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51200000041

第41章 科教文化(3)

兰州解放后,兰州市军管会根据“维持现状,逐步改造”的方针,陆续接管公立中学合校,校名为兰州实验中学。次年8月,西北教育部令,将兰州实验中学改隶西北师院,复更名为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兰州市立中学改为兰州市第一初级中学。1952年甘肃省文教厅相继接办私立中学。接办后,私立西北中学正式改为公立,定名为兰州西北中学;私立陇右中学定名为兰州市第二初级中学;私立兴文中学并入志果中学,更名兰州私立建国中学,1953年改为公立,定名甘肃省兰州第二中学;原私立兰山中学并入兰州兰州中学后,省立兰州中学改名为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

“文革”期间,撤并农职中学及中等专业(技术)学校,造成普通中学的畸形发展。1978年以后,中学教育经过拨乱反正,逐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确定“科教兴国”战略,普及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中和职业教育,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1990年兰州市的普通中学发展到205所,其中省属5所、市属28所、县(区)属113所、其他部门所属59所,在校学生132955人。由于全社会倡导尊师重教,兰州市的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并进入全盛时期,2008年,市属中学44所,教职员工5467人,其中专任教师4580人。

清末,兰州府中学堂的教学实施班级授课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学、历史、地理、外语、体操等,由教师详细讲解,学生死记硬背。民国初年,传入了西式的“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三段教学法”(预备、提示、应用)、实验教学法,但较少采用,中学的教学依然是注入式的讲演法和讲述法。解放后,为贯彻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原则,中学教育开始改革教学内容,面向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师运用民主启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课外教学实践活动。2006年,兰州市全面推行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介工作,改革中考制度,将必考科目由原来的6门压缩为5门,同时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考查的范围,作为高中录取的一个条件。

兰州市的中等职业教育则始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兰州电报局设立的电报学堂,有学生10余人,之后职业技术学校正式纳入官方学制。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兰州道彭英甲创办农林学堂和矿务学堂,两校合建于兰州西关以西萃英门旧贡院内,属于中等实业教育,学制为3年,由农工矿局总办兼学堂监督。1913年6月,邓宗与王之佐、李德裕等劝募经费,在兰州南府街(今金塔巷)租赁民房为教室,创办了甘肃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出任校长,以培养小学师资。由于风气未开,“闺阁千金,足不出户”仍旧是当时的一种女子行为规范,家长不愿送女上学。邓宗设法延聘女教员授课,聘女学监管理学生,因无人应聘,就动员夫人梁熙女士担任首任学监;先招收女儿邓春兰、侄女邓春藻、邓春芩入学,以起师范作用。经过这些颇费苦心的措施,终于打消了家长的顾虑,招收了三十多名女学生。1917年经甘肃省议会决议,改这所学校为甘肃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迁往兰山书院旧址(今兰州三中)。1920年2月,甘肃省教育厅任命邓宗为校长。1917年4月,甘肃省在原农林学堂基础上创办甘肃省立甲种农业学校。

同年6月,甘肃测量局在畅家巷原陆军小学堂址开办甘肃测量学校。1923年,教育厅长赵元贞在兰州筹办矿务学校,1927年更名工矿师养成所。到1938年,兰州共有职业学校4所,即,省立兰州农业职业学校、兰州工业职业学校、兰州女子初级职业学校、兰州高级助产职业学校。1942年秋,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为给工业合作运动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在兰州创办培黎学校,实行半工半读,1947年迁往山丹。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兰州市原有职业学校进行接管和整编。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新建的中等专业学校进行调整。到次年,兰州市中专裁减为8所,1965年兰州市中等专业学校恢复增加到36所,实行半工半读。“文革”开始后,兰州市中等专业学校大部分处于瘫痪、停顿状态。1978年后,中等专业教育的发展才日趋正常。到1990年,兰州市共有中专48所,在校生达17236人。

1998年11月,北京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从市职校、女子职校、旅游职校、商贸职校选调了12名优秀学生到人民大会堂工作。

进入21世纪,兰州市中专学校有所减少,但办学规模、效益却有所提高。2007年,中专学校减少为30所,在校学生增加为48799人。

(3)现代高等教育的演进

1913年,原甘肃法政学堂改称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是兰州地区最早的高等学校。该校设有政治经济本科、预科和法律别科,校长蔡大愚,校址在兰州西关翠英门旧举院。

法政专门学校于1928年改称兰州中山大学,1931年改称甘肃学院,1946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将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并入甘肃学院,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国立兰州大学。

1939年4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改名为西北农业专科学校。

学校分五年制专科和三年制专科。五年制专科招收初中毕业生,三年制专科招收高中毕业生。当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所属的师范学院独立建院,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校址在陕西省城固县,1940年,迁至兰州建校,校址在兰州市十里店。

1942年,在兰州新建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不分科,学制六年,招收初中毕业生,1943年开始招收四年专科,对象是高中毕业生。1945年,原国立西北医学院迁至兰州后,该校并入西北医学院,1946年国立兰州大学成立后,又并入兰州大学。

1946年10月,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1947年,将兰州大学兽医学院分出,并将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建成国立兽医学院,校址在兰州小西湖。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9月1日兰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军事代表辛安亭率陆润林、孙达可进驻兰州大学,负责接管甘肃省4所高校和甘肃省图书馆及科学教育馆。在接管过程中,西北教育部决定,撤销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将其农田水利科并入陕西的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科并入兽医学院,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将国立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又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决定在兰州开办藏民问题研究班,11月扩大为藏民学校。

1950年1月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简称“革大三部”。2月西北军政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在兰州筹办西北民族学院的决议。8月西北民族学院成立。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学院的英文系并入陕西的西北大学,俄文系并入西安新建的西北俄语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并入西安体育学院。1954年,医学院从兰州大学分出,独立建成兰州医学院。1956年成立甘肃师范专科学校,校址在天水。1957年上半年合并于西北师范学院。

经过院系调整,到1957年,甘肃省全日制高等学校5所,即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兰州医学院、西北民族学院。在校生共7930人,专任教师1187人。

1955年,甘肃省委决定,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迁至武威黄羊镇。1958年,将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1958年12月5日,甘肃农业大学正式成立。

1961年后,中共甘肃省委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学校布局,数量上要后退,质量上要提高。将甘肃省高等学校由1960年的43所调整为1961年的13所,1962年又调整为6所,分别是:兰州大学、兰州铁道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医学院、甘肃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学院。1962年以后,先后恢复了甘肃教育学院和甘肃工业大学,到1965年,甘肃省高等学校达到8所,在校本专科学生11765人。

1981年又成立了兰州商学院。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甘肃农业大学迁回兰州。这一年,甘肃师范大学恢复西北师范学院名称。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西北师范学院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3.盛世遗韵诗话金城

悠悠丝路与滔滔黄河相交于兰州,丝路文明的传承和黄河文化的孕育,使兰州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西汉时期的边将赵充国的几篇奏疏极具散文特色和文学价值。赵充国为陇西上邽(天水市)人,后徙居金城令居(今兰州永登县西)。据《汉书》本传载,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河湟地区的羌人起兵反抗汉朝的统治,朝臣多主张大军讨伐,但赵充国力主屯田河湟,以逸待劳,威慑羌人,使之分化瓦解,不战自溃。他连续上《屯田奏》、《条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状》、《复上屯田奏》三道奏章与朝廷。这些奏章具体分析羌人情况,依据兵家策略,详细陈述大军进击之弊和步兵屯田之利。如《条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状》开首云:“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今虏亡其美地荐草,愁于寄托远遁,骨肉离心,人有畔志,而明主般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敌,虽未及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也。”兰州作为丝绸古道上的一座重镇,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催生了文学的繁荣。特别是一些贬官谪吏,途经兰州,看到山容水态和风土人情,不禁挥毫写下诗篇,抒发自己的感慨,成为古代兰州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作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加之古丝绸之路又途经兰州,所以一些著名诗人如王维、高适、岑参等赴西域都要途经兰州,因此为兰州的崇山大河的壮美风光所吸引,写下了一些大放异彩的诗歌。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诗人高适随河西节度使歌舒翰赴河西掌幕府书记,途经兰州时写下了《金城北楼》诗,其中有“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的诗句,这首诗是高适登上今黄河以北金城关一带的城楼上,俯瞰兰州时,由景入思,描绘了河声月色下的兰州的安静恬美,以对边疆战事的忧虑。在此后的两年,天宝十三年(754年),著名诗人岑参途经兰州也写下了《题金城临河驿楼》,该诗不仅对兰州的地势、景色和物产作了描写,而且还写出了作者归隐的心绪。

到了宋代,由于词的兴盛,诗歌势有所减,兰州亦如此。

但是王珪、李致亨、刘宪、秦致通、郭傅师等依然写有一些歌咏兰州的诗歌,这些诗歌多描绘兰州的一些名胜物产,以及在金戈铁马中对和平的企盼。如郭傅师曾在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来到兰州,在永登县的连城镇水磨沟内挦麻湾的石崖上,曾发现有他题写的一首五言绝句的摩崖石刻。诗的内容为“水漱寒敲玉,山光翠泼蓝。虽然居塞北,却似到江南”。

明代,随着肃王朱楧的迁徙来兰,这一时期的诗歌,也多是一些游历、贬谪、仕宦而驻足兰州的客籍诗人。如陈质、丁晋、李文、杨一清、唐龙、光霁道人等,他们的诗作也多描绘了兰州的山水名胜,寺庙道观等。其中光霁道人写的《金天观》诗:“道院人来少,烟霞紫翠重。露鸣莎径鹤,月照石坛松。一曲幽兰操,数声清夜钟。碧空朝礼罢,独坐对危峰。”这首诗描绘了金天观的清幽、空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颇有王维诗歌的韵味。

到了清代,一些宦游来兰及甘肃本土的诗人,诸如宋琬、牛运震、吴镇、曾凤翔、严烺、张澍、叶礼等人,也写下了颇具篇幅的诗歌,形象地表现了兰州独特的风光和美丽的景致,同时也充满了对兰州的喜爱。其中不乏一些名篇佳作,如张澍的《金城关》一诗:“依岩百尺峙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白马涛声喧日夜,青鸳幢影出冈峦。轮蹄不断氛烟靖,风雨常愆草木癏。回忆五泉泉味好,为寻旧日漱云湾。”诗中首联将金城关的险要位置进行了勾勒描写,并指出它是通向西域的唯一通道。特别是颔联“白马涛声喧日夜,青鸳幢影出冈峦。”更是动静结合,绘声绘色地描写出金城关下白马浪的涛声和金城关一带连绵起伏的山峦。最后“尾联”写出了诗人对兰州充满了留恋。

当然,在清代宦游来兰的诗人群中,最著名还要算林则徐、左宗棠和谭嗣同。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西谪伊犁途经兰州,甘肃布政使程玉樵在兰州藩廨若已有园(今省群艺馆址)设宴为林则徐洗尘,席间赋诗以赠,为此林则徐写下了《程玉樵方伯德润饯予于兰州藩廨之若已有园,次韵奉谢》(二首)诗:

(一)

短辕西去笑羁臣,将出阳关有故人。

坐我名园觞咏乐,倾来佳酿色香陈。

开轩观稼知丰岁,激水浇花绚古春。

不问官私皆获惜,平泉一记义标新。

(二)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

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

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

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

诗中既有对程玉樵的感谢,也有对若已园景物的描写,情景交融,充满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境。

左宗棠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任陕甘总督入驻兰州,从1866年到1881年他在西北度过了十五个春秋。他在兰州办洋务,创“二局”(甘肃制造局、甘肃织呢局);兴科举,建举院,筑饮和池,惠及百姓,正因为左宗棠政绩赫赫,所以对他的诗名有所掩盖,但左的确能诗善赋,他曾在兰州写有一首《秋日泛舟泉湖作》诗:“昔岁来兰州,随槎想碧落。黄河横节园,牛女看约略。以槎名其亭,南对澄清阁。走笔题一系,乡心慰寂寞。”清末民初,一些陇上鸿儒也写有一些歌咏兰州的诗歌,如刘尔炘、邓隆、慕寿祺、杨巨川、王烜等,这些诗歌大都咏物言志,抒发了诗人对兰州民风民俗的介绍和对兰州风光的无限热爱。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陈毅、叶剑英、沈钧儒等先后莅临兰州,当时兰州和全国一样,百废俱兴。因此,看到兰州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有感而发,赋诗以咏。如陈毅所作的《游兰州五泉》(二首)诗:

(一)

星期佳日游五泉,危楼飞阁互连绵。

甘肃绿化积极甚,植树担水上皋兰。

(二)

黄土高原山无树,兰州却有钻天扬。

杨柳行行多意态,笔挺穿空立道旁。

诗中展示了五泉山的“危楼飞阁”的胜景,由衷地表达了兰州人民种草种树,绿化荒山的热情和信念。

同类推荐
  • 诞辰与丧葬习俗(上)

    诞辰与丧葬习俗(上)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丝绸瓷器(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丝绸瓷器(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丝绸瓷器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丝绸瓷器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丝绸瓷器
  • 冈仓天心东方三书

    冈仓天心东方三书

    日本美学大师冈仓天心传世之作,影响世界一百余年的东方美学经典!入选美国中学教科书的东方美学经典!上市百年,已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16种语言版本,约46种版本,13种中译本。《理想之书》讲述了在中国和印度的影响下,日本的宗教、绘画、雕塑、诗歌以及各大思想流派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化成如今的模样的。在《觉醒之书》书中,作者用渊博的学识,借助明治时期遗留下来的一手资料,讲诉了日本从德川幕府时期到明治维新,再到近现代的政权更替和政治改革的历程,并从历史、政治、军事、宗教等各个方面回答了:在一个握有实权的君王的统治下,当今日本究竟是如何以让人惊讶的速度发展起来的,及其与中国、印度等邻国的关系。《茶之书》以精简如诗的文字,深入浅出,宏观远照,揭示了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所体现的东方文化的深层精髓。冈仓天心不仅勾勒茶史的梗概,更能借助茶道精神的探索来阐发茶人的美学追求,论衡东西文化的异同,赋予世俗中形而下的饮馔之事以美学意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流布功能。
  • 英国精神

    英国精神

    英国精神的实质,是一种“绅士道”。绅士的传统或绅士风度来源于英国的英格兰,作为一种确定的观念系统和行为方式大约形成于近代英国。这种理想采纳了古希腊、罗马的美德理想以及中世纪骑士道的理想,后来又继承了欧洲大陆国家如意大利、法国的宫廷文化,在英国经过继承发展而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绅士理想与观念。对传统的尊重和理性主义,为绅士道奠定了心理基础。讲礼貌的传统,包括尊重女士和骑士风度,构成了绅士道的标志性行为特征。而自身保持基本的优良品德,如诚实、正直、忠诚,同情、仁慈、温和、宽容、慷慨的待人之道,以及谨慎、自制、节制、坚定、自尊、荣誉的坚强精神,则构成了对绅士德性的根本要求。
  • 姓名与人生

    姓名与人生

    怎样为个人、公司、产品、商标起名?名字并不像附号那么简单,起名字也不有随意为之。一个好名字有时能决定一个人、一个产品的命运。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古典音乐一本通

    古典音乐一本通

    本书以时间为序,用最幽默、最时尚、最轻松的方式解读古典音乐。资深音乐DJ倾情演绎古典音乐家们背后的故事——“音乐之父”巴赫,“含着眼泪微笑”的莫扎特,“李尔王”贝多芬,“海顿老爹”,“疯人”舒曼,高贵的勃拉姆斯,趣闻轶事和名曲佳作尽在书中,带给读者轻松愉悦的视听体验。大量图片和音乐术语解释,令古典音乐不再高深莫测,以亲切而优美的姿态走近普通读者。
  • 控心琴师

    控心琴师

    万千财富,无上权利又如何,我能操纵你的情绪!叶长琴,铸就不一样的传说!
  • 武傲

    武傲

    一万年太久,武神不朽,傲然天下!------放一个书友群:113779964
  • 星辰剑君

    星辰剑君

    三千年前,星辰天域太子,惨遭未婚妻背叛,死于新婚之夜。三千年后,少年重生,他看着那高高的苍穹,心中燃起无限怒火,复仇之路,谁与吾同行。少年立下誓言,待我秦墨重修十三载,敢叫诸君入黄泉! 星辰剑君书友群:230183055
  • 一本小故事集

    一本小故事集

    记录人间百味,亲情、友情、爱情等等都有,是真实发生在现实之中的。
  • 吸血鬼王
  • 红楼鸳梦玉舞蹁跹

    红楼鸳梦玉舞蹁跹

    一朝生变,朝局纷呈,但没想到已辞官的林如海,又一次走入官场,女儿黛玉也被封郡主。去了外祖贾府中。贾府众人却对黛玉的到来有了不同的想法。且看黛玉如何立足于贾府。水溶,本是北静王世子,却因为辅王的叛乱成为一名和尚,失去记忆的他,却在屡次见黛玉时,开启了记忆!
  • 现代修仙之我是林风

    现代修仙之我是林风

    地球末法时代,灵气稀薄,仙法断绝,科技盛行,机甲作战体系成为时代的主流,且看主角如何开辟出一条独特的修仙路
  • 如何让孩子喜欢读书

    如何让孩子喜欢读书

    本书以家长为基本读者对象,遵循少年儿童成长发育的自然规律,结合当代家教的具体情况,以专家的视角和观点,就广大父母最关心的孩子读书的问题,提出了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