于物质现象,后一大属于精神现象,六大就是心物二元,由心物合而构成万物。且地、水、火、风、空色法归于理,识为心法则归于智,色心不二,理智为一。

六大周遍整个宇宙,互具互融,所以为一切现象缘起的本源。六大无碍分为“异类无碍”和“同类无碍”两种。异类无碍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互具,即六大中的任何一大互具其他五大。如一地大中,具其他五大,一水大中,也具余五大,其他大也如此。二是各具,即六大各守自性,互不相乱。六大相互无碍,彼此涉入,由此而生成万物。也就是说,有一大必有其他五大,一滴水,一杯土也有其他五大,非情识的金石,草木也有识大。一大中就具有一切现象,无碍一体。反过来说,全宇宙任何一处都是地大,或都是水大,乃至都是识大。六大无碍涉入。同类无碍是指彼此六大相望,无碍无障,相互涉入。比如此之地大,与彼之地大,无碍涉入。此之水大,与彼之水大,无碍涉入。火、风、空、识也是如此。由此也可说,一地融摄无穷无尽的地,一水融摄无穷无尽的水,火、风、空、识也是如此。再是,此之六大,与彼之六大,也无碍涉入。如众生之六大与佛之六大也是融会无碍的,由此也可以说,众生外无佛,佛外无众生;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综合异类无碍和同类无碍,可见从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至广大众生,至菩萨、佛,虽有高下,凡圣的区别,粗细、大小的不同,但无一不是六大所成,都是互相涉入,圆融无碍的。

六大就是“大日如来”。“大日如来”是梵文摩诃毗卢舍那如来的意译。“摩诃”是大的意思,“毗卢舍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舍称为大日。“如来”是佛的称号,大日如来说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是尊奉的主要对象。这也就是说,六大就是佛身,佛身就是六大。宇宙一切现象都由六大构成,也无非就是大日如来。宇宙间大至山河大地,小至一尘一毛,都具有六大,都以大日如来为体,是大日如来法身的显现。一切国土无非是大日如来所依的密严净土。把一切现象归结为佛的显现,使得佛教更加达到神秘主义的境地。

四、宇宙的心

1、一心二门

世界万有是宇宙的心的生起和显现。宇宙的心也称为一如真心,心真如,众生的心原是离开妄念而有其体的,可谓“真心”。真心是大智慧光明的,遍照世界的,真实识知的,甚至是具足了超过恒河沙数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个真心就是宇宙的心。

众生的心原来就没有清净过,如何使不净改变为清净,这要经过持久的修持,逐渐地改变,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这一心的心是本,是天地之本。一心就是宇宙之心。它是世间和出世间的、物质和精神的一切现象的本质;也是众生本来具有成佛的主体和依据。一心既是世界的本原,也是包括一切境界的世界的整体。这样,对一心就可以从实体和缘起、静和动两个方面观察,分析,即分为二门——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

所谓“心真如门”是说心是宇宙一切现象的本体,具有无量的本有的功德,能产生世间和出世间的善因果。它是“绝相”的,也就是非生非灭,非染非净,无差别相,不动不转,真实如常的,也就是绝对的本体。所谓“心生灭门”与心真如门不同,具有体(体性)、相(相状)、用(作用)“三大”。心生灭门包括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就是真如本体的相和用。一心之中,为什么具有正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呢?虽然真如是非生非灭,断绝言象的,但是因“无明”之风忽起,使心现出生、住、异、灭四相,随任因缘而生灭,生起内外,染净的森罗万象,心真如门显示心的本体,绝对,无差别的一面,心生灭门则是显示心变现生灭现象,相对,有差别的一面。虽然一切现象随任染净的因缘条件而生起,但是真如本体仍然恒静不动,反过来说,虽然真如湛然不动,但一切现象生灭不已。生灭不碍真如,真如不碍生灭。没有真如就没有现象,现象不离真如。真如虽显现为现象,但仍保持自身的不变性。真如显现现象,并不是直接生起现象,现象是由外在的无明所造的。

2、真如与无明

“真如”,梵文意译,其意义是真正如实的,常住不变的存在,一切事物的真实性质,真实相状,佛教一般用以指无生灭,变化的永恒真理,最高真理,世界本体。先天所具有全部佛教功德而又永恒不变的真心也就是真如。宇宙一切现象的本原、本体,也是众生得以成佛的主体,依据,宇宙的一切都属于真如,真如统摄一切。

真如分为“离言真如”和“依言真如”两种。所谓“离言真如”是说远离妄念,没有各种相状,没有一切差别、无言可说,无名可附,即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的。离言真如是真如的本来面目,本来状态。所谓“依言真如”是说真如虽不可说,不可念,但为了向人们解释真如究竟是什么,使人们产生信解,勉强用名言来诠显其性质,称为依言真如。依言真如又有两种意义:一是“如实空”。这是指没有虚妄分别的心念,因此也没有虚妄的境界。一切妄念,妄境都空无,从而能显示出真如自体的真实。二是“如实不空”。真如自体清净本然,具足无量无边清净本然的功德,所以说如实不空。真如实不空,就是含藏清净功德,由此又称“如来藏”。如来藏,“藏”是胎藏的意思,有如矿中之金,有其真实的原有含藏。众生具有无量功德,众生本来具有清净的如来法身,为如来藏,实际就是指佛性,即成佛的根据。

真如的根本特征是“自性满足一切功德”即不由修行而有一切善德。真如的具体特征有六条,即真如具有的一切善德的展观为六个方面:

(1)具有伟大的智慧和伟大的光明之相;

(2)普遍地广照一切地方;

(3)没有妄知,也没有分别识,而有智慧的真实知识;

(4)脱离一切染污,没有无明,没有烦恼,自性清净;

(5)具有常、乐、我、净四德,即永恒常在,充满欢乐,身具一切佛法,断除一切烦恼;

(6)没有妄感的热恼,没有果报的生灭,清凉不变,圆满自在。

由此看来,真如是充满具有佛教一切功德的实体,是一种极高的境界。真如作为佛教道德、智慧的集中体现,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真如不是神灵、不是造物主,不是一般意义的绝对精神,而是一切众生普遍具有的道德与智慧相结合的精神性实体。

真如湛然不变同时又随各种因缘条件而生起一切现象。这随缘也有两种意义:一是“违自顺他”即隐藏真如自体,显现出种种虚妄现象;二是“违他顺自”,和违自顺他的意义相反,对治虚妄现象,显现真如自身的一切功德。违自顺他,生起一切染污,就是无明的作用。无明就是妄念,是于不生不灭平等无差别的真如,起生灭差别的妄见,成为不变真如生起现象的缘,即生起一切现象尤其是染污现象的根源。一切现象无非是妄念,妄见的产物。

3、一切法如镜中像

同类推荐
  • 竺法护传略

    竺法护传略

    《竺法护传略》作者把竺法护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彰显于世,目的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

    杜光庭是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宋元道教新发展的重要开拓者。本书第一次对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思想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不仅探讨了他的宇宙论、本体论、重玄学、心性论、修道论等思想,而是还将其思想放到唐宋道教的转型中加以考察,认为杜光庭上承唐代道教思想的传统,下开宋代道教内丹心性学之先河,他的思想在唐宋道教理论转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书通过对杜光庭思想的研究来把握唐宋道教的转型,这对于把握整个中国道教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了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禅与老庄

    禅与老庄

    东西方越来越多的人醉心禅学,不像大多数西方人士已经了解的东方文明,作者认为他们接触的都是变样的禅学,对此作者抱以深深的忧虑。通过本书,作者向世界介绍本真的中国禅学,指出中国禅和印度禅的不同,并且正本清源,阐明禅与老庄的关系,强调禅是中国思想的结晶,还给禅学一个本来面目。相信用心的读者已能管窥。
  • 《坛经》注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坛经》注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将佛法三藏经律的核心内容传递给大地的有缘人。作者出生普通农民家庭,感受到人生苦空无常与虚妄。为解脱人生困惑,26岁开始接触佛法。为弘扬禅宗正法,2004年于云南鸡足山剃度出家。近年来,在多个地方教授六祖禅宗文化。
  • 星云日记18:把心找回来

    星云日记18:把心找回来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十八册。收录星云大师1992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日记,分为“梦中说梦”、“逆增上缘”、“把心找回来”、“广结善缘”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那把美丽的雨伞

    那把美丽的雨伞

    从不否认,我是一个早熟的女孩。还在读小学时,我已出落得亭亭玉立,比同龄的女孩明显高出一个头。不仅仅是我的身体,我的思想也早熟,有了与年龄不相称的喜怒哀乐。
  • 最强神纹系统

    最强神纹系统

    什么?你说你是紫府境强者什么?你说你们一个是地幽境一个是天阳境强者什么?你说你是幽冥界主宰叶湘不屑一笑道,任你百万魍魉大军,但定不敌我神纹三千
  • 天马行空梦

    天马行空梦

    大概是故事原因过程结果。想到什么写什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龙之驱魔师传奇

    龙之驱魔师传奇

    大陆最强驱魔师,龙氏驱魔师一族在一夜之间被灭族只留下了龙阳子一人,十年后龙阳子长大并且为了光复龙族昔日的光辉而进行了一场驱魔的道路!
  • 痴情女警的极品男友

    痴情女警的极品男友

    “雨潇,你是我一生最爱的女孩,你不离我不弃,答应我好吗?”声音柔软的似乎瞬间能把人融化一般!看着依偎在自己怀中美丽又帅气的女孩,满满的幸福感涌到了心底!“文浩,我的这一刻已经很久了!”她眼神迷离的看着对方。窗外的雨还在下,不停地下……
  • 穿越千年只为真爱

    穿越千年只为真爱

    一场梦中的意外,现代的李洪俊来到古代成了帝王,帝王来到现代成了李洪俊,身心受虐的男主,背负江山社稷之责承诺还你一世明君,再此道路上遇见心仪女主冯方,展开追求,跨越千年来印证心中神往的是懂非懂的真爱。。。
  • 斗罗之时空卡牌师

    斗罗之时空卡牌师

    万千世界,都流传着他的名号。他是无情的镇压者,也是有情的护卫者。有人敬重他,有人畏惧他。
  • 惊魂笔录

    惊魂笔录

    你喜欢听故事吗?鬼、人、灵异、等等的小故事,带你走进另一个世界。其实鬼也善良,人也分善恶,一切一切的根源就只有你们慢慢来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