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8300000078

第78章 烈士暮年 —— 苦心谋划难敌天意定数(1)

三国时期的曹操曾写过一首《龟虽寿》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的意境十分契合朱元璋的精神形象。

作为一名从社会的最底层而崛起的一代开国帝王,朱元璋终其一生都处在积极的奋斗之中,他辛苦勤勉,兢兢业业,直至耋耄之年仍旧片刻不歇地为朱明江山的长治久安而悉心谋划。在这个问题上,他先是大肆诛杀功臣,待来自外姓人的威胁解除之后,他又设法防备自家人 采取一系列措施为皇位继承人顺利接班铺路。

然而,苦心谋划难敌天意定数。先是朱元璋悉心培养的皇太子朱标病薨,接下来,朱元璋钦定的又一位接班人皇太孙朱允文,却在即位之后的第四年被燕王朱棣逐出京城,生死不明。朱元璋若地下有知,亦当感叹人力的渺小和人生的无奈。

不过,话再说回来,朱元璋从一名走投无路的穷和尚,最终奋斗成为一个伟大王朝的开创者,这是一个真正不朽的传奇,他应当感到人生无悔。

§§§第一节 皇储——晚年最大的心病

朱元璋出身低微,自幼放牛务农,稍长行乞叫化;从军之后,又栉风沐雨,亲冒矢石,南征北战。及至开国,他已人到中年。尽管做了皇帝,可是,面对百废待兴的内忧和诸夷环侍的外患,朱元璋仍旧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他怀着替天行道的强烈使命感,以农夫般的吃苦耐劳精神,披星戴月,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经过二十余年的励精图治,终于靖平四海,天下大治。

看到国家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朱元璋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和快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朱元璋可以就此安心和放松下来,对朱明江山长治久安的考量,使他依旧每天绷紧神经,殚思竭虑,其中,首要问题就是对接班人的培养和安排。

公道地说,朱元璋绝对是一位古今少有的好父亲,他睿智明达,对子女疼爱而不溺爱,处处为他们着想,威慈并施,竭尽所能,以身垂范,一门心思想把他的皇子们培养成为文韬武略、具有安邦定国本领的治世之材!为此,他早早就开始谋划和准备。

民间有谚云:帝王爱长子,百姓喜幺儿。这句话是历经无数次的同室操戈、宫廷流血而被人们总结出来的一条真理。因为,一般而言帝王的儿子众多,每个人又都垂涎父皇之位,嫡长子继承制度则可较为理想地解决这一难题,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兄弟相残悲剧的发生。蒙元王朝就是受落后的草原民族原始民主制的影响,没有制定嫡长子继承制度,从而使得弑君夺位之事不时发生,导致政局不断震荡。朱元璋接受了这个教训,故在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1367年)称吴王时,便确立长子朱标为吴王世子,次年登基建国,又改封他为皇太子,确立为皇储,这一年,朱标十三岁。

出于对接班人的厚望,朱元璋极其重视对皇太子的教育。朱标五岁时开始启蒙学习,作为皇储,他的老师众多,梁贞、王仪、唐铎、杨靖等人都曾做过太子宾客。其中,翰林学士宋濂教授的时间最长,也最受太子感戴。宋濂的文化底蕴深厚,授徒也很有经验,既教知识,又教做人,既重言传,又重身教,在长达十余年的太子师傅生涯中,其言行举止皆严格遵循礼法,在讲解有关前代的兴亡更迭典故时,必定拱手对太子说:“当如是,不当如是”,态度严正而言辞恳切,使太子乐意接受。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赢得了朱标的尊重和爱戴。

经过长期的耳闻目染,宋濂的品行学识对皇太子朱标的品德、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年之后的朱标,孝亲敬长,律己恕人,一腔仁爱,满怀恻隐。对于这样的接班人,朱元璋的情感很复杂,一方面,他乐意看到太子法舜师尧,仁孝正派,堂堂正正;另一方,他又担心这位皇储过于仁慈暗弱,少于权谋机变,缺乏阳刚之气和威武之概,难以震憾群臣。在朱元璋看来,真正雄才大略的帝王必须具备在矛盾纠葛中理纷治乱的能力,他应当博览群书,了解历代王朝兴亡更迭背后的经验和教训,这类知识的获得,主要来依靠从现实中的磨炼和残酷斗争中得来。书本知识的作用只能使人在斗争中令头脑更加理性、行为更有依据,因此,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在学问方面应当是杂家,多读书且对每门学问皆能提纲挈领、通其大义,而不必成为研究型的专门人才。早在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朱元璋就曾对时任太子宾客的梁贞、王仪提出如是要求:“朕命卿等辅导太子,必先养其德性,使进于高明。于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及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朝夕与之论说。”此后的历任老师,都被皇帝要求对太子“辅以实学”,千万不要照本宣科。

为了能够使太子在实践中增长真知,磨砺性格,朱元璋决定让他早日参与政治事务。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朱元“命诸司今后常事启皇太子,重事乃许奏闻”,并告诫太子道:“人君统理天下,人情物理必在周知,然后临事不惑。吾自起田里,至于今日,凡治军旅、理民事,无不尽心,恒虑处事未当。故尝深念古人为治,必广视听,凡言之善者吾即行之,不善者吾虽不行,亦思绎至再,果不可行,然后置之。夫虑事贵明,处事贵断,庶几不眩。况汝生长宫掖,未涉世故,若局于见闻则视听不广,且目虽能视,所见不踰于阈,耳虽能听,所闻不越于庭,而欲以区区智识决天下之务,能一一当理,难矣!汝宜亲贤乐善,以广聪明,逆己之言,必求其善,顺己之言,必审其非,如此则是非不混,理欲判然,天下之事可得而治矣。汝其敬之,毋忘朕训!”这番话真乃金玉之言!

洪武十年(1377年)六月,朱元璋进一步放权,“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这次他又苦口婆心地告诫太子:“人君治天下,日有万几,一事之得,天下蒙其利,一事之失,天下受其害。自古以来,惟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于人情,周于物理,故处事之际,鲜有过当,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昔练达,临政少有不缪者。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惟仁则不失于躁暴,惟明则不惑于邪佞,惟勤则不溺于安逸,惟断则不牵于文法,凡此皆以一心为之权度,苟无权度则未有不失其当。今有人指石为玉,当辨之曰:‘果玉乎?果石乎?’,知其为非玉,乃石也,如此则的然莫敢吾欺,若信其言以为玉,则是非之心不明,失其权度矣。凡人虽有明敏之资,自非历练,临事率意而行,未免有失,知悔而改,亦已晚矣。吾自有天下以来,未常暇逸于诸事务,惟恐毫发失当,以负上天付托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寝,日有未善,寝亦不安,此尔所亲见也。尔能体而行之,天下之福,吾无忧矣。”

在这番话中,朱元璋着重让太子以“仁”、“明”、“勤”、“断”四字去克服人性的弱点,英明地处理国政,使自己不受性情所左右,不受小人所迷惑,不受书本所羁绊,大刀阔斧地行使帝王之使命,为天下苍生造福。这些观点,其实正是朱元璋自己一生经验的总结,此间授予太子,个中饱含了他殷殷的期望之情。

然而,朱标就是朱标,禀性天定,任凭父皇用尽办法,他依旧难改仁厚慈善的天性。前文说过,朱元璋欲严惩屡犯过失的秦、晋、周诸王,每每总是朱标出面讲情解救,及至父皇令他处政务,他更是宽大为怀,“于刑狱多所减省”。

据《翦胜野闻》记载,洪武十三年(1380年)底,宋濂的长孙宋慎涉案“胡党”,宋濂全家连坐获罪,准备处死。朱标闻讯,哭求父皇,说儿臣愚戆,只有这么一位好老师,请求父皇陛下哀怜,免其一死!朱元璋听后怒斥道:等你当皇帝后再去赦他吧!朱标听后百感交集,既怨恨父亲冷冷酷,又深恨自己无能,索性投入御河自尽,幸被左右内侍救起。朱元璋闻报后,既喜且骂:这个傻儿子,朕杀人关你何事?马皇后为了抚慰太子,亲自向夫君说情,朱元璋这才赦免宋濂死罪。

时隔两年,马皇后病故,朱元璋情绪更为烦躁,动辄杀人。朱标又谏道:父皇陛下诛杀过滥,恐伤天地和气!朱元璋听太子如是说,心中五味陈杂,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便挥手让其退下。次日,朱元璋把太子叫去,指着地上摆放的一根满身是利刺的棘杖,让把它举起来。朱标面露难色,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朱元璋发话了,说你不敢举是吧?假使朕把它削平磨光再给你,难道不更好么?现今朕诛杀的都是天下那些有罪该死的奸恶之徒,为你将来安坐江山打基础,这是你莫大的福气啊!朱元璋用这个办法现身说法,原指望太子理解自己的一片良苦用心,幡然醒悟,不料太子竟然答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望父皇陛下三思!这个顶撞着实激怒了朱元璋,他不顾皇家体统,抓起一个坐凳就向太子砸去。太子遵循“小杖受,大杖走”的儒训,撒腿就跑。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四月,朱元璋建立了辅佐皇太子的独立办事衙门——詹事院,将许多国家大事放手任由太子处理。朱标批阅奏章、裁省刑狱多从宽处置。朱元璋虽然一一准行,但是,太子的宽仁也同时增加了他对勋臣将帅骄纵跋扈的担忧。朱元璋明白人人皆具善与恶两面人性,然而,一旦涉及政治,总是恶的人性占据上风,为了权力、荣耀和利益,人们往往将善的人性置于九霄云外,而把恶的人性发挥到极致,忘恩负义,你死我活,无所不用其极。太子含着金钥匙出生于皇家,所接触之人无一例外都表现出诚惶诚恐的谦卑和温情脉脉的友善,对于这样一个人,仅仅空口和他去讲人性丑恶污浊之道理,他心中断难认同不说,反而会觉得是父皇心灵变态扭曲。若欲太子真正领悟,必须让他本人在现实斗争中去亲身体味,可是,一旦等他自己洞彻了悟,或许大势已去,万劫不复。无奈,朱元璋决定继续采用磨角削刺的方式,为太子将来做太平天子创造环境。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朱元璋再度掀起追论“胡党”高潮,李善长、陆仲亨、费聚、赵庸、唐胜宗、陆聚、黄彬、郑遇春等等,一大批开国勋臣被杀,从某个意义来讲,这是苦心孤诣的老皇帝送给接班人的一份礼物。

朱标虽然仁厚,人却不傻,他理解父皇的一片良苦用心,但又非常同情那些无辜死难的大批男女老幼。这些所谓案犯及其家属,其中有许多人都是朱标的长辈、朋友和亲戚,他能够很轻易地记起他们那一张张亲切而熟悉的面庞!作为一名已经参与政事的皇太子,自己不仅无法制止这场杀戮,而且还得遵从父皇的意图,亲自处置相关案件,这让他本能地觉得自己是个罪人。由于内心忧苦郁结,这年六月,朱标的背部生出一个恶疮,疼痛难忍,几欲丧命,经御医精心调治,虽转危为安,但其心中的郁结仍旧无法释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元璋再起迁都之意,令朱标率领一干大臣考察关、洛形势。三个月之后,朱标回到京师即一病不起,并于次年四月二十五日死去。

皇太子薨,这在时年六十五岁的朱元璋而言,不仅有着老年丧子的人生哀痛,而且还意味着数十年精心培养接班人的心血付诸东流。年迈的朱元璋到底是英雄本色,江山社稷重担的激励和逼迫令他无暇悲伤,历史经验告诉他:当务之急是赶紧确定新皇储!

这个问题令朱元璋十分纠结,尽管他的儿子众多,可是还须按照嫡长制继承原则的长幼顺序去选择。前面讲过,朱元璋的二子秦王朱樉和三子晋王朱棡都属于那种骄纵不法的人物,不堪担当国家之寄。第四子燕王朱棣,文韬武略,颇有才干,按照《明太祖实录》的说法,朱标去世不久,朱元璋曾在东角门与大臣们商量立储之事。朱元璋说:“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贤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为太子,何如?”翰林学士刘三吾奏道:“陛下言是,但置秦、晋二王于何地?”朱元璋无言以对,大哭而罢。

儿子辈不行,便只能从嫡孙辈中想办法。朱标娶有两位妃子,共生育五个儿子和四人女儿,长子朱雄英在八岁时夭折,次子朱允炆便成为朱元璋实际上的嫡长孙。朱允炆出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此间年仅十五岁,虽然年幼,却聪慧好学,孝亲敬上,颇知礼法,颇受朱元璋喜爱。既然儿子们都不适合做皇储,朱元璋遂于当年九月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自己皇位的继承人。

朱元璋这样做有他的考量:一方面,册立嫡长孙朱允炆为皇储,符合封建礼法,可以堵塞诸皇子、皇孙之口,从而避免将来他们因为争夺皇位而同室操戈,兄弟残杀;另一方面,朱允炆年纪幼小,尚是璞玉一块,不像秦、晋诸王已经人格定型,有很大的雕琢培育空间,他相信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够将其打造成一位合格的接班人。故而之后,他仍旧按照培养皇太子的全套方式和流程对朱允炆进行教育和培养——先是遍请名儒教读史籍经书,再令他批阅奏章,裁决政事,言传身带地传他学习做皇帝。

孰料这位皇太孙的性情气质酷似乃父,仁厚温和,不善心计,而在身份、年龄等方面又不如朱标。朱标是开国帝王的长子,承命即位,名正言顺,而朱允炆以皇太孙身份幼君临朝,则很难做到居重驾轻,高屋建瓴,加之朱元璋年事已高,百病袭身,唯恐自己哪天撒手而去,年幼的皇孙无法驾驭那些身经百战的枭帅悍将,乃决定痛下杀手,将剩余的那些勋臣宿将一网打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兴起的“蓝玉党案”替朱元璋实现了这个目标,在前后两年的时间里,连坐族诛者竟达两万余人,除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二人硕果仅存之外,洪武朝册封的老一代公侯勋臣,则全部离开了这个世界。

目睹这些勋臣宿将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朱元璋才稍稍放心,觉得天下太平有望。出于对后世继承人滥用严刑的担心,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朱元璋在奉天门敕谕文武群臣,宣布废除严刑,他这样说道:“朕自起兵至今四十余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其中奸顽刁诈之徒,情犯深重、灼然无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然此特权时处置,顿挫奸顽,非守成之君所用常法,以后嗣君统理天下止守《律》与《大诰》,并不许用黥、剌、剕、劓、阉割之刑。盖嗣君宫生内长,人情善恶未能周知,恐一时所施不当,误伤善良。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一年之后,在皇太孙朱允炆的建议下,朱元璋进一步减轻刑罚,他命儒臣“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即《大明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尽管最后刊定的《大明律》仍较唐宋律令略重,但它毕竟是一部比较适宜和平时期的法律。这些高瞻远瞩的举措,不啻是整个大明王朝臣民的福分,其意义巨大,影响深远。

同类推荐
  • 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

    民国女子:她们谋生亦谋爱

    她们如烟花般绚烂,却比烟花寂寞三分;她们如玉般温润,但她们的爱恨足以倾城。她们或生自盛世豪门,或拥有绝代风华,或身负才情千万,或经历曲折离奇。作者以女性的直觉,现代的视角,走近那些风华绝代的民国女子,体味她们的落寞,解读她们的惆怅,展现她们的美丽与哀愁。林徽因、陆小曼、阮玲玉、张爱玲、孟小冬、潘玉良等知名女子的人生情感故事,或凄婉,或无奈,或哀怨,或浪漫。24位民国时期绝世奇女子的秘辛往事,追忆100年前那些乱世佳人的喜怒哀乐、人生起伏。
  •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企业家(3)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企业家(3)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一统经纶:秦始皇

    一统经纶:秦始皇

    秦始皇赢政是秦王朝的开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建立起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历朝开车皇帝大传丛书·秦始皇:一统经纶》为您打开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统经纶的传奇人生,为您进一步了解秦始皇、了解秦史,提供了一个便捷、可信的途径。
  • 生怕情多累美人

    生怕情多累美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郁达夫,曾经以其独具个性的文字题材和作品特色风靡一时,并由此成为“五四”以后毁誉交加、颇有争议的作家之一。郁达夫一生都在为女性而苦恼着。在他短短五十年的生命旅程中,他先后结了三次婚,但对他的一生产生过影响的女性却远远不止于三位。本书以郁达夫的情感历程为线索,具体、详细地叙述了他与诸多女性之间浪漫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纠葛、婚恋风波。资料翔实,可读性较强。它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郁达夫一生重要的一个侧面。
  •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

    那一世,我遇见了你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今生今世。雪域高原最纯美、忧伤的爱情。他是世间上最美的情郎,所遇女子都甘心为他倾覆一生。他是雪域上最哀伤的王,苦苦在尘世中挣扎求索,穿越世间三百年的历史,他不爱他的江山,只爱他的美人,一生情意绵绵。他未死也未生,在历史中生与死从来都只是一个谜。他只是带着他最美好的年华,最动人的诗篇……
热门推荐
  • 专属影后

    专属影后

    什么?这个男人居然是那个中外闻名的君氏集团的当家?晴暖掂量了一下自己的份量,决定趁早躲得远远的……可是……晴暖亮晶晶的眼睛眨巴眨巴:君少,我就是个小演员而已,你为什么不放过我?男人笑的儒雅:我想,养个影后在后院也不错……
  • 修行从侠客行开始

    修行从侠客行开始

    一段不凡的旅途。只为成仙。侠客行中求神功,古剑奇谭修仙决。
  • 无限神僵

    无限神僵

    无限流,刘文得到抽奖能力,茅山道士和僵尸强化,爽文
  • 吵一架吗弟弟

    吵一架吗弟弟

    戏精垃圾话德智美体劳除了德不行全面发展影帝×精致高冷垃圾话小心眼儿御姐总裁
  • 妖孽王爷溺宠半面毒妃

    妖孽王爷溺宠半面毒妃

    慕容璃,世界特工Z集团的第一王牌杀手,代号狂云,手上从无败绩,为人低调神秘莫测,武艺智慧超群,杀手界最璀璨的新星!一朝穿越,她成了青羽国最不受宠的七公主,但是却拥有了前世不敢奢望的亲情,为了疼爱她的母妃和哥哥,她掩藏自己的光芒,只为守护她得之不易的点点温情。但是,她不犯人,不代表着人不犯她,毒害母妃,毁她容貌,欺辱哥哥,她忍耐,承受!把那锥心的痛狠狠地埋在心间,只为铭记那永不消失的怨!她,面具遮半,半面红颜!她,清冷孤傲,拒人千里!唯独那妖孽般的男子,方为他展露笑颜。她狠如蛇蝎,弄权谋于鼓掌,运筹帷幄步步为营,只为助一人得到这山河万端。(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爷本贱萌:双面阴阳师

    爷本贱萌:双面阴阳师

    传言柔弱的风家表小姐,资质平平,样貌如尘埃不起眼。当少女揭开面具后,光华大绽。——新秀商都“绝色”的一大股东。——阴阳师界首屈一指的大师。——混魔学院以难以超越的成绩毕业的第一天才。众人大呼,这根本就是一匹披着羊皮的狼!风君娜勾唇贱笑,错!是披着萝莉外表的汉子!
  • 可爱老婆老公倾情

    可爱老婆老公倾情

    他们从未见面,一夜情,五年后,她霸气回归,可他却为事业已婚,毫不相干的二人,让他说“你永远逃不出我的手心”命运捉弄,牵肠挂肚,究竟谁是赢家!
  • 总攻求放过

    总攻求放过

    当看到网游大神真人的时候,云梦好想去撞墙,没想到自己游戏上认识的吐槽对象大神既然是被自己认为是喜欢自家哥哥的妖孽总攻,,嘤嘤嘤……大神这是个美丽的误会,别放在心上;大神&妖孽总攻则表示,我很小心眼,咱们走着瞧,你逃不掉的……当妖孽腹黑的他遇到带点小白的她,两人会发生什么样的火花?
  • 绝版腻宠,女神老婆回家生小神吧

    绝版腻宠,女神老婆回家生小神吧

    她原本是神界的九倪神女,因为渡劫,从神秘莫测的神变成了月老身边的童子,又因为一次失误被抽去情根送到凡间弥补过错,正所谓机缘巧合,情劫也悄然而至。当无情根的她遇见造孽魅惑的他,又会发生怎样爆笑的故事?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 快穿病娇哥哥莫黑化

    快穿病娇哥哥莫黑化

    姜菱,一个自恋面冷心热的人。“得罪”不该“得罪”的人。被迫接受快穿世界的邀请~开始作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